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2019-11-06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20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生命的重建读后感2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命的重建》一书由露易丝海所著,生命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去做之间想做的事,这本书提倡了一种健康方式,不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生命的重建读后感2000字。

自从生完孩子以后,作为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 妈妈要对一个生命负责,而且希望把她哺育好培养好。我每天都以孩子为中心,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经常有一种好累的感觉。这种累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还有一些心灵上的困乏。为了放松,平时我喜欢听音乐,听喜马拉雅,()喜欢泡热水澡,喜欢和朋友小聚。周末喜欢带孩子出去玩,虽然是陪孩子玩耍,也比较辛苦,但是心里会很满足。每年会旅游一到二次,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民俗文化。 我觉得生活中经常都会疲惫,无法放松,无法体会快乐。 人累了就要休息,心累了也要放空。我觉得调整最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懂得知足常乐。心理放松,心态平衡,别给自己那么多压力。

对我感触的是本应属于你的快乐 。我觉得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孩子的笑,因为他们纯真。成人后的我们给我们自己设了很多人设,比如在家里我们是妈妈的角色,我们要成熟,慈爱,不能有了少女的娇气和任性。在工作中的我们,我们要干练,果断,不能有慵懒和松懈。我们成熟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本属于我的快乐。

我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爱好,什么是特长,小时候就喜欢疯玩,我觉得我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等我长大了上高中了就发现大家都有一些特长,而我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擅长,看别的同学在校庆活动上跳舞,唱歌,表演节目,自己内心开始羡慕,有时还会有点自卑。上了大学,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各种社团,我呢,就参加了学生会,团委这些大类组织。虽然在学校发展的很好,取得很多成绩,但是内心还是羡慕有才华的同学。所以,我特别希望我的姑娘比我好点,等她长大了能自信地在舞台上展现她自已。

于是,我家姑娘三岁学舞蹈,四岁学口才和电子琴。每周要上课,平时要在家里练习。大家听了是不是觉得我疯了,孩子太累了吧。现在孩子5岁了,白天要上幼儿园,晚上要完成各种作业,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她内心不排斥这些学习,可是我想如果不让她学习这些,现在的她肯定会更快乐一些,但是能她长大了呢,她会不会有我高中时的心情呢。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也挺纠结的,我好像也在让她慢慢地失去了原本属于她的快乐 。

现在的我能做的就是指引,指引孩子如何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平时鼓励她多努力一些,多坚持一些。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坚持能换来她长大后的自信和快乐。

自从和范老师相处以后,我就开始关注我爱自己 这个观念,在她给我讲她儿子的那么多的不可思议的有趣事后,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她的儿子能那么优秀,有很大的原因都是范老师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总是灌输爱自己的观念吧。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也看了个视频,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子夸自己,表达自己多么好,多么多么好,多么爱自己。当时小姑娘的姿态特别真诚特别骄傲,我觉得她有一种魅力,我也觉得她特别好,我也为她骄傲。然后我做了个实验,转天早上我陪我姑娘洗漱的时候,我让我姑娘对着镜子说这个小姑娘这么好,这么优秀,我好喜欢她呀,结果我家姑娘特别害羞,就是不好意思说呀。我两对着镜子照了半天,我一点一点引导她说一些爱自己的话,然后她跟着我说,她还特别不自信的问我妈妈我真的这么好吗。我说对呀,你就是这么好,于是她开心地笑了。

从那天开始,我们总在洗漱的时候对着镜子照一照,说一些肉麻的话。我相信我们开始学习爱我们自己了,正式面对我们自己了。

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变得积极、自信,生活就如我所希望的那样进行着。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符合我最近的心境,我觉得认识范老师之后,加入读书群之后,学习《生命的重建》开始,我一直在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在改变,感觉每天都被大家分享的文章和心得滋养着,使我变得心境平和,容易知足。我觉得我最近的状态就特别放松,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生活一定会是我所希望的那样进行着。我也借着书中的一句话许个愿望吧:希望我们通过读书,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发现自己的心安宁了许多

做上100天

按照书里的练习坚持做上100天,难以预想的效果就会发生!

这句话让我想到的就是习惯问题。平时我总和孩子说一年养习惯,十年改习惯,平时特别注重好习惯的培养,我比较相信书中的这句话。 我家姑娘在学舞蹈的时候也完成过21天和100天的练习,坚持21天之后就发现真的能养成每天练舞的习惯,当时每天练舞都要发照片,等到坚持到了100天的时候就发现效果真的不一样了,动作比以前更标准了,进步的特别明显,最重要的事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我之前总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发脾气,孩子哭起来没完没了的,弄得我挺闹心的,我还想范老师请教了经验。自从和她沟通完了,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21天不发脾气的计划,最近坚持了10多天,效果也不错,虽然我家孩子会因为我不能满足她的要求还是会哭泣,但是我不像之前那样任由着她哭了,开始会理解她,开始哄着她,有耐心的给她讲道理。她哭泣的时间缩短了,等她发完脾气以后我们的关系还会很亲密。

还有就是从第一轮我分享心得的时候,我姑娘在旁边认真的听着,虽然她可能听不懂,但是她特别爱听。以后每天晚上我都会利用她玩游戏书的时间,在我的卧室里大声朗读《生命的重建》,她也挺支持我的,不打扰我,她还跟我商量,等我再分享的时候还让她在旁边听着。我现在每天都读书,她也开始自己读书,之前每天晚上都是我给她读绘本,现在她愿意自己读了,每天晚上我们亲子阅读的时候又延长了。

感谢大家的陪伴和倾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朋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同时,我和小伙伴们也期待着您的加入。让我们寝着书香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幸福读书会遇见自己幸福灿烂的模样!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重建》是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理解,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你的感悟是什么呢?下面的《生命的重建》读后感一起看看吧!

本章有7个练习,这7个练习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丢弃消极信念的需求

2,控制自己的头脑

3,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化解怨恨

告诉了我们几个练习方法:

1,照镜子

2,找伙伴对练

3,冥想(视觉化)

4,书写清单

再次阅读本章时,碰巧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事。所谓一切的遇见都是最美,这件事无情地、残酷地、赤裸裸地揭示了我这几年来一直都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关于自己的家庭关系模式、与朋友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原因,要知道我非常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困惑、讨厌、憎恨我自己为什么不能突破这种模式限制。当我意识到了造成我如今这种关系模式局面的原因不完全是我早年的回避型依恋,而更多的竟然是来自父母和妹妹时,我十分心痛,我为那个委屈了数十年的我鸣不平、喊委屈,我忽然间很想念我的姥姥,感受到了对自己在那个概念中家里的存在感的缺失,这种心痛简直可以说是伤痕累累,本我抑制不住小我委屈悲伤的蠢蠢欲动,在她们难以协调、难以平衡的抗争中,我的伤心在父母面前一展无遗。

带着这份伤痛回到了我的小家庭,也带着这份伤痛我再次阅读这一章,恰恰本章中开头便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正在努力增进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和某个人打了一架,而恰恰这也是改变之处的混沌状态,貌似情况更糟了,这只是我们在洗油腻腻的锅碗时加入洗涤精后被搅浑的状态,只要我们继续做下去,很快就可以让这些油腻一扫而光!我坚信,这份伤痛与他人无关,她们仅仅是触发我曾经伤痛的开关,这个开关的出现,让已经成年的我感知到了年幼时我内心中的那份怯懦、隐忍与压抑,我需要做的是尽快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以协调两个我的平衡,达到融洽共处。

我开始关照自己的小我内在小孩,我看到了内在小孩的委屈,与内在小孩对话,告诉她我的所思所想所行,告诉她我的抱歉与遗憾,告诉她我对她的感谢,告诉她我今后的想法,疗愈了内在小孩,我真的轻松愉快地走过了那座桥,横亘我多年的那座桥,我很庆幸我的成长、我的觉悟、我的团体小伙伴、我的遇见!感恩!

本章中最感触的有两点:

其一是疗愈内在小孩,激发内在潜力,突破自己;

其二是成长过程中身心连接的关注,所谓身体知道答案,成长的路上,我们需时刻关注身体不同部位反馈给自己的感觉,时刻保持与自己内心感知的连接。

(一)这个星球是天赋所创造的,而你自己就具有同样的天赋。我们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就是愿意。自然的灵感,或者你的潜意识都会告诉你如何做。这两句话中的天赋、自然的灵感、潜意识,我理解为内在小孩的潜力,《道德经》中用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用无名无形的道来揭示万物运作的规律,而蕴藏于我们人的意识深处的内在小孩的潜力也是我们言行的主导。我们需要的便是要找到她、疗愈她、安抚她、陪伴她、给她爱,这之后,她便会给我们巨大能量来让我们突破自己,获得我们想要的、相信会有的东西。

(二)如果你学会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思想的方式控制你的大脑,你就与自身的力量结成了联盟、如果你正在用身体做,你也就是在用心来做。这两句话让我想到了身心连接。身体知道答案,当我们在准备做某一件事时,突然间感觉到身体异常疲乏、脚步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内心或胃部有异样不舒服,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在告诉我们暂缓此事。除了通过有选择的控制大脑外,来有意识地与自身力量联盟外,我们还可以时时觉察自己的身心连接,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即为日日内省内观自己。

(三)经验和情感会锁在身体里。我们需要表达自己,如果我们无法表达,不妨用尖叫、捶打、运动来释放压抑的愤怒。愤怒源于需求的未曾满足,当处理需求满足的平衡能力达到极限时,经验和情感便会破锁而出,所以,我们需要表达,而不要让这些东西长久地锁在自己的身体里。

(四)我们经常拒绝认识到自己仍然沉浸在过去的事情之中。我们会让自己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无可挽救,就如木已成舟无可奈何,此时仅仅是一种无奈的接受,时隔多年,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摆脱曾经事情的困扰,其实我们仍然沉浸其中而乐在其中,只是这种沉浸是在自己无知无觉中被拒绝认识到而已,再一次告诉我,允许的功课,我们要允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过去、现在的事情的发生,当我们告诉自己允许时,一切的一切就会变得柔和,就会变得不那么敌对和抗拒。

(五)我选择改变我的思想,我选择改变我所使用的词汇,这也许是最小、最容易打扫的房间。我们先从我们的语言改变做起,因为语言的支配源自于思想,所以,当我们决定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时,事实上已经开始在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便是很容易执行的改变!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你看过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的追求是什么?下面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请欣赏!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待决囚徒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他通过那段非人的经历,找出生命绝处逢生的意义,把炼狱般的痛苦谱写成爱与希望的乐章。不过200余页的小开本,是弗兰克尔生命的奉献,字字闪烁着人类大师的智慧,句句能够触动人类的灵魂。

一口气读完此书后便开始摘抄,抄写了近40页读书笔记仍不舍得搁笔,恨不得抄完整本书。真心觉得每个人都值得读读此书,可能你我的收获并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书你一定会有收获,收获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阅读此书前已经多次听说过弗兰克尔,我一直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能够在集中营里得以侥幸生存?

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一,不足4%!而存活下来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囚头,就是同为囚徒却被挑选负责看管囚徒的人,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狱前更好,而这些人的残忍甚至超过了看守。作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烧炉吞噬,很多人身染恶疾丧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无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够生存下来,确实有太多侥幸。作者在回顾集中营生活时,也细数了哪些命悬一线的事情,读来印象特别深的有四次侥幸。

侥幸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达集中营后从火车上下来,囚犯们便被分成左右两路,在囚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党卫军凭感觉挑选相对年轻力壮的人,右侧一路去劳动,而左侧一路直接去了焚烧炉。因为怕党卫军查出自己身上藏匿的背包,作者使劲挺直了腰板,恰恰是这个动作救了他一命,之前正在犹豫的党卫军军官最终确定让他进入了右侧的队伍。

侥幸之二:倾听博得了囚头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干活的路途中,作者认真地倾听了大囚头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作者以专业的视角对他的性格进行了诊断,并给与他基于精神疗法的建议,以此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博得了他的感激。在生活中得到了大囚头的不少关照,比如可以睡在前五排,可以逃过恐怖任务,甚至能够得到一碗有豌豆的汤,这都有助于作者保全自己的生命。可见有一技之长关键的时候能救命。

侥幸之三:顺其自然让其逃脱了死神。运送病号去休息营往往是去了焚尸炉,当作者被安排执行这样的任务后,担任主任医生的狱友要帮他换下来,这样做意味着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这样做,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们认真做了告别,给家人留下了遗言。但幸运()的是,这次运送真的是去了休息营,而留在原集中营的狱友们却因为饥荒几乎全部丧生。

侥幸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遗忘。被解放的前一天,国际红十字会赶到集中营,囚犯们终于盼到了解放。党卫军一下子变得那么友好,还安排卡车要把他们送往瑞士交换战俘,犯人们开心地坐上了卡车,奔向自由。而作者和其他几个人却被遗忘,没能挤上离开的卡车,绝望的几个人在集中营度过了最后一夜。过后才知道,命运跟犯人们又开了个玩笑,坐上卡车的狱友全部被纳粹焚烧,作者再次侥幸与死神擦肩而过。

作者遭遇的侥幸是能够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条件,但要想活下来,最重要的自身有爱、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义。

对妻子的爱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撑。不管经受身体的疼痛还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还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终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会回应他的话,让他真切感悟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艺术和幽默给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作者妻子24岁生日那天深夜,一曲小提琴奏出的舞曲,将昏睡中的作者唤醒,唤醒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他的灵魂。除此之外,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够减轻了磨难带来的伤害,使人漠视困苦,超脱于悲惨境遇。可能有人觉得在集中营还能有幽默?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和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有价值的幽默。作者与狱友约定,每天都要给对方编至少一个好笑的故事。比如,预测人们离开集中营后的一次聚餐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汤的时候央求女主人能否从锅底给舀一勺。作者通过这些自编的幽默故事让自己保持了快乐起来的能力。

感恩冲淡了痛苦的浓度。在充满磨难的集中营有何恩可感?正因为生活中充满痛苦,所以一件很琐屑的小事也会给囚犯们带来快乐,甚至是人生极大的快乐。作者记录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转往另一个集中营的经历:在转往其它集中营的火车上,有人发现火车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营的桥上,这是个死亡集中营,但是火车并未停靠而是直奔达豪集中营,一个没有炉子的集中营,囚犯们因此在车厢里跳起欢乐的舞蹈。还有一个场面是人们在挂着冰柱的棚屋里捉虱子,因为灯还亮着,人们就感激不尽。

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挑战的力量。作者在被关押期间,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磨难中获得的意义,经常想象给学生们介绍囚犯心理学,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过狱友。当他的《医生与灵魂:意义疗法导论》手稿被没收后,重写这本书的渴望帮其战胜了各种极限磨难。作者确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那漆黑的狱中重写那部被没收的书,帮他避免了伤寒热可能带来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险。

作者并未过多着墨于磨难,但我们透过作者的片段回忆,依然能感受到磨难的触目惊心,而作者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磨难中保留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1000字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由李政涛所著,这书是作者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教育实践经验与体会、教育观察与反思心得,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1000字。

见过李政涛老师本尊,精瘦却干练;听过李政涛老师的讲座,说话干脆而直指要害。爱屋及乌购得老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读罢便有一种茅塞顿开、如沐春风之感。

既然说重建,其潜在台词是,教师现有精神世界的并不符合教育者的要求甚至是荒败的。我打开自己的日记本,发现工作第一年的日记将近一半篇幅写的是这样的内容:某某同学今天第N次装病逃课了,某某同学沉迷于手机游戏又没做作业了,某某家长今天又来学校无理取闹了,学校最近活动太多我又熬夜加班写材料了真是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那时的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给的幸福是短暂的,当一个身兼老师、父母、警察、保姆的多功能变形金刚的痛苦才是永恒的。用琼瑶阿姨的经典台词来形容我当时面对学生的无力感再合适不过:一个破碎的我怎样拯救一个破碎的你?

日记看到这里,我也不禁问问自己,到底是我的学生太奇葩,还是我自己的内心的能量不够强大?

李老师的话似乎让我明白了些什么,就像黑暗隧道里突然涌入的光芒,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又充满了力量。我跳出来反观自己的成长历史,开始意识到:哦,原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人和人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个人宇宙能量的交融转化过程。我之所以感到充满力量,是因为那些智慧的头脑和动人的教育情怀在我的生命里投下了巨大的光影,是因为他们的生命能量正以某种方式转化为我生命能量的一个部分。

这个世界上其实始终存在两种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和面向自我的教育。我们的目光总是朝向外部世界,居高临下地想对别人的生命有所作为,却很少朝()向内部自我的宇宙,很少意识到要对孩子的生命有所创造,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宇宙有所作为。一个始终停留在生命的过去时和现在时的教育者,怎么可能持续改变他人的现实?怎么可能带给他人以未来?

一个教育者若能做到把他向教育和我向教育相结合,便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他人和自我生命的生命能量彼此转化生成的过程。

所以,一个以教育他人为业者,首先需要从自我教育开始。我曾经厚着脸皮对我的学生说:老师觉得自己现在最大的优点就是爱学习。我发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近30年里,从来没有哪一段时光像我当老师以后这么渴望学习。比如我手机上除了支付宝以外,最常用的手机应用就是懒人听讲座和网易公开课,我每天刷牙洗脸洗澡的时候都会听别人扯上那么一段儿。科技、历史、哲学、音乐、舞蹈、民间文化那里不仅仅有知识,还有思想,有智慧,他们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带你去看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用担心了解太多自己会变成迂子,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够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为不同的学生打开最适合他们的那扇窗户。

心理学上讲,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人际影响,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然后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对于人际影响其实还有一段唯美的描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多么美丽!可是,我们很少去想,我凭什么去唤醒别人的灵魂?要想让孩子的宇宙充满阳光,我们首先得让自己的宇宙光芒万丈。在阅读孩子的宇宙中阅读自己,有了对自身宇宙的阅读、发现和重建,我们所经历的教育时光就不再是琐碎、平庸和平面的代名词。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书评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描述一个极端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还存在意义吗?对于我们而言,即使自由被限制住,但是我们的生命是自由的,没有谁更加的崇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书评。

谈到抑郁症就不能躲开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话题。带着好奇心,我便下单购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不但超越了集中营囚徒炼狱般生活的苦难,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富有光彩的见证。下面我的读书感悟报告如下:

一、在极端条件下的提问

如果在一种环境中被禁锢,失去社会地位、财物、家人,被人侮辱、生存环境恶劣又时刻面临死亡威胁,那么此时此刻生命的意义还有可能存在吗?

可能大家会感觉我的提问有点突兀,很难想像会有这个一个假设存在,也不愿意作这样的假设。但在《活着的意义》这本书的开篇,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朗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家人便和我抱怨,请求我不要再读了,这实在是太过于晦暗和糟糕。我想只有身处在这种环境,作者才对生命的意义体会的更深入。

引用作者的原话: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谢天谢地,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在集中营,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那时,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猪猡还是圣人。

根据作者的描述,由于生活的极度溃乏,生活在集中营的囚徒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当皮上脂肪消耗殆尽时,生物体慢慢消耗自身的蛋白,肌肉逐渐消失。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集中营的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对未来丧失信心的人甚至连毒气室都不怕了一心寻求死亡解脱,感受不到活的意义,身体也就成为了疾病的牺牲品。一项数据表明,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作者认为,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很多人死亡。

还有一些囚徒,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这些心理反应会使得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也正是由早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作者描述了排队领面包的一个场景,无缘无故被党卫军击打了头部。他说,那时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屈辱、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另外还有一群甚至心理变态以折磨践踏同类为乐的虐待狂(是纯粹临床意义的虐待狂),他们通常都是被党卫军选来作为囚头的人选。

当然还有少部分觉悟的人,作者讲述了一个狱友的故事。那个人刚到集中营时就跟天堂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对于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就是有意义的,他的牺牲也是最有意义的。作者对狱中难友们说:他不想白白死去,而我们谁也不愿意白白死去。这一群受难的听众满含热泪,蹒跚地走来向他表示感激,他们找到了宝贵的生命的意义。虽然这个意义每个人理解都不同,但这不影响带给人们的疗愈作用。

三、自由与责任

读到这里使我不禁思索,生命的意义差不多已经超越了生存和死亡。命运虽然不在自己手中掌控,但是对生命的意义却在自己手中掌控。即使深陷囹圄,失去身体的自由,但是心灵的自由从来没有失去,你依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选择什么都没有关系,没有攀比,也没有强迫,也没有谁比谁更高尚。如果有了那些束缚,无论你身处何地,就都不是自由的。

另外作者提到对于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待生命,人们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了解释这一观点,作者举了一个他()曾经治疗过的一则案例: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向我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我怎么才能帮助他呢?我该告诉他些什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先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马上回答:你看先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责任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但在对痛苦的描述里,作者也反复强调他不是说发现生活的意义,痛苦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尽管苦难是存在的,但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

《蓝精灵2》观后感:蓝妹妹重建美丽心灵


《蓝精灵2》观后感:蓝妹妹重建美丽心灵

两年前的蓝色风暴还犹未退散,《蓝精灵2》又席卷而来,像音符一样美妙的精灵再次踏上永无止境的历险,带着对亲情和成长的疑问和感悟,蓝精灵们跑到巴黎疯狂的撒了一把欢儿,看着银幕上的蓝爸爸,蓝妹妹,厌厌,笨笨,靓靓,格格巫,阿兹猫,还有蓝色军团的新丁勇勇,慌慌,狂狂,他们的疯闹和欢笑,在美丽的巴黎尽情释放,豪华美景尽收眼底,从埃艾非铁塔到美丽的塞纳河,巨大的摩天轮,凯旋门,地标式美景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摩天轮翻滚和药水爆发出的蓝色烟火,浪漫至极,就像是融和了新与旧、实与虚、苦与甜的一场盛大的魔法表演,对于观众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梦幻。

上一部《蓝精灵》,蓝爸爸带领精灵们举家收拾格格巫,大闹纽约营救笨笨,这一次,蓝色军团奔赴巴黎的任务还是营救救回被劫走的蓝妹妹,同样在华丽都市里的冒险,与格格巫的欢斗,《蓝精灵2》并没有重复相同的套路,而是创作出一个全新的格局,最大的区别就是灰色精灵的加入,在两个邪恶却可爱的淘汽精灵诱导下,蓝妹妹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于是这一场魔法大战的参与者多了两个层次,淘气精灵和摇摆不定的蓝妹妹成为最大的变数,给营救计划增添了许多新刺激,当然,也必不可少的要给来一点小纠结的情感调剂了。

在这趟刺激的巴黎之行中,蓝妹妹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进入了成长的叛逆期,一半是因为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个孩子都曾想放开手脚,自己去操控人生,最后却在磕磕绊绊中重新认识现实与亲情,而通过这场冒险故事,惊险刺激的旅行,观众可以随着蓝妹妹一同成长,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如何在辨别善念与恶念之间,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同步的,蓝妹妹在成长中,也需要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养父蓝爸爸和自己的制造者生父格格巫,在两人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

蓝妹妹的困惑很揪心,在所有蓝精灵之中,她是唯一的,与众不同有时候是一种幸福,但有些时候也会形成孤独,当身边的人不能解开她的困惑,趁虚而入的格格巫和淘气精灵就利用她急于寻找自我的心理,险些改变了她,她也一度被激发起内心中恶的一面,这也是《蓝精灵2》着重要探讨的问题,血缘和亲情的关系,影片中另一条由真人演绎的主线帕特里克与继父的关系,也是在探讨同样的问题。情感的深刻的,表达是直白的,就像那些银幕上的超级英雄最终都会驱散成长路程中的心理阴霾,蓝妹妹最终也懂得了,无需考虑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重要的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蓝妹妹在巴黎大冒险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蓝精灵。

在今年所有看过的动画片中,得到最多欢乐的就是这部《蓝精灵2》,熟悉的角色们又回来了,经典的气质配上全新的冒险故事,清洗眼球的美妙画面,成就了这部难得能够老幼通吃的3D真人动画,蓝精灵在诞生五十多年后,借助最新的视觉技术在银幕上华丽升级,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不老的童话。


生命的触发-读《生命生命》有感


“生命”,的确是一个神秘的被测物体,因为他从不愿意告诉我们他对我们生命的决定,他只会愚弄我们,让我们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无方向的四处奔波寻找……
“生命”,一直是众人讨论的话题,萧楚女认为“生命应该像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鲁迅认为“生命的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是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吉鸿昌认为“生命的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郭小川认为“生命像一杯浓酒,不经过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有这样的可口”;而刘定中先生则认为“生命是一场持久的拼搏,像一把钢刀,要锋利就得在石头上磨;像一捆干柴,要发光就得扑入熊熊篝火;像一只贝壳,只有经受海涛的冲刷才会光彩夺目;像一颗星,只有在轨道上运行才不致坠落……”
林希在《石缝间的生命》中告诉我们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锻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冰心奶奶在她的《谈生命》中提到了一个警句:“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能够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描写,说明生命是多么的宝贵啊!
不仅如此,在我们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里。也有一篇叙述了一个残酷的生命的故事。
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那就是创造了奇迹——霍金。霍金,和《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的女作者一样都被生命决定了,他国21岁时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只能活两年,可他的顽强却远远超过了别人,他不屈地向上,即使命运决定了他的生命,但他仍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无限的价值,对自己负责,为生命奋斗。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生命3.0》读后感:意识的未来才是生命的未来


生命3.0一书由迈克斯泰格马克所著,是作者对于未来的畅想,让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意识等问题,你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生命3.0》读后感:意识的未来才是生命的未来。

人工智能的目标与人类的目标一致吗?

由于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类去完成一些目标,那么在完成目标的能力上,最终的超级智能一定会强于人类。这些超级智能未必会对人类存在恶意,但是如果彼此的目标不一致,就很有可能会对人类产生大麻烦。就像现在我们人类想要在一个地方修建水库,会对附近的蚁窝造成灭顶之灾,可实际上我们对蚁窝其实并没有恶意一样。套用小说《三体》中的一句话就是: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因此,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目标保持一致至关重要,如果把这个问题进行拆解,可以细化成三个子问题:

1.让人工智能学习我们的目标

2.让人工智能接受我们的目标

3.让人工智能保持我们的目标

首先第一步,对于要学习我们的目标,也许你会说:这很简单啊,我们在设计人工智能的算法的时候,或者让人工智能工作的时候,直接下达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就行了吗?可是,一个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比如在未来,你叫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尽快送你去机场,结果它就不择手段的把你尽快地送到了,超速、违章、把你搞得晕车狂吐......这显然不是你想要的,可是人工智能说:我是按照你的目标执行的啊。也许你会说,那我们把这些限制条件写入到算法中去喽,比如必须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可是,一定会有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复杂情况出现,比如著名的电车难题:如果在你去机场的路上,碰到了一个紧急情况,无人驾驶的汽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撞上突然横穿马路的学生;要么,撞向路边的行人。你希望人工智能怎么选呢?因此,一个目标的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行为准则,这套行为准则很难在我们编写软件的时候直接写入到计算机。有时候甚至会牵涉到价值观取舍的问题,其实我们人类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你如何能让人工智能完全理解呢?

再看第二步,即便人工智能完全理解了我们的目标,它也有可能未必会接受我们的目标。就像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试图让孩子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体系,可是随着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成长,我们的目标未必会被他们所接受。同样的,超级人工智能也拥有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过人类的智力水平,它们会完全接受我们的目标吗?这看起来也是一个一厢情愿的问题。

第三步,假设人工智能理解并接受了我们的目标,它就能始终保持与我们的目标一致吗?答案还是存疑的。我们在实现一个相对复杂的目标的时候,会把它拆分成若干个子目标来进行努力。假如我们现在给一个人工智能设置的目标是尽可能好的下围棋,那么对它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把所有能利用的资源都用来增加自己的算力,比如把太阳系转变成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或者向宇宙深处进发以获取更多的能源,这就很有可能与我们的目标发生冲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也许随着人工智能自身智力的发展,也许它会觉得原来被赋予的目标无聊乏味。比如说,假如一群蚂蚁创造了你,给你的目标是修建更大更好的蚁丘。最初也许你是认真的执行,可是当你的智力发展到远超蚂蚁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原来的这个目标变得索然无味呢?你会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呢?

可以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一个也没有解决。事实上,暂时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除了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我们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讨论我们的目标时,我们到底是谁呢?我们讨论的到底是谁的目标呢?这里面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复杂的内容,到目前为止,人类还远远没有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之间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我们又怎么能保证人工智能的目标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呢?因此,作者在本书中呼吁,人类应该尽快对这些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讨论,在超级智能发展出来之前,具备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否则,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就与我们人类无关了!

让我们往更深一层去思考:当我们谈论所谓的目标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有目标?比如,今年你的小目标是先赚一个亿,为什么?因为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那成就感是什么?今天我的目标是吃顿好的,因为美食可以让我获得满足感,那满足感是什么?这就牵涉到一个更为难以捉摸的概念意识。

意识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意识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不过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正在逐渐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像之前一样,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关于意识的定义。泰格马克在书里对意识给出的定义也是这样的:

意识(consciousness)=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

顺便插一句,在阅读整个《生命3.0》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处处体会到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严谨,他会在讨论每个关键概念的之前,给出他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这并非是为了表示他的定义有多么高明,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确的了解他所要讨论的内容,避免误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态度。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就会犯这种错误:两个人对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发现大家对其中使用的一个概念的含义理解完全不同。我就亲身经历过在一个饭局上,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人争论地瓜到底长什么样,半个小时后发现大家说的地瓜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可见,在沟通过程中,统一语言是多么的重要。

回到关于意识的话题。根据泰格马克的定义,如果你能感觉到这就是现在的我,那么你就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如果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够认识到自己就是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辆汽车是有意识的。

关于意识的研究,目前科学家们只对大脑如何处理信息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上有所进展。概括来说,意识就是信息处理时产生的感觉。由于人类的大脑从收集信息到做出反应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因此,实际上意识是发生在过去的。也因此,我们会有很多无意识的快速反应。然而我们对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系统,以及为什么会产生意识这些更难的问题,科学家们还没有什么头绪。

那么,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拥有意识,那他的主观体验会是怎样的呢?从目前我们已知的信息推测,虽然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电磁信号以光速传播,比神经元信号快数万倍),但是人工智能的尺寸也会更大,因此,人工智能的主观体验系统也很有可能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层级嵌套系统,从微观尺度一直嵌套到宏观的宇宙尺度。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呢?这其实是一个关乎人类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不管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没有了意识,也就是主观体验,那积极的体验也就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识,所谓快乐、美丽、善良、目标,都没有了意义。并不是我们的宇宙将意义赋予了有意识的实体,而是有意识的实体将意义赋予了我们的宇宙。然而,一旦未来的世界为超级智能所统治,一旦超级智能是根本没有体验的冰冷的机器,那么,这个宇宙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比起智能的未来,意识的未来才更为重要。在未来的场景中,要么,我们已经教会了人工智能体验这个宇宙的各种意义;要么,我们人类需要完成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革命性升级,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这两者都没有做到,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僵尸智能控制的没有意义的宇宙。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如果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的再长一点,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注定令人沮丧的结局。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中熵的总量是趋于增加的,也就是整个宇宙是趋向于混乱的。最终,它会达到一个极端混乱的最大值,被称为死寂。在这个状态下,万事万物都会扩散成一种无聊而又完美的均质状态,没有复杂性,没有生命,也没有任何变化。

那我们之前讨论这些还有什么价值?我们努力地去为人工智能赋予目标和意识,为这个宇宙赋予意义,岂不是白忙活?

并非如此。虽然宇宙整体是熵增的趋势,但是为了熵增,大自然又有产生生命以促进更有效的热力消耗的趋势。你看,大自然就是这么有趣:一方面它趋向于混乱,一方面又制造一个有组织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通过让环境变得混乱来维持自身的秩序和复杂度。

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折腾,你越折腾,就越是符合宇宙的终极目标!

这不是什么鸡汤,这个看起来矛盾,但是又非常合理的逻辑已经被写入到了物理学定律里面。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基因,生命中也会出现很多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事情和道理,不过没关系,这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参透其背后的物理学规律而已。

另外,在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思考生命的未来的时候,经常容易陷入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思考所谓的有益和有害,其潜在的主体实际上是我们人类。但是,如果把人类只是看作生命形式的一个发展阶段,未来的生命3.0才是生命的终极形式,也许我们就会少一点傲慢,多一点谦卑,在看待未来的时候,也就会多一分理智,而少一分焦虑。

有个说法是:超级人工智能将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在那之后,所有的发明就将都是超级智能所为,跟人类没什么关系了。我倒是觉得,超级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培养的一个孩子,它在我们的呵护下长大,继承我们,超越我们,它也许会符合我们一切对好孩子的定义,也许会离经叛道,不管怎样,最终它都必将会离开我们,走上属于它自己的道路。或许,这就是我们生命2.0的最后一个使命吧。

生命的触发-读《生命生命》有感二


“生命”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说:“生命,不就是血在流动吗?”或者有人说:“生命,不就是心脏在咚咚直响吗?”现实的人或许会想:“生命,不就是要经过生老病死吗?”诚实的人更会想:“生命,不就是有血有肉吗?”但自从我读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后, 我才发现自己对生命的见解〈几对生命的意识竟是如此浅薄。我开始悔恨我没有在我的生命上添上色彩,开始为我没有用时间在生命这本书上写下自己的辉煌而羞耻,我更讨厌自己没有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情趣……
我出世以来,甚至到至今仍未弄清楚什么是生命。
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漫长的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部机器,那么时间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支撑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那广袤的田野,那么时间则是耕耘的犁耙,创作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盒多彩的颜料,为生命洒下色彩,描绘着人生……
“生命”,是一个不可思议,更是令人难以捉摸的词:生命的决定,更是令人出乎意料……
当我发现《生命 生命》的女作家——刘侠的生命时,我更感到大吃一惊,一个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人,居然能够操纵生命,在病情恶化中,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散文,这顽强的生命力量怎能不让人感到无地自容呢?
生命并不是没个人都能完全拥有的,你说我们能对生命不重视吗?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摘要】喜迎飞雪,新春吉祥,经过2014的成长,来到2014,希望得到大家的更多关注,希望生命的密码:读后感是你想要的,祝大家马年长红!

生命的密码是谈家桢的著作他将一生的种种尽力都写经历这本书里,让我们惟妙惟悄的看到了谈家桢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可以说让我们的精神饱餐一顿了,也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种种道理,让本是沮丧的我们再次有了信心从黑暗中崛起!

就如谈家桢所说的:一个人要是想100%的成功必须付出无比巨大的努力来换龋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因为在求职与旺盛的年龄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情冲忙了好奇心,他的外公是一个木匠,一天看见粗糙的木头在外公的手里经过一道道工序,马上就变成了美观耐用的木制产品,十分的羡慕。于是,便趁着大人不注意拿起了斧子,找了块木料,便学起大人的手势劈了起来。毕竟他消失还是个孩子,一走神,斧子一歪,劈在了左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鲜血马上溢了出来!大哭过后我便缠着外公要学木匠活。他们教会了我敲敲打打、锯锯刨刨。到了后来,我居然能自己设计并设计出像样的木头来。可以说那时我便开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这个谈家桢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肯去努力的学习,一定可以得到非凡的收获。这也是谈家桢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好成绩的最大原因了!

这本书的最大看点便是谈家桢给我们的一个个意义深刻的大道理,这一个个大道理也是从谈家桢生活故事中来的,所以我们要将甚或中的每一件事做得好,还做得非常的漂亮!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看完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今后的日子里和小编得到您的更多关注!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部由三毛著作的书籍,该书以沙漠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沙漠中的真善美,每个故事都充满了异域风情。网友看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小就听说三毛的大名,她是个多么有才情的女子,又是有多少人为了她的爱情故事而艳羡,以及她的逝去又是多么的惋惜与悲切。我是个莫名叛逆的人,大家越一致好评的书,我便偏不去读,偏要避的远远的才好,于是一直带着不知哪来的倔强排斥三毛的书。终于,是在某个莫名悲伤且无聊的图书馆之夜,一股没由来的冲动驱使我打开了这本书,亲自探索这个奇女子的一切。

初开这本书却没觉得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只是觉得一个一个小故事的排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会是整篇整篇大张旗鼓的描写,却是这样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

于是我决定要继续看下去了,认真读了序,是她的母亲写的给女儿的一封信,言辞恳切而温柔,字字句句中无不充斥着满满的爱。她母亲说,心疼女儿的经历。是啊,对一个母亲来说,撒哈拉有多么壮美又有什么意义?所求不过是女儿能够幸福快乐罢了。虽心疼,这位深谙女儿性格的母亲依旧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更有对女儿能好好处理面对一切的信任。不知不觉,竟是在未读正文前,就献给这本书了些许眼泪。

第一个故事便是说吃的,越读下去越觉得这和我想象的三毛完全不一样诶。

我通过文字所见的是一个俏皮的少女,用她的巧思和浪漫硬是把沙漠过出了诗意。她和丈夫荷西之间的相处也让我感到极度舒适,不见腻歪,明明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却有说不出的和谐。而在我想象中,以为她的文字应该是满满的张扬叛逆,甚至会有点黑暗。

就算是她一心想去撒哈拉的举动,我也不觉得这是叛逆,而是真实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她的文字简单真诚且口语化,读起来丝毫不费劲,给我一种在和她聊天的感觉,倒是正合了她在序中对读者所说当我的文章刊出来时,我们就是在默默地交谈了,而我更是脑补出了她的声音清亮、吐字清晰且语速偏快,当真是作朋友般交谈着了。

除去她写作风格,我更惊讶于她对一切事情的处理方法,我俩实在是完全不同的人了。

《结婚记》里的她,香菜往帽子上一插竟然就去结婚了,由于条件实在不好,她的结婚经过有点手忙脚乱,却字字句句露出掩盖不住的开心。她那样自由洒脱,荷西也可爱极了,我开始理解人们为什么向往他们的爱情了。

三毛是那样特别,经历惊心动魄的沙漠险境后,他俩居然不约而同约定好第二天继续完成没有找到的化石哦对了他们的结婚礼物是骆驼的头骨,有着黑洞洞的大眼睛和呲牙咧嘴的表情我怎样也不能理解三毛看到之后的兴奋究竟从何而来。更不能理解三毛描述她的恼人的邻居的屡次打扰造就了她五光十色的生活。

看到她被邻居弄坏了鞋时,我气的恨不得钻进书里,帮她教训这些芳邻。奈何我实在没有进入书中世界的本事,只能把书一面面翻的飞快,既不愿看到气人的场景,又实在舍不得错漏了任何一处精彩。

我当真是陷入三毛的魅力中去了,我尤爱《白手起家》这篇。她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书中时时透露出她父母对她的宠爱以及家人的关心,她明明可以选一条更为轻松的路(寻常人认为的轻松),却为了追求没有长河、落日也不是圆的沙漠生活而为几块棺材木头苦哈哈地守了一整天。我替她苦,她却觉得生活就是如此。她对生活的热情是魔法,装扮出了沙漠里最美的房子,吸引来了愿意帮忙的好朋友。

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这样会生活啊,尝的苦也是甜,受的累也是甜,总能在不完美的日子里寻出美丽之处来,这美丽还开了花结了果,且还将这甜果给大家都分了一份去。

然而,三毛确实不是一个永远散播正能量的太阳若是这样她的魅力或许会有所削减,虽然书中提到的地方很少,我确似能从些微字句中体会出一二。

最明显的部分大约是《死果》中,她犹豫着轻轻地说出的话:我在想也许也许是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了。她那样情绪化,心中大概也有十分脆弱的地方。异国他乡的感觉实在不好受,尤其在丈夫也是西方人的情况下,许多事情大概是谁也没法分享,这种情绪并非自己可以左右。

于是,她在荷西出意外后悲痛欲绝并最后选择了自杀。自杀,在我看来,不觉得有什么惋惜,甚至觉得是她的必然结局,似乎格外的理所当然,尤其是当我了解到她是通过丝袜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更是有了一种不愧是三毛,连上吊都比旁人更唯美的感觉。

她在书中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那么,我坚信做出结束决定的她,想必带着她的理由,快乐幸福着。

第一篇发自内心的读后感是献给三毛,我开心极了,还有点荣幸。

我曾想过她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似乎过于饱和,不符她骨子里的浪漫;黄色?似乎有些太单薄,少了些女人的风情和魅力;紫色?又不够张扬洒脱。我终是找到了她的颜色橘红色火焰的颜色,跳动着,燃烧着,充满活力与张扬,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火热与痴狂。这一抹亮色,在沙漠的黄沙翻滚吞噬中依旧纯净明亮。一袭长发,一身长裙,她的美丽在撒哈拉留下了永远的印记,并将美丽的故事带给了我们。

想告诉她,看,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

喜欢《生命的重建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