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观后感。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观后感,带给大家。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席南华想必是怀化学院师生的骄傲。我们不仅要以他为傲,而且要学习他,向他看齐。星期天团日活动的席南华座谈会视频让我学到了很多成功之道。

首先,一定要树立奋斗目标,不能每日混沌度过,要有价值有意义。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感到疲惫,可以休息一下,但遇到困难,绝不能放弃。因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世界上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并引导你走向满意的彼岸。

关于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德国伟大思想家歌德也说过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有伟大的目标,与达到伟大目标的决心。只要不失目标地继续努力,终将有成。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奋斗目标决定着人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要使人生健康成长,事业获取成功,就一定要尽早思考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然后学到了要正确对待回报与付出的关系。席南华表示,付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获得回报,同学们应将眼光放远,今天的付出是明天收获的基石。立竿见影就能得到的回报与经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回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我们应该耐心付出,不急于求成,踏实的走好每一步,静待花开。

教育科学系13级人文教育七班蔡芬1305407017

星期天的主题班会我们班组织观看了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让我受益良多。一个成功的人可以引领我们这些懵懂的青少年成长,给我们指明前方的路。
我学到了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言弃不放弃。席南华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天赋、受教育的环境、对事物的认识感悟有关。谈及自己成功的缘由,他说:我和别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有高标准的目标,并且能沿着目标不断努力,永不放弃。他总以一名伟大的数学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勉励自己。
席南华坦言,大学时他也曾迷茫过。他认为迷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迷茫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迷茫的原因,一时无法找到迷茫的原因,就应该立足于当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对于迷茫。大多数人都努力探索,走过一些失败,困惑,才渐渐明朗。不要拒绝迷茫,出现迷茫却拒绝、使劲推开,那是和真实的分裂,那只会导致第二层的痛苦。无论你多么不愿意,你所经历正是你所需要的。存在即合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助于心灵成长。问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如何面对问题。其实,正是迷茫促使我们成长,促使对智慧的探求。积极生活的人,即使在大雾茫茫,找不准方向的时候,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学习的积极努力。
当你学会穿越灵魂的痛苦,在迷雾中拾回内心的安定和满足时,生命自会引领你走向属于自己的使命,和幸福。

教育科学系13级人文教育七班罗敏1305407018

在观看完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视频后,我深有体会: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也是知识不断丰富的充电器。只有不断学习,并在学习中反思自己,才可能思考教育教学工作,完善人格魅力。一个不热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必将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教师既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包括向同事、同伴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帮教老师学习。向同事、同伴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交流与合作。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学习的一种态度和原则。求师是智慧合作的一种方式, 现代人不但要做到求师有术,还要做到从师自如。善于从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得到效益、赢得智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伴互助的真正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秉承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教学态度更好的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让自己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
教育科学系人文七班易碧敏1305407008

席南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数学家。1963年3月生于广东省英德,籍贯湖南祁东。1981年毕业于湖南怀化师范专科学校(现怀化学院)数学科,1985年、1988年先后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研究。
大师就是大师,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完全没有见过的魅力。他让我看到了理想的东西。现在我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所有的感受都体现在他提到的一些精辟的言语中:
1、如果没有准备好的千万不要出名,否则它会让你付出很大的代价;
2、别人不知道你的名字有个好处,你可以安静地做你自己的事情;
3、不要追求不属于你的成功;
4、把握好成功的标准,清楚自己所需要的;
5、成功的背后充满辛酸,很复杂;
6、其实你的未来很光明,只要努力;
7、成功和名誉是自然的东西,不要去刻意追求,只要你努力,有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8、该唱歌时就唱歌,该跳舞的时就跳舞,该聚会时久聚会,该睡觉时就睡觉;
9、别人的关注只能满足你的虚荣心;
10、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下面是院长在席院士精彩的讲话后做的精辟的总结:
1、成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2、迷惘不可怕;
3、成功是自然而然地东西,不要刻意去追求;
4、要善于给自己选择或设定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5、要懂得内心的满足;
6、要做好本职工作,这是起码的要求;
通过院长的总结,我们可以知道院士讲座的大体内容。
然而我自己的感受非常多!一个享有无数荣耀的人,却能表现的如此平易近人,当有同学向他提问:院士您好,我很好奇,你穿了一身正装,为什么还背个书包,能上我们看下书包里面的东西吗?他当场把书包拿出来,让大家看一下,结果里面除了书还是书,有他的数学,还有文学。每一个问题他都回答的相当精辟,没有一个不是,而且都会引得一阵热烈的掌声。每一次发言,大家都会被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逗笑。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无比钦佩。他的很都言语都让我深思,很多问题都让我情不自禁地思索。我会好好地认真地重新思考我的人生,重新定义我的世界观。
教育科学系13级人文教育7班2胡洋1305407010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2018年电视剧海棠依旧观后感座谈会发言摘要


7月12日,县委宣传部在泥坑酒业会议室组织召开电视剧《海棠依旧》观后感座谈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风杰与东汪镇、耿庄桥镇1966年大地震亲历者、相关单位负责人及部分文化名人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泥坑酒业参与拍摄的《海棠依旧》观后感受、泥坑酒业文化品牌打造、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风杰:《海棠依旧》作为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点作品,由我县泥坑酒业公司参与拍摄,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是泥坑酒业的骄傲、是宁晋的骄傲。泥坑酒业公司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倾力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县内企业做出了榜样。各部门要认真组织观看《海棠依旧》,缅怀一代开国领袖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为党、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的光辉形象和公仆精神。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唱响“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主旋律,抓好“双年”活动,为决战“十三五”,打好翻身仗贡献力量。要通过《海棠依旧》的热播,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宣传泥坑酒业公司,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进一步宣传宁晋、推介宁晋。

泥坑酒业总经理朱胜华:我们公司能参与拍摄《海棠依旧》这样的电视剧是我们的荣幸。我最敬佩周总理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他的人格魅力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党中央正在倡导“三严三实”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海棠依旧》现在播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周总理的事迹是对合格党员的最好诠释。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我们不但要有企业责任,也要有社会责任,发扬正能量、弘扬正气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下一步,我们将以《海棠依旧》电视剧热播为新的起点,在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上下功夫,进一步把“泥坑”品牌做大、叫响,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名人郭嘉宁:《海棠依旧》是一部充满艺术感动和思想光辉,有筋骨、有道德、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泥坑酒业能参与其中并赞助拍摄,作为一个宁晋人非常自豪和骄傲。泥坑酒业公司从成立以来就为宁晋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修建宁纺碑林、出版《金石志》、参与拍摄《海棠依旧》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海棠依旧》电视剧真实地展现了历史事件,细腻地刻画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观看以后非常感动。新闻媒体紧跟全县重大事件,开展全方位宣传,尤其是《宁晋日报》刊登剧照、导读、小说连载、观后感文章等令我非常赞赏。我会继续看完这部电视剧,并向身边人宣传泥坑酒业、宣传宁晋。

院士事迹观后感系列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院士事迹观后感”相关内容。

我们常常能抽出时间观赏一两部正能量的电影,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影已经成为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观后感的重点技巧呢?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院士事迹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1】

2014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2】

卢永根自小家境优渥,随着战争的到来,面对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19岁的卢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卢永根来到了广州,跟随丁颖院士从事稻作的科学研究,他用双脚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种和科研数据。卢永根从事华南农学院院长以来,鞠躬尽瘁,一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卢永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俭节约,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热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身上这股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卢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峡谷、披荆棘、踏草丛,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踏实肯干,不畏艰难困苦,不搞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解决与落实他们的难题与诉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卢永根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捐赠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选择用这笔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的他反而将自己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档礼品,要做到两袖清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绝没有好处就不办事的陋习,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卢永根院士不仅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教育事业,还决定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事业,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党员干部要坚守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3】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x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x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_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4】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2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权威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3

在这次疫情之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相信他,是因为在17年前的那场SARS战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钟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说钟南山是个英雄,但是作为英雄钟老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辈中国的科研英雄,从之前的邓稼先到现在的的袁隆平、钟南山,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在新的时代他们能不能成为这样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钟老这一辈子很有传奇性,像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些钟老年轻时候的事迹,他曾是个体育健将,曾经荣获过全运会400米栏冠军,虽然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以拿来自豪一辈子的成就了,但是对于钟老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钟老的绝大部分成就都在医学领域的,钟老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性哮喘这个概念,这个观点后来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编写到哮喘全球防治战略采用;另外钟老还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慢性咳嗽病因,他阐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经炎症机制,再就是证实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营养不良问题,然后他又提出并补充了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对这些一头雾水,不过没关系,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咱们外行也没有必要了解,其实我们从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钟老的贡献,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而且他还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有就是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攻关等等这类水平的10来项重大科研项目!

所谓的973计划呢,就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你看这个定位,就知道这个项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还有863计划;863计划呢,其实就是80年代的时候,美国正在跟苏联打冷战,然后提出了一个星球大战计划,可能很多朋友也听说过,咱们国内的几位老科学家也向国家提出建议,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然后当时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然后就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不过无论是973计划还是863计划,在1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取代这些,那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时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钟老承担的课题项目都是这个级别的,另外钟老还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攻关,这个是属于国家的5年规划项目,说起这个5年规划的历史还挺悠久的,从1953年开始第1个5年规划到现在,16年到20年属于第十三五规划,马上咱们要开始十四五了,咱们这个5年规划当年也是学那个苏联老大哥的,当年学习这个5年规划的国家还挺多,但是现在呢,据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们,我觉得这也是咱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因为可以制定长期国家战略。

那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钟南山这样的人呢?答案就是父亲也是英雄,终老的父亲是谁呢?他的父亲叫做钟世藩,是中国最早的那一批儿科医学专家,在1930年的时候毕业于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后来又在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49年的时候受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你看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医学家了!

但是钟南山的父亲也就是这位钟世藩不仅仅是一位医学泰斗,1949年建国前期的钟世藩是当时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要求钟世藩把广州中央医院的钱全都带走,全家一起去台湾,钟世藩当时断然的拒绝,所以你看,钟南山钟老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家门的家风就在这儿呢,咱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话嘛,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钟南山身后,咱们中国的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他们怎么样了?

我觉得这个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呢是品格;

先说能力吧,教育部在年前发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总数是874万,而且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很多一线人员都是有留学背景的,具备了更多的国际视野,再加上了国家的科研支出比例在不断增大,也有很多针对年轻人的基金项目,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整体是有一个整体激励政策的,所以说呢,从能力上讲,年轻一代的整体科研水平肯定是要比之前高的,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呢,我们下一代的科研人员水平肯定还会更好!

那品格方面咱们就拿这次的疫情来说,你随便打开手机,医护人员让人感动的瞬间简直多到数不过来,就像我之前说的,那种根植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义”字,总会在最危难的时刻彰显出来,还记得那句诗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所以,在我看来,钟南山钟老绝对当得起“国士无双”这4个字,而且钟老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在他背后,还有一大群抛家舍业默默付出的人,在这次疫情战役当中,他们顶在了最前线!

向英雄们致敬!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4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 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 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 铁。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到了武汉后,您多次 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 烟的战斗中去。

如今,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威胁。但您没有退缩,而是 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 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在近日 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 的。”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 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 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 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5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 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 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护佑生命的主旋律之中,逆行者唱响了战“疫”的精神赞歌。他叫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 武汉,而自己却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召必战,战必胜”……这些平凡人 的不平凡举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放弃,正是无数个平凡成就了感 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有些是宝贵的生命,深刻的诠释着“白衣战士”的追求和风骨,谱写着 不同的精神和独特的优秀。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牵挂的家人,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 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地追求心中的那份职业初心。他们那执着闪亮的人性 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这些平凡 的“迹”录和举动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汲取其正能量,倍增信心去战胜疫情。 在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一线干部筑就了战“疫”的铜墙铁壁。

“我负责的网格共有989户居 民,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排查了解了具体情况……”“高兄弟,你要买的东西,我们帮你采购回来 了,这是按照你的需要采购的……”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人心,给人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一线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丝埋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仔细地进行疏导和沟通。一线干部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防 控薄弱环节越是加强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线干部勇做防疫工作的一颗“螺丝钉”, 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强群众的防控意识,构筑起严密的防疫红线,实现全 覆盖,无盲区,严防疫情入侵。夜深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下雨了,他们还行走在路上……这些 战“疫”场上的先进“符号”和职业“元素”,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不为之震撼,让我们战胜疫情 的信心和动力倍增。 在团结鼓劲的凝聚力之中,中华儿女书写了战“疫”的壮丽诗篇。“抗疫心连心,武汉不孤 单”“隔离病毒,但不隔绝爱”……这些感人的话语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 心战“疫”的生动写照。

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激情、善良、坚强……都一一展现,他们自发捐赠 蔬菜给武汉,他们主动捐款给武汉……他们的崇高,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纯粹,让我们感动。疫情 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 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以把感动的命 题书写的这样的气势磅礴,这样动人。

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感悟感动的真谛和内涵,彰显 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样的精神脊梁怎叫我们不感动,这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将帮助亿万中华 儿女增强责任感去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季节。战“疫”路上你的平凡行动是抗“疫”的初始线和出发 点,让我们串联平凡,铸造合力,增强信心,汲取战“疫路上的“感动因子”,释放正能量,为 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5】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在悲痛中缅怀,在缅怀中激发奋斗的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勇闯新路、勇攀高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创新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制胜法宝,是任何一项伟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刚刚涉足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还是持续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坚持的就在创新中探寻新的方法与路径,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获新的希望。在“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时,他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历经无数次失望与失败,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击杂交水稻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禁区,在该项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找到了一条杂交水稻研究的创新之路,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其后的杂交水稻二号、三号成果,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海水稻试种成功,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袁隆平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创新素养,才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动先驱者,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研究杂交水稻,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时间。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裤腿到稻田中间寻找可供杂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观察新型水稻的长势、分析实验品种的优劣。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袁隆平先生的双脚一刻也没离开他深爱的泥土,没有享受片刻的清闲。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进,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驾驶着摩托车在田埂上行驶。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如果说是创新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伟大的研究成果,那他毕生扎根农村,与泥土为伴的科学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坚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他深爱的人民。因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里,尽管十分珍惜珍视这些荣誉,但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爱的一个称呼是“农学家”。正是这样一位“农学家”,以他大功至伟的研究成果,被农民兄弟尊称为“米菩萨”。这样一个“特殊”称呼的背后,凝结着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不停歇的追寻足迹,也是他谦逊品格的最好诠释。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谱写万年春。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怀念您!

农民院士观后感通用


能够有时间好好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写观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农民院士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1

朱院士真的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说。她向记者介绍了朱有勇于200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这是我国科技界植物保护学科在该类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令业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学术光辉引领业界。刘西莉说。

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有重大意义,对全国、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是对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对朱有勇都有这样的评价。

宋宝安认为,朱有勇开创性地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攻关,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转化应用各个层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完整科学体系。其成果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害技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性、创新性。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2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时,他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引起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情点赞。大家纷纷表示,向时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学习!坚守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用的贡献。

学榜样,增添前进动力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3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这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苦心钻研的深刻体现。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后他曾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这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获得的一切荣誉。

不忘初心,信念坚定,以祖国强大为一生奋斗目标。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他却主动去找活干,而且干的还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贫的硬骨头,在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大山沟里一干就是五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先进分子,就应站在高处,胸怀全局,以看到还有贫穷的群众自己也吃不下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祖国强大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4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击节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前辈,荣廷昭这样评价朱有勇: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对农民的问题想得透彻,既要贴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够解决生产问题。他有着服务三农的情怀,选取了很多高原特色农业的技术难点在攻关。如解决三七连作问题,提出在松树林下种植三七,在迪庆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种植葡萄助藏族群众脱贫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云南农民做实事。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5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6

云南省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座谈会7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广泛开展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活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朱有勇同志是初心使命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报国之心和为民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据了解,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农民院士观后感精选6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院士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1

20xx年12月30日9时30分,“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开讲。

为了和当地群众交流,朱有勇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为了让老乡们学到种植技术,他先后收了1500多个农民学生……

宣讲中,“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先进事迹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我叫朱有勇,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号召,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知道,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属于成百上千在脱贫攻坚默默拼搏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个农民院士,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我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我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我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这是我的使命。1981年,就在大学毕业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38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的农业科技事业努力拼搏。20xx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县。这一年,我刚好60岁。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但作为一名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我义不容辞。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当我来到澜沧,看到澜沧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日子过得很苦,这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在很长时间里,我们过多关注文章发表和各种奖项的得失,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淡忘了我们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专家,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驻村扶贫这些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是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

作为一个驻村科技扶贫的代表,我心里很清楚,科技扶贫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努力,现在取得的这些成果,是上百位院士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年来,我们驻村扶贫的边疆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茅草房、竹笆房变成了砖瓦房,泥巴路、毛毛路变成了水泥路,人畜混居、牛屎马粪遍地的村寨变成了人畜分离、干净整洁、绿水青山的美丽山村,这些变化不是我和我的团队能够完成的,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省市县乡各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力军。

我们科技扶贫的坚强后盾是中国工程院,工程院号召了广大院士专家到农村去开展科技扶贫。其中,86岁的陈宗懋院士7次到普洱澜沧开展茶产业科技扶贫,罗锡文等11位院士5次到蒿枝坝村为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学员授课,邓秀新等59名院士10多次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开展蔬菜、养殖等产业的科技扶贫。在澜沧县,在云南省,在全国扶贫攻坚第一线,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科技扶贫的实践,再次生动地证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是大有可为的。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我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坚守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持之以恒,继续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同时,我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全力以赴,用科学技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2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协会主席朱有勇获得了“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既是云南人民的骄傲,更是农业农村人的骄傲。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不断学习先进、宣传先进,日前,州农业农村局召开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专题会议,大家统一观看了中宣部组织制作的《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进典型专题片。局党组成员、机关科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学习会。

“三农”干部最不能忘记就是投身“三农”事业的初心,要让农民增产增收、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从事“三农”事业就是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坚持朴实为民的精神,让农民感受知识的力量;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照检查、自我剖析的要求,会议强调对照朱有勇这个“三农”事业的先进,深刻反思查找我们党员干部在吃苦耐劳、务实担当、深入钻研的精神上与先进典型存在差距。

会议号召全体党员向朱有勇院士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争做“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不断攻坚克难,把个人理想、追求与“三农”事业紧密连在一起,为全州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3

云南省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座谈会7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广泛开展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活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朱有勇同志是初心使命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报国之心和为民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据了解,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4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击节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前辈,荣廷昭这样评价朱有勇: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对农民的问题想得透彻,既要贴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够解决生产问题。他有着服务三农的情怀,选取了很多高原特色农业的技术难点在攻关。如解决三七连作问题,提出在松树林下种植三七,在迪庆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种植葡萄助藏族群众脱贫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云南农民做实事。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5

2017年6月17日,在云南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盛军带领全体毕业生再次学习了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勉励学农爱农的农大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不忘初心、根植土地,学习学长、师长朱有勇院士,一生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迹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基础信息工作学院的马月炎决心学习朱院士认真、诚恳、心系农民和永远心怀感恩之心的品质,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做一个勤奋敬业的有用之才。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缑敏琪一进校就听说农大有著名的两zhu--朱有勇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通过四年的学习,缑敏琪更加佩服这位农民教授,他在事业上取得骄人成绩,仍怀揣感恩之心扎根田间地头带领老百姓致富。他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标,指引我们农大学子植根沃土,书写人生新篇。

而我们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的学子,我们不仅为母校有这样的农民教授而自豪,更要以他为榜样,脚踏实地的学习,将来也能在自己的领域帮助他人,造福社会。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6

言传身教 榜样激励校园

也正是这样言传身教,朱有勇院士成为了学生们的榜样。

植保学院植物病理学硕士毕业生叶辰回想起师从院士的三年求学时光,感慨良多。他说,老师常说,做农业做学问,要把自己扎根于大地,把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放在首位,不能过于追求个人得失。这种执着认真刻苦朴素,深深感染了我,今后我要以老师为榜样潜心耕耘不问收获,也想成为导师这样的人。

全怡吉也是朱院士带的硕士毕业生。他表示,导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教导我们如何将科研当作兴趣进行研究、如何把理论开发成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创造价值及要常怀感恩之心这些使我终生受益。导师数十年如一日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认真的态度深深激励着我,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植保学院的大四毕业生赵锴文看到各大媒体对院士的报道后,谈到朱院士挂在嘴边的想农民所想是我们云农人的重要品质。朱院士四十年如一日扎根大地,服务农村,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单纯而深厚。朱院士最喜欢的农民教授称号是农民在前,教授在后,他就是这样的,先做农民,再做研究,一辈子服务于这片土地,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要像他一样怀揣对土地的爱,学农为农。

中科院士事迹观后感之一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科院士事迹观后感之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进典型共产党员卢永根的事迹,感人肺腑,他道德情操高尚,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永葆初心,矢志不渝,真正诠释了我们的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代表着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精神。

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所以,我们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作为基层党员,我们更要学习他的“少拿一点”,正是这种廉洁自律精神,他一辈子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工作环境更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而仍要一如既往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切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始终做到发奋图强、勇于担当、不懈奋斗。

院士事迹观后感1500字模板


好的影视作品能给人带来不少感悟,当我们想让他人感受到观影之后的心情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你知道写作品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院士事迹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1

卢永根自小家境优渥,随着战争的到来,面对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19岁的卢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卢永根来到了广州,跟随丁颖院士从事稻作的科学研究,他用双脚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种和科研数据。卢永根从事华南农学院院长以来,鞠躬尽瘁,一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卢永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俭节约,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热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身上这股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卢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峡谷、披荆棘、踏草丛,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踏实肯干,不畏艰难困苦,不搞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解决与落实他们的难题与诉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卢永根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捐赠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选择用这笔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的他反而将自己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档礼品,要做到两袖清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绝没有好处就不办事的陋习,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卢永根院士不仅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教育事业,还决定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事业,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党员干部要坚守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2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2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权威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3

在这次疫情之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相信他,是因为在17年前的那场SARS战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钟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说钟南山是个英雄,但是作为英雄钟老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辈中国的科研英雄,从之前的邓稼先到现在的的袁隆平、钟南山,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在新的时代他们能不能成为这样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钟老这一辈子很有传奇性,像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些钟老年轻时候的事迹,他曾是个体育健将,曾经荣获过全运会400米栏冠军,虽然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以拿来自豪一辈子的成就了,但是对于钟老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钟老的绝大部分成就都在医学领域的,钟老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性哮喘这个概念,这个观点后来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编写到哮喘全球防治战略采用;另外钟老还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慢性咳嗽病因,他阐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经炎症机制,再就是证实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营养不良问题,然后他又提出并补充了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对这些一头雾水,不过没关系,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咱们外行也没有必要了解,其实我们从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钟老的贡献,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而且他还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有就是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攻关等等这类水平的10来项重大科研项目!

所谓的973计划呢,就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你看这个定位,就知道这个项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还有863计划;863计划呢,其实就是80年代的时候,美国正在跟苏联打冷战,然后提出了一个星球大战计划,可能很多朋友也听说过,咱们国内的几位老科学家也向国家提出建议,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然后当时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然后就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不过无论是973计划还是863计划,在1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取代这些,那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时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钟老承担的课题项目都是这个级别的,另外钟老还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攻关,这个是属于国家的5年规划项目,说起这个5年规划的历史还挺悠久的,从1953年开始第1个5年规划到现在,16年到20年属于第十三五规划,马上咱们要开始十四五了,咱们这个5年规划当年也是学那个苏联老大哥的,当年学习这个5年规划的国家还挺多,但是现在呢,据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们,我觉得这也是咱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因为可以制定长期国家战略。

那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钟南山这样的人呢?答案就是父亲也是英雄,终老的父亲是谁呢?他的父亲叫做钟世藩,是中国最早的那一批儿科医学专家,在1930年的时候毕业于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后来又在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49年的时候受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你看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医学家了!

但是钟南山的父亲也就是这位钟世藩不仅仅是一位医学泰斗,1949年建国前期的钟世藩是当时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要求钟世藩把广州中央医院的钱全都带走,全家一起去台湾,钟世藩当时断然的拒绝,所以你看,钟南山钟老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家门的家风就在这儿呢,咱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话嘛,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钟南山身后,咱们中国的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他们怎么样了?

我觉得这个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呢是品格;

先说能力吧,教育部在年前发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总数是874万,而且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很多一线人员都是有留学背景的,具备了更多的国际视野,再加上了国家的科研支出比例在不断增大,也有很多针对年轻人的基金项目,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整体是有一个整体激励政策的,所以说呢,从能力上讲,年轻一代的整体科研水平肯定是要比之前高的,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呢,我们下一代的科研人员水平肯定还会更好!

那品格方面咱们就拿这次的疫情来说,你随便打开手机,医护人员让人感动的瞬间简直多到数不过来,就像我之前说的,那种根植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义”字,总会在最危难的时刻彰显出来,还记得那句诗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所以,在我看来,钟南山钟老绝对当得起“国士无双”这4个字,而且钟老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在他背后,还有一大群抛家舍业默默付出的人,在这次疫情战役当中,他们顶在了最前线!

向英雄们致敬!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4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 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 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 铁。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到了武汉后,您多次 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 烟的战斗中去。

如今,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威胁。但您没有退缩,而是 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 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在近日 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 的。”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 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 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 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5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 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 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护佑生命的主旋律之中,逆行者唱响了战“疫”的精神赞歌。他叫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 武汉,而自己却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召必战,战必胜”……这些平凡人 的不平凡举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放弃,正是无数个平凡成就了感 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有些是宝贵的生命,深刻的诠释着“白衣战士”的追求和风骨,谱写着 不同的精神和独特的优秀。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牵挂的家人,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 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地追求心中的那份职业初心。他们那执着闪亮的人性 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这些平凡 的“迹”录和举动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汲取其正能量,倍增信心去战胜疫情。 在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一线干部筑就了战“疫”的铜墙铁壁。

“我负责的网格共有989户居 民,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排查了解了具体情况……”“高兄弟,你要买的东西,我们帮你采购回来 了,这是按照你的需要采购的……”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人心,给人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一线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丝埋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仔细地进行疏导和沟通。一线干部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防 控薄弱环节越是加强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线干部勇做防疫工作的一颗“螺丝钉”, 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强群众的防控意识,构筑起严密的防疫红线,实现全 覆盖,无盲区,严防疫情入侵。夜深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下雨了,他们还行走在路上……这些 战“疫”场上的先进“符号”和职业“元素”,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不为之震撼,让我们战胜疫情 的信心和动力倍增。 在团结鼓劲的凝聚力之中,中华儿女书写了战“疫”的壮丽诗篇。“抗疫心连心,武汉不孤 单”“隔离病毒,但不隔绝爱”……这些感人的话语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 心战“疫”的生动写照。

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激情、善良、坚强……都一一展现,他们自发捐赠 蔬菜给武汉,他们主动捐款给武汉……他们的崇高,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纯粹,让我们感动。疫情 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 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以把感动的命 题书写的这样的气势磅礴,这样动人。

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感悟感动的真谛和内涵,彰显 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样的精神脊梁怎叫我们不感动,这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将帮助亿万中华 儿女增强责任感去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季节。战“疫”路上你的平凡行动是抗“疫”的初始线和出发 点,让我们串联平凡,铸造合力,增强信心,汲取战“疫路上的“感动因子”,释放正能量,为 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3

先进典型共产党员卢永根的事迹,感人肺腑,他道德情操高尚,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永葆初心,矢志不渝,真正诠释了我们的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代表着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精神。

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所以,我们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作为基层党员,我们更要学习他的“少拿一点”,正是这种廉洁自律精神,他一辈子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工作环境更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而仍要一如既往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切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始终做到发奋图强、勇于担当、不懈奋斗。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4

2014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5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在悲痛中缅怀,在缅怀中激发奋斗的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勇闯新路、勇攀高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创新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制胜法宝,是任何一项伟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刚刚涉足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还是持续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坚持的就在创新中探寻新的方法与路径,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获新的希望。在“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时,他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历经无数次失望与失败,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击杂交水稻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禁区,在该项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找到了一条杂交水稻研究的创新之路,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其后的杂交水稻二号、三号成果,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海水稻试种成功,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袁隆平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创新素养,才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动先驱者,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研究杂交水稻,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时间。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裤腿到稻田中间寻找可供杂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观察新型水稻的长势、分析实验品种的优劣。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袁隆平先生的双脚一刻也没离开他深爱的泥土,没有享受片刻的清闲。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进,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驾驶着摩托车在田埂上行驶。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如果说是创新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伟大的研究成果,那他毕生扎根农村,与泥土为伴的科学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坚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他深爱的人民。因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里,尽管十分珍惜珍视这些荣誉,但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爱的一个称呼是“农学家”。正是这样一位“农学家”,以他大功至伟的研究成果,被农民兄弟尊称为“米菩萨”。这样一个“特殊”称呼的背后,凝结着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不停歇的追寻足迹,也是他谦逊品格的最好诠释。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谱写万年春。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怀念您!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6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9年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在卢永根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精神。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所以,我们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从政者,只有“多干一点”,才能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积极的感召效应;领导者,倘能“少拿一点”,既关乎人格风格,又关乎威信威望。道理明摆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领导的,能够真正做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自然服在心里。这样的领导干部,腰杆才“硬”得起来,说话才“响”得起来,威望才“高”得起来。

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发乎于心,践之于行”。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对党忠诚、不忘初心、报答党恩,恪守崇高的人生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7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x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x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_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8

我了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

“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黄香扇席温被》观后感(一)


黄香扇席温被(章行健)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黄香扇席温被》的动画片。
在后汉时期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他的母亲生病早早就生病去世了,黄香就和父亲相依为命。
有一年夏天,天热得很,父亲说:“这天太热了,什么鬼天气呀!”这时黄香劈柴回来了,说:“父亲你怎么不睡?”父亲说:“凉席滚热滚热的,睡不着。”黄香把席子用扇子扇一扇,席子凉了。黄香说:“父亲,你睡吧。”父亲说:“行!”
有一年冬天,又刮风又下雪,天很冷很冷,父亲生病了,黄香把热呼呼的药端给父亲,黄香说:“父亲,药还有点热,您先喝了睡吧,我去劈柴,明天到集市上去卖。”黄香劈了柴,父亲说:“香儿啊,外面冷回来吧。”于是黄香进了屋,父亲说:“被子冰凉冰凉的.”黄香把衣服解开,把父亲那冰凉的脚放在怀里焐热。父亲说:“香儿真是我那孝顺的儿子,黄香的妈妈还在多好啊!。”
我要向黄香学习,虽然现在夏天有空调,冬天也有空调,不能像黄香那样为父母扇席温被,但可以帮爸爸倒杯水,帮妈妈拿双拖鞋,做一些家务事。做一个像黄香一样孝敬父母的孩子。
黄香扇席温被(王艺婷)
今天,仲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黄香扇席温被。在后汉时期有个孩子叫黄香,他的母亲生病很早就去世了。黄香就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
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黄香的父亲想睡个午觉,可是屋里很热,黄香就用扇子把外面的床给扇凉了给父亲睡个好觉。她就让父亲出来谁在石头床的上面,他的父亲一睡下就觉得非常热,于是黄香就把床扇凉了,父亲睡了以后有知了和小鸟子在树上叫,黄香就说:“你们不要再叫了,我父亲在睡觉,你们看见没有呀?”黄香就用竹竿把他们打走了,给父亲睡了好觉。
冬天到了,又刮风又下雪,天真冷呀!到了晚上,黄香的父亲在床上直叫冷。黄香在外面劈柴,他的父亲直叫他进屋睡觉去,可他说:“再劈一些好卖点钱。”黄香终于进去了,可他的父亲孩子还在叫冷,于是黄香就把衣服解开,让父亲把脚放在他的胸前焐热,她的父亲睡觉着了。到了第二天黄香和父亲吃完饭后,黄香就去劈柴,父亲问黄香外面的天气怎么样的,黄香说:“外面还在下雪。”父亲说:“我生病了又不能干活,就让你劈柴。如果你的母亲还在,就不让你做这么多的事情了。”黄香说:“父亲不用你,你的身体又不好,还是让我去把!”
我听了这个故事,心想:我们现在家里有空调,不需要我长辈扇席温被,但是我可以为妈妈做家务事,还可以给爸爸倒杯茶。做一个像黄香一样

纪录片《一席:美丽化学》观后感


纪录片《一席:美丽化学》观后感


一打开视频就被吓到了,好似美国大片一般的气势,白色似棉絮一般的东西正往各个方向生长着,就像是用延时摄像机记录着雨后的春笋。
这是《美丽化学》。化学家,我觉得更应该称他们为艺术家用摄像机记录了溶液中沉淀的产生和消失,富有美感。作为外行,可以以此欣赏化学反应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
化学反应发生在人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原子之间,但是通过溶液和摄像机,可以使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被看见,在化学课本上的理论之外,感受最真实的化学反应的场景。在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只是看到一滴溶液下去,摇一摇变浑浊了,仅此而已,甚至在实验课上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看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一门理科,在这里也可以这么富有艺术气息。
能想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的,确实非常难得,没人会想到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更没想到会如此美丽。当然,他们也花了一番功夫,从理论分析设计到选取摄像机,到研究化学史,都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在视频里,他们也告诉了我,进行化学反应的拍摄,其实就是进行化学结构的研究,也就是科研,最终的结果是被人类所用。比如提到的索烃,是人工制造的分子结构,这是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些诸如可以杀死癌细胞的结构则是科研被医学所用造福人类。在演讲的最后,还提到了《美丽化学》在教育方面的意义,也是深刻的。所以说,《美丽化学》的可贵之处并不只在于向人们展现化学的美,更是为了造福人们。这就回到了科学的本源:科学为人类所用,科学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科学也是有趣的科学,有用的科学。
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些在视频里被科普的知识:化合价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子得失,波义耳不止在气体方面有研究,法拉第也不只在电磁感应方面有研究,他们都在化学方面有诸多的建树等等。

高二(2)班 陈伊凡

团会观后感


如何写作品名的影评比较恰当呢?我认为影评中的书名部分非常重要。很荣幸在这里向您介绍“团会观后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影评,请与您的朋友分享吧!

团会观后感 篇1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前赴后继、勇当先锋,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实践证明,共青团不愧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不愧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血液;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广大青年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风向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14亿多人民正奋进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当代青年才能以奋斗刷新青春的意涵,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

团会观后感 篇2

作为共青团的一份子,我深刻知道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身份和地位,不但要严于己,还要行于人,把共青团员尚的一面展现给社会,体现出团员严谨、认真、朴实、积极向上的本质特点,为身边的同志做好榜样,共同进步。

我觉得目前,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本职工作就是搞好学习,为以后建设社会打好基础,平时做好学习计划,每天至少看书2小时,正可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每天除了上课时间外,一有时间就会一个人到自习教室自习。慢慢地自觉学习成了一种习惯,它充实了我的生活,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觉得不自在。

当然,在我看来,提升自我价值并不一定是在学习上,也不能只限于学习方面,对于社交,社团等课外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在书本中学习不到的,这种学习主要靠的是团员自身的自觉性和进取性。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活动锻炼是很必要的。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作为团员也应该在这方面充实自己。我觉得,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会锻炼包括社会打工,社团活动及学生会等。这些活动都是今后大学生走出社会将要面临的,现在就是在为今后打下基础。大学生在生活上都是自主安排的,所以这方面也是很考验团员的生活安排能力。只有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到体验才能真正锻炼一个团员的全方面学习成果。

我们不但要提升自我价值,还要对身边的大众带来影响,让我们的社会共同进步,真正展现团员的风采。按照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全团开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的要求,全面部署和启动实施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团会观后感 篇3

我们青年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着在开创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在实践“--”,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的背景下,我们反问自己:我们团员要干什么?我们青年团员在新形势下,应明确共青团员绝不仅仅是一种所谓的政治标签,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动力源泉,我们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弘扬与时俱进的学习风气,开拓与时俱进的局面。这正是我们完成艰巨任务、完善自我的迫切需要。党员争先进,团员干什么?团员应:

我们始终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团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缺什么,补什么。用行动去学习“--”,去践行“--”,用我们年轻人的激情去工作。

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要坚持从具体工作、日常工作、基础工作抓起,把团旗飘起来、团歌唱起来、团章学起来、团费收起来;坚持把组织是生活过好:坚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不断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使团员意识转化为广大团员的觉行动。

要学习和借鉴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中的好方法、好经验,在开展活动时,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保证活动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现在的形势下更有必要。党员在争先进,团员也不能落后。同时要多参加实践,年轻人都有强烈的实践欲望。正如列宁曾说过,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学习,是从星期六义务劳动开始的。

要抓住工作重点,注重实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每一项活动落到实处,保证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应该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开张丰富多彩色的活动,如我们可用现有的学习资料和书籍进行学习,举办团的基础知识竞赛,在板报上开辟学习园地和活动专栏,并可在团员组织生活上交流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向做的好的优秀团员取经。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高自己的认识,以认识促进自己的行动。干好每一项上级交与的任务,用行动向当组织证明自己的思想,用行动向党组织表示自己加入党组织的决心。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使自身完成从团员到党员的质变。

团会观后感 篇4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前仆后继、砥砺奋进、勇当先锋,充分展现了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担当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诚实,善良,豁达,有社会职责心是必须具备的品质,遵纪守法,遵守和维护社会道德,扶贫济困,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积极投身学校和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之中,完成自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恪守的道德要求。

作为共青团员,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完成学业,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透过不断地刻苦学习掌握了超多的有用的知识,才能在将来参与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共青团员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我,在各个方面都要努力成为表率和榜样,展现出共青团员更高的品质和作用。用楷模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团会观后感 篇5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一百周年,百年征程中无数青年挥洒青春热血,谱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诗篇。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通海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运营维护项目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我每天都去作业现场跟工人了解情况,跟工人请教学习。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情况,结合现场进一步解决问题。绿化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年四季,种花栽树、剪枝除草、浇水施肥等工作都比较繁琐,需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才能使各项工作均取得进步。在安全生产方面,我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人手中,针对绿化养护机具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操作规程,并在现场召开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交底,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人及财产安全。

每天忙碌的工作让自己很充实,每天的奋斗也给自己带来了不一样快乐。并深刻的体会到了“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我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公司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团会观后感 篇6

今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将迎来成立100周年。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共青团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团章和党章的学习,我具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之努力奋斗。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浏览,借阅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等方面的书籍,经常收看电视,关注国内外实事动态。

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要认真向老团员学习,勤勉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团会观后感 篇7

转眼之间,我入团几经有九年的光景了,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共青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是团组织使我健康的成长,是团组织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发展并渐趋完善。自入团之日起,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大学三年的初期历练,我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念!

作为一名团员,我积极参加青年团的相关活动,正确行使团章规定的权利,模范履行团员义务,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后备主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成为共青团员的那一刻起我便意识到了我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深切地感受到共青团员不只是一个称号,不只是一种光荣,而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思想先进的青年的使命。因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

但我深知更主要的是以身作则:学习上认真努力,政治上要求先进,活动中更要积极。我认真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也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的真正含义,更加坚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终将实现。下面我将总结一下我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并时刻用党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大一伊始,我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了我想入党的决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在上学期成为了重点积极分子。我知道努力决对不能盲目,要有正确方向的指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政治修养,所以除了学习党章之外,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有关党建、党史以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等,而且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积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在思想道德上的不断提高不仅是为我以后加入优秀政党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可以为更多同学入党做好充分服务准备工作。中国共产党“先公后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是我所追求的,我相信跟着这么优秀的政党,潜力是无穷的。

在学习方面。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预习、复习两个方面一起抓,我积极阅读各种书籍资料和学术刊物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我还多次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学术论文比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取得的成绩不等于满足,而是作为一种动力促使着我更加进步,促使着我走向成熟,融入社会,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

在工作方面。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同时也想寻找一次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在开学之初我便积极参加班委的选举,有幸成为了班级的宣传委员,在任职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全心全意为老师和同学服务。除此之外,在大二我进入了系学生会任团总支宣传委员,大三我任职学院社团联合会外联部部长和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在组织和参与的多项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取得的可能是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这与党组织的关怀、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帮助、同学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团员,我也时刻注意当今世界时事政治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沉睡的雄狮,已傲然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事实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知识永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现在我还只是一名团员,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去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在不远的将来能得到党的认可,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为了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和所有的有志之士一起工作、学习,我将继续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团结同学,互助互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今后我会坚持勤奋努力踏实工作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上学骨干,在政治上求先进。

团会观后感 篇8

自从入团到现在已经有4年了,在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以及严格的监督下,我一路慢慢的长大,在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医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我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学习,并借鉴她人的学习经验,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通过努力,在大一这一学年里我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工作上,我认真负责。作为一名班干我积极配合其他班团干组织班级各项活动和帮助同学,在担任班干期间,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思想上,我一直以一名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按时缴纳团费。端正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生活上学会独立自主,我从我做起,管好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内务整洁,生活俭朴,不铺张浪费。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我也是一样。但是,我会接受别人的建议,不断反省自己,尽量做到有错则改,无则加勉。努力在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相信,通过努力和付出,以后我可以做到更好。

团会观后感 篇9

我是-x,在班里我担任宣传委员的工作。入团以来,我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并且积极进取。在本学期我申请争当优秀团员,首先是想请团组织对我这一段时间表现进行审查,看我是否是个合格的团员。其次我也认为自己具备了优秀团员的标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青年的先进组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团员的章程和组织原则,为青年带好头,处处领先,争当青年团员的模范。

首先、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待学习和生活,做到:思想觉悟高,为人诚实,做人正派,助人为乐,敢于同不良习气做斗争。

其次、要有良好的作风和品德,做到;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第三、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善于吃苦,能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做有知识有文化守纪律、讲文明的好学生。

第四、做有理想的青年,做有作为的团员,就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平时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吃苦在前,学习在先,为同学做好榜样,处处树立青年团的光辉形象,做新时代的好榜样。

我认为身为一名团员,应该具备一种“我是团员我光荣”的骄傲自豪感,因为这样就表示着我意识到团员赋予我的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职责,一份担负祖国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历史重任,这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能力。作为一名优秀团员,我都会积极进取,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团会观后感 篇10

自从递交入团申请书,成为一名团员以来,一直以团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正确行使团章规定的权利,积极模范履行团员的义务,我为我是一名团员而感到自豪。

一、在思想上

有着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拥护、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身作则,时刻以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积极参加共青团各项活动,并按时缴纳团费。有较好的自律能力,争取起到模范到头作用。

二、在学习上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勤奋,专业知识扎实牢固,成绩优良,曾荣获大一学年的“优秀学生”称号,并荣获奖学金。到目前为止,成绩排名都保持在前3名以内。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积极保持全勤记录。上课认真听老师授课,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积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另外,在大一期间已经取得了广东省计算机能力考试一级证书。在这学期,我也正在备战专业的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三、在工作上

曾担任过学生会的干事,也担任过学院公寓管理联合会的楼长,并且工作认真负责,也曾荣获“优秀干事”称号。现在仍继续寻找可以锻炼个人能力的工作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学习各种工作技能,提高个人能力,积累丰富工作经验,为将来在社会工作做足充分的准备。

四、在生活上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又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浪费,不攀比,艰苦奋斗。我积极乐观,待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知识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作为一名团员,我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待改善提高。我将继续尽全力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为了再不远的将来能得到党的认可,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将会继续努力奋斗。

婺剧《僧尼会》观后感


婺剧《僧尼会》观后感
一一一一与弘芳老师分享
陈舒藻
弘芳老师,您好!
昨晚上我把44分多钟的婺剧《僧尼会》的视频认真看完了。
可能是由于地方的或是婺剧本身特别要求的方言,两位演员的大部分台词(包括自念台词和对话),我都听不大懂;唱词也有不少地方看不清,所以,只能看懂或悟懂大慨的意思。故不敢随意点评了。加之,不了解该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渊源,即使点评几句,也可能会是乱点鸳鸯谱。
从懂到的内容看,我觉得这部戏很有创意!能让观众在雅俗共赏中,去领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打破世俗观念。应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剧中通过僧尼双方,由有意,到爱慕,由羞于表露,到大胆表白,由敢于冲破世俗之见,到终于结成姻缘。整部戏,大部分时间是一僧一尼各自作心理活动的展示和呈现。该作品表达了一种敢于追求心中目标的思想。
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证明了世界一切惟情莫属这一论断的实践性。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层次,也无论哪种身份,哪种年龄,在男女追求爱情,对爱情的渴望这一人类特殊的心理和行为上,具有同一性。
两位演员的艺术素养较高,表演得很投入很到位,唱念做打的功夫很扎实。尤其是那句男有心,女有心,山高水远不怕深的唱词,是该剧语言表达的亮点之一!同时,尼姑的心思与表达的反转细节,也是该作品较为精妙处之一。
但是,如果从戏剧艺术性的本身来看,我个人觉得,冲突、悬念、误会、高潮等等这些剧情的关键元素,都呈现得不够。尤其是人物和情节的冲突,这一戏剧的命脉,编剧设计得极为不够。
此外,表演道具上,不知是否是婺剧有特别的要求,否则,作为佛家的和尚而使用马鬃鞭好像有些不妥。因为,那是道家的道士所用的东西。无论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实际意义上,佛家使用道家的道具,难免会让人诟病。
对戏剧,我了解的很少,这只是我的一点点粗浅的观后感,难免有点门外观戏,下车伊始的味道,让弘芳老师见笑了。[微笑][微笑][微笑][抱拳][抱拳][抱拳]

2018.7.20.于北京*八果渊

《喜福会》观后感


在这对母女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自由精神发生了冲突。苏圆在战争年间被迫遗弃了两个女儿,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个女儿June身上。她为了与一个朋友的围棋冠军女儿竞争,就让June去学钢琴。然而June对妈妈的做法很是反感,在一次钢琴表演中失败了。母女二人吵了一架,后来进入冷战模式。

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苏圆一直督促甚至催促June练琴,实际上是为了有资本在那个让女儿学围棋的妈妈面前炫耀。后来当June受不了爆发时,苏圆也没有强迫她重新学。虽然这确实是自私的表现,但更多的是蕴含着的母亲对女儿的爱和成功的迫切渴望。

苏圆当年遗弃的两个女儿并没有死。片尾,在苏圆去世以后June前往上海与两个姐姐相会。她把母亲给她的一根鹅毛送给了两人,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影片开头出现的就是这根鹅毛,这是苏圆当年移居美国时带来的一只天鹅身上的。后来天鹅遗失了,只留下了一根羽毛。这样的情节颇有千里送鹅毛的感觉。June同样千里送鹅毛,只不过送的是母亲对女儿们的期望,希望她们成为像白天鹅一样纯洁、高尚的人。June带着这根寄托了母亲的祝福和盼望的鹅毛与另外两人相逢的情节,总让人无比感动。女儿终于消解了对母亲的不理解,更彻底地明白了母亲对她最深沉的爱。

苏圆从中国带去美国的天鹅毛,在片头片尾都出现了,而它代表队美好愿望也同样贯穿着母亲苏圆的一生。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平安一生,生命中充满快乐和幸福。喜福会中喜福的不是打麻将的四位牌友,而是她们的女儿们。生命中总有喜悦与幸福,这也许才是影名喜福会的真正含义。

喜欢《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