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年轻气盛观后感3000字欣赏。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年轻气盛观后感3000字欣赏,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年轻气盛》这部电影由保罗索伦蒂诺执导,迈克尔凯恩、哈威凯特尔、蕾切尔薇兹等主演,讲述了两位老人在阿尔卑斯上脚下的一家度假酒店发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年轻气盛观后感3000字欣赏。

《年轻气盛》的以一位老人在酒店的生活为核心,交织着另一位老年导演、他们的子女、体验生活的演员、妓女、登山家、吵架的夫妻、过去的球星、按摩女,铺开了一幅群像画。

一、音乐家弗雷德

退休的音乐指挥家弗雷德(老爷子演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致命魔术》《敦刻尔克》《蝙蝠侠》和《王牌特工》)一出场便拒绝了在女王为菲利普王子准备的音乐会上演奏《简颂》的请求,只说是私人理由,论及君主制时说道:它很脆弱,只除去一个人,突然之间,整个世界都变了,就像婚姻。老音乐家的私人原因也许与婚姻妻子有关。

夜幕降临,弗雷德从与美丽的环球小姐擦肩而过后酒店的水将之淹没的梦境中惊醒,身边的年轻人向他打招呼,晨间年轻人听到了他对指挥的拒绝,说起两人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向轻率(levity)屈服,弗雷德以为指的是诱惑,年轻人诉说自己因为机器人Q先生而被铭记,但是自己甚至无法露脸,自己的其他角色全都被遗忘,他以为弗雷德也是因此而拒绝指挥自己的代表作《简颂》。弗雷德安慰他轻率也是一种曲解,弗雷德自己未必出于这一理由。年轻人即将参演一部德国电影,正在研究角色,似乎并不是一个快活的角色,进展也并不顺利。

回到酒店内,弗雷德与老友大导演米克聊起年老,米克周围的年轻编剧们都睡着了,米克称赞他们的激情,有一对年轻人相爱了却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弗雷德问他怎么知道,米克说:IknowbecauseIknoweverythingthereistoknowaboutlove.(我知道因为我知道关于爱情的所有事。)米克对于感情有着深刻的理解。说起自己的电影,这将是杰作,为此雄心勃勃,也是自己的遗作,布兰达将成为令人铭记的女主角,片名取为《人生的最后一天》。

弗雷德已经做好准备做一个退休的人,回归生活,也不再干涉他人,而只是去理解,他从将情感深藏在心到逐渐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面对情感和回应情感。最后去见了自己的妻子。

二、女儿莱娜

女儿莱娜即将与丈夫一起度假,为父亲弗雷德安排好了一切服务,来看望父亲,语言之中隐隐约约有着怨气,对于父亲的冷漠和不去看望在威尼斯的母亲。弗雷德开始纠结自己的冷漠。

在与老友米克散步时回想起几十年前两人都爱过的女生吉尔达,弗雷德说愿意用二十年生命换与她睡觉,米克说她连一天都不值得,弗雷德说难道你跟她睡过了?六十年前你对我发誓出于尊重我对她的爱,你绝对没有跟她上床。米克说悲剧是,我已经记不得我有没有睡过。论及时间与记忆,弗雷德说开始记不清家人的脸,看到女儿莱娜,想起以父亲的身份为她做的成千上万的小事,都是为了让她记得而做的,最后她却什么都不会记得。他对着米克说巨大的努力,却没有丝毫的成果(似乎成为了米克的注脚)。

弗雷德回到房间,看到痛哭流涕的女儿。弗雷德告诉米克,米克的儿子朱利安离开了莱娜,因为爱上另一个女人。米克执意把儿子叫回来想改变他的想法,被拒绝了,而且被嘲讽自己的母亲离开米克的时候也没有回头。弗雷德不得不向女儿解释被抛弃的理由,弗雷德表示能够理解女儿,女儿愤怒地提及自己的母亲原谅了他无数次的出轨,因为爱他,原谅他的冷漠,不付出,倾注于音乐,对家人毫不关心,甚至忍受他的同性恋。之后的露天晚会上,弗雷德向女儿解释,我只懂音乐,因为不需要语言,只需要经验去了解,我的确无法理解你。晚上莱娜从被灼烧的噩梦中惊醒,弗雷德开解了她,是继承了他的。在女王大使的第二次来访中,弗雷德不得不解释,《简颂》是他为妻子所作,只有她演唱过,只有她录制过,只要他活着就只有她可以唱这首歌,问题是,她已经不再能唱歌了。莱娜在一边偷偷哭泣。

在一次莱娜盛装出席的晚宴上,有个大胡子对她一见钟情。之后在泳池边,大胡子卢卡向她自我介绍,他是个登山运动员,也在这酒店教人攀岩,攀登让人感受到自由。莱娜说只感到恐惧,卢卡说那也是美妙的感受,触动到了莱娜。卢卡教小女孩攀岩时,让女孩趴在自己背上,自己爬上高处,让女孩回头看下面的风景,帮小女孩克服了恐惧,莱娜看着他们的攀岩。

莱娜此前很少追随情感和感觉,开始有了自由的感觉,甚至理解了前夫的出轨和遵循感情。她告诉米克父亲是出于对母亲的爱而拒绝了大使的邀请。最后她与卢卡一起蹦极,拥抱住恋人的时刻克服了全部的恐惧。

三、演员

环球小姐到了酒店,外表却似乎平平无奇,向扮演MisterQ的演员表达了对他角色的仰慕,令之不悦并出言嘲讽,环球小姐反问扮演MisterQ是否真的让他开心,令他哑口无言。之后在商店里,小女孩来找他,说起看过他的其他各部电影,记得他扮演的一个父亲说没有准备好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让她懂得了没有谁是准备好的,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弗雷德与演员一起散步,演员问起他和斯特拉文斯基共事的时光,弗雷德说他曾说过知识分子没有品位,所以我一直努力不做知识分子并且成功了。

演员终于开始了体验角色,他的角色是希特勒,当穿着整齐到餐厅用餐时,他受到了所有人恐惧的目光。最后他与米克交谈,他观察了很多人,得出结论,他必须选择,选择究竟什么值得表达,是恐惧还是渴望,他最终选择了渴望,不再将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恐惧上,所以他要放弃希特勒这个角色,去表演真正的人和渴望。之后那个一直无法漂浮(levitate)的僧侣,真的漂浮了起来。

演员被困于角色,想卸下过去的重负,又无法树立新的角色,他恐惧未来迟迟没有准备好,而面对他人的恐惧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只有渴望是真的,真的可以改变生活。恐惧这一情感多次出现,出现在攀岩,与自由相对,因为恐惧所以不敢面对自由的感觉,二者其实相辅相成,而自由感最终会克服恐惧。

四、导演米克

环球小姐在温泉中变得光彩照人,米克与弗雷德正在欣赏时听说了布兰达来的消息,令米克欣喜若狂。米克曾评价布兰达,如果你会偷窃,你就不用受教育,偷窃会成为你受的教育。这就是布兰达。布兰达与米克有着53年的友谊,合作了11部电影。但是布兰达前来是为了告诉米克她无法参演电影了,她签了一部墨西哥电视剧的三年合同,演一个中风酗酒的外婆,但是有这笔钱她可以还清家庭的负债还能在迈阿密买房子,是她十四年一直想做的。之后二人的争吵中,布兰达直言米克已经完了,他不再懂电影,他会毁了自己一辈子的名声,而且一旦自己退出,米克无法拍这部电影。布兰达承认自己的忘恩负义所以才会成功,劝慰米克生活没有这部电影也依旧继续。米克邀请妓女与他一起到外面走走,无视他人的眼光。米克一直活在情感之中,理智与道德从不是首要的,但这一次他被理智与非道德伤害。他消沉地解散了剧组,让他们更理性地适应丛林法则,对自己失去了遗作自暴自弃,面对死亡,伟大的艺术家与人,动物,植物别无二致。

送走了剧组,米克在草坪上看到自己塑造的无数角色(致敬费里尼《八部半》),他与布兰达饰演的老妇深深对望。米克与弗雷德交谈,问弗雷德之后什么打算,弗雷德说回家,日常的惯例。米克说我不行,我不遵循惯例,你说情感的作用被高估了,但那是胡说,情感是我们所拥有的全部,于是从天台跳了下去。

片尾弗雷德知道了米克只与吉尔达牵过手走过公园,而这就是之前米克隐喻的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刻,童年的一切都淡忘了只记得这一时刻,而有一天他记起了之后的事,正如自行车摔倒一样,与吉尔达也没有更进一步。所以米克没有违背过誓言。弗雷德看望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墓后,回家看望了妻子,最后参加了表演。是因为老友发现了遗作的重要,还是认识到夫妻之间的联结无可取代,不得而知。

七十岁的老年,有时候其实仍过于健康。想要超然物外,不再插手他人的事务,目之所及都是年轻的生命力,是光彩照人的肉体,是触摸的感受,是选择的自由与恐惧。情感不知老之将至,激情与爱情、亲情、友情重新回到了中心地位。弗雷德最后的选择未必不是选择参与生命,重新面对最爱的人,重新面对事业。

电影致敬费里尼的时刻很多,梦境的突然插入,马戏团的表演,导演的困境,老年女演员与导演的争执,爬上脚手架的导演,最终未成功的电影。电影之中符号性的人物也不少,按摩和瑜伽的少女,冥想的僧侣,马拉多纳,不说话的夫妻,有时为营造气氛情感,有时为了寄托寓意,有时为了辅助说明生命的状态,也有时帮助塑造人物。

最近看了三部老年的电影,《爱》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爱》看得最为煎熬,时间仿佛拉长了,妻子中风瘫痪之后的每一个动作都无比艰难,言语、意识和尊严越来越远,不知道如何面对亲人和评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欧维才59岁,妻子过世,没有子女,自己被公司辞退后一心想死,只想自顾自,却总是被一些小事打断,也逐渐被新邻居感染,建立新的联结,帮助周围的人,最终心脏病发过世。

老年与死亡是关于终极的问题。如果说儒家是以血脉生命延续来回答死亡的恐惧,西方信仰救赎和对知识的追索,只能说隐隐约约。欧维没有孩子,《爱》和弗雷德都有女儿,需要面对女儿的评价,也要关心女儿的状态,讨论关于政府养老的问题。但在子女之外,病、老、死都是自己要面对的事,参与多少,让渡多少,私人之间的联结多少,哪些需要哪些不再需要不想面对,如何面对自己的迟缓、病痛、无力乃至失去意识。死或许是可承受的,而生的意义变成了老年退休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过春天观后感3000字欣赏


《过春天》这部电影由白雪执导,黄尧、孙阳等主演,讲述了十六岁少女为了完成和自己闺蜜的约定,从而冒险走上水客道路的独特经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过春天观后感3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戈达尔说:人越老就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东西我已经抓不住了。所以,他应该是一条鱼,现实在水中的折射,对于鱼来说是常识,对于人来说则是扭曲。这种虚妄造成了一种恐怖,若果它变为现实,却又常见而令人惯习。

新生儿浑身是血,与母亲以脐带相连,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连着脐带,难道这不是个怪兽?那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是盆着脐带的怪兽。作为生理意义上的脐带早已被割掉,但是,直到死亡,仍有一条又一条的脐带将每一个人拉引,可惜,没有谁能逃开此种关系,以及在另一端的母亲,于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

《过春天》的理解是需要门槛的,因为它实在是过于现实了,除了港铁车厢内的胡乱搭配的广播,其他都是现实的倒影,所以,如果不知道这里头的背景,确实是很难揣摩。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抽象地看。有个假说,其言生命是从海洋中来的,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是从母体内的海洋中来的,这条脐带是营养输送的必需,也是胎儿在世上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即他(她)和母亲的连结。

如上所述,对于戏中主角佩佩而言,她也有她的「脐带」,那就是那一条蜿蜒于新界的广九铁路,每一天她都要乘坐这条铁路来前往港九上学,这就是脱离母体的具体化,她的实际意义的生活,包括上学,户籍,朋友,她的父亲,都在香港,她和她的母亲其实只有一种名义上的关系。

但是,她仍然要回到深圳,她已经搭好的整个生活世界并不是她所寄居之地,在晚上,她要比脐带拉回母体,而在深圳,她不过是维持其生理需求罢了,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佩佩对母亲不瞅不睬,她的意识结构和她的身体脐带,是完全不吻合的,因为她的生活场域不在深圳,她始终是一个外邦人。

家庭仍然是一种普遍传统。黑社会称兄道弟,走水货的也一样,这个其实是城邦的伦理的细化,其具体内容则是儒家伦理,拜关公就是灌输忠勇意识,但是,这种靠利益来组建的「家族」,更加依赖的是尊卑等级那就是话事人,他要拍版揸fit,其他兄弟要唯命是从。

佩佩第一次经历这种完整的家庭结构影响,并没能看到其深藏的险恶,而且,这里的话事人是女性。花姐给了佩佩一种家的温暖,她能赚钱,也有地方可归,她所处的空间多了一个母亲,以及闺蜜的男朋友,阿豪。这裡的家庭实际上是对于佩佩的心理缺失的增补,她下意识想拥抱家庭,正因如此,阿豪扮演的是一个类似于哥哥的亲人角色。

明显,阿豪是溷乱的象徵,他一出场,戏剧的冲突立刻多了,这刚好是和佩佩相对。佩佩话不多,也不怎麽提出自己的意见,而阿豪多次帮助佩佩,最后铤而走险被花姐捉住,他的好斗其实是佩佩的未完成的主体性。因此,有些人说他们是暧昧甚至是爱情,这其实是立不住的。佩佩是游离于城邦的人,她其实没有父亲,父之名的作用在此是隐匿的,但是,她需要服从她的母亲(即使她母亲对她一无所知),而她的父亲和城邦根本不接受她。她爲了建构自我,更需要去创造另一个空间,这其实是逃跑。她想和Jo去日本,她听从阿豪的安排冒险,都是她的自我的呼唤。

然而,家长是不会让自己的小孩乱走的,花姐亦然。阿豪事实上是佩佩的自我镜像,他要挑战秩序,正如每个年青人那样,阿豪的勇气是佩佩的潜意识所渴望的。面对子女的叛逆,家庭空间中的权力主体撕开含情脉脉的母亲面具的律法父亲,他要让年轻人接受严厉管教。

佩佩的两个自我是对立的,她一旦靠近阿豪(她的反抗意识),那么,她必然会远离Jo。也就是说,她的这一次举动不仅仅是越狱,还是破坏,她会把过去所建立的友谊通通摧毁,这是像分娩一般的阵痛。颇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情欲戏」,朦胧而黯澹的红色背景像极了血,在这个逼仄的仓库里,就像胎儿逗留的胎盘,佩佩把手机绑在山上,也是把炸药绑在身上,这个爆炸首先是毁灭过去,然后是毁灭电影她过关之后,整部电影立刻进入了尾声。

《过春天》的电影叙事和情感表达十分克制,你甚至感受不到冲突的张力,矛盾的酝酿和蔓延是潜在水底的。作为青春片,它的叙事就是给年青人搭建舞台,这个舞台是如后生一样喜欢到处移动的,所以这两个女生要奔跑,要大叫,要放飞自我。而一旦镜头开始慢下来,重建就开始了,新的人格将会在此诞生。

依我看来,整部电影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佩佩。作为一个主角,佩佩并没有多少台词,因为她不需要说话,试问谁会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自言自语呢?恰好相反,她所处空间不断地制造话语环境。首先是家庭空间,花姐的团队是一个家庭般的存在,这里面有温暖,也有风险。在家里面要听家长指挥,也不能另立山头。到了家庭之外,便是属于城邦的,这种属于是一种字面上的规定,佩佩始终没有办法融入,不管穿上何种制服,她都必须要面对一个赤裸的自我她是私生女,是夹在陆港之间的人,是被社会严格治理的未成年人。这便是她的幸与不幸。

而她的两个人格则在逐步瓦解。因为,她不需要别人来教导,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成熟。她既不是Jo,也不是阿豪。那么她是谁?她在结尾给出了答桉。她把缸里的鲨鱼放走,这可能是电影里唯一的隐喻,但是,这个隐喻并不难懂,她就是鲨鱼,她放生了自己。她把从未去过香港的妈妈带上了飞鹅山阿豪曾带她上来的地方。这一行为是佩佩对她的两重身份的超越:她反抗花姐给她的紧箍咒,她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恰好反过来,带着她的母亲上山,她不再是母体中的婴儿,她不再受脐带限制。

即便是没有接受任何神学教育的一般人,他们却会有自发的命定论倾向。一个胎儿还没出生,大人就已经根据社会规范来给它作各种各样的猜测。这种规范既有归属感,也有偏见。佩佩的诞生明显是违背习俗的,一个妓女剩下来的私生子,而且还是单非仔他们始终被打上内地的烙印,内地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然而,这种根深蒂固的祖宗之法和排外思想不是空穴来风。香港人的身份建构恰好是「外来」的,首先是儒家的士大夫传统带来的安土重迁和家国观念,其次是西洋文明。这是一个没有自己历史的城市,对于其市民而言更显现出其无根漂浮。中国人的根在家乡,但是,一羣由移民甚至是难民形成的地方,根在何处?

佩佩所处的困境比起本地人要更深刻而沉重得多,因爲她的家在深圳,人却在香港,儘管她是香港居民,不过,她是私生子,这不符合重视家庭的道德,她没有实际的家,也没有「父亲」。个体公民是从家庭中培育而来的,但是她没有亲戚,没有任何的和家庭伦理(也是接受社会伦理的入场券)关联。她无法和普遍意义上的香港人「埋堆」。所以,她只好赚钱,有了钱,就能有现实中的根买楼、结婚、生仔,这是英国人教落的。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3000字欣赏


《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由亚当艾略特执导,讲述了两个笔友长达20年来的友谊,一位小姑娘和一位糟老头子,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3000字欣赏。

玛丽,八岁三个月零九天大住在澳大利亚的小女孩,因为心中突然冒出来的疑问美国的小孩是从哪冒出来的,给一个美国的陌生人写信。尽管她只知道他叫马克思豪尔沃兹,住在纽约,但她还是附上了自己喜欢的巧克力棒,满怀憧憬着等待他的回信。

马克思,四十四岁的纽约精神病患者,因为酷爱吃各种巧克力和零食而过度肥胖,他的大脑习惯理性和逻辑,因而对许多毫无逻辑的事情感到困惑和难以忍受(女性的媚眼和随地丢落的烟头)。玛丽的来信让他感到意外和焦虑,但他还是给她回了信,在信里他回答了玛丽的问题,介绍了自己曾做过的六个职业,并附上了自己的照片。马克思希望玛丽回信,因为他一直渴望有一个朋友。两人的联系便这样建立起来了。

在第二次通信中,两人各自向对方请教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难题:玛丽因为自己额头的丑陋胎记被学校的小毛孩欺负,马克思正发愁要怎样控制自己饮食。当然,双方的建议都没有真正根治各自的难题,但是这总让人感到温馨。

玛丽第三封关于爱和浪漫的来信让马克思精神崩溃住进了医院,对他来说要理解这些还是太过于强人所难了。通信中断了一段时间,玛丽感到非常沮丧和失落,将马克思的来信全部烧掉以图忘记这位笔友,不过马克思的回信马上让她回心转意毕竟,他们实在是太孤独,太需要一个朋友了。

至此他们开始频繁通信,玛丽在信里了解马克思不善言表的背后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他数过多少个乱丢垃圾的路人,金鱼亨利的各种死因以及新发明的鸡肉配方,马克思也在信里听玛丽说自己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譬如绵羊会因为下雨缩水吗,为什么老爷爷总喜欢把裤头提起,计程车向后倒车的话,司机要付乘客钱吗等等。

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的状况,在这过程中,玛丽送走了她的父母,花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整容,她听从了马克思寄来的巧克力饼干上说的LOVE YOURSELF FIRST,并最终实现梦想和一个帅气的邻居小伙结婚,她进入大学研究精神病人,表现优异,并以马克思作为自己的病例出书。书大受欢迎,即将销往多个国家。玛丽将一本样书寄给马克思,并承诺自己将给他一半稿费,马克思收到信以后感到痛苦、困惑、背叛、难受、悲伤和气不打一处来,他拔下自己打字机的M键寄给玛丽,以此表达两人关系的决裂。

玛丽的世界瞬间塌了下来,她销毁了自己的著作,在一罐炼奶上写下IM SORRY寄回给马克思,她等待着他的原谅,这次打击让她变得懒散、颓废和抑郁,在她身上我们似乎见到她母亲的影子,最后一根稻草她丈夫的离去让她近乎绝望。而就在她准备自杀之前,她久久不敢出门的对门邻居第一次突破了自己对出家门的恐惧:他敲开玛丽家门,将放在门前的马克思的包裹双手呈给她,再划着轮椅回去。玛丽拆开包裹,看见整整一箱都是自己和马克思都最爱的动画片《诺布莱之家》的小人模型这是马克思数十年来买彩票中了以后买下的一整套,他把这些小人作为自己原谅玛丽的标志,他最终选择原谅她,他写道: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你不完美,我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缺点,但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些人的路铺得很平整,还有些人,就和我的一样,有着裂痕、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很像,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痕。但令人欣慰的是,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行道会相交,那时我们可以一起分享一罐炼奶。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一年以后,玛丽背着一个婴儿带着行李来到纽约,她推开马克思公寓的门,看见马克思头仰着,就在那天清晨马克思喝完炼奶,离开了人世。玛丽将打字机的M键放回原处,坐在马克思旁边,握住他的手,或许还带着一点温热,她朝着马克思面朝的方向望去,看见自己寄给马克思的泪水瓶(马克思曾经向她抱怨自己不能在适当想哭的时候流泪),她寄给他的她年幼时的照片,还有看到这里她情不自禁地惊呼出声整整一墙的信纸,熨平后贴满了墙壁,还有她画的各种简笔画泪水夺眶而出,她终于能靠近自己交往了十八年的笔友,闻闻他身上的甘草和古书味道。最后的镜头交给陪伴马克思多年的小鹦鹉,它不解地张望着,仿佛从未知晓发生的一切。

这是一部黏土动画电影,画风偏暗,小人们虽然称不上标致可爱,却有着特别的动人之处。玛丽世界的淡彩色,和马克思世界的黑白互为对照,只有人们的舌头、口红、路边的花、玛丽的行李箱、戒指、发卡、送给马克思的毛球是红色的(马克思戴在头上的毛球是他的世界里唯一鲜艳的颜色)。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它的动人不是像《寻屋环游记》那样的回忆与陪伴,而是两人十几年磕磕碰碰走过来的真实。

他们两人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玛丽和马克思小时候都被人欺负,也在爱情上遭遇不少挫折,喜欢巧克力和动画片《诺布莱之家》,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没有朋友。如果说小孩子的灵机一动仅仅是引子,那么孤独才是背后连系二人通信最坚固的纽带。影片一开始便给人们幻想中的浪漫写信袪魅:玛丽第一封信给马克思带来了很大的不安乃至惊吓,当然部分原因可能是马克思本人的精神状态,不过后来的遭遇,我想应该每对笔友都会遇到:生活的意外让回信不得不搁置,对方又因为迟迟不见回信从期盼演变成失落乃至厌恶。

不过我想,正如上帝将人放置在孤独的山谷的同时,又给了人一对情谊的翅膀,只有情谊才能缓解甚至战胜孤独。二人跨越大洋的十余年情谊,终于在最后以马克思的安详离去画上圆满的句号,唔不,我想玛丽或许还会给马克思写信,她会时常去墓地里看他,把信寄往天堂。

电影的配音非常地富有感情,配上信的内容一下子就有种见信如唔的恍惚感,配乐带着爵士的欢快和歌剧的庄严,影片中的Que sera sera很是耳熟。重点说说编剧,这样体现二人情谊和生活的电影,最重要的是人物细节,在这部影片中,主要的剧情都是由旁白和信的内容完成的。我太喜欢玛丽小女孩在心里所说的各种幻想,也为马克思正经的玩笑而忍俊不禁。

不过,生活并没有因为通信而变得童话般单纯美好,反倒因为通信,马克思回忆的阴影被搅动,前几次通信我们可以看到他被欺凌的过去,他从事的诸多不顺利的职业,他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奚落和歧视。而玛丽呢,即便有了这样一位可以为之答疑解惑的过来人,她却仍旧会在生活中被人嫌弃。

《年轻时候》观后感


《年轻时候》观后感

蔡大叔每日谈:亚当桑德勒,娜奥米沃茨联合出演了《年轻时候》,讲述了44岁的纪录片导演贾许(亚当桑德勒扮演)和妻子,一直没有孩子,过着相对无聊的平凡生活,偶然结识了一对25岁的青年男女(阿曼达塞勒斯扮演),他们对贾许的崇拜和肯定给了这个不再年轻男人一道生活的阳光,贾许夫妇开始远离同龄人的圈子,尽力融入这个热情的又是奇思妙想,一切皆有可能的青年人的圈子,各种新奇让贾许夫妇感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热情,当然,他也被同龄人称为一个戴着年轻人小礼帽的老头,虽然他们尽力忘却自己的年龄,然而最终结果却是那对年轻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贾许夫妇的社交资源而制造的一切缘分,最后,贾许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重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贾许说我已经44岁了,很多东西注定不会再有了,本以为揭露了这家伙的虚伪假象,能成为英雄,事实证明我错了,有些时候总在担心我该如何老去,事实上也就是如同其他人一样的慢慢老去,没有什么不同。也许他不是坏,而是年轻。

《少年轻狂》观后感200字


《少年轻狂》观后感

很欣慰韩国也拍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微电影。
《少年轻狂》 由韩国文创振兴会(KOCCA)所策动的青春计划,4位新晋导演4个致青春的故事。
这四个故事基本上涵盖了青春时代的所有层面,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仍能使剧情跌宕起伏并让人匪夷所思。
与国内的青春片不一样,《少年轻狂》更看重青春的某一个层面并努力延展开来,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爱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深深的拥抱,看不到肆无忌惮的纨绔子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形象。
每一部韩剧都少不了欧巴、阿西八,但是却透漏出主人公豁达开放的人生态度,电影不错,推荐欣赏。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观赏作品之后,我们通常会因其中的情节引发思绪。将感悟写成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2)

带着光的人

初二(2)班 王行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带着光的人。

说起光,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明亮、温暖、它在黑暗中闪耀,照亮人们前行的路,它在寒冷中燃烧,使人们感到温暖。而我们如何成为这样带来光明与温暖的人呢?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首先应心中有光。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带着光的人。那是怎样的社会啊!国家的希望留学生们只贪只顾贪图享乐,而人民更是麻木不仁,一群为自己同胞被屠杀而叫好的看客!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抨击所谓正人君子,用呐喊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他说:“以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永远活着,永远为来者指引着方向。

而翻开史书,这样的人还少吗?一生想收复中原的陆游,在典籍中寻救国之路的闻一多,为了世界人民能吃上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一颗颗星星,给迷茫的人们方向。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也应心中有勇气。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交战,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战士们也付出了惨痛牺牲,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尸体,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同胞甚至子孙后人,坚定地走上了战场。

而着眼当下,新冠疫情忽然爆发,无数“白衣战士”拥上了战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他们都是炬火,烧融了冰雪,烧灭了病毒,燃烧在一起,成为了太阳,永远温暖着我们,也烧进了我们的心底。

成为带着光的人,我们也要心中有善,也许是陌生人的出手相助,也许是同学,老师的鼓励,都能使我们温暖,而我们也应成为光,传递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举动。我们都是萤火虫,相互吸引,彼此照亮,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如此光明美好。 最后,我想用艾青的一首诗《光的赞歌》中的几句来结尾:“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力量,无数的微尘汇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又相互照耀。”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带着光继续出发。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3)

和平不是上天的赐予,幸福不会从天而降。71年前,一场帝国主义强加给新中国的战争改变了数万万年轻人的命运,在血与火的残酷战争中,他们的青春在燃烧,他们的热血在抛洒,71年后,有人活到了今天,有人却永远地长眠在那片异域的土地上了,这就是9月3日上映的主题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讲述的内容。

电影是通过采访健在的26名志愿军老兵,由他们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讲述当年抗美援朝血与火的真实经历。

影片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串串刻骨铭心的往事追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聚焦了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那些普通的年轻人。

白发渔樵,秋月春风,战争早已远去,当年最年轻的战士也已经87岁,他们从战争中归来,历尽沧桑,生死于他们不过是瞬间之事,一定程度上说,相比于战友,70年后能够接受采访,回忆往事,他们是幸运的,但也是沉重的。

图片

周有春,志愿军23军67师炮兵营话务员/侦查员。他哭着说,当年他们镇上有147人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跨过鸭绿江。战争结束后,最后活着回到家乡的战友,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三名战友中的最幸运的,因为他没有在战争中受伤。而另外两位战友都在肢体上受到了不可康复的伤害,与死神擦肩而过。谈到战友的牺牲,他早已是满面凄容,泣不成声。

任红举,原志愿军12军31师文工队的队员。时年17岁,北京人,活泼可爱,人称“小北京。任老一脸凝重地告诉我们,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中的画面更残酷。入朝不久,突然而来的一场空袭一次就夺去了几个战友的生命。那个曾经饰演喜儿的姑娘,被炸弹抛入水中,只留下了两条美丽的辫子。还有那个漂亮的河南姑娘刘雯。在河边被炸弹炸得几乎没了双腿,战友们轮流背着她,她不流泪也不喊疼,却在唱歌,唱“我们是中国的青年,站在祖国的最前线。”

他告诉大家,进入朝鲜后,我们就从宣传员变成了战斗员、救护员。在血与火战场,一场战斗过后,他和文工队的战友奉命寻找伤员。夜色苍茫,夜沉如水,硝烟散后的山川寂静的吓人。月色下,他在河边水车旁磨坊里,发现受了重伤的教导员李振堂,那个时候,教导员受了重伤,肠子被炸了出来,已经奄奄一息,但他仍然喊着“前进,前进!”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他靠在自己的肩上,减轻痛苦。教导员在最后的时刻掏出来一块银元,说出了妹妹的名字,意思是让他设法交给他唯一的亲人。教导员最后牺牲在他的怀里,是他将教导员的遗体掩埋,通过组织将烈士的遗物交到亲人手里。

任老一生从事文艺创作,在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场,他创作了歌颂孤胆战斗英雄胡修道的山东快书《金星英雄》,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弘扬了英雄精神。归国后他曾参加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脍炙人口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太湖美》是他的巅峰之作。

图片

94岁的薛英杰是志愿军的一名军医,这个职业让他看到了更多的生与死。老人2019年接受采访时说,他有一个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将一个跟他情同手足的战友遗骸从朝鲜带回国内。这个战友和他12岁时候就一起参军,在部队的少年班,后来一起过江,1951年6月1日,战友牺牲在他的怀里,他亲手埋葬了他,曾经承诺要带他回家,但却没有能够实现。多年来,老人始终念念不忘。影片中,一提到此事,老人泪眼朦胧,老泪纵横,让人心痛。

影片上映前两个月,他去世了,也许他害怕去见战友,但战友不会埋怨他,因为他尽力了,他的愿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此前,国家与韩国政府已达成共识,将有步骤的分批归还志愿军烈士遗骸。就在影片公映前的9月2日,第八批109名在韩志愿军战士回家,这是对老人最好的慰籍。

图片

影片中三个女兵之一刘素谦,是当年的志愿军工兵政治部秘书,电影主创团队找到她时,刘素谦曾经动情地对导演说出“你要再来得晚一些,我可能就走了。”她的确没能等到影片上映,这是无法挽救的遗憾。但因为影片拍摄她又见到了战友熊朝瑞,因此,她又是幸运的。

图片

熊朝瑞,卫生队救护员,作为女兵,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其实更不易。人们常说,女孩子天生爱美,但战场上的美恐怕只能是心灵的美。她说,我们那时候几天才能洗一次脸,几个月都没有洗上澡,身上长满了虱子、虮子,没有空袭的时候,到坑道口相互抓虱子,挤虮子,一个战友却因此而遭突然返回的鬼子飞机扫射而中弹牺牲。这就是战争的残酷,“铠甲生虮虱,……千里无鸡鸣”曹孟德描绘的战争情景在这里重现。

图片

周继成,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机炮连射手,黄继光战友,他目睹了黄继光堵住敌人机枪牺牲的一刻,为战友报仇的信念让他无所畏惧,作为班长,他带领全班战士,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的五次冲锋,歼敌一百多人。他一身英气,豪气干云,即便老年的他,讲述当年战斗情景也是如同机枪扫射,爆豆一般。

王仁山,志愿军后勤二分部汽车1团2连战士,作为汽车兵,任务就是保障弹药和物资的运输。当年,美国强盗利用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运输线进行绝命“绞杀”,当时汽车只能夜间行驶,而且不能开灯,即便这样,也经常遭到空中袭击。我的伯父当年也是一名志愿军汽车兵,据他回忆,两颗炸弹在他的前后车前爆炸,两个战友就这样牺牲了,而他也受了伤。王仁山那句“活着干,死了算”是他们最铿锵有力的誓言写照。

英雄当被永远被铭记,还原真实的英雄故事是影片的初衷,“抢救式拍摄,还原真实的战争和英雄。但有的受访老兵却不愿再回忆那些撕心裂肺的往事。

白清林,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7连连长,他满面凄容的说,“我不愿再提那些事。”

但是,共和国却不能忘记,新的一代年轻人也不能忘记。是你们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的信念,用壮丽的青春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用鲜红的热血浇开了和平之花。青春于你们是硝烟里的璀璨芳华,是保家卫国的无怨无悔。你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亲人,也有朋友,面对战场上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你们以一句“活着干,死了算”勉励自己。于此,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先贤孟子的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身取义是古人崇尚的最高境界。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中曾赋诗明志言:“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插自由花。”是的,敢于直面生死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如今硝烟散尽,万山红遍,春风化雨,歌声如潮。我们生活在自由、平等、富强的国度里,这是何等的幸福,而这一切不正是71年前,那些最可爱的年轻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吗?当年他们是时代“最可爱的人”。71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是时代“最可爱的人”。虽然,他们归国后的境遇不同,有的因伤肢体残缺,一生生活艰难。影片画面中那一对假肢支撑的双腿,那没有五指的手臂,无不让我们动容。一双双湿润的眼睛证实了大家的感受。影片结束时,两个同场观影的年轻人依旧泣不成声,难以止痛。“勇士辉煌化金星”,信念在她们心中升华。

此时,让我们重温一下魏巍先生当年曾经向人们的那个提问,也许更有意义。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朋友,我是早已意识到了自己的幸福,而且还是非常幸福,亲爱的朋友,你呢?

上面就是好作文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30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4)

三月的南部小城,雾气中还飘泼丝丝银雨,木棉花染上了浓烈的党旗红,团团锦簇傲枝吐焰,好似在讲述1950年的初春,但万家灯火点点,却又令人恍惚然然。走进纪录片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又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武装前进,冲进抗美援朝,追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老兵们的故事,感触最美的血色浪漫。

唤一声最可爱的人,舍生忘死保卫祖国。七十二年前,新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美帝列强虎视眈眈。为了免得百拳来,英雄的中华儿女奋勇而上,只为打得一拳开。孑然少年身誓师北上,他们扬起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抱着以生命捍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战场上,最美白毛女不惧生死福祸兮,巾帼之躯迎战而上,只留浪漫在人间;炮火中,河南兵身负重伤之际,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绝不流泪显军人本色;弹坑里,军乐提琴手血染沙场,战士精神激励同仁,保卫祖国永不悔朝鲜战场遍地是英雄,在长津湖、铁原、上甘岭,创造了无数震惊世界战争奇迹,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成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无人忘记,激励后人坚定理想信念、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应一句人民的儿女,青稚为战不负韶华。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每一个年轻一代,都生逢伟大建设时期,今天,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成为全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质朴话语,激荡起无数国人的热泪。他们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人,更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楷模。新时代呼唤英雄,更造就英雄,唯有青年强国家方能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我们要化身热血儿郎,不负人民重托,担起时代重任,牢记使命必达。坚定信仰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干干净净,勤恳苦练基本功,在实践中善于作为,遇困难敢于斗争,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接烫手山芋、吃吃苦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不辜负党不负人民,将自己融入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定义青春的无悔与荣光,创造时代伟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复兴路近,我们正年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坚持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越是艰险越向前,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方能不断创造新的韶华成就,带领今日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满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驶向不可逆转的壮丽航程。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5)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正如老兵所言: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观后感《年轻气盛观后感3000字欣赏》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