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

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

读《旅行的艺术》有感:踏上哲性的旅途。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旅行的艺术》有感:踏上哲性的旅途,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旅行的艺术》一书由阿兰德波顿所著,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旅行,旅行的意义,让我们体会旅行的美好。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读《旅行的艺术》有感:踏上哲性的旅途。

《旅行的艺术》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旅行的艺术》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更主要体现为让自己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人们如何好奇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对于目的地的取向,对于事物的取向,其本质与价值是一个内在必要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许多艺术品及名人的点缀与渲染,有时则会使一个地方由不为人知到多人慕名而去。名人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也容易为缺乏主观的大众提供了客观的指导,人们以此为标准,不由自主地走入别人预设的审美框架。

在梵高绘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之前,也许人们只是将普罗旺斯的柏树当作普通物种对待,也许已有人发现其树叶的尖硬与挺拔。但后来人们慕名而去的普罗旺斯大抵都张贴着梵高的标签,为人们提起时,便可傲气地说出:那是梵高去过的地方啊!也许有人还会拿出其画作的仿品,或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以此表示自己见识之广和品位之高。

名人艺术固然可贵,它展现出我们生存世界里最显著,亦或是不为人知的特点,但一件艺术品并不意味着所有,就如尼采所言世界乃无穷一样,一幅画作并不能完全包含所绘对象在现实中的细节与所有。艺术家之可贵,正在于从无穷之物中找出最显著、最具有象征的特征,即是其智慧所在。旅客以艺术为标签,得以满足欲求,却少人究其价值。艺术家的价值固然不是一处美景的所有,也不是目的地的所有,尚可借鉴于其中的价值,切莫以虚假来粉饰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人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是群体心理所致,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带来的也许是一时的情绪高涨,尔后是毫无收获。在一处景点人潮拥挤过后依旧赞叹旅途的愉快,实为单纯而又麻木的表现。

人们对于一种美景的喜爱,会由群体暗示心理催生对美的拥有,有人会在景区留下显赫的名字,以此示意后人来满足心理需求;有人也许会透过手机屏幕去拥有,以此证明自己的阅历得到充实。在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罗斯金眼中,这都太过庸俗,是低级的拥有。对于自然的分析和观察,收获的不仅是对喜爱之物更深一层的拥有,更能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出普通外表下奇妙的、且为少数人所知的美。也许对于单纯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旅客来说,()罗斯金式对美的拥有未免过于苛刻,但旅行的意义实为丰富自身且拥有新的亦或者更深刻的感受。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过后便索然无味。

阿兰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通过艺术家以及自身对旅行的见解,予以读者一种全新的态度与感受:旅行不必追随大众,对目的地的选择、自身需求更应是一种细致而微的态度。于当今渐被智能和名利腐化的社会中,人们追求一件事物、享用一件物件时似乎已附上要向朋友、向世界分享的使命。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人们所追求之事物、所享用之物件便会大大失去其价值。久而久之体现的将不再是分享,而会成为一种无聊且乏味的竞争。虽智能予我们以便利,而人的心智却不应随其发展而逐渐变得麻木。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便是在证实,在提醒人们这一逐渐被人遗忘的现实。

一个人能放下的东西更多,他越是富有。梭罗在简陋的自制木屋中,感受着自然更加纯真的美,获得的更得以充实自己。洪堡在美洲的历程中以执着的追求去拥有美,福楼拜在埃及的历程中感受当地文化,塞维尔在卧室的探索中逐渐发现新奇,伯克在高山冰川下感受壮阔之美阿兰德波顿在自由的探索中予我们以慰藉,让我们踏上哲性的旅途,在一路哲思和自我发现中领悟旅行的意义。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电影《艺术家》有感:艺术的起落


电影《艺术家》观后感:艺术的起落

今天我看了的年度最佳影片法国电影《艺术家》。

电影讲的是一位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George,处于事业的巅峰。他偶尔遇到一位粉丝少女pepe,并介绍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进入电影行业。

时过境迁,盛极一时的默片突然没落;全新的有声电影正在崛起,pepe小荷初露渐渐角,伴随有声电影风生水起,成为新一代的超级明星。

George坚守信仰,固执地陪伴默片走过黄金时代,然后一起陨落。自导自拍的默片的票房惨败和股票下跌后,George破产了;他的妻子将他逐出家门。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寄居在一处租赁的小房间里,被迫解雇了为他工作了一辈子的经纪人和司机,自己靠典当为生,非常落魄。

在他一无所有的万分绝望的时候,他烧掉所有的电影胶片,结果自己差点窒息被烧死。幸亏忠诚的狗狗去找来警察,他才死里逃生。pepe来援助他,接他到自己家,直到他的伤势完全恢复。

George无法忍受寄人篱下靠pepe救济的生活,回到自己的住处准备自杀。pepe及时赶到,再次相救。

George劫后重生,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和pepe共同探讨出一种新的电影模式音乐歌舞剧,大获成功。

这部优雅的黑白默片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部电影,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坠入低谷,这是一个毕然的循环。放弃意味着黑暗,创新和适应才是生路。世界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生也是如此,换一种方式,也许就迎来人生的又一高潮。

《旅途随笔》读后感:行走旅途,落笔见闻


《旅途随笔》是巴金散文集,写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作者所见所闻,是当时中国的缩影。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旅途随笔》读后感:行走旅途,落笔见闻。

曾经拜读过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寒夜》、《憩园》、《春天里的秋天》、《第四病室》等作品。对作家以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及对社会专制制度罪恶愤概而共鸣。先生的描写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生活中的小人物,深感同情和怜惜,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不禁使人掩卷而思。

一直以为巴金先生的作品都是大部作,近期在博悦读书会的组织下,我们又拜读了巴金的《旅途随笔》散文集,它是继《海行杂记》之后又一部重要游记随笔集。此部随笔集犹如一杯清茶,粗读略显清淡,而细品则在脑海勾勒出中国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南方几省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和民众生态。

巴金先生年轻时是信奉无政府主义理念,在当时中国黑暗专制白色恐怖的统治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咄咄逼人战争阴云笼罩下,借助劳动实践和民众教育等方式来推行无政府主义,其社会乌托邦设想显得尤为幼稚和无奈。在随笔集《西班牙梦》的记叙中,我们就可感略到一位远赴西班牙参加革命的青年朋友的经历,并将投身暴力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者和久居书斋的无政府主义者进行对比,得出从革命民众的行动里学到一点东西,其真确性总要比那些玄学的产物高过若千倍罢,这样获得的知识总要比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宝贵过若千倍罢的感想。

许多普通人外出旅游和度假不外乎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从感官上和舌尖上得到满足。而巴金先生在序言中将旅行动机的自我展示方面,称述为一场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旅行,他写到我并不是因为喜欢名山大川才开始旅行的,虽然我也很想知道各个地方人民的生活状况。,其实是表现出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通过朋友的安排和招待,巴金重新评估了友情、道德和社会关系的价值。因此,在《朋友》中,()写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在随笔集的再版题记里再次写道:这本小书是为朋友们写的。它是一个纪念物。但它也是一个凭证。我诚心地把它献给朋友。他们可以留着它,看几年后我是否会违背书中一些约言,去做一个朋友们所鄙弃的人。

通过阅读《南国的梦》、《庶务室的生活》、《谈心会》、《别》使我们认识到许多像匡互生、洪先生等青年知识分子,都是献身于一个教育理想的人。他们在及其贫困的环境里支持着两三个学校,使得许多可爱的貧家孩子也尝到一点人间温暖,受到一点知识的启发。他们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他们只知道一个责任,给社会制造出一些有用的好青年。他们热心教育,甘当铺垫石的精神,至今仍令人感叹。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先辈的奉献精神,有许多后来者默默接棒,薪火传承。与此同时,我们也愤怒地看到,以办学者的无私和奉献,以及孩子们的开心和天真,则是当权者的教育管理机构的官僚化和冷漠化。对热心办学者的打压和冷漠,对城里野鸡学校的批准和庆祝,两相对照使人愤慨。

三十年代的中国,是苦难动荡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一个回忆》描述里,我们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和战火造成的苦难,以及侵略者趾高气扬的丑恶嘴脸。连一向文弱的巴金先生都发出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在《海上》、《香港》、《香港的夜》、《省港小火轮》、《海珠桥》、《扶梯边的喜剧》、《机器的诗》、《鬼棚尾》等篇章里,我们大致了解当时的被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概况。通过描述当时广州城市的街景和重要的地理标志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居住在江上船上的人家,为了生活依船卖笑的娼妓,和在桥边的各种商贩,他们的形象构成了广州社会的最底层社会风貌。以至作者发出我明明是在珠江岸上,这里并没有顿河的夜景。的感叹。

巴金先生的旅途之行是作者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尽管这本随笔在出版时遭受过审查老爷的朱笔下受过刖脚的重刑,但我们仍可从《农民集会》、《一个女佣》、《捐税的故事》、《一千三百圆》行记里,看到农民不甘土豪劣绅的压迫,组织团结起来抗争的群体形象;也有勇敢地反欺压,怒杀恶霸的个体人物,说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巴金先生对专制体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的愤恨和不平,指出捐税的负担永远放在那些劳苦的貧民的肩上,使得贫民连维持最卑贱的生存也不可能了。甚至写道:将来不是那一群贫民被压成肉饼,就是他们站起来,抛开桌面,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尽管此前先生言明旅行是去体恤民情,了解社会,但对朋友带他去体验买卖女人之事仍十分厌恶,把女人当作商品,肆意侮辱这种丑劣现象十分愤怒。

如今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裕。在这些年里,社会上也刮起利益至上的风气。想不到在巴金先生随笔《游了佛国》、《在普陀》中,也有相似一幕。有人问先生游普陀海天佛国的感受,先生道我游历了一个大商场,在那里贩卖的货品是菩萨,做生意的是一些超等的商人。当看到和尚向游客化缘未果,批评游客说朝山进香,不结缘,真奇怪!之景,深有感叹。

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使读者以管窥豹,一叶知秋。通过先生的笔下简洁如实地展示,我们也能初步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缩影,体验先生对民众生活现状的考察和思索,受益匪浅 。

读《狼性》随想


我怀疑借书的那几位仁兄压根就没有把她还回来!后来在治理类的书籍里面发现了这本《狼性》,现在已经在看《狼图腾》了,终于。

与《狼图腾》不同的是此书并不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达狼的一切,对狼的描写也不是特别细致,但她把狼的各个特征都描述出来并在每一篇文章后面加以作者自身的理解,运用到人生、人性、职场等方面,引申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话。当然以我的资质,有些话还是只会看,不能懂。

个人比较崇拜狼,这本书固然不够深刻,主角显然也不是我们亲爱的狼,但还是言简意赅的道出了狼的神秘和复杂、勇敢和无畏、果断和理智、睿智和狡猾、崇高和伟大,还有那些人类无法看其项背甚至无法理解的品质和精粹,这就是狼。

《狼图腾》在我心里的位置当然还是稳如泰山。

假如能学到蒙古草原狼身上的一点狼性,我的爪子会比现在锋利很多。


爱在旅途观后感新疆


爱在旅途观后感新疆

今天和学生一起在影院观看了一部电影《爱在旅途》

前些年,组织学生看电影的时候,总有让人烦恼的时候,由于组织者选的电影不合适,引不起学生兴趣,学生说话的,想方设法请假外出上厕所,买零食的,总之心思不在电影上,想制止都难。

今天的电影,全场鸦雀无声,很少有人外出,许多孩子包括老师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是一部反映解救新疆被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演员大多是维吾尔族,拍摄内容涉及西安和新疆两个地方。

电影一开场是在西安一个破旧的出租屋内,一个凶神恶煞的壮汉在训斥一帮孩子,教他们扒窃的技术。教他们如何防范警察,警告他们如果逃跑会有什么后果等。接着,一群孩子走上街头寻找目标,一个大约10岁左右的男孩木拉提在同伴掩护下顺利得手,后又被失主发现,他仓皇而逃,那姑娘奋起直追却被一辆卡车撞倒在血泊中。

那个壮汉实际上也是个傀儡,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黑帮头子叫吾不力,因壮汉在脚趾藏匿了钻戒等物品,竟将他的脚趾砍去。壮汉回去之后,越发的变本加厉,这些孩子在打骂和惊恐中过得心惊胆战,犹如身在人间地狱。

原来这是一个有组织的将拐卖儿童挟持、强迫从事偷窃的犯罪团伙。那个叫木拉提的男孩子因为没偷到钱又企图逃跑被吊起来惩罚。与此同时,新疆解救拐卖儿童专项行动开始,民警们奔赴上海、广州、西安等地解救出了许多儿童。许多孩子都被父母领走了,木拉提在焦躁和不安中情绪多变,坏习惯几次反复,后来在警官亚力坤一家人为他寻亲的感召下,逐渐变化。

剧中有两点最让人感动,木拉提是两岁时被拐的,什么也不记得,只依稀记得家乡和一张图片上的画面很像,在寻亲途中,有好几次误会,见到了几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在丢失孩子后所遭遇的创伤,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有的父母倾家荡产,四处寻找,有的母亲因此发疯,有的父亲从此背上自责的包袱。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头的肉,这剜心撕肉的剧痛是时间也愈合不了的。让人不禁对万恶的人贩子恨之入骨,他们利用孩子的天真单纯和善良,利用新疆地广人稀的情况,用糖果、饮料等手段诱骗、拐卖了多少孩子,使得无数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中。

饰演木拉提的演员正是这样一个被拐卖的孩子,他是6岁时被人拐到河南4年后被解救出的,回忆噩梦一般的过去,他仍心有余悸。

剧中还有一点感人的是警官亚力坤的父亲,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他只能蹦出简单的几个字,全靠眼神和动作来传情达意,后来得知是喀什市文工团的一位老演员依力哈尔·阿不都热依木,演技真的不逊于内地演员,足见功力深厚。

木拉提最终也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在寻找他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双双故去了。但他得到了亚力坤一家的真情。电影结尾,每周从福利院来到亚警官家的木拉提来到阳台上,给小弟弟取衣裤,忽然听到空中的鸟叫,他仰起头,澄澈的蓝天上,一群大雁正排成人字形飞过……

据影片字幕,仅2013年,新疆警方解救出几千名新疆流浪儿童。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人发指,当我们痛恨那些小偷肆无忌惮的扒窃时,很少会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受害者,被定了一天偷三万元的任务,否则将被毒打或禁食。

上网查一查,这《爱在旅途》电影的“生蛋鸡”编剧竹子是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他创作的电影剧本《牵挂》、《爱无疆》等在国内颇有名气。竹子说:“创作电影《爱在旅途》剧本的过程就是解救流浪儿童的过程,是这些孩子从流浪到回归的过程。回归就是我们的初衷,是我们表达大爱的动机。整个影片中我们用"回归"这个动机推动、扩展故事情节。流浪儿童从漂泊流浪到胁迫扒窃,到解救回归,解救的不仅是他们的人生,也解救了他们的灵魂。”

电影结束了,影院里响起了掌声,好的影视作品也是一种教育,让人难忘。

观《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有感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

今天是2011年9月13日,正如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一样,每次到达另一个时空时都要弄清楚今天是何年何日,他出现在了自己的多少岁时。

最初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普特家园的推荐,不好看就全当是练练英语听力好了。抱着这样的心态,看了前半段的电影,无论是时间空间上都没有任何逻辑性,有点乱,男主角不过是一直在不同时空中穿梭着,并不是每个时空的穿梭都是有意义的,有铺垫的,所以电影的前半段不免有些冗长,乏味。

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正是电影的后半段,男女主角结婚,女主角选择了一个随时会消失的丈夫,选择了一个未知的未来。在他们新婚的日子男主角无奈地消失了,然而却回来了一个年老的他与她结婚,以及新婚之夜男主角又一次消失了,随后的婚后日子中,男主角频繁地消失,不免有些令人忍俊,可是诙谐的剧情之后却看到了女主角的独立与勇气。她所选择的并不是一份普通的爱情。试问,你可知下一秒他又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你可知下一次又是在何时何地再一次相遇?就是这样一份毫无安全感的爱情,她接受了,她像一个普通女人一样过着一天天不平凡的生活,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当然,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却不仅仅只是这一份执着的爱情,记得电影的前半部分,男主角在地铁上遇见了自己的母亲,激动却无法表明身份;以及他无力的对父亲说,他已经见过母亲车祸去世100多次了,那样无能为力的无奈也许只有时间旅行者可以体会。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来,这部电影里我主要看到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作为一个时间旅行者的无奈,对于凡事都可以预见的无奈。小时候,我们常常幻想着自己可以有多啦A梦的任意门,时光机,带我们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去看看未来会发生什么,去弥补过去所造成的遗憾。可是,动画片毕竟是给孩子们看的,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播下美好的种子。而这部电影却是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历史是不可逆的,我们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微不足道,即便你是时间旅行者,你可以回到过去,你也不过是个旅行者,是个看客。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一个来自未来的男主角预示着男主角未来的命运,也正是由此,我开始深深进入了这个电影所叙述的故事中。那个赤裸的男人躺在楼梯口,身上挨一发子弹,奄奄一息,不过,很快他又消失了。这个男人的出现为男女主角心中都埋下了深深的忧虑。他究竟可以活多久?那个就是他最后的结局吗?接着随着剧情发展,男主角遇到了同样可以在时间中自由行走的女儿,女儿宣布了他的死期。也正是这时,故事发展到了高潮,男主角在一个可以预知死期的情况下和妻子女儿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面对死亡,作为一个时间旅行者,对这个世界,究竟是一种无奈的解脱,还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留念?我想,后者应该更强烈一点吧,可是无法在同一时空相恋,究竟是怎样一种痛苦,我们谁也不知道。

最后,在男女主角相遇后,男主角再一次消失中,我们有了答案,他没有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在不断地穿梭在一个又一个时空,而她永远在她的那个时空,准备好衣服鞋子等着他的到来。我想,唯有她执着的等待与坚守,他总会在某时衣冠得体的回到她身边,陪她走完她的一生!

电影《天使的性》观后感


电影《天使的性》观后感

前段时间,微博上很火的一部电影《天使的性》,都说看了将会颠覆你的爱情观,带着满腔好奇就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天使的性》讲述一段两男一女两两相爱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一部重口味电影被网友奉为可以击败一切爱情片的神剧,网友们也竞相吐槽称这样的电影颠覆了人的三观,秒杀一切爱情片了!

本部影片有三位主人公两男一女。具体情节是这样的:男一号布鲁诺和卡拉一直是一对深爱着的情侣,小两口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可是,某一天布鲁诺在街头看男二号瑞等跳舞时,却意外遭遇小偷。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男一号布鲁诺意外邂逅男二号瑞,两人逐渐相知相爱,并有大量激情镜头。随后二人的基情被男一号的漂亮女友卡拉发现,卡拉希望布鲁诺能够离开瑞便原谅他。但是在布鲁诺向瑞告别时,发现自己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对方,于是布鲁诺离开了卡拉与瑞上演激情戏码。但是瑞在与布鲁诺交往过程中发现其难忘前女友,便找卡拉。卡拉也发现自己放不下布鲁诺,并允许他与瑞继续基情。男2号瑞为了消除与卡拉的隔阂,便主动接近卡拉,渐渐的二人也相爱了。最后三人和谐圆满的生活在一起。

对于,电影中的情节,确实不怎么样。首先,剧中说布鲁诺深爱着卡拉还有瑞,但从电影场景中,除了主人公有亲口说自己是多么的爱某某某之外,就再也没能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有爱的存在。更谈不上那个说什么因为爱而怎么怎么样了;其次,整部影片有很多重口味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爱是建立在性生活的基础上的,除去性生活就没有爱的痕迹!在我看来,就只是为了享受性刺激。

确实,这部影片颠覆了常人心中的爱情观!常人应该都不能做到像电影男女主人公那样开放,也从不想投入一段耗时耗力的三角恋情,常人的爱情里只能有两个人。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原则和底线,况且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极尽夸张、荒诞和理想主义,不能当作现实的婚恋指南。然而,抛开电影的优劣和个人的喜恶,我想强调的是该电影所揭示的关于性的问题。

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同意焚书坑儒是不对的,闭关锁国是不利的,开放社会就是应当百花齐放,但是当面对性、婚姻、家庭等问题时,很多人立刻变身秦始皇,连忙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打压并埋葬,或者,如果事不关己,就坚决与自己划清界限。我不只一次地听到很多人说,同性恋就是一种深重的罪孽;也听到有人说,反正我就是正常人,我身边也从没有过那些人,他们跟我无关;或者有人匆匆蒙上眼睛说,我可不想看这些变态的东西。

在瑞典的很多公共场合,洗手间不分男女,或者专门有一间供所有人用,目的是照顾双性人、变性人以及不愿在二元结构中定义自己性别的人;那里的同性恋允许结婚,拥有和异性恋同样的收养权利,产假、保险、税收各个方面都一视同仁;单亲家庭,独身家庭,多伴侣家庭都不会受到歧视。当然,这些都是以强大的国家福利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长期的宽容文化为基础的。我并不是要让中国盲目模仿,一夜之间就改造成这样。但瑞典兼容并包的氛围至少能让我们知道,性的多元是可能的,也并不必然是危险的。

但是为什么有人对复杂社会如此排斥,对性的多元如此恐慌?想起大学时上的性教育课,当问到性在心中的印象时,大部分起来发言的人都说是肮脏的、丑陋的、阴暗的,而当有人说到性是愉悦的时,周围则出现了诡异的笑声。传统的性既是如此待遇,那么双性恋、同性恋、变性人这些舶来品则更是入不得厅堂了。这里有一个柜子的隐喻:在西方,出柜往往是性少数群体内心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走出狭小封闭的空间,阳光地面对家人和社会,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解放,这跟基督教的坦白文化息息相关。而中国则强调家丑不可外扬,而既然是丑的,就要柜门紧锁。在一个外表华丽的柜子和一个被关起来的孽子之间,许多传统的中国人都会选择前者。

中国不乏对他人指手画脚的性道德家,却缺少敢于站出来表达性的多元与愉悦的性实践家(阳春是为数不多的一个,这样的胆识和远见令人敬佩),也缺少真正体现多元价值的性教育。但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我也很难想象突然有一天中小学的教科书中就多了如何看待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同性恋、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怎样看待性快感和怎样保持性健康等内容。这些问题显然会被看作过度前卫,不符合中国社会现状,不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确,一个规训社会是很难主动将其民众变得不再驯顺而有用,而打破性的语言禁忌而直接向儿童传授有关快感的知识也几乎是逆水行舟。荷兰的性教育值得借鉴。他们并不直接向青少年讲述那些敏感词,而是将两个观念贯穿性教育的始终:一是安全,二是尊重。尤其是尊重,不加道德评判,不干涉他人的行为,才是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尼克胡哲的见证》观后感600字


《尼克胡哲的见证》观后感600字

今天上校本课,我们看了《尼克胡哲的见证》,令我感触很深。力克胡哲在演讲时很有幽默感,虽然他没有四肢,只有一个小鸡脚,但他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却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生的旅途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偶尔也会刮起狂风暴雨。但只要自己不退缩,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大雨过后还是晴天。在通往自己人生目标的这条路上,一次只能踏出一小步,脚踏实地的往前进。如果自己跌倒了,就要站起来,哪怕跌倒的次数超过了一百次,也要站起来,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

记得小时候练习骑自行车,但每次都是刚坐上去就跌了下来,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试了好几十次后,自己的耐性终于被磨光了,便放弃了,把自行车一推,自己坐在地上,独自生闷气。可后来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出去玩时,心里又开始痒了,我便重新开始骑自行车。经过了几天的努力,我终于学会了,骑在自行车上,风从耳边呼呼地吹过,别提有多高兴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风暴,那是难过、伤心等悲观情绪的聚集地。当一个人感到伤心时,他就像是处在这个风暴的中心里,无法逃脱。这时候,我们应该向他伸出援手,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从风暴中把他解救出来,但可以给予他温暖,使他能够感到自己还是有一个信任的人在身边,难过的时候帮他分担,开心的时候陪他分享,遇到困难的时候替他解围这样,他一定能够从风暴中解脱出来。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以前班里是最小的,因此别人都欺负她,不和她一起玩。而她也一天一天感到自卑,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他人说话,总是躲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后来,我觉得她没有朋友很孤独,便主动和她做朋友。她起初很惊讶,可后来变得开朗起来,每天都和我黏在一起,很开心。可后来她转走了,临别时她还送了我一个护身符,现在这个护身符在家里安静地躺着呢。

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坚强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要有一个能够依靠的伙伴在,这样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旅行的艺术》有感:踏上哲性的旅途》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