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的剧情淋漓尽致的彰显了英国人的黑色幽默,精彩搞笑、幽默中不乏严肃的对白,恰到好处的情节在比利时的布鲁日这个慢节奏的城市里,一部以英国式的黑色喜剧手法讲述的关于职业杀手的不为人知的职业信条以及灵魂救赎的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主要讲述了两名职业杀手雷和肯在执行完任务后,被老板派到比利时布鲁日放松度假。两人对布鲁日的态度完全不同,在争吵中过了一天又一天。雷始终逃不掉自己的梦魇: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误杀了一个小孩,这让他心怀愧疚。终于,肯接到了老板的电话:杀掉雷,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面对老板的要求,肯始终犹豫不决。下定决心要杀雷的时候,却因看到他要自杀而改变主意,助他逃跑。在布鲁日的塔楼上,肯自愿中了一枪,而为了告知没有逃掉偶然返回布鲁日的雷老板来到的消息,肯拖着带血的身躯爬上了塔楼最顶层,纵身一跃。忧伤而低沉的音乐荡漾在布鲁日的夜空中,蔓延着悲伤与绝望的同时也有浓浓的温情,此时的布鲁日出现了雾色,硬币缤纷而落,肯用生命传递了希望之光。用鲜血铸就的希望,沉痛却美好影片的荒诞之处在于大家都认为肯可以逃过一劫,但他偏偏还是中枪了,老板也认为自己犯了和雷一样的错误而饮弹自尽
这部影片引人深思,即便是杀手这个职业也有它的职业道德,总要为自己做出的错事付出代价;即便是冷血的杀手,也会有温情的一面,也会有让人感到温暖的一面。
盗亦有道
影片的名字叫《杀手没有假期》,但是影片中的人物,肯喜欢艺术,热爱生活、雷会因为误杀了孩子而内疚不已、肯像父亲一样照顾着雷,两个人相互依靠;老板哈利要让犯了错误的下属付出应有的代价。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以往的杀手形象大相径庭。他们不会滥杀无辜,不是冷血无情的杀人工具,他们恪守着杀手的准则,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影片中,交织着希望与坚持,但命运的杀伤力却占了上风。西方人有宗教信仰,相信救赎,犯了错误的人可以赎罪。反观现代人,精神虚无、脆弱,救赎成了无法承受生命之重。道德准则形同虚设,人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人说,这部影片很有讽刺美利坚合众国的意味,在我看来的确是这样。提到美国,眼前可能会出现人高马大的人物形象,而英国人却是温和的绅士形象。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白人枪杀黑人几乎受不到惩罚。难道黑人就是低他们一等,黑人的死活根本不重要吗?真是谬论,人人生而平等,你们为何要独树一帜 ?做了错事难道还是心安理得吗?相比之下,欧洲人的信仰似乎更胜一筹,言行一致,盗亦有道。影片中也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人性的温暖
虽然身为杀手,但是我还是从雷和肯德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温暖。雷因为自己错杀了小孩子而自责,在看到侏儒的时候没有一点轻视他的意思,会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个美丽的女孩; 肯会因为不忍心而放了雷,献出生命为雷做了最后一件事。布鲁日因为他们俩的存在充满了温情。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部影片,我会选择金色,阳光的颜色,光辉的代名词,与布鲁日的秋天交相辉映。影片中人物的情感拿捏得很到位,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一开始的慢节奏,代表了布鲁日这个城市的节奏,悠闲自在。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时候,有肃穆感,有秋日的悲凉感,这似乎也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结局。我认为肯从塔楼上跳下来的那一段实在感人至深,什么样的交情值得让他那样做?我想是多年以来相依为命的默契,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信仰。人总是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做杀手是他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缘由我无从知晓,但我相信,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一条没有杀戮充满希望的道路,生活在一片净土之中。
在影片结尾,杀手都有了自己的归宿,用生命的代价救赎了自己的灵魂,罪恶走向了灭亡,雷说我真的想活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心头一惊。是啊,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他可以和心爱的姑娘一起走过未来的分分秒秒,他或许会爱上布鲁日,开始全新的生活。可遗憾的是他或许再也感受不到了。虽然没有交代雷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下。我想,不管是生是死,他都已经为自己无心的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让我想起了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主人公为了度过安逸的新年,想尽办法想进监狱,然而一首教堂的赞美诗却唤醒了他生活的勇气,但戏剧性的时当主人公幡然醒悟发现生活的美好时,却要被警察带到监狱里。西方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很可怕的,想一想这句话很有道理。每周的礼拜总是那么虔诚,有了信仰便有了约束,做事情的时候总会选择三思而后行,顾及到可能会后的后果,做事更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了差错。这一点我们国家的人还是做不到的,虽说信仰自由,但是若自由过度便不知道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观看文艺片的时候,自己难免被影片中的文艺气息所感染。我叹息杀手们的命运,遗憾雷那没有结果的爱情,唏嘘那些冤死的亡魂。人生总是充斥着各种无可奈何,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即使现实再残酷,也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我不喜欢以悲剧结尾的电影,但是怎么可能事事都有圆满的结局,这部电影虽然留有遗憾,却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恋爱假期观后感
无论在哪里,爱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世界没有了爱,那么将毫无意义。
影片主要讲述两个被生活,被工作,被感情困扰的女主人公,互相交换生活环境,互相体验,并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的故事。情节没有什么跌宕起伏,但是真诚的情感贯穿其中,让你感受幸福的存在。
两个主人公,一女因自己暗恋三年的男友将要订婚,伤心欲绝,并有轻生的念头;同时在地球的另一个位置,一个被工作的压力憋的喘不过气来,同时自己的男友对自己的背叛,让一个成功的女士几乎崩溃,选择了一个乡村小园独自度过圣诞;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序幕。
谁都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到的就是幸福。乡村女拥有善良的心灵,一直默默的守候自己心爱的人,无论自己怎样的被伤害;在这里,他遇到了为电影投身60年的老爷爷,看了这个影片,突然觉得老人家,好可爱,虽白发苍苍,却慈容满面。他一直守护着和自己依偎到老的爱人,即使爱人离世,但是他的生活依然保留太太的痕迹,每天早上依然为太太做好早饭,就这样老爷爷陪伴着自己残疾的爱人共同度过了40年,他们年过古稀,但是真爱相守;他们阴阳相隔,但是不离不弃。老爷爷依然抱着对妻子的怀念。面对这样的爱,我只能说,我感动到了心底的最深处。。
同样amanda也在这样一个乡村小屋里寻找自己的爱情,她融入了他的生活,进入了有两个小公主的可爱的家庭;但是强势的她似乎还是被压力所困扰,不能直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她要离开了,他无能为力。只能将自己的感情隐藏,目送着心爱的人离自己越来越远,但是他知道,在他心里,她却离自己很近。amanda再也无法忍受离开的痛苦,她和他一样,情一旦付出了,便难以割舍;她飞奔回去,看到的是他含泪的双眼。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能看到他们幸福的在一起。。也让我感到幸福。
总觉得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善良和真诚都是我们幸福的真谛。我一直觉得善良是一个女孩最大的美德,如果失去了最纯真的善良,就会失去身边的美好。也许我已经失去很多,也许我也拥有很多,赋予了世界爱,世界才会回馈给你爱。。相信爱,相信情。相信自己的人生。
不能没有她观后感
前些日子在朋友的博客里看到了《不能没有她》的片花,感觉一定能好看,就在网上开始看,看前几集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越往后越有被骗的感觉,不是演员演得不好,而是编剧编得不好,巧合的地方太多了,很不真实,尤其是周晶晶刚嫁给韩冰他就死了,还有朱珠的病找到合适的配型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这万分之一恰巧就落在周晶晶的头上,巧得也太离谱了吧!而且自始至终就是三个漂亮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转,不够大气,缺乏可看性。总之,看到最后感觉就是上当了,不值得浪费精力。不过,剧中晓冬的扮相还是很帅的,尤其是他走路的样子,感觉步履轻盈、矫健,给人一种阳光、健康的感觉,他在剧中的一次落泪很有分量,就是看到朱珠为他烤衣服而热得大汗淋漓的那场戏,我想晓冬真的感动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
《时间杀手》是法国作者米歇尔普西的悬疑小说,借助主人公的日记进行倒述。书中的剧情交替发展,给人一种时空上断绝的感觉,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当年的真相。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一本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时间杀手读后感1500字书评。
我看这本书时,感觉就像看一场马拉松的比赛,在故事的前期叙述节奏很缓慢,慢的有点无聊;好在这部小说的后半部,节奏变得紧凑明快,让人才有些舍不得放下书的感觉。当真相最后被揭开,反转的结局让人出乎意料又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米歇尔普西,因他擅长以细腻的手法、生动的笔调剖析人心,加上对景致的细腻铺陈和曲折悬疑的情节布局,曾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誉为法国天才悬疑小说作家。《时间杀手》是作者继《直到那一天》、《她不是我妈妈》之后推出的最新悬疑推理作品。
我不曾看过他的其他作品,但这部作品让我有那么点失望。作为业余读者,我一直有种这样的感觉,就是国外作家的书都或多或少有点拖沓和啰嗦的嫌疑,或者看完一本篇幅巨长的书发现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不幸的是,这本书就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首先,《时间杀手》这部小说在结构方式上采取两条时间轴交叉叙写的结构模式,利用主人公的日记进行倒述。
每一章都有明确的时间线索,梳理得出的故事时间分别是:一方面是在今日的2016年8月12日,女主克洛和丈夫及女儿重回故地,并以这个时间为起点,到8月27日为止,克洛通过蛛丝马迹追查到当年的汽车坠崖真相;另一方面,以1989年8月7日为起点,15岁的克洛和父母哥哥在此地度假,从这一天开始,怀揣着作家梦的少女克洛每天都会记录日记,直到8月23日事故的发生。
故事情节交替发展,每章结尾的断,隔章结尾的续,造成时空上的来来回回,让整个小说读起来余韵绕梁。现实和回忆就像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
其次,作者行文时善于设置悬念,谜团安排巧妙。《时间杀手》以法国科西嘉岛为背景,在车祸中幸存的女儿-也就是女主克洛在二十七年后重返故地,竟然收到了母亲写给她的亲笔信,信中说希望能再见上她一面,这让克洛惊骇不已的同时也怀疑母亲是否还活着,但是怎么可能呢?她是亲眼看到汽车坠崖的过程里母亲被甩出车外,看到了母亲支离破碎的尸体。克洛的疑惑也是我们的疑惑,我们跟着她进入了剧情之中,看她如何通过层层迷雾抽丝剥茧还原当年车祸真相。
读者在解开故事中一个个谜团的同时也解开他们心中的一个个疑问。随着疑团不断被解开,故事越来越贴近真相,整部小说才越来越明朗起来。
再次,现实也好,回忆也罢,整个故事折射出善与恶的人性和女主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个二十七年前的家庭悲剧究竟是谁的错呢?是女主父亲的错,是作出无心之失的少年赫尔曼的错,是每个人的错,同时也是命运捉弄的错;但是犯错的人都或被动或主动的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责难和代价,我们还能责备他们什么呢?读罢,让人叹息,也让人沉思,如果当初他们都不这么轻率就好了,所有的悲剧都不会发生,但终究都只是如果而已。
又过二十七年,曾经年轻的人都老了,曾经老了的人都去世了,曾经耿耿于怀的人也放下了。过去不可更改,悲剧已然发生,真相也已经知晓,剩下的或许只有放下了吧。就像克洛年老之时,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好似找到了人生的一种平衡状态。这样,也挺好。
最后,还是想吐槽一下,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主要是不怎么喜欢里面的人物角色。
比如说,女主父母那一代的情感纠葛,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无语。女主母亲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不怎么受女主爷爷奶奶的喜爱,总觉得是她带走了女主父亲。而且在女主父母结合之前,女主父亲已经有未婚妻了,所以女主父亲抛弃了未婚妻,和女主母亲远走高飞了。后来,女主父亲又出轨前未婚妻,在众人的面前置妻子的面子而不顾,和情人出双入对。这两个女人说不上谁对谁错,但女主父亲肯定错了,如果不是他的自私滥情,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当时,女主母亲也找了一个小十几岁的情人纳达尔,关键是当时15岁的女主也喜欢这个纳达尔,于是这个纳达尔在母女之间来回摇摆。27年之后,纳达尔又和女主成为情人。此时,女主有丈夫女儿,纳达尔也有妻子。这个男人何其自私,女主也是一样的人。
或许是中外价值观等差异,相比于其他,国外的人似乎都更看重自己的感受。这没什么好讨论的,中外环境不同而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随着音乐的响起,影片开始了。它讲述的是曹火星先生呕心沥血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过程。每当人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都会热血沸腾,豪情满怀。那铿锵有力的歌声显示出对党坚定的信赖和深沉的爱这熟悉的曲调,那滚烫的旋律,唱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他虽然已经离开人世多年,但这首歌却永远地留在人间,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曹火星虽然是革命老前辈,但他那年轻时的故事却令后人历历在目。1938年初,刚刚14岁的曹火星就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与各种抗日英雄并肩作战,先后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当过演员、指挥和音乐队长。1940年开始了作曲生涯。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中国,那才是腐败无能。飞机大炮样样都没。见了鬼子像见了阎王似的。许多人都依靠蒋介石国民党,相信国民党才是中国的支柱。但曹先生却坚持一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在影片中,当一段友谊刚刚产生的时候,战争却开始了。影片第一个就体现了中国人舍己为人的精神。丁凯同志为了救钱六同志,为了一个村子,献身引开了日军注意力。在临死前他也不留下任何线索,跳崖自杀了。后来在战火中,那个宁死不降日的魏国民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身上的三块伤疤始终留在我脑海里回荡。为了防止鬼子进村,村民们在防线上造了连环雷,可是在日寇的强烈轰炸下许多地方成了废墟。在紧急情况下,村长走了出来,他带着鬼子一步步走向了雷区……只听见一阵巨响,连环雷爆炸了,鬼子们被炸得粉身碎骨。看到这一幕,战士们也迎着子弹冲了上去。像发了疯似的,他们手挥大刀,拿了枪就一阵狂扫,最后鬼子被赶出了村子。但只剩下了曹火星和杏儿两个主人公,乡亲们也死的死伤的伤。一个村啊!它虽然毁了,但那里的民族精神依然存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部影片让我认清了一个道理:共产党是中国的大救星!它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复兴就是多少个老村长,魏国民,丁凯,曹火星,钱六这样的人用鲜血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也伴随着人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它是一个真理,一个让中国强大的力量!
家长评:看的出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你做了充分的准备,相信你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所以才会对曹火星这么了解。我也仿佛看见你专心致志地看影片,所以才会对影片了若指掌,甚至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建议:题目既然是“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感”,我想文章重点应在“感”。写读后感的文章容易犯一个通病,那就是内容介绍的多,而自己的感想体会却不足。你的文章也有这个毛病。建议你可结合一些事例来证实你的观点,这样,文章就不会让人感觉头重脚轻。
荷,是含蓄的,只有心静的人才懂得欣赏它潋滟而温婉的美。很少见一朵荷开得龇牙咧嘴肆无忌惮,要么低眉垂首含羞绽放,要么直面蓝天婷婷玉立。不管何种姿势,其娇艳的花瓣总是微微收拢,如一位纯美矜持的少女轻掩心扉欲语还休。
荷,又是从容的,开也从容,谢也从容。数天里,花瓣一片接一片从容飘落,姿态优美如一叶叶轻盈的小舟,又像一个个酣睡的梦静静地荡漾在水面。以优雅的方式结束自己花的使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而有些花,绽放时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一朝春尽,所有的美和热情便在瞬间枯萎死亡。
荷,是一种有内涵的大气的植物。翻开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写荷的不计其数,不仅赞其姿容秀丽、国色天香,更赞其品性高雅、温婉内敛。许多关于荷的精妙诗句成为经典,不断被人们引用。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汉乐府诗歌《江南》里的名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等。可以说从古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到今天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荷的真情吟咏。我想,古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荷花,不仅仅因为它美观实用全身是宝,还因它含蓄内敛如谦谦君子。
荷,是一种圣洁祥和有佛性的植物。荷在佛教和诸多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据说荷(或莲)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里佛的宝座都为莲花。包括寺院建筑,莲花也成为主要的装饰图案。在佛教寓意里,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神佛出于尘世却不染凡尘、不为尘世烦恼牵绊的清净与圣洁。荷是一种令人心生敬意的植物,当真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荷一般都生长在远离尘世的清幽之地。为一睹荷花之芳容,一品荷叶宴之美味,保山人赏荷总不惜长途跋涉去往施甸县城一个叫“野鸭湖”的地方。
说是“野鸭湖”,其实没有多少野鸭,山川秀丽、景色怡人倒是不假。我们去的日子是晴天,花开得比往年的好,阳光下红的娇艳动人,白的纯净优雅,雍容大气、姿态万千,更衬以蒲扇般的莲叶层层叠叠如碧波荡漾,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不远处青山环绕,白鹭一群群不断飞过绿野树梢,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如一副自在悠闲色彩清新的水墨画。
“年年岁岁花相似……”感慨之时,荷塘中央却传来许多喧闹之声,原来为了吸引游客,店家请来一些民间表演团在草亭里吹拉弹唱、对山歌,朋友们面面相觑一脸懵然,虽不能说这些声音“呕哑嘲哳难为听”,但山歌张扬的格调与荷花羞涩安静的品性却实不相配,若荷能口吐人言,必定攒眉娇嗔抱怨纷纷吧!
为何不配以优雅的丝竹之音呢?现下,寻找“土味”与所谓的“原生态”真已成了潮流?为寻找内心的宁静,人们从一个喧闹的地方赶往了另一个喧闹的地方,到底是有些遗憾的。好在荷叶宴依然风味独存令人欣慰。游玩之后,荷花酥、荷叶肉圆、荷叶凉菜……吸引着饥肠辘辘的人们,用荷叶、荷花、莲藕做的美味佳肴不仅看起来小巧玲珑清秀可人,吃起来也满口清香别有风味。大快朵颐之际,人往往更能感到活着的意义与美好,直至此时方觉不虚此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王维的《山居秋瞑》里,让我们结束一天的旅途,大饱口福眼福之后,踏上回家的康庄大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明年此时,我还会来,“荷”你一起。
杀手的灵魂
——《银翼杀手2049》观后感
张军
终于有堪比《黑客帝国》(共三集)的作品了。昨晚,看完《银翼杀手2049》,被拖入情境中,许久,K仍在脑海中行走,仍在探寻...故事的主线是银翼杀手K,在执行一次普通任务时,不小心靠近了人类与复制人的核心秘密,在追寻过程中不断被动和主动选择。
《黑客帝国》通过不断升级揭示世界本源,所以尼欧升级过程象武打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片子凸显一个字“炫”,票房很好。
该片的发展则是主人公自我认知的不断反转,是对灵魂的追求和探讨,所以主人公的行走像是哲学家对灵魂的沉思,每一步、每一个场景、桥段都踩在观众心上。城市里巨大建筑物,荒漠中的书和小屋,主人公房间的逼仄感,配上与心跳节律相仿的背景声(或音乐)。整部戏凸显一个“沉”字,需要观众沉浸其中,感受K无表情的面容下的内心的惊涛骇浪。推测该片初始票房不好,但回味无穷,随时间越酿越香! 随手将自己的几个感想记下:
一、雪(雨)的意象就是感知
雨带来的感动:
K升级了虚拟女友Joi,她迫不及待走向阳台,当她触碰雨水得以成真之后,那表情让人感动。虚拟人和复制人都是人创造的,它们自卑于非自然分娩,但向往拥有人类相同的感知。(不知是否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导致自己的创造物、软件也有好奇心。回头想想,影片刚开始,k杀死了sapper morton以后,打开了他煮菜的锅盖时,就埋下了好奇心驱使物种进步的伏笔。)
第一场雪,奇妙的雪。
在k得到自己关于小木马的记忆是真实的回答后,内心确信自己是自然分娩的人后,他刻意用手接住了雪,用感知体悟自己的身份,这感知是如此真切,以至于之后他没通过测试、并持续以真人的身份展开了近一个小时的情节。
看着K没有表情的面部,真想象紫霞仙子钻入至尊宝的体内一样,看看K内心的波澜,那种以为自己是人之后,对于雪花的感觉,我想那一缕雪花融化带来的冰凉,不应是夏天女生舔舐冰激凌的清凉,应该是烈酒划过喉管的火辣辣!
这之前K认为自己是复制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假的,而一旦自己是孕生出来的,那么其实他也就有了真实(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场雪,对比深刻的雪,和雪的海洋。
在K送老德卡去见“奇迹”(复制人孕生的)后,自己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再一次用手接住了雪,这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依旧是复制人了。不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觉知。但当他躺下的那一瞬间,我想他已经接受了自我,把自己融入到漫漫的感知世界(雪的海洋)中了。
更妙的来了:随后的场景,德卡的女儿“奇迹”所面对的,是自己虚拟出来的飘雪,她的手掌甚至无法接住那些飘落的雪花。
复制人接触的是真实的世界,孕产的人所看的、无法触碰的,却是虚拟的假象!那么,究竟谁更贴近真实?真实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二、真实和虚拟的思辨
好片好在有思想、启迪思考。和《黑客帝国》中用叛徒cypher与smith谈判,来讽刺和探讨有些人屈从于幻境一样(我在今年五月的《星空帮的选择——论三种随波逐流》中批判为醉生梦死的随波逐流)。《银翼杀手2049》也对此进行了更深的阐述。
外卖妓女。比《黑客帝国》高的,就是这段戏。升级了的joi尝到了感知的甜头,就开始奢望更深地付出,奉献更多给自己认为的独一无二的Joe(她为他起得名字,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她的他!)因为是2049年,joi甚至先进到可以叫妓女外卖,并用先进的拟合技术,与一个妓女合体,用着她的外观,还有妓女的身体,同k达到了灵与肉的结合!这大概是能想到的、弥补她没有真实形体上缺憾的顶级办法。影片这段拍的唯美,同步脱衣那段是表达力最强的。
我猜一定被剪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个片的重点在于用行动表达内心,再加上后来他俩一起离家、一起寻找基因(这时joi不无遗憾的说出来你是4个元素,我是两个元素表达的这个本片最深刻的哲语),以及为了避免爱人被追踪,joi求要k毁掉家里投影设备里的数据(投影棒中缓存是唯一的了),投影棒被踩碎了,joi留下一句“I love you.”后(不可复制和重现的)烟消云散。况且,这段戏有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K选择作为银翼杀手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向上司报告:“已经按照你要求,处理了那个孩子”),joi用这种方式,重新唤起了他自己杀死的那个joe,是下一段故事的最重要推手。尤其是,Joi被踩死之后,Joe马上被告知自己不是人,是一个圈套中的复制人!在他意识为人的整个过程都有Joi陪伴。(莫非导演在告诉我们:你只所以是一个男人,是因为有一个让你以为自己是男人的女人?)
k被路边的投影小姐姐叫住了,她长得和joi一样,她同样也是个给人心理慰藉的产品,一开始是这样,无数的joi成为了无数宅男的精神食粮,但当K成为Joe之后、而Joi没有备份成为随身唯一之后,k的停顿和深思再次激发了我闯入他内心的欲望。(这段电影,像极了《黑客帝国》中老参议员与尼欧观看机器那段,揭示的都是整部电影的“文眼”。所不同的是,《黑》用对话,直捷地告诉观众;而《银》则按照该片的特点,用表演无言地传递到观众心里,无比隽永)。
三、soul
《银》的精彩之处很多,“奇迹”的眼泪。“奇迹”判断植入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原则。下水道中8代复制人的领袖对K的启发说服。以及陌生人理论,和里克说:“它的眼睛是绿色”的等等,要么场景动人,要么语言蕴含的哲理令人深思。
人物不多,却十分鲜明,连反派luv的眼泪,luv在打斗中刺伤k后的笨拙的吻(好像说了句“我是最棒的”)都富有诗意。
但我认为,K在几次选择里,自我认知起决定性作用的背后寓意,才是本剧最杰出的哲学探讨:灵魂,是超越人的存在,而真正意义的人是有灵魂的。
它是杀手,杀人前要说,我刻意没有弄脏你的地板。当他作为Joe时,他的感知,他与认定的父亲的谈话和打斗。以及指导自己仍然是K后,向整个人类社会挑战,用灵魂选择了帮助自己的同类后的打斗、拯救、受伤坦然躺在台阶上。
有人说这就是该部电影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暗示”,他在讲人类不是标尺,不比复制人,不比那只喝威士忌的狗,或者任何生物神圣。我认为这把《银翼》看低了,该片是引领人们思考,在认知上还有个更高尚的存在,人类不应该阻止其实现。
影片的提出来源于复制人得到了和人一样的生育功能(器质性),挑战的却是人的定义(K的上司在维护的现状),最终的解决方案却是灵魂的。整部戏类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推演过程。K羡慕人,遵从人给他定的规则,甚至因此在头脑中杀死了自己成为人的Joe;然鹅,同样羡慕人类和复制人的Joi拯救了他,用他羡慕的人类的感觉和爱情;使命感指引着Joe德治真相——自己不是人;高潮来了,Joi的死、同类的规劝、自我认知的升华,他的心超越了人类:复制人不必和与人类一样有感觉和感情,只要拥有灵魂就是更神圣的存在!
还是请大家到电影院中看吧,网络图片还少,很多场景,尤其是下雪等场景没办法展示。文中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搜索。
附:人类大事纪
21世纪初:泰瑞公司发明出复制人,他们在身体上进行了强化,用于地外探索,但是在复制人发动血腥叛变之后,复制人在地球上被禁止。
2019年:几名连锁6型复制人从外星返回,他们最终杀死了泰瑞公司主席埃尔顿 泰瑞,同年,银翼杀手德卡与泰瑞公司的复制人瑞秋从洛杉矶逃走。
2020年:泰瑞公司推出新型复制人连锁8号,拥有正常人类寿命,不过他们的右眼有可以识别出身份的标志。
2022年:一枚核弹在美国西海岸上空爆炸,造成城市断电数周,同时泰瑞公司发生爆炸,大部分关于连锁8号复制人的信息被销毁,与此同时,大断电导致经济,食品供应都受到巨大影响,很多人陷入黑暗与饥饿之中。
2023年:因为怀疑大断电起因为复制人,政府推出复制人禁令,部分复制人在逃脱追捕后得以存活。
2025年:华莱士通过基因工程解决了食品短缺问题,他的公司因此得以做大。
2028年:华莱士收购泰瑞公司残余部分。
21世纪30年代:华莱士改良泰瑞公司技术,使得复制人可控且忠心。
2036年:复制人禁令被废除,华莱士公司推出连锁9号复制人。
21世纪40年代早期:洛杉矶警察局重新动用连锁9型复制人的银翼杀手,找到老型号的复制人并处决他们。
2048年:一位连锁8型复制人在闹市被人认出,追捕复制人的征途又开始了。
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华诞.
有一天,我在看《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的封底时,有一幅漫画《没有制服的两兄弟》印入我的眼帘:一群穿着制服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玩游戏。这时,一对兄弟恰好路过,同龄人欢乐的笑声吸引了他们。兄弟俩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明显是穷人家的孩子。这时,弟弟羡慕地对哥哥说:如果我们也能上学该多好啊!哥哥听了,却搭着弟弟的肩膀带他走。因为他知道,以现在家里的经济水平,别说上学,一家人能否吃饱饭都是问题。弟弟边走边回头依依不舍地望着,幻想他的上学梦。
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统治者是国民党。国民党政府黑暗,官员腐败,再加上年年战乱,底层的老百姓大都一穷二白,连吃饭都有很大困难,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上得起学。穷人家的孩子还未成年就得出门打工赚钱,上学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相比现在,我们从小好吃好喝,好穿好住,还有国家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机会上学,可是我身边还是有一些人抱怨学习太辛苦,作业太多,在生活上又挑三拣四,可与七八十年前的同龄人相比,我们真是幸福多了。
观《十三邀》有感1500字
--庞大
十三邀片头--许知远身材不错,十三邀写的很棒
《十三邀》是一个名人访谈类节目,近两天观看了三集分别是采访蔡澜、罗振宇和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观看这三集,是因为对蔡澜和贾樟柯的作品有所涉猎,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而选择观看罗振宇的采访,是近来突然发现罗振宇的名字已经很响亮,而我还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借一集《十三邀》作为一个直观的了解渠道。
再回归到为什么选择观看《十三邀》这个节目,其实完全是因为这个节目名称的吸引,我对这个节目的策划人和采访人许知远更是只是甚少。
做人当做蔡澜--边吃边喝边聊顺带把收视率和Money赚了--何其乐哉!
然而在观看第一集时,对许知远的节目开场白留下很深印象,感觉他首先一定是个很有想法和有自我认知的人。我观看的第一集是采访蔡澜,不同于其他访谈类节目主持风格的是,许知远是与蔡澜约在一条街山碰面,在许知远见到蔡澜到达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打招呼和问候,而不像有些节目主持人表现出来的对被采访者的诚惶诚恐或者说是毕恭毕敬。我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并不是说许知远不够礼数,而是赞叹和推崇许知远这种不卑不亢、自然而然的礼遇方式。当然能做到这一程度必定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和内涵。
罗振宇--自信的力量很强大
随后观看的其他两集,许知远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开场也近乎是同样的方式。访谈过程中他在嘉宾表述的某一段话之后会偶尔出现无言可叙转而用泯然一笑代替,这一笑的背后或许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就嘉宾的观点继续展开聊下去,亦或是他对嘉宾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不直面回应。仅凭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进行约访和侃侃而谈已经足以说明采访者本人也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抽雪茄也是门艺术--贾樟柯抽雪茄的感觉怪怪的,贾导得导一导
今天观看了采访贾樟柯的一集。说起对贾樟柯的认知,是在大学时代经由被艺术熏陶良久且有向艺术方向发展的同学介绍的。不过当时也仅限于观看过一两部贾樟柯的电影。对他所拍摄的影片,凭观感觉得是与其他影片差异明显,当时同寝室几位同学给他的影片归类为纪实类纪录片电影。或许有些许对艺术抱有兴趣的人都会特别愿意观看这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影片。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连通过审核上映都难,但是在国外却会屡获殊荣。
《十三邀》中的贾樟柯已经在2017年趁躲避雾霾之机从北京回到了老家山西临汾贾家庄过起了隐居性的生活。访谈过程中,贾樟柯自顾自的燃着雪茄,面对镜头毫不避讳,甚至表达观点时偶尔还会爆出几句粗口。我能感觉到这是他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展现,不是装模作样更不是做作。根据他所描述的远离了都市,在家乡的房屋内,夜晚独自观望一轮冰月,想象着或总结着一些自己的新观点或旧想法,好不惬意、好不令我艳羡。
人到某个时间点会发生一些质的改变。正如贾樟柯通过一年的"家乡隐居"已然变化巨大——他不再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同和共识,反而背道而驰,转向独裁。用他的话说,是精英就应该有着与普罗大众不同的思想认知,否则精英就不再是精英。
节目中贾樟柯还表述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好奇,他已然在向科幻方面思考和预设场景。他有一个想法对我有所触动,即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或许像VR虚拟世界或游戏场景中的一样,我们也正在被外太空中的某群生物控制着,像游戏操作一样,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工作,积累财富,建造起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
通过观看《十三邀》这种类型的访谈类节目,在对被访谈者有所了解的同时,感触更深的是每个被访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某种专长,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内充分发挥和释放自己的能力并悠然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愿我们都能够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寻得一个兴趣支点,点燃自己的激情,释放自己的能量,温暖和丰富自己同时照亮和影响他人。
观《寂静之乐》有感1500字
原创: 吴妙静
最近在完成李欣频老师的课前作业,看了这部讲述的是意大利盲人音乐家安德烈·波切利的传记电影。
从小就被诊断患有先天眼疾的他,经常会嗷嗷的哭。在一起住院的时候突然发现,隔壁的音乐让暴躁的他瞬间安静了下来。
后经过几次诊断,医生说只能看到微弱的视野,并建议他的父母送去上盲人学校。而后送完上学的他大哭请求他父母不要让他一个人,坐回车上的父母彼此抱头痛哭,在他们的心底一直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的,咬咬牙还是坚持了。
在学校的他,有了自己新的独立生活,似乎因为是有同类的小伙伴也让他慢慢适应了这个状态。
在一次声乐课里,老师在茫茫的声线中突然发觉到他特别的声音,于是让他出来单独吟唱,不禁被他优美婉转的童声热泪盈眶,她哽咽的说她从没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后来的他还去参加不少比赛,为他增加了不少信心。
可没想到在一起体育课上,眼部受到了撞击,结果完全失明了。那天他的妈妈看到了孩子的惶恐,情绪崩溃抱着他痛哭了起来。他心疼妈妈,并不想承认自己的脆弱,他告诉妈妈,他可以感受到她,并且也没觉得有如此可怕,他能感觉到他想感觉到的东西。
于是后来,他和他爸爸去田野里扶着方向盘开着拖拉机,在家里的院子自己爬椅子上骑马。再一次,他经历和两个小伙伴冲到海里去玩,被父母大骂行为愚蠢,并说你应该比别人更聪明才是的时候,他告诉爸爸:
"如果别人要爬栏杆,我就必须翻过一座山。如果别人骑马,我就必须骑老虎,如果他想和别人一样,我就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你知道这句话是谁告诉我的吗?是你!"当时的他才小学的年纪。
接着受他叔叔的影响,带着他去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音乐活动,后来为了证明也可以做非盲人的工作攻读了律师的大学专业,为了生计还去酒吧驻场弹奏多年,期间还被人嘲讽过一段,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音乐的爱好。
后来叔叔引荐他拜了个名师,经历了一段清规戒律的历练,而后收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邀请同台演唱,结果大半年过去了,建议的经纪人从人间蒸发,就当他非常低迷,严重自我怀疑的时候,另外一个音乐家出现了,于是有了世界瞩目的舞台上演,从此人生便走上了音乐的康庄盛典。
上帝为他关闭色彩的世界,同时给了他一副好嗓子,敏感的听觉与感受让他更加了解世界最细腻的存在。
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很是震惊。
当一个人面对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考题的时候,他还是如此倔强的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从来不会因为身体的缺失而放弃什么,而身体健全的我们,心灵似乎缺了点什么。
我们是否也有自己的天赋,可以让我们如此不顾一切的坚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充实而精彩,不再有自我的限制。我们到底在怕什么?还有什么在牵绊着?那些牵绊的,真的有如此需要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
第二件就是电影里父母的教育理念真的太棒了,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残缺,可怜,无能。更多是鼓励,支持他,相信自己可以比别人更加优秀。
这让我想到前几天我婆婆告诉我,一个亲戚生的孩子有肌肉萎缩症,也不会好好说话,都不会叫人了。后来他们放弃了,直接送福利院冷处理了。还有一件事是中医和我说的,他一个小病患得了唐氏综合征,父母一直觉得他很笨,中医说孩子看得出大人说的很多话,并且可以瞬间会意,只是不太善于表达,内心的小世界是很丰富的,说不定他父母都还要更聪明,他让家长要好好呵护,培养好,别乱贴标签了。
有的时候,限制性的信念会让我们误以为真的。一味的去相信了,可能就真的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一步一步成真。如果这件事可以正向思维来理解,允许,感恩,接受这是上帝带给我们的礼物,一切运化都变了呢?
但凡成就一个伟人,都要经历百般的磨难和考验。那又如何,这无不是上天给的一份份礼物。我们只需要勇敢的去面对他,快乐的接受他,做好当下那个角色的自己,未来的局就等着我们一点点揭开。我想未来都将是美好的,如果我们也愿意相信,并活得真实。
《饥饿游戏》观后感:没有大逃杀的暮色
《饥饿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青春惊悚科幻影片《饥饿游戏》,前半段推进较慢,男女主角三角式恋情略显苍白,而与题材类似的《大逃杀》更不是一个概念,反而像《暮色》式青春片更多一些。但鉴于其属于系列影片,观众还是更加期待之后的续集之作。
狗血
随时更改游戏规则
作为一部十足的美国电影工业流水线作品,《饥饿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完美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其前奏冗长,叙事缓慢,进入游戏后不断更改游戏规则也让网友吐槽过于狗血。影片主打青春偶像牌,但男女主角的三角恋纠葛又未能充分展示。全片看完之后,观众普遍的感受是,导演叙事能力有待提高,其在片中讲了人性、爱情、亲情、科幻、反抗等等想要涉猎的领域太多,反而让影片缺失高潮。本以为第11区的民众反抗会让观众热血沸腾,不料导演却只是一笔带过,不给观众沸腾的机会。
除了略显苍白的爱情戏,导演在亲情戏方面做得相对更让人信服,女主角代妹出征和黑人小姑娘露露闭眼的那一刻,确实赚够了女观众的眼泪。影片在动作设置、音效和服装特效方面可圈可点,毕竟来自第12区的贡品穿着拉风的衣服上场时,观众也会感觉眼前一亮。
看点
跑酷式动作戏
据说,导演加里-罗斯找到好友史蒂文-索德伯格作为影片动作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曾以《性、谎言和录像带》一鸣惊人,200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此次大师出手亲自操刀影片动作戏份,实为影片加分不少。在电影中,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无论是越障碍跑动、爬树、射箭或是逃离火场,都亲自上阵。导演在动作设置方面注重功能适应性训练,例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爬绳,高空跳跃,并且加入更加吸引年轻人眼球的跑酷式逃杀,如随时随地回避、翻越各种障碍物。2012年MTV电影奖最佳打斗场景奖颁发给《饥饿游戏》,同样说明动作戏才是本片最大看点。
无关《大逃杀》
很多人将《饥饿游戏》比作北美版的《大逃杀》,不可否认,两部影片的剧情设置有些类似,但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这是两部风格和基调完全不同的电影。后者注重惊悚和恐怖氛围的渲染,以血腥之名折射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性,相当于一部美国R级影片;而《饥饿游戏》正相反,其重点是从青春偶像和大场面着手,侧重于商业娱乐目的的达成,且目标观影人群正是17岁左右的青少年。或许因为《饥饿游戏》原著小说侧重心理描写,因此呈现到大银幕上的感觉反而没有小说读起来更有感觉,最后的仓促收尾也让观众在游戏pK逃杀的讨论中更偏向后者。
花絮
1。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同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余两部分别名为《火星燎原CatchingFire》和《自由梦幻Mockingjay》)。
2。导演加里-罗斯找来了好友,奥斯卡最佳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作为影片第二导演,索德伯格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拍摄完了影片的动作场面。
3。2012年2月22日,《饥饿游戏》创造北美电影票预售纪录,据悉,83%的电影票已经在上映前被预订一空。这个数字超过《暮色:月食》在2010年5月创下的预售纪录。
4。影片反派斯诺总统的饰演者是来自加拿大的老戏骨唐纳德-萨瑟兰,而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角色应该算冯小刚作品《大碗》中的演出了。
5。为重现书中残破萧条的12区景象,美工师飞利浦-梅西纳找到了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亨利河区的一个废弃工业城。那里有一批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房屋,所有的建筑看上去完全一样,像是机器切割出来的。而威风奢侈的都城凯匹特则源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的工业宇宙概念,色彩缤纷却冰冷晦暗,带着极大的讽刺意义。
6。由于《饥饿游戏》相当一部分戏是取景森林拍摄,而北卡罗来纳州又是全美黑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剧组成员要面对诸多自然问题,野生蛇、黑熊、雷电,就像是一场发生在现实世界的饥饿游戏。
7。狮门在女主角凯特尼斯的演员人选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包括《大地惊雷》中的海莉-斯坦菲尔德以及阳光小美女阿比吉尔-布莱斯林都曾位列候选人名单。最终,1990年出生的詹妮弗-劳伦斯脱颖而出,而帮助她赢得这个机会的正是原著作者苏珊-柯林斯。
8。与《哈利-波特》、《暮色》等成功青少年文学一样,三人行模式到了《饥饿游戏》里同样非常适用。
喜欢《观《杀手没有假期》有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红船有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