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上帝的寓言读后感

上帝的寓言读后感

上帝的火柴3读后感3500字欣赏。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你不妨看看上帝的火柴3读后感3500字欣赏,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上帝的火柴3》一书由齐宏伟所著,安徒生图是大家都看过的,有羡慕里面美好的,也有心疼的里面的悲惨,这本书主要是对安徒生童话进行解析,让我们走进童话的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上帝的火柴3读后感3500字欣赏。

我是一个很喜欢阅读的人,这大概源自于我的父亲对我阅读的关注。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喜欢阅读的人,在我童年时,记得家里床下有两大纸箱子书,全是他读过的书。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给我买过一面纸都是图画配以少量文字的书,由我母亲给我读文字我看图。上学了之后给我买那种一页有六幅图下面有一些文字的童话书。三年级开始认识的字多了些,他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一本《世界动物童话》还有一本中国编辑们写的《365日童话》,这些书整本都是汉字不再有图。

不过遗憾的是,从我上学开始,我都是自己去读这些童话,他从来没有给我讲解过。不过我想,他大概也是不屑于讲解这些童话的,这都是属于小孩子们的一点乐趣。我以为,大人们应该给孩子们讲解童话故事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什么都不管,他们不应该只满足于送一本童话书博孩子们一乐哄他们开心,而是应当引导他们看到童话所要表达的真善美。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先不谈自行阅读的孩子能否提炼出来并消化吸收。带着孩子读的大人们又能理解或者说认可童话所要表达的真善美吗?这所谓的真善美是不是童话故事一厢情愿地对孩子的哄骗给孩子营造一个海市蜃楼呢?

随着年龄渐长,一度成为了一个不愿意再碰童话的人,人到中年,回忆起成长路上读过的书,我居然最怀念那些童话。作家庆山在某个采访里说过:写作是无用的艺术,没有什么实际的功能,只用来探索灵魂的边境。我认同这句话。同理,童话故事正是童话作者们对灵魂的追问与探索,是他们在眼前苟且的生活中对真善美的寻求。那么,对于童话,我们所关注的不应该仅停留在童话故事本身,而更该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一同寻求什么是真善美,是否真的有真善美?如此就可以理解我对童话的念念不忘:一个有生命力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儿童的,同时也是写给成人的。当你以曾经童稚过但已经历经了风尘的眼光去审视童话,非但不会觉得幼稚,反而能品出孩童所无法提炼与理解的故事情节背后的深义。真正有生()命力的童话,会以其对灵魂的探索,对真善美的寻求,带给一个人一生的自省与指引。

那么,该怎样去理解这些童话呢?从事基督教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的齐宏伟老师曾经出过解读安徒生童话的两本书《上帝的火柴-用安徒生童话点亮心灯》与《上帝的火柴2-用安徒生童话点亮心灯》。在这两本书中,齐师从安徒生的宗教背景出发,以基督教的视角去解读安徒生的童话,他在第一本的序中写道:没有信念,没有精神,没有个体的灵魂苦闷,也就无所谓真文艺。带着这一理念,他又写了《上帝的火柴3-用最著名的经典童话点亮心灯》。

在这本书里,齐师选择了20篇在全世界流传甚广的经典童话,分别是:《阿拉丁和神灯》、《青蛙王子》、《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睡美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圣诞颂歌》、《爱丽丝漫游奇境》、《木偶奇遇记》、《人靠什么活着》、《快乐王子》、《绿野仙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柳林风声》、《青鸟》、《彼得?潘》、《霍比特人》、《小王子》、《银椅》。大部分都是你我耳熟能详烂熟于心的童话。在序中齐师写道:这本书的重要不在于我的导读,而在于我介绍的这20部最著名经典童话重要。确实,在这本书里,齐师一改之前两本书的写法,他首先花了一些篇幅介绍了作者的背景童话的影响力,然后他并没有从故事的内容本身去解读童话,而是,发掘出高于童话的引申涵义。

我试举四个篇章。

比如说《阿拉丁和神灯》,这是一个意外得到神灯致富又意外失去神灯之人的故事,齐师给出了这样的解读:而人的悲哀就在于,你要么像阿拉丁的妻子,根本不识货;要么像阿拉丁的妈妈,根本不敢用;或者像阿拉丁,一开始不会用。或者像魔法师,纯粹是为邪恶目的而滥用。只有超越了这四种情况,你才能照神圣目的来使用宝贝。他由此反思《圣经》中提到的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这里的银子其实就是造物主给每个人的才干,又叫恩赐。每个人都有恩赐。每个人领受的才华、恩赐也许不一样,这并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充分发挥和使用这些才华、恩赐。哪怕你用2000两再赚2000两,也算是百分百尽力,最后得分是100分。遗憾的是,有人就像第三个仆人,也就是那个又恶又懒的仆人,不肯去使用和发挥才华、恩赐,任由才华、恩赐原封不动烂在地里。这不正是把神灯放在身边不用吗?

比如说《灰姑娘》,通常我们理解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教导人要善良不可恶毒。齐师如此解读:里面的衣服和鞋子其实是盛大宫廷舞会和宴会这样的正式场合所需要的礼服。灰姑娘再美丽漂亮,再天生丽质,也根本没想过穿着灰头土脸的脏衣服就去参加这样的正式场合。所以,她不是凭着自己的素质,而是靠着这套礼服取得了入场资格。由此反思《圣经》太22:1-13的比喻:《圣经》把人自己的义比作污秽衣服,而把耶稣基督的圣洁公义比作礼服。只有披戴耶稣基督的义才能参加喜筵。这就是为什么穿礼服这么重要。灰姑娘尽管天生丽质,忠诚又善良,但她不能靠自己的素质参加宫廷舞会。她必须得有礼服和跟礼服配套的鞋子。礼服和鞋子不正代表她赖以进入舞会的超自然神力?这里的礼服构思不正来自耶稣所讲的比喻?而鞋子不正好可被看做是耶稣比喻中所说的外来召唤?耶稣比喻的最后一句说: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这就好比说来试鞋子的人很多,但真正合脚的人很少。

比如说《小红帽》,从小父母就用这个童话教育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齐师却提出了新的观点:小红帽对妈妈命令的违抗和对自己私欲的顺从应该受到批评这里的关键还是有没有离开正路和有没有随从诱惑。回到《圣经》,考验从上帝而来,诱惑从魔鬼而来,不管考验还是诱惑,都是受苦,而人只能在受苦中学习忍耐和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脱离天真进入某种完全境界。最终,连魔鬼的诱惑都可以成为上帝使用的工具,好让人得到锻炼和成长。所以,《圣经》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而老练这个词,在原文中是性格的意思。伟大的性格,离不开苦难的熬炼。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王子》。几年前特地买过一本《小王子》,是早期很小很薄的版本,一口气读完,大呼精彩。我惊叹于书中对成人世界的讽刺,对友情和爱情的描绘。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沙漠这么美,是因为有个地方藏着一口井。我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大隐隐于世的house church。然而齐师却在这个故事中解读出了更为深广的东西:人孤独的本质。齐师的这段解读让我相当赞同:每个人都假想着外界以合自己心意的方式来迎合自己,其实呢,从来就没有这么一回事。他们彼此之间也都是孤独和难以交流的。在这个世界上,友谊也好,亲情也好,爱情也好,本质上都不能真正满足人。你若是把这些当成终极,最终你会失望和幻灭。人在本质上是非常孤独的。正如李志在成名代表作《梵高先生》里所唱: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如何在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宿命中突围而出找到真正的安息之所呢?齐师从信仰出发做出总结:人要回到终极关怀,跟造物主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从而在这一神圣归回中得到终极满足。所以,真正的驯养不是被人驯养,而是被你自己的造物主,被一种终极关系驯养。在这种崭新而又美好的关系中,你才能得到最终满足和喜乐!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黄金时代读后感3500字


黄金时代一书由王小波所著,通过对性爱的正面描写,来进行对现实的批判,然后进行人性的深思。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黄金时代读后感3500字。

黄金时代只是一个隐喻,而读懂一个隐喻的关键,就在于你从哪个角色出发。就好比在《黄金时代》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位主角、周围角色和读者的身分,选择其一进入故事中。最后这些角色交杂在一起,以致于我们发现其中传达的意义,爱情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超越了时空。其中的普世价值,使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玩味。

活得明白,明白活著。

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有无数的爱情小说。有的爱情作品很纯情,每个人都能从那份作品中找到年少时的自己;有的爱情很激情,能够让人内在的情欲被唤醒;有的爱情很做作,是那些鸳鸯蝴蝶梦、霸道总裁的想象,是人生的补偿。

我第一次读到《黄金时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这本书结合了纯情、激情与做作的爱情,变成一个荒唐却又真实的故事。主角王二,他是个渣一般的王八蛋,没有担当,极为自恋。但是他对爱情的想法很简单,对睡觉的想法也很简单,简单到无法隐藏。在那个每个人都需要歌咏领袖的年代,他通过那些无法隐藏的欲望,卸下了对时代不满的假面。这副假面不会让他死亡,因为没有人应该为自己的本性而死。相反地,这反映出一副可笑的社会面貌,只要你不犯某种忌讳,其他的事情,你可以随便干,尽情干,自生自灭的干。

另一位主角是陈清扬,她接触王二,逐渐对他产生友谊,以及爱情。有趣的是,明明意淫陈清扬的人很多,为什么他最终选择王二?答案就是:因为王二不隐藏,他不意淫,他开诚布公的说着孩子都能拆穿的谎,说为了伟大友谊要跟陈清扬上床。这种粗糙的借口,或许反倒不像是借口,倒像是实话。

然而痛苦的时刻还是来了,陈清扬失去了丈夫,又被队伍里的人说成出轨的破鞋,她活在一个没有真相的世界,而王二本身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相,是那个会在星夜底下裸睡的汉子。

也许跟王二睡,就能让自己活在向往已久的真相里。所以王二满足了陈清扬最简单的渴望,就是活得明白。

整部小说就是在说一对男女,他们如何活得明白的历程。这个历程,真实而残忍,因为我们都在经历这个历程。分析这个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阶段组织出小说的整个架构,以及要传递的人生哲理。

幻灭不是成长的开始,而是过程,因为幻灭永远不会结束。

起初,陈清扬急于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她想要一个被所有人承认的真相。这就像孩子对真相的想法是天真的,天真到可笑。因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总是戴着面具,好一点的面具是礼貌,差一点的面具是基于利益的欺骗。少了面具,人们有时看不惯你,就像大家都疯了,就你没疯,那种被排挤的感受,反倒让人活得难受。一个只有你清醒,别人都不清醒的环境,整个人基本上是处于游离的状态。

你的给予,别人不需要; 别人的给予,你又无法真心接受。譬如陈清扬,人们用[破鞋]代称她,她不喜欢破鞋这个称呼 ,或者说基本上没人会喜欢这个称呼 ,因为这个称呼象征着 她是一个不忠的妻子,一个荡妇。不只她个人的道德感无法接受,社会也谴责破鞋。陈清扬反抗着,就像一个孩子听到父母对他说 [我不爱你了]。她感觉自己很肮脏,感觉自己不被认可,连她自己也产生了对自我的排斥。

在赫尔曼 JudithHerman 的著作《创伤与复原》中,我们能看见这样的例子,被强暴的女子,她从强暴的场面中抽离出来,彷佛那个被强暴的人是其他人,跟她无关。当外在的客体世界强暴我们,我们的自我与自体、自体与客体就会分裂。分裂使我们痛苦,因为渴望合二为一是我们的天性。我们渴望能够认识自己,渴望在现实世界实现自我,渴望被接纳与接纳他人,喜欢我们的认知和真相一致。

陈清扬想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却没有任何客体对象能够帮助她。这带给我她自我认同的混乱,她过去的自我认同,她建构的自体面貌被否定,彷佛不存在。当然她还有另一条路:选择盲从。或是积极去探求真相,甚至与他人辩论,像苏格拉底,想要让所有人都清醒。而苏格拉底的结局是死,而且是在众人以民主的方式投票下,决定他必须死。同样,陈清扬也想死。毕竟死亡能够让她像个烈女,直到她遇上王二。

陈清扬放下对于真相的执着,他干脆就跟王二搞破鞋,有种[既然你们说我是,那我就是吧!]呈现出自我放弃的面貌。自体沦为客体的解释,从某种程度来来说,自体与客体就和谐了。

但如果这种和谐只是一种堕落,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客体的奴隶。这时候,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使我们忍不住堕落,忍不住用各种方式去伤害自己,而这些伤害只是为了掩盖我们内心的伤痛。就像在身上刺青,或是开始学习抽烟,喝酒之后和某个不怎么熟的人上床。这些事情都会带来一点刺痛,甚至曾经让我们后悔,可是这反倒让我们更放心。因为相比幻灭带来的痛,至少这些痛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有些选择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感觉不到做选择的快乐,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为自己做选择,我们只是为了避免主客分裂带来的痛苦,委曲求全。正如前面所说,自我不能完全被我们所认识,就像冰山,水面下方,那些潜意识的部分,无论我们怎么说服自己,那些潜藏的部分也不见得能顺着我们的说法。就好比[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很可能他就和陈清扬一样,他并不是生来跋扈,而是他人对他的恐惧、奉承造就了他内心的自体面貌。可是他的自我,那些对他人的同情,渴望被接纳的需要,被身边的人刻意的忽视了,因为没有人认为他会是一个懂得同情,需要被接纳的人。渐渐地,周处也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恶霸,不该和常人拥有同样的感情。可是这种认知并不是周处自我的全部,所以最后他选择去杀蛟龙、猛虎,改过迁善。

可以说,所谓的和谐,就是自体与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自体背后的自我通过自体与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这种实现超越了单方面的价值观与秩序,建构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秩序。

回过头,王二是陈清扬在生活中唯一能够真诚对话,唯一感觉自体得到完全接纳的客体。而其他人,无论陈清扬怎么证明,他们还是会把她当破鞋。但王二有可能不把她当破鞋,还愿意跟她交朋友。这也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上跟自己背景差异很大的人。因为当一个人让我们感觉被压抑的自体,能够通过这个人得到彰显,我们会更希望从他身上得到这种证明自己的感觉。过分的压抑,会让我们对于自体与客体的融合更加饥渴,进而导致一些失控的表面。譬如我见过一些大人眼中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和学校的流氓混在一起。最后友谊终结于罢凌,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拿他们当朋友,他们不把自己当朋友。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他只是需要从那些流氓身上,从父母严格的管束中获得自由,而他误以为那些人跷课、打架、想干啥就干啥就是自由。所以跟他们在一起,他对自由的渴望得到满足。可事实上,这个孩子和流氓之间格格不入,他对那些流氓毫无意义。

在校,你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背景硬的孩子;离校,你过的是丰衣足食的生活,接触的是同样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就像某些人以自己有同性恋朋友为傲,但他们不是真正接纳同性恋,而是通过自己有同性恋朋友,好彰显自己是个自由、开放的,跟那些迂腐、传统不同的[更好]的人。那些流氓,他们内心其实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那位孩子接纳,或者说是一种[附庸风雅]。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是他们用以自我满足,甚至显摆的工具。当我们把客体完全当成自体自恋的工具,我们就无法真正和客体整合。譬如一对夫妻,先生每次经常纠正妻子言行举止,且说是「为你好」,实际上他从没有聆听妻子的需要,那么这种为别人好的想法和行为,客体只是一个附属品,一个满足自体自恋的对象。真正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互为自体,他们彼此共情、互相理解与接纳,彼此尊重。两个人都在互动中,得到更多对自己、对彼此,以及对伴侣关系的升华。更直观的说,就是[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了对方之后,活得更幸福。]所以自体与客体无法整合,有时是因为外来引发的恐惧,有时是我们处理不好自己的自恋。陈清扬接近前者,王二接近后者。

《黄金时代》的剧情,始于分裂,终于整合,就像一场心理咨询的过程。陈清扬和王二睡,预示着自体与客体合二为一。陈清扬要王二收回破鞋的话。陈清扬干脆就当起破鞋,跟王二睡。陈清扬发现王二并没有真的当她是破鞋,他接纳她的一切。可是王二混帐,他没有意识到。陈清扬已能理解,别人说她是破鞋,不等于她就是。但她也无须跟所有的客体对象证明自己不是。当陈清扬被批斗的时候,她能够若无其事的任大家摆弄,就像配合媒体演出的明星。王二和她多年后在宾馆重逢,他们把过去那些事情拿出来说。这里谈的早不是破鞋的事,而是陈清扬想知道王二究竟有没有爱过她。这时的他们已经成熟了,成熟到可以面对这个世界的虚伪,但不会因为别人虚伪,我们就非得刻意展现我们的「不虚伪」,好像我们高人一等。面对王二说不清爱,陈清扬心底有谱,此刻的她已经不是当年站队的她。她不会极力想要证明自己是或不是破鞋,就像她不再纠结要知道王二究竟爱不爱他。他们分开之后,再也没见面。

其实多数人都想活得明白,只是太难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经是属于私人的,属于亲密爱人的,不属于其他人。真()正的演员可以在镜头前面演戏,转身又找回真实的自己。这才是最舒适的状态,无入而不自得。

就像哈佛医学院精神科医师丹尼尔.席格 DanielSiegel 说的 [一个人内心的痛苦往往是他怎么看待过去,而不是过去究竟怎么样。]

结语

自由,就是学会跟自己和解。我以为这本书的主角,戏份更重的是陈清扬,因为她在故事中让读者看见她的成长,看见她如何从精神上的少女,走向一位精神丰满的女士。从为幻灭而作贱自己的叛逆期,成为跟王二平视,放下想象中的爱情,对遗憾与后悔适可而止的丰满灵魂。

我喜爱这本书,可能因为我还在这三个阶段游走,挣扎。当我迷茫与疲惫时,我会拿出这本书,翻看里头的篇章,就像在听王小波传教,于是我又有了方向。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读后感书评欣赏


相信很多朋友对曾国藩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近代史中,这是一个历史名人。张宏杰在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先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复旦的历史学博士和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已出版了明朝、清朝、朱元璋、曾国藩的若干作品。

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细数了湘军之父曾国藩与湘军之母胡林翼的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既生左 何生曾与左宗棠的一生恩怨、为何在众多弟子中偏选中了非嫡系、非同乡的李鸿章作为接班人、曾国藩与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沈宝桢的是是非非以及曾国藩与李元度之间的万钧雷霆和雨露春风。其中更穿插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在那个滚滚洪流的大背景下,这些人如何参与历史进程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力。

与众多戏说与野史不同,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真实,作者写作时从故纸堆里求考证,所有的论据基本都引用于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 日记》,左宗棠撰、胡林翼撰以及前清和国外作家当时的作品,作者解读文言文,并相互印证,颇体现了严谨的治学、写作之风。

一、我们对曾国藩的误读

一般来讲,在不少人心中,曾国藩这个人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感觉是一个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奸雄。作者指出,事实上,这存在很大误区。曾国藩待人的原则,并非权谋而是至诚。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二、对待同事和下属的三个锦囊妙计

曾国藩以拙诚为原则,其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绝不用权术,他认为,多讲正话、直话、实话,虽不见得喜于人,但久之人自能亮其心。

第二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如果要在世间立人立事,则必须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有所发展,给别人创造机会。事实上,曾国藩在保荐推举下属方面,用不遗余力已经远不能形容了,他推举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曾国藩的部下有二十六人成为总督、巡抚、尚书,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大员,难怪有人说所谓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天下一半的官员都是曾国藩的部下。这倒暗合了我们现在常讲的共赢与成全别人、成就自己的平台赋能。

第三点就是宽恕。经过不断的磨砺,曾国藩拥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别人,甚至一直以德报怨。曾晚年反复告诫自己的儿子就是避免嫉妒和贪求,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克制自己的嫉妒之心和贪求之欲。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凡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曾国藩一直主张退让一步,以圣贤为标杆,高远的境界和广阔的胸襟。

相对于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本书无疑更具有靠谱的阅读价值,曾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繁华、一切追求效率和最大利己主义之风盛行的年代,读读曾国藩的拙诚之道不无裨益。

舌尖上的中国3观后感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3》是一部于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从开播开始,就吸引了很多吃货朋友们的关注。影片有8集,主要讲述了美食和人之间的温情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舌尖上的中国3》的视频短片,颇有感触。

看过视频,我知道了:原来在酸甜苦辣咸这几种味道里,辣最年轻,也最刺激。贵州遵义市,是一个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把辣椒当做下饭菜来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经常会随身携带一瓶辣椒酱,既是怀念家乡的味道,又是对辣椒的忠诚。在成都的菜市场里,辣椒遍地都是,随处可见。很多成都人对辣椒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之情。想想我们广东人,我们对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时,偶尔放一点提味。

说完辣椒,我再来说说白菜。冬季的中国东北,很多人都会吃白菜。它对于东北人的意义,不仅仅是由衷的喜爱,而且是打小的饮食习惯。东北天气严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众食用。没有了当季的新鲜蔬菜,那么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选。对于东北人来说,腌酸菜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用新鲜的白菜来腌制,味道会更好。这件事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却很简单。腌好的酸菜可以()配鱼煮着吃,也可以和肉搅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馅儿的饺子。时代在变,大家的口味也在调整,可对于大多数的东北人来说,不变的就是对酸菜的热爱。

我觉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着不同的味道,我们应当享受这种美妙的味觉之旅。

《调音师》观后感3500字


《调音师》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编剧为阿里吉特比斯沃斯、约戈什查德卡尔,摄影为K。U。 Mohanan的悬疑电影,故事的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短片。

《调音师》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男人从装成瞎子到变成真的瞎子最终视力恢复但还是装瞎子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斥着不停的反转以及人性的揭露。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名钢琴天才,有着极佳的音乐天赋,能够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同时他也有着一副大家都喜欢的好嗓音。令人意外的是他一直都伪装成盲人调音师,用盲人身份窥探着别人的隐私,因此目睹一场谋杀而深陷险境。

伪装成一个盲人可以说给男主人公阿卡什带来了很多好处。人们都觉得盲人会对音乐有着更加敏锐的判断力,因此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有着不错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人们总是对他这样的盲人报以极大的同情,会给他更多的小费,甚至可以毫不在意地在他面前脱换衣服。他享受着作为盲人带来的便利,但还是被卷进了一场谋杀案。阿卡什意外的被男主人普拉默邀请到家弹琴,却闯入捉奸现场并目睹女主人西米和其情夫曼诺拉清理普拉默尸体,离开凶案现场后的阿卡什,在盲和不盲之间犹豫,最终选择报警时却遇上了曼诺拉,曼诺拉竟然是警署的警长。阿卡什接受到了来自曼诺拉的盘查,在警署大胆指认西米和曼诺拉,却不被人相信。而西米和曼诺拉也意识到阿卡什是个假的盲人,开始意图出去阿卡什。西米先是来到阿卡什打工的餐厅,当着阿卡什和餐厅老板的面扮演了一出老公居然在结婚纪念日放我鸽子的戏码,后更是直接来到阿卡什家中,对他百般试探,尖叫面具、当面下毒,甚至直接掏出手枪,阿卡什不堪折磨举双手投降,在和西米的交涉中意外喝下了毒药,变成了一个真的盲人。而西米又伪造成自己和阿卡什偷情被发现,让阿卡什的女友苏菲气愤离开。最终阿卡什陷入了孤身和这对恶毒男女对抗的困境中。

电影的刚开始在西米和普拉默在家中玩笑打闹的情节里,西米在用辣椒酱制作食物,然后在两个人最终的拥抱里,镜头却只是停留在了西米沾满了辣椒酱的双手上。原本是温馨的画面,却定格于看上去血淋淋的双手,让人毛骨悚然,也为下文西米杀了普拉默埋下了伏笔。

《调音师》充分将音乐和剧情相结合,在男主进到普拉默家中,意外发现普拉默被杀,为了保全性命要装作自己是一个真实的盲人,十分冷静的弹奏钢琴。在几分钟的紧张剧情中,男主弹得钢琴没有错音也没有断音,顺畅的就像他每次表演一样,可是在悠扬钢琴的衬托下,同一个屋子中,杀了人的西米和曼诺拉正在处理尸体。在同一个画面中,美妙的琴声伴随的却是不发出一丝一毫声音的凶杀案的结尾,两者之间的对比更加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

在男主借口要上厕所,然后西米扶着男主走向厕所,进入厕所后,镜头一直在右边观察男主,观众预想男主会喘口气调节自己的紧张,可是男主什么都没做,这个时候镜头一变,突然从左边开始拍摄,就拍到了在墙角站着的情夫曼诺拉,有一次给观众带去惊吓。

与这个镜头切换相似的是,西米跑去男主家威胁男主。镜头先一直停在右边的男主身上,同时西米和男主的对话也一直在进行,可是当镜头突然从右往左移动,看到的是带着恐怖面具的西米,观众又一次被镜头的切换所吓倒,同时更能让观众站在男主的视角去感受惊吓,从而理解西米这么做是为了确认男主是否为真的盲人。

剧中出现了大量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着很鲜明的特征,但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身上带着浓浓的恶意。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反光镜,他们身上缩影着这个社会的黑暗,十分具有讽刺意义。

首先是最先出场的小男孩,虽然看上去不过是五六岁的年纪,但做出的事情却并不符合这个年纪孩童的天真和可爱。他为了得到所谓的小费用绳子把阿卡什绊倒,得知阿卡什是假装盲人后偷偷用手机录下视频而换取钱财,在看到阿卡什真的成为盲人孤单无助的坐在家里,不管不顾冷漠离去。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们似乎看到的就是社会中的某些媒体。他们好奇地探究着与他们一点都不相关人的生活,并且通过监视他人,继而贩卖他人的信息而谋取利益。他们关注的永远是能够给他们带去利益的内容,当发现受害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他们可以一声不吭转身离开,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犯的错而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和后悔。小男孩的实际行为和他的年纪过于不符,让我不禁为他冷酷感到悲哀。

而和男主人公相爱的女孩苏菲,她身上带着是活力,似乎是整部电影唯一的亮色。她骑电动车意外撞上了阿卡什,然后发现了阿卡什的突出的音乐才能,邀请阿卡什在自己父亲的演奏。她和阿卡什相爱,却因为一次简单的伪造出的误会而离阿卡什而去。她看上去十分单纯,就算是被骗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就轻易的相信别人所说的话。在电影中,有很多的情节都体现了苏菲看到了阿卡什其实并不是一个盲人,但苏菲却从来没有深入思考,始终就相信着她所看到的表面。阿卡什在苏菲父亲的酒吧中曾深深凝视墙上的话,苏菲看到了却也只是感到疑惑,并未深究。她带着阿卡什去电影院看电影,目睹了阿卡什准确无误的伸手拿爆米花,也只是愣了一下,并没有去思考阿卡什是否欺骗了自己。但不能简单去说苏菲她是有错的,她可能也就是我们自己,很多时候都不相信自己受到了欺骗,也会一次又一次陷入陷阱。可以说苏菲是本剧中为数不多善良的存在,但在剧情的最后,她和男主在欧洲相遇,当男主给她讲述当时发生的故事时,苏菲可以不带任何情感的说出希望男主应该拿走西米的肝脏和眼角膜这一类让人不能接受的话,似乎很让人惋惜电影中唯一的一个亮色人物也在一点点转变思想,一点点想着深不可测的恶靠近。

本剧的男主人公的经历充分展示了一个完全带着善意的普通人滑向恶意的深渊。在刚开始他见证了谋杀案,尽管在纠结之下,他依然选择了去警察局报案,去意外的遇上了是杀人犯也是警署署长的曼诺拉。因为他是盲人这个谎言被西米揭穿,他也遭受到了西米的下毒和曼诺拉的追杀。令人深思的是在结局,医生想带着男主去把西米的肝移植给酋长的女儿从而换取大笔钱财,从而也为男主的眼膜移植提供金钱基础。在结局出现了What is live?It depends on the liver。这一句话。什么是生命?生命取决于肝脏。这是《调音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短短的一句话对应着故事的结尾两次出现像肝脏形状的树以及医生和故事主人公关于要不要拿走恶毒女人西米肝脏的对话。

令人深思的是第一次出现像肝脏形状的树的时候,医生和男主毫不犹豫的就开了过去。而在男主对苏菲叙述的画面中,医生和男主的车就停在了像肝脏形状的树前,医生下车去给困在后备箱的西米注射药剂,却被西米所伤,而西米开着汽车带着男主继续向前。男主在一路上说着要放过西米,因此也得到了西米放他下车。西米开出一段路后突然掉头意图将男主撞死街头,此时一只被猎人瞄准的神奇的盲兔意外的跳上了汽车的挡风玻璃,导致汽车方向失控,飞出马路,西米也恶有恶报烧死在了车里。在男主叙述的过程中,他本身最后选择了原谅西米,并且十分好运的最终躲过了死亡。可是男主对故事的描述似乎过于巧合,兔子可以在撞上车玻璃之后毫发无损的逃开,而他恰好在整个事件中存活了下来。男主看似圆满的话似乎又是编织出的一个谎言,一个为了在苏菲面前维护他自身形象的谎言。

和一般电影不同的是最终男主和苏菲的重逢并不是充满着浪漫的气氛。当侍者问他这是否是他的手杖时他可以直接接过而不用进行触摸来判断,当地上有易拉罐时,他可以直接一脚将罐子踹飞,这些细节都充分显示了他的视力早已恢复,可他依然在苏菲面前撒谎。男主的视力恢复了,那么这个视网膜是来自于谁呢,是在男主口中恶有恶报车祸死亡的西米吗,这似乎也是电影的一个疑点,让观众不断产生猜想,究竟最终西米是死是活,男主最终选择了什么,这始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让人细想就背后发凉的点。开突突车的夫妻似乎看上去善良,救下了男主,可是他们的实际目的却是卖掉男主的两个肾脏来换取金钱。妻子拥有着比丈夫更狠的心,丈夫还提出过可不可以只拿走一个肾脏,而妻子一心就想赚钱。在剧情后期,两人还绑住了男主和西米,只为了私吞赎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丈夫却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枪战中,在医生宣告病人死亡的那一刻,妻子怀里有很多的钱,可是这些钱都救不回她的丈夫。相对妻子,更为善良的丈夫却是死去的那一个。同时医生最后还补了一句话可以捐献器官。这对夫妻卷入这件事是因为想通过器官赚钱,而最终家破人亡也是因为器官。前后呼应的剧情充满了讽刺。

What is live?It depends on the liver。这句话也可以说是生命是什么,生命取决于生活者。这应该是整部电影想表达的观点。无数的生活者组成了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那些恶意的社会人也在不停的影响别人,同时更改着他人的生活轨迹,最终也会让那些善良的人改变观念,开始利用伤害他人。社会的险恶和人性的复杂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有千面,社会也有多面,我们都只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生活者。

观《上帝也疯狂》有感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事先声明,这篇观后感是基于设计美学课的一份学科作业,所以一下所有围绕这部电影的探讨将只从设计美学这个角度出发。虽然,这部给我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设计美学上的。并且,造成电影中种种的笑点,绝不仅仅是设计美学一方面的贡献,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它身上,未免以偏概全了。当然,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设计美学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我们说明设计美学的诞生和定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美学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近现代的;在远古社会或是说像电影里的布希族那样的原始部落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设计美学的。刚才已经提到了,设计美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产品与人,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客观与主关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与人的技术革新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当时人们需要解决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随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所以说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社会发展,技术革命,生活质量改善后的必然需求。

设计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既基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何为美,又或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美的?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东西?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更多的出于本能的感受,还是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某种理论所模式化。既我们在看到某种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愉悦感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还是某种已经被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而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模式一定是正确的。亦或是说,人类走进自己建立的迷宫,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过,如果有个神,哦不,当然也可以是人站在这个迷宫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现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而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凯!

由于一个被众神丢弃的玻璃瓶突然降临在凯的村落里,给村子带了全所未有的灾难,于是凯踏上了还瓶的旅程。整部电影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间切换,布希族人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人类最质朴的本能感受与接受过设计美学良好熏陶的现代人类审美观。在两方的眼中,对方都是丑陋的,不可理解且可笑的。正如电影中凯描述我们眼中的金发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样。但是双方又是有共同点的,他们都向往着美好和谐的生活。不同的是,布希族认为他们已经处在这种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这种现状;而另一边则认为他们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好,他们还在通往未来最好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着。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为他们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没有;因为他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水瓶,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代步的汽车,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维持秩序的法律规定,原始人没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还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没有的布希族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们的一个用来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乱了布希族的美好幸福。这些东西,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幸福,还是带来更多麻烦?正如,电影一开场说的那样,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不断改造身边的环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断被改造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复杂,以致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环境想想电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学家的破车吧。它是如此复杂与脆弱,以至于连它的主人都很难HOLD住它。这样的工业产品真的是美好的吗?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许Iphone5的广告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刚开始看这部广告的时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帮家伙。我见过扯淡,没见过这么厚脸皮扯淡的但是全看完后,我意识到,苹果公司是希望他们的Iphone5不仅仅是个产品,更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理论和思想。一种引领世界设计的的思想。我的一位老师说过,Iphone5提出的是交互设计的极致。也许美好的产品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突兀出现或是强加给你的,它是如此自然而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它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你都发现不了它。但是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你身边,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不需要的时候它又会回到环境中去。正如布希族身边的那些树木,动物,水,天空拥有和运用这些,布希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电影的题目《上帝也疯狂》。在布希族人眼里,我们就是神;而相对于我们,布希族所处的位置就是神的视角。再次借用一下那个经典句式,到底是布希族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到底是神疯了,还是人疯了?恩,没错,也许现在神正坐在我们头顶上,吃着爆米花,看我们笑话呢。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在上帝也疯狂整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三种不同的人群:土著、某国政府(军)及反政府(军)势力和西方的代表。他们分别位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非洲国家在结束欧洲人殖民统治后纷纷建立自己的政府,在形式上基本模仿西方社会。虽然效率并不高,但是他们毕竟以本土人学习先进文明的事实,长期获得人类学家们的关注与研究。第三类所代表的则是西方文明在非西方世界里的典型形象。抛开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殖民意味,以及从几个世纪以来具有献身精神的传教士对“异文化”知识所作的杰出贡献。第三类人一直致力于推销西欧式的现代文明,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全球化”进程做了最基础的工作。

于是我们看到了“抗拒现代工业、商业文明的土著社会”,“半推半就,徒有其表的本土社会”,“致力于自我推销的西方社会”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构成了我们所看到影片的情节发展。

不论是第一部的将上帝赐予的瓶子丢到世界尽头,还是第二部的找回自己的儿女,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土著社会努力将现代工业文明驱逐出去,然而土著首领与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的联手,又暗示了西方社会意图同化土著,而土著社会在不知不觉间也已进入西方文明中的事实。

到今天为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地球村里存在一种强势文化,那就是西方文明,它们强大的传播生命力,不仅仅由于当年的殖民开拓和一直处于世界主导地位的经济力量,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容易传播。你可以试想一下,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并且没有复杂声调的英语,比起光是部件就有五百六十个之多的汉字来是不是更容易传播?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目前事实已经显示给我们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从它自身的历史看来,根底里就存在着掠夺和侵占的霸权性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开国历史看得出。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本性,使得西方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傲性,喜欢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文明,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以也就无怪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会在以绅士风度标榜的欧洲文明和以平和谦让立世的亚洲文明中占据上风。

所以,在非洲这一片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土地上,本来已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文明,但也不能逃脱西化疯狂的入侵,就连上帝也会疯狂的打破原有的平静。

是的,上帝是会疯狂的,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大脑,分不清楚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但世界上的我们却不能疯狂,不能分不清分化的各异性,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同时不要干涉异文化的发展。

这样,即使上帝会疯狂,世界却不会疯狂。

后记:上选修课,老师好不容易给放个电影,还要求写观后感,既然写了就传上来。呵呵!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未经开发的地方:卡拉哈里。虽然距离都市只有六百英里,但居民对于现代化事物一无所知。他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犯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海鲜鱼翅,生活悠然自在,群居在一起,生活宁静而安详。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和上帝存在。直到一天,一架直升飞机在他们部落上空飞过时,驾驶员扔下了一个空的可口可乐的瓶子,瓶子落在了主人公凯的面前,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因而他十分兴奋,把礼物带回了部落,现代文明第一次冲击了这个小部落。人们将这个“上帝的礼物”当做劳动工具用来做各种事情,因为是“上帝的礼物”,大家开始抢夺这个劳动工具,姐姐残忍地拿瓶子敲着弟弟的头,满是鲜血,宁静的生活被现代文明打破了。人们之间开始出现纷争。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是否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纷争?我还不敢用“进步”一词。因为,进步是一个褒义词,是表示赞许和积极肯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说今天的文明就一定比封建社会,比原始社会好。现代人只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今对比,厚今薄古。与布希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现代人都在忙碌,人不忍屈服于自然,反而要自然适应人类,他们建立都市,发明各种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体力而绞尽脑汁,越想法改进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儿童必须花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这些文明人必须时刻想着如何去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花费大量精力,为家庭、工作奔波。而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便你打发,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

不同的现代文明之间之所以冲突不断,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原本很简单,是我们把它想的复杂了。幸福生活原本很简单,像布希族人一样,渴了就去觅水,饿了就去猎杀动物,吃饱就行,绝不库存;闲了,大家就围着篝火讲故事。他们熟悉自然,熟悉土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那些脚印代表不同的信息。借由这些从小锻炼的生存本领,布希族人生活的自由自在。骄傲物质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我们现今被文明糟蹋的海洋和天地,肆意的向大地索取,污染和破坏了一个地球还不够,还将自己肮脏的手伸向了茫茫宇宙。人类无尽的欲望,何处才是尽头?

打开了欲望这个潘多拉魔盒,也就打开了人类文明血腥前行的历史画卷。画卷里处处都是在血与火的对抗,处处都彰显着“利益”、与“欲望”,二者形影不离。100多年前,恩格斯写过一篇经典文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摩尔根指出,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影片很好的阐释了恩格斯和摩尔根的观点。在影片中,处于原始社会的布希族没有财富观念,没有利益冲突。因为上帝的礼物——一个玻璃瓶子——因为都想据为己有而引发纷争。

本来是一部喜剧片,却处处流露出导演对现代文明的反思。鲁迅先生曾说喜剧就是把丑陋的东西剥光了给人看。影片中,与世隔绝的原始布希族人在现代文明前表现的如此滑稽可笑:现代人的天赋人权,法律,犯罪,房子,汽车在布希人眼中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其生活如《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情形一样,“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简直是世外桃源。恰恰是看似笨拙可笑的布希族人让现代人思考:人类文明究竟应该向何处去?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共存?

在影片的结尾,凯扔掉了上帝的礼物——瓶子,扔掉了这个引发部落冲突的“不详之物”。然而,他还能恢复到以往的“世外桃源”式的平静生活中吗?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屏幕上大片的空白留给现代人去遐想,去思索……

反贪风暴3观后感欣赏


《反贪风暴3》是一部由古天乐、张智霖和郑嘉颖等主演的动作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的8月14日,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古sir的黑粉,又是《反贪风暴1-2》的忠实拥趸,对《反贪风暴3》是期待已久了,电影也将于9月14日全国公映。

我运气还不错,抢到了深圳点映场的影票,提前一周就把电影看了。放映结束后,影城还请来了林德禄导演,以及郑嘉颖作简单互动。

导演信心满满,开口第一句就问:好5好睇啊?当然好睇啦,深圳人民都是很有素质的,怎么会说唔好睇呢。当然也有不少跟我一样没素质的,我们都选择沉默。那时我就知道了,大家的观后感是一致的:影片实际上并不好看,平平无奇吧。

要写这个影评我是纠结的,万一影响古sir捐小学怎么办,但看看我号平时的阅读量,就不要多虑了嘛。下面进入正题,涉及大量剧透,你自己看着办!

电影一开始,海关警员狄伟杰(谢天华饰)擅自放行来香港洗钱的招美欣(李昕岳饰),这一切都被ICAC 的陆志廉(古天乐饰)看在眼里,于是陆志廉开始跟踪谢天华。

另一边JFIU刘保强(张智霖饰)假装菲律宾毒枭找徐有才(廖启智饰)和阿成(张继聪饰)洗钱,就在彼此准备合作时,陆志廉跟踪狄伟杰也来到了这里,被徐有才监控发现了。

兵分两路,刘保强追踪徐有才,陆志廉追踪狄伟杰,这是港片导演最擅长的追逐战,在楼道里爬上爬上,在高楼之间跳来跳去,从楼上跳到楼下等等。说实话,并没有拍出特别惊险刺激的场景,看多了也就那样。

经过一番追逐,刘保强成功追丢了徐有才,陆志廉也成功追丢了谢天华。

在徐有才的洗钱基地,招美欣上门了,她要洗大陆高官张部(冯雷饰)的1000万,且这1000万只是牛刀小试,事成之后,再委任洗一百个亿。

洗洗洗,洗钱洗到一半,大魔王来了,大魔王王海禾(谭耀文饰)直接把徐有才和阿成胖揍一顿,给直接打死了。接着,王海禾联合银行内鬼游子新(柏天男饰)重新给招美欣洗钱,并承诺只需3天就可以洗完100亿,而且只需15%的佣金。

张部除了和王海禾合作,没有别的选择。

为了不让陆志廉碍事,游子新用电话假装陆志廉的英国好友,成功骗到了陆志廉的银行账号,往里面转了1200万。随后,游子新让狄伟华的前女友EVA(邓丽欣饰)向ICAC举报陆志廉受贿。

ICAC有个特殊的L小组,号称反腐小组中的反腐小组,就是专门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小组长是程德明(郑嘉颖饰)。陆志廉无法解释1200万的来由,被缴证停职处理,还要被监控一举一动。

这种情况下,陆志廉无法继续跟进王海禾的案子,也无法自证清白。还好的是,刘保强以爱的名义拘禁了陆志廉48小时,一方面摆脱程德明的监控,另一方面可以跟共享案子进展。

陆志廉从刘保强处离开后,继续跟踪招美()欣,并在一艘游轮上,听到了王海禾和张部的洗钱计划,包括购买股票,拍买古玩,珠宝等,其中游子新还炫耀一番是如何陷害陆志廉的,当然这一切都被陆志廉录音下来了。

陆志廉千里走单骑,在剧情需要下,被王海禾发现了。幸好陆志廉聪明,偷偷把手机先藏起来了,所以尽管被抓了,还不至于一下子就要被弄死,只是被电击折磨逼供,要他交出录音。

陆志廉被绑架失去联系,生死不明。陆志廉的手下只好和L小组合作,通过手机定位找到了陆志廉,程德明听了录音,这才相信陆志廉是无辜的。

另一边,王海禾的洗钱计划如期举行,没有一点点意外。就在招美欣准备离开时,刘保强冒充银行客服给招美欣打电话,定位到了他们的洗钱位置。于是,双方在街头相遇,并发生枪战对射,王海禾中弹身亡,招美欣被捕。

说回程德明救出陆志廉,就看到游子新驾驶一艘游艇经过,原来游子新黑吃黑,私吞了王海禾的15亿佣金,正准备跑路。

当然,陆志廉和程德明开快艇追了上去,三人在游艇上斗地主,二打一,结果自然不必多说,游子新被捕。

接着,镜头转换到内地深圳,张部长想逃往国外,当然是不可能的啦。半路就给反贪局局长洪亮(丁海峰饰)拦截带走了,全片完。

如果你看到这里的话,恭喜你被我完完全全剧透完了。

讲完故事,我们开始进入吐槽模式。

首先,故事上是完整的,不存在逻辑硬伤,生接硬套,还有挖坑不填这些低级的剧情上问题。但故事上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平淡,你看我只看了一遍,就能够完整复述清楚,因为电影完全就是那样的顺序演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清清楚楚,没有悬疑,剧情推动没有烧脑推理,自然就没有了浸入式的观感,没有快节奏的爆发式高潮。

其次,电影很舍得花钱,动用了直升机,游艇,轮船等大家伙。但实话说,没用好,说白了就是没拍出高燃炸裂,险象环生的场景来。比如最后的追捕环节,陆志廉和程德明开快艇追游子新的游轮,追到之后,叫游子新停船,他就乖乖停船让他们上去了肉搏了。

其他的如街头枪战,公路追逐,都没有拍出新意,拍出炸裂,让人肾上腺素爆棚的场面。

另外在宣传上,号称大陆香港联手,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贪进行到底,还找来了《人民的名义》中的演员丁海峰、冯雷、李昕岳,结果却只是走马观花,虚有其表。如果你想看大陆警察跟香港警察怎么摩擦碰撞,办案风格怎么磨合,不存在的!

既然武戏不怎么样,那文戏呢?

纵观全片,唯一的矛盾点就在于ICAC的内斗了,郑嘉颖vs古sir,郑嘉颖的一句真相会不会是,查贪污的人,自己贪污呢?这句话就让人很嗨,只可惜高开低走,从猜疑到合作,没有让两人有更多实际的交锋,通过层层递进来丰满角色,让角色更加立体,有血有肉,真是浪费了两个实力演员。

至于张智霖嘛,戏份少了很多,有点打酱油了。

整体来说,《反贪风暴3》没能走出续集电影越拍越差的魔咒,但也不至于说很不堪,至少是诚意之作,也已经比很多圈钱电影好太多了,大家不要对号入座《爱情公寓》、《猛虫过江》、《欧洲攻略》....

我不喜欢,不代表你不喜欢,还是希望大家到电影院眼见为实,至少支持一下古sir捐小学吧。

这是一部把拿掉主角李达康、侯亮平等人之后的《人民的名义》剧场版,就连片尾几个反派落网之后交代罪名和刑期的字幕格式都跟《人民的名义》一样。

郑胜利的媳妇张宝宝把他踹了,搭上了赵瑞龙。赵瑞龙子承父业,当上了部长。但是他们的根据地汉东已经被端,于是一路往南逃到了广东,打算联合香港的洗钱团伙继续搞事情。

历史上姓赵的不是第一次退守到香港附近了。当年他们家建立的政权被蒙古大军逼得走投无路,也是往那个方向撤退。

另一个姓赵的也来到了香港,这人就是跟赵瑞龙作对的赵东来。事实上赵东来是从南宋穿越过来的,本名杨铁心,是一个生活在牛家村的武术爱好者,为了躲避仇人追杀才改名换姓。

跟他一起穿越过来的还有他侄子郭靖和他孙子杨过。这两个人都加入了香港的纪律部队,一个是警队里专门反洗黑钱的部门JFIU的头目,一个是ICAC首席调查主任。反贪这件事情最关键的是一家人齐齐整整,三代同堂。

杨过身为反贪工作者,自己却沉迷于贪玩蓝月,于是他被一个叫游坦之的古惑仔绑架到了澳门最大船上赌场进行戒网瘾电击治疗。ICAC内部调查组L组的组长江玉郎一直想要揪住杨过的小辫子,但是杨过的手下都为他的人品背书。于是江玉郎通过手机定位,也上了船,一起来体验这个船新版本。通过检查杨过的手机,证明了他的清白,原来他只是忽悠别人玩游戏,自己并没有玩。

重获自由的杨过带着江玉郎一起去追捕幕后真正的大玩家。大玩家是游坦之的本家,成天抱着一台游戏本替人洗黑钱。但是因为洗得太熟练,功高震主,被自己的老板忌惮。老板派人追杀,但是大玩家早就练成了失传已久的小李飞刀,经过一场格局远小于《碟中谍6》的试玩版厕所对打之后,大玩家反杀了老板的杀手,随后在逃亡途中遇上了杨过和江玉郎。杨过决定采用他在黑龙潭逼瑛姑现身的战术,制造噪音战胜敌人。大玩家因为杨过在他耳边大声吹喇叭,瞬间就像《寂静之地》里的外星怪兽一样血槽清空,被绳之以法。另一边,擅长调兵遣将的郭靖率众跟犯罪团伙在大街上对射。最终[哔]察叔叔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这个系列拍到第三部,保持了一贯的水准,类型元素给得也算充足,但是在可以制造爽点的地方又总是差一口气或许差的还不止一口气。

首先就是角色戏份分配问题,总感觉导演好像忙活不过来似的,这么多家喻户晓的演员,虽然不是走流量路线,但也比较豪华了,用得好本来可以产生很大的能量,结果导演就给他们随便安排点戏份就打发了。上一部的蔡少芬,貌似女主角,其实是个酱油,唯一的作用就是陪古天乐在办公室里打篮球,角色删掉也没有关系;曾国祥,跟在古天乐屁股后面打了两集的酱油,这一次直接不玩了。第三部当中一早亮相的Laughing哥,本以为会是个多么牛逼闪闪的人物,结果演到一半就不知所踪。注意是不知所踪,还不是领便当。导演让他干净利落地领便当也就罢了,偏偏他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跑路了。大难不死,必有下回,观众期待着他再出来继续鼓捣点什么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至于一副大Boss相,中途就被灭掉的廖启智,我倒还比较能接受。这些年的好莱坞电影,特别是漫威电影,里面有特别多类似的伪Boss,比如《黑豹》里面的尤利西斯克劳、《美国队长3》里面的交叉骨。先抛出一个看似屌到飞起的反派,然后再在上面垫一个更强力的真正反派,这种设计被证明是有效的。谭耀文一出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小惊艳的。

可是电影演到后面,从那个开挂的黑客、杀手、操盘手游子新正式揭晓身份开始,谭耀文这个大老板就开始坍塌了。这部电影里实际上经历了两次大反派转换,第一次从廖启智切换到谭耀文是很顺畅的,也符合观众的期待;第二次就画蛇添足了,因为谭耀文团伙的这波内斗并没有让主角面对的挑战难度升级,反而释放出这样一种信号:他们要狗咬狗了,危机解除,可以松口气了。导演大概是想最后再表现一把反派人物心狠手辣、嫉贤妒能,但是都演到这份上了,再给观众灌这种信息量,只会适得其反。

继续盘点片中那些不幸沦为酱油的演员。看到片头宣萱的名字出现在特别出演的行列里面,就没敢指望她有多少戏份,但是没想到她的酱油居然打得这么扎实,最起码安排她和古天乐来场对手戏总可以吧。然后这里顺便还引出了影片另一个大毛病视角混乱。

我对于电影视角是开放还是封闭一向不怎么在乎,能把故事讲明白就行。但是本片的视角混乱已经到了影响观众理解的程度了。古天乐被撸之后,去银行查户头,遇到一个小孩子发病,当时还没有露出狰狞面目的反派去安慰了一下小朋友,然后接了一段闪回,里面是宣萱在安慰一个名叫子新的小朋友。我觉得导演明显高估了观众记人名的能力,看到这里,有谁能看得出来这段闪回是反派的回忆?在这之前有个古天乐往小朋友那边看的镜头,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古天乐脑中的画面吧?更何况闪回画面里面出现了古天乐的老搭档宣萱,第一次看的人,肯定以为这里准备要铺古天乐的感情线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此之前还有过一次体现。古天乐被撸之后跟张智霖在酒吧喝酒玩飞镖。两个人走出酒吧的时候,突然剪进来一段反派在家里扔飞刀的戏,也就一两秒钟,然后又切回到古张两个人。我能理解导演是想为接下来古天乐追非凡哥时遭遇飞刀袭击做铺垫,但是这个节奏完全是乱来的。如果想要把握主角玩飞镖的机会塞入铺垫情节,那也应该是让反派扔飞刀的画面跟主角扔飞镖的画面无缝衔接在一起。可以改成张智霖和古天乐起身要走,突然想再试试手气,看看能不能像刚才那样随便一扔就中,然后张智霖扔出飞镖的一瞬间,把反派那边的影像素材剪过来,这样显然就顺畅多了。

喷了这么多,也稍微夸两句。夸的点跟喷的点一样,还是飞刀。插入镜子那一下是全片为数不多堪称巧妙的细节,足以令人惊愕然后会心一笑。整体看来,本片的动作戏比重较两部前作有明显提高,基本能满足那些进电影院随便看看的观众,特别是男性观众。另外这一次引入的L组也加强了故事的张力,让主角真的身处事件核心,郑嘉颖跟张智霖互怼的一场戏很有看头。可惜结局一如既往的草率,非常像年轻时在电视上看港片的体验,电视台为了省事,到结尾了直接就掐掉,大部分观众也不太介意,看到哪算哪。总体来说,这个系列还是有着太强的电视剧质感。

又或者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是如此,正如开头提到的,奔着《人民的名义》剧场版这个方向去的。这几年的香港电影越来越有向日本真人电影靠拢的趋势,电影抱电视剧的大腿,例如之前的《冲上云霄》和《使徒行者》。话说怎么哪都有古天乐。

《反贪风暴》系列每一集换一个首字母,看样子是打算拍上26部。人家007系列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也才拍到第25部。虽然故事没讲好,毛病一大堆,但是反贪题材本身还是有搞头的。去年《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大火就证明观众在这方面如饥似渴的需求。宫斗、宅斗、官场斗,看人斗其乐无穷。《反贪风暴》立项之初大概对标的是《寒战》系列,但是作为ICAC宣传片的味道太浓,即便一直在增加商业元素,还是突破不了伟光正的外壳。

上一部曾经影射了郭美美事件,这种影射当然不是影视创作的必要元素,但是适当加入一些,至少能增加一点讨论空间。本片没有类似的这种特别明显的指向,话题度方面恐怕不如前作。其实最近值得说的事情也不少,像是p2p爆雷、长租公寓爆雷等各种爆雷都与这个系列的主题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公寓这个事情,房子和股票一向都是香港商战与商业犯罪类影视作品热衷的话题。当然,这也是内地普罗大众热衷的话题,可惜咱们这边儿没什么人拍,拍了经常也看不到,只好寄望港片来曲线救国了。

《反贪风暴》这个电影系列不知道是不是真能拍上26部,不过结局我已经给他们想好了:主角陆志廉最终参与调查一桩涉及教育界的贪腐案件,受到触动,辞去公职,投身慈善事业,捐建学校,教书育人。

喜欢《上帝的火柴3读后感3500字欣赏》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上帝的寓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