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20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20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2000自范文欣赏。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2000自范文欣赏",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爱的教育》是一部由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著作的书籍,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看过,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剧情引人入胜,耐人思考。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不得不说《爱的教育》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有明到啥程度呢?甚至连试卷上都出现了《爱的教育》节选片段,也不得不说,爱的教育是一本,非常非常难懂的书,难懂到我看了一遍,只看出来一个大概,一点都不懂其深层的意义与内容,直到看了两遍,这本书的内容,道理。才慢慢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先说说《爱的教育》的结构吧,简单地说是流水账外壳(形式)祥写的事(故事)与精心准备的道理(收获)再简单一点就是外粗里嫩,表面上看着形式一般般,就是用流水账描写一个同学一年中的事儿,收获,与爸爸妈妈写的信。

再往深处看一看,啊!原来这个流水账都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拼凑而成的呀!而且那几个道理也真让人记忆深刻呀!

如果要描写大概,我只能说,哎呀不行!被难住了!这本书的大概都是故事拼凑的,如果要写大概,只能把所有的故事都写进来,那不行,那就挑些有趣的事儿来写吧!

第八章,令我印象深刻,在55名同学当中,有一位患有残疾,一只手在脖子上下不来,但是教室里有许多没素质的人,看着他这样子就来嘲笑他,终于把这个人惹生气了,哪几个墨水瓶就往惹事的孩子中的一个扔,没想到那孩子躲开,墨水瓶直直的飞过去,打中了老师的胸口,老师立刻愤怒了,问谁干的?这时一个名叫卡隆的孩子大胆地承认了(其实并不是他干的,是他可怜那个残疾的小孩,想帮助他)最后,这个事情被老先生解决了,老先生非常欣赏卡隆的作为,但是我并不十分欣赏卡隆的做法,犯了错,确实是要承认的,这样自己去承认反而成了包庇别人的人了。但卡隆的心确实比较高尚。

第十七章同样也有很大的感触,一个烟囱扫除人赚了六元,可是在路上弄丢了,这样他师父是要打他的,认识一些女孩子看到了这个哭的烟囱扫除人(这人其实也就10岁)便把身上的钱都给了他,没有钱的就把花给了他,孩子们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最后,当这些女孩子走后,这个10几岁的烟囱扫除人衣服上全是花,手上塞满了钱。这个就是真正的高尚行为,乐于助人,不斤斤计较这些小钱。

一个小故事,6000英里寻母,光听这个名字就很震撼,6000英里那是什么概念?

等于9656.06公里,9,656,060米!在古代还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要走这么久,谁吃得消啊!最厉害的是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他因为母亲在外打工却一直没有发消息回家,家人很担心,可爸爸和哥哥却不能脱身,只好让小孩去找母亲,小孩做的大船,千里迢迢来到北美,好不容易来到母亲打工的地方,发现母亲的一家人已经搬走了,经过,许多人的知道他跑来跑去,在尝试了第n个地方的时候,找到了母亲,这最值得学习的,是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想着傲然挺立的梅花,不畏惧风欺血压。

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的,在学校里的一个故事,一天有人来发奖牌了,一等奖奖牌依然是学霸代洛克。二等奖奖牌竟然是丝代地,还记得刚来这个学校,他的爸爸还说这孩子要老先生操心了,经过这几个月来的努力,以及上课的认真,现在得到了二等奖,这坚持的信念实在是难得。

整本书完了之后,有几个人物,我想必须介绍:

父亲,是一个作家,写作文的能力达到第一流,这本书里有许多地方都是他的作文,父亲因为自己的文才好,常用文章教育自己的儿子,这种用技术、心血、劳作、期望、感情写出来的文章,确实得到了许多的成果,不光是对于儿子也对于我,和其他的读者。

卡隆,高尚的代表,是班里年龄最大,最高最强壮的,也不像惯例那样是最暴力的,是全班的优秀小绅士,喜欢维护正义,当弱小的招手强大的欺负的时候,谁叫一声卡隆,那强大的人害怕,缩起了手。一个爱帮助人的人,自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代洛特,全班的学霸,永远是一等奖的霸佔着,正如他的学习品质那样,上课认真,他是除了几个人,其他所有人都敬佩的,所以人要使自己变得强大,并不是需要动手,而是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优秀啦,会发光了,爱慕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整本《爱的教育》看完了,道理有这些,要乐于助人,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而是要放开自己放开自己的良心,好好的帮助,这样别人也会帮助你,毕竟,恩将仇报的几率,比善有善报的几率要小许多呢!在一个,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这里永远都在前方,往前进,不管经历了什么东西,最终还是会胜利,往后退呢?就永远得不到胜利了。不要做一个高傲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父母有钱而炫耀,他们不是自己得来的,钱不能说明什么,父母的荣誉也不能说明什么。要对人以宽容。

有几个对于父母的道理,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不赋予期望,像那个丝代地看着是一个傻傻的小伙子,父母对他不抱于多大的期望,最后也得到了奖状,所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去否定他那就是把这一个可能消失掉,肯定和一个否定,带来的结果绝然不同,有可能在一套算术题算错了后,有人说没关系,你的实力在这儿这个小孩,可能受到鼓励之后加把劲儿,马上就会了,如果一直加与否定,可能就真的否决了。(不过话说回来了,不要一直否定,不代表不否定,偶尔否定一下,孩子可能会觉得,哎呀,不能让家长失望,得加把劲)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啦,这本书的道理实在是多,最好自己看看,才能其中受益。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爱Amour观后感范文欣赏


《爱Amour》是一部由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共同制作的爱情电影,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出生的时候,总是众人期待,万人喜悦,所有的人都在期待我们的到来,我们难过父母会跟着难过,即便拉了屎在父母手里,谁会怪你呢?我们牙牙学语,不会的单词不会的句子,总有人不厌其烦地教我们,我们犯了错误也不会有人指责。而当我们老了,心智丧失,渐渐成了婴儿的状态,收到的厌恶多过怜悯。所有人都渐渐开始期待我们的死亡,期待我们的离开,这种离开是一种自觉,老而不死是为贼。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想到了我奶奶中风之后到过世的那半年。我家跟奶奶的关系算是非常差了,不仅因为她的重男轻女,也因为她的霸道无理,更加因为她在子女当中的挑拨离间,但是不管怎么样,她都是血脉上无法抹开的人,是我父亲的母亲。在她中风瘫痪的半年里,作为还在本地的我家跟姑姑家承担起了照顾她的任务(其实就我妈跟姑姑),请了24小时住家的看护,我妈跟我姑姑基本上每天都会过去给她翻翻身擦擦背喂喂饭,但也不会一直陪着做到汤药不离侍奉膝下,毕竟就算退休了也有自己的家庭跟孩子需要照顾。我也偶尔下班之后随着母亲去看望一下,当时奶奶的状态基本上已经是植物人。刚从医院回来的时候,她还会时不时留下眼泪,我觉得她的灵魂是被沉重的躯壳给困住了,她是知道自己瘫痪了的,只是不能做任何反应。后来眼神基本上也是空洞,好似灵魂早就已经离开,只有这个身体在慢慢被营养的流失掏空一切。屎尿都不由自主,连作为人类最后的尊严都已经不在,她到底想不想活下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的痛苦肯定大于我们。粗暴的看护,闲扯数落的子女,看猴一样围观的亲戚邻居,所有的人都在大声喧哗叫你快点好起来,但是所有人都在期待你死去的那一刻,他们天天翻着日历,其实是在撕扯你的倒计时。

爷爷过世的时候我刚上高一,那时候得了癌症的他,经过化疗已经基本上骨瘦如柴,在最后的时刻,他发出比安妮更可怕的声音,一直在喊痛一直在流眼泪,最后打了一针吗啡也缓解不了多久。在他弥留的时刻,我们也喂不进流食,也不做最后的争取,只是各家亲戚围绕在身边说着不痛不痒的后事安排,棺材灵柩寿衣都早已搁置在外,就等咽气的那一刻,齐声呼喊爹,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呢。这是所有中国社会老年人死亡前的当下现实。

如果没有人来参加你的葬礼,你会怎么想?

在中国,怎么会。

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们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总是歌颂青春期的爱情,好似爱情只发生在年轻时候,老了都是亲情。而这部片子跟《恋恋笔记本》都让我看到了少见的此生挚爱系列。这两部的故事,都是女主先患病,继而丧失生活能力,男主不离不弃,甚至都最后选择一起死亡。在这两部片子里面,子女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这可能跟老外的文化有关),在他们眼里,你是我的妻子,我爱着你,你是我的责任,在一方还能照顾另外一方的时候,不会让孩子干预到他们的事情里,正如《爱》这部片子里面说的那句:你们活你们的,我们过我们的。

电影里从来没有提过时间,只是通过安妮不同状态下的病情加重来表明时间在推进,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推进到底花了多久的时间。从手术的不成功,从住院到回家,从能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到底过了多久?半年一年还是两年?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看出她的病情加重,乔治的心力憔悴(80多岁的人,自己腿脚本身就不便利,能一直坚持照顾已经是真爱了。最后辞退看护吼的那句变态对乔治打击又是如何呢?一个有着社会地位跟良好教养的人,大概从来没有这么被人吼过吧。正如安妮被看护翻身打尿布包跟洗澡的时候,那种羞耻感难道你以为老年人就该丧失嘛?

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自尊心、有羞耻心、有正义公理心。

在乔治某次的梦境里,他发现地上都是水,并且有人捂住了他的嘴巴,其实这也是预示着他虽然情感上不觉得安妮是负担,但是潜意识里面已经有身陷困境之感。从一开始安妮出院回来,乔治根本连怎么扶起一个病人都不懂,还是安妮一步步教他,这也符合片头为什么乔治会忘记关水龙头但是还记得要先去换衣服出门求救,乔治本身的人设就是一个不太懂生活日常,体面有讲究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学会了给安妮按摩、洗头、喂食。

很多评论里面说乔治最后谋杀了安妮,但是在我看来,他是带她一起离开这个即将丧失最后尊严的世界。安妮多么要强的一个人啊,即便当年的学生过来看她,对她的病情表示问候,她都不会去正面回应,看到她学生精神奕奕在那边弹奏钢琴的时候,她的眼里是落寞,以至于后来学生寄来CD,她都让乔治关掉。乔治是最懂安妮的那个人,所以在后来女儿突然来袭,他会去把安妮房间的门锁起来,因为她知道安妮并不想自己这样子被女儿所见。我们总是觉得父母跟孩子之间是可以没有隐私的,也是可以没有自尊的,但是在国外的教育理念里,我永远是我,你永远是你,我爱你但是我不能没有我。安妮就是这样的人,医院是最让人没有尊严的地方,在医院里,你只能把自己当一头猪,不要有羞耻心,也不要有隐私感,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命。但是在安妮眼里,苟延残喘是卑微吧。换成安妮照顾乔治,我想最后的结局,也是安妮结束乔治的生命陪他一起离开。

我的神采不复当年,在她一开始让乔治帮她站起来或者推轮椅的时候她都会说谢谢,但是到后来慢慢地,她已经不会说谢谢了,她开始变得暴躁。我们总是会觉得付出的人是痛苦的,心疼乔治的付出跟照顾,但是其实更痛苦的人难道不是安妮,当看护不温柔的梳理她头发的时候,给她照镜子的时候,她的眼里满是对自己的厌恶跟逃避。她想死,但是连死的选择权都没有,只有乔治可以帮她完成心愿,最后乔治也做到了,正如乔治最后的故事里我妈妈只能隔着玻璃跟我挥挥手,难道在安妮最后的时刻,乔治不也是隔着玻璃跟安妮挥挥手嘛?他无法感知她瘫痪的痛苦,即便活着也是等死,乔治还是想让她活着,但是最后乔治懂了,所以选择在安妮情绪安静的时刻闷死她,最后他自己也选择了离开。

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乔治要把门贴上胶带纸,是为了避免最后他那几天的日子被人闻到异味妨碍他自己的安排,他写遗书给女儿,买了小花做成花圈给安妮带上(小花是他跟母亲的秘密,最后也成了他跟安妮的暗号我想要跟你在一起)。其实片子一开头,警察进来的时候就问了一句话,这窗户是你开的吗?那个人回答说,不是,进来就开着了。在乔治死之前,他把卧室窗户打开,让气味透出去让大家发现这个事。而乔治在哪里呢?片子的结尾,乔治在厨房边的小房间里醒来,他看到安妮在洗碗,然后他呆呆看着安妮,最后跟着安妮一起出门(我觉得乔治是自己服用药物躺在厨房这个小房间里自杀的)。女儿最后一身黑衣服也验证了她是刚处理完丧事回家,坐到空落落的家里缅怀这两位。乔治最后的死相不一定好看,但是安妮还是美的,他为安妮料理了最后的尊严。

其实看完这部片子,我真的很羡慕女主安妮,她一直被乔治爱着不离不弃。很多人觉得最后乔治闷死了安妮是已经不爱她了,恰恰相反,我觉得他是爱的至深。去医院、去疗养院都有什么用?死神已经下了判决书,只能被迫等衰竭,在哪里都一样。送出去,只是减轻自己的负担,但是不会让对方好过一点。乔治真的是超级暖心的老伴啊!

当我们讨论老,我们其实是在讨论死亡。多少人都是不光彩的死去,全身插满了管子,甚至满目疮痍。我们为了尊严两个字拼搏了一辈子,最后竟然还是如此下场。

《恋恋笔记本》我看了四五遍,但是这个电影,我只敢看一遍。主题太深刻、内容太超现实。我想我们大概最后死亡的时候,是我们常规的那种情景,众人环绕目视死亡,而不是电影里这种爱人在旁。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今天七夕节,大街小巷上只有两个主题:秀恩爱,哄骗你秀恩爱。

网上一直有个段子,中国人有一项本领,叫做可以把任何节日都过成情()人节。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七夕节,这几年还有情人节,白色情人节,520,甚至连光棍们苦苦争取的双十一光棍节,也变成了购物狂欢+秀恩爱的良辰。

只是,秀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谁又能说清楚,爱是什么?

请看过这部法国电影,或许会有一些明悟。

讲真,这部电影,第一遍我是看了10分钟,之后就无限期搁置了。

直到某天,闲极无聊,又捡起来。

为了这个一句话就能讲完的故事,我盯着看了两个小时。

中文片名简洁明了:《爱》,外文名字《Amour》,迈克尔哈内克执导,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故事很简单,Anne和Georges,一对年过八旬的音乐教师,一直相濡以沫,直到有一天,妻子Anne中风,半身偏瘫,丈夫Georges虽然垂垂老矣,但是依旧坚持照顾妻子。

这对夫妻的感情,让邻居都非常感动。

换成一条新闻,大概也就140字以内的微博,就可以引发众多转发:嘤嘤嘤,我又相信爱情了。

但是,真的那么简单么?

影片的叙述缓慢,但很有力量,种种细节都展现出这是一对鸳鸯眷侣,老夫妻牵着手去看音乐会,一起讨论种种细节,安静的吃着早餐,举头投足间的默契根本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直到Anne中风,手术失败右半身瘫痪,不得不坐在轮椅。

一辈子都优雅渡过的Anne拒绝再进入医院,也拒绝进入疗养院。Georges答应了她,开始在家里一直悉心照料。

Georges并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头,但是面对着行动不便的妻子,他依旧耐下心去安抚妻子,耐心照顾。

人若有能携手一生不离不弃者陪伴,何其幸运。

直到Anne第二次中风,这一次,她连简单的吞咽食物都变得困难。

三分之二的情节,都是这对老夫妻守着大房子度日,看似很简单,买菜,做饭,请护工,照顾病人。

Anne不能再清晰的说话,整日不间断的叫、喊妈妈。

专业的护工告诉Georges,不断的发出不明意义的叫声,这是中风瘫痪患者的常态,因为他们疼。

日复一日且望不到头的绝望渐渐浮现。

Anne开始拒绝吃饭,拒绝喝水。Georges绝望之下,打了她一巴掌。

所谓的人性,往往在绝境之下,方能展现的更为清晰。

两个都在沼泽里挣扎的人,谁又能责怪谁。

或许,死亡才是解脱。

于是,Georges亲手杀了Anne。

之后,买来鲜花,放在Anne的身边,把所有的房门封锁好。在幻想的幸福中,Georges走出家门。

从此无影无踪。

沉重到无法呼吸。

因为爱,Georges与Anne携手走过一生,因为爱,他杀了她,之后去陪她。

故事这里就已经结局了。

如果花2个小时,从第一分钟开始看起,Georges拿起枕头扑向Anne的突然,更显得震撼。

Georges了解妻子,他知道自己的妻子不愿意这样苟活,体面一生,他也要让她体面的离开,而不是在病痛与折磨中闭上双眼。

虽然没有Anne的镜头,但我想她心里应该是欣慰的,解脱的。

影片之中,一个细节,最为难忘:

Anne第二次中风之后,Georges为了更好的照顾她,决定请两名护工轮班,第二名护工同样专业,她给Anne精心梳好头发,接着把镜子放在Anne面前,让她看自己。

Anne非常排斥照镜子,她不想看到那样的自己,病怏怏,虚弱无助的自己。

Georges得知后,赶走了这名护工。

携手一生,他们最了解彼此了。

所以,爱是什么?

长厢厮守,生死相依。

克制,冷静,没有画外音乐煽情。

婆婆病后所有事件都发生在屋里,房子是他们领地和巢穴。

婆婆不愿去医院,公公不愿他人随便入侵,对护工的审慎态度,对女儿的拒之门外,

即使是鸟儿,即便是女儿。

屋子除去生活也是他们心灵栖息之所,

两人共同守护这份爱与安宁。

碎片叙事展现婆婆生命最后时日历程

没有过分渲染情绪的哭闹与挣扎,

没有特写镜头的引导视线。

安静固定机位下是他们平静面对生死决心。

婆婆最后疼痛呼喊与公公轻抚诉说儿时岁月想起伯格曼《呼喊与细语》的片段,那是一份母爱这是一份深爱。

身为伯格曼迷弟的哈内克也是将偶像的电影进行着自己味道的传承。

在行将就木之际有一人能陪伴左右感我深受此生也是动人美丽。在公公用封条将屋子封起瞬间泪目,这似乎才是真正的长厢厮守与生死相依。

监守自盗纪录片观后感欣赏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监守自盗》这部电影呢?影片是一部来美国的纪录片,主要通过对金融行业的名人以及政界的一些人士的采访,向我们阐述了金融危机的真相。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这部纪录片不愧是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篇,它深度挖掘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后那些并不广为人知的秘密。

本片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追访全球金融业界猛人、政客、财经记者,深入的讨论了那一场席卷全球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发成的背后原因。它展示了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公开了业内和学界贪污腐败的政策背后的惊人真相。

也许对于金融方面的知识我们并不是很了解,但影片揭开的残酷真相是我们这些观众难以接受的,它使我们感到愤怒又无奈。

就如片名《监守自盗》,这些本应该为社会金融做贡献,维护其稳定与发展的人们,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监守自盗,自以为是地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谋略,将世界金融推向一个险境。银行家、政府监管人员、正直家、律师各个行业的人联手布置了一场游戏,给民众带来了灾难。

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为我们揭示金融危机背后的真相,正是因为他们敢于站在权力和黑暗的对立面,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做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线。这不仅有对于美国国家、社会、民众的关怀和职责,也透出了对于人类的普遍思考。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社会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类官商勾结等等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而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正是他们没有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凡事只想到个人利益。而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也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中,缺少敢于直面权力压迫的勇者。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各类监督惩罚体制的不断完善,惩戒贪腐官员愈加严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欣慰。但贪腐现象存在于各行各业,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发现类似腐坏现象的时候要敢于上报,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正直、积极向上的人,在进入社会以后,也要坚守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

小狗钱钱读后感2000字范文欣赏


随着现代社会的告诉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很多人的口袋也逐渐鼓了起来,因此很多人开始看一些关于理财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小狗钱钱》这本书呢?书中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关于理财的方法。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在经济形势日趋下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是很多家庭现在要考虑的,包括我在内。这就是我推荐《小狗钱钱》的原因。

该书作者原计划是给小朋友写的一本理财书,虽然简单易懂,但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适合才接触理财的人。

全文带有故事情节引入,女主角吉娅发现一只受伤的拉布拉多猎狗,并把它带回了家,取名为钱钱。在经历了一次意外落水,吉娅舍身挽救小狗钱钱后,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吉娅苦恼于自己有很多梦想想实现,可是父母自己都陷入经济危机,根本无法帮助她。这时,小狗开始说话,并告诉吉娅该如何挣钱与理财,在吉娅与小狗互动中,她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了解了一些金钱的秘密和真相,以及投资、理财的办法。钱钱是一只会说话的狗,它教会了一个11岁的小女孩与钱打交道的方法。小姑娘不仅自己掌握了钱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帮助自己的父母走出了财务危机。

文章虽然是童话,会有很多理想的东西在其中,但是其中的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的。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了许多教育,唯独缺少了对于自己财务控制的教育。

在离开学校前,父母给与我们的是经济毫无压力的照顾,导致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关心得不够。所以在工作后、成家立业后,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仍然像一个三岁的孩子,毫无规划。无他,因为我们有父母,故而会出现很多啃老族。

没有父母帮助,我们会自欺欺人自我暗示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活人还会被尿憋死。而财务问题是始终存在的,如果我们对它不闻不问的话,它会成为一种消极力量,并损害我们的生活质量。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年纪轻轻就信誉破产的人,带给未来无穷的不便。背向财务问题,就是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财务自由将是我们成年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终极目标。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 :这件衣服好漂亮,和我有一件刚好相配。啊,打折,好划算,再挑几件。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要还信用卡,只有买买买。

结果到了月底,发现自己又是月光族。而照成这样糟糕的财务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总觉得自己少一点什么。

女主角吉娅是最好的例子。例如面对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组合新出的CD,她第一反应是:买。而没有想过,买了这张CD,她将一个月没有零花钱,她是否做好了这个准备。所以,这时小狗才问她:你是想要还是需要。

很多人觉得,生活要是不能随性,那还有什么意思。是,谁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可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是财务能自由不是更好?

我不认为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小狗对吉娅说:我也不认为钱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可是,假如我们缺钱的话,钱就会变得格外重要。你回想一下那次我们差点淹死在河里的情形。我们想的只是必须从河里挣扎出来,其他的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你爸妈现在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局面。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太糟糕了,所以才会不停地谈论钱这个问题。他们就好象是快要溺水的人、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那就先明确自己想要的,看看自己现在拥有的。小狗告诉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先要有明确的梦想。有些时候应该把自己的想法用笔记录下来,再仔细看一看你的单子,并且把最重要的三条圈出来。每天都把这张写有自己的愿望的单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它会不断地提醒你自己想得到什么,那么你就会密切关注一切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些愿望的机遇了。这就好比一个地图,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明确了目标,接着,去做。有时做事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思考的太多,而真正付诸实施要比纯粹的思考聪明多。不是试试看,而是去行动!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其实这点我深有体会。当时出月子,人胖的完全变形了,如何瘦回来,我心中完全没底。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瘦,且健康地,最终选择运动。我不知道运动可以带给我什么,也不知道哪种运动有效果,看见推荐最多的郑多燕,就一天天坚持。后来,随着运动时间增加,开始跑步,就是大家看到的现在的我,一个减掉17公斤,比产前还瘦的我,并且运动带给我的是更有活力。理财也是一样,去做,谁也不知道最后你的潜力在哪里。吉娅按照小狗的建议去做了,明确目标,不断努力,她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去了旧金山。

一个人要想过更幸福、更满意的生活,就得对自身进行改变。这和钱无关,金钱本身既不会使人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金钱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坏。改变自己,就会改变金钱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生活也会因你的改变而更好。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范文欣赏


《我们仨》一书由杨绛所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温馨平淡的家庭,讲述了家庭三个人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个幸福家庭所需要的智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读完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范文欣赏。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到此处,鼻头发酸,眼睛里止不住濡湿一片。心一阵阵颤动,凉意从身体最深处蔓延开来,指尖冰冷,打不了字。

这世间没有永远,无论是谁,终究会散了,该怎么来就怎么回,赤条条的一个人。可最深的痛不是害怕一个人走,而是曾经陪你一起走的人()不复存在。不在了就不在了,可偏偏点点滴滴的记忆还在,处以活着的人凌迟之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从前我并不轻易为任何人事流眼泪,认为眼泪是不能轻易暴露的弱点,从小也几乎没有关于眼泪的记忆。

记得高三那年,教室新装了多媒体,我们稀奇得很,有的同学从家里下载了电影,趁晚自习前的时间在教室偷偷放。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罗老师是十分尽职用心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来监督我们晚读,那时候专门负责多媒体钥匙的小华同学经不住同学们的威逼利诱,把多媒体打开让我们看电影,但她自己却不安心,为我们守在教室走廊。

我们教室在顶楼,可以一眼看到学校后门的小路,只要看到班主任骑小电驴过来,小华同学就赶紧通风报信,同学们手忙脚乱关投影仪,并迅速翻开书朗读,读书声大得一楼都听得见,班主任上来巡视时根本想不到我们刚刚做了坏事。

那年高三我们明里暗里偷偷看了许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婚纱》和《人狗奇缘》,因为这两部电影看哭了班上一半以上的人,但我没掉一滴眼泪。我看着同桌、后桌、左右桌的同学都哭得惨,甚至为此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吭声。大概是从小没怎么哭过,竟把哭都忘了,又或者如朋友所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没烦恼的傻姑娘。

上了大学,为了治我不流泪的病,特地看了许多煽情电影,不断酝酿泪点,终于回归了正常人行列。

可是,当我学会了流泪,却学得不该。我在能够随心所欲流泪的年纪不屑落泪,却在想要尽情落泪的时候,不能流泪。

无论是什么事,都有其恰当的时间,过了便没有了。

原要写读后感的,却絮絮叨叨说了一通流泪的琐事,我是个啰嗦的人,每写东西免不了成臭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

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的艺术》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弗洛姆把爱看成一种艺术,展现了完满形态的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在本书中他还探讨了爱情的起源,描述了爱的能力及实现途径。

一、爱情的本质和完满形态

首先从概念化的角度讲,他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从另一段话中更能看出爱情的本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从第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要求人应该有一种基于整体人格的创造性的爱。这种整体人格不是指一个人各部分之和,整体不是多个元素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整体主义心理学,还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是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还是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强调人的整体性。弗洛姆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人的任何有意识行为都是整体人格作出的行为。正如他多次强调圣经里的爱你的邻人他把爱情的产生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和整体人格之下,因此接下来他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具备了这些层面的爱才有能力去爱某个具体的人,爱某个具体的人是个体爱的能力的集中和体现。

弗洛姆所说的创造性是爱的一种表现,除了给之外,还包括关心、尊敬、责任感和了解。这里的创造性我更愿意理解为成长性,爱情及水到渠成的婚姻直到人的生命尽头,都必须有成长的不断更新的属性。成长型的爱体现了一种梯度,创造性是这个梯度中不同阶段的共同特质,它为爱情提供了新鲜度和稳固性基础。

第二段话阐释了完满爱情的形态,能否实现还有很多限定条件。

二、爱情的起源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除了这种普遍性的、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要求外,还有一个具有生物性的要求,那就是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爱情的原动力我始终认为首先是基于生物性需求,比如以男性视角看到一个合乎个人审美的女孩出现,马上就会被吸引,想接近她、了解她、征服她并脑补恋爱婚姻的全部经过或部分经过。性萌动期,即青春期青年期或称为有性欲期这种欲望的强烈远远超过性欲弱化的中年期(性欲弱化的中年期甚至对漂亮女孩无动于衷)。弗洛伊德初期思想认为性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弗洛姆认为是避免孤独,我以为避免孤独显然是出于一种功能性的目的,而且两个人的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孤独而不能清除孤独,人的孤独是注定的。爱情只会让孤独的力量暂时消退或让个人孤独由两个人分担从而在感觉上孤独减缓了。爱情的产生基于性、人类的繁衍,其次才是人格层面的互融,前者已经内化到无意识当中,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而作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象征,完满爱情是基于人类的生物学本能,进而融入人类文化的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感情。

三、爱情的误解、限定及实现途径

弗洛姆认为人们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正如前面所述,爱情产生于人类整体的创造性,爱情首先应该是具备爱的能力,其次才是爱某个具体的人。后者弗洛姆表达得很准确。强烈而炽热的爱只具有短暂性。激情的短暂性是公认的事实,他认为如痴如醉的入迷只是证明了过去是多么的寂寞。当然完满形态的爱情也有激情,与前一种昙花一现的激情有质的区别。

弗洛姆还区别了假爱情:偶像化的爱情,把对爱情的渴望寄托在神化的对象身上失去了个人力量的觉悟失去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多愁善感的爱情,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想象中的爱情,就是一种替代品,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况,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的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关于完满的爱情在当今社会消亡衰败弗洛姆作了深刻的分析,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弗洛姆笔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何苦相似,情况可能还要严重。首先在工业化的社会中精细化的分工使普通人的始发创造性变成机械式的劳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方向不断萎缩,当然艺术家除外,还有极具创造性的个人。而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爱情首当其冲变成一()种和经济活动等质的具备交易价值的行为。古时尚有郎才女貌,尚有穷书生勤读书考取功名,俏娘子痴痴等爱人。今天的爱情婚姻直接物欲化,房、车和彩礼一直是婚姻方面的热点。虽然进化心理学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择偶要求有其心理发展史,但像这种直接交易化的爱情婚姻是走向了极端。好在弗洛姆认识到但我们也还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就本身来说具有一个充满如此矛盾和不断变化的结构,从而使得人有一定的可能性保持个性不被同化,及个人活动的余地(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弗洛姆提出爱情的实现途径是:在一生中要自律;要有集中的能力;要有耐心;还要对所爱对象的极大的兴趣。

四、理想爱情的理想性

具备上述特征的个体首先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继续成长的可能。最好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有一对健全的父母,有民主的成长氛围,成人之后要意志自由,经济自由,要有个人独创性而不是循规蹈矩的生活,而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就他的观点来看,爱情仍然是一种奢侈品,爱情的发生和维持依赖了太多的条件。目前社会的爱情婚姻仍然是男高女低的态势而不是基于平等,基于相互的倾慕。这里只就女性的低发表几句看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率,家庭地位的提高造成了一个假象,女性已经提高了社会地位。女权主义早在上个世纪就吹起了争取女性地位的号角,实质上当今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就业行业的狭窄,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根深蒂固,除了物欲化倾向(进化的选择以及由于社会地位和就业面的狭窄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女性的低自尊和崇拜的情结(由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环境中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而促成)造成了低人一等的感觉并将社会的定型化认识内化,从而造成男女在爱情婚姻起点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使真正爱情的实现步履维艰。

其次,弗洛姆的乐观主义假设还受制于社会对于幸福可实现的限度,弗洛伊德认为现代文明压抑人的原始本能。而作为原始本能的核心性本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作为爱情原动力的性欲的压制必然导致双方的深层交流障碍而不能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幸福,因此幸福只能是过程中的幸福,受限制的幸福。当然纯粹的性不能作为人类爱情幸福与否的唯一指标,我们讨论的性也不是性放纵,而是指性和谐,是指摆脱某些文化禁忌的一种自如的性欲望的充分释放。本书以文化的视角探索人类的爱情而置生物性不顾,而且两个不同的个体不会因为性的结合就能将性高潮的融合延续到日常当中,融合-分离,难以达到真正的灵与肉的同一,基于性的爱情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美好而持久,所以必须要重新诠释性的内涵,这里借用马尔库塞的话,性欲不等于爱欲,爱欲包括性欲、食欲、休息等所有生物欲望,爱欲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命本能,爱欲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才能正向地促使社会的进步,人创造着社会,社会也创造着人,真正的爱情才有可能,而不是个体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用爱欲来取代单纯的性的满足,双方的爱以一种交互的作用呈螺旋式上升,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才有一线可能维持爱情的持续存在。

我没看过弗洛伊德的著作,只知道他是一个心理学家,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明明白白地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对于这一类论文式的书籍,作者常常提出一个他所倡导的理念,并为之论证。阅读的过程中,得谨防掉进非黑即白简单判断的误区里。但值得欣慰的是,它又提供了一个瞭望塔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这些经验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走遍世界。

对于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这一论点,在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没这样想过。我也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把爱的产生依附在特定的对象上,认为不是我们缺乏爱的能力,而是没遇到合适的对象。作者提出:爱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此处提到的爱没有那么狭隘,包括了诸如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多重含义。

在其中,我们发现:母亲这一角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或者是积极的热爱情绪,或者是消极的恐惧情绪,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姆否定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是体内化学反应引起的一种压力的结果这一观点,认为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列示了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等观点;与利己主义不同,爱自己并不排斥爱他人,两者可以平行存在;对于神爱部分的解释,则涉及了许多哲学概念和故事。

这本书不会在短时间内教你如何学会爱人,或者如何找到爱人,但又给你一些类似警示的东西,比如,不要把获得爱这一行为寄托在他人身上,以为结婚就可以缓解孤独只是个误解,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练习去爱的能力并为之付出努力,不要以为使用技巧就可以蒙骗过关,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爱他人,当然也爱自己。

人生在世,我们体验到的最大的欢愉来自于爱,经历过的最深的伤害同样来自于爱。总有人在爱里付出,受伤,逃离,成长或绝望。我起初认为,爱应该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后来才发现,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

直到我看见佛洛姆的这本《爱的艺术》,更加确定了后来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佛洛姆把爱情放在了一个特别的高度,他认为如果人们不能以某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孤独,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来源。我们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同一组人保持一致。买流行的衣服,看流行的电影,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常规让我们觉得安全。

每一天我们在做好自己的时候,都在等待灵魂的另一半,没有爱情,我们会始终觉得自己是残缺的,再坚强的人也是如此。

成熟的爱情该有的样子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成熟的爱情双方都具有完整和独立的人格。

成熟的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愉快,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兴趣、思想、知识、快乐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丰富了别人。

成熟爱情的形式: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并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也是所有心理学的渊源。爱情中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第二,我才能了解对方。

爱的实践

学会爱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这种集中的能力表现在一个人能不能单独待着,不做任何事。你可以尝试用冥想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比如每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轻松坐着,闭上眼睛,努力使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排除一切干扰画面和念头,观察自己的呼吸。这是认识自己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途径之一。

学会爱的第二点是克服自恋。自恋的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身上,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活动,认为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自恋的人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的,要学会爱,就要先放下自恋,学会关注对方、学会付出。

学会爱的最后一点是要实现客观性。客观性指的是对人和事抱开放的态度,实事求是看待事物,与外部世界有强烈联系。心理学上常说的精神病的所有形式就是没有客观性的极端形式。他们对客观事物没有开放的能力,现实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就是他们的恐惧和欲望。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就是谦恭。这也是爱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都在追寻爱,然而爱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自我的完善,通过实践去发展这门技能。也许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探索和学习,我也愿意通过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喜欢《爱的教育读后感2000自范文欣赏》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