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王阳明第三集读后感

王阳明第三集读后感

风味人间第三集观后感1300字。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风味人间第三集观后感1300字,带给大家。欢迎你的品鉴!

《风味人间》是和一档美食纪录片,我们能够从中感悟到很多的美味,我组传承的美食可为多不胜数,让我们垂延欲滴,感叹祖国的伟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风味人间第三集观后感1300字,你们对于美食的向往被引发出来了吗?

在第三集中可能我已经比较适应《风味人间》的水准,所以那种惊喜并不强烈了,在大的地方没有什么怦然心动的地方,反倒是一些小的地方它一直做得不错,并且对片子影响很大,但是非专业人士可能没注意到,我在此就来简单说一两句。那就是音效、配音、音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在每一行都适用。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看《风味人间》的时候最多的感受就是看着真好吃!看饿了。但是人家是如何做到让你隔着屏幕看饿了是有很多技法的,灯光、调色、摄影、剪辑、文稿都参与到了其中,但是声音这一环节往往让人忽视,可是它至关重要。有了声音片子就活了。这是我实习期间被教导的一句话,后来在无数的片子中都得到了证实。(我不是对口专业当的编导)

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信息量巨大,不,应该是海量,每时每刻的海量,但是我们自出生就在这样的环境内,所以不觉得,而且会过滤掉很多我们潜意识下无用的信息。但是这些被忽视的信息有时反而是你构成对事物认知的重要基石,比如你吃妙脆角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脆脆声,再比如炖烂的肉之间的粘连的啪啪声。你可能都不会在意,那是因为你潜意识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但是做片子,这些都是被制作人员特意加入、强调、剪辑的!为的就是让你身临其境,甚至是用听觉增强你的主观感受。(依据经费不同,做这个工作的人也不同,有钱的就是专门的音效师,没钱的就是编导自己,我就是自己做,心疼自己一万年。很多市面上的小公司欺负顾客不懂行不加音效。)

大家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火的啪啪声和市井的街道声,这些是很好的应用却很初级,因为那是强音效,每一个人都会注意到。能看出这个片子做的细致的点是本来有,却很细微,本不应该让你听到的音效,比如其中炖肉时肉与肉之间的那种绵弱的啪啪声,生活中也有但是极其细微,你不是不会注意到,是你一般不会听到,除非你趴在锅边听,那还很微弱,而片中就是单独加了两轨炖肉的音效,并调大了最少20倍,为的就是让你觉得自然,并且加强你对肉被炖烂的程度的感观认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处都是一样的处理方式,烧饼的咔嚓声、切菜的哆哆声、碰杯的声音等等,无处不在。确实在技术难度上不高,但是做的细致、适当、无处不在是极其难得的。在中国纪录片中无论是商业、艺术、大众、小众,《风味人间》的音效都是很好的了。但是孤木不成林,除了音效音乐也很重要,而音乐被关注的可能性更多,因为它成段出现,情绪明确而强烈,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情绪,调解节奏。(很多小公司就是用罐头音乐素材哄骗消费者,其实容易至极。)音乐加上音效在纪录片留白上的填充是很重要的,就像是海洋,你看着什么都没有,只是海上没有船和人,但是有海呀,音乐和音效就是这里的海,它很重要,它的起落就决定情绪的起落,音乐音效太强了就会淹没内容,但是没有就很干涩。

配音,配音就不多说了,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节目完美的诠释了配音的重要性,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句话,这一点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最后强调一点《风味人间》的配音真的是中国前十的配音演员,情绪饱满但不张扬,声音有力却不强势,他用声音牵引你看完全篇,你一点不觉得烦,但是你想想你爸妈跟你说话,是不是一张嘴就崩溃了,不论说什么。

最后,声音真的很重要,其中的技巧、奥妙远不止于此,但是我今天发烧太难受了,就写这么多吧。我的吃药休息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一)

昨天学校让我们看了一段关于《复兴之路》的视频,感觉不过瘾,有头没尾的,最郁闷的还是要我们写观后感 最烦的就是这种制度式作业,其实看了之后还是有点感触的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截大概是刚考完《企业战略管理》吧,很自然的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觉得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只不过这个企业很大很大而已,要想让这个企业发展壮大,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是非常关键的,而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更是至关重要的,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国际上我们更是孤立无依的,除了苏联愿意和我们结为同盟国,但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队伍的带领下,我们团结一致、雄心勃勃,用来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计划18年任务,这个成果不能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振奋。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浩劫”却让我们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倒退!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领导的失误,错误的方针路线让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不得不感受到战略的重要性,不论是经商还是治国!

而好的战略还要加上一个好的领导!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二)

1953 年11月30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数百工人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9时许,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了,近百年来中国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重轨上的历史于这一刻终结。就在这一年鞍钢诞生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高炉也在这里投产。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祝贺,称赞鞍钢的三大成就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时,新中国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庞松)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基本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那么,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同时进行,这将给中国带来一场什么样的变革?

在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上,毛泽东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他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建设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但是,当中国人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却发现想要描绘出美丽的画卷是如此之难。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政治与外交的角力,军事上剑拔弩张,世界被划分成两大阵营。冷战的阴云与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忧虑笼罩了整个世界,也给新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柯伟林)冷战孤立了中国,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么做的,美国实施了对中国的禁运,这就切断了中国产品和许多传统的西方及日本市场的联系。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我们和苏联签定这个条约之后,就对中国国家的安全稳定乃至世界和平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法律上的保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是非常大的。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 约瑟夫·奈)美国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美国低估了中国对这次战争的重视程度。我想美国越过三八线就是错误的开始。

1950年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只有61万吨,双方相差140多倍。在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中,志愿军战士用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扞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而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沈志华)在这个时候呢就面临一个问题,你搞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怎么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学苏联,因为中国没搞过社会主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社会主义苏联创造的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正是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在建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后发国家。

1952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谈判,两国政府最终商定,今后5年苏联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开工建设骨干工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加快了进程。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 约翰·奎奇)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直接、高效,特别是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这对当时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到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951 年9月生活在贫困太行山区的农民李顺达第三次受到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为解决生产资料匮乏的问题,早在解放区时期,李顺达就和6户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将各家的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个经验与毛泽东是想法不谋而合。1951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案)》中,毛泽东亲自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1952年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朱佳木)主体是工业化,“三大改造”是两翼,就好比是一只鸟。这个“三大改造”是鸟的两翼,就是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我们的工业化才能够真正地能够得到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彼得·诺兰)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空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是一幅在20 世纪50年代非常有名的照片,照片的主角名叫李绍奎。1953年,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祝贺他创造了快速炼纲新记录。李绍奎和千百万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位炼钢工人常说的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几千年来,普通百姓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人民代表大会自下而上逐级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伴随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延续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尊雕像为后人记录了一位新疆普通农民与国家领袖的故事,库尔班·吐鲁木,一个在旧政权时期被奴役被欺辱的农民,60多岁才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里收获了金灿灿的玉米。从此,库尔班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要骑着毛驴去北京,感谢带给他幸福生活的毛主席。库尔班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北京在哪里?他只知道向东一直走下去,就一定能到北京。

(库尔班的同乡 卡斯木·热合买提)1958年,库尔班大叔作为劳模第一次去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回来的时候毛主席送给了他十多米布,库尔班大叔回来后把它做成了大衣穿上了。1959年,库尔班大叔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又去了北京,走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告诉他,这次去不要说别的了,就说要一台拖拉机的事情。到了北京之后,毛主席问这次你有什么要求呀。库尔班大叔说能给我解决一台拖拉机吗。毛主席就批了一台拖拉机。这是我们这里头一次来了拖拉机。

库尔班的故事后来经王洛宾谱曲,成为脍炙人口的民歌——《萨拉姆毛主席》,直到今天仍被广为传唱。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原计划用18年实现的目标只用了7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1956 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等问题,第一次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到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林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做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录音)我们并没有孤立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这个时候主要矛盾几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搞阶级斗争就变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时的我们国家的生产还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个矛盾,因此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要发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

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作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依次重要会议,八大既对建国以来七年的经验作了总结,也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中央党校教研部主任 柳建辉)八大提出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有好多都是富有创意的创新精神,包括社会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执政党建设,这样一些思想,从目前来看,八大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1957 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创造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然而,当对梦想的追逐变得狂热时,人们逐渐忽视了理性的声音。“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央和地方的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取得的成绩也让中国领导人备受鼓舞。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15年内赶超美国。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而来到莫斯科的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中国将在15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大跃进”,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于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以及何时迅速地实现工业化,有很多理论,当时就想出了一些方法,像“大跃进”“后院炼钢炉”等等,虽然这其中大多数想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在经济上却过于理想化。

对速度的渴求同样出现在农业领域。195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合并成为2万6千多个人民公社。

正常的经济秩序被破坏,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出现了。1960年,粮食和棉花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1957 年极少数右派分子乘全党整风之机,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开展了一场反右派斗争,但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这是杭州市庆春路上的一栋两曾小楼,中国最早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曾经生活在这里。1958年,79岁的马寅初因为《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这篇充满科学论断与调查研究的文章被一些批判者说成是政治阴谋,计划生育被指责为让中国断子绝孙,学术的正常表达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意味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已经变得不正常了。

渴望迅速摆脱落后面貌的愿望遭遇挫折。在1960 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和中国签订的600个合同,撤走全部1390名在华专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使250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新中国失去了唯一的外援,处在了建国以来国际、国内环境最为困难的时期。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经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在曲折中探索的中国将如何摆脱困难局面呢?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程中原)由于我们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很大的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但这样的做法很快就被停止了。而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被削弱和破坏,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段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了严重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问题。1965 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山东即墨市的一个普通村庄,1968年王家后戈庄因为劳动力不足,决定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割草,为调动积极性每斤草奖励5厘钱,这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物质刺激”、“5厘钱的报酬”被形容为腐蚀人们灵魂的“砒霜”。

(王家后戈庄第三生产队原书记 王衍怒)农村说那时候没别的,就是一灌尿还两行道,你是这灌尿撒在集体地里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把这灌尿你撒在个人自留地里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一场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悲剧!多年以后,这段沉重的历史依然令人慨叹。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而正是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国家广阔的空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入江昭)我认为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其他领导人也认识到,即使“文化大革命”仍在进行它早晚也是要结束的,同时对抗美苏两个大国是不实际的,于是1970年左右毛泽东开始向华盛顿发出了一些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中美破冰也为中国建交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西方主要国家和西方这些国家的盟国在很短时间内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一来基本实现了中国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有外交关系这样一个大好局面,最后也可以说,中美破冰也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重要条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从美国方面来说,是它开始日益认识到1949年以后成立的一个新中国,它是真正政治稳定的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正在扩大的一个国家,虽然有“文化大革命”中间的一些混乱,但它不可能动摇这个国家的一个根本。

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历史赋予了每一代人各自的使命,任何人都难以超越自己的时代,历史将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将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强军》第三集《制胜》简介


胜战之问:中国军队能不能打赢未来战争

八集大型纪录片《强军》正在热播。今晚8点,播出第三集《制胜》。

由英国人制作的纪录片,片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影片的解说词写道: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外国军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绳索一样,牢牢套住了中国的脖颈。

这样的严峻局面,已经远非一日。人们不禁要问,我军能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态势?

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习近平就充满忧患地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1

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习近平就充满忧患地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这场代号为“跨越-2014 朱日和”的军演,由当时的7大军区各派出1支陆军合成旅,与蓝军旅进行实兵对抗演练。“车轮大战”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6∶1,蓝军胜,红军败!1

这场代号为“跨越-2014 朱日和”的军演,由当时的7大军区各派出1支陆军合成旅,与蓝军旅进行实兵对抗演练。“车轮大战”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6∶1,蓝军胜,红军败!

训风不正是对官兵生命、对未来战争极大的不负责任,危害甚大,必须坚决克服。统帅的话语,戳中了三军将士的心。

一场思想的风暴,迅速在全军刮起。如同当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就像尖刀,剖开了军队战斗力建设顽症痼疾的病灶。从军委领导到普通一兵,人人全程参与,上至领率机关、下到基层班排,层层反思检视,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切中要害之深,实属罕见。1

一场思想的风暴,迅速在全军刮起。如同当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就像尖刀,剖开了军队战斗力建设顽症痼疾的病灶。从军委领导到普通一兵,人人全程参与,上至领率机关、下到基层班排,层层反思检视,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切中要害之深,实属罕见。

习近平说,军事训练抓什么?我想就是实战化。习近平说:现在不少人嘴上说的是明天的战争,实际准备的是昨天的战争。他多次告诫全军,我们千万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登上停泊在大连港的辽宁舰。详细了解武器装备性能,不断地停下脚步,认真询问一些具体细节。拥有了航母只是航母梦的开始,中国不仅仅是要解决有无问题,更需要的是能打仗的航母。0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登上停泊在大连港的辽宁舰。详细了解武器装备性能,不断地停下脚步,认真询问一些具体细节。拥有了航母只是航母梦的开始,中国不仅仅是要解决有无问题,更需要的是能打仗的航母。

2014年秋意正浓,来自空军的14个航空兵团,成建制飞临西北,开始了人民空军空战训练的一场革命。这,就是自由空战。

2015年最后一天,火箭军成立。部队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0

2015年最后一天,火箭军成立。部队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

选将用将的标尺刻度必须清晰。习近平专门就军队选人用人向各级党委提出严格要求:把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干部用起来。

军队,只有两种状态,战争和准备战争。0

军队,只有两种状态,战争和准备战争。

从海上到陆地,从空中到空天,春有大练兵,夏有大海训,秋有大演习,冬有大拉练,人民军队的实战化训练,唱响了“四季歌”。

习近平: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战斗力建设永远在路上。

战斗,仍在继续!胜利,就在明天!

评论

坚决拥护一个中国的铁策。坚决消灭一切侵略者。民兵也是保卫国家的力量,我们随时可以奔赴战场保卫国家。用我们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筑成最坚固的长城!中国必强。

努力吧,祖国!

强军才能强国

战斗力建设永远在路上,祖国强大,人民安居乐业,加油,我的祖国!

祖国万岁

强军之路

强军方保国安!加油!中国!

自豪

平时多流汗,战时小流血。加强杀敌本领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能打赢

[鲜花]和平发展!强军强国[加油]

回复 30

鼓舞人心啊!

筑梦中国第三集观后感


【筑梦中国观后感_1】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的联合通知,党总支组织社区党员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的《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是一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等七集。

6月30日,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四周年诞辰的前夜,我观看了《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纪录片以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陈列为引线。展览中运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真实地诠释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此,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梦。

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主题,是我们先辈们不懈追求的理想和渴望进步的夙愿。纪录片展示了“四海平静,天下太平”而取名的南京静海寺风貌,这座为郑和下西洋所作功勋所建的寺庙,却在四百多年后见证了中国海上的屈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上屈辱的历史,更展现着中华儿女不屈列强侵略压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风雨如磐,沧桑历史,让我穿越在历史时空中,深切感知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轨迹

既有林则徐在为鸦片流毒之深发出了“几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的哀叹中,不畏强暴坚持禁烟;还有谭嗣同不甘当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奔走而献身;更有邓世昌、张自忠、关天培等,在抗击外寇侵略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荡气回肠的光辉形象……

《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观后感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巡视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昨天播出第三集《震慑常在》,片中披露了虞海燕、王三运、杨振超、陈树隆案件细节。

《巡视利剑》像一把悬挂在自己劲上的利刃,时时的告诉自己,不求多高,只望自己每一步都要谨慎,再别犯错误!三运也好,海燕也罢,曾经多么风光的人物,最后却要用醋泡手机,马桶冲照片……何必呢?五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今晚在央视播出,深刻阐释了巡视制度的必要性,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就应让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震慑常在。

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内巡视工作实现全覆盖,为党内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明确新定位、探索新打法、形成新常态。巡视的震慑作用彰显,其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观后感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观后感。

巡视制度有效破除了“关键少数”缺乏有效监管的格局。长期以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有上级党委、同级纪委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但却难以有效落实,形成了“上级不知、同级不愿、下级不敢”的局面。而巡视制度犹如一把利剑,打破桎梏,强力反腐,使得领导干部不再有“铁帽子王”,而“巡视组来了”也成为领导干部最不愿提及的话题。

巡视作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在不断打虎拍蝇的同时,形成了有效震慑。巡视是插入腐败中心的一把利剑,一些腐败分子纷纷在巡视面前滚鞍落马,巡视不再是走过场,巡视监督的常态化长效化,使之成为腐败分子难以爬过的坎、难以渡过的河。尤其是中央巡视组祭出的“回马枪”绝招,更是让腐败分子防不胜防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观后感心情说说。因巡视在反腐斗争中精准打击、定点清除,所以其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中的杀手锏,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永远的警钟,震慑常在。

教师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范文


一、巡视“回头看”,对广大党员干部震慑常在。

从十八届中央第九轮巡视开始,出现了一个广受关注的新词:回头看。就是对已经接受过巡视的省区市,要再一次迎来中央巡视组的巡视。目的就是发挥巡视的震慑作用,彻底解决上一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回头看是十八届中央巡视的重大制度创新。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首次提出了巡视回头看的设想。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巡视汇报时明确指出:“巡视过的31个省区市,不是一巡视了就完事,要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让心存侥幸的感到震慑常在。”20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对省区市开展‘回头看’,特别是对那些整改不力、查案不够、震慑不大的地区,要优先安排,决不能让他们觉得巡视是‘一阵风’。”目前,已经对北京、天津、重庆、辽宁等16个省区市杀出了回马枪。对过去的问题没有见底,没有彻底解决的,还是要杀回马枪。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就应让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震慑常在。

二、“回马枪”绝招,让腐败分子防不胜防。

巡视回头看实际上就是再巡视,它释放出了不是巡视一次就万事大吉的信号,彰显的是党内监督的严肃性与韧劲。一些第一次巡视后本以为侥幸过关的腐败分子被回马枪挑落马下。专题片中的虞海燕,甘肃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20**年11月至20**年1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甘肃开展巡视“回头看”,巡视结束后第五天,虞海燕被中央纪委带走审查。几年来他机关算尽,最终都毫无意义。甘肃因这次回头看而落马的,不只是虞海燕。中央巡视组还发现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的违纪问题线索,20**年7月11日,刚刚调职全国人大的王三运也被正式立案审查。王三运纵容甚至授意亲属在甘肃承揽工程以权谋私,还为多名老板办事,收受钱财、房产以及玉石、字画等贵重物品,涉嫌受贿犯罪且金额巨大,最终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杨振超,安徽省原副省长,20**年中央第五巡视组对安徽省开展巡视“回头看”时发现了他的问题线索。因这次巡视而落马的不只杨振超,另一名安徽省副省长陈树隆也被立案审查。

三、“机动式”巡视,迅速准确发现问题。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


观看《正道沧桑》,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是的,有梦想,更需要有动力,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而“正能量”也成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动力。或者说在中国,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还记得,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中国梦的“大道”,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史为鉴,寻找传播正能量,去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负能量,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而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古今中外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影响深远的经验教训,同时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得到我们最需要、最精华的理论、实践经验,它们将会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漫漫征途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近代世界,无数的社会主义先驱们不顾一切地追逐立志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为什么,他们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有理想。

很多人可能会说又是这种俗气、无聊的话题。当然,曾经的我也是其中一员。说理想,谁不会,“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这是我们的感慨,也是我们的无奈。要说我们的理想,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中国梦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的期许,更多的也是包含着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美丽规划蓝图。就业压力、住房、婚姻等等,都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压力,我们只是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者说生存下来,而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我是歌手》第三集观后感兼吐槽


就好像新车过了磨合期一样,节目越来越好看了。歌手们渐入佳境,编曲越来越精良,总体来讲是质量很高的一期。

1、先说李荣浩。
实话实说,就创作实力而言,我认为他是不输给胡彦斌的,甚至已经悄悄超出了一个身位。他的词曲和他的人一样,干净清澈,不流俗套。胡毕竟已经身处江湖多年,他知道怎样去迎合市场,《男人KTV》、《红颜》、《宣言》、《一万光年》,每首主打歌都非常的有指向性,在创作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传唱度、编曲配器等诸多市场因素。而李荣浩则像一张白纸,工工整整的写上碑文一般的颜体书法,看上去清新雅致,却不如一副风景画更让人容易去欣赏。
这首《模特》,是李荣浩2014年金曲奖上大热的一首歌,很多人都听过,但是他在《我歌》的演唱却基本沿用了原来的编曲,在新鲜感上就差了一层。他的唱功,只能说嗓音很特别,演绎方式很诚恳,就功力来讲比其他歌手都要嫩非常多。歌曲没惊喜,唱功不过关,你来踢馆,就不能平平的、温温的,就得用有爆点、放肆一点的演绎,为什么不唱最近大热的《喜剧之王》呢?他给我的感觉只是来打一下歌,然后就赶紧回家吃饭了。
大家可以听听他的《李白》、《老街》、《喜剧之王》,都很耐听,像周杰伦刚出道时的风格。

2、张-艾玛你可急死我了-靓颖
朴树某种意义上跟李荣浩很像,《生如夏花》、《白桦林》、《平凡之路》、《那些花儿》,这些都是世界级的优秀歌曲,但他的唱功却不在平均水准之上。唱功实力强劲的张靓颖选择了这首《生如夏花》,就吃了大亏。这首歌的立意虚无缥缈,没有叙事、没有主副歌的明显区别,更不能带动观众的情绪,这是一首不!适!合!参!赛!的!歌!
我一直觉得张靓颖的舞台调动、与观众互动的方面是有些欠缺的。你把一碗温开水给观众喝,那你端碗的手一定要晃动一下,让观众呛到,他才会对你有深刻印象。第二段改变曲风狂野起来啊,节奏跟着鼓声快起来,大起大落的东西才适合参赛。
如果张靓颖还想选择灵魂音乐,偏民族的音乐,可以选择吉克隽逸的《不要怕》,最后的a jie lu可以引爆全场。

3、胡彦斌
前面我说胡彦斌偏商业化,并不代表我不喜欢他。就好像高圆圆从《爱情麻辣烫》里的清纯少女,变成《一生一世》里成熟女性,还是很赏心悦目,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美。
胡的《耶利亚女郎》是我人生中听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出自童安格《梦开始的地方》。80年代的歌,在编曲上总会有些缺失,胡彦斌为了弥补歌曲原本的不足,多增加一些异域感,可以说是动了很多脑筋。西塔琴贯穿了整首歌曲,也增加了弦乐部分的配器,加上胡彦斌出色的中低音域的演绎,让这首歌非常有画面感。好像看到了沙漠中,一个戴着面纱的西亚女人,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有一点,小胡有点不会做人,西塔琴大师姚策这么大年纪给你伴奏了整首歌,唱完怎么不向观众介绍呢?这点多跟韩红学着点儿。

4、黄丽玲
这才是真正的天生歌姬!A-Lin终于开窍了有没有!
这首歌的编曲绝对够水准,《找自己》这样一首纯RB的歌,说实话是与Alin不搭的,但是加上了Jazz以后就不一样了。我之前说过她可以选择一些蓝调、爵士的曲风来唱,这是韩红、张靓颖、陈洁仪所驾驭不了的。她是顶尖的女中音,选择一首轻松俏皮的中音域歌曲,就等于站在自己熟悉的战壕里,拿着自己顺手的机关枪,对着下面随意发挥就好了,哒哒哒哒扫射就好了。
她的演绎越来越放得开,和台下的沟通也变得多了起来,让人情不自禁的跟着摇摆,谢天谢地,你终于回到你的星球了。
顶尖的歌手不管在台湾、香港还是大陆都要把这里当成主场,这是老娘的舞台,你们是来争第二的吗?
pS:瑕疵还是有的,1、最后段有一句破音;2、这种RB、JAZZ是黑人的音乐,建议伴唱组站到舞台上,歌手可以和他们做更多互动,将会更精彩。
pS2:Alin的眼睛大约比李荣浩大5倍左右,小眼睛的表现力劣势很大啊。

5、韩红
韩红台上台下的反差太大,一时间让人不太习惯,这是要做女赵本山的节奏吗?
她身后一定有一位编曲大师级人物为她掌舵,这首《往事随风》的编曲太美好了,引用《食神》里的一句台词,我怕我以后再也吃不到这么好吃的饭啦!怎么办啊!不会再有比这首歌编曲更好的了,吉他为主要伴奏,陶笛和鼓作为色彩的点缀,韩红的声音本就可以算做一支乐器,这四者美妙和谐,奉献给了我们一场盛宴。几乎可以满分,如果没有下面的瑕疵的话。
有一个地方,韩红演绎得有待商榷。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都随风,这一句韩红换了三次气,原唱是不换气的,听起来行云流水一般,韩红这样的演绎就让人有种错顿感,她不存在气息不够的问题,可能是想放慢节奏,增加细腻感吧,但在我眼中看来,就好像白玉微瑕一样可惜。

6、古巨基
《情人》这首歌充满了情怀,因为这是黄家驹参与Beyond的最后一张专辑中的歌。
可能是向Beyond致敬的缘故,这首歌的编曲基本没有改动,只是最后的副歌部分增加了气氛。
这首歌非常适合古巨基,他的中高音恰好适合,正中下怀。他的演绎也是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地方,也没有像韩红那样的,我认为的重大失误。
大家可以再重听一次Beyond的原版,黄家驹的演绎方式还是更有特色的,铁汉柔情,古巨基还是偏娘炮了一些,高音方面也不在一个档次上。
如果黄家驹现在还在世,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将会有多少好歌流传于世,只能说是天妒英才。

7、孙楠
我第一次接触阿卡贝拉,是从Boyz II Men的《its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开始,第一次听就爱上了。人声伴奏,我认为是一种对音乐最高的理解,人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器,是可以复杂控制的、最精致的发声体。
而这首《至少还有你》的阿卡贝拉版却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阿卡贝拉歌对主唱的要求很高,嗓音要有层次、够厚重,最好有沧桑感,Alin和张靓颖都是蛮合适的。孙楠的声音偏高亮、偏清澈了,不适合。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这两句一出口,又给我一种不必烦恼,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的感觉,《不见不散》出来了有没有。《至少还有你》+孙楠,从阿卡贝拉的角度,给我一种四不像的感觉。如果你实在要尝试,《爱很简单》更适合一些。
pS:大家可以搜一搜Boyz II Men的《its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天籁之音。

我最终的排名是:
1、韩红 2、黄丽玲 3、胡彦斌 4、古巨基 5、孙楠 6、李荣浩 7、张靓颖

总pS:
古巨基还是主持人,既然抵抗不了就试着享受吧。看他越发的顺眼了些。
节目不要再基化了,经纪人已经那么多娘跑了,还总来亲一个。下次再要亲就女的去亲,不是喜欢亲嘛!

相信《风味人间第三集观后感13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王阳明第三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