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鸣梁海战》观后感

导演:金汉珉
类型:动作
发行公司: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
上映日期:2014-07-30
主演:崔岷植
柳承龙
赵震雄
晋久

本人曾去过一次韩国,在那里为期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给我带来的冲击。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在近十年里在亚洲地区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跟其文娱产业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从YouTube上点击率惊人的《江南style》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人气天团bigbang,韩流的侵袭已经变得愈演愈烈,并且逐步通过电影产业蔓延开来。提到韩国影片,类型分布的也是比较明显,而历史片,在其整个产业链中占得比重并没有那么多。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鸣梁海战》作为一部彻头彻尾的历史片,创造了韩国本土很多的票房纪录。

不得不提的是崔岷植和柳承龙这两位演员,之前对于他们两位的作品都有接触。尤其是我韩国影片的启蒙,就是由崔岷植与李秉宪主演的《看见恶魔》,该片对于崔岷植演技的考究可谓达到了巅峰。虽然饰演反面角色,也让崔岷植获得了很好的观众反馈。自此过后,一直在追崔岷植的作品。对于柳承龙,在看《鸣梁海战》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发现是他,摘下面具的那一刻竟想起来他在《关于我妻子的一切》里面的搞笑表现,有些笑场。而其在一部影片《7号房的礼物》中,让人潸然泪下。有了这两位演员的坐镇,这部影片想必也不会差。剩下的就是故事情节方面了,战争影片看过的不少,但关于海战的影片,就不是很多了。而以少胜多的案例拍成的电影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多年前,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了。三国的故事人尽皆知,诸葛亮是借草船,而李舜臣是借洋流。

1597年3月,以野蛮凶狠著称的日本海贼王(柳承龙饰)所率领的海盗部队,大举侵朝。朝鲜一代名将李舜臣(崔岷植饰)亲率仅有的12艘军舰。 众将对敌我形势极度悲观,纷纷表现出此战必败的情绪。李舜臣力排众议,命人焚毁军队辎重给养仓库,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部下与倭寇决一死战。李舜臣利用鸣梁海域的潮汐特点,抓住有利战机,击沉敌船30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片在韩国动员1700万观影人次,赶超《阿凡达》刷新了韩国历年观影人次纪录。为了真正了解书写《乱中日记》时李舜臣将军的所思所想,金汉珉导演对多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因《乱中日记》和《李忠武公全书》《宣祖实录》等史料记录相异,在缺乏确切历史数据的情况下,为了真实再现这场战争,导演和相关专家对鸣梁地区的洋流、当时的天气、地形都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影片《鸣梁海战》制作耗资200亿韩元(约1.2亿人民币)。为了逼真呈现这场海战,剧组在全罗道光阳建造了超大型海战摄影棚,依据历史记录搭建了4艘1:1的大船,特别是一些日本战船的搭建还接受了日本名古屋海洋博物馆的建议。并在鸣梁岸边搭建了村落。日本兵的盔甲都是日本定制并购得的,仅柳承龙饰演的来岛通总一身铠甲就花费了2800万韩币(大约15万人民币),重量超过30公斤。此外搞了近1000件形状各异的日本服装。因为资金和拍摄周期的问题放弃了3D拍摄,在续集《闲山岛海战》和《露梁海战》中准备尝试3D拍摄,影片上映的2014年发生了因船长失职和政府救援不当而引发的致数百名中学生惨死的岁月号沉船事件,而沉船地点就离片场不远,可谓一个令人唏嘘的偶然。该片是崔岷植2002年主演《醉画仙》之后10年来再度出演历史题材影片。

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电影,拍出了每一位参与战争时人们的气节,很喜欢影片中的一句话,有百姓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鸣梁海战》观后感800字


前几天看了@老虎不在家 《鸣梁海战》影评,以及同样热爱历史的老同学@永远永远WB 推荐(他酷爱研究和影片同时期的日本战国史),于是今天带上我们家的三号观影在韩国引起轰动的《鸣梁海战》。
首先,我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它发生在十六世纪末的1597年,也就是我国的大明王朝万历二十五年,我们称之为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明军指挥官第一次战役统帅辽东次战役统帅宁夏总兵麻贵。鸣梁海战就发生在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鲜时期,第一次入侵是在万历二十年五月,日本九军十五万登陆侵朝,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万历二十年底,明朝向自己的属国朝鲜派出远征军,兵力四万有余五万不足,其中还有四千戚家军,一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已于万历十五年去世,痛栽惜栽!第一次战役明军收复平壤到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双方停战,日军撤出朝鲜结束。万历二十四年九月,日本八军十四万第二次侵朝。朝鲜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在第一次战役中就居功至伟,战功卓著,只是好景不长,功高震主,日本施以反间计,被朝鲜国王李昖贬为士兵,白衣从军,而后日本海军漆川梁海战大破朝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灭,等到李舜臣再度启用时,只有十二艘板屋船和二千余残兵。由于和日军兵力过于悬殊,李舜臣决意在水流湍急并狭窄的鸣梁海峡决战,一战功成,击沉31艘敌舰,损毁92艘,毙敌数千,而自己仅阵亡34人。第二年即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在中朝军民的抗击下日军侵朝失败撤退,在露梁海峡,中朝海军联军狙击撤退的日本第五军,全歼之,战况惨烈,以致明朝海军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海军统帅李舜臣皆双双捐躯。
历史背景介绍完了,现在说说我的观后感。这部片子可能大多数人看来觉得就是个故事,一部夸大的抗日神剧,但我知道,这不是故事,它就是真实的历史,它在讲述一个英雄,一个真实的民族英雄。据说它在韩国的观影人数已破1700万,而韩国的总人口也就5000万,这足以说明些什么!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情节,画面特技拍的不错比较真实,其实这些我都不在意。我感受到的是韩国人如此的宣扬可能在他们的历史中唯一能拿的出手的这样一位国家英雄、民族英雄,值得钦佩!咱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啊,岳飞岳武穆、于谦于少保、卫青、霍去病、苏武、戚继光、俞大猷...我们也有很好的导演、编剧、摄影、制作,为什么就没有电影人愿意为咱们中国人塑造这么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呢?是担心票房么?还是我们现在的思想已经接受不了?这里我首先承认我绝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限潜力的民族,说她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毫不夸张!几千年来,虽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来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最后,引用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才子郁达夫瞻仰戚公祠遗迹后,愤然挥笔写下的这首《满江红》作为结束语。词日: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拔云手指天心月。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酌千杯,蓬莱阙。

鸣梁海战观后感: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好


鸣梁海战观后感: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好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理解。毕竟这是一部根据历史所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是绝对无法体会到当时的他们绝望的心情和对国家存亡系于一身的李舜臣的感受,赢则朝鲜存,败则对日本俯首称臣。当时的日本刚刚平定战国,最后的赢家既不是上杉家的军神,也不是织田家的"武平天下"的织田信长,而是被旁人戏称为猴子的丰臣秀吉得到了天下。当他刚刚平定完日本的时候可能是自信心爆棚了吧,他说了一句话:"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州"这就是说要打大明先要攻打朝鲜,打下朝鲜就可直入大明腹地。其后丰成秀吉甚至还想征服印度及南洋诸国,梦想着天皇驾临北京,做大明的皇帝;外甥当统治大明的关白(也就是统治者), 至于日本朝鲜就交给亲戚了。自己就坐镇宁波,做三国的实际统治者。然后就出兵征战朝鲜了,当时的大明得到了消息也派兵去增援,最后的对决反而与朝鲜没太大关系。打到最后还有一个戏剧性的结尾,日本撤回沿海港口,明军一看朝鲜基本光复,也就不愿再付出牺牲了;日军前线将领也明白征服朝鲜是痴人说梦,也不想打了只求早日回国,于是双方开始谈判。由于大明缺乏日语人才,于是招聘了一精通日语的商人作为使者与日本谈判,日军谈判将领恰巧也是商人出身,于是乎两个奸商为了各自利益开始做生意了。此议和前前后后扯皮了4年,议和停战期间大部分日军和明军都撤回了本国,但是被打的一败涂地朝鲜朝廷却不长记性,完全寄希望与议和,此期间继续闹党争,毫无作为,李舜臣也被牵连下狱几乎丧命,这个就是电影开头那段。

这部鸣梁海战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李舜臣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将恐惧转变成勇气。李舜臣利用鸣梁的特殊地理位置,亲率十二艘战船迎战日军三百三十余艘庞大的舰队,并在最后赢得了胜利。说是十二艘,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有李舜臣的一艘船在对战日军整个舰队。是什么给了李舜臣如此大的勇气,说来有人不信,是无可抗拒的恐惧支撑着他坚守到底。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将恐惧转化为勇气也就是古语中的物极必反。为帅着身先士卒,置之死地而后生其手下也必定能抛却性命颇有几分当时项羽破釜沉舟的气魄。 李舜臣深知恐惧对于一直军队以为着什么,可是得知敌人的强大之后,他们除了恐惧似乎再无其他可利用的东西,于是在紧要关头,一个杰出将领所具备的素质显现出来,李舜臣之所谓到今天仍被韩国民众所铭记,那他一定拥有别人所不能及的才能。我承认李舜臣是一个有大将之风的帅才,但是电影里面却规避很多东西,看到日本海军人多势众却只有一些火铳用来攻击,而朝鲜海军人小船少但有固定式的船舷炮。最关键的是日本的火铳有效射程并没有电影里面那么远都可以当狙击枪来使了。而李舜臣的舰队都是上次大战里留下来的明军的武器装备,并且并不像电影中所表示的那样连最后一艘龟船都被烧毁了,最后的鸣梁海战是李舜臣还是有一艘龟船顶在前方的。

而这部从电影手段上说也算得上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还是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些真正的历史事实,本着为本国和本民族创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个拯救朝鲜民族于狂澜即倒之际的伟大民族英雄。毕竟是经过加工的吗,可以理解但是却有值得我们反思一些东西,而之后的两个水手的对话更是令人深思

一个水手问:未来,我们的后代会不会知道我们今天经历了怎样的牺牲和艰难才打赢了这场战争的?

另一个水手回答:如果他们不知道,那他们就是狗娘养的。这是导演借演员之口问观众的话语,你们还记得吗,你们知道原先的仇恨吗。正如中国人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一样。朝鲜与日本恩怨颇深,这不是一句两句的话能说的清的,而我们呢,我们对日本的仇恨不逊于朝鲜,而今有多少人忘记了呢。而在电影的最后,一场61分钟的惨烈海战结束之后,李舜臣看着远遁的敌舰、血染的战场和伤残的士卒,独自叹息道: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好?我相信,真正的李舜臣在当年是不会发出如此感伤叹息的,电影中的这句话其实代表了当下韩国人内心深处对由来已久却久不得去的日韩历史矛盾的某种哀愁与忧虑,其实,作为在对日历史关系上有着相同甚至是更甚积怨的中国人,听到这句"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好"亦更能感同深受。而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全貌也就是在中国战争电影很少见到的逃兵。虽说小兵逃跑的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抓回来杀一儆百;但这正是人心涣散的证明。大将燃火烧毁战舰,给自己的队伍雪上加霜,这种行为无异于叛徒,但仍能找到解决办法,属半可控范围;而最终怀有正义之心无比坚定的干将在鸣梁海战打响之际选择悠悠地把自己晾在最后、带领全船战士当逃兵,他的行为比第二个逃兵更加严重。最好的兵都退缩了,你还能控制什么?你还能控制谁?!在《鸣梁海战》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大将军喊一声"冲啊!",然后是千军万马齐齐向前冲。我们看到的,是即便军令如山,生死关头但谁还在乎?国难当头,抱着必死之心使命感的也必定是少之又少。影片明确地表明,在极端的情况下,独立个体的求生本能或带来比集体对战更加残酷的事实,即战争的残酷不在于你的敌人是那么的多,而在于,在你往前冲的时候,你的战友都退缩着,和你一起向前的战友是那么的少。也许这就是战争的全貌。让人绝望,也让人无法回想。没有人生来就喜欢战争。

总体而言《鸣梁海战》让我看到了韩国民族主义电影中的另一面,虽说电影中因为要营造出李舜臣这个形象而刻意神话了这个人物,无论是故意将龟船在李舜臣的阵营内烧毁或是最后9条小船就把李舜臣的板屋船从漩涡里拉出的情节都是在神话这个人物,但就电影而言它并没有一味去贬低或者抬高某些势力,而是变的更加冷静和谨慎,以至于那些让人热血喷张的战斗和厮杀,甚至都变的不那么让人惊心。如何的正确传递历史观和民族情感可能才是更加关键的存在,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中国电影和电视剧都太需要这种态度和气节。意淫出来的抗日神剧改变不了任何事物,只会让昔日的敌人看到你的可笑和愚蠢,而同时也无法客观给予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这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正能量。

被一部电影感动——记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被一部电影感动——记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文/潘慧莹

被一部电影感动,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但是,今天,我被《鸣梁海战》——一部韩国爱国电影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导演出色的编排,戏剧矛盾冲突集中,层次分明,因为演员出色的演出,演员与角色无论在年龄上、气质上还是心理的理解上都是高度吻合的,也因为共同的国仇家恨——南京大屠杀77年纪念,国家公祭日未久,正如李舜臣在影片结尾说的一句话:如此深仇大恨,如何是好!
这部电影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民族豪情陡升,给和平的子孙们以难以忘却的纪念。就像海战结束后,船舱里的船工们说,我们的子孙能知道我们曾经吃了这么多苦吗?
另一个不知姓名的人说,要是不知道,那才是狗娘养的。
是啊,忘记屠杀的历史,等于第二次被屠杀。
此片确实如广告所言,全程无尿点,节奏紧凑,舒缓相间,福祸转换,充满哲理,让人与影片中人同歌同哭,如此精妙,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当然,更多的是对爱国情感的渲染,堪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我们国家也有这样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还有更多不屈不挠的爱国故事,例如甲午海战、鸦片战争之类,编排精彩的话,未必不如它啊!
但是,这部电影究竟是如何把一场不可能打胜的战斗编排得合理,如何把一场以少胜多、起死回生、救国民于水火的传奇战役拍摄得既惊心动魄,又合情合理呢?
我也是看了三遍以上,才于激愤的心情外有点理性的思考,或者说,才刚刚看懂。
第一遍看完后纯粹是感动,回去补习了一下历史背景知识,第二遍搞懂了人物关系,第三遍才能感受这场战斗两次大场面、两次个人特写的舒缓相间的节奏,这两段高潮、两起两伏的故事编排支撑起了整部影片的合理性。我想,本文大概算是戏剧艺术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一次解读吧。
《鸣梁海战》讲述的是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击败了数十倍于(三百三十多艘)自己的日军水师的传奇故事。更传奇的是,电影着力表现的是主舰,也就是指挥舰以一敌百的传奇。这从人的常识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且看戏剧艺术如何塑造。
电影海报上写的是:非死即生。绝命一战勇者胜!三十六计: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龟船突现,所向无敌!三十六计之诱敌深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借天时,仗地利,漩涡之海必是倭寇葬身之地。三十六计之乘胜追击。
《鸣梁海战》胜利的理论指导是我们中国的《三十六计兵法》,指导“鸣梁大捷”取胜的“必生即死,必死即生”,颇有中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气,这就是中国“否极泰来”,从一个极端转化为另一个极端的哲学。
这些在《鸣梁海战》的海报中进行了表现集中的展示。“三十六计之连环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公元1597,倭寇大举来犯,李舜臣计出连环,立不世奇功,创海战神迹。——可谓是对“鸣梁大捷”一役的最好概括,“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为将者,军心之所系,擒而杀之,一战功成!万军中,李舜臣刀斩倭首,撼敌军心!三十六计之出奇制胜: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龟船突现,所向无敌!
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为将者,军心之所系,擒而杀之,一战功成!万军中,李舜臣刀斩倭首,撼敌军心!
三十六计之乘胜追击:犯我家园者,虽远必诛!得胜之际,李舜臣宜将剩勇追穷寇,群倭溃散。
三十六计之破釜沉舟:夫战,勇气也!大敌当前,众寡悬殊,绝境何以求胜?惟置诸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之诱敌深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借天时,仗地利,漩涡之海即是倭寇葬身之地!
三十六计之连环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公元1597,倭寇大举来犯,李舜臣计出连环,立不世奇功,创海战神迹。
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爱国传奇故事。
电影一开场,是李舜臣被严刑拷打、遍体鳞伤、风烛残年,胸口被烫了一个烙印,满头灰白的蓬发,一声惨叫。电影开篇即十分揪动人心。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1597年,丁酉年,日军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入侵朝鲜,准备借道朝鲜,攻打大明。
李舜臣的背景是这样的:在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闲山岛大本营被日军占领的情况下,李舜臣应强烈的舆论力量起复未久,临危受命三道水师统制使,人称统制公。
在我的心理期待中,李舜臣是一个民族大英雄,至少也应该是一个身材魁梧、身在壮年的人来演。可是,刚出场的李舜臣是一个老爷爷,百病缠身(因为日寇巧施反间计得逞,李舜臣被撤职、严刑拷打,致使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头发花白,又满面慈祥,看上去就像是中国传统儒家的父母官,不说话的话,就是一张中国脸。
事后,我查了一下,演员崔岷植已经52岁了,鸣梁海战1957年,李舜臣出生于1545年,时年也是52岁,距离1598年12月16日露梁海大战阵亡还有一年。看来电影就是要表现悲壮啊!
情况十分危急,不对,应该说是十分悲壮,电影层层渲染:日军首领胁坂安治奇装异服,戴着牛魔王面具、画着黑色眼线、满面黑色杀气、神秘出场的来岛通总,被枪杀并悬首的李舜臣副官裴洪锡,老百姓的四散逃窜,到处渲染的日军残暴传说,内奸燃烧龟船、刺杀李舜臣,陆军大帅的冷漠和不支援,忠心耿耿的年轻将领一齐来劝谏——此战必败,万万不可战,逃兵也不断出现,抓回来的逃兵说的话也句句在理——一起并肩作战思念的兄弟们都死了,我今天埋了他们的尸首。我好怕!我想现在应该是轮到我了,我们都要像他们一样死去吗?
朝鲜内部恐战的矛盾更甚于日本内部妄图瓜分战利品的矛盾,主张不战而降的人从平民到军人,甚至上层领导人。我想,甚至是君王,也不相信此战会赢吧?恐惧的气息不说弥漫在当时的朝鲜,就是电影院里也遗忘了爆米花、咖啡。看上去,李舜臣是必败的,朝鲜是必亡的。此乃烘托手法,民族英雄屹立于这样的混乱背景中,英雄气概才能更好地得以彰显!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铁肩担道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一向是英雄的选择!
李舜臣力排众议,杀逃兵,明军纪,命人焚毁军队辎重给养仓库,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部下与倭寇决一死战。此时,李舜臣分明不再是一个慈祥的老爷爷,而是露出军人本色、将帅之决断。
儿子代观众问父亲李舜臣:为什么不就此隐退呢?这是个好机会,不是吗?告诉陛下,你身有重疾,已不堪重任。他想杀了你,你不寒心吗?我们只有十二条船,我们现在还能称自己是水师吗?就因为这场仗,我们连祖母都没有带回家。(李舜臣母亲新丧,此刻,他已抱着必死之心郑重拜别母亲灵位。)这些都是观众们想知道的。
李舜臣回答:为忠诚而战。将必从君,而君必从民。无民则国不在,无民亦无君。
这样的回答是苍白的,他没有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输了这场仗还能活吗?弱国的子民是没有生存保障的。用中国一首很好的诗来回答:《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奴隶! ””
这才是现实。
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同一回事。所以,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手无寸铁,在正规军消极怠战的时候,老百姓小米加步枪,抱着“人民必胜,正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念,全民皆兵地掀起了抗战高潮,乃至胜利。当然,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不过,收复的是正义和民族信念。真正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信念是千秋万代的事情!
两场战争真乃异曲同工啊!
继续转到电影上——形势并不会因一个人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恐惧还是弥漫在朝鲜上空,寡不敌众的常识大家都有,而且这个“寡”与“众”也太悬殊了。
深夜,李舜臣跟随老伯勘察地形:在鸣梁和珍岛碧波亭之间,有一水流湍急的海峡。这海峡既窄又浅,过半日水流就会转向,而且会变成强流,满潮时听起来就像百姓的呜咽……那里时常会有一个巨大的漩涡,两日之内就会有满潮出现——这就是鸣梁的得名。
李舜臣趁退潮时派人设置了铁索与木桩。
战前,儿子再次发问:父亲,您打算怎样利用恐惧呢?
李舜臣没有回答。他深深伏地拜别母亲灵位,久久未起,脸上的表情特写是凝重的,充满了深思熟虑之后的慷慨和坦然。之后,他用自己的行动答复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率先垂范,视死如归,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慷慨就义,舍生取义,置生死于度外,用自己的生命来激励将士们。
其实,他并没有把握。此战凶险,筹码是生命,在战争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重返故里,风险是极高的,但是,将帅不怕死的榜样示范作用效应也是无穷的!
我想,中国的抗日战争能胜利,也是同样的道理呀!
大战当前,激扬音乐四起,李舜臣身先士卒,亲率旗舰战船孤军迎战,电影院里弥漫着视死如归的凝重气氛。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百姓悲凉迁徙。
鸣梁海峡辰时,十二艘战船一字排开,阵型稳定,暂时还是压得住阵脚的。
“那里黑压压的一片是什么?”当那位带领李舜臣勘察地形的老伯惊呼,电影里已经显现出密密麻麻像大黄蜂一样的敌军敌舰阵营。你应该能想象的,电影嘛,擅长做出那种壮观的效果,从视觉上,从心理上,真的很震撼人心。
故事的结局是,你从电影的宣传上也能知道,一艘主舰对阵百艘敌舰,并且还胜利了。这也太神奇了!按照常理,就算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就算所有的炮弹都瞄准,也不见得能打赢三百三十多艘敌舰啊!导演究竟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把不合理变成合理的呢?况且,这是战争,是性命交关的事情。且看电影艺术如何变不可能为合理!
第一战,李舜臣下令把锚放下,固定主舰,准备火铳,大炮铁球一阵乱轰,敌舰全体中弹,两两相撞,互相残杀,有如神助;第二梯队弓箭手马上补充,点燃火药的箭“嗖嗖”往前冲,射得敌舰纷纷着火爆炸,敌人屁滚尿流。敌舰第一营就此顺利OVER!看得人心大爽,此刻,电影的节奏是明快的,让人目不暇接。
一场恶战还在后面。
敌军贪婪之心不死,这么容易死也不是大和民族了。日军第二营毫不怜惜地冲破第一营残骸出击。
朝军副将汇报:将军,水流把船晃得厉害,火铳难以瞄准。
看来,鸣梁潮水将起。
熟悉当地水势的李舜臣命令砍断锚绳,顺流退向血岛。
连来岛通总都明白,水流在平时看来是温顺的,但是,当大潮涨起来的时候,漩涡也会变成武器,那时候,谁夺了血岛,谁抢占了有利地形,谁就赢了!
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同一时空,天时对双方是一样的。
地利,真的,我刚看过钱塘江大潮,八月十五的大潮和平时的小潮不可同日而语,大自然的伟大我们不得不佩服,顺势而为是聪明人的选择,逆流而上的阻力不是凡人可当。
人和,双方对于战争都是同样恐惧的,朝鲜虽然占据着正义的舆论力量,但是战争是用实力说话的,哀兵必胜的神话真真是传奇中之传奇!电影的神奇就在这里,把不合理变为合理。
李舜臣此时手握的只有地利和哀兵,百姓的支持稍后电影会创造另一个神话。
回到电影镜头:船工誓死大呼:“用力划!不要让船撞上去(血岛礁石)!”他们用生命誓死撑住竹篙,才能不让主舰没有撞上血岛礁石。
背靠血岛,此乃此战的重要转折点。
敌军猛攻,敌军指挥官来岛通总咬牙切齿:“李舜臣,你完了!”挥手发起第二次猛攻。
朝鲜副将惊呼:“将军,我们必须升旗叫他们(十一艘副舰)过来,否则,我们撑不了多久!”情况是如此危急,四艘敌舰已经把指挥舰团团围住,残暴的敌人纷纷用铁锚钩住指挥舰,争先恐后地搭跳板,跳上甲板,野心勃勃地挥刀攻来!指挥舰的甲板被敌人的汽油弹烧着,一片火海,连和尚也上了战场,指挥官李舜臣都亲自走下指挥台,挥刀亲自肉搏,甲板上顿时哀声遍野、血肉模糊,呼吸声慢而惨重,气氛一时哀痛,电影的镜头是慢而模糊的,给人以同情的伤感。
敌人是如此残暴,而被侵略的人民实力又是如此悬殊。守战眼看不保,败局似乎已定。
李舜臣于危急中一面挥刀以拖延时间,一面马上命令副将将炮弹换成散弹,把甲板上的火铳全部搬到船舱里去,瞄准敌舰船舱猛轰。自己下令准备白刃战。
这么快就准备白刃战,说实话,作为观众的我,还是颇为震惊的。因为通常白刃战就意味着弹尽粮绝。
“轰隆”一声,散弹的反冲力把敌舰撞得四散后撤,正面的敌舰因反冲力巨大而沉没,其他三船也未能幸免。第二营的进攻又被瓦解了。
以上是第一波高潮。
画外音又想起儿子的话:父亲,您就是要这样利用恐惧吗?
李舜臣:如果你能将恐惧化为勇气,这勇气将战胜一切。
儿子:但是父亲,他们已经是惊弓之鸟,要怎样才能将他们的恐惧转化为勇气呢?
李舜臣:我要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说说容易,做做呢?谁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之天性。但是,老将军于死人堆中爬起来,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恐惧化为勇气的奇迹。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奇迹,而是中国哲学中“知己知彼”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刻把握。
“主舰还活着!”众人的眼神中俱是惊惧,主舰的坚挺此时已经成为乱军中的信仰!
“杀光这些倭寇!”甲板上群情激奋,百姓们在岸上也纷纷丢下包裹,扛起锄头等农具冲向大海,恨不能飞向甲板也一起参与杀光倭寇的行动。这可真是杀红了眼了,全民皆兵,百姓也成了杀人的魔头。
终于背靠血岛,另外十一艘观望的副舰也被感染,纷纷赶上来集结成阵。
但是,还没来得及赶到,来岛通总也看懂了,他要在李舜臣完成部署之前全力冲击,一声令下,敌舰主舰孤军深入,全力冲刺,仿若象棋中的“帅”对“将”的贴身肉搏,精彩纷呈。他要以争取时间,马上结束战斗。
这可真是高手之间的对决,互相都看得懂彼此啊!
两个人物特写:一个是朝鲜副将在盾牌的掩护下升起召唤旗,集结阵型;一个是日军神枪手伺候,升旗手升一个打一个,百发百中。朝鲜副将中弹,李舜臣亲自包扎,召唤旗顺利上升成功!
朝鲜神箭手一箭射中神枪手眼睛,日神枪手一声哀嚎,在舰顶上痛苦打滚,一声痛呼,跌落大海。
这一幕特写是混战中难得的一点清净,节奏上却丝毫不舒缓。
十一艘副舰终于开足马力赶来(我总疑惑,即使没有召唤旗,他们也应该有自知之明要赶来的),李舜臣严厉谴责:“将军,你临阵脱逃,本应军法处置,现命你全力守住血岛,将功赎罪!”
镜头摇向大海夕阳深处一草船,摇摇晃晃、歪歪扭扭驶向李舜臣指挥舰,目标专一。摇船的人是朝鲜俘虏,遭日本监工鞭打,此时深深说明“人和”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敌方俘虏来做,真真是大脑短路了。此工作相当于敢死队,朝鲜人民就是牺牲自己,也不会让这艘满载火药的“自杀之船”冲向他们爱戴的民族英雄,最终,火药船转向,冲向日军。天哪,这不就是“火烧赤壁”?
朝鲜俘虏和日本兵拼死抢夺摇橹和桨,同时含泪叮嘱妻子摇动红裙,暗示朝鲜水师不要靠近火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药船,临终时“做得好!真高兴能见你最后一面”的心灵独白催人泪下,真真是全体视死如归,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怎能侵略?怎能战胜?
所以,侵略战争可以占有的是土地,但是不能占有的是人心!
此刻,鸣梁滔起,形成巨大的漩涡。可以说,老天爷终于出面来帮助他们了。
漩涡越来越大,朝鲜指挥舰伤势惨重,还在修复,船工和士兵一起舀水,可说是弹尽粮绝,命悬一线。日主舰还在快速逼近,咄咄逼人。
漩涡越来越大,两船相遇,船头“轰”的一声翘起,两船互相快速撞击、旋转,用主舰去撞敌舰的同归于尽战略让人如坐云霄飞车般惊呼意外,这也太震撼人心了!场面一时风起云涌、形势突变,海面上浪涌船颠,杀声四起,此刻人人当得英雄,连和尚也手持利斧砍上了瘾。此刻,可说自卫,可说疯魔,来岛通总一声“李舜臣,我来了!”把人性之贪婪疯魔刻画到了极致。可惜,一声炮火轰得船颠,他站立不稳,先失了了锐气。虽然是艺术手法,我依然相信其中的合理性。
日军指挥台柱子断裂,大船陷入漩涡。日军副官惊呼:“我们必须请求支援!”
来岛通总聪明:“你还不明白吗?他们是不会来的!”(胁坂安治隔岸观火,人心不齐。此乃人性之又一深刻刻画之处。)
帅对帅的白刃战可谓电影中的精彩篇幅之一,来岛通总身中数箭不倒,顽强冲向李舜臣,李手起刀落,干脆利落,镜头一时停滞,来岛通总人头落地依然屹立数秒不倒,也堪称豪杰,让人不禁想到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当然,敌军的英勇是为了衬托正义之师的更加英勇!
至此,海面上风急浪大,水流突变,日舰全部卷入漩涡,主帅来岛通总个人英雄主义的灭亡宣告了战役的结束,提前结束。日方鸣金收兵,海面又重归宁静,一段传奇原来就是这样书写的。
“将军,恐怕我们的船撑不了多久了!”
风急浪高的海面上,主舰顺流而下,仿佛在激战中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此刻已筋疲力尽。就在快撞上礁石的那一刻,几十艘小渔船上演着惊世大逆转,百姓们纷纷用铁锚拉住大船,上演“人心齐,泰山移”的传奇。至此,那十一艘副舰还丝毫未动,结阵等待,保留着实力。海面上,一时风平浪静。
慢镜头扫过,和尚脸上的宁静,李舜臣脸上特有的冷静、庄严、坚毅,另外十一艘副舰的蓄势待发宛如油画,这些,日军无论是有心反扑还是犹豫再三都无回天之力了。
人心!人才!天时!地利!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原来是这样诠释的!
电影看完三遍,我还是有点惘然,依然还是搞不明白其中的合理性,看官,您搞明白了吗?只见一场十二艘战船借水势全力冲入大海,开炮欢送敌舰,使我想起了一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日军撤退。海面上还翻滚着残骸,显示着一场惊世恶战才刚结束不久。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个小时的铺垫,50分钟的战争场面,有时激越,有时冷静,有时壮阔,有时又书写着人性……跌宕起伏,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海面又恢复平静,就像从来未发生过战争一样。
船上回荡着播报战绩的声音——豪迈的杀死多少倭寇的战绩。
“这是芋头吗?能活着吃这个真好!”裴水使的儿子裴水凤递给李舜臣一个芋头。
是啊,活着,吃饱,哪怕是痛苦,能活着去感受也是多么珍贵!
这是经历过出生入死的人的感慨!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乱世能出多少英雄豪杰出世,和平却永远是老百姓祈盼的主旋律。没有人喜欢杀戮,却永远有人喜欢侵略;没有人喜欢流血牺牲,却永远有人喜欢无端占有。这世界的明争暗战啊,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样的,人心间的传奇故事,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父亲,你到底是怎样利用漩涡打败敌人的?这可是需要精准的时间!”儿子问。
李舜臣:“老天在帮我们!”
儿子:“真是这样吗?可它也给我们带来灾难。”
李舜臣:“嗯!这倒是!如果不是百姓赶来救我。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这段充满中国式哲理的对话出现在电影尾声,使我不禁回忆起李舜臣儿子第一次问到李舜臣恐惧何以能取胜的问题。李舜臣没有回答,只是叫儿子把饭碗里的饭吃光,不要浪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中国式君民鱼水情的哲理再一次出现在韩国电影中,还有那中日双方在电影中随处可见的书信、密探的中国书法交流,都不得不让观众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影响之广。
远山如画,一些历史风流人物、一段历史风流传奇,是如此书写的!
你能猜到吗?
向生则死,向死则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精忠职守之人,有万夫莫当之勇,这难道就是中国围棋中的死活哲学吗?
思索再三,还是惘然!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0字


诗曰:

割地难偿债,债高到极天。

行筹无万数,纳币一千年。

--题记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可以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扞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浙江绍兴绍兴县实验中学初一:倪瑜钦

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海战观后感(一)

一直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现在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打!"

当时的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北洋水师新购买铁甲战舰到日本访问之威风,到不到一年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光是因为日本的强势崛起,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被外强中干、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政治上腐败堕落,贪官横行,再加上贪图享乐、混蛋无比的慈禧太后只顾为自己准备六十寿诞的大肆祝贺,不惜动用北洋水师的大量军费修建"颐和园"挥霍无度,致使北洋水师的战舰弹药装备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只有三枚炮弹。再看日本,当时的明治天皇英明决策、锐意改革,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力,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战争中作战的的双方,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凶狠残忍、阴谋狡诈,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边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汝昌,一边却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伯谦、赵怀业,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当权误国,跪地求饶,人心惶惶。这样的战争,其实结果谁胜谁负早就命中注定,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也实属被逼无奈。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二)

八年级九班 子怡

电影《1894 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 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 "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充满智慧的话透露了历史上那场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战船动力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甲午海战。此战之后,日本一跃而起成为东亚强国,而中国却在此战中将几十年辛辛苦苦运营起来的洋务运动毁于一旦。

看完电影,百感交集。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第二,表述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你军事能威慑敌人,但是体制的腐败,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第三点,居安不思危。7 年没购入新的战舰,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我对清朝统治者不屑,一直以来我都很怀疑那么多的男人在那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怎么会甘心被一个女人支配,也许中国已经没有了盛唐时的那种豪气,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将人的自由精神吸干榨尽,只剩下奴性,个个大臣只对统治者惟命是从,唯唯诺诺,连李鸿章也只能在用军舰专门为慈禧送来岭南的荔枝后才敢提筹措海军军费的事,家天下的弊端暴露无遗。整日待在深宫"不食人间烟火", 皇帝什么都不懂,要打仗,应该先看看自家的能耐吧,最起码去军舰上检阅一次吧。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该打仗了才发现自己没炮弹了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居安思危呀!

我为李鸿章感慨,电影将李鸿章塑造为一个彻底的好人。虽不尽然,不过我对其中一些很赞同。细想起来,李鸿章在朝廷中的确举步维艰,想筹措军费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海军,却又不能损害慈禧那批国家蛀虫的利益,何其困难。电影中有这样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银两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错了。"虽然本人对此怀疑,但这也说明了清朝的腐败奢靡。李鸿章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即使他付出这么多仅仅为了这些愚昧无知的纨绔子弟以后能继续锦衣玉食,值得吗?不知当李鸿章在望春楼和那些毁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刽子手们委屈求和谈判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飞吧,为国家呕心沥血到头来却落得一身骂名,我觉得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焕,到头来收到的伤害越深。

我为那些爱国官兵们自豪,电影中那些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奋不顾身希望杀敌报国,怎奈上梁不正,下梁再正又有何用。他们只是一场悲剧。

我敬佩日本,为了国家富强,全民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就连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也不例外,不知慈禧有没有试过一天吃一顿饭。他们有着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的放矢。不知慈禧这辈子除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外有没有想过自己明天要干什么。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是让我感到了一个小国的悲哀。

我敬佩电影中的英国人,虽然他们侵略中国,但是他们的契约精神和舰在人在的士兵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以史为鉴,希望当权者发奋图强,带领中国人民永远告别屈辱,告别落后。我们要国富民强,要不受外国的欺凌,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积极努力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最终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报效祖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甲午海战观后感(三)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沉醉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上,结果是被德国绕过攻击,英国也希望和德国和谈,放纵波兰被吞噬,苏联赶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呢?英国,法国,苏联全部和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古往今来,说明一个道理,和敌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试图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本上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发展一旦形成趋势,是很难改变其发展的进程的,试图通过谈判,等待,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化难以处理!

甲午海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外敌,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期待和平最终的结果是加速战争的到来!

笔者也希望众多家长让孩子多看看这样经典的影片,早日让他们接受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的培养有较大的益处。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东亚病夫了,不论任何国家,敢于挑衅我们,相信在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叫他有来无回!

甲午海战观后感(四)

"甲午海战最悲剧,无数的烈士保家为国……"使我不得不看《甲午海战》这部电影了!

清朝政府把我国一些少年送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他们受训后就是我国第一批海军之前他们和他们的日本同学关系非常好,由于甲午战争爆发后,如今已变成战场上敌人。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挪用海军的经费来建皇家园林——颐和园并吃喝玩乐,日军却把先进的武器买了回来,我军和日军均有12艘战舰参战。

有我国北洋舰队执行这次任务,我军有两次攻击日方的好机会都因为我军的炮弹质量差都没爆炸。第一次:发射鱼雷没有爆炸!第二次:发射炮弹打到了敌军的火药库还是没爆炸!我军在没有炮弹的情况下只好投降,慈禧太后放弃了最后的努力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世界二战爆发后日本战败,中国有3000万人民的鲜血换回了被割让的土地。

100多年后的今天小日本又要无礼的霸占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据史料记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我爱你中国!

张梁记观后感


《张梁记》是一部由张昕宇和梁红共同主演的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这部张梁记里 最令人动容之处除了羌塘无人区里绝美的风光 就是开头段里他们重新驶回的地方汉旺。当年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才初一 那时懵懂无知根本不知道大自然面前人有多么脆弱。而且我也根本不知道汉旺这个地方,前两年父亲带我们自驾游到四川 我才得以见到汶川的现状

那种站在原地就难以抑制的悲痛 我想中国人都深有体会。仔细搜查了一下汉旺 得知现在已变成一座空无人烟的鬼城 甚至远处山中还有当年随意掩埋的万人坑 也禁不住潸然 我能活着多么幸运 希望我以后也有勇气像张梁一样做最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海拔将近6000米的高原 几个年轻的老师仍驻守在这唯一的学校里奉献他们所仅有的力量。羌塘无人区里,四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也是由几个80后的年轻人勇敢的撑起来 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 有无数的年轻人忍受着孤寂和危险 为祖国奉献自己。

比他们有钱的人很多,但愿意且有能力做这些事情的人很难找。视频时长有限,讲不了太细,很多事情都被简化了,依然可以看出旅途困难重重。这一季主要在讲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以及前期准备工作。为了几个镜头,近万元的无人机摔了5架,从细节就可以看出这群人的实力,以及背后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很好,但是更期待真正的侣行4

他们真的是没有浪费生命的每一秒,活了一般人的八辈子。虽然这片没侣行好看,但是五颗星还是要给。

这个胖子过着多少人梦想中的生活。看完以后掐指一算,我还有24年到50,50岁的时候争取能开一辆4runner环游世界。

人一定要认真过好每一天 努力做个各方面都拿的起来的 有极强行动力的人

无人机的镜头实在太美,汽车之家摄制团队的背景音乐也配得很棒

虽然是针()对车友的节目,还是很好看。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