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读后感

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读后感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国家公祭日》观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2008年夏天,踏上奔驰前进的大巴车,我们一行200多人来到南京。那是我惟一一次走进大屠杀纪念馆。车极端的颠簸,到了纪念馆的时候,有些难受。然而踏进纪念馆后,一片阴沉,仿佛那不见阳光的靠着日光灯撑起光明的空间,就像是一座冰冷的坟墓。令我毛骨悚然!
依稀记得当时和我同行的同学,我们彼此并无交谈。一路缓缓走来,心情异常沉重。仿佛这路就像是走不完似的,每一幅画面都震撼人心。记忆最深刻的是,白骨森森的万人坑。在封存的玻璃下面,一层层的白骨埋在黄土层中。由于夏天,纪念馆里有些冷,看着这层层白骨,我下意识的打了个颤。这一段路,仿佛是从生死刑场上走过,但比起刚死去的血腥的场面,这里更让人痛心。
一步步沉重的脚步之下,到了出口前的一段路,此时已经不是那么的阴暗冰冷。勿忘国耻,我和同学几乎颤抖着把这四个大字写在纪念馆的留言板上。那段记忆,在我心中,始终没有因为时间更迭而模糊。
2010年,初三毕业,对世界充满好奇懵懂的我,背上书包,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求学之路。三年的高中生活,每一年的12月13日,不论当天10点多钟上的是什么课程,老师总会严肃带领全班同学,默哀三分钟。三分钟,每当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脑海里的画面一直是纪念馆中惨烈的场景。可当我研究历史教材时,发现书中对于12月13日的记载却变得越来越缩减时,我对编写教材的人可谓怀恨在心!想到比我更小的人,甚至可能忘却这段历史时,万分痛心。
2013年,走进大学的门槛,关于近现代史的知识一直在拓宽。人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下变得更为理性。思考着民族屈辱史背后的深层原因,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镇江求学期间,多次前往南京,却始终没有踏足那阴森的纪念馆,那片掩埋我中华儿女的黄土。那时候,我跟许多人谈论起关于那场战争。当一个个鲜活带着血腥的事例在凝重的氛围下被讲述出来,怎会有人不扼腕痛骂?但是,这段历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像座爆发的火山,无止境的狂热吗?铭记历史,创造未来。这才是历史的真谛!
2017年大学毕业,到苏州工作。今年的12月13日上午10点,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观看央视直播《国家公祭日》,看着孩子沉默,不知所云。我不禁有些怅然若失。同时,我是多么的庆幸,教育部门有心组织师生观看直播。今天,我几乎没带笑容。中午的自习课时间,我讲述着1931年以来的日本侵我中华的历史,孩子对于《国家公祭日》的观后感更为深刻,我似乎是有意识地引领他们进行生命体验。那是一段关于金陵人的记忆,也是中国人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记忆。我们有权让孩子正视历史。而在历史面前,日本人的强行篡改,显得如此可笑。即便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在人类史上都会永远留下耻辱的一笔。
最后借用十九大习近平主席的话作为结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合集3篇)


下面的内容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您也在考虑认真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吧?看电影跟读小说差不多,是一种信息接收和体验的过程,好的作品会让人回味无穷。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关于作品名观后感你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篇1)

1937.12.13,刻骨铭心的日期以血泪书写,记载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标注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0000,触目惊心的数字用白骨堆起,见证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历史之痛,不因时光冲刷而从记忆中消逝。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_亿人民的共同哀思,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缅怀在屠杀中不幸遇难的30万同胞。这是对生命尊严的隆重祭奠,也是对人类正义的郑重宣示。今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以国之名向昨天的苦难和明天的梦想立下铮铮誓言:生,则永志不忘。

历史之殇,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遭遇的苦难中,南京大屠杀以持续时间之长、杀戮人数之多、动用手段之残忍震惊世界。正是这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最后的吼声:死,则撼天动地。

生死之间,蕴含历史的深刻启示。_载光阴流转,隐不去南京城中哀鸿遍地的惨痛,荡不尽浩浩长江鲜红的血痕。当贫弱的国家无力保护自己的人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枪口前,最为宝贵神圣的生命或是痛苦的死或是屈辱的生,成为1937年寒冬南京百姓无可逃脱的命运,也成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抗争。这存亡之际最为痛楚的`觉醒,激发出中华民族向死而生、血战到底的伟大力量,开启了从沉沦到觉醒的历史转折,在血与火的顽强抗争中铸就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共同灾难,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而这一切美好都在屠杀中瞬间陨灭。这是逝者之哀、国家之痛,更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二战期间惨遭法西斯屠杀的人们一起,理应被全人类永远铭记。正是他们的死难,让世人认清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反人类的罪恶本质,看到了侵略战争带给受害国的巨大灾难。唯有时刻牢记历史,我们才能从历史中获得镜鉴和指引,更加坚定地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然而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捍卫真相就是捍卫正义。搜集并珍藏这些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亦是对妄图否认暴行、亵渎历史者的严正警告。

好战者必亡,自强者自立。在实现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风雨历程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灾难伤痛,终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得民族的尊严与荣光。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历史的创伤仍在隐隐作痛,提醒我们曾经饱受的深重苦难;放眼神州,沧桑巨变,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迈向奋斗目标。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已经并将继续在_亿多人民的砥砺奋进中深刻改变。

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篇2)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

在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84年前古城南京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惨案,仍是让人不忍卒读。和平来之不易,国耻勿忘,历史必须铭记!南京大屠杀带来的伤痛从未被时间抹去,人们对国家公祭日这个纪念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多么重要。国耻难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是对侵略者最好的回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铭记历史、唤醒记忆、开创未来的举措。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近代悲剧的极致,那么当历史翻开这一页,我们最终看到黑暗的离去和光明的到来。筑梦中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我们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造创新的不竭动力。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的传承。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人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每一个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中国人民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中国人民更加爱国。

“卅万冤魂招不去,百年凄雨惕重来”。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铭记南京的疼痛、南京的眼泪;每一个中国青年要不断前行、振兴祖国的动力。

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篇3)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_年前的12月13日,一个比今天还要冷的日子。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用机枪扫射、活埋、把人当做刺杀的靶子,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了我30万余同胞!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

这是历史上屈辱的一天,这是让我们中国人心痛的日子,这是一段永远无法让中国人忘却的国耻。

国家公祭,既是对自己死难同胞灵魂的安抚,也是对那些犯罪者的警示,警告这个罪孽深重又不愿悔改的邻国,更是告诫我们的国民,保持清醒状态,不要有片刻的忘却与麻木,绝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在共同悲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我们还痛心的发现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能够看到少数麻木不仁的同学,整天没有奋斗目标,没有上进心,不认真学习,不遵守纪律,不懂得孝敬父母,甚至整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我要问这些同学,你们这样混迹下去,对得起含辛茹苦,翘首盼望你成人成才的父母和老师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对得起中国少年这四个字吗?你们能撑起中国的脊梁吗?

中国梦,我的梦,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实现自我梦想,共筑中国梦。作为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就要从做好学生这个根本出发,明志笃学珍惜每一天,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努力,坚持奋斗。我们要自觉遵守八礼四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遵守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以优异的成绩向30万死难者保证,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作为中国当代青年学生,我行,我们行!

愿死难者的冤魂得以安息!愿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茁壮成长!

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300字


在上午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公祭仪式上,习近平主席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与13岁的大屠杀死难者后代袁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在其背后是新增加的一堵黑墙,上面刻有30户遇难者家庭共108位遇难者名单,黑墙正中还用中、英、日三国文字刻着30户家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

镌刻在冥思厅黑墙上的108个死难者名单,是整个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死难同胞的代表,这每一户家庭,都曾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在日军的侵略下,家破人亡。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设立,并不是要种下仇恨,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战争与苦难,保持对苦难的痛感。绝不忘记苦难,绝不让苦难重演。因为历史是会老去的,被会忘记,哪怕是杀戮的战争,一经忘却,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人类犯过的错误还会重复去犯,忘记过去的苦难就为未来埋下了灾祸的种子,于是历史就会不断重演,于是历史惊人的相似。

所以,不要忘记历史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对历史苦难的痛感。只有时时保持这种痛感,才知道犯同样的错误会是多么可怕,又是多么容易,从而时时警醒,不重蹈覆辙。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一)

王禹童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张德江亲赴现场致哀。清晨7时,纪念馆举行了国旗下半旗仪式。10时01分,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路上行人和公共场所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悠悠长鸣,缅怀英魂。倭寇侵略,屠杀民众。魂游九州,天国安平。罪恶事实,烙印史册。吾辈青年,奋发立志。祈求和平,国泰民安。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四年四班 王与同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看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激动,眼含泪花。

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短短6周内,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南京,这座十朝古都遭受了灭顶之灾,生灵涂炭,三分之一的建筑遭到了破坏,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77年的历史过去,掩盖不了侵华日军的罪恶,掩盖不了历史的真相,遭难者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名字,只有一小部分人名被记录在遭难者名单墙上。

在公祭仪式上,向遭难者进献了花圈,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之后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共同揭幕了国家公祭鼎,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血与泪的记忆,更是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弭的伤疤。缅怀先烈,悼念同胞。祭奠,以国家的名义!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和平是人类持久的愿望,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和平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之后,放飞了3000多只和平鸽,以此表达我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和平的向往。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好好读书,振兴祖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让外敌不敢小觑我们大中国,让孩童不再惶恐,让母亲不再哭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三)

周圣超

1937年12月13日,每12秒,就有一个同胞被杀;仅一个多月,就有超过30万同胞遇难……77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那场滔天暴行,铁证如山。77年后的今天,是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公祭日,我们将通过这组图集回顾并铭记这段历史。

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不再让我们的国家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观后感:不忘国耻,爱我中华


不忘国耻,爱我中华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六(8)钱成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是班队课,老师让我们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看着日寇丧心病狂的侵略行为,我的心在痛。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强占了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瞬间,整个南京城成了人间的地狱,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禽兽不如的日本侵略者对无辜的老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城里的家庭无一幸免,三分之一的房子被烧毁。惨无人道的日军为了寻找娱乐,花样百出,举行杀人比赛,砍人头,将小孩放入锅里活煮,强奸幼女、妇人……
看着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场景,我都要被气炸了,拳头不由自主地握紧,如果我有原子弹,我真想把日本帝国炸成灰烬,为死去的30万同胞报仇。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才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
看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的心情无比沉重,30万人呀,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不禁思绪万千: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任人宰割?一个区区小日本为何如此猖狂?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就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落后贫穷,落后就要挨打。” 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必定遭淘汰。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牢记住血的教训,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不忘国耻,爱我中华!

参加烈士公祭日活动有感


国庆节到了,大家肯定都很开心吧,但是千万不要忘了,10月1日前面是什么日,在高高兴兴的国庆前面是烈士纪念日,也就是9月30日烈士公祭日。

我们班级代表学校参加活动,每个学校都要去参加。我们整理好衣服,戴好红领巾,拿好少先队的旗帜,就出发了,一路上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

20分钟过去了,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老师强调要严肃,我们先放松的参观了一会,一些人提着花来到了这里,随后又离开了,门外也变得人山人海。上楼时,我就看见了烈士墓碑,列士墓碑非常高大雄伟,立在楼上的平台上。它的左边是少先队员,右边有警察,军人。

过了几分钟,训练有素的军人抬着花进行了彩排,不愧是军人,真厉害,一名军人指挥着其他军人,他们步调整齐,挺胸抬头,好有气势。

开始了,军人们表情严肃,献上花以后有秩序的退了回来,然后我们要唱国歌和少先队队歌,来表示对烈士们的敬重,短短的一个仪式,代表的却是所有人对烈士的敬重。

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纪念馆,里面有大刀,枪炮,手雷等物品,我明白了,他们不怕牺牲,才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烈士们,你们真伟大!

山东省博兴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 赵奕涵

相信《《国家公祭日》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