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他们的光读后感

他们的光读后感

《给他们恩典》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给他们恩典》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给他们恩典》读后感

文/尼西

在没有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对于一个单身的姊妹来说,教育孩子还离我很遥远,估计这本书读起来会比较枯燥啊。但是当我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给他们恩典,不只是我认为的孩子,应该还有他们的父母。

养育孩子可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从我看孩子的经历中体会到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根本不会理解我们的一些教导,大一些他们又会比较顽皮,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好管教。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要听话,成绩好,这就是好孩子,但是他们也会伪装,表现出父母喜欢的样子。但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事与愿违,此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要他们做到外表的顺从,而是要把福音带给他们,当他们不听话或者犯罪的时候,首先不是生气的斥责而是告诉他们,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包括我们做父母的也是这样,我们没有任何能力改变自己,但是耶稣爱他们,甚至为他们的罪死在了十字架上,现在我们若愿意接纳他,我们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罪,成为神所喜悦的孩子。给孩子恩典,首先父母自己要活在神的恩典当中,需要安息在祂的怀里,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祂给了我们应许,祂也必定会信实的持守祂的应许。

是的,神剥夺了我们的自立是为着我们的益处,因为就在我们伤心空虚的时候,我们有机会经历到祂持久的恩典。只有当我们处于身处致命的软弱中时,我们才会发现基督非凡的能力。只有当神脱去我们的自义紧身衣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祂的义袍所带来的真正的温暖与舒适。

在我们软弱的地方,我们学会了依靠祂的能力。当我们失去了所有我们认为可以依靠的,当我们绝望求助的时候,主就进入了我们的困境,彰显祂的能力

父母需要用恩典的福音来降服孩子,而不是律法。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让他们平凡地成为他们自己_《芳华》读后感


让他们平凡地成为他们自己_《芳华》读后感: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但行好事,本就莫问前程。

上周看完了冯小刚的《芳华》不过瘾,总感觉整个故事好像被记忆稀释了,尤其是文工团解散那一桥段总觉得有些多余,在回忆青春的主题下好像遮遮掩掩了一些东西,过于暧昧和美好,所以就有点好奇原著到底要讲什么故事,就找了小说《芳华》来读。这本小说原名叫:你触摸了我。很显然这指的是刘峰的那次触摸事件,但也暗指了在排舞时刘峰对小嫚的那次托举。

刘峰是那个时代的楷模,是雷锋,是标兵,是黑板报上最耀眼的一角。

他个子不高,说话也实在,做事也谦逊,长相普通,在人堆里不怎么起眼。他手很巧,工匠活铁匠活都做的不错,修过门窗,帮过厨,曾为班长打过一对沙发,也总是不辞劳苦地为文工团的女兵们捎来了一份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牵挂。他是大伙心中的好人,大伙有什么事都会招呼他来帮忙。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古道热肠的好人,却因为真心喜欢林丁丁,表白时出于激动而抱了她一下,就被告发,被调查人员泼脏水,被拉去批斗,大伙也纷纷墙倒众人推,最后被下放到伐木连,之后上了战场,失去了右臂。

我有些不明白,给大伙帮忙是真心的,喜欢林丁丁也是真心的,况且也没有过分之举,那为什么对于前者,大伙都觉得乐呵呵的,后者却遭到一脸鄙夷。

也许在那个任何好事都被无限放大的时代,那个事事要推出个雷锋式榜样的时代,刘峰善良热情的天性以及他的言行恰恰好是篇绝佳的范文,所以就被理所当然的推上神坛。人们齐刷刷地涌向他赞美他,理所当然的敬仰着他的善良,也理所当然的消费他的善良。而当他去追求爱情时,人们不禁困惑了,这样善良单纯的标兵怎么也懂得七情六欲,怎么会和我们这些粗鄙的人们一样也会搂搂抱抱,也会有小资的情趣,这是最要不得的,他怎能会有这样的毛病。那他平时的朴实肯干,憨厚实在岂不是太虚伪了,岂不是表面一套内地里一套,他太辜负大伙的褒奖了,你说这怎么会让人不愤怒。

这个逻辑好像没错,好像就是他刘峰欺骗了大家。我们怎就该知晓,被选择性看到了那一个乐于助人的刘峰,只是他刘峰的一面。那个太急于炮制出一个完人以完成正直教化目的的时代,为它所选中的这个乐于助人的刘峰垒起高高的领奖台,剔除掉他刘峰其他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只留下他的乐于助人的一面,他被抽掉了血肉,像个孤零零的符号,像句空飘飘的口号。这些基于片面而绝对的宣传,注定了这方领奖台是不着地面的,是架设在各类下发的学习文件的文字之中的。任何小小的不平衡都有可能会折断它用文字造就的歪歪扭扭的横梁立柱,更何况在那个思政水平直接和个人命运相关联的社会里,在那些于动荡中艰难成长起来的躁动的青春生命面前,它终会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在真相面前轰然倒塌。而这个必然的倒塌就像一场洪流,一旦爆发怎么也得要横扫遍野,怎样也得要发泄出去这个时代的苦闷,而刘峰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泄洪口。

对于这件事,大家何须一拍即合,另一个真实的刘峰是怎样的又与我们何干,只要他出现了与那个榜样背道而驰的一面,那就是他刘峰的错。大家早就理所当然的忘记了他刘峰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的事实,也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肉眼凡胎,会对心爱的姑娘暗生情愫,激动的不知所措的事实。可事实重要吗,宣传大于事实。这样的刘峰怎么会被原谅,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之前的赞颂怎么就该错付,是他辜负了大家,那就该为这辜负付出代价。

可谁又知道,谁又真正在乎刘峰到底是谁呢。林丁丁那一声“救命”,是怎样地击碎了他多年的真情,那个常常为她做甜饼的刘峰是怎样地被永远的驱逐了都无关紧要,对吗?谁又能冲破时代的荒唐、青春的混沌去体味去疼惜这些痛楚呢?他从神坛上迅速跌落,从爱情的憧憬里跌落,没有尽头的跌落,不知身处的跌落,即使来到战场上时也在跌落,他甚至渴望战死沙场,但却没有如愿。在战场上,他右臂负伤,倒在路旁的草丛,却幸运地被路过的卡车司机救起。司机让他指路去战地卫生所,他却骗司机先去营救那些已经三四天没有吃东西的战友们,可即便是如此的求死决心,他还是没有如愿。

也许正如小说说言,最不被善待的人最懂得善良。何小嫚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善待的姑娘,她懂得刘峰,也等着刘峰。

小嫚原本姓沈,六岁那年,父亲不忍遭人凌辱而自杀。之后母亲改嫁,搬进何家,忍辱吞声。小嫚非常喜爱母亲的一件红色毛衣,那是父亲送给母亲结婚时用的衣服。母亲说长大了才可以给她,但最后还是在继父的意思下,给了她骄横的同母异父的妹妹。一件毛衣可能没什么贵重,但它却见证过父母的恩爱和那段开心的时光,那是父母往日的疼惜啊,她无论怎样都要得到。她将衣服偷来,拆开放进滚烫的黑色染料里上色,再晒干重新编织,给自己做了一件毛衣。即使它没了光鲜的红色那又怎样,那就拥有这包罗万象的黑色吧,它同样是父爱母爱存在过的证明。但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母亲的爱,那就故意将自己冻成高烧,母亲总会多份怜爱吧。可母亲也是看人脸色,活得谨小慎微,怎么能给予她过多的爱,怎么能给予她家庭中小主人的名分!最终,小嫚离开了这个寒冷的像冰窖一样的家,坐上了南去的列车。可迎接她的却是另一个冰天雪地,在文工团的大集体里她倍受欺凌。她自小缺少营养发育不好,就想着用海绵使得自己看起来丰满一些,这本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却被大伙笑话;她因为爱出汗,比平常人多一点汗味,就被大伙嘲笑是从泔水里拎出来的。在一次排舞中,和她合作的朱克刻薄地拒绝和她一起排舞。大伙都不情愿为她说几句话,只有刘峰走了过来,请求和她伴舞,给她解了围。

在暑热难耐的午后,他们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小嫚在他强壮有力的双手的托举下出色的完成了这段舞蹈。也许对刘峰来说这次帮着排舞不过是举手之劳,可对小嫚而言,他温暖的托举让她第一次有种被怜惜的感觉,她感到心头的寒冰正在融化,那份多年不被疼爱的疼痛以及这份疼痛带来的羞耻感开始融化,这让她觉得原来她也可以去追寻幸福,也可以像其他女孩子一样被呵护,也可以在阳光下漂亮的翩翩起舞。

也许在青春肆意的岁月里,力和美被置上理想之巅,谁会为一位地位卑微、又缺少美感的弱者驻足?谁曾想到这个羞怯的姑娘平时是多么小心翼翼的活着,而这份小心翼翼的背后又是怎样的焦灼和渴望?她多么想向刘峰表达她的谢意,不,这份感激早已化为少女心头的爱意。可还没等到她细细感受这份情感时,刘峰已离开了这个集体。但这份爱意并没有消失,是生了根的,多年以来它固执地生长,随时间流逝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她一直在守候着,守候着那份托举带来的希望,它从被燃起的那刻,就从未熄灭过。三十多年后,当小嫚得知刘峰患肠癌时,就请求他搬来好让她照顾他,陪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导语:《他们最幸福》讲述的故事是有关于主角大冰一段十年的精彩生长之路,也是路途中十个不同他们幸福的故事,更是一段对当下价值观有形无声的生活抗议。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深秋的午后,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照房间内,我静静的躺在床上看完了《他们最幸福》最后的一页。我合上书本,心中有种久违的感动。这份带有暖意的感动在催促着我 该写点什么。

嗯,那就写点什么吧....

先从这本书的作者大冰说起吧,大冰?嗯,就是那个大冰..那个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曾主持《阳光快车道》《惊喜惊喜》《爱情来敲门》的大冰。他是山东电视台的主持人,但这只是普通的人对他的了解,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另外一个他....

初识大冰,和很多很多人一样,是通过那档伴随着大多数人青春记忆的《阳光快车道》。 那时候综艺节目还没有如今泛滥,那时候,我家还是黑白电视,那时候,我不知道汪涵,不知道孟非 。那时候更没有《中国好声音》。那时候,唯一我知道的是:有个主持人叫大冰,有个综艺节目叫作《阳光快车道》。写到此处,突然感觉自己有点矫情,但这的确是我最真实的青春记忆...

2010年,我开通了新浪微博,我在他微博粉丝只有七万人的时候,关注了他,他也是我微博第一个所关注的人,也是目前为止,我唯一所关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为别的,只为那份曾经的记忆,以及现在的敬佩...

然而,正是因为关注了他的微博后,我渐渐认识了另外一个他..另外一个我从前并不知道的他.....

他是民谣歌手,他的音乐作品从《背包客》《如果我老了》到《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每首听起来都是那么清心悦耳,朗朗上口...关键听完后可以直指人心,黯然销魂....

他是浪迹天涯的背包客:从拉萨到丽江 从丽江到大理...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用他的话说,每一寸土地,都曾用脚一步一步的量过...

他是正宗的油画科班出身,他画的画虽然不是梵高,不是毕加索,但每幅画都值得细细珍藏.......

他还是业余皮匠,偶尔写诗,偶尔流浪的剑走偏锋 特立独行的浪子....

他也是酒吧掌柜,虽然很不靠谱的干黄了N多家酒吧,但现在依然在丽江还有一个没有干黄的酒吧:大冰的小屋。 在哪里可以听民谣,观红尘,论江湖 ,谈人生。 大口吃肉, 大碗喝酒。而且哪里有一群很神奇的人,和一些很神奇的故事....如果你有幸路过丽江,一定要去哪里坐坐.....(这也是我的向往)

关于他,还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以及他所认识的神奇的人 而这些都被详细的记录在了他的这本最神奇的书《他们最幸福》里....

那么,我现在就说说这本神奇的书吧........

2013年,8月 他在33岁的这年,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他们最幸福》,记述了他十年浪迹天涯中认识的一些神奇的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就是在刚才,才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观感就是,不是心灵鸡汤的心灵鸡汤。里面的大军,不用手机的女孩,以及大军可爱的妻子,路平的小南京,以及王博甜菜般的想把我唱给你听的爱情诠释.......每一段都让我在看后心生潮湿,但又泛滥着温暖....这些神奇的人,神奇的故事,逃离都市的繁华 回归乡土的宁静,追求幸福的方式,都让人心生神往,暗生羡慕....

故事中很多人虽然都逃离了物质,但又在用另一种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质,这样的生活,才是生活,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完全不一样,但我在看的过程中,是以一种羡慕嫉妒但没有恨的模式去思考的。我认为一个人要为自己而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就像曾经一位哲人说过的那样:幸福不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你不想要什么,就没有什么......

在很多人眼里,幸福也许是有钱,有势,有女人。但你有没有想到过,其实这些如果都没有,依然也会过的很幸福呢? 幸福也许很简单,简单到可以触手可及,但幸福有时候真的很难,难到 难以挥剑斩尘丝.....孰是孰非,还要看你怎么去选择,有时候,我们也许真的应该换一种角度去看幸福,就像书里诠释的那样........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忙碌的生活,或已经迷失了寻找幸福的模式,那就静下心来看一看这本《他们最幸福》。。。因为这本书会告诉你,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换个角度去解读幸福。所以我相信看完之后,你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对于幸福,也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吧.....

此书,值得推荐。

【目录】:

【序言】 有梦为马

1、 伴我行天涯

2、 流浪歌手的情人

3、 送你一颗糖

4、 越狱者

5、 西藏往事

6、 不用手机的女孩儿

7、 想把我唱给你听

8、 预约你的墓志铭

9、 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10、 艽野羌塘,尘梦凤凰

【后记】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文/王明滨

当一本书,任何时候捧起来你都可以随时走入书的世界,并且读起来毫无倦意,那么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跟你一定有某些契合之处。读大冰写的《他们最幸福》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大冰是一个油画科班出身,也是某电台的首席主持人、高校导师,但是他真正热爱的却是民谣音乐及背包客,十年余间一人一鼓卖唱行天涯,混迹西藏多年,是第三代拉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丽江、成都、西藏开过多年酒吧,是公认的丽江资深传奇人士。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

《他们最幸福》就是他行走途中十年其间所遇到的十个他们、十种幸福人生,他说,在我十年流浪歌手的生涯中,遇见过很多神奇的人,今天第一次说给你听。他们的的生活方式,人生出口、修行法门和实用主义者们秉承的朝九晚五、温饱体面、出人头地没太大关系。他们是天涯过客、浮世散人、江湖游侠、流浪歌手他们诠释了浪迹天涯,在忽晴忽雨的江湖,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的浮世散人的幸福人生。

这本书基本上属于他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也是阶段性的经验总结。以下是我从书读出的教学感悟

一、本色即为教育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累?比如,饭局,或者你说在跟人讲话时,尤其是你在表述自己时,为什么会累?因为我们每个人会或多或少,都想展示出一些其实我们并不具备的素质,所以我们会觉得累。(《有梦为马》)

所以,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远离了实用主义者的颠倒梦想,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无忧恐惧。(《有梦为马》)别老想着去展示你所不具备的素质,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面对每个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一盎司的身教,胜过你一千磅的言教。

回想起这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每天上上课、改改作业,跟学生聊聊天。日子无比清静安宁,内心纯粹而美好。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教书匠,天天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默默地耕耘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任何绪的变化我都了然于胸,感觉那是一段最敏感、最柔软、最有教育情怀的时光。本色生活,本色教育,自然能感受万物生长,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

二、简单才能幸福

书中提到的一些文字,让人过目不忘:

这世界怎么了,这么多浪子。他们的心累了。

耳边经常充斥着老师喊累的声音,尘嚣日上的今日,让许多老师们身心俱疲。那么怎样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生活。我们来听听书中是怎么说的

我希望,年迈时能够住在一个小农场,有马有狗,养鹰种茶花。老朋友相濡以沫住在一起,读书种地,酿酒喝普洱茶。简单的生活呀,触手可及吗?(《有梦为马》)

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所以工作之余,你要学会一种给自己续命的方法:要学会在简单的日常里,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然越是简单的日子,你只要是你喜欢和热爱的,幸福就离你不远。就像马云所向往的:我要享受生活,要结交朋友,享受家庭,我要到处旅游,我可能会重新讲台,做回老师。

三、适宜才能成长

有许多人教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经营这条抛物线,教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获得那颗糖。可谁敢说自己能预测到未知的人生,这个世界又哪来那么多正确答案,大多数人的正确答案就一定是属于你的正确答案?那些约定成俗的正确路线,适宜你真正的成长吗?(《送你一颗糖》)

每个人都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有的人可能特别能说,适合演讲;有的人可能特别会写,著作等身;当然也有情智商皆高,在任何场合都如鱼得水般收入自如;但也有的笨嘴拙舌的,用行动诠释大爱和真诚,最终从者众多。喜欢阅读,日久思想必会深邃,言简意赅的你也能石破天惊;喜欢心理,你就多揣摩学生的需求,日久天长,任何一个顽童你都能找到一把打开他心扉的钥匙。

教学路上,必有一双属于你的鞋子,找到了,穿上了,你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你的路。

四、改变才能发展

我们被生活方式所桎梏,以为自己唯一接触过的生活、唯一触手摸到过的生活,就是终极答案。

我们出了大学的门,挤进了人才市场,从人才市场挤到某张办公桌前,一旦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就基本停止了思考,放弃了对生命形态的选择,半生只活在一天里。我们懦弱又慵懒地把自己交给所谓安全感,在自认为安全的生活方式中消磨青春、赘肉横生。(《舍得舍得》)

因此,一群人或一个人,只要还肯一点儿一点儿往前走着,就不会停止发育。勇猛精进和欲速不达之间,总要找到个平衡。我始终认为在某个层面上而言,个体人性的丰满和完善,即为成长。(《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未来已来,马云说: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世界将发生巨变,我们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所有挑战中,教育的挑战是最大的。唯有改变才能应对万变。

《他们来自宇宙那边》读后感1500字


读《他们来自宇宙那边》有感

我不知道世界从什么角度来看我。至于我,我感到自己不过是在海滩下玩耍的孩童,偶尔在什么地方发现一块比别人拣到的较为光滑的卵石,或一个更为漂亮的贝壳,而舒展在我眼前的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尚未开发的真理的海洋。 ——牛顿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科学”与“反科学”的灵异事件总是接连不断。宇宙之大,我们怎能一一了解清楚;宇宙之密,我们怎能逐一步

解开;宇宙之妙,我们又怎能不被其吸引呢?

从古至今,人类都很关注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因此一批批的优秀科学家脱颖而出。哥白尼,一心研究太阳,创立‘日心说’;牛顿,在苹果树下偶然被一个苹果砸中,提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埋头苦学,最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就是能创造一段科学界的神话。

宇宙广阔无垠,虽然目前人类能力有限,但也从没放弃过探索。宇宙万物万态,人类不可能都探索清楚,也不可能都了解彻底,而有一样,自从人类发现它至今,一直是人类最想知道的那就是——UFO

UFO是指不明飞行物,人类对它是又爱又恨。人类一心想研究UFO带来的先进文化,而UFO带来的一系列事件,又让人类感到害怕和恐惧。著名的奥兹马项目的领导者——德雷克,最大的心愿就是寻找外星信号。虽然他领导的项目并未成功,但成功为后人开创了先河。除了德雷克,还有一位非专业学者也提出了能破解诸多谜团的一系列惊人理论,他就是丹尼肯,他竭力想找到破解诸多未解之谜的最后证据。丹尼肯为了探究UFO级外星信号,进行了环球考察。当他到达纳斯卡平原时,发现了纳斯卡地画,这地面是充满怪异的几何线条,而线条都是由深而笔直的沟痕和裸露的黄土构成的。通过这遗址档案,不难判断出:他们曾来过。

其实UFO也并不是人们所猜想,而是有许多人所证实的,世界著名的《“蓝皮书”计划》中,就记载了很多人类与UFO及外星人的接触和经历。人们发现UFO运动轨迹是无序的,所选择的目标和群体也没有什么相同特征。有时,UFO只是撞击飞机,而飞行员又偶然存活下来;有时,UFO只是跟踪汽车,却没有什么攻击行为;有时,UFO将人类带走,但又送了回来,虽然身体有所变化但终极没有影响生命,因此UFO在某种情况下是没有恶意的,只不过因为人类所未知的一个目的,才接近地球,才接触人类。

在流逝的岁月中,每一年我们人类都有的发现和新的飞跃。然而,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虽然可创造,革新但往往愿意把已有的成绩看做是最完善的成果。这种自满的情绪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会使后代嗤之以鼻。

在人的本性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自然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承认实际可触及的事情。有些人崇尚人们称之为的“不科学”的而迅速摈弃。然而,这些人常常会认错而毫不脸红。300年来,科学实现了其惊人的飞跃,那些崇尚科学的人真有点应接不暇之感。

我曾经听一位教授在文章中提到:“科学已经掌握了全部基本真理,今后只需在细节方面做些补充就是了,稍有头脑的人不难看出,这样的观点是多么粗陋,它缺乏起码的科学想象力。一个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人,竟然说出如此浅陋的见解,实在不可思议。其实我们可否认为,认识的飞速发展可否代表将来人们正确认识的宇宙万物呢?不能。我们的科学还只是沧海一粟,而我们的无知却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如果有什么事可以肯定的话,那么这几件事就是:我们的认识世界包藏在另一个无垠广阔的世界之中;这另一个世界,目前我们还一无所知。

我们今天能够隐约看到未来的思想和发现,但我们还是相当糊涂的。相反,当代出现的各种现象,不管它们是多么奇异,我们的理解力还是可以应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有责任以极为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现象,设法理解这些现象,务必不要以轻浮的态度嗤笑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谈的上涉足未来。

《他们得到什么》的读后感


《他们得到什么》的读后感

《他们得到了什么》这篇文章我刚开始看时,真是摸不着头脑,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内容可有点深奥,也搞不懂妈妈为什么非要给我看。可再三细读品味后,我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因为文章中体现的“舍得”二字会让人受益终生,正如妈妈所说的,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正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

这篇文章讲的是30年来人们挤公交车的变化:从最早窝蜂似地挤,基本不让座,到经售票员提醒开始让座,再到后来十次有九次主动让座。可以看出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可还是有一些人遇到该让座的,却还是若无其事,心安理得,有的装睡,有的看窗外,有的装没听见。这些人虽然享受到了片刻的舒服,却受到了他人的谴责,想想真是得不偿失。而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能主动让座,且不带任何勉强,做得十分自然,感觉是理所应当地给老弱病残者让座,也不特别关注受让者是否感谢。当然文章还特别提到“这些主动让座的乘客大多数仍然是从外地打工的农民”,他们出让了这片刻的休息,又得到了什么呢?

要知道如今还是有很多人对他们眼中的“外地人”富有偏见,甚至瞧不起。我班中有近一半同学都是外来务工的子女,有些同学就时不时取笑他们“外地人,外地人”,让人气愤。要知道这些同学的父母背井离乡,却在为我们的家乡出汗出力,而且这些同学身上也有一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学习,比如说艰苦朴素、坚强勇敢、孝顺勤劳、刻苦学习等等。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做完功课后,还帮他们的父母干活,真让我汗颜啊。他们也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理应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他们就希望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融入这个文明城市。我们相信从让座这样的小事中,他们也一定会用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确,他们这样做,让自己得到了自尊,得到了城市其他人群的理解,更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正是有舍才有得。

当今的社会就十分需要像这些外来打工的农民这样愿意付出的人。在让座的过程中,受让者无论向不向你道一声谢,但是你的心里一定会充满快乐和喜悦,正如我们学过的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到的,“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和儿子都会为别人着想,乐于奉献,乐于付出。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使那些为了一点点利益不惜代价的人明白“知耻者近勇”,最后这一步是早晚会跨过去的!其实让座很简单,做一个文明人也很简单:帮助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捐赠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文具、书本给贫困山区的儿童,用自己的一点零花钱向路边乞讨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你看到他们那一张张欣喜的脸庞时,你一定会像他们一样绽开笑容!

让我们一起成为一个懂得舍得、愿意舍得的人,学会舍得,充实自己的人生,也使现在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读后感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自认为艺术成就超过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作品。它的情节相对于后者更为简单、易懂,语言可以说是披沙拣金后剩下的精华,具有含蓄、干净、克制的风格。就我个人看来,确实非常精确。

作品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盼望养老金而不得的复杂心情及因此而生的窘迫生活。这位上校年轻时(19岁)即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新政府许诺要给他们养老金安度晚年,他妻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儿子也在一次斗鸡中死去,老俩口孤苦伶仃,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诺,寄来养老金。但是,上校的这种等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成了绝望的等待。

上校的悲剧命运令人难以忘记,这悲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追究下去还要包括到主人公生活的那一片特殊的大陆——拉丁美洲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

虽然马尔克斯被称为文坛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却一直不屑于这种说法,他强调拉丁美洲的神奇。他声称“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也许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贴近现实。”

小说忠实地再现了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这块土地因古老的印第安土著文化和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而导致印欧两种文化的并存与混合,在这方土地上,现代和远古,科学和迷信,电子和神话,摩天大楼和史前状态交织在一起。这是个神奇的、疯狂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一切虚夸和矫情的辞藻堆砌都显得那么苍白,作家只需用语言最本质的内核部分去表现就可以收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在小说中,拉丁美洲那漫长的雨季是令人厌恶的,他和上校的痛苦感受以及邻人的出殡联系在一起,这一雨季的描写小说开头就有,它似乎是上校悲剧命运的一个预言。上校曾去找过律师,申诉自己的不公遭遇。然而律师这样向上校解释:“人类的忘恩负义是无止境的。”在上校所处的那样一个专制制度肆虐的非理性时代,不仅统治阶级背信弃义,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穷极无聊。老百姓们每年在一月二十日进行斗鸡、下赌注,追求刺激。在礼拜的夜晚,人们聚在台球房玩转盘赌,一片沸腾的景象。上校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因为他的那种严肃、纯洁、执着的精神世界与整个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无聊麻木的生存状态格格不入!

小说中的世界,除了上校、医生这极少数的几个人还保留着人类宝贵的理性外,其余种种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理性现象,粉碎了读者的理性期待,上校那一相情愿的理性主义信仰显得可笑、可怜。上校所参与的那场战争,耗尽了他的生命中的精华。在人类生活舞台上,从古至今,到处都层出不穷这种反理性的活动,有以信仰的名义进行的野蛮愚昧的宗教战争,有血腥的种族清洗和党同伐异……康德认为,人尽管作为万物之灵,个体充满了智慧,但就人类的全体在世界大舞台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一切归根结底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上校不正是这场罪恶中的牺牲品吗?

马尔克斯认为专制制度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剧,他的悲剧观似乎接近于鲁迅的悲剧观。这一悲剧为拉美作家提供了创作源泉,鲁迅在1925年提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专制制度毁灭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马尔克斯在创作悲剧人物时,也是入戏很深的,他写道“我不得不让他死去,他死了,我躺在床上为他哭了整整两个小时。”

小说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它所塑造的上校的悲剧命运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于绝境中生命韧性的渲染与开掘。上校与他的妻子在贫病交加中苦苦地支撑着,这两把老骨头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已将生命的忍耐力发挥到了极致。小说这样描写上校的身形,“妻子在大病后认出丈夫时,异常惊讶。‘你瘦得皮包骨头了’她说。‘我正在精心保养,准备把自己卖掉’,上校说,‘我已经被一家黑管厂订购了。’但实际上,他之所以能撑着活下来,仅仅因为他对来信还抱着希望。”

“上校也犯病了。他在厕所里一连蹲了好几个钟头,觉得非常难受。他出了一身冷汗,感到内脏都腐烂了,一小块一小块地掉下来。”尽管自己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如此不堪,上校还是保持了他的正直、倔强,对共和国一片赤诚和对法律怀有牢固的信念。上校在读报纸时发出叹息“没有选举的希望。”他对拖欠医生诊费感到不安,在分手时咬着牙问“我们欠您多少?大夫。”他相信法律,作出更换律师以求快点得到养老金的决定,并且亲自写申诉信……腰板挺的笔直,以利于呼吸……上校写了满满一张纸……后来,他又写了半页,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肉体上对于贫穷和疾病作的苦苦抗争,还是精神上对于某种信念的苦苦支撑,马尔克斯都没有忘记加以渲染和表现,然而,上校并没有迎来生命中的春天。他的青春和热情早已伴随战争岁月消逝了,陪伴他的只有令人厌恶的潮湿的雨季。他身上保留的人类理性的闪光在黑暗的绝境中显得如此的可贵,这是值得读者记住的。

小说中上校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意义还在于:小说末尾对于痛苦的自我救赎使得上校的灵魂得以站立起来,可以与读者对话。

叔本华对“痛苦”的定义是“把意志因横亘于它与它当前目标之间的一个障碍而遭到的阻挫称为痛苦。”那么,上校等待养老金而不得是符合这一定义的。因为贫病,上校遭受的肉体苦痛不必多说了,在漫长的等待和窘迫的生活中,上校所受的精神苦痛也被多次提及,文中描写上校的心理时用了“焦虑不安”,“羞愧”,“不快”,“心乱如麻”,“提心吊胆”等词语。上校还产生了好几次幻觉,一次是出殡时,一次是卧病在床时。这几次幻觉都有令人惊悚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上校的精神也被折磨得千疮百孔。

痛苦本身固然也有它的美,但马尔克斯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强调人生的悲剧感,在小说的末尾,马尔克斯冷静的叙述道,“妻子逼问上校‘告诉我,我们吃什么?’上校经历了七十五年——一生中一分钟一分钟度过的七十五年——才到达了这个时刻。他感到自己是个纯洁、直率而又不可战胜的人,回答说:‘屎’。”在那样一个时刻,上校完成了某种仪式。以往全部的痛苦已成为上校感受范围之外的另一世界。上校完成了他艰难的灵魂之旅。上校达成了这样的理念:要解脱于苦海,就不是无济于事地挣扎着解除加诸自己的一重重的,实际的痛苦,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制造出一切纷争和苦难的生命意志,这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救赎。使得他可以超脱,对他而言,痛苦就是解脱于痛苦的途径。小说到了这里,上校的灵魂变得丰满而有生气,不再是徒有痛苦的容器。

这篇小说对于苦难的叙述有着自己从容的节奏。作者始终保持必要的含蓄、克制。但是惟其如此,才得以源源不断地透出作者真诚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大敬畏。正是由于马尔克斯细致入微的阐述,形成涓涓细流般的小说内在的时间节奏感,才调动、激发了我们全部的情感和经验的介入与参与。我开始反思以往读过的一些所谓苦难的叙述难逃煽情的嫌疑,使人阅读后感到疲惫。而读本文我却是一直以自然而然的满足感在阅读。也许一切真的东西,包括大喜、大悲、大痛苦的至境就在于此吧。象中国道教、佛教文化一样的超脱、宁静。巧合的是,从欲望的苦海中实现“自我救赎”与佛教教义的逻辑根据和存在价值也是通过人生归结为苦而找到的很是相似。

这部小说的悲剧性无论从民族、社会的角度还是人的角度看都是显而易见的。在马尔克斯的创作生涯中,他最初的创作主题也是与死亡有关,可以想见马尔克斯的哲学观念里早就有了生命的意识。我们通过这部小说,窥探到人类生活之一角,思想得以沉潜到悲剧人物的生命深处,看到了既伟大又渺小的人类生命的闪光,小说既不乏精细的微观视角,又负荷着思想的深度,负载着社会的内涵,有着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因而它具有一种强烈的美而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得到了精神上的某种归宿,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中:如现代性发展导致的理性极端倾向,急速体验对人的生存自在感的剥离,心理距离导致的精神荒漠,碎片化生存的残缺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读《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有感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伍特迪斯尼在第一次失败后找到了一个工资极低的工作,他住在车库里,和一只老鼠交朋友。后来在又一次绘画创作失败后,他想到了那只老鼠,并画了下来。从那以后,米老鼠就诞生了。

读完后,我掩卷沉思,觉得成功不会很容易的被你抓住。不可以被失败打击得很严重。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也许灵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一切事物,从中得到成功的机会。就像文中的迪斯尼一样,他和老鼠交朋友,从中得到了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牛顿也是一样,他发现了苹果从天上掉下来的事情,便刨根问底,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思考,只要找到了里面的黄金,去钻研,不怕失败,就会成功。

读后感大全:英雄不朽 他们难忘


英雄不朽,他们难忘。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成为一个英雄,做出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事情。曾以为,只有像蜘蛛侠啊什么的才是英雄,但我渐渐地长大,明白了,哪怕只是救活一个人,为一个人做出贡献的人也被称为英雄。而这一场别具匠心的课堂,却让我对英雄下了重新定义:一段帅气无比的炫酷街舞、一首青春活泼的开学歌曲,将这一场难忘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第一节课是:爱国。国歌和国旗寄托者当时为保家卫国的英雄的灵魂的期盼,尽管他们的身躯在战火中牺牲,但他们的精神和爱国之情将会永久传承,生生不息。当年,外敌一路攻占我国领土,直打到长城底下,以蛮横的力量强行攻打,将长城打出了一个缺口,当年的英雄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住了长城的缺口!国歌中的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并不仅仅只是一句歌词,而是包含着历史的真相,充斥着血肉的灵魂!

第二节课是:勇敢。英雄敢为祖国、同胞突出一切,依靠的是什么?是勇气!这种让中华重新伫立在民族之巅的巨大力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能力大小都可以拥有,并且敢于使用。他们的勇敢让我们敬佩,更让我们落泪谢谢你们,更敬仰你们,你们永存,世世代代!

第三节课是:团结。从古至今,有无数团结协助的英雄传奇,而在抗日的那八年里,美国飞虎队就同我军成为盟友,两队互帮互助,这种力量汇聚起来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能力。也有在南京大屠杀中,有那么一批外籍人员,义无反顾地挡在了日军的枪前,保护了中国小部分的难民。这是一种友谊,不分国籍。只要心中有,那么友谊便长存。

那些敢和敌人死拼、不畏强敌的中华抗日英雄,他们永永远远活在世人的心中!他们用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扞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历史不容置疑,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不可篡改!身为中国新一代的中小学生,我们更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长廊,我们更应该像那是的英雄一样,有一颗炽热爱国的心,有勇敢负责的担当,有团结互助的相处之道!尽管一生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我们终会成功接过他们的接力棒,成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7篇


书籍鼓舞了我们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读后感是人们增加对读者的印象。那么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更有感染力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现在向你推荐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1

书中提到的一些文字,让人过目不忘:

“这世界怎么了,这么多浪子。”——“他们的心累了。”

耳边经常充斥着老师喊累的声音,尘嚣日上的今日,让许多老师们身心俱疲。那么怎样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生活。我们来听听书中是怎么说的——

“我希望,年迈时能够住在一个小农场,有马有狗,养鹰种茶花。老朋友相濡以沫住在一起,读书种地,酿酒喝普洱茶。简单的生活呀,触手可及吗?”(《有梦为马》)

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所以工作之余,你要学会一种给自己续命的方法:要学会在简单的日常里,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喜欢的事。读后感·自然越是简单的日子,你只要是你喜欢和热爱的,幸福就离你不远。就像马云所向往的:“我要享受生活,要结交朋友,享受家庭,我要到处旅游,我可能会重新讲台,做回老师。”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2

本来准备读马勇先生的《晚清二十年》,可惜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有问题,退货处理了。《他们最幸福》是大冰十年流浪歌手记录的散文集,书在去年刚到手时,翻了大半。本书的序实为一个节目中作者的演讲稿,我在网上找来了这段视频。说实话,跑马观花的看了书,再看这段视频,我对这位衣冠楚楚的山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半职业状态的流浪歌手,侃侃而谈的背包客,印象并不太好。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在我看来,年少老成的大冰显得浮夸而做作,丰富的经历使他成为有故事的人,可是通过他的口或笔表达而出的却显得不太那么真实,甚至有点矫情了。

第二次的阅读给我以不一样的体会,我想我能理解大冰和他的那么朋友们,流浪歌手大军和爱人,不停旅行着的月月和白玛央宗,路平和他的小南京,甜菜和王博,还有不用手机的无名姑娘等等,他们的生活状态是自己的选择,尊从内心、四处旅行、慵懒随性,看似居无定所的生活艰辛而落魄,但他们内心富足,得偿所愿,或许不断寻找就是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

幸福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个人对于内在自我的肯定与满意。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幸福的感觉却总是相似的。所以,我并不认同大冰的朋友们“他们最幸福”,或许可以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在路过,在自己的心灵之路上,笃定的幸福观各有不同,或激情澎湃,或平淡安祥。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就在于创造的过程和创造的质量。有人说人生只有两个目标:取得你所要的和享受你所有的,在我看来,享受所得到的就是一种幸福。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3

当一本书,任何时候捧起来你都可以随时走入书的世界,并且读起来毫无倦意,那么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跟你一定有某些契合之处。读大冰写的《他们最幸福》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大冰是一个油画科班出身,也是某电台的首席主持人、高校导师,但是他真正热爱的却是民谣音乐及背包客,十年余间一人一鼓卖唱行天涯,混迹西藏多年,是第三代拉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丽江、成都、西藏开过多年酒吧,是公认的丽江资深传奇人士。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

《他们最幸福》就是他行走途中十年其间所遇到的十个他们、十种幸福人生,他说,在我十年流浪歌手的生涯中,遇见过很多神奇的人,今天第一次说给你听。他们的的生活方式,人生出口、修行法门和实用主义者们秉承的朝九晚五、温饱体面、出人头地没太大关系。他们是天涯过客、浮世散人、江湖游侠、流浪歌手他们诠释了浪迹天涯,在忽晴忽雨的江湖,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的浮世散人的幸福人生。

这本书基本上属于他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也是阶段性的经验总结。以下是我从书读出的教学感悟

一、本色即为教育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累?比如,饭局,或者你说在跟人讲话时,尤其是你在表述自己时,为什么会累?因为我们每个人会或多或少,都想展示出一些其实我们并不具备的素质,所以我们会觉得累。(《有梦为马》)

所以,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远离了实用主义者的颠倒梦想,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无忧恐惧。(《有梦为马》)别老想着去展示你所不具备的素质,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面对每个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一盎司的身教,胜过你一千磅的言教。

回想起这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每天上上课、改改作业,跟学生聊聊天。日子无比清静安宁,内心纯粹而美好。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教书匠,天天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默默地耕耘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任何绪的变化我都了然于胸,感觉那是一段最敏感、最柔软、最有教育情怀的时光。本色生活,本色教育,自然能感受万物生长,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

二、简单才能幸福

书中提到的一些文字,让人过目不忘:

这世界怎么了,这么多浪子。他们的心累了。

耳边经常充斥着老师喊累的声音,尘嚣日上的今日,让许多老师们身心俱疲。那么怎样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生活。我们来听听书中是怎么说的

我希望,年迈时能够住在一个小农场,有马有狗,养鹰种茶花。老朋友相濡以沫住在一起,读书种地,酿酒喝普洱茶。简单的生活呀,触手可及吗?(《有梦为马》)

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所以工作之余,你要学会一种给自己续命的方法:要学会在简单的日常里,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然越是简单的日子,你只要是你喜欢和热爱的,幸福就离你不远。就像马云所向往的:我要享受生活,要结交朋友,享受家庭,我要到处旅游,我可能会重新讲台,做回老师。

三、适宜才能成长

有许多人教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经营这条抛物线,教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获得那颗糖。可谁敢说自己能预测到未知的人生,这个世界又哪来那么多正确答案,大多数人的正确答案就一定是属于你的正确答案?那些约定成俗的正确路线,适宜你真正的成长吗?(《送你一颗糖》)

每个人都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有的人可能特别能说,适合演讲;有的人可能特别会写,著作等身;当然也有情智商皆高,在任何场合都如鱼得水般收入自如;但也有的笨嘴拙舌的,用行动诠释大爱和真诚,最终从者众多。喜欢阅读,日久思想必会深邃,言简意赅的你也能石破天惊;喜欢心理,你就多揣摩学生的需求,日久天长,任何一个顽童你都能找到一把打开他心扉的钥匙。

教学路上,必有一双属于你的鞋子,找到了,穿上了,你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你的路。

四、改变才能发展

我们被生活方式所桎梏,以为自己唯一接触过的生活、唯一触手摸到过的生活,就是终极答案。

我们出了大学的门,挤进了人才市场,从人才市场挤到某张办公桌前,一旦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就基本停止了思考,放弃了对生命形态的选择,半生只活在一天里。我们懦弱又慵懒地把自己交给所谓安全感,在自认为安全的生活方式中消磨青春、赘肉横生。(《舍得舍得》)

因此,一群人或一个人,只要还肯一点儿一点儿往前走着,就不会停止发育。勇猛精进和欲速不达之间,总要找到个平衡。我始终认为在某个层面上而言,个体人性的丰满和完善,即为成长。(《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未来已来,马云说: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世界将发生巨变,我们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所有挑战中,教育的挑战是最大的。唯有改变才能应对万变。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4

“有许多人教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经营这条抛物线,教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获得那颗糖。可谁敢说自己能预测到未知的人生,这个世界又哪来那么多正确答案,大多数人的正确答案就一定是属于你的正确答案?那些约定成俗的正确路线,适宜你真正的成长吗?”(《送你一颗糖》)

每个人都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有的人可能特别能说,适合演讲;有的人可能特别会写,著作等身;当然也有情智商皆高,在任何场合都如鱼得水般收入自如;但也有的笨嘴拙舌的,用行动诠释大爱和真诚,最终从者众多。喜欢阅读,日久思想必会深邃,言简意赅的你也能石破天惊;喜欢心理,你就多揣摩学生的需求,日久天长,任何一个顽童你都能找到一把打开他心扉的钥匙。

教学路上,必有一双属于你的鞋子,找到了,穿上了,你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你的路。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5

也是前几天偶然的机会,在电子书上面看到大冰的《他们最幸福》这本书。就讲述的是一群浪子,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做出来的不同的事情。有在拉萨的,有在丽江的,有在西安的,有在南京的。总之都描述了一种浪漫洒脱的情怀。主要就是传递一种观念:幸福感的营造和产生,和心里的想法、心态有关,和物质不是绝对相关。虽然没钱,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不务正业,但是这群人每天弹着吉他敲着鼓,晒着太阳听评弹,在他们的维度看来,他们最幸福。他们在旅行上,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有时候不去考虑现实的一些客观条件:比如去纳木错会穿着短袖和单裤,去珠峰没有带盘缠,甚至把手机卖了才有机会到达终点。比如对于陌生的朋友,只聊了几分钟,就开始了为期长达一个多月的旅行。好多用世俗的观点来看,都是一些不靠谱的行为。可是倒也没有什么多大的错误,都能接受,就是给人感觉挺不靠谱的。纳木错我曾经去过一个晚上。大夏天八月份的天气,厦门35°,长沙40°,那西宁会凉快一些23°,这个时候纳木错不得了,12°。凉风嗖嗖的,加上五千多米的高原反应,整个人像极了没有思想的大傻瓜。同行的成都过来的小姐姐,问了一个问题,想了半天,我居然承认:我想不起来。因为思想停滞了。所以纵观书中,好多地方我也特别赞叹在那种情况下,在基本物质生活、安全保证都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作者以及他同行的朋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执行力,以及乐观勇敢的心,去找寻那么一大堆散落在人间失落的美好。抛去出发点、动机,如果单看取得成果和后续故事延伸这一块,还是挺让人羡慕的。好多的爱情故事,好多的情怀理想。好多音乐,好多情绪,都杂糅在一起。杂糅在丽江街头好多15平米的小酒吧里,杂糅在好多拉萨街边开了又倒、倒了又开的青年旅社里。对了,我在拉萨住的青旅,墙上也写满了大侠的签名。说了一堆走天下、豪情、武侠的仗义风范,要么就是谁谁谁爱死你的土味情话。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再多一些机会像书中作者这样的酝酿和发酵,可能也会想成多元的、升华的、独一无二的思想。你不是平常也喜欢这样的一些场所去感染、沉浸其中吗?但是你经历过这么多的“经验”,内心却没有像他们一样成长进而变成洒脱。用唐诗宋词来讲,就是他们能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然,我觉得看任何思想意识上的东西,都没指望从实际行动上有一些知道。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素,在我的世界观里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看完书之后,没有要学习这样不靠谱的做事方法,而是体会这种精神。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果断,更加像年轻人,敢于尝试,做事大胆,不怕犯错。优柔寡断,不属于年轻人,在判断的时候丧失了非常多快刀斩乱麻下给人带来的快感。这种灵魂被圣洁的春风沐浴的感觉,你没做过,你体会不到的。年轻人,因为年轻,所以一无所有。可正是因为年轻,所以我们拥有一切。愿:想得到都拥有,得不到能释怀。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6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累?比如,饭局,或者你说在跟人讲话时,尤其是你在表述自己时,为什么会累?因为我们每个人会或多或少,都想展示出一些其实我们并不具备的素质,所以我们会觉得累。”(《有梦为马》)

所以,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远离了实用主义者的颠倒梦想,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无忧恐惧。”(《有梦为马》)别老想着去展示你所不具备的素质,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面对每个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一盎司的身教,胜过你一千磅的言教。

回想起这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每天上上课、改改作业,跟学生聊聊天。日子无比清静安宁,内心纯粹而美好。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教书匠,天天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默默地耕耘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任何绪的变化我都了然于胸,感觉那是一段最敏感、最柔软、最有教育情怀的时光。本色生活,本色教育,自然能感受万物生长,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范文 篇7

我们被生活方式所桎梏,以为自己唯一接触过的生活、唯一触手摸到过的生活,就是终极答案。”

我们出了大学的门,挤进了人才市场,从人才市场挤到某张办公桌前,一旦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就基本停止了思考,放弃了对生命形态的选择,半生只活在一天里。我们懦弱又慵懒地把自己交给所谓安全感,在自认为安全的生活方式中消磨青春、赘肉横生。(《舍得舍得》)

因此,“一群人或一个人,只要还肯一点儿一点儿往前走着,就不会停止发育。勇猛精进和欲速不达之间,总要找到个平衡。”“我始终认为在某个层面上而言,个体人性的丰满和完善,即为成长。”(《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未来已来,马云说: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世界将发生巨变,我们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所有挑战中,教育的挑战是最大的。唯有改变才能应对万变。

其实他们也需要关爱


在最新的《读者》文摘上有一篇文章,叫做《落入凡间的天使》,是哥伦比亚着名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的魔幻小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长翅膀的老头,因为翅膀受伤而落在一个十分贫穷的夫妇家,这对夫妇把他关在鸡笼子里,卖票让人参观,他们因此便暴富了起。可是他们对老头莫不关心,不给他吃饱穿暖还虐待他:打他、踢他、骂他把他折磨的有气无力。最后,那个老头伤心地飞走了。原来,他是个受伤的老天使

看完这篇小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了许多许多首先,我真佩服加西亚?;马尔克斯,他通过魔幻的形式来表现现实,这样写能让人更清楚的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很浅的文字中体会深刻地道理。其次又为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对待老人。

这使我想到我们生活中不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不是嫌弃老人,就是把老人丢在一边不管,有的还甚至随意打骂老人,不认亲爹娘!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一个离我们家很近的农村玩,在村头,有一间低矮的小破屋,里面住着一对孤苦伶仃的老人,老爷爷的脚都烂掉了,躺在那儿动都动不了,而奶奶全身都是浮肿的。听爸爸妈妈说他们不是没有儿女,而是儿女不管他们了。据说,他们的女儿还是我们医院的医生呢!可是,连工会劝说让他们照顾老人,他们居然都不听!我知道这件事以后,真恨他们的儿女啊!因为每个人都会老的,他们为什么不想想自己老了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也不想想以前他们小的时候父母给了他们多少关爱呢?

《落入凡间的天使》就是要告诉你,其实老人们也需要关爱。当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成小孩时,我们应该多照顾他们、呵护他们、关爱他们、否则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感觉不到温暖,感觉不到爱,都像那个长翅膀的老天使一样,伤心地飞走了,那么我们就会永远失去我们最疼爱我们的人了

读《重返狼群》有感:爱他,就给他自由。


爱他,就给他自由。

——读《重返狼群》有感

荣建

今夏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友人在朋友圈推荐了【重返狼群】的电影,被深深的温暖感动了。随即找到了苏州唯一排片的影院,认真看完,数次,红了眼圈。接下来,淘来书本,细细品味。于是,一段人和狼的传奇故事,改变了很多我对人性,对于人和动物共生共存的看法。故事本身,带给我们除了长久的震撼,还有众生平等的可贵,以及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一、故事梗概

7年前,年轻的女画家李微漪,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四川若尔盖大草原写生,偶然之间遇到了一条刚刚失去父母兄弟,出生还没有睁开双眼却即将要断气的小狼。可能是命中注定,李微漪的一声悲痛长嚎,小狼竟然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小狼求生的目光触动了姑娘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可能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她把它抱回城里(成都),取名“格林”。从此,她把格林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它,陪伴它,训练它。但是,钢筋水泥林立的繁华都市,不是野性草原狼的真正家园,为了狼的尊严自由,和满心对原始故土的向往,作者剑走偏锋,带着小狼重回荒原。一路上,一人一狼,如母子,如伙伴,如战友,相依相守,倔强坚强,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小狼终于重返群狼。迄今为止,小狼格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条由人工养大后,成功放归荒原的野性狼。

二、一情一景一评说

1,人把狼咬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算是新闻,人咬狼算是重磅新闻了。在作者激发格林的野性时,就发生了人咬狼的事件。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这可能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作者在训练格林的过程中,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细节。回头想想,每一个伟大事件的背后,势必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过程枯燥,但结局圆满。人生有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人的成功和光环,但背后的辛酸和汗水,又有几个人知道?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能承受多大的委屈和苦楚,你就能接受多大的赞美和荣耀。

2,狼在城市丢失。因为一次意外,格林在城市跑丢了。一只狼在城市跑丢了,比违禁的武器遗失还要可怕,足以引起社会的恐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难寻找后,在车流不息,人来人往的大马路上,作者把狼找回来了。作者最开始的本意,只是想让格林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面,健康成长,但是她没有想到,狼的野性,在这次跑丢事件中得以充分的展现。格林终究是不属于城市的,他应该放归草原。人性的本意其实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违背了动物自然成长的规律,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联想到生活中有多少家庭养宠物的初衷,到底是用爱陪伴,还是作为寂寞的消遣?

3,狼獒和谐共处。藏獒和野狼自古就是天敌,水火不容。人类为了驯养出野性十足的藏獒,在它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关进地窖,主人扔一只活狼进去,让小藏獒全力拼杀斗狼,养大一点后,再放两只活的狼,甚至更凶险的猛兽,直到藏獒把对手全部杀死,成为最勇敢的斗士。藏獒是忠诚护家的动物,狼是群体观念极强的动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重情重义!在大草原的腹地,藏獒以他们的憨厚宽容接纳了格林,格林以他的坚韧和智慧取得了藏獒的认可。其实,所谓的不和谐,都是由于人的残忍所致,都源自于利益的驱使。如果没有杀戮,没有买卖,又哪来的伤害。

4,格林误吞炭火。小格林出于对火苗的好奇,误吞了一块小炭火。格林惊叫着甩出嘴里的碳渣,却甩不掉揪心的疼痛。舌头是他最敏感的部位,但也遭遇了最特殊的疼痛。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在好奇中成长,探寻这个世界的神秘!成长的过程,也是伴随着冒险的旅程,之所以我们会变得羽翼渐丰,那是因为我们经历过无数的挫败和伤痛后,才会越来越坚强。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锻造出什么样的品格。想想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如此,温室里长不出强壮的孩童,父母能够给予的,不是一味的娇惯,而是应给孩子历练成长的环境,给他合适的土壤,顺着自然规律,让他茁壮成长。有些伤痛,是必须要经历的,痛过才会记得,这也是成长一定要付出的代价。

5,狼之柔情。作者因为淋了一场冰雹,咳嗽感冒,患上肺水肿。格林看到病床上昏昏欲睡的妈妈,坐卧不安,时不时爬上窗户,隔着玻璃,探着大脑袋向屋里端详。格林叼来了半只野兔,前半截已经被吃掉了,最肥美的后半截,透过窗户扔了进来,落在了床前。作者知道格林对她有感情的,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只有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会为她在病中送来自己的存粮。平时拼命抢食护食的狼,真正到了自己亲人危难的时刻,他会毫不犹豫的忍受饥饿,把自己的救命粮拿出来。格林长大了,像一个懂事的孩子一样学会关心妈妈了。狼都如此,人做得怎样。当今社会上又有多少“白眼狼”,扔下年迈的双亲,过着自己开心的“小日子”。如果一个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的人,又何谈责任感,何谈孝义。此情此景,小狼格林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6,人偷狼食。在草原深处等待格林回归狼群的日子里,作者和她的男友亦风只能靠干粮度日,他们的手脚浮肿,嘴唇手掌和脚跟都在开裂,虎口更是累的东西都使不上劲。大草原的冰天雪地,猎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格林藏食的雪窝有只兔子,在饥饿难耐,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们炖了汤锅,把兔子肉吃了。狼的本性里面对于藏食的地点是非常警惕的,一旦被泄露,就会马上转移场地,但是格林并没有这样。他还是在藏食的地方,把猎来的野兔,使劲的刨坑,把它们藏到里面,因为格林知道,他的妈妈,比他更需要那些食物。人和狼之所以能共生共存,在荒野求生的大背景下,格林能做出如此举动,彰显的就是人与狼之间的真情!狼需要放归,人要帮助狼实现放归,这个过程虽然漫长,异常艰苦,但是,信仰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

7,为自由远行。在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狼群,格林即将要回归的那一刻,作者解下套在格林脖子上的铁链,长久的,凝望着这个一手养大的孩子,泪水长流,万般不舍。曾经,他们在成都的城市里,也考虑过把格林带去动物园,让它过上安逸的日子,但是他们知道,大草原才是格林最终的归宿,但是真的等来了这一天时,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是万般不舍的。一对养父母要将他们一手带大的孩子,交还给他的血亲,让孩子走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和悲凉交织着,欢笑和泪水交替着。在分别的那刻,他们从格林悲伤的眼神里读懂了答案,那就是自由!无论对于人,还是狼,对于任何生灵来说,自由胜过一切。谁都不能为谁铺一辈子的路,谁都不能为谁牵一辈子的手,格林是自由的,剩下的路,该它自己走。

爱他,就给他自由!

三、作者语录摘选【超出篇幅部分】

1,格林,如果有来生我愿转世为狼和你成为真正的母子,我们一起奔跑在天边,也许只有这样我才会真正明白你为什么悄悄的来,又为什么默默地离开。我今生为人,很贪心,见了还想再见,聚了还想再聚,我已经把你当成我所拥有的。其实在生命的尽头,我们注定将失去所有,也许这“所有”原本就不属于我们。

2,格林,好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独自出生,独自死亡。但是妈妈多么希望在你生命的一始一终都能与你相伴。你选择了荒野,野生狼的平均寿命只有八年。等你老了,我们还在这片草原,或许你还能回到我们身边,对我说:“妈妈,我跑不动了,我也累了,我想回到从前没有忧伤没有怨恨的日子。”你会像小时候那样靠在我的臂弯,什么都不再想了,只想着往妈妈的怀里钻的更深。

3,人们也许会认为自己曾经施以恩惠的动物应该对人感恩戴德,似乎他不亲热就算狼心狗肺,不温暖就是“白眼狼”。但我现在更能理解格林。在狼的眼里爱一定平等的,可是人与狼之间的大关系从来都是不平等的。人狼之争中处于劣势的狼,几近灭绝。

4,曾经,我们幻想着有一天格林能带着妻儿来看我们,还一厢情愿地想叫他的妻子作“格桑”,谁知这个“格林童话”我们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结局来得这么残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不在了早知道这些就是他的孩子,可能当初我们不会那么一味地去盲目寻找,去哀思。我会好好珍惜这份本来就很圆满的圆满,这就是天伦之乐吧。原来我们所追求的团圆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追求到底时,它已不再美满。曾经,幸福围绕在我们身侧的时候,我们却追寻不停,被期待所迷惑,为求之不得而苦恼,可是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他们来自宇宙那边》读后感1000字


他们都是天使,在陨落之后,但愿他们去了天堂作文800字_高二读后感


看完了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我知道自己又被他当头闷揍了一顿,甚至比看《悲伤逆流成河》所受的打击还要强烈许多,傅小司,陆之昂,立夏,遇见,七七,青田,段桥,以及那个爱着青田的那个女孩和书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他们每一个都是天使,在对方的世界或华丽或悲伤地出现,然后又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后悄然离去,随着在立夏浅川香樟树间穿梭不定的光消失不见,多少个十年后又带着久远到快要淡忘的记忆回来,那时应该不会再这么痛了吧,只是每个黄昏站在窗户旁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孤单寂寞,直到最后记忆被完全淡忘,悲伤被立夏的香樟树完全封存在浅川。

傅小司最后失去了陆之昂和立夏,陆之昂最后失去了母亲和傅小司,立夏最后失去了傅小司和七七,遇见最后失去了梦想和段桥,七七最后失去了立夏和应有的德性,段桥最后失去了遇见……其实他们失去的还有更多,只是都像每一颗流星一样转眼便消失不见了……他们每一个都是天使,可是他们在悲伤,幼稚,成熟,幸福和光彩照人后完全失去彼此,坠入岁月这无底深渊。

曾经的他们那么纯真,那么美好,就像一张白纸,虽然显得略微苍白了些,可是那时一切都是未知的,岁月会在上面勾勒出什么样的图案也是未知的,一切都还是生机勃勃的模样,仿佛不论这一刻是万物悲秋还是寒冬腊月,下一刻都会准时迎来春暖花开。然而现在岁月在白纸上勾勒出来的却是墨色的刀光剑影,将青春斩杀在18岁之前,而后都是模糊不清的血迹……

如果可以选择一个纯净的,没有被岁月污浊的爪牙所抓伤的结局,那么那一定是傅小司的画集《冬至》世界里面的浅川和他们才可能拥有的!

他们每一个都截然不同,可是又每一个都是相形见绌的。虽然我知道他们只是小说里面的几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物罢了,可是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爬进我的心脏而后又紧紧抓住我的心脉,扎下了根,并不停歇地向深处蔓延……每一次跳动也因此变得惊心动魄,好似只要稍微松懈,心跳就会冲击到泪腺,那强忍着的泪水就会汹涌而至,如潮水般止也止不住!

长大,爱,和成熟,是他们在与时间的搏斗中所留存下来的硕果,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品尝果实的甜美,就已然被现实打败。终究我们还是太过弱小,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时,即便自己已是经风历雨被打磨惯了的,做出的反抗也不过是缚鸡之力罢了。

他们都是天使,在陨落之后,但愿他们去了天堂……

相信《《给他们恩典》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他们的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