【第1篇】
寒假期间,我在家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又丑又高的莎拉》。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莎拉,因为她很善良,性格温和谦虚。她的好朋友送来几只鸡给她吃,她都不舍得杀,把它们养了起来。一天她们的一只小羊死了,莎拉哭了,哭得很伤心。书中的两个小孩安娜和凯利很喜欢她,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作他们的后妈。莎拉也很喜欢这两个可爱的孩子。她带他们到田野里玩,带他们去游泳。莎拉还很好学,刚开始她不会驾马车,她就很热切地向安娜的爸爸学习。
我真的很喜欢莎拉。看了这么多,你喜欢她吗?
【第2篇】
《又高又丑的莎拉》是获得纽伯瑞金牌奖的图书之一。
两个出生在草原、很小就失去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在报纸上登征婚启示,找到了一位太太,也就是他们的新妈妈莎拉。他们经常与莎拉通信,有一天,莎拉告诉他们,不久之后就回来,还带着黄软帽和灰猫“海豹”。
读了又高又丑的莎拉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坚强,因为从小就失去了亲生母亲的孩子依然坚强快乐的生活着。从孩子的眼里去看这个自谦的称自己为“又丑又高”的沙拉是那么开朗、善良、勇敢和乐观。
从这个小女孩细腻的心理和情感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善良、热情和纯真的童心。
【第3篇】
《又高又丑的莎拉》是获得纽伯瑞金牌奖的图书之一。
当沙拉学会赶马车之后要自己一个人赶马车到镇上去,这两姐弟就十分担心沙拉买车票回家了,再也不回来了。5岁的凯力惴惴不安的哭着找原因:“我是不是又吵又闹。……我们的房子太小,她才要走。”
失去了母爱和妈妈的孩子对妈妈的急切渴望,表露无遗。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才渴望得到。从一个12岁小女孩的角度,一点一滴的描述了他们渴望母爱、渴望有一个妈妈的心情。
帕特里夏·麦克拉克伦(patricia Maclachlan),是一位美国著名作家,所写的书都是老少皆宜。她的作品《又丑又高的莎拉》,赢得了1986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
在一个知识可以变现的时代里,如何读书,怎么样选书,想要从书中得到“黄金屋”,偶遇“颜如玉”,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读书技巧?
我算是很喜欢读书的一个人,但是总觉得不得要领,难以入门。我觉得读书,真是个技术活,并不仅仅是认字,读句就可以的,还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
我们要怎么读书?
我想读书大概分为这么几种:
1、漫无目的的读
这个阶段不刻意的选择,什么都读,这样可以使阅读变成一种需求,还可以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收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基础,锻炼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泛读,往往被理解成泛泛的读,换之 广泛的读,一字之差,就让我们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偏移。
2、有选择的读
这期间,我们就可以随自己的喜好,来挑选各类书籍,形成自己的书单。但是尽量不要按照别人开的书单,即使是那些大牛。
每个人的阅读水平不同,喜好不同,审美不同,你喜欢传统文学,我关注网络文学;你爱读 红楼,我偏好 水浒。口味不同呢。
向别人索要书单,是使自己挑书能力逐步退化直至为零的最有效方法。
这时候选书的建议是。
这里有繁殖能力的知识,说的是能更多的用的到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偏门的冷知识。举个例子(我也不知道真假)有些人是三色视觉,有些人是四色视觉。这样的知识,繁殖能力就很弱,没什么用。交叉能力弱。
3、有针对的读
这个阶段读书的量就少了,但是有深度。做到可以通过阅读习得任何技能。
一本书只要有必要,即使读不懂也要读完。谁说一本好书,只能读一遍?谁说一本好书,一遍就能读懂?谁说一本好书,不能读读很多遍?
4、关联阅读
我们学到的知识,不应该是碎片,各种知识应该结成一个网,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构。
能力都是融会贯通的。
比如,我学的是土建专业,如果我不做这个,我还可以去干考古,我熟悉这些结构。这个世界是联系的,没有什么是孤立的。所谓的一法通,万法通。
怎么做呢?
不断思考这个道理还能用到其他什么地方呢?
5、什么都看
不断丰富自己,现在不是讲究 T 型人才麽!
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总结一下:泛——精——泛
换个理解方式:全盘接受———部分接受———不能接受的还能想一想。
《世界是平的》是一本2006年的畅销书,在今天看来,这本书所带来思维上的冲击仍然是令人为之一震的。该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最为著名的专栏作家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他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大奖。据了解,它已成为MBA必读书目之一,而且所有美国的国会议员、学校教授都在谈此书。这是为什么?
该书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一个简单而有冲击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或趋势,同时,该书尤其敏锐地把握了互联网最前沿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最新状况和最新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如今,美国的工人、财务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现在必须与远在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同样优秀或同样差劲的劳动力竞争,他们中更有竞争力的将会胜出。因此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大家的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
是什么因素促进这场变革?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产生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
另一方面是世界正被开放源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搜索技术等10大动力推土机推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平等了。正如书中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被描述成为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托马斯把所有的这一切编织在一起,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但并不是说合作就是无足轻重。
在趋势下,更应该加强合作。弗里德曼认为:与其坐论全球化究竟对谁人有益,不如抛开成见,思考如何从其积极效果中获益。只要有宽频,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里,都不会被边缘化。因为,竞争的立足点变平等了,小虾米和大鲸鱼可以平起平坐了。在这时,合作无疑是双方取得共赢的法宝。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只要双方真诚地合作。
对于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大学生,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体,如果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做到:第一,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第二,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第三,不断地了解市场的发展状况,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总之,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与时俱进,让自己保持很良好的竞争力,当代的大学生才能在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第四,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因为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事业必然会失败。
面对一个平坦的世界,弗里德曼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扁平化的世界经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发展中国家将从中获益,而它们的崛起也并非如许多威胁论者危言耸听的那样,令西方受损除非后者不思进取,停留在冷战思维和埋怨之中。
抹平的世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这将是一个越来越平的无限商机的世界。换句话而言:全球的就是最好的,如果全球认同你,那么你将是最成功的。
《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欢迎参考!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一
世界是平的,这是弗里德曼创造的新鲜术语。世界是平的就等于全球化3.0,即全球化进程的最高阶段。弗里德曼开篇即展示了新世纪的风景:鼠标轻点,不管身在何处都能轻易调动世界的产业链条。
公元1800年之前,世界还处于全球化1.0的时代,国家或民族依靠战争和政治手段来破除区域的边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语言不通,文化也不通,要想交流与合作,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武力。1800年以后,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市场和贸易的力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并不只有你死我活的战争模式。相比之下,各自得利的贸易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是更好的合作。于是,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活动主体,全球化的过程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
跨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发挥出极大的力量,多数人不再独立生存、自给自足,而是加入到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里替大公司工作。可到了千年之交,弗里德曼又惊奇地发现,各种新形式的企业和工作模式不断涌现,生产劳动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就连企业和个人的区分也已经打破,个人变得有能力抹平国际交往的障碍,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中。这就是全球化3.0。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地域、文化、技术、知识等一切因素都再不会成为分工的阻碍。世界变得更小,个人却变得更强大。有了宽带网络的帮助,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
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极好的崛起机会。信息的自由传播模式打破了很多传统的贸易壁垒,资本不再是决定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资本固然很重要,掌握资本运转的信息更重要。资本可以支配生产,信息却可以支配资本。所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相对充足的人口资源来积累人力资本,着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各国之间的产业竞争越过了中间环节,直接在最高端的信息产业展开,更激烈也更残酷。
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原本具有资本优势,可这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发达国家毕竟还可倚仗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员一般也具有更高的素质,凭借这些优势,发达国家目前仍然占据分工链条的最高端。站在信息产业的高端,他们的唯一进路是更高端。研发和创新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是领先者必须要承受的代价。
企业在这个全球化3.0的时代,则需要让自己变得更灵活。小企业不妨做大,逐渐横向和纵向地扩展业务,扩大企业的边界,把与自身互补的产业吸收到企业内部,塑造多元化的企业核心生产力。而大企业则应该想办法做小,合理地将业务外包,甚至把生产流程全部转移到海外,本土只负责管理、协调、研发等工作。这两种趋势使得企业的性质变得越来越模糊,反正全球化3。0时代的企业就应该按照全球最大盈利模式来设计自己的组织结构。
对个人来说,这个考验似乎更为严峻。理论上说,只有四种人是不可被技术替代的。他们分别是太特殊的人、太专业的人、太深刻的人以及太会调节适应的人。其中有些掌握身体资本,有些是人力资本,还有些是社会资本。这几种资本维系于个人身上,使他们获得了特殊的权力。
弗里德曼从头到尾透出令人兴奋的竞争的气味。无论你是否愿意,都已经被摆到这个平坦的舞台上。障碍已被拆除,就很难再树立起来,我们注定要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上发挥才智,竞争才能生存。时代的变革不由人做主,世界的趋势谁也不能抗拒。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内心。
世界之所以趋向于平的,全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越的沟通方式,劳动分工恰好是这个世界最适宜的生存方式。世界是平的,却不是简单的,因此,竞争与合作变得尤其重要。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二
几年前我就购买并阅读了《世界是平的》。这几天,我将该书翻出,对照新出的《世界是平的(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再读了一遍。同时又重读了同一作者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感慨颇多。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圆的、平的、方的,还是其他的?
作为三届普利策大奖获得者、《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我很佩服他为这本谈论全球化的书取了一个非常好的书名世界是平的。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而托马斯弗里德曼则公然宣称世界是平的,非常抓人的眼球。凡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奇怪:地球明明是圆的,啥时候变平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好奇心促使大家不由得要亲手去翻翻,看看真相。实际上,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在偷换概念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借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向世人宣布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事例。地球是圆的指的是地球的外形。托马斯弗里德曼从印度的旅行开始,带领读者步入发现之旅,一一阐述世界是平的。他所指的世界是平的并非地球的形状,而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已经因技术进步而变得平坦和 平等,技术革命铲平了全球经济大舞台,使得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人能够在上面竞争、联络、合作,各个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和印度)可以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
似乎高深的全球化问题,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了。导致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个人电脑的出现及普及;二是因特网、万维网和网络浏览器的使用;三是软件和传送协定的革命;四是计划体制的消亡和柏林墙的倒塌。他让我们知道:全球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想要了解全球化,《世界是平的》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就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不少人在读完该书后都提出了疑问,我也不例外。作为中文译者之一的何帆,他所写的译后记的副题就是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作为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对于读者的意见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在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地缘政治与平坦的世界 里,特意加上了一章不平坦的世界:禁止使用枪支和手机。
针对平坦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9年新出的力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里,还专门作了说明:那么什么是平坦呢?当我写《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我当然不是说世界真的变平了,或者说我们在经济上都不相上下了。这本书所指的是20世纪末期在技术、市场和地理政治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的平台已经被犁平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对方加入到全球经济中来,其中不少人步入了中产阶级。
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这本书里,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世界是平的作了引申:这个世界也出现了问题:它变得太热、太平坦、太拥挤;也就是说,全球变暖、世界各地中产阶级的迅速涌现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三箭齐发,可能危及地球的平衡。从而提出,世界需要一场绿能革命。
写到这里,我所思考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应该说已经有了答案:世界是平的,但太热、太平、太拥挤。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三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谈到,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出现了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使得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担心自己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发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或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给你更高的回报,鼓励你去做。更进一步地理解,无论社会再怎么需要各种各样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组成这个社会基层的大众,那么社会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消除过分的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则,多数人会觉得被社会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们会感觉到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称,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感,进而社会也就不和谐了。
但是,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这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表现得更残忍、更贪婪。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政绩或个人升迁、或个人利益得失而去损害、去践踏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挑战自然法则。这时,人类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协调、来保证自己合法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优于动物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更加善于利用好人类的这个智慧。
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和谐的社会自然也孕育不了成功的事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鼓励人们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成功,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世界是平的,那时自己就在不停地点头。是的,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发展中的社会,发展中的世界。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1400字,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1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世界被十辆推土机推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平等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向读者阐述了可能大家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思考或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大家的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这些观点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该如何面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变革,如何调整自己来迎接这场变革。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
事实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很严谨的经济学类的书籍。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众人皆知的事例,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热点问题,讲述了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及其原因,他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级即其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碎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级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第三个阶段即全球化3.0版本,世界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人们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走向全球,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
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他在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开发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联合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为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把所有的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它正随着那些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整本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细微之处仍需研读,《世界是平的》将竞争和合作的平台延伸至整个世界,在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的驱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思索,努力使我们自已以及国家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赢得先机。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丰富自己管理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这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
“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多次在书中出现,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竞争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行列,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经营思想,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
对于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我们,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体,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做到:
第一,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
第二,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第三,不断地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很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
第四,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事业必然会失败。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2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说实话,这是学校推荐我们读的书目,一开始只是在被动的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急切想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认为“世界是平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被作者所描述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所震撼,也更加深刻认识到自身现有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以,阅读《世界是平的》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匮乏所导致的紧迫感。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描述了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且产生了赢者更赢、输者愈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观的理解。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前途未卜,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会对未来产生恐惧感。同时《世界是平的》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知识匮乏。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世界成为平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变成一个大舞台,这种环境可以迫使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竞争中来。利用网络的平台,一切都将变得没有距离,这个事实既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时为竞争的惨烈感到一丝恐惧。
当今中国,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有大量的工人正在制造业中失去就业的机会,并且其数量要远远超过美国。同时,这种失业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并且这一模式正是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在遵循的。这样的模式还要持续多久?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也决定了中国今后的发展,非但是接受知识的国家,更要成为知识输出的国家。因为如果没有知识,我们虽然拥有无数的工厂,但所做的许多都是低附加值的工作,高端的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了。因此,中国必须要改变,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们必须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设计”、“中国研发”,必须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才是中国强大、民族富强、百姓富裕的必由之路。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3
世界是平的?咋听起来你一定会觉得奇怪,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地球是圆的,但当你读完托马斯。费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后,你就会相信这个观点,因为这本书不仅能带给你来一种不凡的震撼感受,而且其中的很多观点更值得我们深思。
之所以说是震撼,其一是因为笔者独特的观点,关于这世界是怎么开始抹平的,包括书中提及的抹平世界的十台挖土机与三大汇流,以及現在发生了什么?我从中看的了许多新的资讯和概念。按作者的观点“世界本不是平的,可是因为所謂的十大推土机,世界已快被铲平了。从柏林围墙倒下那一刻,任何人再也无法確定,抢你工作饭碗的是哪一国人。”“十个推土机”推动的是世界的互补与合作,电脑,网络,科技,交通的不断進步,搭建了连接全球的网络平台,这使各种知识得到了分享与分配,也给世界变平带来了机会。通过阅读,我觉得世界变平是个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在这种快速变化大环境中,如何让自己或企业具有竞爭力,才不至于被抺平世界的推土机給推走,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国内的许多企业也正在逐渐的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像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他们不仅拥有较好投资的环境及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自己本土的企业也正在逐步的迈向国际市场,可以讲世界的扁平趋势是难以抗拒的。而世界扁平化同样也给象海信这样的企业带给了机遇与挑战。机遇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通过海信长久以来的严格管理及对待技术严谨的态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把百年海信的基业变为现实。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检验,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商业习惯,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
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世界就是个足球场,你警觉心一定要够,才能留在场上。如果你不够好,就只能坐着看人比賽。就是这么回事。”看到這句話,你是不是和我的感触一样呢?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要知道即使你用有高学位,还是要跟別人竞争,而且随着世界变得越平,这种竞争力就会越大。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心中对作者犀利的评论而感动的同时也生出几分感慨,是啊!世界在变,不是吗?在书的底面有这一句話:“抹平的世界,也是无限商机的世界。”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吧,这确实是一个好机会!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世界被十辆推土机推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平等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向读者阐述了可能大家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思考或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大家的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这些观点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该如何面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变革,如何调整自己来迎接这场变革。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
事实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很严谨的经济学类的书籍。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众人皆知的事例,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热点问题,讲述了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及其原因,他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级即其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碎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级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 年,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第三个阶段即全球化3.0 版本,世界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人们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走向全球,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
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他在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开发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联合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为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把所有的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它正随着那些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整本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细微之处仍需研读,《世界是平的》将竞争和合作的平台延伸至整个世界,在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的驱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思索,努力使我们自已以及国家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赢得先机。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丰富自己管理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这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
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多次在书中出现,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竞争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行列,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经营思想,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
对于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我们,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体,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做到:第一,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第二,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第三,不断地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很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第四,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事业必然会失败。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谈到,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仅供参考。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一
几年前我就购买并阅读了《世界是平的》。这几天,我将该书翻出,对照新出的《世界是平的(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再读了一遍。同时又重读了同一作者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感慨颇多。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圆的、平的、方的,还是其他的?
作为三届普利策大奖获得者、《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我很佩服他为这本谈论全球化的书取了一个非常好的书名世界是平的。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而托马斯弗里德曼则公然宣称世界是平的,非常抓人的眼球。凡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奇怪:地球明明是圆的,啥时候变平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好奇心促使大家不由得要亲手去翻翻,看看真相。实际上,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在偷换概念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借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向世人宣布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事例。地球是圆的指的是地球的外形。托马斯弗里德曼从印度的旅行开始,带领读者步入发现之旅,一一阐述世界是平的。他所指的世界是平的并非地球的形状,而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已经因技术进步而变得平坦和 平等,技术革命铲平了全球经济大舞台,使得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人能够在上面竞争、联络、合作,各个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和印度)可以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
似乎高深的全球化问题,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了。导致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个人电脑的出现及普及;二是因特网、万维网和网络浏览器的使用;三是软件和传送协定的革命;四是计划体制的消亡和柏林墙的倒塌。他让我们知道:全球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想要了解全球化,《世界是平的》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就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不少人在读完该书后都提出了疑问,我也不例外。作为中文译者之一的何帆,他所写的译后记的副题就是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作为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对于读者的意见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在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地缘政治与平坦的世界 里,特意加上了一章不平坦的世界:禁止使用枪支和手机。
针对平坦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9年新出的力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里,还专门作了说明:那么什么是平坦呢?当我写《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我当然不是说世界真的变平了,或者说我们在经济上都不相上下了。这本书所指的是20世纪末期在技术、市场和地理政治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的平台已经被犁平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对方加入到全球经济中来,其中不少人步入了中产阶级。
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这本书里,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世界是平的作了引申:这个世界也出现了问题:它变得太热、太平坦、太拥挤;也就是说,全球变暖、世界各地中产阶级的迅速涌现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三箭齐发,可能危及地球的平衡。从而提出,世界需要一场绿能革命。
写到这里,我所思考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应该说已经有了答案:世界是平的,但太热、太平、太拥挤。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二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谈到,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出现了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使得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担心自己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发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或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给你更高的回报,鼓励你去做。更进一步地理解,无论社会再怎么需要各种各样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组成这个社会基层的大众,那么社会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消除过分的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则,多数人会觉得被社会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们会感觉到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称,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感,进而社会也就不和谐了。
但是,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这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表现得更残忍、更贪婪。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政绩或个人升迁、或个人利益得失而去损害、去践踏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挑战自然法则。这时,人类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协调、来保证自己合法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优于动物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更加善于利用好人类的这个智慧。
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和谐的社会自然也孕育不了成功的事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鼓励人们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成功,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三
世界是平的,这是弗里德曼创造的新鲜术语。世界是平的就等于全球化3.0,即全球化进程的最高阶段。弗里德曼开篇即展示了新世纪的风景:鼠标轻点,不管身在何处都能轻易调动世界的产业链条。
公元1800年之前,世界还处于全球化1.0的时代,国家或民族依靠战争和政治手段来破除区域的边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语言不通,文化也不通,要想交流与合作,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武力。1800年以后,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市场和贸易的力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并不只有你死我活的战争模式。相比之下,各自得利的贸易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是更好的合作。于是,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活动主体,全球化的过程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
跨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发挥出极大的力量,多数人不再独立生存、自给自足,而是加入到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里替大公司工作。可到了千年之交,弗里德曼又惊奇地发现,各种新形式的企业和工作模式不断涌现,生产劳动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就连企业和个人的区分也已经打破,个人变得有能力抹平国际交往的障碍,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中。这就是全球化3.0。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地域、文化、技术、知识等一切因素都再不会成为分工的阻碍。世界变得更小,个人却变得更强大。有了宽带网络的帮助,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
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极好的崛起机会。信息的自由传播模式打破了很多传统的贸易壁垒,资本不再是决定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资本固然很重要,掌握资本运转的信息更重要。资本可以支配生产,信息却可以支配资本。所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相对充足的人口资源来积累人力资本,着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各国之间的产业竞争越过了中间环节,直接在最高端的信息产业展开,更激烈也更残酷。
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原本具有资本优势,可这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发达国家毕竟还可倚仗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员一般也具有更高的素质,凭借这些优势,发达国家目前仍然占据分工链条的最高端。站在信息产业的高端,他们的唯一进路是更高端。研发和创新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是领先者必须要承受的代价。
企业在这个全球化3.0的时代,则需要让自己变得更灵活。小企业不妨做大,逐渐横向和纵向地扩展业务,扩大企业的边界,把与自身互补的产业吸收到企业内部,塑造多元化的企业核心生产力。而大企业则应该想办法做小,合理地将业务外包,甚至把生产流程全部转移到海外,本土只负责管理、协调、研发等工作。这两种趋势使得企业的性质变得越来越模糊,反正全球化3。0时代的企业就应该按照全球最大盈利模式来设计自己的组织结构。
对个人来说,这个考验似乎更为严峻。理论上说,只有四种人是不可被技术替代的。他们分别是太特殊的人、太专业的人、太深刻的人以及太会调节适应的人。其中有些掌握身体资本,有些是人力资本,还有些是社会资本。这几种资本维系于个人身上,使他们获得了特殊的权力。
弗里德曼从头到尾透出令人兴奋的竞争的气味。无论你是否愿意,都已经被摆到这个平坦的舞台上。障碍已被拆除,就很难再树立起来,我们注定要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上发挥才智,竞争才能生存。时代的变革不由人做主,世界的趋势谁也不能抗拒。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内心。
世界之所以趋向于平的,全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越的沟通方式,劳动分工恰好是这个世界最适宜的生存方式。世界是平的,却不是简单的,因此,竞争与合作变得尤其重要。
贾平凹先生的《废都》解禁了。今年八月,作家出版社再版发行了他的重量级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合称贾平凹三部,装帧明亮,印刷精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三部著作曾分别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8)、法国费米娜文学奖(1997)、矛盾文学奖(2009)。再次手捧沉甸甸的大部头《废都》,每一位喜欢贾平凹作品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当年的情景。
1993年6月,《废都》横空出世。像一个晴天霹雳,震惊了文坛,轰动了阅读界。北京王府井首发式出现了抢购,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和《艺林》两个栏目中,先后三次播放了贾平凹在北京为读者签名的热况,镜头采用高空俯拍,大全景,很是壮观。西安也出现了热购现象,十万册书同时上市,大街小巷挤满了人群。不足半年,在国内销售正版本一百万册,盗印本约一千万册。在日本、港台乃至全球华人圈,也都引起了轰动。
接踵而至的是,评论界出现了非凡的热闹,对《废都》褒贬不一。批评的浪潮逐占上风,像厚厚的铅云滚滚而来。最干净的作家,成了最流氓的作家。翌年元月,官方以性描写较多为由禁止了《废都》的出版发行。这次文坛地震,震中虽然在文学,实际上已经波及到了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但凡读点书的人,都知道此事。这一禁就是十七年,对贾平凹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过,正是这件给他带来非议、痛苦、恐惧甚至屈辱的事件,却也让他成为中国纯文学界最具有知名度的作家,成为中国作家的符号性人物。
《废都》的遭遇是历史的必然,《废都》的解禁也是历史的必然。禁止《废都》不仅是因为性描写,因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比之露骨的写法并不鲜见。问题的关键在于超前,一是超前细致地描写了文明人所作的不文明之事,让人猝不及防;二是超前揭示了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迷茫堕落现象,让官方难以接受。目前解禁《废都》,自然因为当初定的罪名已不存在,进入新世纪的文学性描写已经泛滥成灾,用身体写作的作者随处可见,社会和大众心理承受力也有了增强,人们应该知道,无论哪个群体都会有迷茫堕落现象存在,何况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对情感过敏的群体。
其实,贾平凹一直是一位争议不断的作家。他说:我一生遭遇了四次大的争议,早期批我政治性不强,艺术大于思想,后来在反自由化中点名批我,又后来在清除精神污染中点名批,再就是批《废都》。对于争议的文章,贾平凹都看,值得汲取的意见也都能汲取,总结后再继续写。
贾平凹的生活历经也十分坎坷。1970年父亲遭本家堂兄诬告,打成了历史反革命,被开除公职,全家变得一贫如洗,受尽了屈辱和贫寒。1984年他的创作刚刚进入盛果期,自己却患上了肝炎,一病就是十五年,度过变相牢狱的一年医院生活。再是母亲染病动手术,父亲得癌症亡故,再是妹夫死去,可怜的妹妹拖着幼儿又回住在娘家。再是一场官司没完没了的纠缠他,再是为了他人而卷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中受尽屈辱,直至陷入到另一种可怕的困境中,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几十年奋斗的、营造的一切稀里哗啦都打碎了,只剩下身体上精神上都有着病毒的我和我的三个字的姓名,而姓名又被别人叫着写着骂着。
正是这些连续不断的争议,正是这一系列的磨难,造就了贾平凹坚毅不拔的韧劲,成就了一个著作丰厚、佳作连连的知名作家。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坛上,贾平凹是一个奇迹。他以五十岁的年龄写下了七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在国内和世界各地出版书超过了一百本,发行过千万册,其读者遍及青少年到中老年的各个年龄段。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贾平凹的成长与铁凝不同的是,他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在他19岁读西北大学以前,从未出过远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浸透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加之小时性格孤僻,养成了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对农村和农民的感触与感情渗入骨髓,对农村人的生活烂熟于心。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个农民,像乌鸡那样,是乌到骨头里的。
难得有次清闲,随手捧起《贾平凹文集》读起来,对中篇小说《腊月正月》体会颇深。
《腊月正月》是一部描写农村改革,极富生活实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围绕退休教师韩玄子与农民专业户王才的冲突展开描写的。韩玄子有学问、有名望,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又被委任为镇文化站的站长。家里有四个人是国家户口,拿固定工资,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本村的统治权。而他曾经的学生,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普通村民王才,是个上学的时候还尿炕的穷小子,本来是镇上的下层社会,但随着生产形式由集体化改为个体责任承包,全社会的改革开放,王才靠开办个体食品厂逐步成了镇上的首富,于是一切都颠倒过来:人们的尊敬与羡慕从韩玄子身上转移到了王才身上。县委马书记去王才家拜年,甚至韩玄子的儿媳妇也偷偷地去王才的厂里做工了。而韩玄子,最后只有孤独地到四皓墓地里去哀叹:他娘,我不服啊,我到死不服啊!等着瞧吧,他王才不会有好落脚的!
小说深刻、生动地揭示了农村改革过程中人物复杂、敏感的心理状态。王才精明能干,踏踏实实干事,本本分分做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却不乏进取精神。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正在造就他成为农村新人。但王才虽然有了钱,由于对改革不确定性的忧虑,思想上总背着一个包袱,行动上总也不敢放开手脚。尽管他知道韩玄子在背后与他为难,但还是卑卑缩缩地去巴结韩玄子,小心规避,一再退让。因为,在王才眼里,韩玄子代表传统,代表权威,掌握着他的前途和命运。韩玄子在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变得那样可怜、卑鄙。一方面对王才进行恐吓,在背后拆台,一方面硬充好汉借了钱摆阔,用别人的尊敬和笑脸来安慰自己,获得心理平衡。但当县委马书记登门给王才拜年而置他于不顾的时候,这个精神贵族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受到了致命的一击。他知道自己的时代确实过去了,于是突然间衰老。作为一种社会势力的象征,他的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在韩玄子和王才两个主人公之外,作者还着重刻画了二贝夫妇来衬托他们两个人。二贝是接爹的班,做了个乡村教师,由于能及时学习党的新政策、了解改革新精神,所以,他赞同改革,积极推动改革。他给王才出点子卖商芝,在被韩玄子臭骂一顿后,后又偷偷背着韩玄子指点王才食品加工,帮着王才修改申请面粉、油、糖供应指标的报告。白银是农村改革的第一批践行者,她穿拖鞋、套西装、烫头发。二贝夫妇是农村年轻人的代表,是推动农村改革的主体力量,作者其实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同时,作者也点缀了像光头狗剩、秃子、气管炎等一类小人物,他们是农村改革的投机者,那里有利那里钻。一会巴结韩玄子,一会又向王才靠近,结果两边都不把他们当人看,更加地衬托出作者这样一个结论:谁坚定地支持改革谁就是更大的受益者!小说对韩玄子在竞争中迅速败北的结局安排,充分显示出经济变革对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对农民观念意识、习惯带来的重大变动和令人惊叹的变化。这种种变化的本质,是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和新的价值观念的重建,它更直接地从正面否定了传统观念、传统道德中落后、消极的成分,更有力地否定了时代的落伍者。
面对种种变化,作家的倾向性是鲜明的。腊月正月既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象征着不可逆转的时光流逝(腊月过去就是正月)和新旧交替的时代(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小说把韩玄子称作商山第五皓,与秦时四皓并列,实际是暗示韩玄子的落伍和被时代抛弃的必然性。作者坚定地站在新的社会力量一边,热烈称颂当今生活中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观念和新的人物,表现了作者要从更高的立足点上反映社会变革和臧否人物的倾向。小说通过现实主义的描写提供了一种真实、丰富的生活形态,因而其意蕴也必然是丰富的。
贾平凹,这个陕南秦巴山地的汉子,用他那清新隽永,明丽自然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清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西北农村的变革画卷,他成功塑造了韩玄子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和王才这样一个崭新的农民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历史,总是不断进步的。始于30年前的这场大变革,犹如二月春风拂面,让人禁不住长舒一口气:春天终于来了!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生死疲劳读书笔记”,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适逢春节。带着这本砖头一样重的书到乡下奶奶家过节,闲来无事便上阁楼读上一时半会,或是早上伴着鸭子下塘的嘈杂,或是在乡村冬夜特有的寂静之下,七日之后最终读完了这本大书。
《生死疲劳》从1950的高密县讲起,以千禧年为终点,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别的,却是高密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些在如今中国大地上以极快的速度褪去的别样景色总是最容易唤起我怀旧的情绪。
堆得老高的稻草,曲折蜿蜒的田埂,村边斑驳的老树,家门前的沟渠…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我对这些怀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而今却道时过境迁。我也曾回到我生长的小镇上,可是找不到一条走过的路,住过的庭院,爬过的老墙,认识的坟墓,更看不到一丛似曾相识的野菊花。以前总是抱怨社会发展太慢,这个时候才觉得它的脚步太快了,现代城市的各种因素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我的村庄改造得面目全非。那是一样中规中矩的楼房,一样“灰不溜秋”的马路,一样高耸的路灯,一样的“千城一面”。
每一座村庄都是一个卢浮宫,里面都有珍奇异宝,需要保留。请不要说这是我个人不切实际怀旧的毛病,你为什么至今还保存着年少时夹在书页里的银杏树叶?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枯干的树叶不经意地落下的哪一刻,难道你没有对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一片银杏树叶就像一座村庄,一座村庄承载着无数份魂牵梦绕的乡愁。以至于每次经过以往生活过而如今盖头换面的小镇的时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虽然我也期望牵着幼儿的手走下一阶又一阶的青石板,带他去我以往嬉戏过得田野里拾起遗落的稻穗,虽然我也渴望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依旧能闻见池塘边飘过来的淡雅的金银花香气。
蓝脸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生命就是这样充满着厚重感地轮回,而我们对乡村的记忆最终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埋入黄土之中。我所能做的只是祈求这个过程越慢越好,越慢越好。
看懂题目了吗?你一定没有,因为这句话可是我们首创的。自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班主任便时常要求我们要仰望巨星的高度,这不,买来了一本《生死疲劳》,让大家读得一头雾水。
莫言的《生死疲劳》中有很多内容需要被解读,但熊老师唯独挑了一首出自据说是虚构的《黑驴记》的打油诗,本来我看到这首小诗时就觉得它非常喜感,也没多在意,但经过熊老师一解读,就又觉得似乎真有一番韵味。
何不忘却生前事,做一头快乐的驴子度晨昏,这是诗中所提倡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魂进入了一头驴的身体里,无论之前你有多尊贵或多卑贱,安安心心做好驴子才是正道,也就是既来之,则安之。
至于这句话为什么会受到我们的推崇,那是因为我们班的人很适合这句话。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初中时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享受惯了从高处俯视的感觉,而现在在这里,莫名其妙地就不能排到前面了,自然便会产生十分焦虑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对我们有害无益。
我们太习惯于当年的辉煌了,对是习惯,我认为我们对待学习有些松懈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习惯了优秀,而现在情况突然不受我们的控制了,这样的反差自然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已经投进了驴的肉体里,心理却还有一些嚣张的声音在叫喧,还抱有再过一会儿情况就会好起来了的幻想,甚至不屑于做出努力,这直接导致,我们过得人不像人,驴不像驴,卡在中间不尴不尬。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努力去适应这新环境,自己新的定位,把自己定位定得太高,心里压力就越大,就越难坦然地面对那些挑战,而现实与心里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这怎样都是不好的。
对我来说,我在初中的时候常是老大,也是以很靠前的成绩进来这个班的,本来很有优越感,但自从发现上了高中后大家都是从同一起跑线起跑的后,才意识到我们的过去都已经洗干净了,现在大家都是赤果果的,该怎么加衣服,加什么衣服,都得自己白手起家,重新做起了。
但是安也要适度,考了几次倒数,就觉得自己就那样了,便不再因知耻而后勇,那很不幸的,翻身的机会被你自己抹杀了。
我们现在的状况跟西门闹的毕竟还是不同的,他做驴的命运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够改变现状,驴只是一种心态,我们还是需要相信我们能够成人,我们需要这样的自信。
Keep clam and carry on,这的确是最好的激励。
这一次,他所虚拟的那个世界高密东北乡,焕发出更为奇幻而自然的光芒。他就是那里的缔造者、魔法师甚至是神灵,又是那里的人物草木尘埃,他超然物外,俯瞰着他所创造的芸芸众生,将其领悟了生命大义的深情至性渗透于毫发细微间,他沉浸其间,为人、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世纪婴儿,游走阴阳两界生死轮回之间,将五十年的坎坷多难悲欣交集的尘世百劫演绎得淋漓尽致,虽有轮回往复的过程,却没有落入因果宿命的陈窠,虽有章回小说某些因素的借用与激活,却又能出脱的无挂无碍无拘无束。这部长达五百四十页四十九万字的《生死疲劳》,是他对自己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比之十年前倍受瞩目的《丰乳肥臀》来得更为成熟而精彩。
他能够心平气和地向他心仪已久的格拉斯大叔、马尔克斯先生以及福克纳老头儿致意了,因为这部作品显然是有资格进入《铁皮鼓》《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的行列的。然而这也是一部多多少少有些迟到的杰作。如果它出此刻九十年代,那么它将会产生更为强大的阅读冲击力和更值得关注的文体好处。它是莫言对其十多年来持续走下去的那条道路的一次了断。我们甚至能够说,莫言此前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在法国获奖的《酒国》以及他最喜欢的《丰乳肥臀》,还是两年前信心十足的《四十一炮》,都是为了这本书所做的准备。尽管在这部作品里莫言的叙述、语言、结构近乎完美,但是从文体的角度上看,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部总结完成式的作品,而并非是开创式的。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这部作杰作的意思,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莫言自己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它都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好处与价值,近二十多年以来能出其右者恐怕还没有呢。
为什么说它不是具有文体开创性的作品呢?这就需要从莫言所着力的叙事和结构上入手去分析。正像格拉斯大叔透过一个整天敲打铁皮鼓、尖叫碎玻璃的畸体儿马特拉策获得了一个近乎全知全能的倒叙视角那样,莫言透过几经转世投胎的世纪婴儿找到了全知全能的倒叙视角。但是为了让这部长达四十九万字的作品显得更有层次感和更富于变化,莫言又借鉴了一点点福克纳老头儿的《喧哗与骚动》的大框架结构,采用了多重叙述最后补述的方式。当然,莫言就是莫言,他十分清楚,仅有叙事角度和结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他最需要的还是很中国的东西,于是他引入了地狱阎罗审判、转回投胎转世,引入了驴牛猪狗猴的人性畜性相互参杂渗透的叙事视角,引入了章回体的小帽子戏法和说书人的某些方式,还有一些民间传说的成份,收到了似真似幻、似虚似实、亦庄亦谐、五味俱全、趣味十足、起伏多变、生机盎然的叙事效果。然而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部小说仍旧是线性的叙事过程。这些因素的介入,确实是解决了线性叙事所容易产生的层次感不强、叙事角度单一的问题。由于线性叙事的大体存在,故事虽然讲的精彩,但是更为重要的小说叙事空间的延伸拓展与灵活利用却受到了很明显的抑制。
虽然如此,这仍旧是一部写作难度很大的杰作。其难度在于务必要应对那半个多世纪的复杂难解的大背景,同时也是构成这天我们这个巨变中的世俗世界的基础、我们中国人重回现代生活的史前时期。对于过去很多试图以某种观念化、道德化甚至历史化、人性论的方式呈现或借它说事的小说家们来说,这五十多年既是诱人的矿藏,又是不能承受的重负迷宫,结果不是被它轻易地淹没,就是无门而入,不是被事件的沉重所累,就是被人情世相的繁杂所困。如果以人性杯具的角度来看它,就会轻易陷入宿命论的狭隘泥沼;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又会拘泥于大的事实而忽略了众生细节;如果从佛家轮回的角度来理解它,那所谓的现世生活又会显得太过无谓。它要求作者不仅仅要拥有极强的文字潜力,还要有能超越那诸多陈旧角度的阔大视野,将以前发生未曾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都变成小说的构成因素熔于一炉贯通一气,于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才都能够拿来翻出无数新鲜的色彩与花样;它要求作者找到一个生发与回落的基点,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构建起一个饱满鲜活的世界来。莫言毕其十多年间积累的功力,缓慢而有力地克服了这部小说所要面临的难度。
事实上,从西门闹在阎罗殿饱受油炸煎熬的那几页精彩的文字开始,就已经充分地透露出从容、大气、厚重而又简练的特质。这是一部从始至终都体现出十分的自信心与文字运用潜力的作品。尤其是当莫言的笔触从牛头马面皮肤的高贵蓝色转到高密东北乡沼泽中的一种上午开放下午凋谢的小花朵的时候,一股轻灵的气息和光泽便暗自流动起来,使小说肌体充满了深层的柔韧和灵性。莫言是个洞察人心、物性和世理的小说家。无论是所谓的人性、还是动物性、甚至是草木性,都被他融会贯通于他的文字里。他既能超然冷眼应对这一切生灵的际遇,又能与之同喜怒哀乐、共悲欢离合。向来被视为万物灵长的人与驴牛猪狗猴齐物相论。从西门闹的死到驴折腾、牛犟劲,再到猪撒欢、狗精神,到卖艺用的猴及西门后人、相关人等直到最后的世纪婴儿,那么多沉重而苦难的七情六欲的事,于实虚真幻间相互渗透、自然呈现,其中的轻逸狂想与冷调叙述、幽默诙谐与戏拟反讽、残酷呈现与深层抒情交相呼应,使那些沉重不堪坎坷多变的历史情境转化成了一个虚构而又现实的鲜活世界,为我们带给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回忆与想象的多重而广阔的视角和经历。
即使再过若干年,相信莫言也不会像对《丰乳肥臀》那样去重新修改这部小说的,因为其中几乎没有他过去的小说容易出现的繁杂之弊。这部小说的出现,意味着极富韧性与耐力的莫言已抵达其创作的巅峰状态,使我们对莫言的创作力与未来的可能产生了更多的期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言有意在书的扉页上引用的佛家语: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其实是要说少欲无为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谓的身心自在也就无从说起了。佛家语常常是置身世外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欲望是伴随着其生命之力起伏消长的,所以生死疲劳与贪欲同在。这部厚重的小说所体现的生生死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与动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生死疲劳,似乎是永无宁日的,让你甚至忍不住想说唯有生死是永远不会疲劳的。而短暂寄寓天地间的微不足道的人与物,则只能去经历体验不可重复的生死疲劳的过程。
这本作者只用了四十多天和50支笔写就的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大作,最终感动我的竟然是一句“掌柜的,你也去吧。”——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对主人公西门闹的第四个转世西门狗说的临终前最后一句话。
写作只用四十多天,但功力的聚集来自莫言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阅历。他魔幻现实的笔法描述了1950年到2000年半个世纪乡村中国的巨变。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场景就像是21世纪中国的预演,比如死猪入江,大雨捞鱼。
蓝脸就像最黑暗的夜空中的那唯一的亮光,拗相公般的倔强让他和西门闹的精魂成就了乡村中国的一个个传奇。印象最深的是牛之死。西门牛压着最后一口气走到蓝脸的那亩地,那亩全国唯一一块单干地。也正是这快地在全书的结尾,承载了故事的所有。
我想莫言写这本书最大的目的在于记录,让后人看到那半个世纪的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对于我们这一代,历史如果只来自教科书和官媒,那将多么悲哀。幸好,我们有莫言。
《生死疲劳》读后感-初中暑假日记500字
这个故事虽然类似于西方的神话,讲述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但是里面却富有源源不断的历史和各种不同的剧情。为什么,他要这么写呢?左思右想后,这才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啊。
本书讲的是一位名叫西门闹的男子在为人的时候冤死,于是他就在在地府喊冤并且叫阎王给他机会回去报仇。但是阎王洞穿了他的心思,明白西门闹心里还有怨恨,让他回去必定会乱世并错世。所以,阎王就在西门闹不知情的情况下和牛鬼蛇神说好了把他变成了一只毛驴,还让它出生在他的长工蓝脸家里。而因为西门闹在出地府的时候打翻了孟婆汤,所以还拥有为人时的记忆,可是最后还是在群众饥荒中被分食,二次入地府;再次转世为牛,他依旧记得为人、为驴的恨,死心塌地的和蓝脸单干。最后,为了坚持反抗人民公社,最后被虐待而死。三次入地府;西门闹愤恨交加,斥问阎王为何如此戏弄他,今日阎王反而性格大转,答应为人。可是却变成了蓝脸家的小猪,非常蛮横,最后成了猪王,救人而死。四次入地府;再次转世为狗,帮小主人找到偷情的父亲,最后老死,五次入地府;阎王见他内心的愤恨已经消除许多,已经寥寥无几,所以让西门闹转世为与人相近的猴子。最后转世到现代为人,开始讲他那不为人知的事情.........之所以我要如此认真详细地写这四十四万七千字的中心,是因为我想让你们知道,万事皆有可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们可以算是只是一个无用的蚂蚁,说起来也可笑,连自己发生过的事情都不知道,真是可悲的人类啊。其实说来也不错,你不用承受上辈子的痛苦,也不用羡慕上辈子的幸福,只要做好现在就可以了。我们都是无知的,我们也都是无限的。我们是愚蠢的,也是可以不断开发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千古轮回,说不定哪一位明君即是你呢。莫言的书,时虚时假,时远时近,时虚时实,让你琢磨不透,看不清,摸不着,跟一个小爪子在骚你的心。它很奇怪,喜看真实,认为其假;喜看虚假,认为其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其实,莫言的书,就是以一种同样的方式,吸引不同的人。这就是他的神秘所在,如果你想明白为何我会如此之说,那就请你看吧。
看莫言的书一向是件很过瘾的事情,同样的感觉在贾平凹那也能找到,读老贾的小说,让人忍不住想大口抽烟大口吐痰,而莫言的小说,则使人大口吞口水,并目瞪口呆到汗流浃背,这个小胖老头太能侃了,简直就是天生的倾诉狂,他要是不写小说,去讲评书也绝对会是个好手。
《生死疲劳》莫言的书,延续了莫言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什么叫魔幻现实主义呢,远一点,得扯到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这本书以往获得诺贝尔奖,近一些,大概是《封神榜》。一提《封神榜》,大家恐怕也就是明白了,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就是上天入地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百无禁忌,《生死疲劳》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主人公西门闹生前是个地主,死了以后,转世,分别成为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虽然经受了六道轮回,却依然坚持了人的思维,并经过他的驴眼、牛眼看到了世间的事,有够诡异,由此可见,莫言的想象力也有够丰富。
在当代的小说家里,莫言大概能算最土的一个,其作品,很少涉及到城市题材,除了《师傅越来越幽默》,也就是之后老张拍的《幸福时光》以外。拿评论家的话讲,莫言是个很民间的作家,近年来,这个趋势好象更加明显,从《檀香刑》开始,莫言就开始尝试用民间的艺术形式来写小说,这部《生死疲劳》走得更远,干脆就是评书的章回体,其语言也是评书的风格,大段大段的独白,大片大片的描述,气势恢弘,连绵不绝,要是拿来朗读的话,保证能读得唾沫横飞,等到上气不接下气之时,再大吸一口气,这种感觉,比较类似于刚吃了一盆水煮鱼。
在《生死疲劳》的封底,印着一些文质彬彬的废话,“《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这话很愚蠢,除了冠冕堂皇以外,根本就没说对事情的本质。莫言这个人其实就是个天生的倾诉狂人,他只是喜欢讲故事而已,而中国评书的章回体与说书人的气质又正好适合他,于是他便拿来一用,《生死疲劳》也就这么诞生了。莫言的幸福之处,就在于他能将自我的倾诉欲望转换成文字,于是,他就成了作家,写书赚钱,这等好事,旁人是羡慕不来的。
仿佛亲身经历了驴的一生,这是我读完《驴折腾》后的总体感觉。莫言的《生死疲劳》抓人心。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里叫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使我对这本书有了极大的兴趣,再加上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吸引着我,激发着我继续读下去,让人上瘾。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在《生死疲劳》中有着突出的体现。他的语言看似不经意间,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且明显朗朗上口,有时平淡真实,有时如诗如词一般,即使没有出声朗读,目光扫过,也觉得起伏有致,一气呵成。用动物的眼睛窥视人类的生活,视角独特、新颖有趣,用笔简练、生动,人物刻画形象入目。这也体现了莫言强大的想像力与观察力。在读后,常让我认为生活中的一些动物都很灵异,都可能是某个人的投胎转世,可见《生死疲劳》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章回体的形式也使它像《西游记》一样吸引人,让人想一口气看完。
家长对这本书备感亲切,除了土改就是人物的名字,什么“蓝解放”,“庞抗美”……让我的家长想到什么张建国、李红旗……名字具有时代特色,可看得出莫言的心有多细,但令我吃惊的是《生死疲劳》莫言仅用了43天创造出来,看来真是有感而发呀!从许多农民身上我还读出了他们特有的乐观、顽强、坚韧的精神!
这本书讲得是1950——2000年得时代变革,关于书中提到的土改和农村变革还需要向父母多加了解。
不知冥冥之中,我们不知已经轮回多少次但却如何折腾不能逃脱生死疲劳这个下场!
莫言,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获得该奖的第一人。莫言的获奖让我重燃随着繁琐生活早已失去的对文学的那份热度,一连4天一口气读完莫言先生的大作《生死疲劳》,心中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且先说说《生死疲劳》这本书吧。故事从1950年开始,一向写到2000年。贯穿50年漫长路程的是西门屯一个小村落的变迁史,也能够说是中国土地改革的变迁史。贯穿这一变迁史的是西门一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作品以一种魔幻的艺术形式表此刻大家面前。作者经过一世为人,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的生死轮回的形式,以人的眼睛和动物的感官来叙述故事,故事人物众多,情节繁缛复杂,可是先生却以不急不慢的不温不火的方式向我们诉说了这样一个荒诞又庄严的故事。
有人说这本书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读到此,我不禁心中充满了愤慨,又一想,又感到欣慰。因为莫言已用他的笔,代替我们发出了这深深的控诉。莫言不惜借用荒诞的叙事手段,不惜洋洋洒洒铺展几十万字之巨的精言妙语,就是为了这一声讨,就是为了对这一举国误读,以致贻害一国的庄重反思。我似乎能体会到莫言那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据先生自我讲《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仅用了40多天就完成了。是什么力量让先生提笔一挥而就的呢我想是先生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对这片故土的职责,对这片故土的未来的憧憬驱使着先生的思想,驱使着先生的笔触,驱使着先生的义务。心中不禁对先生充满敬意。倘若每个人都能像先生这样对这片生我们养我们土地的未来充满憧憬,这片土地又何愁没有完美的未来呢?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单又好看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