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350字。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怎么写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绿皮书观后感35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喜剧传记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和著名爵士钢琴家唐之间的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绿皮书》的两个主角分别是一名黑人和一名白人,但是他们在影片中的出场时间却是一样多的,导演把他们设定成为了相同的身份地位。这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男人成为了朋友,也认识到了不能以貌取人,他们最初的印象都是错误的。他们之间戏剧性的、微妙的关系是很值得令人思考。旅途是人最能袒露自我的地方,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激发出每个人个性的不同面,于是这些旅行者之间的棱角相互碰撞,结果若非不欢而散就是难得挚友。片子出彩的地方在于,Tony和Shirly同作为美国这片土地的所谓外来者都有着自己的骄傲,Tony不愿意改掉自己的意大利姓,正如Shirly听到他只能使用户外厕所后的愤怒等等。但在这两个月的路途中,他们相互影响着,两位主人公虽然是雇佣关系,但美国式的上下级关系给了他们成为朋友的契机,炸鸡,烈酒,一个个符号性的东西在无形中被相互的真情实感所击破,全片在黑人酒吧的欢愉音乐中达到高潮,随后经历的第二次警察拦车也再次证明天下乌鸦也许并非一般黑,佩戴有色眼镜的人所幸不是大多数,最后以温情电影惯有式的拥抱落幕,美式幽默,完美的配乐和利落的转场让整个电影节奏紧凑,一切都是优秀剧情片该有的样子。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绿皮书获奖引争议?绿皮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绿皮书》这部电影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之作是没问题的,虽然电影中有着一定的正直色彩,但这是赤裸裸反映现实的,即使我们在嘴上强调着平等,但是实际行动上还是会存在这很多差异性。电影之所以有深度,大概就是由小见大,给我们现实的思考。

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不止一次见到《绿皮书》的名字,最近一次听到是章子怡在两会上提出国内也应该学习像绿皮书这样的影片,从小人物出发讲述真实的故事,这样更能打动人心。听名字和部分剧照,给我的直面感受是一部小制作的剧情片,看到的有限的剧照里,车和炸鸡,两个人,伴随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我猜测这大概关于家庭?关于梦想?关于守候?

在开场不久后,我终于了解到,绿皮书指示着上个世纪60年代黑人可居住的宾馆,影片所探讨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关于种族歧视相关的话题并不少见,但是这部的细腻剧情和人物设定以及真实来源都更加令人动容。

一个举止体面的黑人和一个行径粗鄙的白人,雇佣关系。

影片中对于黑人的歧视是随处可见的,高档餐厅,宾馆禁止出入,在一些日落镇晚上不被允许出现,酒馆中被殴打,时刻伴随着讥讽的目光。年代恰好设定在解放奴隶宣言颁布后的100年,1862-1962,100年过去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甚至在今天,歧视也没能完全消除。就比如我刚才一直在想,是否存在一个对黑人更礼貌的称呼,我没能想到。

对于种族的歧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仅仅是肤色,一白遮百丑的观念全球通用,雪白的皮肤令人看上去更加高贵,而黑色皮肤令人联想到不洁,可能人类确实存在这样的天然审美,但应该只是最浅显的一层。我想可能更多还是跟教育程度,地域因素有关,一方面除了基因,环境的影响,靠近赤道的地区也就是非洲常年炎热,而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大多严寒,可能板块迁移过程中地理环境决定了部分肤色,而非洲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与荒凉、炎热、贫穷关联。非洲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非洲还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林业、农业等资源,为何现在会如此落后?

我想一方面是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干旱和疫病,还有长期的种族冲突为非洲发展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殖民,从世界发展的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圈中非洲提供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材料,从15世纪开始到1960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使得非洲很难再追赶世界步伐,而且重要的历史节点带给国家及地区的改变不是几个一百年就能弥补的,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况且不止几十年,非洲几个世纪的被殖民更加是元气大伤。人是群居动物,我认为对于人的歧视和地区是高度相关的,中国衰弱的那些年里黄种人一样遭人白眼,国家的发展会给公民带来更多的尊重。那么同样是在美国,都是美国居民,在所谓高度包容的迁移国家,美国的人种歧视甚至比阶级矛盾更加恶劣。

再次回到教育问题,在影片中据大多数的黑人出现在恶劣的环境,从事劳动工作,似乎普遍看上去较为粗俗。从道德和法律上我们都认为人人平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黑人群体长期处于教育贫瘠的地区,你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行为举止较为粗鄙的黑人,加上肤色的天然感观,你又发现周围黑人群居地常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偏见自然会产生,不仅如此。你还会告诉孩子和亲戚朋友远离他们,那么偏见会一代代传下来。观念的消除是很难得,这不是一个唐.雪利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涌现更多的杰出黑人代表,但这没那么轻松,政府的作为是需要动力的,除了让世界更美好的伟大远景之外,还有财团的利益和地方的纠葛等等,旧贵族消失新贵族出现,总有阶级斗争,总有利益冲突,即使是奥巴马,要处理的首要问题也不是种族歧视,即使政府积极作为,理念的改变也需要至少一代人的过渡。而且说实在的,肤色的天然审美使然是强烈存在的,即使是听从法律与道义,这个看脸的社会也总是会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天然障碍。

我记得大二暑假在美国旅行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被提醒不要在黑人聚集区久留,那里常有枪战发生而且警察时常无能为力,我从不同的当事人和口耳相传中得知太多类似案例。我没有去过危险区,但我印象深刻的记得,我在圣母大学里准备搭乘汽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向一名类似负责停车事宜的黑人寻求帮助,他用十分标准的美式英语耐心得一遍遍向我这个路痴指示道路,非常友好。我很难衡量所见和所闻,我只能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会对他造成最本质的影响。

回到影片本身,唐.雪利的人设非常别致,被白人歧视,被黑人排挤,他在舞台上获得掌声和赞誉,仿佛一时无两的明星,回到现实却遭受所有人的冷落和白眼,他的才华可以为他带来财富却买不来地位,一身繁华,却始终孤独。开始我一直觉得他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所以始终无法自在面对同伴,他认为自己和他们不同,所以拒绝炸鸡,拒绝游戏的邀请,用繁琐的礼仪保持内心的尊严。就像唐顿中的汤姆,尽管娶了三小姐,甚至大家将他视为家族一员,但是内心的格格不入始终无法消除。但是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他是不懂得如何和同伴相处,拒绝炸鸡并非是虚荣矫情,而是他确实没有吃过,他的天赋使然给了他高等教育的机会,优渥的经济条件教给了他上层阶级的生活,所以他确实内心并不认同同伴的生活,他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没有人教给他怎么和同伴相处,所以生活自在甚至放肆的tony成为了他的老师,作为底层人民tony更加了解黑人的音乐、饮食和玩乐,他对于黑人的认同感甚至比唐更强烈,因为他长期和他们打交道,而唐对同伴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且白人教育使得他不愿踏出了解的第一步,对自身身份的不认同导致对自我的不确定。然而tony帮助唐.雪利在橘鸟旅馆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不是金丝笼的夜莺,而是为了纯碎的快乐。这是托尼底层小人物身份发挥的重大作用。

而托尼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白人,群体对群体的态度改变,从人对人的转变开始。从影片开头tony连两个黑人雇工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不管家中有多窘迫。包括拒绝做管家和贴身男仆,甚至拒绝为唐拎箱子,可见成见之深。但是在他第一次听到唐演奏钢琴之后,他不自觉的身体摆动和喜悦的神色无不透露出崇敬之情,就像他写给妻子的信中热切的语句,他是个天才。唐惊为天人的艺术天赋使得托尼另眼相看。我认为这跟tony本身个人性格极大相关,他在前面提到自己是出牛艺术家,虽然是个玩笑设定,但是可以反应出其实他对于艺术家是憧憬的,而且他经常听歌甚至家里对于祖上跟艺术家庭相关的玩笑其实反映出他们对于知识和艺术的渴求,对于底层人士他们对于才华满腹的人甚至有更多的尊重,就像在橘鸟中一首钢琴曲引得满堂彩。

然而对于白人阶层来说,他们自诩是肖邦的国度,不允许黑人弹奏古典音乐,觉得这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唐的演奏对他们来说就像买来的圣诞树一样,只是节日的装饰品,他们才是艺术的主体。又让我想起唐顿,在一次宴会中他们请来澳大利亚籍的歌手,巧了,她也为总统演唱过,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家,然而开始却只被允许在房间里吃饭不能到餐厅,她的其他随行人员则只能跟仆人共餐。就像宾馆经理解释的这样,这是传统,长期的观念根植使得他们拥有高人一等的错觉,无论三重奏有多么精妙,那都是为我们演奏,而不是演奏艺术本身,这让平等的音乐交流沦为服务性质,这种思想就不是才华本身能解决的了,还需要谈判能力和不屈服的勇气,最后唐提出的,要么我在这里吃饭,要么我拒绝演奏。其实包括tony的几次挺身而出,虽然有武力加持,但是事实是拳头很多时候比话好用,除非你有权或者钱,所以黑人争取权益的开始伴随流血牺牲,任何革命的开始几乎都是凭借武力来争夺话语权,通过演说鼓励和改变,最后推动法案的实行,影片所处年代是黑人抗争真正开始有希望的开端,黑人渐渐开始拥有选举权,开始有祝他们一路顺风的警察和帮他们摆脱麻烦的司法部长,我想这是好的影片通用的格式,这个世界一片狼藉,但是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绿皮书影评350字


《绿皮书》影评

《绿皮书》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喜剧传记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和著名爵士钢琴家唐之间的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绿皮书》的两个主角分别是一名黑人和一名白人,但是他们在影片中的出场时间却是一样多的,导演把他们设定成为了相同的身份地位。这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男人成为了朋友,也认识到了不能以貌取人,他们最初的印象都是错误的。他们之间戏剧性的、微妙的关系是很值得令人思考。旅途是人最能袒露自我的地方,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激发出每个人个性的不同面,于是这些旅行者之间的棱角相互碰撞,结果若非不欢而散就是难得挚友。片子出彩的地方在于,Tony和Shirly同作为美国这片土地的所谓外来者都有着自己的骄傲,Tony不愿意改掉自己的意大利姓,正如Shirly听到他只能使用户外厕所后的愤怒等等。但在这两个月的路途中,他们相互影响着,两位主人公虽然是雇佣关系,但美国式的上下级关系给了他们成为朋友的契机,炸鸡,烈酒,一个个符号性的东西在无形中被相互的真情实感所击破,全片在黑人酒吧的欢愉音乐中达到高潮,随后经历的第二次警察拦车也再次证明天下乌鸦也许并非一般黑,佩戴有色眼镜的人所幸不是大多数,最后以温情电影惯有式的拥抱落幕,美式幽默,完美的配乐和利落的转场让整个电影节奏紧凑,一切都是优秀剧情片该有的样子。

绿皮书观后感


总感觉这两位看彼此的眼神有一点含情脉脉,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在《绿皮书》的电影中,有一些特别的色彩让它这部电影获奖显得有些争议,但是认真看过这部片子,其实我们能够了解的还是挺多的,也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有句老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百年的缘份,可以在今世坐同一条船;而做夫妻,则需要一千年的缘份。夫妻缘份实属难得,而修同船渡有那么难吗?

这话当然是不能放在现在社会背景上来理解的 。古代交通不发达,普通老百姓出行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机会恐怕相当于如今的一场环太平洋之旅。因此,能同一条船出一次行,自然是难得了,何况乘船的安全系数又不高的,同一条船,意味着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三八妇女节,学校工会组织老师们看了场奥斯卡奖电影《绿皮书》。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隔离和歧视较量的白热化时期。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他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同年11月,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与歧视并积极推动《民权法案》出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当然电影里并没有提到这些显赫的正直事件。(好像托尼说的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话。)绿皮书就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这本书标注了各个城市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

电影主角设置有些反常识,同出行的司机托尼是来自底层的白人,雇佣他的老板唐雪利却是来自顶层的黑人。托尼,意大利裔,夜总会的保安,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他失业在家。唐雪利,音乐博士,古典乐钢琴家,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南方巡演,需要一个司机。他俩黑白对立,阶层对立,文化习惯对立。唐雪利为找到合适的司机,颇下了一翻功夫。当一向对黑人颇不友好的托尼面临高薪诱惑也毅然推辞后,唐雪利仍然利用间接关系说服了托尼。唐雪利为什么在众多应聘人中执意挑选托尼,除了他后来说的因为托尼擅长处理关系外,恐怕还有重要的一点托尼是白人,有利于帮助他在种族歧视的南方解决问题。托尼因为肤色而拒绝唐雪利,唐雪利因为肤色而选择托尼,这说明他俩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现实妥协主义或者现实主义。

除此之外,他们仍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喜爱。托尼尽管是个大老粗,但说起古典的现代的歌星和歌曲,却是滔滔不绝,对车里收音机播放的每支歌曲都能说点流派。尤其是唐雪利在台上弹奏钢琴时,在幕布旁注视、聆听的托尼,仿佛沐浴着乐曲之光,一脸沉醉和膜拜。之所以能打动托尼抛家弃子,为黑人做车夫,恐怕不仅仅是每周125美元的报酬,还有他跟妻子交谈面试情况时强调的雇主唐雪利的音乐博士身份,托尼对黑人的钢琴家头衔无比羡慕和敬佩。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第三个共同点彼此欣赏。托尼欣赏唐雪利的音乐才情,唐雪利欣赏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彼此深深隐藏起来,甚至表现出相反、对立的矛盾,但这点欣赏让他们踏上同一条船,同一趟出行。

小轿车与古代的船只一样,空间狭窄。在长时间的路程中,靠沿路风景解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奇异的景色,在其中穿梭一个小时后,你都会觉得单调。那什么来解无聊?那就是聊啊。一开始,唐雪利有点不能忍受托尼的大嘴巴,甚至说你能不说话吗?而随着车程的延续,随着车里空间的亲密接近,托尼与唐雪利从音乐聊到了彼此的家庭。

众所周知,人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路,大家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他们中间的路程。影响中间路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遇到的人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遇到什么样的人,有的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有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托尼与托尼。这条两个月的路途,两人彼此欣赏,彼此影响。托尼欣赏唐雪利的天才,唐雪利欣赏托尼的勇气。起初,是唐雪利教导托尼,比如捡起扔下的可乐塑料杯,归还顺手牵羊的绿石子,拍净因跪在地上赌牌而弄脏的裤腿泥土,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导不讲文明不守纪律的学生。后来,却是托尼给唐雪利上了最有效的一课,告诉他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比小心翼翼维护自己尊严更能赢得尊严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是的,挑战世俗,抛弃偏见,这是托尼对唐?雪利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他们彼此一直小小翼翼地遵循巡演合同,不敢影响演出,不敢有半点差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被肤色、被私利捆绑后,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巡演的最后一站,在邀请方boss面前,在隔离黑人的餐厅,优雅地说不天才与勇气完美结合。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绿皮书》)是的,能不能成为好的朋友,并不靠那些不可捉摸的缘份,而是彼此是否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让彼此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祝福你!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

《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近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近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近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近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200字


《绿皮书》(Green Book)观后感

当黑人和白人几百年间的恩怨都能和解,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自己的大陆保持歧视?
别说这里不分种族,
有关地域、城乡、职业、民族和性别的差异,
也都不应成为歧视或被歧视的理由。
但消除歧视的基础是充分的对话和讨论,
而不是到处布满禁区,尤其是民族问题。
为何不能广开言路,让人们畅所欲言呢?

老美在待人接物细节之处对优雅的理解,
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我们应该算是不拘小节了。
阿里弹钢琴和雪景的画面,居然都是特效。
一部温情感人的影片,也不乏泪点。
也许再多加一个情绪激昂的高点,
或者一段惊彩的演讲,就完美了。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


《绿皮书》观后感


好看的。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35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