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语言问题读书笔记

语言问题读书笔记

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1

在中心此次举行的读书活动中,我选择阅读了推荐书目《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励志经典的好书。这本书字数不多,言简意赅,内容十分丰富。书中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具体的实例无不都是指导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窗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怎样做好人民群众公仆。

当人们每天都将面临许多问题,许多麻烦,许多要办的事的时候,往往会被问题,麻烦所困扰,甚至产生对存在的问题的茫然和恐惧,因不知如何应对,也就无法得以解决,只能绕着走,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怎样克服对于问题的恐惧,在遇到问题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找准标靶,类比思考,巧妙转移问题,不仅要从心理上藐视问题,用适当的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方法总比问题多》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成为拥有智慧的员工。其一是方法与问题的关系;其二是如何克服无法面对问题的心理障碍;其三是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四是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这本书的主要核心部分。如何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多样性,多变性,突发性的问题,将其转变为机会,机遇,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该书总结了学会换地方打,类比方法,逆向方法,侧向方法,系统方法,加减方法,问题转换等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使员工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从而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再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是《方法总比问题多》给我们的启示,书中除了教你如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一个起码的道理: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在多数情况之下,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大多数人为躲避责任,回避努力的第一借口。但是,要成为一个一流的员工,就应该奉行这样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理念,也是一个更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理念。他不仅强化了员工不找借口的重要性,更是帮助人们面对问题时如何去找方法,如何找到有效的方法,并把问题变为机会。

要打造成为不找借口找办法的一流员工,首先要树立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工作理念,倡导激励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人员,树立积极向上和主动的工作态度,知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竞争精神,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推进窗口工作质量,提高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提高行政服务中心的形象就是着力打造一支不找任何借口,拥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二是学会善于分析问题,因为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认识问题,就要分析问题,问题经过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的办法。作为一个好的员工,首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如果连问题都找不到,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然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工作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将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三是解决问题要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应该通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读书使人明智,促进人的思维灵感,对人生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坚韧意志,用辨证的方法看待处理事情。《方法总比问题多》书中实例人物的努力,聪明,坚韧的工作深深感化了我,他们成长的经历将磨砺我的意志。今后在窗口工作中做任何事情不找借口,只找完成的方法,这是生活和工作成功之源。

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2

日前,学校领导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和学校整体建设,给老师们推荐了吴甘霖著的《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当刚听到书名时我的心灵就为之一动,自己也有这种认识只是没有总结和提炼出来,很想看看,近段时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全书共分四个章节: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心理制胜,战胜对问题的畏惧;方法为王,让问题迎刃而解;把问题变为机会。这本书并不厚重,却是一本即便泛泛一读也会引发无尽思绪的书。整本书用大量的事例进行诠释阐述所说的观点,是一本工作方法的专著。读后引起我一些思考和共鸣。我认为一个想把工作干出色的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工作的心态、饱满的自信和创新的思路。感想有三,在此把浅思与大家交流。

感想之一,心态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这也是我学习《方法总比问题多》最大的心得体会---心态决定命运,心态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这种心理反应趋向都将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的作用。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它会使你充满自信;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你赢得幸福;积极的心态促进你正常地思考问题;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你激励自己和他人,面对人生的挫折,消除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对人生中极为重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非常重要,面对我们工作中的难题我们要保持良好心态,面对学校领导安排的任务要保持良好心态,面对工作和个人家庭的矛盾我们要保持良好心态等等,因为只有保持了良好心态,遇到困难和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想办法去克服。相反没有良好心态面对工作推委扯皮、被动应付、消极怠工,又不得不去解决本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这样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自己也不快乐,也不会得到认可,何苦之有。俗话说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时时处处保持良好心态,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大有裨益。用三毛的话“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朋友、家人、工作和自己,并以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感想之二,自信是干好工作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身能力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也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产生自信心,是在不断的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出色源于自信,自信使我们充满勇气和激情。拥有自信,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让我们屈服;拥有自信,就可以发现我们自身的宝藏,变平庸为神奇。有了自信,任何人都能变得很出色。自信是人类由平凡走向非凡的驱动力,是人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之源。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写到“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缺乏自信心,就是不能客观地肯定自己,尤其是遇到挫折和困难后,就会产生情绪低沉、一蹶不振、焦虑绝望。自信心不足就不能够正确对待问题,就没有不决问题不罢休的信念和韧劲,也就缺失了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方法总比问题多》说道要战胜对问题的畏惧,说的就是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要有信心,这样才能谋事做事,才能干好工作。可见自信是干好工作的关键。

感想之三,创新是干好工作的保证。创新,一词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使用频率非常大,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创新,这与我们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无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创新理论,我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走向强大,正是因为我们党拥有并运用了科学正确的理论。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倡导创新精神,我们个体的学习工作同样也需要创新,创新是我们工作的有效的方法,时时处处运用创新,是我们干好工作的有力保证。运用创新理念对我们解决困难和问题非常必要,困难只是表象。执着于原先行不通的方法与思路,难怪走不出死胡同。换个角度思考,答案就完全不同。因此,当工作或学习遇到难题或瓶颈时,一定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故步自封的观念,只能使自己在困难面前畏手畏脚,从而失去解决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培养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一种信念和追求!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是一种波澜不惊、处事不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我们要坚信这种理念,才能不畏困难,才能不松垮懈怠!才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标准的完成每项工作。

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3

假如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假如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假如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日本松下核心理念

这是《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开场白,这本最近风靡全国的励志教材,令刚刚步入社会的我收获良多。

这是一本写给“员工”们的书,书中着重介绍了职场处事的技巧,提出了“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先进理念,这对于像我这样的职场新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的指导,是总总处事技巧的根本。书中以丰富的实例,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阐述了作为一名合格员工所必须的素质,指出了一些初入职场的青年所常见的不良习惯和做法,这些内容恰到好处的为我现在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定好了规矩。

书中有一段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最大的一家化妆品公司接到了一份投诉,说他们的一些肥皂盒是空的,里面并没有肥皂。为此,公司委派一名工程师来解决生产“空盒子”的问题。很快,这个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配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这套方案查出了不少空盒,但还是无法保证没有遗漏,而且费时费力。

于此同时,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可是,该公司的一名普通雇员却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让公司买了一个大功率的工业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让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如果盒子是空的,就会被风吹倒。这个方法既方便,又可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工程师的方法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高,而普通雇员的方法简单之极,甚至有些简陋,然而,从解决问题的效果来说,显然简单的方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看似很复杂的难题时,不妨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问问自己有没有更简单,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后,你就会发现,直捣核心反而能将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愚蠢的人,总会将简单的问题弄复杂;智慧的人,总能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有着相对丰富的理论基础,却缺乏实际经验的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此外,书中还着重提出了“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少一点阻力,多一点助力”等优秀的理念,并分别配以丰富切实的例子,从理性和感性双重角度帮助我了解了对待工作所应该持有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作为职场新人的培训教材,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让我从初入新环境的迷茫中走了出来。“方法总比问题多”,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勤动脑,多吃苦,争取做一名能同时贡献智慧和汗水的好员工。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书笔记


今天读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作者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理论问题。全书深入浅出,事例生动,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问题。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责任,是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看起来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过是怎样去提出好问题,避免错问题,但是要做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还需要每个人去用心慢慢体会。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也是国家、组织、个人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我们的社会才高速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面对问题时,他不会退缩,勇于承担责任,尽管有些错误不是他份内的事情,但他都敢于去承担,而不是推卸责任,不怕麻烦事情找上自己。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勇于从自身找问题,其实大家看看自己身边的人,甚至包括自己,大多数经常抱怨这怎么的不好,那怎么的不好,但是他们很少说自己的怎么样,自己错在哪里,他们经常要求别人怎么样,就是不敢于承担责任,不敢于承认问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在面度问题的时候,有责任的人责怪谁呢?谁都不怪,包括自己在内。他侧重的是解决问题,问题已经出现了,与其在这责备谁浪费时间,还不如抓紧时间去解决问题,如今的社会看中的事情的结果,在乎的事情是否完成。

责任意识也就是态度,是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良好的态度,表示了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做事的动机,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有了良好的态度,我们才能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我们才能有把事情做好的决心。我还记得我们高中的时候,每天读的口号:时间是生命,态度是根本,方法是灵魂,纪律是保障。他们伴随了我们整个高中生涯。态度是根本,可想而知态度决定一切,做任何事情,一旦态度不端正,老要说或想为什么,为什么又是我,不是想着怎样在我的本职岗位上发挥创造,只是想着怎样把这一天混完,这样的工作态度或处事态度,怎么能把事情做好,我想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刚入职场的人来说,责任感尤其重要,不要推卸责任,要用自己的责任感去挖掘问题的所在,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丰富自己的人生。

问题背后的问题塑造是个人责任意识问题。个人责任意味着从我做起,面对现实,我们惟一能改变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全都在实践着塑造自己、而不是企图去改变他人的想法与行动,那么世界将因为我们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书笔记的好方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有位同学读了《少年毛泽东》一文,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放牛,把一份草送给穷孩子的事,从中总结出毛泽东从小同情、关心穷人的好思想。联系到我与小伙伴一次偷西瓜的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少年毛泽东一比,心里很惭愧、内疚,这样联系实际合情合理,真实感人。

三、提纲式。盖房子要按图纸搭好框架,框架搞好,再进行房子装修;写文章也一样,要先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这叫做列提纲。我们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洁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读了《妈妈的病》一文,可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编列提纲:(1)妈妈犯了一种怪病,既不上医院,也不让人说;(2)妈妈给奶奶送年礼是一只又瘦又小的鸡;(3)妈妈给外婆送年礼是四只又大又肥的鸡和一大包的年礼;(4)作者抨击少数妇女对母亲和婆婆的两种不同态度孝敬与不孝顺。这样列提纲,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印象深刻。

四、批注式。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在书报上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多读书,多记笔记,所以才能写出许多光辉的着作。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六、卡片式。就是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

[读书笔记的好方法]

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哪些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这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 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 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摘录笔记 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 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心得笔记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你以后读书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哪些]

《斐多》读书笔记


在家里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封面很古老的书,淡黄是书页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旁边的弟弟说我胆子这么小看了这本书后不会胡思乱想,带着这个好奇我走进了《斐多》,《斐多》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篇,记载着苏格拉底临死当天的情况。

苏格拉底是微笑着拥抱死神的。他一直追求让自己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桎梏。他相信,他的灵魂将上升到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与众多的神灵相伴。他的学生们却不了解。他们问道:为什么神明不容许自杀行为?为什么说灵魂不朽?苏格拉底详细论述了相反相生、认识只是记忆的道理,也就是说:生命是从死亡中产生的,出生之前灵魂就在某个地方呆着,灵魂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学生们紧接着追问:灵魂之于肉体,会不会如同和谐的旋律之于琴弦,只能同生同灭?灵魂固然比肉体持久,但是,它会不会经过几个肉体消磨后至于灭亡?苏格拉底又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们表示认同。

最重要的,是他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德国的莫宜佳教授在序中说: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天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序中还说: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只,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泉源,因此能战胜死亡。

死亡并不可怕,死的先者,只是灵魂去到另一个境界寻找更高的智慧,所以在生活中,可能没有鬼到处飘荡,他们都去寻找智慧,在黑暗中相信有志者陪伴我们。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语言问题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