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青年文摘有感800字

读青年文摘有感800字

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

墩头镇人事助理夏莉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前段时间读的一本书——《白说》,作者是著名的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在书的开篇代序,《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这篇文章中,白岩松是这样告诉读者的: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今天,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两三声弦。白岩松认为,说了也是白说,不说白不说。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他以一位媒体人的视角与思考,特别真实地向读者展示自己内心走过的路。对于幸福,书中这样讲,“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对于成功与失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读起来就像一碗好喝的心灵鸡汤。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公平的必经之途。”这本书里,白岩松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他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他的话很平淡,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读过这本《白说》,觉得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当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迷茫,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人生的路应当如何走下去,白岩松在书里用自己的切身事例,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谈到本职工作,白岩松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做作解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读到这里,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又是否能做好这撞钟的“和尚”呢?!

《白说》读到最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很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学生时代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种满足感又有点找回来了。现在的我们,都是处在一个快速阅读、资讯爆炸的年代,互联网新媒体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信息便捷,每时每刻都可以刷微博、刷微信、看朋友圈,方便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娱乐了我们自己,但是传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少。不过,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却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朋友,可以让我们在现实中寻找一点人生哲理,感受一些共振与共鸣。

工作与生活再忙碌,也应该抽时间坐下来读上几页纸,就像书中所说:阅读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青年干部读书笔记|范文


市委书记在青干班开学典礼上、在多次相关会议上,都言辞恳切地谈到了党员干部尤其青年干部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作为青干班一名学员,作为一名受党培育多年、在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多年的年轻同志,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牢记教诲,始终不忘学习。

一、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学习日常工作很忙,但不管工作多忙,读书学习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正如费书记在讲话中所说:少一点应酬,多一些读书;少一些饭局,多一些学习;少一些闲聊,多一些思考,读书学习的时间正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坚持读书学习,事实文秘杂烩网上就是不满足于工作现状,敢于超越,努力为社会奉献更多聪明才智。当前仪征经济社会已迈入飞跃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需要大量外部人才加入、积聚、效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在岗在职年轻干部挖掘潜力,提升自己,在各自工作岗位独当一面,开拓创新,出色工作。

二、在学好业务知识的同时不忘学好政治理论

业务知识方面我们也许已经很专,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还必须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增强自己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团结带领更多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尽心尽责。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如同我们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平衡,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才能够和谐飞翔。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大是大非面前势必有可能迷失方向,业务水平也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步。学好政治理论知识,有助于引导专业知识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有助于我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青年干部读书心得体会由中国(jsf)提供!

同类热门: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

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我是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合上书本,掩卷沉思,脑海里冒出四个字,苦难辉煌。《苦难辉煌》是金一南将军写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著作,在这里用来形容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路似乎也恰如其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9名讲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回忆、讲述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的故事,尽管每个人的身份、学识不尽相同,讲述的故事也各有侧重,但从中我们能够非常真实、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一路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一位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

我也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受领悟到五句话: 第一句话,信仰照亮人生。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那盏灯,它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像嘉兴南湖游船上的那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之路一样。没有信仰的人生,犹如黑暗中行路、逆水中行舟,没有目标,不明方向,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总书记那时候小小年纪,就能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农村插队,很难想象,一个稚气未脱、青涩懵懂的少年会有这样的选择和打算,而且还在这样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上一干就是七年,其他知青都走了,他却从知青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他当时是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总书记说,15岁下放到梁家河时,人生一片迷茫,但不久后,他在梁家河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这人生第一课的含量是无价的。梁家河的七年,留给总书记最深刻的记忆是,对人生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信念是支撑信仰的内生动力,有执着的信念,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总书记内心的信仰。也正是这份内心执著追求的信仰,照亮了总书记前行的人生之路。

第二句话,知识改变命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勤学善思,做知识的真正主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同伴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总书记对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他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上山劳动挣取工分,他却没有把读书的这一良好的习惯给改变,没有把学习给落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总书记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知识带给他的力量。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知青的那段岁月里,他“带一箱子书下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书记在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那是学习的功效,读书的功效,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功效不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三句话,实践增长才干。总书记在给年轻干部成长指明方向时说:“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是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我想这应该是总书记成长的真实写照。他到农村插队,开荒、挑粪、收麦、放羊,这是他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接地气”的第一次实践,后来,他担任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建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还带领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这是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第一次实践。正是在梁家河的这七年,在一次次的“第一次”实践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始在他心底植根,担当责任的精神开始在他身上展现。再到后来的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一步步成长为大国领袖,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担当责任这“两件法宝”。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能清楚地找到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实践,奠定了总书记成为大国领袖的实践基础。 第四句话,奉献成就事业。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对于总书记而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是使命责任担当,更是无私奉献付出。在现在的梁家河,可以参观知青淤地坝、知青旧居、村史馆,以及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和代销店,这些都是总书记无私奉献付出的点滴写照。在那段岁月里,总书记始终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也不能招工或参军,他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对于这些他毫不在乎,他就打算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块黄土地,奉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奉献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多年后,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回延安时,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婆姨。”这有种带着媳妇回家见“公婆”的味道,总书记俨然把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就是他的亲人。

他还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对这里用情至深,念念不忘,说明他在这片黄土地上付出了太多、奉献了太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这种默默地无私奉献,磨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从陕北的小村庄走出来,带着宝贵的奉献精神,坚持奉献成就事业,走到县城、到省城、到首都,尽管他把心留在了梁家河,但他注定不只是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而生,他注定为天下苍生而生,他注定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人。 第五句话,苦难丰富人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在总书记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在他的知青岁月里,要过好“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的15岁孩子,哪能受得了这些。他住不习惯,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经常挠,后来都挠得流脓流血。

他吃不习惯,每天吃的是“粗粮”,比如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非常粗糙,难以下咽,还因为缺油,饿时间长了,有一次他竟和知青雷平生蘸酱油膏吃生肉。“劳动关”对于他这个京城来的少年也是极难的,但随着时间延长,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长到10分了。最大的问题还是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但他还是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仍然继续求上进,先是入了团,后面还是因为以团员身份参加了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工作,表现突出,群众认可,才一波三折地入了党。也就是那样一段时期,他从犹豫、彷徨,到充满信心全身心投身到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此时他的思想,已经逐渐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那些苦难的经历丰富了他的情感,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从不畏惧、从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动摇,让他在治国理政的道

读中青年干部要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文章有感


读中青年干部要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文章有感

读过《中青年干部要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一文,深受感触。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的期望,深入思考将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历史怎么写,时时注意加强自身党性品行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念,自觉带头参加各类学习,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切实做到“四个追求”,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共产党人的理想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理想的实现,是为党和人民干事,而不是追求个人名利得失,因此,要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我们党从1921年起,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引,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以说,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革命就难以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取得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危机时刻,又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博大的胸襟、开阔的思路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的基本国策,确保了改革开放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创造了经得过历史、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不朽历史功勋。同样作为一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如果理想信念丧失,走上追名逐利甚至滑入腐败堕落泥潭,就将被党纪国法而不容,被人民群众而唾骂,被亲人家庭而离弃。追求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是个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个升华人生的过程,是为党和人民不断奋斗的过程,

二、加强党性理论学习,贯彻民主集中制

领导干部认知水平低,威信就会低。一把手水平不行,又独断专行,就会破坏民主集中制,就会影响事业发展。党中央对党的十八大集体进行学习了数次,可见党中央对于干部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党员干部的学习就会不断,“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古人尚知学习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更要如此。我们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我们要学习各类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本领。更要认真研究当前影响发展的规律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执政规律探讨,提高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形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习中领导干部要坚持自觉参加、持之以恒、率先垂范,真正利用工作检验学习效果,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推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追求健康道德品行,培养高尚情操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读来仍然朗朗上口、受益匪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将加强品行修养。良好的品行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诚信社会的主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八荣八耻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在汶川、鲁甸大地震中,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我想主要是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革命主义精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军人、医生、教师、志愿者等各个阶层的英雄主义精神让我们感动,5·12地震最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最能提升全体国人的精神境界,最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源潮同志在文章中指出——政声人去后,党员干部只有靠人格力量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培养高尚道操为根本,以加强党性修养为关键,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追名逐利,不以权谋私,以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四、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平衡和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诫子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不把名利看得淡泊就不会有明确志向,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不会得到理想的成功实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能力有高低,岗位有大小,但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将解决群众困难、实现事业发展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体现人生价值,才能走一条无愧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一个干部的成长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做到“能干事时肯拼命,不能干事多读书”,才会以平和心态对待升迁,才能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背上浮名的包袱,不为名利所累,将工作重心投入到工作上来,更好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读《白说》有感


品味书香 涵养心性

——读《白说》有感

臧晓 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工作之余,喜欢随性的读读书,在读书中滋润心灵,在读书中涵养心性。近日,恰逢学校举办“书香校园?涵养心性”书评征文活动,借此机会分享一本近期阅读的好书――白岩松的《白说》。

《白说》是白岩松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是他对人生的感悟。该书于2015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一章: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书中内容涵盖读书、音乐、人生、时政、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读来既有思考的深度,又有生活的趣味;既有对人生的参悟,又有对社会的责任;既有感性的生活,又有理性的思辨,更有偶遇知音的共鸣感和幸福感。

在阅读中涵养心性

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很多分支不断地给我们注入能量,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就是如此。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会给我们填注不同的营养。在《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一文中,白岩松谈到了他读书的“四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在白岩松的家乡海拉尔,阅读为儿时的他打开了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狭窄的空间,寻找到一个更大的世界;“第二个十年”,阅读与白岩松的情绪产生共鸣,《朦胧诗选》等书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言“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白岩松还提到,那时的书店太火了,但凡有新书上市,只要贴出通知,头天晚上就有人来排队。读到这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挚爱,是多么的可贵;“第三个十年”,白岩松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通过读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正如作者所言“让我一下子沉静下来,知道如何以二十五岁的年龄,去贴近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心境”;“第四个十年”,通过阅读《道德经》一书,白岩松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有之誉之,畏之侮之”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懂得了在阅读中找寻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跟随白岩松对“四个十年”读书生活的回顾,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涵养了自己。每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正如三毛在《关于读书》中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在音乐中回归心灵的宁静

关于音乐,白岩松写道,“当文字结束的时候,音乐才开始”。文字承担着表达、释义的职责,有它无能为力的时候。而音乐,却可以带着对人性的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比如,一段一百多年前的乐曲,饱含对人性的描述与思考,或许曾经抚慰过某位德国的知识分子、英国的公职人员,如今也依然能够触动你的心灵。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聊的,“古典音乐的真实,就是把那些几百年前的伟大而孤独的心灵,情感的冲突和情绪的起伏,原原本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丝毫不加掩饰。所以,最优秀的音乐家也是最杰出的心灵密码破译者。”

白岩松还提到了音乐让人动容的三个场景。场景一:当年白岩松准备采访季羡林、任继愈等老学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边听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边写那些老学者的背景资料,当第一乐章出现转折的时候,笔往那儿一扔,眼泪哗地就下来了。场景二:指挥家陈佐煌“文革”期间在一个很闭塞的山沟里插队,有一天,翻山越岭,要去另外一个知青点。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远方依稀传来了广播体操的音乐,他一屁股坐到山顶上号啕大哭,因为他已经太久没听到过音乐了。即使是广播体操的旋律,也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美。场景三:大约十七八年前,白岩松和朋友在回北京的车上,在听马斯卡奈《乡村骑士》间奏曲,他的一位同事突然让大家别说话,特别专注地听,听得泪流满面。这位同事说,他在这首曲子里听到了至美,仿佛让自己的灵魂洗了个澡。

三个不同的场景,三个不同的故事,而相同的是音乐的神奇魅力。这种魅力我也感受过。2009年10月18日的北京,我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在跑到36公里来到奥森公园时,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疲劳期,当突然听到“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的音乐时,回想起为了准备这次比赛,四个月挥汗如雨跑步的日子,一个人顶着30多度的高温围着田径场跑步100多圈的场景,也是瞬间泪流满面,继而全身有了莫大的动力……音乐是无形的语言,因为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因为有音乐,让世界多了一片温馨。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回归心灵的宁静?多听听音乐吧!或是莫扎特的天赋,肖邦的诗意,抑或是舒曼的温柔,李斯特的灵感……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一种心境,只有静静地去聆听,深深地去感受,才能发现她的美,才能回归心灵的宁静。一曲自己心仪的音乐,会让心灵沉浸在如月光般诗意的流水中,忘掉尘俗的无奈、精神的焦虑、身心的俱疲,还心灵一片平静和清明。

在跑步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白岩松和我有一个同样的身份――跑者。他在书中写道“我每周必须跑步五天,非常无用的事儿,但是跑的过程慢慢成为一种享受,自己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

从2009年6月初喜欢上跑步以来,我让自己每日、每周、每月有个小目标,日积月累下来竟然能完成一个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大目标。其实,哪怕是再微小的事情,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读书如此,跑步同样如此。没跑步时,认为跑步仅仅是一项运动,跑步七年来,发现跑步是一种生活。从热情到习惯,从最初只能在田径场上跑几圈到先后完成了北京、天津、杭州、无锡等多个全程马拉松。跑步以来,我发现自己每天都是快乐的,跑步带给我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将跑步与旅行结合,用跑马拉松的方式,“脚踏实地”丈量一座城市,不仅领略了当地风光,更是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身体记忆,给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你跑的每一步,都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拥抱。

跑步如人生。白岩松在《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一文中,提到“相当多的人正以短跑者的姿态和心态参与其中,你刚按照长跑的目标调整好节奏和步态,却随时有人以短跑的速度冲进跑道,飞快跑完一段赛程,然后可能就离开跑道了。你的节奏和心跳会不会被他干扰?”“长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坚守,短跑反而经常在局部的时间里,显得很成功。这时,长跑者的心会不会乱?于是局面就成了这样: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人生需要定力,定力来自一个好心态。“欲速则不达”,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公里都有每一公里的精彩,脚踏实地跑好人生的每一步,多问耕耘,少言收获,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处处充满诗意和精彩。

青年组工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青年组工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插队,度过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眼前常常回放着习近平总书记七年上山下乡的点点滴滴,组成了一位大国领袖奋斗的青春历程,在青年习近平身上闪烁着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们学习,研读主席艰苦青春岁月让我感悟到了勤学、敏行、善思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让我学有所思、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广大青年培养吃苦精神、磨练意志的一面镜子。作为红二代,青年习近平没有选择安逸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到最艰苦的梁家河插队,七年艰辛磨练中,过了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四关。始终自称为一名 黄土地的儿子,自己吃糠团子把真粮食给老百姓。正是这些艰难困苦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刚毅坚卓、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扎根人民的赤子情怀,他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充满艰辛和磨练,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锤炼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反观当下,随着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不少人甚至年轻的党员干部都有安于舒适、逃避困难的心态,面对困难、缺乏解决困难的的信心和勇气。部分青年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骄娇二气较为普遍。因此,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向总书记学习,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把苦与累看作人生最好的历练,把物质上身体上的磨砺转化为精神上心灵上的升华,勇于承担攻坚克难的责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战胜挑战的能力,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

二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海纳百川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广大青年勤奋好学善思的最好表率。就如书中老乡讲道: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对读书已是痴迷,内容广泛涉猎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领域,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中外经典著作。在阅读中,他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之所以能高瞻远瞩,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都与他青年时期热爱学习、痴迷读书有很大的关系。当前,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青年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就只能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以总书记为表率,要始终保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常学常新的态度,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在不断的阅读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成长根基、练就过硬本领。既要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和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养心、养性,增强驾驭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三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广大青年砥砺青春理想、锤炼坚定信念的生动范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提到: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开始。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由于家庭原因,遭受了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但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放弃,变得消沉,还积极参加村里的劳动,努力带领村民改变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面貌。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没有因为父亲的问题对自己失去信心,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确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工作中。到了农村,他丝毫不减对党的忠诚,几次打报告申请入党,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申请书中的承诺,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当前,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的深刻变革、青年就业创业的焦虑以及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锋等等,致使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这就更加需要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打造内心强大的信仰力量。因此,新时代青年学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要源于信,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支柱,就像总书记青年时期一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时刻心怀祖国和人民,坚守初心、坚持信仰,不畏艰难,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

四要学习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干在实处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实践、书写奋斗青春的动力源泉。在历史见证者的口中,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他带领村民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等,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当前,我们国家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要敢说敢做敢担当。因此,新时代青年是践行中国梦的一代,必须向总书记看齐,要敢于做先锋,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既要笃实好学,更要躬行实践。注重深入基层群众当中学习锻炼,历练意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要领,用奋斗书写无悔的青春,把个人干事创业梦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之中。

五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广大青年践行宗旨意识、一心为国为民的看齐标杆。在七年的岁月里,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在插队期间,习近平再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与老百姓血浓于水的情谊,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已悄然扎根。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确保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因此,新时代青年向总书记看齐,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百姓谋福利、做好事、干实事。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七年知青岁月中的习近平无愧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和实践的榜样,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牢记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把好人生的方向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读青年文摘有感


读青年文摘有感(一)

刘芮骁 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

一本本读者精心选出的美文华章,一个个读者亲手筑起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他们的心声,我们的感悟,你们的沉思——晨光的静默中,你长久凝望的,是否是久违的远方,当你飞翔,世界会抛在身后……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实的应该是那些人物传记吧,不管是平凡的还是不平凡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留恋,让我沉醉,在那些人当中,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也有为自己的梦想不断拼搏,坚持,努力着的勇者……他们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们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来,他们的人生是灿烂精彩的,是充满芳香、充满喜悦的,因为那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一直以来,每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总是对自己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头来过,比起很多人,我幸运多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不管你们信与否,我都觉得每个人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来自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当你们遇到挫折时,想想那些像你一样经历过痛苦的人,他们的人生是灿烂精彩的,是充满芳香、充满喜悦的,因为那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 《青年文摘》里除了上述的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让我感动的文章,例如:那些在困境中依旧不屈不挠的人物,那些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文章, 在《青年文摘》里面,你可以一下子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哲理,我的人生旅途才不会显得那么孤寂和忧愁。

太阳想擦去它的泪水,却无能为力,本以为彩虹是它哭泣过后的微笑,却只是太多的泪水凝住了阳光。

看上去很弯的路,以百倍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走过去,却让人最快达到成功的顶点……

读《青年文摘》有感(二)

大爱无声

张璐

《青年文摘》是一本月刊,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能够触动人们心底最隐蔽的那根叫做“感动”的弦。

前几天,我读了《青年文摘》这本书,一篇叫做《天使的翅膀》的文章使我感触良多。

《天使的翅膀》讲的是女主人公的哥哥阿立的事。阿立的父亲死后,原本品学兼优的阿立突然堕落成一个地痞流氓,并且一直用拳头逼女主人公好好学习,而他自己却瞒着老母亲和妹妹去当危险但报酬很高的私人保镖养活着她们。这些事情直到他被人杀害后他妹妹才知道。

看完这篇文章,我哭了。其实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藏在心底。外表凶狠的人,往往有一颗温柔的心,就像刺猬长了一身最硬的刺,却只是为了保护柔软的腹部。俗话说:大爱无声。我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最亲的人,但却无声无息。有很多不会表达爱的人,都不是口头说出爱,而是默默关心着他人。这种爱隐藏在他人身边,无处不在。而接受者却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反感。这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早上上学,桌上的一袋热好的牛奶;下雨天,书包里莫名其妙出现的一把伞;晚上回家,被擦得闪亮的书桌……我们对此麻木不仁,而他们却花费了许多精力。我们渴望有知音,有能用心与之交流的人,但我们却忽视了身边一直渴望与我们进行沟通的人。这难道不是对他们的一种残忍吗?……我们现在身处的是一个近乎冷漠的社会,只有爱与善良才能温暖社会,照亮社会。所以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爱的眼睛,一双感激爱的手,悄悄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点温暖社会!

读《青年文摘》有感(三)

一直以来我都是《青年文摘》的忠实读者,老实说我不是很喜欢读那些厚厚的著作,比起那些,我更喜欢读文摘,每看完一期的《青年文摘》,我都觉得我对生活又了解了很多很多,突然间好像有长大懂事了很多,不知道你们是否跟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感受呢?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欢看“青春风铃”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爱情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周围的一样,读着它就好像在读着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动。它让我觉得爱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虽然很多情侣都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彼此,不可否认,那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让人回味的事情。遗憾也是一种美,没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显得更加珍贵吧!我是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经历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够真正体会到那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我始终认为要想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得到它。无可置疑,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我坚信最后迎来的将会是晴天。我讨厌那些把爱情当儿戏的情侣,一个人的一生能谈几次恋爱呢,人的一生能有几个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数,不需要我说。但话说回来,爱情本来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没有谁能给它下一个特定的定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的体会吧。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那份属于我的真爱就在不远处。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实的应该是那些人物传记吧,不管是平凡的还是不平凡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让我坚强,让我佩服。在那些人当中,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奉献的伟大人物,也有为自己的梦想不断拼搏,坚持,努力而永不言败的勇者……他们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们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来,他们的人生是灿烂精彩的,是充满芳香、充满喜悦的因为那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一直以来,每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总是对自己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头来过,又不会死人,比起很多人,我幸运多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所以每一次我都挨了过来,不管你们信与否,我都觉得每个人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来自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当你们遇到挫折时,想想那些同样经历过像你这样痛苦的人吧,别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相信自己不一定会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就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永远到达不了那辉煌的成功殿堂。

《青年文摘》里出了上述的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让我感动的文章,例如那些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那些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文章,在文摘里面,你可以一下子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道理。真的,因为《青年文摘》,我的人生旅途才不会显得那么孤寂和忧愁,因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拥有更多的快乐回忆,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拥有更多的勇往直前的勇气。因为有它,所以我会好好活下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出精彩,我要打造属于我的天堂。

《白说》(精选)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在我们生活中也如此。

《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一)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2020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2020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2020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2020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2020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2020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2020时,每一个字2020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2020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2020,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2020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二)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间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因为爱好历史所以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有趣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天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有趣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所以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不过是因为他的作品确实有趣,确实让我喜欢。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助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现在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曾经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因为错过,所以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三)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2020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杜娟

我是纪梅花数学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杜鹃。

暑期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朴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过之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记得当初刚上班的时候,自己还是懵懂无知的,我们一起分配下去的三个女孩,那时都是二十出头,我们整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从来没想过当老师干什么,为什么要当老师,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只要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听着孩子们一句一句的叫着老师,就觉得心里甜滋滋的,当时也没想过肩上的责任是什么。如今,这么些年过去了,那两个女孩早已换了其他的工作,而我,仍然还在教育的岗位上坚守着,看着当初最早带的一批孩子现在都已经高三毕业了,不得不让我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说长不短,让我认识到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要想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还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永不遗憾。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不光是给学生教书,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

在读了这本书中第一辑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中的教师心中要有阳光这章内容时,让我颇有感触。当今社会教师工作的压力大,除了上课,备课,还有一系列的培训,开会等其他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时常能听到来自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孩子太难教","家长难沟通"等等。由于心怀一股怨气,因此,对工作逐渐感到厌烦,甚至进入一种身心俱疲状态而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严重时我们甚至会将这样的情绪带到孩子们的身上,如此下去,不仅影响教师对工作情感和精力的投入、自身教育能力的发挥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对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那我们如何做一个健康快乐的教师呢?这就需要我们心里充满阳光,做一个时刻有阳光的人。

如何做一个心里充满阳光的人呢?首先,我认为要有一个健康的心里。人活在世上的每一天应该是快快乐乐的。有的人一生活的很累,比如说,他总是在猜疑别人怎么去评价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没做对,同样一件事我做是这样的,换做别人会怎么做等等,整天胡思乱想,心里出现问题,不健康了,那还能有阳光吗?所以,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有一个十分健康、格外阳光的心态。时时处处以善良、美好的心情和行为做好教育工作,让自己负责教育的孩子时刻学习、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时刻学习、生活在充满阳光的光辉下,并告诉他们要相信自己,因为世间只有唯一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其次,要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你有多爱你的孩子,就要有多少的爱给予你的学生,关心他的学习,关心他的思想,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健康成长,用母亲般的情怀和无私的爱去关心你带过的每一个孩子,对他们做到不厌其烦,无怨无悔。虽然平时他们也有缺点,但我们要学会在他的缺点中找他的闪光点,在他们的缺点出现时,我们应以十分的爱心和阳光般的态度教育、引导、帮助这些孩子并能克服他们身上冒出来的缺点,让他们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快改正,让他们成长得更健康、更阳光。这正是教师应该尽的责任,如果这时候教师不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先指责孩子不对,这样的做法就是不阳光的。教师们只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幸福的充满爱的教师。

再次,我认为教师要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与孩子们接触,不能用对待成人那样的心态,要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童心未泯。这样才能与学生沟通,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友好、亲密无间的关系,与孩子们才容易产生"共同语言",你的阳光心态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和生活,才能让他们无拘无束、快乐的学习生活。

最后,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小学教育要讲究语言艺术。对他们的教育要浅显易懂、充满情趣,在慢声细语中进行。这就要求做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十分的耐心。而这种耐心的养成和坚持,就是一种阳光的心态。没有这种阳光的心态,是根本做不到的。

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和孩子做朋友,用爱来尊重他们。《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的;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了爱,体会了爱,体会了温暖,体会了教师的酸甜苦辣。书中朴实的文字,也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青年文摘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