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读后感

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读后感

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300字。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3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在上午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公祭仪式上,习近平主席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与13岁的大屠杀死难者后代袁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在其背后是新增加的一堵黑墙,上面刻有30户遇难者家庭共108位遇难者名单,黑墙正中还用中、英、日三国文字刻着30户家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

镌刻在冥思厅黑墙上的108个死难者名单,是整个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死难同胞的代表,这每一户家庭,都曾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在日军的侵略下,家破人亡。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设立,并不是要种下仇恨,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战争与苦难,保持对苦难的痛感。绝不忘记苦难,绝不让苦难重演。因为历史是会老去的,被会忘记,哪怕是杀戮的战争,一经忘却,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人类犯过的错误还会重复去犯,忘记过去的苦难就为未来埋下了灾祸的种子,于是历史就会不断重演,于是历史惊人的相似。

所以,不要忘记历史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对历史苦难的痛感。只有时时保持这种痛感,才知道犯同样的错误会是多么可怕,又是多么容易,从而时时警醒,不重蹈覆辙。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一)

王禹童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张德江亲赴现场致哀。清晨7时,纪念馆举行了国旗下半旗仪式。10时01分,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路上行人和公共场所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悠悠长鸣,缅怀英魂。倭寇侵略,屠杀民众。魂游九州,天国安平。罪恶事实,烙印史册。吾辈青年,奋发立志。祈求和平,国泰民安。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四年四班 王与同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看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激动,眼含泪花。

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短短6周内,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南京,这座十朝古都遭受了灭顶之灾,生灵涂炭,三分之一的建筑遭到了破坏,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77年的历史过去,掩盖不了侵华日军的罪恶,掩盖不了历史的真相,遭难者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名字,只有一小部分人名被记录在遭难者名单墙上。

在公祭仪式上,向遭难者进献了花圈,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之后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共同揭幕了国家公祭鼎,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血与泪的记忆,更是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弭的伤疤。缅怀先烈,悼念同胞。祭奠,以国家的名义!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和平是人类持久的愿望,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和平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之后,放飞了3000多只和平鸽,以此表达我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和平的向往。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好好读书,振兴祖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让外敌不敢小觑我们大中国,让孩童不再惶恐,让母亲不再哭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三)

周圣超

1937年12月13日,每12秒,就有一个同胞被杀;仅一个多月,就有超过30万同胞遇难……77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那场滔天暴行,铁证如山。77年后的今天,是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公祭日,我们将通过这组图集回顾并铭记这段历史。

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不再让我们的国家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2008年夏天,踏上奔驰前进的大巴车,我们一行200多人来到南京。那是我惟一一次走进大屠杀纪念馆。车极端的颠簸,到了纪念馆的时候,有些难受。然而踏进纪念馆后,一片阴沉,仿佛那不见阳光的靠着日光灯撑起光明的空间,就像是一座冰冷的坟墓。令我毛骨悚然!
依稀记得当时和我同行的同学,我们彼此并无交谈。一路缓缓走来,心情异常沉重。仿佛这路就像是走不完似的,每一幅画面都震撼人心。记忆最深刻的是,白骨森森的万人坑。在封存的玻璃下面,一层层的白骨埋在黄土层中。由于夏天,纪念馆里有些冷,看着这层层白骨,我下意识的打了个颤。这一段路,仿佛是从生死刑场上走过,但比起刚死去的血腥的场面,这里更让人痛心。
一步步沉重的脚步之下,到了出口前的一段路,此时已经不是那么的阴暗冰冷。勿忘国耻,我和同学几乎颤抖着把这四个大字写在纪念馆的留言板上。那段记忆,在我心中,始终没有因为时间更迭而模糊。
2010年,初三毕业,对世界充满好奇懵懂的我,背上书包,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求学之路。三年的高中生活,每一年的12月13日,不论当天10点多钟上的是什么课程,老师总会严肃带领全班同学,默哀三分钟。三分钟,每当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脑海里的画面一直是纪念馆中惨烈的场景。可当我研究历史教材时,发现书中对于12月13日的记载却变得越来越缩减时,我对编写教材的人可谓怀恨在心!想到比我更小的人,甚至可能忘却这段历史时,万分痛心。
2013年,走进大学的门槛,关于近现代史的知识一直在拓宽。人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下变得更为理性。思考着民族屈辱史背后的深层原因,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镇江求学期间,多次前往南京,却始终没有踏足那阴森的纪念馆,那片掩埋我中华儿女的黄土。那时候,我跟许多人谈论起关于那场战争。当一个个鲜活带着血腥的事例在凝重的氛围下被讲述出来,怎会有人不扼腕痛骂?但是,这段历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像座爆发的火山,无止境的狂热吗?铭记历史,创造未来。这才是历史的真谛!
2017年大学毕业,到苏州工作。今年的12月13日上午10点,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观看央视直播《国家公祭日》,看着孩子沉默,不知所云。我不禁有些怅然若失。同时,我是多么的庆幸,教育部门有心组织师生观看直播。今天,我几乎没带笑容。中午的自习课时间,我讲述着1931年以来的日本侵我中华的历史,孩子对于《国家公祭日》的观后感更为深刻,我似乎是有意识地引领他们进行生命体验。那是一段关于金陵人的记忆,也是中国人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记忆。我们有权让孩子正视历史。而在历史面前,日本人的强行篡改,显得如此可笑。即便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在人类史上都会永远留下耻辱的一笔。
最后借用十九大习近平主席的话作为结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观后感(一)

"1937.12.13",刻骨铭心的日期以血泪书写,记载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标注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0000",触目惊心的数字用白骨堆起,见证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历史之痛,不因时光冲刷而从记忆中消逝。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13亿人民的共同哀思,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缅怀在屠杀中不幸遇难的30万同胞。这是对生命尊严的隆重祭奠,也是对人类正义的郑重宣示。今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以国之名向昨天的苦难和明天的梦想立下铮铮誓言:生,则永志不忘。

历史之殇,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遭遇的苦难中,南京大屠杀以持续时间之长、杀戮人数之多、动用手段之残忍震惊世界。正是这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最后的吼声":死,则撼天动地。

生死之间,蕴含历史的深刻启示。77载光阴流转,隐不去南京城中哀鸿遍地的惨痛,荡不尽浩浩长江鲜红的血痕。当贫弱的国家无力保护自己的人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枪口前,最为宝贵神圣的生命或是痛苦的死或是屈辱的生,成为1937年寒冬南京百姓无可逃脱的命运,也成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抗争。这存亡之际最为痛楚的觉醒,激发出中华民族向死而生、血战到底的伟大力量,开启了从沉沦到觉醒的历史转折,在血与火的顽强抗争中铸就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共同灾难,"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而这一切美好都在屠杀中瞬间陨灭。这是逝者之哀、国家之痛,更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二战期间惨遭法西斯屠杀的人们一起,理应被全人类永远铭记。正是他们的死难,让世人认清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反人类的罪恶本质,看到了侵略战争带给受害国的巨大灾难。唯有时刻牢记历史,我们才能从历史中获得镜鉴和指引,更加坚定地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然而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捍卫真相就是捍卫正义。搜集并珍藏这些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亦是对妄图否认暴行、亵渎历史者的严正警告。

好战者必亡,自强者自立。在实现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风雨历程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灾难伤痛,终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得民族的尊严与荣光。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历史的创伤仍在隐隐作痛,提醒我们曾经饱受的深重苦难;放眼神州,沧桑巨变,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迈向奋斗目标。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已经并将继续在13亿多人民的砥砺奋进中深刻改变。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观后感(二)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5万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5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老师对我们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咣"地一声,日本兵踢一开了一个民宅的大门。人们从惊讶中站了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机枪的扫射当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我还以为他会放过小孩,没想到他却是往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罪恶地手榴弹,一声****声就结束了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儿童的无辜的生命。我都快被气死了,手中的拳头不由自主地就捏了起来,如果我有一把枪,我真想打死那个日本鬼子,为死去的中国人报血海深仇!

看完这部电影,我禁思绪万千:我国为什么被人欺负?而且还受到最残忍的手段——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来侵略中国?就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真理。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如今日本人仍然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日本首相小泉仍在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唾弃的。同学们,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观后感:不忘国耻,爱我中华


不忘国耻,爱我中华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六(8)钱成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是班队课,老师让我们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看着日寇丧心病狂的侵略行为,我的心在痛。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强占了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瞬间,整个南京城成了人间的地狱,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禽兽不如的日本侵略者对无辜的老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城里的家庭无一幸免,三分之一的房子被烧毁。惨无人道的日军为了寻找娱乐,花样百出,举行杀人比赛,砍人头,将小孩放入锅里活煮,强奸幼女、妇人……
看着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场景,我都要被气炸了,拳头不由自主地握紧,如果我有原子弹,我真想把日本帝国炸成灰烬,为死去的30万同胞报仇。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才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
看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的心情无比沉重,30万人呀,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不禁思绪万千: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任人宰割?一个区区小日本为何如此猖狂?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就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落后贫穷,落后就要挨打。” 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必定遭淘汰。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牢记住血的教训,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不忘国耻,爱我中华!

阅兵仪式观后感300字


阅兵仪式观后感
505查子涵

今天,是2015年9月3日,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胜利70周年暨全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的纪念日。
这次的阅兵仪式格外隆重,光是和唱团就有2千多人,他们都是从军乐团毕业的,而且还是优中选优出来的,他们全是男性,站的整整齐齐的,声音也非常洪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升国旗了,看!解放军叔叔踏着整齐的步子,向旗杆走去,升旗手将国旗缓缓升起,全场沸腾了,军人们都庄重地向国旗敬礼,五星红旗带着中华民族的骄傲,缓缓升到了顶峰!
这次步兵组成的方阵,足有67个,我国有50个方阵,外国支援有17个方阵,他们整齐一致地向前走去,每个人脸上都有汗水,但是,他们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如此地庄重,严肃。
最让我惊奇的是最后的武器方阵,有自行高炮方阵、歼载机方阵气势恢宏,里面,竟有核导弹方阵,据说它投下去,足以毁灭一个城市!最后,七架81飞行表演队在天上拉出七道美丽的彩虹作为最后的收尾,最后一节是放飞彩球和和平鸽,几万只彩球和和平鸽被送上天空,显得尤为壮观。
看了阅兵仪式,我心潮澎湃,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祝愿我们祖国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

《国家藏宝》观后感300字


《国家藏宝》观后感

刚开始看《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是惊叹的,这么漂亮的颜色,这么壮丽的山河,这么细腻的处理。然后讲到颜料最好的宝石、砗磲,都是用来画画的。还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最后张国立老师把立意立在老老实实做事,也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特别中肯了。央视节目的眼界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我真的真的更好奇那位18岁的天才画师啊,虽然18岁在古代可能也不算小了,但如此年轻,如此画功,多么有想象空间啊。
然后进入《各种釉彩大瓶》,官方犀利的吐槽简直笑昏过去,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读不懂乾隆的审美哈哈哈哈哈哈而且节目组脑洞好大,居然让王羲之和黄公望在乾隆的梦里跟他对话,这么二次元的情节演出来居然一点不尴尬,剧本写的好,演员也厉害。盛世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这个解释,也许有人觉得牵强,但听到后来对乾隆帝性格的分析,我觉得就能理解了。他这一生太顺了,所以就喜欢花团锦簇花枝招展招蜂引蝶,他追求的是工艺上的极致,并坚信工艺上的极致也是一种美。
最后进入石鼓。文字和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这句话真的没有说错。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时光中,有本事的文人都那么钟情于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和修史。这是传承,这是信仰,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冥冥中也许真的有天意,让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象形文字,并不断发展、辗转流传至今,成为维系文明传承、历史延续、政治统一的基础。

《国家命运》观后感300字


《国家命运》观后感

终于完整地看完了电视剧《国家命运》,看得很仔细,有些地方反复看,感动之余感慨万千。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国领导人意识到,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我军在战争中吃了大亏,因此决定勒紧裤带也要研制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的人造卫星。

敬佩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在国家面临一穷二白、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仍就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来报效祖国。

而今,国富了,我们的科研条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却贫了,试想现在的科技人员能有多少不为名利而奉献?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究其原因, 当前中国集权制产生垄断和腐败,腐败导致不公平竞争,科技领域岂又能是一片净土?

电影《仪式》观后感


电影《仪式》观后感

不如补一些往日未看的电影吧。无意间翻到比较欣赏的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电影。驱魔题材的影片在立意上有了深度,家闲来无事。不过也减少了一些娱乐成分,致使影片不叫座的原因大概也出于此。非常现实严酷的社会现状,人性和需求的矛盾,贫富差异的拉大,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抵触。尽管他年龄不同,参与的电影类型各异,但在这部影片中均有不俗表现。

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一部电影《仪式》曾受到很广泛的关注,年初的时候。但是这部影片却在上映后反响平平。驱魔题材一直受到西方电影市场的青睐,一来恐怖片向来是年轻人们最爱,二来此类题材可深可浅,商业、文艺的角度可以自由选择,三来此类影片对于演员来说既能聚集人气,又相对容易赢得口碑。有的人觉得题材不够新颖,作品又没超越经典。有的人认为电影缺乏亮点,表示平平.但是这部影片整体表示还是值回票价的不过,近年来驱魔题材的影片拍摄角度有所改变,除了保管影片特有的一些特点,如惊悚、悬念以外,导演或编剧开始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加入对社会价值的评判。出演《庇护》演员是可谓是清一色的实力派,朱利安?摩尔、乔纳斯?莱森?梅耶斯、弗兰西丝?康罗伊、布鲁克琳?普劳克斯都是演技精湛的演员。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本片中的表示都不俗;首先。虽然剧情中惊悚不足,视效比不上大片,但是整体表示还是不赖的如果非要说这部影片的内容有些生涩,这倒可以理解。西方宗教思想和观念并非我辈能够全面理解的驱魔这件事情未必能获得认知上的共鸣。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何乐而不为呢?有的人有信仰,但是信仰的巫师;有的人没信仰,因为只相信这个世界上最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特别需要提到被巫术夺走灵魂的牧师,为了维护没有信仰的灵魂,反而将人类个体毁灭,再以一个躯壳来维护这些灵魂。

最早关注此类话题的影片也无法即刻考证,仪式》并非探讨深度话题的驱魔影片先驱。但是去年另一部影片《庇护》却值得探讨。相比《仪式》来说,这部影片没有更多的娱乐价值,对于信仰的讨论更加严肃,而表达方式也更加生涩。例如,对宗教仪式的探讨,对神鬼说的质疑,对信仰的焦虑等等。信仰各种宗教的西方国家,这些教派的信徒以教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表达对主或最高领导人的虔诚。

高素质演员的态度

也有态度是而非的人,当然。对信仰和宗教的不同理解,正是导演想利用电影寻找答案的各种线索。而这部影片中,值得称道的正是演员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但是此类话题过于严肃,惊悚表达的时候缺乏了娱乐的质感和视觉的冲击,导致观众对影片的印象不深,或者无法从中了解导演的意图。

信仰什么宗教不是本片关注的但是诠释角色时,演员们自身是否有信仰。对于宗教认识的深度,对于信仰的理解水平确实能看到基础的局部。演员的发展之路有多长,除了技巧、脸蛋意外,自身修养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表示的不俗不只在扮演的技巧和人物心理的掌握方面,这部影片中不同的人物对信仰或宗教均持有不同的态度。

主题立意与实际效果

以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以此来看,庇护》反思的人类日趋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本片企图以恐怖片的形式来诠释信仰缺失危机的内核。本片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

达到反省与净化思想的一种高级艺术。电影的开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客观纪录现实的影象。卢氏兄弟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也都是从描写现实生活起步,现实对于电影来说是回避不开的作为电影人,更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更好地表现电影之上,而不是追求虚无的浮华。

后话

一群以科学为真理的专家、教授在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揭开某个难题的时候,庇护》创意其实很新颖。始终不接受神魔的说法。而讽刺的最后夺走他灵魂的确实一具不能以正义或邪恶看待的奇异躯壳。导致影片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影片的情节因为心理学实践的枯燥与惊悚实践的不相匹配,可惜这样的创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造成电影过于平缓、枯燥的问题。没有跌宕起伏的过程,要让观众接受也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过去抽象又阴森的表达方式,似乎看不出其引导或者说教育的意义。就像团购了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

电影的表示形式有很多种,说到底。关键看导演如何运用。这部影片不缺乏导演的思想,但是却在严肃与娱乐之间摇摆,没能最终取得期望的效果。时值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充溢玄学思想的宗教或者信仰发生质疑,其行为不再受到宗教思想的制约,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大饱眼福了一番。但有点有点小失望。

阅兵仪式观后感700字


1、阅兵仪式观后感700字

2019年10月1日是建国70周年的日子,我早早的就在电视机前等待,心中激动不已。在电视中,我看到北京天安门在秋天的金色阳光中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上午09点45分,镶嵌着国徽的礼炮齐发70响轰鸣,那56门礼炮,象征着我们56个民族,也见证着我们中华儿女抗战的英勇不屈。

伴着雄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注视着五星红旗,心中激动万分,情不自禁的随着大家一起唱着国歌。紧接着,党旗、国旗、军旗迎风飘扬。习近平主席驱车来到这三面鲜红的旗帜前,并向三面旗帜行注目礼。然后,习近平主席乘车沿着排列在长安街上的15个徒步方队、32个装备方队,进行检阅,习近平主席向海陆空三军问好。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主席的问候像春风一样温暖着军心。“主席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惊天动地,震撼人心。

随后,分列式检阅开始,三军仪仗队护卫着鲜艳的八一军旗,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余方队依次开始接受检阅。瞧,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看,多么整齐划一的动作;战士们一个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让我钦佩不已。

紧接着,32个装备方队像排山倒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向我们驶来。那一枚枚导弹展示了我们祖国母亲的日渐强大。12个空中梯队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我看到20架飞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组成了一个大大的数字70,来庆祝我们祖国母亲70华诞。我看到7架战斗机在空中放出7道美丽的彩色烟雾,表示我们的祖国母亲在70年的风风雨雨中迎来了彩虹。

观看完阅兵仪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中华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才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我作为一名华夏儿女,一名小学生,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3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