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篇小说,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砸砖批判。
至于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在看到第六篇之前,我一直是因为这小说的作者是何夕才坚持下来的,否则,恐怕扫过开头,便也没那个毅力看下去了。有人说何夕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确,我所读过的他的小说,不管是悲是喜,总是包裹着一袭柔软的面纱,唯美而飘渺。印象最深的,是《伤心者》与《爱别离》(每每想到这个,我就很郁闷,高中订的SFW,每次一拿到手,还没热乎下就被抢走了,至今我还不知道,按年月整理的时候,缺失了的那些是被哪些家伙给打劫去了,其中就有《爱别离》的那一期,你们这些混蛋啊,你们以为自己是借JUMp不还的银桑吗?你们还比不上银桑的白卷毛啊岂可修啊啊啊),《汪洋战争》的题材,其实很像刘慈欣会选择的风格(大刘的那篇《流浪地球》,当年可是看一次,稀里哗啦一次,今后若是再整理,估计又会翻出来重温一遍的吧。)
那些批判这篇小说的人,挑了各种各样的刺儿,最大的,恐怕就是对最终结局搬出的法则及地球被团灭这一逻辑的质疑了,这里,我们先说一下一直在文中出现的那个法则,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则,随着一次次屠城,随着神尺的一次次异动,随着露茜的死,小说中的观察者大眼在思考,我也在思考,每次异动都是对文明的挑战,不管是卡法城造成的黑死病的主动传播差点导致欧洲团灭还是最后反政府武装地球团结阵线向退守月球的联邦政府总部发射核弹可能导致全地球人类的灭亡,是的,可能。
在食物链中的生存总是伴随着毁灭,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物种的行为只要不导致本物种自我毁灭,就没有违反生存法则。这就是小说中最后出现的法则,核弹,不是武器,是力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敌人可能毁灭自己的前提下发起进攻,将物种全体当做人质与筹码,将胜利寄望于对手的不忍与怯懦,这种可能导致本物种彻底毁灭的终极赌博游戏终于越过了神尺的阙值。还是这个可能。
于是,有人说,既然仅仅是可能,那就是还未成为事实,而神与菲星以此就对地球发起团灭屠杀是否正确,又是否正义?
其实,何夕在这篇小说中,并未给出什么观点,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这只是一篇客观陈述的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大可以从中自己找各自的观点。最后的团灭无关于正义,难道你们没看到菲星发现地球的时候,是多么高兴地想立刻将地球作为备份而占有的吗,只是神尺的法则在那儿摆着,他们不敢动地球而已。而可怜的地球人类,压根不知道神尺的存在,最终,在一个个悲剧之后,以团灭的代价让菲星如愿以偿了。所以,正义什么的,其实,不过是钓鱼式执法罢了吧。
最后,个人想说一下全民皆兵。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8年7月2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决议中。决议提出,必须积极积蓄和壮大后备力量,贯彻执行把预备役和民兵合而为一、实现全民皆兵的方针(百度的,度娘V5,无所不知)。小说中让人最纠结的,就是血洗塔吉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感觉好真实,作者可能并不想影射什么,但读者会想很多很多。有些东西,一旦尘封于历史,就再也说不清道不明了,亦或者,就算是当时当事,谁又能理论个青红皂白?对于全民皆兵这个词,我以前只当做是个中性词,无关褒贬, 然而,如今看着小说中十四岁的小女孩,就像政府的法尔汗说的,我根本想不到有那样笑容的女孩居然能毫不犹豫地引爆白磷弹,就像是摆弄自己心爱的洋娃娃。看着这些,我觉得,全民皆兵,实在太过可怕了!太过可耻了!太过悲伤了!执政者争权斗势,拉拢民心,天哪,那是在蛊惑!蛊惑手无寸铁的平民拿起不该属于他们的武器,将他们推至于战争的风口浪尖,让他们的鲜血化作更多无辜平民的仇恨,更好地被利用。
无辜的平民们哟,不要被轻易地煽动,为一方拿起武器,洒下鲜血,你的热血,暖不了统治者们比冰还冷的心!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儿时的记忆,似乎在朗诵诗词的时候,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拱出了战争的意识。弹片横飞,火光冲天,呐喊,嘶吼,咆哮,血染江河,尸甲遍山。当我梦回连营,凯旋而归,听见吹角声声。秋风萧瑟之中,沙场点将点兵。伴着几度夕阳,雄浑与苍凉幻化成王者之尊,点燃了那冰冷剑锋的霸气。
小时候的我,就这样逐渐地爱上了大炮,迷上了坦克,喜欢上了战机。一把三岁生日收到的仿真步枪,辉煌着我那段日子,骄傲了我整个童年。那时候的战争就是小孩子的游戏,有趣而可爱。流血与死亡只不过是概念,再简单不过了。
但,我还是不情愿地长大了,不得不面对现实,去了解真实的战争。特别是作为一名准军人,必须使自己变得成熟。《战争》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类这种古老创举,看清楚那种真实与残酷:模糊镜头中血肉模糊的死亡,天空与街角间来回穿流的子弹,弥漫了整个城市的硝烟。还有,某个上一秒明明活生生的人在下一秒就成为了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我不禁重新去思考:战争是什么?
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拿破仑到库图佐夫,从巴顿到隆美尔,军事将领的指挥艺术令我折服;从《孙子兵法》到《战争论》,从《制海权》到《制空权》,从《装甲战》到《绝对武器》,军事著作的深刻论述让我赞叹。还有那些玄妙多变的战术,那些帅呆酷毙的武器
回到一战西线,在凡尔登无人地带,机枪,堑壕,铁丝网,一天之中就让交战双方5万士兵葬身于此。二战诺曼底,奥马哈滩头,一个上午,3千多名盟军战士倒在血泊之中;到了1945年8月,美军为日本送去的两个小礼物致使十几万生命瞬间灰飞烟灭。
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杰作。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与思想解放的时代,战争总要参与进来。人类以其无限的创造力不断为战争注入发展的动力。多少文字消失了,多少文明消亡了,然而,战争却延续至今。并且,不管什么战争,到头来受害最大的还是普通百姓,其实也就是人类本身。人类应当从中得到教训,看到那种残酷与荒唐,而不是什么英雄主义式的浪漫史诗。当然,人类毕竟是人类,有野蛮的一面,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战争的野蛮劣根性并不能很快改变。他们乐在其中,杀红了眼。
书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例子让人深思。新兵们进入军队这个大熔炉中,脱下原来的衣服,剔成同样的发型,然后不管这群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先前对自己有怎样的自尊与自信,都会被剥削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等待海军陆战队在上面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是因为他们在不足3个月的军训中较好的解决了为何而战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如何作战,最根本的,也是问题的答案,那便是大开杀戒。聪明的统帅绝不愿意让自己的手下为国捐躯,他更希望看到敌人更多地为国捐躯。军事制度的构建基于军人的绝对服从,绝对服从去送死,更重要的是,绝对服从去杀人。的确如此,无论哪个国家、那类民族、那种制度的军人,既然在战场上相遇,就是千篇一律的厮杀。对于他们来说,杀死敌人是正当合法的,是天经地义的,是值得赞扬的。
当德意志士兵镇守奥马哈滩头时,他所要做的就是用重机枪射出一连串12.7毫米弹头,把刚刚上岸的美国大兵钢盔打飞,再一个个撂倒,然后换上弹夹,上膛,瞄准,扣动扳机,扫射,反反复复,因为这是他的职责;当英国皇家空军一架架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飞临德国汉堡上空时,机师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舱内燃烧弹倾泻一空,把下面的建筑炸个稀巴烂,不管那里是坦克工厂还是平民区,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骑兵队伍进攻匈牙利前,曾这样激励他的手下: 草原上的勇士们,去吧,去践踏他们的土地,去烧毁他们的房屋,去掠夺他们的牛羊,然后,再杀光他们的男人,霸占他们的女人!
文明人,进行着野蛮的战争。为了一小块土地,他们烧杀抢掠。君主的独裁,宗教的狂热,资本的诱惑,再加上希特勒式的鼓吹,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荒唐的理由。万事俱备,只欠理由。
伴着野蛮的劣根性,人类一路走来,一路打打杀杀,一路刀光剑影,一路战火硝烟。他们享受战争,享受杀戮,直到核武器的出现。不错,人类也有害怕的时候,原子弹的威力震慑了所有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军事将领都会犯错,但对于核武器,没有时间让你学习上一次错误。犯一次错就足以毁灭所有国家。历史上,人类头一次如此小心翼翼地对待战争,并试图让它降温,发明了冷战,而其背后所暗藏的水深火热是谁也不曾看到的。相互猜忌,高度警戒,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以至于美国白宫总统办公桌上的战略文件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以为我们认为他们会进攻,所以他们觉得我们会进攻,所以他们会进攻,所以我们必须进攻!当尼克松正为这句话大伤脑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克里姆林宫中,赫鲁晓夫也许已站在核按钮前,目标正锁定北美洲各大城市。他迟疑了一会儿:这个可以按吗?一旁的左派军官催促道:可以了,总书记。按还是不能按呢? 按吧!这个可以按!,军官不耐烦了:能不能按您还不知道吗!?赫鲁晓夫深吸一口气:这个真不能按呐。最终,他也没好意思按。
以上类似情况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而人类却一次次幸运地逃脱了那些千钧一发的时刻,与死神擦肩而过,不至于落到三叶虫和恐龙的地步。
然而战争仍没结束,人类要任性地将这种野蛮游戏进行到底。为了可行,他们想出了区别于核战争的常规战争,还制造出恐怖分子增加游戏的可玩性。游戏也少不了规则,于是,联合国又被拉了进来。作者无奈于这种的游戏,他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对联合国的失望:这是一个由猎场看守人构成的组织,而他们原来都是些偷猎者,联合国绝对不是圣人的集会。
新的世纪,新的世界,新的武器,新的战争,一切都是新的,只有国际秩序还是那样的残旧不堪。
我们都没切身经历过战争,没上过战场,没有被炮声吓地蜷缩在弹坑里尿裤子。我们很幸福,还能看见第二天的日出,还能躲在寝室的被窝里睡懒觉,还能逃课偷偷去八小时玩魔兽,打火线。但我们这一代人,绝对不能坐视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只有死人会觉得开心。要么人类终结战争,要么人类被战争终结。而军人,作为这一过程的实施者,理应对此负责。他们任务并不是去制造杀人武器进行杀戮,而是在军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在军事理论上进行创新,并努力把世界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
也许有那么一天,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军人会联合起来亲手将远程火炮、主战坦克、战略潜艇、隐形战机、还有洲际导弹等等冷血动物统统送进工厂销毁,然后互相握手言和,接着纷纷脱下军装,默默地离去。那是所有军人最后的时刻,也是他们最光荣、最引以为傲的时刻,因为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争,消灭了这个古老的罪恶。他们牺牲了自己,以生命的名义,凄凉而不失悲壮,同时换回了永久的和平,解放了全人类。
我很清楚等到那一天的希望极其渺茫,但我依旧自豪,自豪有机会成为军人,穿上这身军装,与各位战友一道体验激情,怀抱梦想,肩负责任,参与到这样一个伟大而神圣的革命之中。为我们鼓掌吧,为我们国防生鼓掌吧!
一直以来都以为经济学是很高深的理论,而金融货币知识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甚至还带着一些神秘。曾经试图找些书籍、资料加以学习,可每次都是才看几页就被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和若干公式、图表,搞得头都大了,觉得实在理解不了,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再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直到拜读到宋鸿兵先生编著《货币战争》。
这本书像一本小说一样,从现代银行的诞生开始讲起,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用一种全新的视觉,不同的思路来看待我们的历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金融货币知识,但我认为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对中国经济的警示。
书中写到:2006年年底,中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国际银行家们早已磨刀霍霍,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不管中国是否意识到了,也不管中国是否准备好了,中国已经处于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状态下了。国际银行家大举进入中国的根本战略目的有两个:控制中国的货币发行权和制造中国经济的有控制解体,最终为建立一个由伦敦华尔街轴心主导的世界政府和世界货币扫平最后一个障碍。
读罢,不禁想到,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如果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加以防范,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在国际银行家的密谋策划下,或许就会被剪羊毛。反思昨天、今天的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特别是日本、泰国和亚洲四小龙在国际银行家的货币绞杀站中纷纷败阵,金融风暴的惨痛教训,都是对中国经济的警示。
回头看看中国,从本世纪开始上世纪90年代那种稳步发展的局面似乎已经不再,人民币不断升值,股市暴涨,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房地产价格突飞猛进,日本当年的股市神话已在中国上演,房地产狂热正在中国重现,人民币正迅速滑向债务货币的深渊这一切犹如日本经济的翻版,按照书中所说也许这就是美国为抑制中国经济发展所设下的局,是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的又一手段。
著名的货币专家弗兰兹皮克曾经说过: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世界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决定这世界的命运。国际银行家们正是通过制定长远的规划,企图从根本上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来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全球战略经济制度。他们将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壮大为全球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连刚刚走向开放之中国的银行都卷入其中深受其害。中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后,必然会有大量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书中指出:中国多数人对于外资银行的进入,还停留于与内资银行争夺储蓄的大饼,而真正的危险却是来自于通过信用卡、房地产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以及银行票据、金融衍生物产品等金融工具,间接或直接介入中国的货币发行领域,通过储备金制度推进国家、企业和个人债务的货币化进程。
货币是整个经济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度量衡,货币发行权就等于真正的统治权,倘若中国的货币发行领域被国际银行家介入控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幸运的是,书中揭示了国际银行家的主要战略目的和进攻方向,也为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指明了方向。
中国绝不会坐以待毙。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地域扩至所有国家,这就为中国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只要中国的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就掌握了金融的制空权,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拥有了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权。然而中国货币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也不会一帆风顺。书中也为国人提供了方法,通过大量增加中国的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大幅度提高中国官方和民间的黄金白银储备,大力发展世界领先技术与科学创新,徐图缓进。
当中国成为一个崛起的世界强国,拥有坚实的领先科技与强大军事基石,建立起具备普世公信力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系统时,中国就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威信不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儿时的记忆,似乎在朗诵诗词的时候,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拱出了战争的意识。弹片横飞,火光冲天,呐喊,嘶吼,咆哮,血染江河,尸甲遍山。当我梦回连营,凯旋而归,听见吹角声声。秋风萧瑟之中,沙场点将点兵。伴着几度夕阳,雄浑与苍凉幻化成王者之尊,点燃了那冰冷剑锋的霸气。
小时候的我,就这样逐渐地爱上了大炮,迷上了坦克,喜欢上了战机。一把三岁生日收到的仿真步枪,辉煌着我那段日子,骄傲了我整个童年。那时候的战争就是小孩子的游戏,有趣而可爱。流血与死亡只不过是概念,再简单不过了。
但,我还是不情愿地长大了,不得不面对现实,去了解真实的战争。特别是作为一名准军人,必须使自己变得成熟。《战争》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类这种古老创举,看清楚那种真实与残酷:模糊镜头中血肉模糊的死亡,天空与街角间来回穿流的子弹,弥漫了整个城市的硝烟。还有,某个上一秒明明活生生的人在下一秒就成为了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我不禁重新去思考:战争是什么?
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拿破仑到库图佐夫,从巴顿到隆美尔,军事将领的指挥艺术令我折服;从《孙子兵法》到《战争论》,从《制海权》到《制空权》,从《装甲战》到《绝对武器》,军事著作的深刻论述让我赞叹。还有那些玄妙多变的战术,那些帅呆酷毙的武器
回到一战西线,在凡尔登无人地带,机枪,堑壕,铁丝网,一天之中就让交战双方5万士兵葬身于此。二战诺曼底,奥马哈滩头,一个上午,3千多名盟军战士倒在血泊之中;到了1945年8月,美军为日本送去的两个小礼物致使十几万生命瞬间灰飞烟灭。
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杰作。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与思想解放的时代,战争总要参与进来。人类以其无限的创造力不断为战争注入发展的动力。多少文字消失了,多少文明消亡了,然而,战争却延续至今。并且,不管什么战争,到头来受害最大的还是普通百姓,其实也就是人类本身。人类应当从中得到教训,看到那种残酷与荒唐,而不是什么英雄主义式的浪漫史诗。当然,人类毕竟是人类,有野蛮的一面,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战争的野蛮劣根性并不能很快改变。他们乐在其中,杀红了眼。
书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例子让人深思。新兵们进入军队这个大熔炉中,脱下原来的衣服,剔成同样的发型,然后不管这群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先前对自己有怎样的自尊与自信,都会被剥削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等待海军陆战队在上面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是因为他们在不足3个月的军训中较好的解决了为何而战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如何作战,最根本的,也是问题的答案,那便是大开杀戒。聪明的统帅绝不愿意让自己的手下为国捐躯,他更希望看到敌人更多地为国捐躯。军事制度的构建基于军人的绝对服从,绝对服从去送死,更重要的是,绝对服从去杀人。的确如此,无论哪个国家、那类民族、那种制度的军人,既然在战场上相遇,就是千篇一律的厮杀。对于他们来说,杀死敌人是正当合法的,是天经地义的,是值得赞扬的。
当德意志士兵镇守奥马哈滩头时,他所要做的就是用重机枪射出一连串12.7毫米弹头,把刚刚上岸的美国大兵钢盔打飞,再一个个撂倒,然后换上弹夹,上膛,瞄准,扣动扳机,扫射,反反复复,因为这是他的职责;当英国皇家空军一架架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飞临德国汉堡上空时,机师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舱内燃烧弹倾泻一空,把下面的建筑炸个稀巴烂,不管那里是坦克工厂还是平民区,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骑兵队伍进攻匈牙利前,曾这样激励他的手下:草原上的勇士们,去吧,去践踏他们的土地,去烧毁他们的房屋,去掠夺他们的牛羊,然后,再杀光他们的男人,霸占他们的女人!
文明人,进行着野蛮的战争。为了一小块土地,他们烧杀抢掠。君主的独裁,宗教的狂热,资本的诱惑,再加上希特勒式的鼓吹,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荒唐的理由。万事俱备,只欠理由。
伴着野蛮的劣根性,人类一路走来,一路打打杀杀,一路刀光剑影,一路战火硝烟。他们享受战争,享受杀戮,直到核武器的出现。不错,人类也有害怕的时候,原子弹的威力震慑了所有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军事将领都会犯错,但对于核武器,没有时间让你学习上一次错误。犯一次错就足以毁灭所有国家。历史上,人类头一次如此小心翼翼地对待战争,并试图让它降温,发明了冷战,而其背后所暗藏的水深火热是谁也不曾看到的。相互猜忌,高度警戒,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以至于美国白宫总统办公桌上的战略文件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以为我们认为他们会进攻,所以他们觉得我们会进攻,所以他们会进攻,所以我们必须进攻!当尼克松正为这句话大伤脑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克里姆林宫中,赫鲁晓夫也许已站在核按钮前,目标正锁定北美洲各大城市。他迟疑了一会儿:这个可以按吗?一旁的左派军官催促道:可以了,总书记。按还是不能按呢? 按吧!这个可以按!,军官不耐烦了:能不能按您还不知道吗!?赫鲁晓夫深吸一口气:这个真不能按呐。最终,他也没好意思按。
以上类似情况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而人类却一次次幸运地逃脱了那些千钧一发的时刻,与死神擦肩而过,不至于落到三叶虫和恐龙的地步。
然而战争仍没结束,人类要任性地将这种野蛮游戏进行到底。为了可行,他们想出了区别于核战争的常规战争,还制造出恐怖分子增加游戏的可玩性。游戏也少不了规则,于是,联合国又被拉了进来。作者无奈于这种的游戏,他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对联合国的失望:这是一个由猎场看守人构成的组织,而他们原来都是些偷猎者,联合国绝对不是圣人的集会。
新的世纪,新的世界,新的武器,新的战争,一切都是新的,只有国际秩序还是那样的残旧不堪。
我们都没切身经历过战争,没上过战场,没有被炮声吓地蜷缩在弹坑里尿裤子。我们很幸福,还能看见第二天的日出,还能躲在寝室的被窝里睡懒觉,还能逃课偷偷去八小时玩魔兽,打火线。但我们这一代人,绝对不能坐视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只有死人会觉得开心。要么人类终结战争,要么人类被战争终结。而军人,作为这一过程的实施者,理应对此负责。他们任务并不是去制造杀人武器进行杀戮,而是在军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在军事理论上进行创新,并努力把世界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
也许有那么一天,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军人会联合起来亲手将远程火炮、主战坦克、战略潜艇、隐形战机、还有洲际导弹等等冷血动物统统送进工厂销毁,然后互相握手言和,接着纷纷脱下军装,默默地离去。那是所有军人最后的时刻,也是他们最光荣、最引以为傲的时刻,因为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争,消灭了这个古老的罪恶。他们牺牲了自己,以生命的名义,凄凉而不失悲壮,同时换回了永久的和平,解放了全人类。
我很清楚等到那一天的希望极其渺茫,但我依旧自豪,自豪有机会成为军人,穿上这身军装,与各位战友一道体验激情,怀抱梦想,肩负责任,参与到这样一个伟大而神圣的革命之中。为我们鼓掌吧,为我们国防生鼓掌吧!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你听说过郑丰喜这个名字吗?
他惟一留给我们的一本书,就是他的自传《汪洋中的一条船》。写完这本书的第三年,他就去世了。
他出生在最贫苦的一个台湾农家,是母亲的十二个儿女之一,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右脚自膝盖以下,前后左右弯曲。左脚自膝盖以下,突然萎缩,足心翘上”。这是一个可怕的畸形儿,他永远不能走路,而只能坐在地上,用手爬行。母亲李员女士当场晕了过去,她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孩子的将来。
这个穷苦而残废的乡下孩子,大概七、八岁左右的时候,跟着一位耍猴戏的老人,流浪江湖。这个老人——赵老伯是郑丰喜的启蒙恩师,一面到处耍猴戏,一面教他读书识字。然而,在一个码头上,赵老伯被流氓架走,再也没有回来,只剩下一个残废的孩子和猴子,被两位也是逐村卖杂货的女人收留,继续演他的猴戏。可是不久, “二伯妈”被人用石头打死, “大伯妈”认为郑丰喜是个“不吉利的人”,趁他熟睡的时候,把他遗弃在荒郊野外。他,爬!爬!爬……
我就不再详细地往下介绍了——一个名字,一本书,一个尊严的榜样,请你自己去阅读吧。
【精彩语段欣赏】
每逢农人采收花生的时候,我就将小篮子吊在脖子上,爬着去捡花生。捡地瓜时大家都荷锄头去,但我不能,最多只能“咬”一把短刀去。盛地瓜的篮子太大了,吊在脖子上会碰地,根本无法行动。只有把篮子托在手上,暂时站起来,用力向前抛去,然后爬去起来再抛。如此反复抛爬一直到目的地为止。只要不怕胼手胝足,每天捡一篮子地瓜也是不难的。篮子满了,我找一些瓜藤或茅草绑住篮子拖回家,但每次到家,总是筋疲力尽,遍体鳞伤。
我要汲水时,就用麻绳绑住铅桶的两耳,吊在脖子上。每爬一步,铅桶就摆动一下,绳子跟着动,犹如锯子般锯着我的脖子。往往血还沿着绳子流下来。他人能把水缸注满,我也能。母亲!您知道吗?您的残废儿子,不是弱者,更不是无能的人。
每当所有的地瓜、花生都收获完了,我就吃着过去所储存下来的地瓜签。那时我在屋旁种了数棵丝瓜和南瓜,而且还在沟边开垦了一小块土地来种葱、空心菜和茄子,以及一些比较容易生长的蔬菜。没有菜时,我就到沟里捕小鱼,或到水里捉水鸭挖泥鳅。下了一阵大雨后,我就吊着小茶壶去捡鸭母螺子(小螺子)。有蝗虫的季节,我会用网去捕捉它们,将它们的翅膀去掉,放进油锅里炸,真是香甜可口,比金龟子还要好吃。
田间的生活虽然寂寞、艰苦,但我乐观奋斗,将所有的障碍一一克服了。所以我的家人认为,我可以这样度过一生。
这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你喜欢哪种颜色呢?
红、蓝、黄、橙、绿、紫、白、黑、棕等各种颜色上演了一幕很有趣的神奇剧。每种颜色都有个性,有的温和有的暴躁。
白色最谦虚、低调、不显摆;红色则最趾高气扬、脾气暴躁;蓝色最温柔,脾气好;黄色光线最亮,耀武扬威;由红和黄混合成的橙色则嗓门比红色还大:橙色最美丽!
故事中任何颜色只要抢占地盘成功,进入其他的颜色,就会失去了自己,也改变了对方。比如黄色进入红色,变成了橙色。说明人在追求的时候保持本色最重要,追求过多会失去本真。而且颜色混合的越多,最终的混合色越难看最后大家都纠缠在一起时,就成了一团黑:谁也不趾高气扬了,不嚷嚷了。很泄气地:怎么弄成一团黑了?--救救我们啊!--救命,我快消失了!各种可怜的声音响起. (像不像某些贪官落马的时候那种失落的样子,呵呵。贪官也是因为追求太多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面目全非的哦!)
白色最低调,结果最后当大家混为一谈,都变成一团黑时,还是由白色来主持局面把他们分开了。这说明谦虚者最高贵。
看了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其实我们做人也一样,要谦虚,做人要低调。
拜读大作前总要先搜集一下作者的资料,当然不仅仅是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大约也不用读这一类书了。
冯 卡尔 克劳塞维茨参谋官阁下作为小贵族出身的普鲁士正牌科班军校毕业生,虽然实战战绩并不比他庙算功夫来的硬朗,但也不妨碍他书中相当一部分观点表现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至少当时看来是这个样子的)。Von爵爷所处的时代距今已近两百年,从书中援引拿破仑战争的史例看来,该时期方法主义盛行致使将军们的想象力达到一种近乎于贫乏的状态。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耶拿会战中路易亲王在扎尔费尔特,陶恩沁在多伦山,以及作为两翼的布吕歇尔和格拉威尔特都因袭用腓特烈之斜行战斗队型而全军覆没一事,除此还有同一时期拿破仑麾下将领清一色的热衷于集中大兵团血战和较早前法国革命时代流行宽大战线包围战法之史例为佐证。总的说来,书的名字起的够宏大,并且从篇幅上讲也算得上面面俱到,这得益于作者一生丰富的军中履历;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克劳塞维茨将军亲自指挥重大战役的经验并不丰富(1815的林尼战役作为布留赫尔军团参谋长,败于拿破仑之手),同样我们从作者行文立意中也不难发现他若隐若现的以旁观战略决策者的角度进行阐述,所以在一些微妙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诡诈,兵力牵制)上显得有些流于表面,甚至对一些实际的困难(并不是全然无法克服的,比如情报分析)抱以一定程度的逃避态度。
目前为止我只读完了第一卷,该部分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概然性。这里所谓的概然性并不是指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而是说因为情报不确定或者消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滞后性导致当前敌情的不明朗(类似游戏中的战争迷雾),然则这种情报的不准确有多大程度是源自客观技术限制,有多大程度是因为谍报人员的作业能力不足,有多大程度仅与将帅的优柔寡断相关联,有多大程度上因为只有被动获取而没有佯动误导,有哪些不确定性可以克服,那些在现行条件下无法解决。。。。。。这系列问题本就需要分类探究,深入讨论的。不过在情报一章中,作者固然没办法否认情报对一场战役胜负的重要性,却过分夸大了它的不可靠性和多变性,认为可靠的情报不过是著书立说的人想不出更好地说法时提出的一种聊以自慰的可怜的遁词而已,同时不知是否因为对不确定性带有一种先验性的偏见,作者干脆直接武断的盖棺定论简单地说,大部分情报都是假的,而且人们的胆怯使情报的虚假性和不真实性变得更大了。对于将帅而言,举棋不定固然是大忌,然则不至于因为这个原因就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更不至于遵循这样一条规则:强迫自己,也就是说违反自己内心的想法摆脱恐惧而面向希望。
我很怀疑战略部分诸多的概然性有多少只是基于技术的问题。至于后来的诡诈一章里作者认为把大量兵力用来装模作样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不发挥作用和在战略这个棋盘上,是不存在诡诈和狡猾所不可缺少的灵活性的。哪怕退一万步讲,战略只需要作者所谓的果决眼力,那么紧随此章之后的《空间上的兵力集中》,《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又将如何达成呢?难道仅仅依靠部队机动力的差异,或者又是概然性?
还有一章很有意思《军事天才》,这里作者说由于各种情报和估计不可靠,以及偶然性的不断出现,指挥官会不断发现情况与原来预期的不同那么就需要以新的计划来代替它我们对这些情况的认识不是一次得来的,是逐渐得来的,其实这里是说的情报频度的重要性,事实上具有相当洞察力的指挥官(军事天才)在高频的情报反馈下未必会如作者所言动摇了对计划的决心,计划本来就是拿来修改的,否则就成了教条。
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在这里草草收尾,总的来说《战争论》确实是一本好书,有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用了现代战争的眼光来审视而已,或许200年前的情况与我们想的完全不同,然而真实情况我们永远不可能知晓。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在初读《货币战争》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世界的背后存在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但那个“世界”却可以左右着现实的历史的世界。但在作者笔下,这更像是一场阴谋,是场大的阴谋论。就如在开始几章中,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大量的选择性陈述。就比如书中所属的罗斯切尔德家族,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登峰造极,若以6%的回报率计算,到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家族资产将至少在30万亿美元之上。但通过其他有关信息,得出的事实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目前的规模很小,罗斯切尔德家族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首先,这是因为罗斯切尔德家族在1865年出现战略判断失误,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这是一个致命失误,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其次,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惨重。它的许多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资产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被国有化了。
作为犹太人家族,罗斯切尔德家族在纳粹统治下受到的打击是惨重的,虽然英国总部基本没有损失,但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冷战期间,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资产是不会退回来的。第三,罗斯切尔德坚持家族产业,也阻碍了它的继续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切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罗斯切尔德家族兴盛的历史,早已在20世纪结束了,今天的罗斯切尔德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十几到二十名的投资银行,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作者对罗斯切尔德家族历史上的辉煌大肆铺张,却以一个没有人曾经实现过的“如果”掩盖了他们今天的没落。即便罗斯切尔德家族仍然掌握大量资产,现代社会中也不能将“家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了——世界上唯一能永远保持意见一致的,只有你自己的左右手(假设他们都存在)。另外,作者把南北战争的原因也归咎于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还有美国各总统的刺杀和莫名死亡,作者都有意无意把矛头指向于国际银行家为大发横财,所实施的阴谋。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万奴隶主,在新移民区扩张奴隶制度,威胁了自由州的存在和发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内的联邦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南方州的战争目的不是从联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争夺边境州和其他未开垦地区的土地,要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南方奴隶主的生存和发展驱使南方州对北方开战。换而言之,倘若南北战争是银行家的阴谋,那么美国社会的第三次革命——民权运动,是不是也有银行家背后谋划呢? 另外,关于美国总统的刺杀问题:184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哈里逊,在一次受凉后一病不起,撒手归西。 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在看电影时被刺杀了。18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加菲尔德,上任半年就被刺伤,两个月后离开人世。 190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麦金莱,出席在布法罗举办的泛美博览会时被刺杀。 192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哈丁,被疑是被砒霜毒死。194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最后也死于任上。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也不能幸免,被刺杀身亡。我们把历史倒退到美国19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那时的美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大量的白人离开他们东北部原来的家乡,来到了西部这块他们蒙昧欲求的“处女地”。但是,白人的开发史同时也是那里印第安人的“血泪史”。那些土著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生活很久的家园,被那些白人赶到了不毛之地。从很多西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印第安人是如何和白人战斗的。而在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哈里逊就是屠杀印第安人的领袖。后来这位领袖的弟弟带领了一批巫师下了诅咒:“哈里逊不久将要死去,而从现在开始,每20年就有一位美国总统不能或者离开白宫。 ”虽然不能说美国总统的死是因为诅咒,但也无法把他们的不断被刺杀归咎为是国际银行家们的蓄意谋划。还有书中在叙述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时,对其任采用了“选择性陈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英语: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或者Federal Reserve,非正式称为The Fed)简称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包括华盛顿特区的中央管理委员会、12家分布全国主要城市的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以及由两者的成员共同组成的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中央管理委员会负责政策制定,它的七名成员由美国总统指定并由议会通过,由国会组建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心银行系统的操作力量,其组成形式更像一个私营公司。通过以上的各种关系,很容易可以看出到底是谁拥有了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从美国国会获得权利。其决议无需获得美国总统或者立法机关的任何高层的批准,美联储服从于美国国会的监督。作者正是因联邦储备银行发行股票而想当然的认为联邦储备银行归股东所有,却不知国会早已规定股票只是一种形式。
美联储,是一个巧妙设定,平衡了各方利益的机构,而这正是美国政府的组织原则。在后面谈到中国时,作者强调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合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成立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直属最高决策层。但是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不应该被动地依靠作者所提出的所谓“高筑墙”的策略,而是要让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逐步加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中国未来的金融安全,不应该建立在把罗斯柴尔德以及花旗和大通银行屏蔽在我们的国门之外,而是要逐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罗斯柴尔德、花旗和大通。同时,作者在后记中极度推崇金本位,我认为当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非出于什么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而是由于金本位的货币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已经制约到国际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组织都是追逐更大利益的,国际银行家们也不例外,他们废除金本位是由于一方面该体系也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大利益的步伐,但是更加主要的原因是在国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该体系已经无法维持。因此他们不过是顺市而为。如果按照金本位的模式,经济的增长完全受国际金银产量的限制,这与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的大环境是相违背的。同时金本位也将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的枷锁之下,也就是新产生的商品价值要低于以前生产的商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将会有一种食息倾向,社会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金融稳定却以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代价,这不是一种本末倒置么?
我们所寻求的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的金融稳定,如果经济不发展了,金融当然稳定了,但是这种稳定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恢复金本位不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中国恢复金本位,必然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那随之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恐怕比金融稳定更加头痛。但是,虽然这本书阐述的是一场大的阴谋论,但是对于一战二战的解释确实是让人听到了另一种经济利益的解释。很多事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用不同的眼光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可以更深刻,更有不同的见解。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中的一代,我们没有对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丝毫体味不到在战争岁月中人们的苦辛,天真地认为和平才是人类史的常态。《货币战争》一书则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并非硝烟战火才是战争,在这个仍然有着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上,国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并且不论输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将一国置于不复之地。
《货币战争》中讲到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我本科学习经济金融的过程中,从未深入分析这些道理,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在逻辑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诞生竟是如此历尽坎坷、暗藏玄机。就拿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现代货币发行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优美体系,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反复存贷,放大并满足了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货币需求,也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货币的过剩和不足都能通过机制自动调节。但是,《货币战争》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这样的机制,为今后泛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不断地蚕食人民的财富。私人拥有的商业银行空手套白狼,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来的新钱,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业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准备金率过低,新钱投放增量过大,就极有可能产生恶劣的通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体系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将直接转嫁给人民,特别是底层人民,由于没有任何避险工具,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将瞬间大幅缩水,成为最终的买单者。《货币战争》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是当初机制设计的疏忽,而是银行家们有意的设计,为的就是通过掌控货币数量进而获得瓜分财富的手段,书中做了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剪羊毛。牧羊人在羊群生长过程中对羊精心呵护,为的就是在收获的季节剪下更多的羊毛,银行家们也一样,平时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快速运行提供便利稳定的货币环境,一旦到时机成熟,货币也就成了剪刀,银行家借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洗劫社会财富。《货币战争》还指出,商业银行家并不满足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流通中介,因为仅仅存贷利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货币游戏里的利润要向源头要,所以银行家们希望能够把持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这样就能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向政府放贷,所获利润极高,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政府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钱以保证战争的持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政府把人民今后的税收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而高额的借款利息并非是能够在短期内结清的,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向人民征税和向银行家们继续借款、并廉价地出售国有资产,国际银行家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战争期间和其后的时间内大发横财,并将触角拓展到实业领域,从控制货币体系发展到控制整个国家经济体系。
整部《货币战争》貌似危言耸听,故事情节生拉硬套,与近来欧美流行的有关阴谋论的小说、电影如出一辙,但是仔细想来,习惯了天真、单纯、学究式思考问题的我们真的需要从实际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的真实认知,至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服,2007年此书出版后,书中所预言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书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黄金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书中部分言论不可不谓之洞见。但是,部分观点确实无法苟同,和许多读者提出的异议一样,我怀疑当前具有缺陷的金融体制是否只有通过回归金本位一种方法才能矫正,金本位真的是被国际银行家的阴谋所颠覆的还是如经济学家们反复灌输的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作为货币而存在的黄金最终为法币所取代。我个人认为,为防范应对这种无形的货币战争,在当前应该探究筹划的不是金本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着金融人才竞争力不强,金融体系不够发达的问题,而越来越猛烈的国际化浪潮裹挟着机遇和风险已经到来,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大趋势,不能由于害怕被人给谋了国家资产而闭关锁国,更不能毫无防范之心地引狼入室,在各方面必须准备好应对措施,比如金融业,什么领域是永远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领域是暂时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是允许同业竞争的,都必须界定清楚,并制定好各类方案,就和下棋一样,现在来竞争的是强手,我们就要精打细算的构思好每一步棋怎么走,他们要给我们下什么样的套,这些都要想。
所谓多难兴邦、居安思危,国人多一点这样的思考和顾虑并不能就说是小肚鸡肠、没有大国国民风度,在睦邻友好、亲善合作的宏大背景里寻找一些尖利刺耳的音调,多听听一些所谓极左的言论和观点其实也挺有价值的。
读书笔记《《汪洋战争》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