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绿皮书观后感作文600字。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作文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作文
唐华盛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制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看完《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


《绿皮书》观后感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绿皮书获奖引争议?绿皮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绿皮书》这部电影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之作是没问题的,虽然电影中有着一定的正直色彩,但这是赤裸裸反映现实的,即使我们在嘴上强调着平等,但是实际行动上还是会存在这很多差异性。电影之所以有深度,大概就是由小见大,给我们现实的思考。

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不止一次见到《绿皮书》的名字,最近一次听到是章子怡在两会上提出国内也应该学习像绿皮书这样的影片,从小人物出发讲述真实的故事,这样更能打动人心。听名字和部分剧照,给我的直面感受是一部小制作的剧情片,看到的有限的剧照里,车和炸鸡,两个人,伴随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我猜测这大概关于家庭?关于梦想?关于守候?

在开场不久后,我终于了解到,绿皮书指示着上个世纪60年代黑人可居住的宾馆,影片所探讨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关于种族歧视相关的话题并不少见,但是这部的细腻剧情和人物设定以及真实来源都更加令人动容。

一个举止体面的黑人和一个行径粗鄙的白人,雇佣关系。

影片中对于黑人的歧视是随处可见的,高档餐厅,宾馆禁止出入,在一些日落镇晚上不被允许出现,酒馆中被殴打,时刻伴随着讥讽的目光。年代恰好设定在解放奴隶宣言颁布后的100年,1862-1962,100年过去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甚至在今天,歧视也没能完全消除。就比如我刚才一直在想,是否存在一个对黑人更礼貌的称呼,我没能想到。

对于种族的歧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仅仅是肤色,一白遮百丑的观念全球通用,雪白的皮肤令人看上去更加高贵,而黑色皮肤令人联想到不洁,可能人类确实存在这样的天然审美,但应该只是最浅显的一层。我想可能更多还是跟教育程度,地域因素有关,一方面除了基因,环境的影响,靠近赤道的地区也就是非洲常年炎热,而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大多严寒,可能板块迁移过程中地理环境决定了部分肤色,而非洲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与荒凉、炎热、贫穷关联。非洲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非洲还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林业、农业等资源,为何现在会如此落后?

我想一方面是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干旱和疫病,还有长期的种族冲突为非洲发展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殖民,从世界发展的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圈中非洲提供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材料,从15世纪开始到1960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使得非洲很难再追赶世界步伐,而且重要的历史节点带给国家及地区的改变不是几个一百年就能弥补的,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况且不止几十年,非洲几个世纪的被殖民更加是元气大伤。人是群居动物,我认为对于人的歧视和地区是高度相关的,中国衰弱的那些年里黄种人一样遭人白眼,国家的发展会给公民带来更多的尊重。那么同样是在美国,都是美国居民,在所谓高度包容的迁移国家,美国的人种歧视甚至比阶级矛盾更加恶劣。

再次回到教育问题,在影片中据大多数的黑人出现在恶劣的环境,从事劳动工作,似乎普遍看上去较为粗俗。从道德和法律上我们都认为人人平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黑人群体长期处于教育贫瘠的地区,你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行为举止较为粗鄙的黑人,加上肤色的天然感观,你又发现周围黑人群居地常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偏见自然会产生,不仅如此。你还会告诉孩子和亲戚朋友远离他们,那么偏见会一代代传下来。观念的消除是很难得,这不是一个唐.雪利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涌现更多的杰出黑人代表,但这没那么轻松,政府的作为是需要动力的,除了让世界更美好的伟大远景之外,还有财团的利益和地方的纠葛等等,旧贵族消失新贵族出现,总有阶级斗争,总有利益冲突,即使是奥巴马,要处理的首要问题也不是种族歧视,即使政府积极作为,理念的改变也需要至少一代人的过渡。而且说实在的,肤色的天然审美使然是强烈存在的,即使是听从法律与道义,这个看脸的社会也总是会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天然障碍。

我记得大二暑假在美国旅行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被提醒不要在黑人聚集区久留,那里常有枪战发生而且警察时常无能为力,我从不同的当事人和口耳相传中得知太多类似案例。我没有去过危险区,但我印象深刻的记得,我在圣母大学里准备搭乘汽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向一名类似负责停车事宜的黑人寻求帮助,他用十分标准的美式英语耐心得一遍遍向我这个路痴指示道路,非常友好。我很难衡量所见和所闻,我只能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会对他造成最本质的影响。

回到影片本身,唐.雪利的人设非常别致,被白人歧视,被黑人排挤,他在舞台上获得掌声和赞誉,仿佛一时无两的明星,回到现实却遭受所有人的冷落和白眼,他的才华可以为他带来财富却买不来地位,一身繁华,却始终孤独。开始我一直觉得他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所以始终无法自在面对同伴,他认为自己和他们不同,所以拒绝炸鸡,拒绝游戏的邀请,用繁琐的礼仪保持内心的尊严。就像唐顿中的汤姆,尽管娶了三小姐,甚至大家将他视为家族一员,但是内心的格格不入始终无法消除。但是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他是不懂得如何和同伴相处,拒绝炸鸡并非是虚荣矫情,而是他确实没有吃过,他的天赋使然给了他高等教育的机会,优渥的经济条件教给了他上层阶级的生活,所以他确实内心并不认同同伴的生活,他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没有人教给他怎么和同伴相处,所以生活自在甚至放肆的tony成为了他的老师,作为底层人民tony更加了解黑人的音乐、饮食和玩乐,他对于黑人的认同感甚至比唐更强烈,因为他长期和他们打交道,而唐对同伴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且白人教育使得他不愿踏出了解的第一步,对自身身份的不认同导致对自我的不确定。然而tony帮助唐.雪利在橘鸟旅馆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不是金丝笼的夜莺,而是为了纯碎的快乐。这是托尼底层小人物身份发挥的重大作用。

而托尼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白人,群体对群体的态度改变,从人对人的转变开始。从影片开头tony连两个黑人雇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不管家中有多窘迫。包括拒绝做管家和贴身男仆,甚至拒绝为唐拎箱子,可见成见之深。但是在他第一次听到唐演奏钢琴之后,他不自觉的身体摆动和喜悦的神色无不透露出崇敬之情,就像他写给妻子的信中热切的语句,他是个天才。唐惊为天人的艺术天赋使得托尼另眼相看。我认为这跟tony本身个人性格极大相关,他在前面提到自己是出牛艺术家,虽然是个玩笑设定,但是可以反应出其实他对于艺术家是憧憬的,而且他经常听歌甚至家里对于祖上跟艺术家庭相关的玩笑其实反映出他们对于知识和艺术的渴求,对于底层人士他们对于才华满腹的人甚至有更多的尊重,就像在橘鸟中一首钢琴曲引得满堂彩。

然而对于白人阶层来说,他们自诩是肖邦的国度,不允许黑人弹奏古典音乐,觉得这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唐的演奏对他们来说就像买来的圣诞树一样,只是节日的装饰品,他们才是艺术的主体。又让我想起唐顿,在一次宴会中他们请来澳大利亚籍的歌手,巧了,她也为总统演唱过,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家,然而开始却只被允许在房间里吃饭不能到餐厅,她的其他随行人员则只能跟仆人共餐。就像宾馆经理解释的这样,这是传统,长期的观念根植使得他们拥有高人一等的错觉,无论三重奏有多么精妙,那都是为我们演奏,而不是演奏艺术本身,这让平等的音乐交流沦为服务性质,这种思想就不是才华本身能解决的了,还需要谈判能力和不屈服的勇气,最后唐提出的,要么我在这里吃饭,要么我拒绝演奏。其实包括tony的几次挺身而出,虽然有武力加持,但是事实是拳头很多时候比话好用,除非你有权或者钱,所以黑人争取权益的开始伴随流血牺牲,任何革命的开始几乎都是凭借武力来争夺话语权,通过演说鼓励和改变,最后推动法案的实行,影片所处年代是黑人抗争真正开始有希望的开端,黑人渐渐开始拥有选举权,开始有祝他们一路顺风的警察和帮他们摆脱麻烦的司法部长,我想这是好的影片通用的格式,这个世界一片狼藉,但是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精选


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一定包括周末看上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在观看《烈火英雄》时,我沉浸其中感受颇多,写观后感对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写观后感可以适当引用影片内容,但不需要将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如何正确看待《绿皮书》和观后感之间的关系呢?我们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绿皮书观后感6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篇1)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

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平。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篇2)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篇3)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近,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近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近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篇4)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喜剧电影,通过巡演过程的经历来直面种族主义与道德伦理,结局引人深思乏味。 本片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是一部实至名归的优秀影片。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机兼助理托尼两人一路南下,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经过一系列波折以后,重新认识彼此、尊重、改变彼此,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纯真友谊。

唐站在舞台上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师,但是在台下确实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被白人所认同,又不被黑人群体所接纳,孤独地让人心疼。 司机托尼虽家境窘迫、暴力、痞气,却拥有一屋子温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将家庭的温暖传递给孤独的唐,两人最终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篇5)

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触不可及》,因为肤色和阶级带来的冲突与交融,让尖锐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肤色加司机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与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剧《为戴西小姐开车》,用一道黑色的纯善,去打开骄傲的白色壁垒。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我们观看电影时会领悟许多,感悟许多,不仅如此,观看时我们内心也会有许多感悟,观后感往往是具有主观倾向的。观后感写的是自己看完电影后的真情实感,一定要写具体,写真实。有关《绿皮书》什么样的观后感值得我们学习呢?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篇1

很棒的一部片子。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潮汹涌。

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轻松的,但讲的却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肤色,阶层,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性取向(这是我看完电影看评论才明白过来的,可能国内上映删剪了,只有一处在公共浴室一个场景提示过吧)从最初的格格不入,一路走来,到最后彼此真正的了解包容和自我救赎,建立深厚的友情。没有很激烈的剧情,没有沉重,黑暗,却能在小细节中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是编剧用小幽默温和的化解了。叙事流畅,一气呵成,幽默轻快,细节丰富饱满。

故事设置了两个冲突,一个是表面就可以看到的黑人和白人的种族歧视,还有一个是底层社会的意大利裔白人司机与高高在上的黑人博士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这种相反的设定,起到了很好的戏剧冲突。还有很多小细节也是如此。不剧透了。

观影体验很舒服,笑点不断,全程无尿点。还有一点,我是真的没认出阿拉贡…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篇2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黑人音乐家谢利,为了去南方巡演,而雇佣了一个白人托尼做司机,本是一个种族歧视者的托尼,原来在一个夜店做安保。在夜店倒闭之后,为了生活的他,不得不去给一个黑人音乐家做保镖,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必须给保障他们的生活。而谢利是一个表面上在上层白人圈子里颇受欢迎的黑人钢琴家,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种种族歧视严重的时期,他仍是一个被很多白人歧视的黑人。但是面对自己的安全问题,他又不得不雇佣托尼成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在巡演的过程中,在台上表演时,他是白人心目中崇敬的音乐博士家,赢得观众们的掌声。而,在下一刻,当他走下台时,却又成了不能与白人平等的黑人:却又成了不能近白人餐厅的黑人。连换个衣服,都要在肮脏的储物间里完成,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歧视,所以努力地用自己的修养,自己的内涵去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去获得属于自己真正的掌声。两个人相遇之后,发生了一连串的搞笑故事。而拿着黑人经纪公司给他的“绿皮书”,托尼渐渐明白了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看完这个电影,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谢利博士——一个受到种族影响的人,却能通过自己的修养了,来赢得对黑人有偏见的白人托尼的信任,来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而不是用暴力来结局问题,不是,你说我我就打你的那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对骂的手段,来赢得自己的尊严,反而,还会让别人更加看不起你,我们应该学习谢利博士那样,用自己的修养,用自己受到的教育,用道理去挽回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我们不也要像谢利博士那样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当我们受到不公的待遇时,我们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要用智慧。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篇3

《绿皮书》是一部将反对种族歧视表达的很到位的一部电影。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美国。

托尼为了赚更多的钱交房租,不惜为黑人音乐家唐当司机。因此,他告别家人,开始了与唐八个星期的旅行。在一路上,唐一直在遭到白人的歧视。托尼从一开始的不满情绪,逐渐的同情他,并为他打抱不平。

两人一路上的互相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托尼对唐关于种族歧视的态度。托尼让唐手抓鸡块吃鸡,唐没有办法,只好用手接住鸡块,但却摆着兰花指,表示没有餐具没法“享用”,这时,边开车边吃鸡的托尼就与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吊儿郎当,一个绅士味十足。最后,他怮不过托尼,只好和托尼一样用手将鸡块往嘴里塞。唐问托尼吃完的鸡骨怎么处理,托尼直接打开窗户,将鸡块丢出车外,唐没办法,只好也丢出窗外。托尼对唐采取的是“软式影响”,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唐的性格,而唐对托尼采取的是“硬式影响”,即用不可抗拒的命令来使托尼更绅士。如:在托尼把饮料瓶丢出车外时,唐叫他重新捡回来;在托尼给妻子写信时,唐教会了他如何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在监狱里,唐让他懂得了拳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只有尊严才可以。若托尼违反这些命令,那么他就会被扣工资,所以托尼只能接受。

当然,影片中的种族歧视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唐为白人们演奏,但酒店服务员却不让唐上酒店里的厕所;托尼打了警察,警察却把两人都抓起来,原因是唐“那讨人厌的肤色”;西装店里的服务员不让唐试穿衣服;一对情侣看到一个白人(托尼)在给一个黑人(唐)开车,感到十分惊奇;餐厅的服务员不让唐在餐厅内用餐,即使今晚他才是主角……

那么,唐为什么要来南方演出呢?他在北方岂不更好,工资高,人缘好,不会被歧视……影片中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唐为了让白人知道,黑人也能弹出和白人一样的曲子,所以他不惜冒着被白人暴揍一顿的危险,也要去各地演出,他身穿西装时的绅士范,是几乎所有黑人都没有的。他们只知道为白人工作,为白人当奴隶,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白人的心,奴性心理已经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当托尼的车抛锚时,他们停在了一群工作的黑奴前,黑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着眼前这一幕惊奇的画面:一个白人在忙前忙后,而黑人却坐在车里休息。当地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唐在那时还坚持南下演出,可见他的决心和毅力。

“绿皮书”作为影片名字,在全电影作贯穿线索的作用。它里面详细的罗列了黑人可以住的旅馆,更是为了体现电影的主题:种族歧视。绿皮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人的自由,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旅馆入住,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

在当时如此严重的种族歧视下,唐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生活、对人种平等的渴望,更加坚定的想要改变人们对肤色的偏见。他反对种族歧视下的执着,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对自己的命运打抱不平。

影片的最后,唐在平安夜来到了托尼的家里。托尼和家人虽然都是白人,却都很热情的接纳了他。这也预示着唐的'愿望终将会达成。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篇4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篇5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唐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唐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唐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唐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托尼实在太累了,以至于唐开着车把睡着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请唐一起过圣诞,唐却识趣地离开了。托尼的家人们团聚着,其乐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听着窗外的圣诞歌……托尼并不开心,好像少了点什么。

门铃响了,托尼拉开门。是孤独的唐,他从超级住宅又来到了托尼家,怀里抱着一瓶酒。黑白两人,无需多言,他们拥抱一起:“圣诞快乐!”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作文 篇6

《绿皮书》大概讲的一个黑人钢琴家为了去美国南方巡回演出不得不找一个白人、能解决问题的司机加保安跟自己同行,而在这途中两个人遇到了很多人简单定义有好人有坏人,遇到了很多事,有开心有难过,最后钢琴家走出自己的笼子和白人司机一起过圣诞的故事。

那为什么是不得不找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白人司机呢?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只能按照《黑人驾驶员绿皮书》去住嘈嘈杂杂的黑人专属小旅馆;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不能和白人同伴一起喝酒、和白人美女聊天;因为他皮肤是黑色,邀请他来表演的主人让他去室外解决上厕所问题;因为他是皮肤是黑色,饭店老板坚决不让他进饭店正常吃饭;因为他皮肤是黑色,小酒馆的白色肤色的人可以肆意调笑羞辱他;因为他皮肤是黑色,警察不加思考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服装店老板不给他试衣服的机会;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同样的黑人认为他一身正装也只是管家制服……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必须找一个白色的司机保护自己。在当时的美国特别是南部,肤色就是原罪。

正如钢琴师的同伴所说,你以为他为什么放弃在大道上受人尊敬的,甚至多三倍的工资的光鲜工作而来南方巡演?我开始也不太懂他为什么要南下巡游,直到他因为车出问题不得已停下来却看见自己的同胞在种植园里穿着破烂的衣服甚至分不清性别得都在拿着锄头麻木得挥起来又扔它掉下去得工作,直到他在滂沱的雨中让司机停下车,打开车门快步走进雨中而不停止时,我好像知道了,“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你说我住在城堡里?那告诉我,托尼,我是谁?”我想,他是来寻找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


总感觉这两位看彼此的眼神有一点含情脉脉,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在《绿皮书》的电影中,有一些特别的色彩让它这部电影获奖显得有些争议,但是认真看过这部片子,其实我们能够了解的还是挺多的,也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有句老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百年的缘份,可以在今世坐同一条船;而做夫妻,则需要一千年的缘份。夫妻缘份实属难得,而修同船渡有那么难吗?

这话当然是不能放在现在社会背景上来理解的 。古代交通不发达,普通老百姓出行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机会恐怕相当于如今的一场环太平洋之旅。因此,能同一条船出一次行,自然是难得了,何况乘船的安全系数又不高的,同一条船,意味着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三八妇女节,学校工会组织老师们看了场奥斯卡奖电影《绿皮书》。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隔离和歧视较量的白热化时期。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他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同年11月,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与歧视并积极推动《民权法案》出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当然电影里并没有提到这些显赫的正直事件。(好像托尼说的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话。)绿皮书就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这本书标注了各个城市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

电影主角设置有些反常识,同出行的司机托尼是来自底层的白人,雇佣他的老板唐雪利却是来自顶层的黑人。托尼,意大利裔,夜总会的保安,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他失业在家。唐雪利,音乐博士,古典乐钢琴家,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南方巡演,需要一个司机。他俩黑白对立,阶层对立,文化习惯对立。唐雪利为找到合适的司机,颇下了一翻功夫。当一向对黑人颇不友好的托尼面临高薪诱惑也毅然推辞后,唐雪利仍然利用间接关系说服了托尼。唐雪利为什么在众多应聘人中执意挑选托尼,除了他后来说的因为托尼擅长处理关系外,恐怕还有重要的一点托尼是白人,有利于帮助他在种族歧视的南方解决问题。托尼因为肤色而拒绝唐雪利,唐雪利因为肤色而选择托尼,这说明他俩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现实妥协主义或者现实主义。

除此之外,他们仍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喜爱。托尼尽管是个大老粗,但说起古典的现代的歌星和歌曲,却是滔滔不绝,对车里收音机播放的每支歌曲都能说点流派。尤其是唐雪利在台上弹奏钢琴时,在幕布旁注视、聆听的托尼,仿佛沐浴着乐曲之光,一脸沉醉和膜拜。之所以能打动托尼抛家弃子,为黑人做车夫,恐怕不仅仅是每周125美元的报酬,还有他跟妻子交谈面试情况时强调的雇主唐雪利的音乐博士身份,托尼对黑人的钢琴家头衔无比羡慕和敬佩。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第三个共同点彼此欣赏。托尼欣赏唐雪利的音乐才情,唐雪利欣赏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彼此深深隐藏起来,甚至表现出相反、对立的矛盾,但这点欣赏让他们踏上同一条船,同一趟出行。

小轿车与古代的船只一样,空间狭窄。在长时间的路程中,靠沿路风景解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奇异的景色,在其中穿梭一个小时后,你都会觉得单调。那什么来解无聊?那就是聊啊。一开始,唐雪利有点不能忍受托尼的大嘴巴,甚至说你能不说话吗?而随着车程的延续,随着车里空间的亲密接近,托尼与唐雪利从音乐聊到了彼此的家庭。

众所周知,人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路,大家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他们中间的路程。影响中间路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遇到的人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遇到什么样的人,有的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有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托尼与托尼。这条两个月的路途,两人彼此欣赏,彼此影响。托尼欣赏唐雪利的天才,唐雪利欣赏托尼的勇气。起初,是唐雪利教导托尼,比如捡起扔下的可乐塑料杯,归还顺手牵羊的绿石子,拍净因跪在地上赌牌而弄脏的裤腿泥土,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导不讲文明不守纪律的学生。后来,却是托尼给唐雪利上了最有效的一课,告诉他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比小心翼翼维护自己尊严更能赢得尊严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是的,挑战世俗,抛弃偏见,这是托尼对唐?雪利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他们彼此一直小小翼翼地遵循巡演合同,不敢影响演出,不敢有半点差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被肤色、被私利捆绑后,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巡演的最后一站,在邀请方boss面前,在隔离黑人的餐厅,优雅地说不天才与勇气完美结合。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绿皮书》)是的,能不能成为好的朋友,并不靠那些不可捉摸的缘份,而是彼此是否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让彼此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祝福你!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

《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近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近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近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近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喜欢《绿皮书观后感作文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观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