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

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

《寂静之地》吓人吗?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寂静之地》吓人吗?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寂静之地》吓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全程用手堵耳朵的小编可以和负责任地告诉你,起码要受惊3次,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个恐怖片会增加自己观影时的恐怖感,所以小编告诫大家看完简介或许会更好。

今天,小编受到了一次粗暴的惊吓,非、常、粗、暴。

《寂静之地》,光电影海报就毫不隐讳的告诫你两个字:屏息。

《寂静之地》究竟玩的是什么套路,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这是部什么电影?

《我是传奇》+《迷雾》+的混合升级版。

剧情一点不复杂。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大规模的入侵,让人类几乎全灭,幸存的主角一家开始过着无声的生活,因为一旦发出声音,就会出大事儿。

《寂静之地》究竟玩的是什么套路,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新奇的剧情设定,导致观影全程进入了一种被折磨的惊吓与寂静。

电影没有花多余的时间去详细交代人类毁灭的过程。

开场,《我是传奇》那种强烈荒芜的末世氛围就扑面而来。

主角一家,出现在一个荒芜与世隔绝的小镇,想尽一切消音的方式交流。

此刻观众还搞不懂,what are you弄啥呢?

《寂静之地》究竟玩的是什么套路,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比如父亲看见小儿子在废弃的超市拿了一架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飞机,小儿子正准备上电池的时候,父亲千钧一发阻止了这个举动,并用手语告诉他,嘘。

这种桥段就等于是在告诉观众,接下来要上演的应该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同时,你也特别想知道,我就出声了,你能咋滴。

一家人血拼完正惬意的走在林间小路上,小儿子这时非常嗨皮的给飞机上了电池,导演还在这调皮了下,先是给了小儿子一个得意的特写,接着就给了老爹老妈老姐老哥一幅受到了极大刺激的表情,老妈捂住嘴不愿相信儿子真的作死,老爹朝着小儿子狂奔而去,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戏在消音的镜头前,陷入了一种折磨的寂静。

结果,小儿子被随即出现的一声巨响,一波带走。

此处该有问号脸?

what fuck?

开场就这么刚的吗?

对,没有过多的交代故事背景,与危险因素。

而是用非常粗暴的操作,跟你解释了主角一家陷入了寂静之地,一旦发出声音就会被无所不在的不明生物一波带走,绝不空大。

荒芜的场景设置揭示主角一家完全借助不了任何外界救援,所以,从最开始瞎子怪(俗称,等会儿会解释)放大之后,电影就进入了无比恐惧和无所适从的屏息状态。

接下来介绍整部电影的恐惧来源,瞎子怪。

电影简化了瞎子怪的形成过程,用单刀直入的登场告诫主角和观众,他们虽然看不见,但有着极其发达的听力与毁灭能力,一旦被他们听到声音,就一定会在你掩盖声音之前把你一波带走。

瞎子怪所带来的危险,产生的恐惧感有讲究。

开头我说这是《我是传奇》+《迷雾》的混合升级版。

《我是传奇》的核心在于无所适从的()绝望。

《迷雾》的核心在于给人一种在劫难逃的生理恐惧。

《寂静之地》把这两种元素揉在一起,让绝望和生理恐惧升级成了压倒性的感官威胁。

比如,主角一家看似躲入了父亲处心积虑设下的安全区,但瞎子怪的每一次登场又预示着安全区其实没卵用。

再者,你很清楚它玩的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惊悚套路。

明明知道,只要不发出声音就不会有事。

可偏偏就是要出现一些看似无可避免的套路威胁。

最典型的就是女主怀孕还踩钉子这一设定。

怎么看都觉得不该出现这么一个定时炸弹。

但当这个定时炸弹快爆不爆的时候,你才发现,同样的套路,它愣是做到了让你情不自禁的在求爹爹告奶奶的拜托,可特么千万别爆啊。

不止这些,同时,他让你极度恐慌,焦虑,那些不知何时会出现产生威胁的瞎子怪。

所谓的安全,被困于一种其实不然的状态中。

其次,就是这种类型电影里必定会出现的主角光环。

《寂静之地》嘛,不存在的。

且不说,开场悲惨的领了便当的居然是主角一家最小的儿子。

这个让三叔戏称一场怀孕和一颗钉子引发的血案,直接就带走了主角一家当中光环最强烈的人。

完全不带商量,瞎子怪以非常粗暴的大招,直接一波带走了xxx。

拿《复联3》的梗来开句玩笑就是:瞎子怪(灭霸),想要带走谁,就是一个响指的功夫。

每当瞎子怪出现的时候,三叔就会情不自禁的屏息,甚至焦虑的想大喊MMp。

《寂静之地》非常粗暴的解释了看惊悚电影,惊悚到底是个啥?

再者,脑洞大开的剧情设定,寂静无声。

寂静发声的主题,以至于电影的台词不多,可节奏却相当紧迫,胁迫式的恐惧感断绝了你想看手机,想上厕所的一切念头。

就连在吓人这件惊悚电影的终极目的上,放弃了所谓的惊悚音效,和常规的恐惧特写镜头。

惊吓,都来源于我们认知到主角的绝对弱小,在面对无法战胜的怪物时,因绷紧的情绪导致行为举动出现致命的错误。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寂静之地》简介及影评


《寂静之地》作为一部全篇台词不超过100句的电影,以其安静诡异的场景吸引着观众,下面让小编带大家初步体会一下这部佳作。

在绝大多数的恐怖片中,观众都是故事的被动参与者。了保证更好的观影效果,大部分的恐怖片都要求观众主动将情感映射到影片角色中的命运中,才能享受更为极致的剧情和视觉刺激,从而提升参与和互动程度。作为约翰卡拉辛斯基的导演初女作,《寂静之地》在设计构思上既有Jump Scare这种传统恐怖片的商业化套路,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与去年大火的《逃出绝命镇》、《小丑回魂》等影片异曲同工。这让影片赢得粉丝无数。早在预告片刚出之际,评论便是一片叫好。而如今,票房已超过此前大热的《狂暴巨兽》。

惊悚恐怖片,最重要的便是恐怖气氛的营造,气氛营造成功了,电影自然就成功了一半。由于人们对于未知生物有着天然的恐惧感。因此,大多数传统恐怖电影总是将怪物设计成渲染气氛的主要因素,甚至已经烂大街了。但整部电影能够只靠这一点子支撑起来,就是一件非常考验导演能力的事情。约翰卡拉辛斯基自然知道这一点,并且另辟蹊径的运用声音效果来营造恐怖氛围,非常聪明的引导观众进入一场听觉游戏,成为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声音作为恐怖片中渲染恐怖氛围的主要元素之一,对于恐怖气氛的渲染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多数恐怖片对声音的滥用导致其廉价的属性。《寂静之地》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恐怖电影,对于声音的控制极其出色。影片大多数时间都在极度安静中度过,偶尔的喘息声、脚步声、拿放东西的声响等,都可以将观众的神经绷紧,甚至让他们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从而能够围绕着中心点感受到持续的恐怖氛围。这不仅能够让观众心跳加速、满足期望,又不像其他恐怖电影自诩高深,却把观众当成傻子。

正是因为凸显声音的设定,影片的有声台词极少,这对主演是极大的考验。艾米莉布朗特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是电影的定心丸,前者是母性和力量的化身,而后者是典型的坚强和温柔的父亲形象。但真正出色的,是饰演大女儿的聋哑女演员米莉森西蒙斯。在《寂静之地》中,聋哑的人设对整个故事的设定构成了天然的冲突,这与反抗期女儿对家庭的抵触和自我成长交相呼应。而米莉森西蒙斯在去年的《寂静中的惊奇》中就展现了相当的潜力,在本片中的表现也非常自然和融洽,具有非常强大的戏剧力量和可信度。

当影片抛弃了声音后,视觉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寂静之地》的每个镜头都小心设置,令得电影就像是定时炸弹上的计时器,完美平衡影片所塑造的恐惧感和镜头所展现()的自然风光,也奠定了角色们的情感空间。从画面中,观众也可以发现,虽然影片是恐怖片,但电影的本质并不是在于毁灭,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信息。《寂静之地》是一部关于如何找到力量,而不是避难的电影,这一想法在片尾真正提升了结局的情感力量。

《寂静之地》的剧本由布莱恩伍兹和史考特贝克合写,二人曾合作过低成本恐怖片《Nightlight》,但是反响平淡。本次与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合作,主创人员不再以贩卖恐怖元素来惊吓观众,而是通过另一个核心元素:家庭与成长。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家庭中各个成员的性格塑造得极其丰满成功:极力保护家庭的父亲,过于自责的母亲,反抗误解父亲的女儿,以及胆怯又勇敢的儿子。故事的走向让每个人物的形象犹如剥茧抽丝一般,将人物的内心一层层剥给观众看。而影片的最高潮处,甚至有了剧情片才能传达出的催泪效果,影片恰到好处的利用移情手法,与观众建立情感映射的联系,才能让恐怖片的氛围更加深入人。

和许多恐怖片一样,《寂静之地》中还存在着诱导预期的内容:通过视觉和声音,利用观众已知的套路,来诱导观众对特定行为的后果产生心理预期见到闹钟就知道会响,见到钉子就知道会踩上去,见到产妇就知道会不会一声不响。但约翰卡拉辛斯基既没有过度使用,同时又成功激发了观众好奇,去参与到破解这些既定规则的过程中,这就构成了优秀惊悚电影的重要元素。而当导演和编剧们刻意回避了对话这一主要的叙事方式后,这就对整部电影产生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让观众们得以从一种意想不到和难以置信的愉悦方式,融入银幕上的世界。

除了稍显古怪的结尾,《寂静之地》是近年逐渐回暖的优秀恐怖片浪潮中的又一部令人惊喜的作品。它的很多细节,都令人屏住呼吸坐立不安,但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是尽可能少的接触任何讯息。它是少有的,即便是对观影不那么挑剔的观众来说,都必须要在影院里才能体会到效果的电影。作为一部具有强大表现力和视觉元素的无声电影,《寂静之地》真的值得观众走进影院。

《寂静之地》观后感200字


《寂静之地》观后感

外来物种的侵袭是人类一直会遇到的危机,哥伦布发展新大陆,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也相当于是外来物种侵袭,英国的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库克船长也相当于是外来物种,带来的都是毁灭性地灾难。
外星生命都会有些一些特异功能,比如说这个怪物耳朵非常好,而且特别讨厌声音,攻击力也远超人类。所以人类跟他打架那是徒劳,但人类的智慧发明的东西倒是可以跟他一试高下,比如感应器、音响还有枪。智慧还是可以跟外来物种作一定的抗衡的。
父亲是伟大的角色,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天,电影里的父亲为一家人提供安全服务,照顾着一家人,为老婆生小孩提供地下室方案,深夜出去寻找两个小孩,为了救两个小孩故意发出声音吸引怪物的注意,牺牲了自我。父亲看起来很强大,但遇到更强大的对手时可能也会很渺小,但是精神力量是伟大的。

寒假期间我看过的电影


寒假期间我看过的电影

这个寒假,我在爸爸妈妈单位的影院一共看了3场电影,这些电影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科幻片《阿凡达》讲了:地球人发现潘多拉星球有一种矿石要比金银珠宝还贵,一克就可以买下一座大都市。人类就把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基因与人类基因合二为一,合成“阿凡达”,阿凡达是用人的思维来控制的,控制“阿凡达”的人里,有个叫杰克的海军陆战队员,他去找纳威人谈判,要求纳威人离开自己的土地,遭到了热爱家园的纳威人的反对,于是,一场人类和挪威人的战争爆发了。影片里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紧张得直冒冷汗,杰克觉得人类不应该抢这种矿石,所以他加入了纳威人的行列,经过纳威人和杰克的共同努力,挪纳威人胜利了,地球人被赶回了地球。这个电影告诉了我们:要珍惜能源、热爱和平。

看《孔子》之前,我们学过很多课文,里面也讲到孔子和他的一些名言,如:“知知为知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了电影《孔子》后,我又知道了更多关于孔子的事情。我还知道了孔子那个时代的人当回答“是”时说“诺”。整个电影有很多让我感动的地方,比如孔子反对“殉葬”,并为了一个小孩向别人求情,还有孔子的学生颜回跳进冰河里抢救老师的书简,最后死在冰冷的河水里,孔子抱者他的尸体一遍一遍喊着他的名字“回”。我的眼睛都湿了。看这部电影不仅让我长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

动作片《刺凌》里的周杰伦给我印象最深刻,周杰伦扮演的角色在电影里实在是太帅了!当他骑着摩托在沙漠里飞驰,突然前方出现了“沙尘暴兵团”,骑马向他冲过来,紧急时刻,把他摩托横过来在马脚下冲了过去。《刺陵》是一部集恐怖、科幻、动作、搞笑于一身的影片,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的惊险寻宝故事。

同学们,你们寒假看过什么电影呢?不妨也像我一样写下来。


《寂静之地》里面的怪物是什么?长什么样子?


《寂静之地》中的怪物是一个耳聪目不明的浑身外壳比金属还硬的外来生物,其听声时会张开小脑袋,耳孔也是异常巨大,具体长什么样子,小编就不放图,大家去影片中观看吧,一定会让你的心脏嘭嘭嘭。

《寂静之地》中的怪物没有视觉能力,所以幸存人类便只能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影片中主角一家正是因为有一个听觉障碍的女儿,所以用起来美式手语沟通起来得心应手。也正是因此,后期才发现了怪物的致命缺点。

()

原来怪物受到声波袭击变得脆弱会降低防御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爆头就能死的怪,一个声波武器就破防的怪,除了咬人没任何其他攻击手段的瞎子,关于长相,这个怪物长得像一个令人没有食欲的鸭锁骨。

影片中比怪物还可怕的其实是钉子,相对而言,比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殖。所以女主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生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孩。

因为已发出声响就会被怪物袭击,《寂静之地》中地球上所有动物几近灭绝。那么《寂静之声》中的怪物为什么要攻击发出声音的生物呢?

首先,要说《寂静之地》中的怪物长什么样,从设计角度来演,应该是参考了电影《外星人》中的魔王,以及《怪物》、《异形》《科洛弗档案》影片中带獠牙的毒液怪物。

但是影片的指导人却说,《寂静之地》中的怪物的长相是参考了鹦鹉螺,可以说是十分有趣了。

据了解,鹦鹉螺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稀有,是一种实力非常低的海洋生物,《寂静之地》中的怪物不仅长得和鹦鹉螺相似,拥有强大的攻击力和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更是没有视力。

值得一提的是,《寂静之地》中有一个小细节,报纸上将这种怪物称作死亡天使,在西方犹太人的传说中,方舟天使萨麦尔的外号就是死亡天使,还被称为盲眼神。

当然,影片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疑点困扰着观众们和男主角那就是怪物杀了人或者其他生物之后为什么不吃他们?

只杀不吃,不是为了果腹,难道是为了娱乐吗,真正的目的何在?

原来,超过30分贝以上声音会让怪物感到剧痛,所以才会摧毁所有发生声响的生物。影片中其实也给出了细节交代,当在怪物面前发出声响时,他们会扭动身体,因为长相狰狞,所以无法辨别他们的表情有多痛苦。

观《无主之地》有感


观《无主之地》有感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来源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电影《起风了》观后感


《起风了》观后感

文/尚进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争、饥饿、疾病、天灾,死神的阴影笼罩全球,却无法遮挡心头闪现的梦想和希望的光芒。平凡的日本少年堀越二郎迷恋游弋长空的飞机,梦中他与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成为朋友,享受着飞行带来的乐趣。

恐怖的关东大地震,二郎邂逅一生的挂念里见菜穗子,短暂的相逢,无序的混乱中又失之交臂。在命运的指引下,被称为天才的二郎如愿成为飞机设计师,他和前辈同侪共同努力,绞尽脑汁提升飞机的性能。欧洲的先进设计让他们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充满矛盾的打造着融合了梦想和杀人属性的机器。他追逐梦想,并与菜穗子重逢。动荡的昭和时代,风雪飘摇之中步伐从未停止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主人公堀越二郎从小就有着航空梦。在片头中,他梦见自己做着自己做的飞机,畅快地在天空中翱翔,穿过村庄,穿过稻田,穿过河面,给我的感受是他非常幸福,快乐。在他飞翔的途中,突然遇到了一个无比巨大的飞机,上面载着许多穿着诡异的飞行员,乘坐在与他相似的飞机上。刹那间,这些飞机纷纷落下,导致堀越二郎一个不小心,便从空中跌落。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他落地的时候,居然看到了与他一样有航空梦的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普尼,通过交谈,与之成为朋友。这件事深深地鼓舞着堀越二郎,使他更坚信自己的飞行梦,并为之不懈努力。一次求学旅行时,恰逢关东大地震,堀越二郎在命运的羁绊下,遇到了与之邂逅一生的里见蔡慧子,在那场地震懂,热心的堀越二郎帮助了里见蔡慧子,且做好事不留名,之后也去访问过里见蔡慧子一家,但是里见蔡慧子已经搬家了,可缘分并没有在此结束。

很快,堀越二郎就在学习制造飞机的课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成为两个代表之一,远出德国去学习造飞机技术,他深深地欣赏德国先进地造飞机技术,并认真学习总结,将在德国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到国家去。一次偶然地出行中,堀越二郎帮助里见蔡慧子捡起她的伞,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渐渐地,通过几次接触之后。他们相互想起了彼此,并相互喜欢,私下里定为夫妻。

在堀越二郎的飞行梦上,他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看飞机顺利地起飞,很快达到了一流的速度,堀越二郎和他一起工作的伙伴们已经领导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日本飞行技术上的突破,但就在着陆的瞬间,飞机发生了爆炸,梦和飞机都成了碎片。但堀越二郎并没有气馁,在里见蔡慧子地鼓励下,他继续努力。不久之后,他的第二架理念飞机便横空出世。带着兴奋地心情,他再一次来到了试飞现场,但不幸又发生了。飞机再次坠毁。

服务双喜祸不单行,他亲爱的里见蔡慧子得了不治之症肺结核。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治好这个病的,化疗是唯一的办法了,但是为了爱情,里见蔡慧子毅然决然放弃治疗,千里迢迢去寻找他的爱人,给他心爱的人关怀和鼓励。两人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在一次玩耍中,堀越二郎随手做了一个飞机模型与里见蔡慧子相互玩耍,但是出乎意料,那个飞机飞地非常平稳,这给了堀越二郎灵感与启迪,他废寝忘食。

但就在此时,知道自己身体已经不行了的里见蔡慧子选择了默默地离开,离开了她心爱的人,离开了她爱的世界。在巨大的悲伤中,堀越二郎并没有放弃梦想,他决心带着心爱的人的支持与期盼,坚持完成了飞机地设计与制造。终于,他的飞机成功起航,并且将飞机制造推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赶上了他梦中的朋友卡普尼,且在梦中遇见那个打着伞,对着他微笑的心爱的人,在天空的另一边等待着他。

这是宫崎骏导演自出道以来的第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影片。电影以零战(零式舰上战斗机)设计者堀越二郎为原型,讲述了一位日本少年执着的飞行之梦。就《起风了》这一部作品而言,我个人的观后感是: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是一个单词---追梦。 在整部片子里,我只看到一个入迷地执着于飞行梦想的日本少年。他倾注所有的青春,只为了想制造出更好的飞机,让它更快更远地飞上蓝天。

这只是一部如实描绘梦想轮回的影片:梦想的发生、梦想的实现,梦想的破碎.从梦想破碎的残骸中,如何回归到下一个梦想的追寻与探索---这就是《起风了》这部电影告诉给我的全部。 它与战争或罪恶无关,仅仅只是在单纯地诠释一个梦想:它或许只是一个曾经的日本少年所拥有的梦想,又或许是日本这个国家曾经所拥有的梦想。

这是一部以梦想呼唤梦想的影片。而实现梦想的根本前提,是好好活下去。 虽然堀越二郎生活的时代也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人们还是活着。地震会发生,核电站也没有消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已成为所有人自问的命题。但是我认为不必感到失落。只要有喜欢的人、好好吃饭、爱护孩子,这样活着就可以。

有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在动荡的年代何尝不是一份巨大的幸福,更何况与你相爱的人愿意为你付出一切,为了你即使有着不治之症也要坚持陪伴在你身旁,帮你分担解忧,在你受到挫折时候不断地鼓励你安慰你,她的一个微笑,就能让你消除身上所有的负面情绪。这何尝不令我向往,令我羡慕。主人公为了追梦而不断坚持,不断努力奋斗。不畏惧失败,不害怕批评,为了他的梦,他无怨无悔,即使心里难受到了极点,他也没有一丝怨言,只有默默地改进,吸取教训,学习更多地知识。

起风了,风吹动着儿时堀越二郎遇到卡普尼欢快地笑脸;吹动着梦的开始;起风了,吹飞了堀越二郎头上的帽子,将它吹到他未来的爱人里见蔡慧子手上;起风了,风吹动着浓烟,映着堀越二郎跟着里见蔡慧子一起奔跑去应急的影子;起风了,将里见蔡慧子手中的伞吹到了堀越二郎的手中;起风了,飞机迎风而起;起风了,那把伞轻轻地落在地上,却重重地落在他的心上;起风了,飞机飞起来了。

主人公的爱情,令我们向往、羡慕;主人公追梦的坚持,令我们钦佩、学习。造飞机只是梦想,单纯的梦想,追梦时,造飞机只是个造梦者。飞机不是什么战争工具也不是什么商品,飞机只是个美梦。爱情也是单纯美好的,同时他又是无私的,爱情那么伟大,爱情中生命、梦想都已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那是两个人的!

也许拿一个人的生命来和伟大的地球来比较确实比较渺小;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生命又是那么美妙,有时候生命又是那么有力量!

《禁锢之地》观后感800字


《禁锢之地》观后感:扑朔迷离环环相扣,邪恶人性真假难辨
句_单单


今年的暑期档已近尾声,虽其中不乏大片,但由于部分电影的撤档始终带着些许遗憾。9月6日即将上映一部带着cult风格的犯罪电影,称得上是为这个意犹未尽的暑期档添加一抹别样色彩。这部电影就是吴奇导演的处女作《禁锢之地》。

该片之所以能称之为近期颇有点惊喜的犯罪悬疑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吴奇导演独具匠心的初执导筒,诚意满满。影片有着类似于《一级恐惧》的高智商犯罪风格,观影过程中着极其刺激的紧张气氛,通过层层反转的剧情,将人性中的善恶得以展现。观影过后,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值得品味。





开场的女性飞车绑架案就能将观众牢牢抓住,电影的悬疑感极佳。由王真儿饰演的吴若昕莫名其妙被绑架并送入了一所封闭的精神病院,当她想尽办法逃离神经病院时,却发现自己早已陷入一桩疑点重重的谋杀案中。




吴奇导演明显不想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品落入套路,他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叙事方式:通过电视台知名媒体人任志豪的调查,带领观众一起调查事件的前因后果,在与王真儿的屡次采访交涉之后,慢慢地抽丝剥茧、接近真相。




女性神秘失踪被绑架,精神病院阴森诡秘的场景,各类亦正亦邪的看护人物登场随着剧情的发展,手拿电锯剪刀的医生隆重登场,比起治病救人,这位医生更像是凶残的施虐狂魔,令人头皮发麻。电影精妙的构思和灵活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节奏一直保持跌宕起伏,最后结尾的反转再反转,足以带给人绵长的回味。




这位癫狂而又神秘的医生,由好莱坞实力派演员罗伯特克耐普出演。回到经典美剧《越狱》中的T-bag的状态,那种邪魅霸道且难以捉摸的眼神和细微表情,把人性中阴暗、凶残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个眼神、微表情、行为举止,都具反派魅力。




只见他拿着骷髅翩翩起舞,赋予了这一角色痴狂般的犯罪状态,老戏骨每一次出现都是气场全开,绝对能HOLD住眼球。




另外,曾在《亲爱的,热爱的》《无证之罪》等剧中有过精彩表演的王真儿,此次饰演女病人吴若昕。这个角色属于外放型的,一直保持着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起初她在恐惧、无助、孤独中渡过,逃出生天后面对媒体的逼问,直接濒临崩溃,表演的过程中爆发力极强,让人印象极深。




精神病院内变态的秃头大汉,还有疯疯癫癫喊着布娃娃的古怪女病友,以及吴若昕生父与继父的神秘身份每一个人物的设置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只见影片缜密夯实的逻辑构思中,增添了诸多医疗电锯、人体解剖、密室捆绑、血液喷射等精彩看点,让整部电影充满了cult风格。




影片接近尾声时,真相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对于人性的讨伐,使得《禁锢之地》成为内地犯罪悬疑题材中难得一见的类型片。




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知名媒体人因播出事故被暂时停职,反而在调查吴若昕被指控为杀人案嫌疑人的案件时,重新赢得了台长的信任,为了提升收视率,媒体人任志豪敢于铤而走险。然而,人是否可以出卖良知?这是电影结局的一个终极思考。




至于神秘莫测的吴若昕,她在被禁锢时受到屈辱,与疯女孩之间的患难友谊,起初能博得观众的同情,但随着故事深入推进,我们可以看到她身上没有剪除的恶之种,最终开出了邪恶的花。




最后一个长镜头中,只见吴若昕穿着艳丽在豪宅内回眸一瞥,可惜这邪恶的花朵,妖艳却让人不寒而栗。在这个角色背后,足见王真儿的演技功底,有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压阵,犯罪悬疑题材影片《禁锢之地》绝对值得进入你观影列表。

《应许之地》观后感


《应许之地》观后感

如果不是马特?达蒙主演,这样的一部电影,单凭第一印象基本就会被我忽略。虽然,了解后才知道,主演马特?达蒙也同时是编剧,更原本想作为影片的导演。一直觉得,演员之所以好,并非单单是学会表演那么简单的。用某部影片里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才最重要。而在我看来,这种修养之高低,在演员传递给观众的过程中,不单单表现为银幕上其对角色的诠释是否出彩,更多的则表现为他的眼光是否独到:他为何选择主演这部电影,为何挑中这个角色,为何在演员这一身份取得成功之后却当起了编剧、导演。所以,在一开始,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演员辞演某个非其主演不可的角色而疑惑不解,会因为某个演员转入幕后而惋惜,但渐渐的,终于开始明白这些抉择其实都体现着这些演员独到的眼光。

继《谍影重重》三部曲之后,马特?达蒙也主演过几部作品,但印象深刻的却莫过于其辞演《谍影重重4》,说来好笑,但我依旧相信一个好的演员,总会有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在一个浮夸的时代,制作一部大电影然后横扫票房、娱乐大众,并非一件难事;但要杜绝浮躁地用一部小电影,做到全心全意地讲一个能够打动观众、引发思考故事,真的很困难。而困难很大部分在于,浮夸的观众往往忽略小电影,因此其作者往往被逼着往前者转型,这最终是让电影和影迷两败俱伤的事情。至今为止,有希望的解决之道似乎是,有影响力的电影人或者导演、或者演员,以其独到的眼光去参与制作多一些小电影,然后带动起观众对于这些小作品的关注,从而让电影不至于在商业与娱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归主题,个人觉得马特?达蒙编剧并主演的这部《应许之地》可以称得上是名人小作品的典型。

影片《应许之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小镇,主人公作为天然气公司的推销员,前往该处与小镇的居民们谈判,劝说他们同意租让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供天然气公司在该处安置钻井、开采天然气,而居民们则不仅获得土地出让金,更能在天然气开采成功后获得分红,告别农民身份成为富翁的梦想指日可待。这对于世代坚守在那块土地上的农民们而言,确实是巨大的诱惑,因为这意味着不但自己可以告别贫穷,不再依赖领取政府救济金度日,自己的儿女也将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其命运。

就在主人公认为一切尽在掌控、并将速战速决时,一位镇上的老教师对天然气开采是否如宣传所说的如此完美提出质疑,其高学历背景及所引用的权威数据让一大批小镇居民也对天然气公司的做法产生疑问。正当主人公陷入困境,却屋漏偏逢连夜雨,小镇来了一位环保主义者,声称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天然气开采会对该处的水源造成污染,并最终导致植被破坏、牲畜死亡。(观后感 )一切的一切,不断将主人公逼向失败的边缘。但其却仍坚信虽然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并非完美,但农民们出让土地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当地贫困的人们开辟致富的道路。因此,虽然面临一次次挫折,主人公仍未放弃消除居民们的疑虑,并尝试各种方式以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I am not a bad guy! 影片中主人公数次重复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山穷水尽之后往往柳暗花明,正当主人公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时,公司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提供了那个环保主义者造假的证据,证据显示其使用的照片压根与其宣传中提到的地址不符,而环保主义者所陈述的整个天然气开采污染水源之事件根本是子虚乌有。一切似乎豁然开朗,他只要向居民们出示这一证据,就能轻而易举揭下环保主义者的假面具,而终于发现自己被欺骗的居民们纷纷同意签订土地出让协议也无疑在意料之中。

故事到这里似乎已显露出结局,但其实不然。影片想探讨的主题,从这里开始才逐渐展开,而我想正是接下去的故事中所出现的出人意料的逆转及其在那种境况下人们所作出的各种抉择,才是马特?达蒙何以钟情于《应许之地》的原因。

正当被戳穿假面具的环保主义者就将黯然离场时,主人公在与其对话当中,却发现对方对自己所在的天然气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而最终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是天然气公司的成员。于是,整个故事方才明了。主人公终于意识到,自己和所谓的环保主义者其实都是天然气公司的棋子而已,这一开始就是个骗局,公司安排其作为推销员登场,当发现居民们因为老教师的质疑而出现顾虑时,一个最终将被揭穿虚假面具的环保人士登场,其与推销员的针锋相对只为分散居民们的注意力,等到谎言被揭穿,一切真相似乎水落石出,居民们早忘记了当初的顾虑重重,从而一致同意与天然气公司签订协议。

《应许之地》的结尾,当主人公发现了公司所设下的这一骗局,虽然最终的结果将是作为推销员的自己在这个小镇顺利地完成公司给予的任务,他思考再三后还是决定在揭穿环保人士真面目同时让居民们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从而让真正的决定权交给小镇居民。主人公虽然因此而遭公司解雇,但其坚持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他始终觉得I am not a bad guy ,而好人就是应该做出那样的抉择,哪怕因此而丢掉饭碗。是的,倘若工作违背了你的本心,那就去工作!

相比之下,全程与主人公一同奋战的同事,即便终于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她依旧觉得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作为工作,你完成了业绩即可,何必多此一举将真相告知公众。而这,我想是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其实,除却故事主人公及其同事对故事真相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之外,影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出让土地与坚守土地的抉择面前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这就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丰富与真实。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虽然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但小镇居民最终是否投票决定允许天然气公司的进驻不得而知。但这是否本身并不重要,不是吗?重要的是人们做出的选择是基于对真相完全明了的前提之下。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觉得整个故事越发地像一个童话了,因为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逻辑,让人们在完全明了真相的前提下做出抉择这么单纯的情况只能出现在童话里。可就算现实与童话之间的距离再遥远,都不应当成为阻碍我们向往童话王国的理由,不是吗?

观后感《《寂静之地》吓人吗?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