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00字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00字

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有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今天读了龙应台《野火集》中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感触很深。作者用犀利的文笔,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读后顿感畅快淋漓。畅快之余,也令我深思。

此文主要批评了中国人的胆小怕事。如龙应台所说: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蜂螂,而是坏人。台湾人怕事、自私,只要杀不到他床上,他宁可闭着眼假寐。是的,警察执法不严,忍下了;爱护江河的人不敢对丢汽水瓶的少年生气;司机将车停在转弯线上,被阻的行人不敢生气

台湾如此,大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小时候,看到有人上车不买票,我想当面质问他,妈妈却拦住我,说那种人管不得,我只好默默地看他下车。有人在街上随手扔废纸,妈妈不是上前制止,而是弯腰拾起扔进垃圾箱。在中国,不只我一个,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受过如此教育。他们渐渐学会了中国人特有的忍耐,学会了对坏人视而不见,而且常常为自己寻找心理平衡我有时就这样想:我是学生,没有资格去管社会上的事,我应该保持沉默。中国人的忍耐在有些时候的确是一种美德,但在面对街上的纸屑、果皮,面对江河中的垃圾,面对官僚的询私舞弊,忍耐就是懦弱,就是背弃良心!

终于有人意识到忍耐的危害,站出来说话了。龙应台的《野火集》一出版,就有很大反响。但由于忍耐已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了,很多人虽表示赞同,却很难将这些观点付诸行动,还需要更多的人来传递这把野火,自觉地约束自己,监督别人,并把它作为自己应负的责任。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一起努力,有朝一日,每个中国人面对坏人、坏事时,都可以勇敢地说一声:我很生气!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读后感


黄立红

当开始接触经济类文章和书籍的时候,我就想,什么是经济呢?是老百姓厨房里的柴米油盐么?是国家统计表格中的GDp么?这样的话,它既关乎百姓福祉,又关乎国家兴衰,应该神奇吧!带着疑问和好奇,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思路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西方经济学认为,由于我们的资源(至少大部分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正所谓欲壑难填(呵呵你懂的),所以不得不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操作的手段和途径就是交易。例如,你想开宝马,住别墅,那么你得有足够的票子呀,得支付人民币,这就是交易;正因为你囊中羞涩而又胸怀“开宝马、住豪宅”的大志,所以你奋斗不休,此乃人之本性。总之,经济是无数交易的总和,又由于人本性(欲望)的存在,因而可以说,经济学的本质是解释人性,也是演绎人性。
经济的增长等于财富的积累,对国家而言,就是GDp增长了;于个人而言,就是钱包鼓起来了。
那么,国家的GDp和老百姓的钱包,又取决于什么呢?作者的回答是历史进程、制度、产权和改革开放,其中制度是核心。在制度环境、法治水平、产权保护不咋的的国家和地区,勤劳仅能增加收入,而无法使人致富。什么原因呢?作者说了: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他们阻碍了市场交易的发生与深化。等而言之,就是说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打个比方,就是阻碍了经济这台印钞机的向前转动。反映到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赚钱难!看到这,睿智的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说制度不健全就会阻碍交易的发生?答曰:自己看书去,篇幅有限。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本书出版于2008年10月,迄今已十年了,然而,书中所说的制度环境、法治水平、产权等等,现实生活中,他们背后的阴影,却仍若隐若现。所以,近年来,国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和个人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可以看作是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做出的努力和智慧决策。
那么,对我们个人而言,本书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经济虽然关乎物质金钱,但并不意味着沾染铜臭,它可以刺激人的欲望(本性),催人奋进。我想,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为自己的未来做投资。现在不作准备,你未来的经济如何“发展”呢?
勤劳也许不能致富,但要想致富就必须勤劳。我们要对国家的决策、执行能力有信心,并相信自己,现在的勤劳付出终会换来未来对等的回报。

读《中国人不跪的人》有感作文


你见过昆仑屈膝吗?没有。你见过长城弯腰吗?没有。读完《中国人:不跪的人》一诗,让人怦然心跳,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感荡涤心胸。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为了金钱的人也还不少,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什么都不要,心甘情愿当奴才。但更有像孙天帅这样的人,当金钱、人格与国家尊严发生冲突时,能够做出响亮的回答:“我是中国人,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

翻开历史画卷,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里,多少英雄儿女、爱国志士,为了祖国,为了正义,铮铮铁骨,宁死不屈。苏武牧羊,痴心不改;林则徐虎门痛击侵略者;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食美援面粉;方志敏清贫一生,名垂史册、、、、、、他们的英名就是民族尊严的化身。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精神才代代发扬光大至今。

不能下跪!跪下的是邪恶、是败类、是罪犯。下跪的秦桧,留下世人唾弃的奸相;下跪的琦善,留下了割地求荣的丑恶嘴脸;下跪的汪精卫,留下了卖国贼的卑鄙行径。这些从狗洞里爬出来的人,人们切齿痛恨,横眉冷对。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优良光荣的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光荣的民族精神。凭着这种民族精神,我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战胜了武装精良,比我们强大几十倍的敌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所以,我们中国人不会下跪,我们的中华民族也永不下跪。从虎门销烟到甲午风云,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八年抗战到抗美援朝,面对邪恶,面对侵略,我们扛起枪,抬起炮,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今天,我国的经济蒸蒸日上,从解决温饱到“长二捆”,从浦东开发到“东方之珠”的回归,从小浪底到长江黄河的高峡开潮,一次又一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今天,改革的春风荡漾祖国大地,人们的生活在变,观念在变,但是,光荣的民族精神不能丢。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用它去开创更加壮丽辉煌的美好未来。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孙天帅的行为令我心神摇荡。想着想着,我又一次吟诵着这首诗:“我们中国人,是顶天立地的人!我们中国人,是不跪的人!”

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中国人》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获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认为该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并欣然为该书作序。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曾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1934年,林语堂开始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第二年由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9月出版,到年底时已再版了7版,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其后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普遍认为,这本书让西方人知道了何谓中国文明。起先以为他是写给西方人的,但他对祖国爱之深,责之切之心浮然纸上。或者更确切地表述,是林语堂在自序里的说法: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在1930年代,中国文化人面对中国的文化现象和状况是相当尴尬的。林明昌说,那时候,最早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人陆续返国,相对他们所了解的日本和西方国家,当时的中国各方面都不如人意。不仅是科技和工业,还有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这种感觉使得所有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时候,都有种强烈的焦虑。面对西方,他不能用檄文的态度来论述中国,一个客观原因是,如果中国那么差的话,那西方人肯定没兴趣关心了解了。他也不想写想象中的理想中国,那又太过矫情,这种焦虑感很强烈地投射在《吾国与吾民》中。

本书几乎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点从目录就能看出,我也就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考量作者所写与当下时代,会发现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质变。比如儒家道家思想,你很难在你的朋友中发现以这样的人生观生活着的人,即使号称喜欢道家思想的我,也更多的只是一种遥远的仰望,而不可能有那样的仙风道骨。这些古老的文化,虽然对当代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起到重要影响,但是作者所描绘的人们的心态和哲学观,我觉得看起来更像是对古代文人的描写,至少是在近代以来就慢慢消失了的。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以来,思想上生活状态上的变化是多么显著。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没有使文化发生如此大的断层,因为这些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先哲思想,他们又怎么会自己想出德先生赛先生呢?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大。徘徊在崇洋媚外和夜郎自大之间,最终竟是精华尽去,徒留糟粕。林语堂所在的那个时代,大概还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遗风,这本书便是对这些文化的一种总结。

本书还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写的,但写一类人毕竟不容易。能抓住一类人的共性已实属不易,太过注重共同点往往会失去对个性的把握。在这方面,应该说林语堂还是做得不错的。

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相对于身体的旅行,我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灵魂的升格。最近阴雨连绵,旅行是不大可能了,正好可以趁着空闲之际,拿起一本书,泡一杯茶,虽没有阳光洒落的惬意,但也足以让思绪随着茶墨交错的香气湍飞。不知为什么,印象里总或多或少会留有《中国人》这本书的足迹。可能是以前在和三两好友的交谈中有所涉及,也可能是由于我自己对作者的熟悉吧。随着记忆里的这一串足迹,我开始寻找,寻找书中让我讶异的惊奇。

刚拿起这本书时,觉得有点晦涩,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好好思考与理解,有些地方也免不了请教他人或查询资料的必要。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的林语堂在这本书里深刻的描述了中国人,以非凡的洞察力阐释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并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与西方人的诸方面作了相应的、广泛的、深入的比较。对于这样一部著作,我没有办法作较为全面的评论,也不敢妄加评论。下面就让我尝试着阐述一下自己对书中一两个观点的看法。

全书众多章节中,林语堂先生以西方的幽默风趣将中国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凭借自己是一个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人。当然,中国当代有许多描写中国的作家,但由于生活阅历的欠缺,总难免会有失偏颇。那么在林语堂的眼中,中国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的呢?

在书中的第二章中国人之德行,里面分节列举了林语堂眼中中国人的性格。例如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等。林语堂在此章节中毫无避讳的指出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劣根性,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柏杨先生的一本书《丑陋的中国人》。他们的直言不讳也正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在前言中所说的在这一本书里头,我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我长时间的苦思苦读和自我省察所收获的,我不欲尝试与人论辩,亦不欲论证我的各项论题,但是我将接受这一切的批评。正因为这样,林语堂先生让我在书中透彻的看清了中国人人性上的弱点。一是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的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林语堂先生在文中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的故事,这个叫张公艺的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的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的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相信只要我们突破惯性思维,稍加思考就会轻易发现,忍耐并不是一个让你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没有限度的忍耐更是可怕。二是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中国人在得势的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的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万一没有金榜题名,而是名落孙山呢?哪里会是一个好去处?毫无疑问,当然是做一个与世无争,归隐山林的隐士,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也是一番惬意的生活啊!英国的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这并不难理解,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已经蚕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与道德。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的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的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的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的事情。以上两点是我看完整本书最大的体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我们是否应该从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天朝上国呢?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

我是中国人 ——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有感


我有一双宝石般的灰色眼睛,有一头乌黑的秀发,还有大地似的黄皮肤。我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我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缤纷灿烂的文化……读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后,我就心潮腾涌,嘴角情不自禁地上扬——作为一名中国人,难道不会感到自豪吗?

从小,我就知道,我的祖国叫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气势宏伟的黄河;长大一点后,我又知道,中国拥有比其他国家都长的、璀璨的历史文化;现在,我看国际新闻,有不少国家都有动乱、战争,但我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心中,祖国永远都是值得骄傲的。

暑假,我去了遥远的美国。期间,我去了一座赫氏城堡。在大门口的时候,当地的一名导游就问:“你们从哪里来?”“中国!”爸爸举起了手。“哦,你好!”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笑着,用着不同的口音说着。我站在爸爸身旁,脸红红的。那一刻我既为大家都会我的母语惊讶,哪怕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你好”,又为我的故乡、我的国家而自豪。

参观过程中,我们来到了城堡的娱乐室。顿时,我有一种亲切感。为什么呢?这个房间是以藏式建筑的风格建造的,比起其他房间的富丽堂皇,来自我国西藏的天花板显得深沉而宁静。在一个世纪以前,我祖国的建筑就已经被外国贵族所欣赏,而且一直到今天都保持着独特的风格。

参观完以后,我们一家去了一家中餐馆用午餐。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餐厅里几乎都是外国人!中餐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今天,读着这首诗,我心潮澎湃,是啊,中华的儿女们,无论以后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请别忘了你的祖国——伟大的、美丽的、令人自豪的祖国。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