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8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公里》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周彤彤一声撕心裂肺的怀民,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借助昏暗的影院环境失声痛哭。一部反映农村精准扶贫题材的电影《最后一公里》于2018年11月16日在全国首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根据宜宾市脱贫攻坚真实故事改编的,由宜宾与中影集团共同策划拍摄,是宜宾首部院线电影。元月5日,我有幸在城中央太平洋影城观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这是一部很接地气的佳作,为出品本部电影的制作人点赞,为宜宾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展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精神竖大拇指。
电影《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宾市珙县鹿鸣镇珙桐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周彤彤返乡,与农科所工作的男友怀民带领乡亲们修建茶园致富,为了改变山村交通闭塞面貌,在打通链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与几位村民不幸被滚石砸中壮烈牺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彻底崩溃疯了。影片开始展现出来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被打通,随着剧情发展,揭示出脱贫攻坚真正没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实质却是广大村民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村民对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如果这两点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颗刺,就永远拔不掉,扶贫攻坚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劳的。
先谈一谈信心问题。信心就是动力,没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底气,脱贫致富也不例外。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户们的千年梦想,广大立志扎根乡野的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并为之做了很多尝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贵调侃主人翁李双红那样喂鸡鸡瘟,种树树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却又一次次无情熄灭,村民们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残,信心受到一次次打击。在万般无奈之下,广大农村壮劳动力不得不舍家弃口,背井离乡,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
再说一说信任问题。人无信而不立,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人与人心灵碰撞的前提。精准扶贫初期,广大贫困户对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够信任,往往持怀疑态度。一是认为下派干部结对帮扶,就是为了应付中央精准扶贫的任务,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不是真心诚意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个别政治素质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准扶贫机遇,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捞好处,把不该享受贫困户政策的亲戚申报为贫困户,伤害了广大村民的心,拉远的政府与村民的距离,这点影片中有体现。三是村民闭塞的认知水平,对政府部门推荐的致富项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别是收益时间长的脱贫项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担风险,对他们而言也扛不起风险。
由是观之,只有把村民的信心扶起来了,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扶起来了,脱贫攻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影片还展现了扶贫新思路:1.只有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增收,达到终极脱贫的目的。2.只有个体扶贫向集体扶贫转变,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扶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3.只有原材料扶贫向深加工扶贫转变,才能实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加快脱贫的速度。另外,互联网+在扶贫攻坚中的应用,也跟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电影《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拔“刺”

——观电影《最后一公里》有感

原创:张铁刚

电影《最后一公里》是李伟导演的,是以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的电影。用喜剧片的形式讲述了四川珙县珙桐村的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真实感人故事。

电影情节一环扣一环,矛盾冲突不断,人物个性鲜明,加之珙县的好山好水,把观众牢牢吸引,没有人退场。可以说,是《喜盈门》后的又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力作。

影片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上栩栩如生,很接地气有生活味。在人物上,再现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也有人性的善良美好,有的贫困户好吃懒做、居心叵测,有的村干部贪权恋权、不思进取。好的建议得不到理解,好人被逼疯,村民身陷贫穷阴影看不到希望,这些都如扶贫攻坚路上的刺,把村民深深的伤害,村民看不到一点希望,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

时势造英雄。时代把留守党员李双洪推上了村支书的平台上。他是电大毕业生,喜欢琢磨技术;为了照顾七公留下来,有情有义。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事实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临危受命当了村支书。

穷则思变,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改良新品种,建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厂。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挠;穷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支书的苦心;资金的缺乏让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遇到个别贫困户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颗颗被贫困冰冻的心,让人不寒而栗。为此还受到无赖的诬告,几近发疯。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顶对着杂草乱舞时的发泄的样子,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就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周七公的一个拥抱融化掉了所有的失落与委屈,晓莉的爱情也给了他力量。这样塑造的人物就避免了“高大上”的套路,让人物更真实感人。

15年前开山辟路时的塌方,埋葬了太多人的性命,使得出山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一根刺,扎在了村民心中,家乡未来的发展一度陷入绝望。村支书为了给大家希望,力争拔掉这根如鲠在喉的刺,他的慷慨激昂的演说能使铁石心肠融化,最后他赢得了人心和支持,打通了出山的最后一公里,走上了富裕道理。他也事业爱情双丰收,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给村民带来希望的人。

可见,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上任是多么的重要。

与李双洪构成对比的是村干部周富贵。

周富贵,全村首富。在村民眼里,还不是坏人,还是个粑耳朵,他在家跪搓板的那场戏,很有看点。可是他老奸巨猾,私字当头,缺乏大局意识。正如他老婆骂他的,“有好处就只想到自己的亲戚!”他视权如命,没有当上村支书就在老婆面前“哎约、哎约”的叫,像是失去魂魄。他反对开荒种茶,也不加入合作社,就等着看别人笑话。

他善于使绊子。电影里,好不容易产业扶贫,组建了合作社,周富贵自作主张在高音喇叭里讲:不是本村的,不能入股,干净利落地过河拆桥,把提供关键茶叶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晓莉姑娘给踢出了。他还阴险狡诈,当周大奎去纪委告状,他明知李双洪是清白的却不加阻止,还给路费,唯恐天下不乱。

当茶叶销路好,他就心安理得的享受合法分红的成果。他不但图利还贪名揽功。当要做茶叶宣传栏时,他想到的是把自己的挥手的光辉形象印制在封面上,突出自己的业绩和形象!可见,周福贵的脑子里,满是个人崇拜的封建意识。

绝大部分村民是淳朴善良的。但是一颗耗子死打坏一锅汤,贫困户村赖周大奎的破坏了就不小。

贫困大户周大奎,他有腰伤,家徒四壁,就靠扶贫款救济,好吃懒做,自甘堕落,整天与酒为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偏偏他懂政策,善于钻政策的空子。他知道,扶贫政策是“一个都不能少”。他知道,官越大越要面子,不会跟他计较,周大奎对送扶贫慰问品的干部不理不睬:“还是老三样?!放门口吧”。不但不感恩还嫌少,等靠要,巴不得真金白银。

他得知村书记歇了他的帮(歇帮,暂时停止扶贫),他就与村干部周富贵扭打在一起,显示出无赖的嘴脸,还厚无颜耻地挑事儿,状告村支书。他还能利用村民对风险的恐惧,造谣搞出大事情来。影片里,纪委来查书记,茶厂资金周转困难,他就成功鼓动了群众来讨债,差点将村支书逼上绝路。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们对可怜可恨的周大奎,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好在精准扶贫中,他重新当上放映员,人性得以回归。这也告诉我们,扶贫得扶志和智。

周七公在影片中表现出的儒雅、豁达、智慧,也给人深刻印象,他说的“人生如茶,苦甘相伴”“茶有类别,人亦有之”,都给人生以启迪。

晓莉的美丽、多才和干练,也打动人心。

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的情节演绎,个性鲜明的人物,使电影更加的贴近生活,感染观众,激励人心。《最后一公里》,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就得拔掉阻碍攻坚扶贫的“刺”。这刺有过去修路塌方伤人留下阴影的刺,有自私恋权的刺,有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刺,有贫穷怕了看不到希望的刺,有阻挡出村致富路的刺......好在都被科学技术扶贫、思想扶贫、内心扶贫的村支书和好政策一一拔掉了。

整个影片在脱贫致富和载歌载舞的大团圆中结束,给人美的享受。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700字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文/木易

看完《最后一公里》这部电影之后,你就会发现,它区别于同类电影,不仅弘扬了我国坚毅的民族精神,而且更加活泼,融入最为生活的真实写照,十足温情、极为有趣。
电影由李伟执导,李彦锋、钟卫华、陈依莎、赵成顺等主演,讲述了四川珙县珙桐村的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集体作用,以身作则,在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下,一步步带领全村百姓走向致富之路的故事。
影片摆脱了以往脱贫干部高大突出的形象,以村民百姓为中心,极接地气,而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每一个角色都显得十分鲜明,有血有肉。虽说他们同为一村村民,但因年龄、教育、自家处境等等的不同,每位村民的心思也不同,或许为人和善可亲,又或许为人冷漠,但并不能说违背了朴实的初心,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现实,穷怕了!

李双洪本是一位留守知识青年,毕业后回归故里,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创业方式,山上种植核桃树、养乌鸡、养高蛋白蛆虫,可事业总是无果而终。巧而受命村党支部书记,肩上责任更重了,深刻反思自己的失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之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发掘自身潜能,靠谱且有担当。还有背后无偿支持李双洪的青梅竹马,虽被村民拒绝分一杯羹,但依旧选择了帮助李双洪,走向脱贫攻坚战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份坚毅,也是一份模糊的承诺,真情相对。

当然同样也少不了像片中大奎这类破罐子破摔的偏激分子,依赖扶贫款浑噩度日,一旦涉及他的利益便开始传闲话,出歪点子,一肚子坏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时之需不解一世之苦。物质上的脱贫帮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精神脱贫才是属攻克贫穷最根本的方法。影片中大奎便是最好的例子,曾经也有过热血,想要奔上致富之路,在打通通向城市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时发生意外,包括他在内全村子的人都伤亡惨重,自此开始消沉,成为所有人的心结。而十几年之后李双洪带头让项目再度重启,无疑也是所有人心病的解封,唯一说不通的便是大奎。一顿拼酒对垒,又帮大奎报上梦寐以求的电影放映员工作,这才使他有了转变。即使人过中年,只要梦想依然犹存,再次燃起对梦的追求,无疑也是在某种意义上的脱贫。

相比同类影片,影片《最后一公里》的最大亮点可谓就是巧妙结合了轻喜剧的形式表现脱贫攻坚战。尤其是影片对老村长的刻画,区别于往日里的中规中矩的农民形象,而是颠覆性地和盘托出臭美、怕老婆、自私等小毛病。如此设定使得影片更为贴合实际,让观众一秒入戏。人无完人,恰巧就是因为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问题,才是最为本真的生活,让作品自身丰富饱满,又使得影片更为看点十足,趣味横生。

心结了了,有梦便去追!电影《最后一公里》有趣、温情又满满的正能量,一个噩梦的结束,一段幸福旅程的开始!

观看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两篇


以下是观看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反腐倡廉一直是强调的,腐败问题不仅仅会对日常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危害到人民的日常活动,严重地还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坚决反腐倡廉。

第一篇

为加强警示教育,进一步推动干部职工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观看了省纪委监委作风暗访警示教育片《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

该片主要围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特别是对扶贫、扫黑除恶、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并强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保持基层正风反腐高压态势,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通过观看作风警示教育片,全体干部职工一致认为《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作风警示教育片以案说法、以案说纪,对自身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进一步牢固树立了廉洁自律意识、服务百姓的公仆意识、敢于作为的担当意识。

第二篇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监督方式,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关键一环,是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提高正直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落实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新时代中山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正直保证。

要进一步提高监督实效。监督是纪委监委的首要职责,也是执纪、问责和调查、处置的基础。要前移监督关口,夯实监督责任,为防止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纪违法设置有效屏障。要突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突出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的监督,始终把党中央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要把党内监督、国家监察同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其他监督有效贯通起来,着力增强纪检、组织、审计、民政等各部门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要抓好统筹协调,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与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方案联动起来,把从严管党治党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实现正直效果、法纪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定期回头评估,全面系统梳理关键岗位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从政策规定空白、落实执行模糊、具体内容滞后、权责界定不清方面入手,及时堵塞漏洞完善机制。要强化制度刚性,将制度规定的权责落实到岗到人,确保责任可检查、可追究,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及其成果运用,防止出现制度休眠和空转。

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压实两个责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具体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着力提升基层纪委履职能力。要严惩基层腐败,深入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严厉查处脱贫攻坚、涉黑涉恶等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坚决扫清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要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充分运用第四轮巡察暨村级党组织专项巡察工作成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自查、未巡先改。

执着·信念——电影《命悬800公里》观后感


执着·信念——电影《命悬800公里》观后感
五(5)施涵斌
那天,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命悬800公里》。这场电影告诉我们什么是执着和信念。故事讲了野马为了拿一万元奖金给妹妹治病,从香格里拉翻山越岭得跑了800公里去参加比赛······
故事里讲了三个人的执着、信念。第一个人是野马,他连续跑了四天,体力都快透支了,路上还遇到了危险,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不停地跑步到了昆明。第二个人是杜老师,他自从无意中见到野马一次后,就觉得野马“有故事”,就千里迢迢去找野马。可他一连找了5个村寨也没有找到,但他还是不放弃,最后终于在第6个村寨找到了认识野马的人,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知道他已经上路,于是又上路继续寻找野马……第三个人是一位老婆婆,她一路跪拜,已经饿到没有力气了,但她还是坚持着继续前行……
大家生活中一定也有很多这种故事,就拿我来说吧。一次,哥哥对我进行了魔鬼训练,他让我围着他家那一排房子跑8圈。我跑了一半就不行了,但我还是坚持下去了,只剩最后一圈了,可我却停住不动了。哥哥对我说:“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好了。”听完以后,我喝口水,又继续跑了起来,最后,我终于跑完了第8圈。
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说的:“只要有信念,就不会再问还有多远,只会越来越近。”

观《命悬800公里》有感


坚持不懈

——观《命悬800公里》有感

谈熠澄

星期一,全体五年级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题目是——《命悬800公里》。主人公野马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他那坚持不懈、永往直前的精神展现出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男子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野马的妹妹生了一种病,要花很多钱才能治疗,野马为了治好妹妹的病,就去参加昆明的马拉松比赛,想赢得奖金给妹妹治病。所以,野马日夜前程地从香格里拉来到了昆明,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走到半路,野马走不动了,正想放弃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趴在地上,费尽力气在爬起来,就立刻过去扶了她一把,老奶奶看出了她的心思,就对他说:“只要有信念,无论有多远,都只会觉得越来越近。”野马鼓足勇气,去参加了马拉松比赛。最后,人们得知了野马妹妹的消息,纷纷捐款给野马的妹妹,这些钱足够为野马的妹妹治病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呢。记得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半山腰,我坐在地上,嘴里嘀咕着:“爬······不动······了。”突然,我看见一位比我小的小朋友都比我爬得快。我心想:比我小的小朋友都比我爬得快,我这个做大哥哥的是不是太没用了?想完后,我立刻爬起来,嘴里喊着:“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我开始拼命地向上爬。最后,我胜利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我们做事都要有目标,要想着目标前进,去发现,去寻找,去创造!

观《命悬800公里》有感

吴欣妍

昨天我们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电影---《命悬800公里》,看完后我感慨万千。

故事讲的是少数民族小伙子野马的妹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需要很多钱,而且必须在六个月内筹齐。正当野马一筹莫展之际,无意得知的消息却让他为之一振:四天后在昆明有一场马拉松比赛,冠军奖金为一万元。这让他决定去昆明比赛,拿个冠军回来为妹妹治病。于是他一路克服艰辛来到昆明。在比赛时他迟到了,很绝望,但想起路上老奶奶的话“只要有信念,就不会问路有多远,只会说越来越近”,他又跑了起来还跑到了第一,却被保安拦住。他很悲痛,可得知妹妹获得了六万元捐款时,他又欢快起来。

看到这儿,我刚才紧张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那位身残志坚的楷模——张海迪。她5岁时就患上了脊髓血管瘤,最后高位截瘫,这让她彻底失去了幸福美好的童年。一开始她十分狂躁,可后来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重新开始生活,重新面对自我。她自学医疗知识,治好了很多人。她还写了很多书,她靠着坚定的信念圆了自己的人生之梦。没有坚定的信念,哪有她成功的今天?

再想想生活中的我:一开始学绘画,画得猫不像猫狗不像狗的,别人都嘲笑我,我没有灰心,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要用事实证明我能行!

看看张海迪,再看看我自己,我们取得的成绩中蕴含着老师家长的心血,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坚持与努力。

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今天我们播下信念与坚持的种子,明天我们将收获美满幸福的人生!

《最后一片叶子》观后感800字


《最后一片叶子》观后感800字

《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是我在《儿童文学》上看到的。当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时,我深深的敬佩那位老画家的才智和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事情是这样的:苏的好朋友琼斯不幸染上了肺炎,在他们住所的窗外有一丛常春藤,经过风雨的洗礼,它的叶子已经所剩无几了。琼斯认为当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 落光后,她的生命也即将结束。苏为此绞尽脑汁也不能打消她的想法,只得向楼下的贝尔曼先生求助。贝尔曼是一个画家,他知道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常 春藤的叶子落光的时候,当女孩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这个老画家为了让女孩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冒着风雨把叶子画在了墙上,为此他染上了肺炎去世了。

读了它,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想到了这个老画家多么伟大。他,一个普通的画家,为了救一个本身已经放弃了希望的女孩,付出了生命。我仿佛看到他画完叶子 以后脸上那灿烂的微笑。他终于可以了却了他的心愿。那就是,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的惊世之作。在我看来他做到了。我想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他也会这样认为 的。

我从心底佩服贝尔曼先生,同时也为琼斯先前的心理感到可悲。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弃希望。像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她对自己很不自信。在一次跳山羊中,她 靠着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她最终跳了过去。所以说,在我们身边,也同样需要像贝尔曼先生那样的人来随时为我们点燃希望之火。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蒸 蒸日上。

从每一件小事,从每一句话语,从每一个眼神中,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建立我们的自信。所以,我们要小心地做事、说话、不要为此打消了别人的信心。一个人都没有了自信,什么事也做不好。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一直疑惑:为什么贝尔曼先生会死呢?因为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为了画一片叶子而死的,更不知道那竟是他画上去的。直到我看到了文章的最后 一段话。这段话触动了我的心。这句话是苏对朋友说的,她说:“有些事我得告诉你,小白鼠(琼斯)贝儿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死于肺炎。他只病了两天。第一天早 晨,看门的人发现他在屋子里病得很厉害。他的鞋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透骨不知道他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干什么去了,只发现了一盏灯笼,还亮着;还有一架梯 子显然是刚用过;还有几把丢在一边的刷子;一个粘满黄、绿两种混合颜色的调色板,还有……亲爱的,你看一看窗外吧,墙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你难道没想到 么?为什么风吹雨打它都一动不动呢?噢。亲爱的这就是贝尔曼先生的惊世之作那天晚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去时,他又把它画在墙上。”

我想如果像老画家贝尔曼先生这样的人再多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有的“惊世之作”。

《最后一导》观后感200字


《最后一导》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警察调查卡车司机敲诈贿赂的案子,男一号警察在找剧本的过程中认识了男二号编剧并且邀请他执导该片,开始和卡车司机团伙打交道,在筹备拍片的同时寻找犯罪证据,最后破了案,男主角之间还建立了友谊,虽然只有一段3分钟的影片。

影片风格诙谐幽默,采用正叙的手法,反映了一些移民文化和好莱坞背景,风景并不迷人,取景地大部分在亚利桑那州,台词很出色。男主角多次和多方进行谈判,让预算得以通过,推进了情节的发展。黑帮人物的刻画大多以台词为主,暴力镜头很少。全程监控又多了悬念,谈判的时候是否有潜台词?是否直接讲到潜规则?罪犯能否逃脱?犯罪行为何时暴露?正方反方交替进行,一明一暗,展现了戏剧张力。

服装没有问题。表演也没有问题。镜头大多是固定镜头,推拉摇移都没有,静景特写,不影响叙事,色彩贴近现实,没有特效,小成本,这是一部成熟的商业片。适合在大荧幕和电视上观看。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一)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第一次听说《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在我的大一的时候,那个冬天,《阿凡达》正在中国刷新中国电影的各项纪录。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认识了几个和我一样在北京读书的山东老乡,其中一个人向我讲述了这部立意和《阿凡达》相近却更加让人感动的电影。自那之后,我一直就在想,是不是应该找个机会看看这部老乡立荐的电影。

在小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各种书。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我特别珍惜每一次看书的机会,好多书都看了很多很多遍,虽然只是一些《当代小学生》之类的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名着。到了初中,家里有了闭路电视,我开始喜欢看电视剧,不那么喜欢看书了,但是当住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也会找一些有书的人借借看,除了一些杂志外,我还看了四个名着中的三个(《红楼梦》一直不想看,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等到了高中的时候,我就真得不怎么看书了,连电视剧都觉得太长,这时候我开始喜欢上了看电影。因为我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有时候老师们都很信任我,我就偷偷地配了办公室的钥匙,周末的晚上我就不回宿舍,有时候也会拉上丁辉和延昌,趁大家都睡觉了,跑到办公室里打开电脑上网看电影,那真是一段刺激的日子,甚至有一次有个老师半夜回办公室取东西,差点把我逮到。不过那个晚上,我看了《泰坦尼克号》,哭得一塌糊涂。不过整个高中,我只是翻翻杂志,基本没怎么看书了。唯一的记忆就只有彭飞同学借给我的一本《围城》。一直到考上大学,我也终究没有被抓到,这对我而言,实在是太过于庆幸了。想想,如果是现在的我,当时未必有这个胆量去干这样的事。高中的我常常想,如果在大家,估计每天都可以看电影,那是不是有点太美好了呀。

我这样想着,转眼间大学四年已然结束了。回过头来,也正如当年想象的一样,我可以每天都看电影,但是,我却没有看很多电影,也没有看很多电视剧,更是一本书都没有看。甚至连这部一直很想看的电影《最后的武士》都没有看。整天游走在各类社交网站中,或者游戏视频中,又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文化快餐中,慢慢地烧掉了自己四年最美好的青春。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是不是应该好好地看看书呢?可正如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在《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中,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文明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其中一派更是激进地要灭掉武士道文化。说实话,作为一个现代人,人即便看了《最后的武士》这样的电影,也仍然不喜欢武士道文化,我总觉得,这个东西与我的人生价值观差距太大,比如如果一个人在战争中杀害了我的亲人,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原谅他或她的,更别提喜欢上那个人(当然,也许仅凭这一点,就注定了我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吧)。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这个摩根,亦或是胜本,还是那个最后终于开窍的明治天皇,他们都在用最后的努力去维护最后的那点传统文化,因为在他们的内心,如果这点文化都没有了,他们的人,也就没了。虽然他们都知道,他们的国家不可能再将这种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依托,但是他们宁愿去为了这份执念去完成自己一直的信仰。于是,即便我对于电影中的这些人有多么地不理解,我依然很尊重他们,甚至是有点敬佩吧。

这一点也让我想起了王国维老先生。他的死,曾经一直让我感到惋惜。如果他能坚持地活着,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变革中一直不断进步的典型,或许他会成为守住那千年文化的最后一根支柱,或许他也会成为一个让人尊重的老顽固。可是,他还是在成为这些或许之前自杀了。现在,我也许不应该再去惋惜这件事情了,而是应该去庆幸,去感动。悲痛固然挥之不去,但是,王老先生正如电影中的胜本,他们应该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同一个时期,他知道他所坚守的信仰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但是,他愿意用自己最后的努力去维护这种信仰的尊严,去告诉世人,这是种值得生存下去的信仰。

看完电影,我去找张秋实聊这部电影,企图听到一些不一样的评论,还真听到了一些。他说里面的女主角很漂亮,男主角演得不是很好,还有,他当时一直是快进着看的电影。我突然发现,自从上大学以后,我也一直是快进着看电影的。似乎文化快餐已经从我的内心里占领了我的至高点了。我不再喜欢看书,不再喜欢去体会每一点生命的跳动。但是,自己偶尔也会意识到这一点,觉得原来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令人平静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混乱。

所以,当张博雅告诉我他一天就能看三四百页书的时候,我觉得她真得很厉害,真得是敬佩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了。前段时间看到钱小宇写东西用的是繁体字的时候,也觉得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自己也去人大的旧书市场上淘了一本旧版的《桃花扇》,一边看名着,一边练习繁体字。虽然很不习惯,但是,繁体字的每一笔都让我觉得书法是这样的生动,尽管我写的字并不好看,这仍让我的内心很激动。

我当然不会就此就否定电脑,否定这个世界,然后我却想着,如果有一点力量,有一点时间,我们仍然要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一下最初的自我、那仍然存在的过去。一如当明治天皇向摩根寻问胜本的死因时摩根说的那样,我将告诉你他将怎样活着。《阿凡达》中杰克帮助那美克人守住了他们的家乡,《最后的武士》中胜本和摩根换来了日本最终的强大,而我们呢?也许只有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可以解答了。


《最后一课》观后感


今天,我们来到多功能教室观看电影《最后一课》。观看电影之后,我为之感动,仍不住动笔发表我的感慨!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很多教师奋不顾身保护学生,当然,谭千秋老师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当时他正在上课,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来了,大家纷纷逃离教室,教室里还有4名学生,他们被不断垮塌的教学楼吓得尖叫,千钧一发之际,老师对他们叫到:"快躲到桌子底下!"接着自己就果断的扑到了桌子上……

这种精神真令人感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自己就像他说的那样,人活着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这四位同学本是谭老师班级上的调皮生,却不知谭老师严肃中深深的爱,如今,谭老师用生命给他们上了庄严地一课,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我相信,这四位同学以后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当然,谭老师得到希望一定不局限于这四人,为了纪念谭老师,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典籍里观后感8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典籍里观后感”。

如今我们能很方便地观看各类优秀影视作品,看完电影后我们学到许多人生智慧。对作品第一时间的震撼用观后感是最好不过的了,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典籍里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典籍里观后感 篇1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安定。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观后感 篇2

屈原大人:儿时对您的印象是您给我们带来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对您感激有加;少时只觉《离骚》艰深,背诵困难,痛苦不堪;高中我对您的印象是披发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读《离骚》《橘颂》《怀沙》《山鬼》,才发现您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愁思,更有与天地共舞、配香草幽兰的浪漫情怀,您不仅是个忠而被谗的政治家,更是更是开浪漫先河的伟大诗人。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您就像这淮南橘树,守候着自己的南国。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您心中有那美丽的山鬼姑娘,思念着伟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您向天发出响彻九霄之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是您的铁骨,恐美人之迟暮是您的柔情。

终于,您投入了汨罗江,高洁的灵魂与沧浪之水融合一体,获得纯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愤的无奈,而今更觉得您是对纯洁灵魂的证明与升华)

汨罗江泊泊流淌,因为您长眠在它怀中,它也因此变得不朽。夕阳下您看着滔滔江水,会想些什么呢?是楚国受苦的人民?还是客死他国的怀王?或者自己的美政?还是阴阳变化的灵妙?

看!这初秋的蛐蛐声伴随着满天的星河,这是我们两千多年,共同倾听过的秋鸣,共同仰望过的星空。灵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快来!再吃一瓣家乡的橘,看看儿时的愿望:此时,山河无恙!

典籍里观后感 篇3

当我从远处缓缓走近浮生时,我看清了这位年逾九十的老先生,须发皆白,双目混沌,风烛残年,人已老。

我向先生作揖,言明是千年之后的读书人。先生明显十分惊诧,但开口第一句的激动,我永远忘不掉。他问:两千年后,你们还读《书》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苍老的脸上绽放的快活意气,仿若少年。我又一揖:先生,晚辈特向您请教《书》好在哪里。先生同意了,他缓缓动身,与我一起走近《书》。

圣旨到。高亢的号声与长者免礼一同响起。是晁错来学《书》了。我退在一旁,眼看先生慢慢慢慢垂首,颤声恭送晁掌故。先生久久地停在那一处,九十年的残烛在这一刻被重新点燃,火光灼灼,是热爱在闪耀。我不禁热泪盈眶。《书》的传承火把已在二位手中交接,从伏生传经一直燃烧至今,从未熄灭。

先生带我走近《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敷土,随山刊木先生一直喃喃着。华夏有九州,九州之广,在禹时期,可谓无敌。禹以疏通之法治黄河,后定九州,芒芒禹迹,化为九州,禹之贡献历数三天三夜也无尽之华夏何为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泱泱我大华夏,从禹之九州繁衍至今,历千年不衰之由,从《书》中,从先生这等读书人身上,可窥一隅。

先生与我走近《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的豪言犹响在耳。武王正要伐纣,忽天降暴雨,又逢龟甲言凶,人心惶惶。此时却有商朝人民来见,一人言:纣王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故剖比干,取其心。剖比干,取其心!纣王非人哉!万军一心自强于七十万条各异之心。武王无疑必胜。惟民邦本,本固邦宁唯以民为本,才能真正王也。

先生自言愧于妻、子、女。子以命相搏于劫匪,死于乱军之手,换回《书》一车安然;女儿险些饿死;逃荒之人悲苦,在极冷之天,人们甚至想烧《书》取暖,身患重病的妻声嘶力竭地阻止人们,那一车《书》不再仅仅是书,而是儿子的命,重逾自己的命。二十年流离在外,二十年远离故土,先生一回故乡,仍一心找书,哪怕仅余二十八篇。

先生与我一起漫步于现代图书馆,望着吟诵禹敷土的孩子们,先生只顾呆呆依杖而跪,欣然泪眼殷殷望着这簇新火。孩子们已走,先生却久久不动,我望着失神的先生,失语。

所以我能不舍命护尚书?不能。

尔等能忘九州乎?不能。

华夏能不伟大如斯?不能。

读《尚书》,知先贤执政之本,知朝代兴盛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学伏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承华夏之筋骨。

典籍里观后感 篇4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国》的电视,它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

首先,会播放一个由中国国家戏剧院院长田沁鑫组织的典读会,以此来知道演员们吃饭于这本书的理解。典读会过后,便是话剧正式开演,撒贝宁以穿越的方式与古人相见,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其中,有英勇无畏、“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大禹、满腹经纶、周游列国的司马懿,中间,还会穿插着专家们的讲解,节目最后,还会对此做出总结,《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以穿越的形式表达了当代读书人对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个人观看时,心中都会有一股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许是对祖国的骄傲,或许是古人远大理想而自豪,总之,都是因为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特别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尊重,既让我们觉得庄重无比,又并非严格。

典籍里观后感 篇5

世人皆醉我独醒,

后生不可学屈平。

屈原不光清醒,还非要说出来,所以讨人嫌,最后得抑郁症,跳江自杀。亲信他人,对外人好,对自己人狠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所谓的薄来厚往。楚怀王芈槐拧着要去秦国找死,你芈原知道就好,非要表现我懂我忠,说些王不喜欢听的话,结果为王不容,你等他去,死了又不要你埋,你扶立继承人还可搞成立国功臣,你着急啥?你看后世郭沫若,胡适之流表面清高,谦谦君子,背里变节丧德失礼麻肉样样来,反被立为楷模,吃香喝辣,为当世追求,为后世景仰。小屈太年轻了,跳个江只成了后人放假吃粽子的借口,不值。

篇三: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屈原看《楚辞》在后世的流传这一部分令人泪目。

古今交汇,动人心弦。这些文化英雄所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力量,千百年来持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一个有着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而言,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谱写辉煌,不仅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更是为了不负前辈的期望。

想要表达、想要诉说,想要亲眼一睹先辈的风采,想要亲耳聆听先辈们的教诲,想要亲自带领先辈们看一看今天的世界,想要亲口告诉他们,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入党志愿书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范文网站《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典籍里观后感 篇6

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徐霞客”这个名字,知道他的故乡在江阴,但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甚少。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边,晚上便去往苍梧之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

徐霞客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徐霞客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腿疾复发时,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长江源头。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徐霞客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章,如《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被徐霞客热爱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中华大地,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吓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坚定。徐霞客的事迹让我明白:坚持铸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坚持诞生!

典籍里观后感 篇7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可读,使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囵吞枣。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到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观后感 篇8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已于9月20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十期《周易》。

本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节目中高爽饰演的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即后来灭商建周的周武王姬发。高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原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话剧团演员,专业出身的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令人过目不忘,后世记载周文王以仁德治国,遍寻天下遗贤。节目以《史记》《墨子》等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为依托,设计出了周文王带着伯邑考、姬发、姬旦三子邀请闳夭、太颠、南宫括、散宜生、姜子牙等贤者出山,共治周国的过程,生动再现了渭水访贤的历史典故。

演员高爽除了在《典籍里的中国》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影视剧中同样也大放光彩。高爽的戏路很宽,曾出演过电影《八佰》中的88师军医汤聘辛,与张译、姜武、王千源等戏骨同台演绎;在2021年初的热播剧《紧急公关》中,饰演了沉稳机智的秘书李岩,在《美人鱼》、《白发》等影视剧中也有高爽的身影,今年白玉兰奖最大赢家《觉醒年代》中,高爽饰演了一名北大学子,爱国青年郭心刚,因担忧国家危亡而一夜白头,生命的最后他躺在病床上哭求李大钊、陈独秀救救这个国家、救救这个民族的戏份看哭了无数观众。

私下的高爽是一个十分热爱运动的大男孩,社交平台中高爽经常分享自己打篮球的照片,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也让他收获不少观众缘。

喜欢《《最后一公里》观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