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绘本的读书笔记

绘本的读书笔记

215本读书笔记的故事。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吧!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215本读书笔记的故事,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在80岁老人芦仁的书桌上,几本书、一摞读书笔记,码得整整齐齐,一个十六开的小册子在其中格外醒目。封面由三行错落有致的秀丽小楷写就——我的人生感悟/芦仁/2017年5月3日。

这是一篇演讲稿。前段时间,莱州市双语学校校长邀请他给初一、初二两个级部的学生做个演讲,芦仁很重视,早早就准备好了。演讲内容主要是他读书的经验,以及对孩子们的建议与期望。这将是芦仁第5次为双语学校的学生做演讲。孩子们喜欢听老人讲他的读书故事,更让孩子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的,是在演讲前欣赏老人的读书笔记展览。

大大小小、年代不一的笔记本摆满60多平米的会议室。每一页上都写满了字、画满了画,1957年到2017年,整整60年,215本读书笔记记录了老人读书生涯的点点滴滴。在这个更多人选择不看书,只做“拇指族”的年代,这样的展览让人深感震撼。

老师们也喜欢芦仁来给孩子们上课,“芦老师讲得生动,接地气,孩子们大受教育。”该校团委副书记王晓云说。听闻芦仁最近在山东省妇联主办的“山东省最美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十大最美书香家庭”,该校教师李永节不住地说:“实至名归,的确是实至名归。”作为老人的书友,她非常了解芦仁。

芦仁之所以会数次在该校办读书笔记展览,正是源自8年前与这位双语学校首席语文教师的相遇。

2009年10月,“芦仁读书笔记展览”在莱州市图书馆展出。恰逢周末,李永节去图书馆看书,不经意路过展室,看到那按年代排列的蔚为壮观的笔记本,顿生感慨:“这人得有多爱读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李永节有处处皆教育的敏感,她想到应该邀请芦仁去学校做展览,让学生们看看一个人爱读书是一辈子的乐事,启发学生走上爱读书、读好书的正途,这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孩子大有裨益。

她当即向芦仁发出邀请,向来做事低调的芦仁觉得这只是私人之约,自己去做展览将要面对一个学校,没敢答应。不过从此俩人成了要好的书友,他介绍莱州城里藏书家、爱书友人给她认识,相识越久,李永节对芦仁的敬佩之情越深。

20xx年,双语学校校方听闻芦仁的事迹,发出邀请,李永节班上的孩子终于见到了老师常常挂在嘴边上的那位视读书如三餐的老人,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读书笔记,教室里沸腾了,原来,这不是传说。

以书会友

虽然已是80高龄,芦仁依旧时常像年轻人一样一路小跑着赶公交车,去淘书,去会书友。在车上,芦仁时常会遇到陌生人向他打招呼:“芦仁老师,我是您的粉丝,我看过您的展览。”芦仁就笑:“我不是老师呀,我是一名地下工作者。”

这不是玩笑,在1997年退休之前,芦仁有40年的地下工作经历,他是一名采矿高级工程师。

对于嗜爱读书的芦仁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如鱼儿游进了大海。每天早上4点,芦仁准时起床,用冷水擦浴身体后,搬个马扎坐阳台上,一天的读书生活就此开始。不开灯,怕影响老伴睡觉,就着晨光,刚刚好。边读边写,遇到自己觉得妙极的、自己暂时不理解的,都一笔一画地记下来。

一直读读写写到6点左右,吃罢早饭,就蹬上自行车或赶公交车逛莱州城去了,或是淘书,或是去图书馆,或是去书店,或是会书友……身上必定斜挎着一个大书包,里面是他的“文房四宝”——笔记本、圆珠笔、老花镜、水杯。

中午准时回家,跟老伴聊聊天,共享午餐,小睡一会儿,起床又出发了。

“我都80岁了,想读的书太多,得珍惜时间。”芦仁把自己的书房戏称“惜时斋”。

正式的书房,其实是没有的。卧室、客厅、阳台,只要有书有笔的地方,就算是他的书房了。芦仁跟老伴住在一套建筑面积仅76平米的小房子里。他说,这已足够,“读书不需要讲条件”。

小区门口有人丢弃了两块木板,芦仁捡回来擦洗干净,就变成了他的流动书桌了。在有些逼仄的房间里,不管坐哪儿,把木板搁到腿上,就能读书、写笔记了。

生活经历造就了芦仁随处随时能静心读书的能力和习惯。“年轻时,一天到晚在井下工作,好不容易爬上来了,就那幺点儿时间,再讲条件就别读书了。”那时的读书笔记,大多是在井口写成的。

作为一名矿业工作者,芦仁说自己:“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退休前,全家人跟着他走了4个省,换了6个矿,搬了27次家。长期漂泊的经历,让芦仁觉得,书有的读就好,不需要拥有。虽然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他家的藏书并不多,仅2000余册,更多的来自图书馆、书店以及书友。

临近离休,工作调动到莱州,芦仁说,这实在是一大幸事。一是这里气候宜人,适宜养老,二是在这里结识了众多嗜书如饭的同道中人,“向人家学习,受益匪浅。”比如97岁的退休校长孙京希;藏书6000余册、家里就像一间图书馆的88岁老人姜兰园……不去图书馆时,芦仁就去这些师长家里看书、讨教,“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活字典’。”

也有比他年轻的,比如莱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办公室主任李波,就是一位颇让芦仁感到自豪的忘年交。

如果有谁喜欢看他的读书笔记,芦仁必定会拿出其中最厚、最大的一本来介绍,这是2007年他和李波相识次日,李波送给他的。扉页上写着赠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无需媒人;今生能幸遇芦老,不怕三生无知音。

两人相识这幺多年,互送的笔记本不计其数,双方都物尽其用,写满了读书笔记,并精心保存着。互送笔记本,这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交友方式,在当下已显得老土,但在这两位读书人看来,却是他们纯洁友谊的象征。

两人经常见面,两杯清茶,两把椅子,促膝长谈,无需酒肉。聊的都是自己最近读的书,有什幺收获。

李波以前也结识过不少书友,但见到芦仁时还是被“惊艳”到了。“看老人写的那些读书笔记,其中透露出的毅力、认真、专注,让人不得不敬佩。”李波说,“在文字这条路上,能有这样一位老者同行,感觉很自豪。有了同行者,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要比一个人独行幸福得多。”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我的二本学生读书笔记


最近又看完了一本书,我在不知选择何种目标的时候锁定了广告满天飞的《我的二本学生》(下称《二本生》)。我几乎在阅读器的锁屏、微信读书、其他网页都见过这本书的推荐,既然出版商愿意砸这样大的价钱宣传一本纪实作品,说明一定是一本不错的书。事实上,这本书确实没有令我失望。

《二本生》的作者是一位从教十三年的高校教师。黄灯是一名90年代国企员工下岗潮中成功转型的教师。下岗后重返校园,再次深造后走上了“读研读博教本科”的固定流程。

这位研究文学的教师并没有幸运地进入高等院校的第一梯队从事专业教学,二是参与大学语文等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就好像我在应届毕业求职时非本专业工作不找的追求一样,黄灯也难免意难平——她因为不能讲授专业课而迷茫和灰心,时常在羡慕同窗时畅想生活的另一番图景。

在日常教学的写作练习中,黄灯看到了一篇满是倾诉之言的《文章》,渐渐释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照亮”了她内心忽略的角落,瓦解了内心的偏见,并在对学生们的观照中,找到自我的升华。由此,黄灯展开了不断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黄灯将学生群体当中毕业后的发展进行横纵的对比——这同样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横向对比的范围涵盖了公共课交流过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学生、当班主任时教导的学生。在学生发展去向中,对人生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量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个就是个人的选择。

黄灯接触的每一批学生几乎都会产生或早或晚的分野,但是随着逐渐加快的时代节奏,这种分野的出现也随之加快。有的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局限,从而限制自身的发展。

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学生,不论在升学还是就业方面,都会获得或多或少或隐性或实在的加持。一些学生要么没有抓住机遇,要么因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局限,甚至两方面与其他衣食无忧的同学产生了云泥之别,在别人生活趋于稳定的时候依然为了生存疲于奔命。

更让人感慨的是纵向的对比,黄灯不仅对他从教以来更早一些的学生与新进的学生进行了境况的对比,还把自己的本科同学与现在的学生做了比较。作者任教的高效不仅经历了从专科院校升级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她本人更是亲历了上世纪大学生工作包分配的历史。

这造就了新世代和上一代高校学生截然不同的校园氛围,他们不愁生存。高校引入市场化运作后,学生在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拼杀后迅速第加入了就业的争夺。工作包分配的制度取消了是幸事也是不幸。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严重饱和,国家是不可能负担得过来的。看了那部分的内容,我问我爸,我的大学老师,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也是通过分配得到教职的。爸爸说九十年代以前都是那样的。

我不禁有些羡慕那个年代找工作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就能获得安安稳稳的生活。除了这方面的差异,黄灯不少八零后的学生赶在广深房价没有狂飙之前的红利消失之前迅速购置房产,握紧了迅速升值的资产。

而后来的九零年代初到中期出生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幸运,除了一些家境殷实的学生依靠父母的支持获得房产后,其他大多会因为房子掣肘。

作者正是在时代这样的嬗变下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也描绘了时代更替的夹缝中两代老百姓求生存的众生相,令人深思,也令人叹息。这本书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大人去读,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任佳)

我的二本学生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


最近又看完了一本书,我在不知选择何种目标的时候锁定了广告满天飞的《我的二本学生》。我几乎在阅读器的锁屏、微信读书、其他网页都见过这本书的推荐,既然出版商愿意砸这样大的价钱宣传一本纪实作品,说明一定是一本不错的书。事实上,这本书确实没有令我失望。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www.dhb100.com

《二本生》的作者是一位从教十三年的高校教师。黄灯是一名90年代国企员工下岗潮中成功转型的教师。下岗后重返校园,再次深造后走上了“读研读博教本科”的固定流程。

这位研究文学的教师并没有幸运地进入高等院校的第一梯队从事专业教学,二是参与大学语文等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就好像我在应届毕业求职时非本专业工作不找的追求一样,黄灯也难免意难平——她因为不能讲授专业课而迷茫和灰心,时常在羡慕同窗时畅想生活的另一番图景。

在日常教学的写作练习中,黄灯看到了一篇满是倾诉之言的《文章》,渐渐释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照亮”了她内心忽略的角落,瓦解了内心的偏见,并在对学生们的观照中,找到自我的升华。由此,黄灯展开了不断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黄灯将学生群体当中毕业后的发展进行横纵的对比——这同样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横向对比的范围涵盖了公共课交流过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学生、当班主任时教导的学生。在学生发展去向中,对人生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量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个就是个人的选择。

黄灯接触的每一批学生几乎都会产生或早或晚的分野,但是随着逐渐加快的时代节奏,这种分野的出现也随之加快。有的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局限,从而限制自身的发展。

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学生,不论在升学还是就业方面,都会获得或多或少或隐性或实在的加持。一些学生要么没有抓住机遇,要么因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局限,甚至两方面与其他衣食无忧的同学产生了云泥之别,在别人生活趋于稳定的时候依然为了生存疲于奔命。

更让人感慨的是纵向的对比,黄灯不仅对他从教以来更早一些的学生与新进的学生进行了境况的对比,还把自己的本科同学与现在的学生做了比较。作者任教的高效不仅经历了从专科院校升级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她本人更是亲历了上世纪大学生工作包分配的历史。

这造就了新世代和上一代高校学生截然不同的校园氛围,他们不愁生存。高校引入市场化运作后,学生在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拼杀后迅速第加入了就业的争夺。工作包分配的制度取消了是幸事也是不幸。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严重饱和,国家是不可能负担得过来的。看了那部分的内容,我问我爸,我的大学老师,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也是通过分配得到教职的。爸爸说九十年代以前都是那样的。

我不禁有些羡慕那个年代找工作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就能获得安安稳稳的生活。除了这方面的差异,黄灯不少八零后的学生赶在广深房价没有狂飙之前的红利消失之前迅速购置房产,握紧了迅速升值的资产。

而后来的九零年代初到中期出生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幸运,除了一些家境殷实的学生依靠父母的支持获得房产后,其他大多会因为房子掣肘。

作者正是在时代这样的嬗变下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也描绘了时代更替的夹缝中两代老百姓求生存的众生相,令人深思,也令人叹息。这本书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大人去读,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2024年10月读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书中的学生全部被以最原始的方式被记录下来,有对学生本身的记录,有对学生原生家庭的记录,有对学生成长环境的记录,有对学生毕业之后的记录……真实的记录了一群学生在全面市场化大幕下于各种夹缝中的机遇与挑战。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www.dhb100.com/

迫于当下文凭的一度贬值,书中记录到很多二本学生在学校期间,往往沉溺于网络小说和游戏,或许他们希望借此掩盖自己对于未来的焦虑感。虽然可能入校时就已知后面就业困难,但他们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将来自各方的沉重压力暂丢到毕业不得不面对之时再说。可时间从不会停下飞速前进的脚步,等这些“后进生”不得不离开校园、面对真实世界时,便一脚跌入巨大的现实旋涡中。这类学生大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对年轻人的挤压,这些都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现实。

在这个动辄以清北毕业生为标准的时代里,从某种程度讲这群二本学生毕后,他们是当今转型期中国最忧伤、迷茫的一群人,上不就高,下不就低。但作者认为“二本学生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因为一本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明显高于二本学生,这不必说,而三本学生的家境普遍较好,也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前途。二本学生夹在其中,既没有原生家庭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的扶持,也受困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剧烈的就业竞争中被无情甩出。“自主择业”,轻飘飘的四个字,略过了二本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到的结构性不平等。

学生,大学生,更如本书所讲的二本学生。孩子们从高中起就是有压力的,就业压力,很多时候并不单单指向有没有企业愿意和自己签署三方协议,而是更进一步,作为一个二本学生,他们能不能找到一份让自己感觉有尊严,也让父母觉得“过得去”的工作。就像上学时的成绩一样,单不说父母是否只看到成绩,可能电梯内碰到的邻居们也会经常随口就问这次考的怎样。更甚者有些长辈们用校服来简单辩识一个孩子的“好,坏“。

若仅讲文凭,学历是二本学生的首要限制,在一开始就被标定了天花板的高度。二本学生与自身学历背景的缠斗,并不会因为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就结束,求职或许才只是个开始。学历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一观点在当下,仍然没有完全过时。若从整体就业市场讲,二本学生是时代的螺丝钉,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的最大公约数,体现着未来时代的面貌。舆论场中,有人渴求一份稳定,也有人鄙夷这样的稳定。说到底,无非是人们所拥有的条件和所面对的境遇各不相同而已。面对单薄的人生,文凭是一种支撑,但更需要的坚持应该来自我们内心深处:不轻言放弃的目标、不轻易妥协的生活、不随便丢掉的学习精神~~

2024也许大家都曾感觉很难,因为疫情我们顺其自然的直接感觉到生存之难。成人会感到作为家庭支柱的难,孩子们会感到学业之难、走向社会之难。但无论怎样,我们就“难”而言传递给孩子的都不该是简单的、字面的。客观理性地讲,孩子们未成人之前内心深处很多的困惑,都来自负载于家庭之上的生存挣扎。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让孩子们在看到不易的同时又看到希望?我们与孩子的交集中,更多的是用希望来影响他们。

这种希望来自我们对他们的鼓励、来自我们对他们欣赏、肯定和支持;或者来自互相妥协、互相理解、互相激发。就像一次小W做完物理作业走到我跟前讲:“妈呀,我现在很自信物理选择题我全会了。”我先是点头确认后伸出大拇指,然后顺势讲到: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要着急,都有个过程。小W回应:不要再安慰我。其实,我知道,已上高中的他早已不是小学一年级。他不需要我的什么手势和言语鼓励,但他依然顺其自然的给我讲出他当时的感受,这也许于他是一份自然而然的需要。这种希望,就像作者从乡村走到城市,从下岗到读博,从二本院校到985。每一个被认真对待的生命总会随着时代的高低浮沉发生着各种变化……每一份平凡或普通在特定的圈子里也都会被看见,被记得……

一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一个与我相同处境下的二本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命运,人生走向真的将会是那么普通,或者换而言之,考上二本院校真的在这个社会上会比那些名校学生要差的很多吗?我想这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起初,让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是它的书名中“二本学生”,这对身处同样环境下的我有了打开它的想法。

“众所周知,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认,只有少数幸运者能进入几十所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更多的则只能走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在序言中,我认为这段话深刻描述我们的处境。这给我们一个信息:在高考这场百团大战中,我们既不是失败者,也不是成功者,只是一大群普通学生中普通的一员。有时,我也庆幸自己能够上一所二本学校,但是也后悔,自己明明有能力却因为一次考试定夺自己未来的走向。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感到纠结或者自负,但冷静后,我想,再怎样这个事实也无法改变,不如给自己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书中讲述到的一个地方正是如此,对于广东F学院的学子来说,是一个重新开始人生的地方,也是梦开始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龙洞”。“龙洞”离广州市区较远但周围除了广东F学院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高校伴随其中。虽然地址偏远,但自然环境确实极佳的,群山环绕,陆翠逼人,正是沉浸学习的绝佳之处。在这所二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在这个地址偏远,环境宜人的小地方蜗居,成功实现了人生转变,有的考上名校研究生,有的被公务员录取,每个人在这里充实的活着,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类比自我,我想我们学校或许也能称之为另一个“龙洞”吧。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没有嘈杂的城市喧嚣,也无现代化的数字化高楼,每天可以伴着朝阳读书,伴着月色入睡。只要怀着一颗有梦想的心,奔着目标,终将会实现。

我清楚的记得高中老师常说的一句话: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同样,考上一所二本院校也不是放弃的理由。或许悲伤,或许高兴。拘泥于如今只会在无尽的痛苦之中浑浑噩噩的度过珍贵的大学四年,何不向前看,像当初给高考定下目标一样规划一个好的未来呢?倘若想提高学历,考研是不二出路。在这本书中,辛追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他的考研经历:“辛追一起参加过三次研究生考试,他不接受调剂,目标是复旦大学。最后一次考试,一百二十名考生中,仅招十几人,其中有八名来自保送,他考了四百三十分,位列第二,和第一名相差四分,尽管第一学历不是名校,但他的实力,还是获得了足够的竞争力,终于成为复旦的一员。在龙洞拘留的年轻人中,辛追因为他的执念和坚持后的成功,成为了‘龙洞的传奇’。”能够经历三次的考研战争,还能够保持自己的初心,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考上排名前几的高校倒也是实现了人生的转变。虽然这种人是少数,但却也成为心中给自己默默加油的一份动力吧。

书的封面其实也是一种点睛之笔。偌大的人才市场,人潮汹涌,摩肩接踵。这不就是我们当下,我们这群二本学生的现状吗?在一个又一个的招聘点中投放自己的简历,希望能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找到自己的安居之所,好不容易找到份微薄的工作却比不过那些名校出来的学生。或许,找到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或者加入考研大军能改变现状,现实真的会如此吗?对比往年的考研情况,今年考研内卷现象特别严重,恐怕很多人与研究生失之交臂。所以并没有哪一项是轻松的。

这本书记录了很多人的经历。有些来自农村,有些来自遥远的北方,有些来自富裕家庭,,有些放弃浙江的高校来到广东,有些复读几次来到此地,形形色色的人在书中展现。其中不乏有着与我相同经历的人,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从中有些感同身受,有一种“他们能,我也能”的想法。通过他们的经历,给予我一直走下去的勇气。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了新的阶段,就在这里大放异彩。

诚如封面的一句话:“每一段经历,都可以成为新的起点;每一次出发,都是向上的攀登。”升上大学,重新开始,重新出发,前面的是风雨还是彩虹,谁都不能预见。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这段时间内学会沉淀,放下年轻的浮躁,面对现实。倘若,你如今的生活表示不满意,何不重拾信心,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读此书,品人生。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学习的过程,他们从年少出成,到考入大学,再至考研、工作。他们这一代人活出了自己的色彩,找到自己在这偌大城市的意义。他们的历程,指引着我,让我是时候放下从前,在新的地方,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出自己的精彩。希望,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烈火,熊熊燃烧,骄阳似火。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215本读书笔记的故事》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绘本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