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在人间读书笔记

在人间读书笔记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书笔记。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书笔记,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在我看来,既享有真爱,又保持自我人格,这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只有当我拥有其中之一时我才能拥有另一个。我也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正如她所看到的,罪恶的实施者中并不一定只有恶魔,还会有白痴和笨蛋;特别是,正如我们亲眼所见,一旦他们的行为得到宗教权威的支持,必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他体现了纳粹罪恶本身的无个性化性质——在一个封闭体制内、由病态的暴徒实施、目标旨在消灭受害者的人格个性。

那些一度被视作正直的本能,再也不是理所应当的。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以及在接踵而至的争论声中,她坚称只有善才拥有深度。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恶从来不是。恶只能是极端的,因为它既不具备深度,也不具备魔性维度——而这正是它的恐怖之处,它可以像真菌一样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荒芜。恶来源于思维的缺失。当思维坠落于恶的深渊,试图检验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则时,总会一无所获。恶泯灭了思维。这就是恶的平庸性。

德文版前言

每一场审判的中心,都是被告这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有他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糅合了各种属性、特征、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独一无二的合成体。

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屡屡遭遇这种特殊性质的罪行,我们当前的法律体系在多大范围内、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胜任“公正”二字?

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思考注定他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罪犯的。而“不思考”跟愚蠢完全是两回事。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笔记


对于读完一部大厚书的动力,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兴趣,二是读完之后的成就感。在我看来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动力,后者要多一点,因为向自己和别人宣示“我读过”,足以宽慰对光阴的虚度。
书中作者将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翔实的写出了这座沙漠之城,所带来的宗教、民族、政治牵绊。除却人们的虚构,这只是一座好不起眼的坟墓之城。

法国作家福楼拜去耶路撒冷,被那满目的历史遗迹搞的头晕目眩,得了“耶路撒冷综合症”,好不容易逃离出来,赶紧去寻欢,并直斥耶路撒冷为“娼妓”。

恰如福楼拜所形容的三千年历史中,人们对耶路撒冷的改造,已经形成了一种撕裂。实际上的耶路撒冷,绝对小于那个存在于经典中的耶路撒冷。

人类为自己的部族,宗教信仰,政治信仰,虚构了耶路撒冷,使她成为了群体利益的牺牲品,还是因为人类各自的争夺,成就了耶路撒冷的地位,人人未必能够说的清楚。

一种好的阅读,就是读一点而能领悟到一个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耶路撒冷三千年》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


希罗多德被西塞罗称为历史之父,其著作《历史》是西方认为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描述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史,但上卷其实相当杂乱,读起来也很费劲,大致的线索就是波斯帝国的崛起,中间穿插了相当多的传说,据说这也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得所讪笑。不过这些传说还是相当有趣的,留着以后给孩子讲故事时做素材也不错。

希罗多德不管城邦大小,都加以叙述,因为他觉得人间的幸福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所以城邦的兴衰都是会随时间变化的。

故事从吕底亚开始。吕底亚的一个国王叫做砍道列斯,他十分宠爱他的妻子,认为她比世界上其他女人都漂亮,他常像他一个最宠爱的臣子巨吉斯称赞他的妻子,有一天,他居然提出要巨吉斯看他妻子的裸体,巨吉斯无法逃避,只好按照国王吩咐躲在他们的卧室,但离开时被他妻子看到了,他妻子当时没有叫出来,但她决定要报复国王,因为对吕底亚人来说,被人看到裸体是一种奇耻大辱。她第二天把巨吉斯叫来,要他选择自杀或者杀了国王,巨吉斯选择了后者,然后他便成了国王。巨吉斯的儿子叫阿尔杜斯,其在位期间攻占了普里耶涅并向米利都进攻,再之后是萨杜阿铁斯,他继续攻取米利都,但每次都不破坏他们房屋,以使他们可以继续播种,然后他每次来都可以有劫取的东西,这样持续了11年,这11年的六年之后,是他的儿子阿律阿铁斯,在12年里,他的军队放火时,起了风,烧掉了被称为阿赛索斯的雅典娜神的神殿,回去之后就病倒了,他于是去问神托,神托说他如果不把神殿重建,就不能得到神托。他于是就派人去米利都建议在重建神殿的时候休战,这时米利都的特拉叙布洛斯提前知道了消息,就叫人把所有的食物拿到市场上来,等吕底亚的使者一来,他们就道市场上大吃大喝,因为吕底亚以为米利都正缺粮,得到这个消息后,吕底亚于是和米利都缔结条约,成了联盟。阿律阿铁斯修了神庙之后,没有死,又统治了57年,之后是他的儿子克洛伊索斯,他开始进攻希腊人以弗所,再之后是伊奥尼亚和爱奥里斯,这样他就成了亚细亚一切希腊人的主人,并迫使他们纳贡。后来,哈律斯河西边除了吕奇亚和奇里启亚外全都被平定了。 这个时候,雅典的梭伦到了这里,梭伦这时候为雅典立了法,雅典人发誓十年间不必须遵守,梭伦于是离开雅典以避免自己被迫取消这些法典。梭伦见到克洛伊索斯后,后者就问他觉得他遇到的人中谁最幸福,他以为他会说他,但梭伦却说泰洛斯人,再问梭伦说还有克列欧比斯和比顿,这些人都是幸福地结束自己一生的。克洛伊索斯发火了,问为什么梭伦觉得自己还不如那些普通人,梭伦说,人间万事无法预料,如果一个富有的人不能把全部财富一直享受到临终时,他就不能说比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普通人幸福,不管什么事上,必须注意他的结尾。克洛伊索斯听了仍不高兴就把梭伦送走了。但之后他却真的得到了神的惩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又聋又哑,天生残废,另一个叫阿杜斯的却很优秀。他有天梦到阿杜斯要被铁制的尖器刺死,他觉得害怕,就赶紧给儿子娶了妻子,并把所有的尖器都搬离男子的房间。后来来了一个普里吉亚人来请求庇护,叫阿德拉斯托,斯克洛伊索斯让他住了下来,这时候美西亚的欧林波斯山出现了一个大怪物,他们无法消灭它,就派使者到克洛伊索斯这里请求帮助,克洛伊索斯的儿子要求去,但他不同意,就把梦告诉他,但他儿子打消了他的疑虑,因为他们是去打一个怪物,怪物身上没铁器,克洛伊索斯同意了,就叫那个来避难的阿德拉斯托一起去,并保护他,但正是这个阿德拉斯托一不小心,刺死了他,他自己最后虽然得到国王谅解,但还是自杀了。

克洛伊索斯沉浸在悲痛之中整整两年,然后他听说波斯人越来越强大,居鲁士刚摧毁了阿斯杜阿该斯的霸权,他于是想去阻止波斯人的力量。他就去问神托,通过试验,他发现戴尔波伊的最灵验,他于是就去问这里的神托,神托告诉他,如果克洛伊索斯去进攻波斯人,就有一个大帝国被灭掉,神还忠告,克洛伊索斯去希腊寻找最强的人结盟。第三次问神时,神说在一匹骡子变成美地亚的国王时,吕底亚人就得赶紧逃跑了,克洛伊索斯很高兴,因为他觉得骡子不可能成为国王。克洛伊索斯去雅典寻找最强的人,比较了雅典人和拉凯戴孟人后,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于是就结盟了。

克洛伊索斯于是就率领大军进攻卡帕多启亚(叙利亚),满以为可以摧毁居鲁士和波斯的军队。出发前,有个智者桑达尼斯来劝阻他,说波斯的国土上是贫瘠的,打败了他们也什么都得不到,但若败了却会失掉很多好的东西。但克洛伊索斯没有听进去,执意进攻。这里有一个克洛伊索斯进攻的动机,为阿斯杜阿该斯报仇,他是美地亚的国王,吕底亚和美地亚在阿律阿铁斯的时候发生了战争,但战争时,白天变成了黑夜,他们于是停止了战争,达成和平协议,还联姻。

《艾晚的水仙球》读书笔记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翻开了《艾晚的水仙球》,当看到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一个个平凡特别的故事,我震动的心田洒下一串串雨柱编织的童话。文中艾晚是平凡的,但她有着一个不平凡的家庭成员组合:天才哥哥艾好,活泼姐姐艾早,争强好胜的母亲,善解人意的父亲。
  在这样的家庭中,艾晚微不足道、普普通通,于是面临种种的成长的烦恼,艾晚没有选择躲避,而是面对。这正是她最闪耀的优点。虽然她没有哥哥的智慧,没有姐姐的个性,但她拥有独特的魅力,她就像水仙花一样,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百合的芳芳,但却有水仙独有的气质与风格。小小的艾晚学会了替哥哥张罗生活,替姐姐保守秘密,替妈妈分担忧愁。这种默默无闻却隐藏着别具一格的风韵,不正是像一朵怒放的水仙嘛?这种气质与纯真被社会的制度与家庭的古板所掩盖。在老师家长的眼光中,艾晚是简单的,而艾晚的信念却向世界证明,自己是了不起的,是一个乖乖女。长大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辛苦的事,长大的过程中有很多秘密,有很多烦恼,有很多迷惘,也有很多幻灭。只有体验过,才能体会到艰辛后的甜蜜,风雨过后的彩虹。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无法承受,就应该努力克服它,水仙花谢了,还会再开,还可以再种。如果失败了还可以站起来,还可以重新再试。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所以艾晚默默接受母亲的不公平。平凡的艾晚宛如海螺盆中的水仙花,给一点清水就心满意足。安静、低调。艾晚的大度令我感慨,尽管别人无意帮水仙花施肥而导致意外的失误,但艾晚轻轻挣扎片刻,便放弃了抱怨,她能体谅无意间的错误并抱有宽容的心灵态度正是能点亮命运的转折点。
 艾晚的童年辛苦而压抑,但是压抑后的经验会让她在长大中揣摩人情世故,会让她了解世界。她有一双独一无二的翅膀,这双翅膀能助她一鸣惊人,鹏程万里。这时候艾晚才会明白:世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世界不会改变你但你可以改变世界。
 我曾经梦幻过用灵巧的双手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舞蹈,梦幻过用音乐编织出新的传奇神话,梦幻过让钢琴名人谱上出现我的名字,梦幻过在音乐厅里弹奏属于自己的乐曲,可一切都只是一个不可能的梦,一个不可能的梦。在苦苦的学琴生涯中我遭遇种种挫折,哭泣过想放弃,迷茫过想放弃,沉默过想放弃,可理智清楚的告诉我,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格而放弃梦想,放弃优越的自身条件。我一度在自责与失落中徘徊,原来纯真简单的梦想本以为触手可及,而现在却因为艰辛和辛苦而放弃最初的抉择。我在笑,苦笑、嘲笑苦笑自己不能面对现实,嘲笑自己太懦弱。自从看了《艾晚的水仙球》我感到肩膀上的石头卸下了,一种安逸、平静填平了心中的烦躁。艾晚能在遇到烦恼时不退缩,而是选择面对。我不是艾晚,但我至少可以向水仙花一样用平凡去包容一切烦恼。我的脑海一下子清醒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窗外摆着盛开的水仙花,我坐在椅子上,轻轻地弹着贝多芬的钢琴曲。雨轻轻下,清澈的琴声随着手尖的滑落流了出来,琴声在耳边久久回荡,袅袅琴声中带着平静、坚定还有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最初的梦想一定会画上最甜蜜的笑容。
 岁月的轨迹划满甜蜜的忧伤,成长是一场幸福的灾难。每个人都曾经无数次地憧憬过美好的未来,真挚的友情,坚定的信仰,而那种叫时间的东西,无情的侵蚀着我们的一切。我们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代价。即使我们曾经快快乐乐的往前跑,可终究离幸福咫尺天涯。
 感谢《艾晚的水仙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盏在成长中的指明灯。将这个世界的秘密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得展开,它教会我这样面对各种烦恼,它教会我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崭新一面。

希罗多德历史的读书笔记


书还没读完的时候,就跑到当当上买了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卡普钦斯基这个人的经历呀,之前是一无所知,

看了介绍后大吃一惊,竟然在旅行中四次被判处死刑,而其中一次是由于刽子手喝的酩酊大醉拔不出枪来才逃过一劫。

中国人不懂的旅行和旅游的区别,也愤愤不平那些老外为何悠哉悠哉地这里玩上一两个月,那里玩上一两个月。中国人典型的旅游,

大部分类似有一年跟同事一起去的泰国,急冲冲地赶去看大象,大象看完赶去看海滩,再去看商店,最后去看人妖,那些人妖,

其实要是没有中国人,泰国早就没人妖了。

又好比那次我要去越南,朋友同事得知大多疑惑不解:越南比中国还穷,有什么好去的呢?当然那次还算不上真正的旅行,但也不是走马观花了。

什么是旅行?你别睬我,我只想到处走走,不行么?

卡普钦斯基,这个人,是旅行到极致,就像那些登山的,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

但卡普钦斯基还是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六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这本书是卡普钦斯基被翻译到国内的第一本书。

卡普钦斯基随身携带着去旅行的一本书,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而希罗多德的《历史》,不是图书馆里翻资料撰写出来的,而是靠脚走出来的。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陆小曼》的读书笔记


我觉得我是纯粹无聊才想跑来读这本书信集。

本身就已经知道徐志摩是顶矫情的人了,毕竟学过他的《再别康桥》,像我这种大老粗对于一切抒情都只会觉得矫揉造作。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被我扣上了一顶矫情的大帽子。

对于陆小曼女士,曾经读过一些写她的文章,基本毁誉参半,嗯也许毁已过半。不过像我这种净喜欢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的人,对她的恶感并不深。

不过总体而言,对这两号人物我的兴趣都不大,而且对于徐志摩先生腻腻歪歪的性格也有所了解,所以只是出于无聊和吐槽和想找乐子的心情来读这些书信的。也许还有那么一丝窥探别人隐私的兴奋感作祟。

开始时和我想的一样。徐先生各种腻腻歪歪,小龙长小龙短的,那个时候你可是还没有离婚呐徐先生。几乎每天一封信给他的小龙,但是鲜少回信,几乎每封都在表达他的拳拳爱意,但是少有对等的回应。一切都和我的预料一致。

可是,看到后来,我突然觉得,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徐先生真的有这么关心他的小龙吗?不知为何,从字里行间,我逐渐感受到一些自私的气息。徐先生他常常出差,出差的人很无聊,每天写些信也很正常。而且他要不就是连着几天写好多封,要不就是好多天不写。这让我觉得他只是把他的小龙当成闲时的打发时间而已,至于那些没信的时间,当然就是徐先生高高兴兴浪的时间。好像我这也是有些恶意推测,大概我对徐先生的刻板印象太难消除了吧。

目前还没有读完,这种甜甜腻腻黏黏乎乎的玩意儿,还是非常需要挑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间来读的。

《艾蜜莉的画》读书笔记


书名:艾蜜莉的画

作者:彼得

大意:

艾蜜莉的学校举办每个年级都可以参加的画画比赛活动。艾蜜莉很喜欢画画,所以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艾蜜丽正烦恼要画什么,经过一个晚上 还是没想到要画什么?比赛完后评审准备公布成绩,一开始评审先赞美艾蜜莉画的兔子,但艾蜜莉其实画的是只狗,评审一听大叫一声:我最讨厌狗了!艾蜜莉的心揪成一团,结果出炉最后的冠军是凯莉。艾蜜莉非常难过,还说以后不再画画了。最后艾蜜莉还是想开了继续画画。

心得:

1.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你是是一位喜欢画画的人,就应该喜欢自己的画。也不要太在意绘画比赛的成绩,只要肯认真一定会有人喜欢你的画。我也很喜欢画画,我可以 了解艾蜜莉的心情,只要肯重新站起来,一定还会有很多机会。我将这句话送给艾蜜莉和所有喜欢画画的人,也祝福艾蜜莉能够画出更好的画。希望世界上所有 爱画画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也送一句话给世上所有的人:只要肯努力,坚持自己的梦想,就会有成果。让我们彼此共同勉励,一起追求自己的梦想吧!

2. 要有创意:不论绘画或是创作,都是个人的想法和创意。有些人会喜欢,也有些人会讨厌。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调适,不要一昧的希望别人喜欢自己的作品。就像同样的水果,也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例如:番茄很营养,但有人喜欢,有人却不喜欢,但番茄真的又营养又好吃。所以我以后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只要了解艺术创作是自己内心想法的感动,只要将自己内在的感受,用自己的蜜莉技巧表现出来,相信就能感动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了。我只要学习艾蜜莉不气馁,一直努力创作,相信也能找到我的知己,也能成功。

3.要珍惜友谊,荣辱共享:艾蜜莉和凯莉是最佳好友,凯莉得奖,艾蜜莉很惊讶。艾蜜莉虽然有些小失落,但是他了解到友谊不是建立在画图的技巧传授上,而是喜怒哀乐的共享,忧伤同担的互动上。让所有喜欢画画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做个全身发亮的小画家吧!

[《艾蜜莉的画》读书笔记]

《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


无意中,在书店里看到《跳舞的曼珠沙华》这本书。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尤其有我喜欢的佛经,读了以后,心真的很平静。两个女孩就像火红的彼岸花一般,花开不见叶,见叶花又落。她们的一生仿若一场错位的剧情,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问缘由的背离对方,硬生生的错过友情,错过爱情,最终错过彼此的人生,直到翩翩离去,咖啡馆中虚无与现实的对话,才解开这一生相遇是所有的答案:唯爱而已!人的一生,造下的业障太多,所以无法救赎自己,也无法救赎别人。这冥冥人世间,或喜,或悲,亦看不透,唯有西天佛祖超脱出万丈红尘,莲座之上,一慈悲之心,才能救赎世人吧
《跳舞的曼珠沙华》讲述翩翩和湘裙是两个好姐妹,她们样貌酷似,都是美丽的姑娘,但是命运却相差甚远。翩翩家境殷实,而湘裙却清贫。用湘裙的话说,翩翩是蝴蝶,而她是工蜂。女孩子的友情是微妙又细腻的,她们相信相爱,但是却为了一个男人而反目。最终湘裙赢得了爱情,但是却永远的失去了翩翩。两次巧妙的时间轮回,让湘裙又看到了翩翩,并与她重归于好,而此时的翩翩却已因为车祸丧生
我想,《跳舞的曼珠沙华》这个故事或许能帮助那些处于挣扎和羁绊中的女孩子放下执着,看淡怨恨,既然命运早已安排

在人间读书笔记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
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

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

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恼,外祖母美好的心灵与玛戈尔王后高尚的情操成为日后回忆的主角。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种不协调。主人公,厌恶了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一种纯洁,美好的生活。我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学校求学的道路。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最好都别忘了读书。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在路上读书笔记


最初接触《在路上》这本书,是在高一的时候,但那时的我,只是随意翻翻,便搁置一旁。也许是因为它是一部小说版的“公路片”,也许是因为它直白却晦涩的语言,也许是因为里面的描述冲击了我的世界观,但更可能是,我害怕,因它怀疑我目前所在的路……不管如何,三年后,我重拾起这本小说,有的,是淡淡的喜悦还有无尽的哀伤。
我不想讨论凯鲁亚克写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反传统、反权威,追寻自由,突破思想的束缚。我只想好好想想迪安这个可怜、可恨、可悲的人,想想这个穷困潦倒却放纵浪荡数十年的他最终折在家庭的重担之下,处于社会边缘的他最终被扯入社会的中心,孤身一人,对世界再也无能为力,不复当初的疯狂与随遇而安……

萨尔,迪安。都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到最后,却只能背向而驰。如果说,迪安是拓荒者,那么萨尔便是追寻者;迪安是梦的现实,那么萨尔便是游离的局外人;迪安是星辰,那么萨尔便是凝视星辰的人。他们之间,从来都不存在切割不断的联系。就像,如何要求太阳和月亮永远同时出现?

迪安等人追寻的路,是一条充满“异化、不安、不满”的路,与美国大部分人所对立且不被世俗所容忍的路。迪安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无畏地与整个美国对抗,是萨尔眼中的英雄、天使。迪安竭尽所能反抗着这个绝对疯狂、荒诞浮躁、充满着掠夺、攫取、给予、叹息、死亡的美国梦。

“疯子”迪安

我相信,很多人最先接触这本书时,被满篇的酗酒、飙车、性交、吸毒震惊了三观。每个温室里的孩子看到的一直都是圣洁的花,所以很多人厌恶、抵制,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无视法律与道德的流浪汉!但却是这样的人,撑起了一代人的信仰。

迪安是个疯子,沉溺于酗酒、吸毒以及偷车。他喝得醉醺醺,跑到车行道上偷了一辆车,横冲直撞开到市区,中途又换了一辆新的,随后,又以每小时90迈的速度开了一辆崭新的敞篷车,车尾扬起了一阵幽灵般的尘埃。

他在酒精、偷车的刺激以及极致的疯狂飙车中表现出对于社会现存体制的极度不满,乃至失望。在迪安眼中,这似乎是一种生活态度:对沉闷、固守的旧式生活的抛弃,与传统价值观的决裂,任意妄为,尽情享受。正如迪安对萨尔说的那般:“我本来应该说我们都要去那个虚无缥缈的、猗澜荡漾的、上下倒置的湖泊。这个世界的底部是金,这个世界上下颠倒了。”

迪安的疯狂,是他坚信着他的疯狂会带他去真正的世界。

“浪子”迪安

他是个多情的浪子,也是个滥情的混蛋。性交是他的日常行程。

迪安游荡在玛丽卢和卡米尔之间,用情至深却也抛之如弃潟。他爱她们,却也如每个花花公子那般把目光大方地分给其他女人,看似捧出了一颗心,却只是个空壳。

玛丽卢看透了迪安,满身疲惫而去,她的离去正如迪安那折断了的小拇指,外表包装得臃肿,内里发黑发臭,时不时刺痛一下迪安的心。迪安爱玛丽卢,却抵不住他那颗浪子心。他不甘,最后却只能强装潇洒放手,她的离去在迪安充满神秘哲学的心开了一道缝,世俗的气息慢慢侵蚀,他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变成了他最讨厌的人……

卡米尔想要一个稳定的生活、幸福的家庭,在迪安还未“长大”时,她愿放手,让他追寻他想要的生活。但,玛丽卢留不住他,卡米尔更不行。迪安一次次疯狂上路、一次次在“家中”的沉闷,粉碎了卡米尔的幻想。

她终于意识到,没有在世间奔驰,没有任意妄为的迪安会变得平淡,毫无魅力可言。

她放手了,可,“人生如戏”这句话从来不妄言,当一个个追寻迪安的人离他而去,他追寻的信仰在墨西哥昙花一现,他丢下了当初追求写作的决心,他,终“浪子回头”,却不再是一段佳话,他的回头带着沉重的哀伤。他那一代人最后的坚持终抵不过世俗的压力,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英雄”迪安

在萨尔眼中,迪安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英雄、天使。

他敢于直面美国的现状,并勇于采取行动去抵抗、打破世人沉溺其中的美梦,尽管他的力量微不足道,却带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此后的几十年,以一种崭新的风气,席卷全美,引无数年轻人背上行囊,在一次次出行中寻到自己的路、寻到自由、寻到信仰……

我一直觉得,迪安最可贵之处在于,当他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追寻安稳的生活时,他仍在寻找,寻找如何破解这荒诞的梦的路,他把苦涩、反责、劝告、道德、悲哀——一切都抛到身后,他前面是单纯的生存的狂喜。

现如今,有谁还能这般?物欲纵横、霓虹遍布的世界早已迷了世人的眼,他们早已寻不到生存的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世界要求的路,这条路此生只有一条——安稳的活着、死去。社会、道德、法律束缚了他们的思考,驱散了他们的信仰。作家大冰一直推崇着平行世界,可谁能否认?这不是另一种方式的逃避?

迪安那一代人的做法再怎么被世人所不容,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游离在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却在正义的另一侧找到了信仰。即使他们再落魄,他们也是那个年代所有下层劳动人民在希望道路上的“英雄”。

故事的结尾:萨尔的作品终获赏识,与一个目光清澈的女孩相爱,终有了一个家;迪安的生活终于同他最忠诚、最怨愤、最了解他的妻子卡米尔安顿下来。萨尔和迪安在纽约背向而行。

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一切怀有梦想的人们,迪安只是个开路人。

萨尔回忆起分离那日的金星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的闪闪光点洒落在草原上,使所有的河流变得暗淡,笼罩了山峰,掩盖了海岸,除了衰老之外,谁也不知道谁的遭遇,他想起了迪安·莫里亚蒂,甚至想起了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

我也想迪安·莫里亚蒂了。(吴泽)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在人间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