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

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

再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再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再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

老卢庸观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

这篇文章是90年前他34岁时写的一篇调研报告。多年前读这篇文章时,我的初步感受是——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文章,更是毛泽东确立“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路线的奠基之作。

在湖南农民运动的观察中,毛泽东发现了中国社会的终极力量——农民。

在农会组织下,“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

不仅如此。

毛泽东在这次为期一个月的跟踪调研中还发现了农民革命对几千年封建王朝制度根基士绅阶层的强烈冲击和颠覆。实现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打翻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

如罗振宇所言,士绅无比重要。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的长期存在、其后司马家把子弟分封到地方制衡士绅大族等等做法,都是为了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所作出的制度安排。

伴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士绅大族作为地方势力依托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封建社会是否稳定的基石与关键所在。

士绅阶层稳定,则国家稳定。士绅阶层一旦被颠覆,封建制度则会走上土崩瓦解的道路,步入历史重构期。

可以这么讲,农民在农会组织下短短几个月就彻底颠覆士绅阶层的鲜活案例,把已经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带上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大道。

处于列强瓜分半殖民地境地的中国,士绅阶层的问题不解决,国家是无法整合多方力量通过革命来驱除外敌、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等事件的出现,军阀混战不休,等问题背后,莫不与士绅阶层的存在相关。

没有了士绅阶层这个实质上统治地方的集团,冀望复辟者将失去幻想的土壤,不会螳臂当车与民主共和的历史大势对着干;没有了士绅阶层,军阀混战的财税根基将无以为继。

士绅基层一旦被打倒,相当于阉割了封建制度的生殖能力,让其无法繁衍生息,也就彻底解放了绑在中国人身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枷锁。以往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也会随之土崩瓦解,被松绑后活灵活现的男男女女踩在脚下。

原本被囚禁的人一旦被解放,享受到自由的快乐,势必会与把自己绑起来的一切制度、人和事彻底决裂,并把它踢翻在地、踩在脚下,让其永世不得超生的。

毋庸置疑,这群人——农民,是最具有革命能动性的。

这与马列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显然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列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生产由简单协作、手工业跨入机器工业大生产阶段时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人阶级是马列主义的革命先锋力量。但这与当时中国国情显然是不完全合拍的。

中国长期以来商品经济未能萌芽发展,被各国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中国当时实质上是一个农业大国,而非工业国家。

这决定了城镇,越是大的、发达的城镇,士绅阶层在集权科层制度滋养下就越是力量强大,工人阶级在这些地方与其是无法对抗、革命的。唯有那些权贵看不上的乡下山沟里,士绅阶层的力量才是比较薄弱的。而那里,显然是农民的天下,也是这个国家一切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基地所在。

这是那些莫斯科派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洋共产党人所不清楚的,也是他们坚持在城市发动工人暴动和工人暴动屡屡受挫失败的原因所在。

我想,这是毛泽东选择走群众路线和依靠工农联盟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策略的原因所在吧。

有了这些深入思考,共产党闹革命的正确思想、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开始萌芽发展壮大,并在今后的革命岁月里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华民族不断接近伟大复兴目标。

毛泽东思想、国运前途在这篇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都若隐若现。而从有始有终的角度看,在农民运动中汲取到丰富革命养分的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之际常思李自成失败原因的思想原点可能也与此次农运考察脱不了关系。

此时,若有外国人问我,东方巨龙是何时醒来的?

我会告诉他或她,东方巨龙是从毛泽东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后用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革命鲜血慢慢唤醒的。

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论持久战》、《矛盾论》和大家都知道的《别了司徒雷登》等相比,这篇文章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其对毛泽东之后成长为世界闻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领袖,意义非凡。

(完结)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再读《孔乙己》有感


再读《孔乙己》有感

泽宇

对于鲁迅,我想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对于这位伟大的战士的印象仅仅停留于中学时期的课堂。那个时候,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篇目。然而,对于其文章的深刻内涵我的认识并不深刻。只是在人云亦云的说着什么“吃人的社会”,“愚昧的人民”等等。或许是因为我成长的这个应试年代,亦或许是严重不符合阅读年龄的我,呵,懵懂的少年哪里能读的懂鲁迅。

近日,离开校园初入社会的我刚刚稳定下来。也逐渐想起了从小母上大人对于我的国学教导,间断的读了一些“孔子”,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这一影响了“知识分子”——士数千年的学说有了些许认识,忽然想起了鲁迅笔下这位穿长衫的丑角,恰逢图书促销,便买回了《呐喊》来看。

再读孔乙己,“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吃酒”,“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些熟悉的语句仍然是那么的讽刺,然而我心中确逐渐的产生了巨大的悲凉。毫无疑问,长衫最为知识分子的象征,也表明着孔乙己的身份。这位穷酸的书生,能说得出之乎者也,能讲得出茴字的四种写法,能信口拈来“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等儒家经典名句,确沦为了整个社会的笑柄。

孔乙己,你真的识得字吗?那怎么没考个秀才?孔乙己本来欲做辩驳,确瞬间无话可说,如瘪了的气球一般。然,只有中了秀才才能说明识得字吗?自古以来,士总是少数,其理想抱负多不被人所理解,但大多仍受人尊重。什么时候开始,知识分子需要用世俗的虚名来证明自己的学识了呢?孔乙己是悲哀的,悲在他自己忘却了士的志气。他说得出“君子固穷”,确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分子的富足是其他阶层无可像想的,无论何时,外在的官职、财富等等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影响知识分子的志气,因为他们,或者说我们,有着我们自己引以为傲的支撑,有着富足的精神追求。

我们再来说说,孔乙己的窃。从始至终,他的偷窃行为只是道听途说,并配以他自身的伤残,让人更加的信以为真。如果他真的没有偷呢?这些无聊的看客所见未必是真,而丁举人在当时的社会如何成为了举人,又对同为穿长衫的孔乙己大打出手更是有违“士”的精神。这些人,又作如何评判呢?孔乙己是肮脏的,是有污点的,又何尝不是被这样一个扭曲的社会所逼迫。我们再来想想,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让本本分分的读书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去为了生计而抛弃了君子的气节,这与其说是个人的失足,更不如说事社会的悲哀。

说到这里,其实也是想到了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然对于知识分子的地位和态度,并无显著进展。虽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喊了多年,虽然科技兴国的战略执行了多日。社会的导向并不是一句呼吁或者一两项行政政策能改变的。高考生报志愿以经济等专业为大热门,整个社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博士硕士成为了工作的敲门砖,大量教授论文造假,甚至院士评选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幕。不禁要问,当今的社会,又比一百年前好了多少呢?当今的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处于孔乙己的窘境?

孔乙己在那个悲哀的社会无声的死去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又会何去何从呢?

再读《骆驼祥子》有感


祥子,又一次与你相见

--再读《骆驼祥子》有感

张林玉

想来惭愧,相比较于高中三年,在大学这样时间充沛的日子里,我与书的的接触却少了起来。高中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唯有每周日跑去书店淘着各种的书来看。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日子该是最多彩,最美好的时光了,平淡而充实,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觉得美好。春光滟滟的四月,借着学院举办的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契机,我又重新拿起了高一时看的那本《骆驼祥子》,书很新,一如祥子在我的记忆里的样子。

对一本书包括书中人物,情节等等的看法,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所在书中看见的,感受到的都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我只觉得祥子真是一个懦弱的人,向权势屈服,向社会屈服,连自己爱的人都保护不了,最后还沦为社会的渣滓,混吃等死。那时候的我真的不理解祥子的妥协,一如我不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跻身名著之列一样。

现在再看,直觉的高中的我是那么幼稚,生于盛世的我,怎么可能明白祥子所处个时代的世事百态,炎凉冷暖。祥子淳朴善良,有着自己的梦想,也为之努力着。像书中说的: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其实祥子一直的梦想就是拉好他的车,有一个小家,这样就够了。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他的车一次又一次的被抢被失去,梦想也一次又一次的被践踏。因为祥子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的旧社会,一个好人没有出路的社会,一个把人往地狱里送的社会。

小福子的死彻底击垮了祥子,失去了车,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爱的人,失去了一切的他变得麻木、狡猾、狠心,变成了一个吃喝嫖赌,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但是尽管这样,我们仍然不能去指责祥子,他努力过,挣扎过,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爬起来过,可是社会不让他好过,夺走了他的一切,把他狠狠地踩进地狱。这样的祥子,是让人心疼的,他没有错,错的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

祥子的故事没有教我怎么坚强,怎么百折不挠的与命运抗争,我所能明白的就只是,人生很艰难,平凡的我和你和他,唯有好好活着,精彩的活着,不辜负这大好春光,释然的往上去,往前去。生活有这些,就够了。

在这繁繁浮世,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与书交友,得以体味不同的人生;一本书就是一份陪伴,与书同行,得以丰富我平淡的生活。

再读《背影》有感


翻开语文课本,又一次品读朱自清的那一篇《背影》,对于这篇《背影》,似乎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我们学习到朱自清的一篇《匆匆》时,老师为了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就为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背影》,那个时候,我只是大致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体现了伟大的父爱,而并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去理会其中包含的真情,然而,今天,初中的课堂上让我更深一层地学习了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子情深。
还很熟悉地记得文章开篇的第一段,作者就写到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开始读的时候,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好奇与不解,不过就是一个背影,作者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带着疑问,继续读了下去。作者写到当时自己的家中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加上自己的外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光景更是惨淡,这一点不仅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气氛。因此,作为父亲,不得不到南京某事,而我又要到北京读书,很显然,我与父亲又要分别了。
父亲始终不放心我,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到车站送我。浦口车站的送别充满了不舍,充满了依恋。父亲对儿子的爱在整个车站蔓延。为了给儿子拣车位,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出于对儿子的关爱,在送儿子上车时还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而我,却暗笑他的迂虽说是这样,但其中所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是不可否认的。
车还未开,父亲便执意要为我买橘子。可见父亲对我的爱所谓是细致入微。就连吃的方面也考虑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文中详细地写到父亲是如何攀过栅栏,又是如何购买橘子,如何走过铁道,这一个个细节让人无不感动十分。这是作者第二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望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时的我流泪了,这是一次感动的泪,父亲庞大的身躯战胜了买橘子的重重困难,当我拭干不禁流出的眼泪,父亲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为我放下橘子,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那是因为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办事,尽到了做为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作者将父亲的背影刻画地淋漓尽致,而当父亲离开时,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他走了几步,回头看看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可见父亲心里是如何地惦记着儿子,那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是一种父爱的体现。直到父亲的背影完全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篇《背影》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中的父亲是朴实的,父亲的爱却是伟大的。早就听到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慈母严父,而文章中的父亲却给人一个慈父的形象。
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当我做错事时,父亲便会很严厉地说我一两句,我觉得很是唠叨,也很是不满;有时候与父亲顶嘴,父亲会忍不住教训我,便觉得满肚子都是委屈而有时候,父亲会笑着对我说:嘿,孩子,功课做得如何,有什么困难?要吃什么就告诉我回想起这些,如今却觉得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不管父亲如何教育我,是严厉地批评,还是温和地指导,这不就是父亲对我们爱的体现吗?父爱如大山,是伟大的,有时候也是深沉的,有许多人赞颂母爱,而今,父爱的伟大也不是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再读《雷雨》有感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他有着一切孩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着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虽然是父,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再读《狼图腾》有感


再读《狼图腾》有感

(14级能源与动力 陈田淇 )

第一次接触《狼图腾》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初中的一个暑假,无意间从书堆中发现了隐藏在角落里的它。从翻开它的一刻起便深深地被其吸引,无法自拔了。最近《狼图腾》电影在各大影院上映,不觉又拿起这本书重新读过,又在字里行间收获了许多当初未曾觉得的感悟。

当时作为一名初中生的我更多的是被书中描绘的壮阔草原,原始的野性和狼与草原人之间的生存契约所吸引,尤其是为书中后部分对于草原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而惋惜愤怒。当面对利益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被冲昏头脑做出傻事,书中最后所描述的沙尘暴就像如今我们所遭受的雾霾一样,这些都是一时鲁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那时的《狼图腾》时刻提醒着我,当有利可图时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三思而后行。

如今回头再看这本书时已是大学,尽管对于电影版的《狼图腾》大家褒贬不一,但我却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电影和书籍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所注重的方面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不会全然一致。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本书,发现当初的想法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书中其实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狼性精神,这种狼性精神更多的隐藏在狼群与草原游牧民族的斗智斗勇中。同样作为草原上的顶级生物,草原民族与狼群始终存在着竞争,虽然人类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和工具,但是狼群却有着更加机智的头脑,他们擅长群体作战,在战斗前进行侦查,分配任务,进攻时勇敢耐心,团结灵活。他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壮硕且有智慧的公狼被选为狼王带领狼群进攻,一旦当人类放松警惕,他们便抓住机会进行攻击。就像书中所写到的在白毛风的夜晚狼群为了报复人类,将上百匹军马作为报复对象,对马群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正如之前毕利格老人所说:"人类断了狼群的后路,必将受到报复。"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狼群与游牧民族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利关系,草原人可以说对狼群既爱又恨。

这本书之所以叫狼图腾,在我看来是因为作者将狼性文化认为成一种图腾文化并且坚信这种文化已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甚至是深远的影响了中华文化,只是其一直隐藏于其中被淡忘而已。而作者就是要人们重新发现它并作为当代的一种宝贵精神来继续影响如今的人们。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我们一直是龙的传人,我们所拥有的图腾是龙图腾,而在《狼图腾》中作者主张的是代表强悍进取的狼图腾,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的确更加需要这种狼性精神,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为迫切的需要这种进取激荡的情怀。多少年来我们所崇尚的儒家中庸由于缺少它们,导致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变得保守平庸。有多少大学生是在为了考试不挂科,出了门可以找到一份简单合适的工作而机械地学习。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拼搏努力?诚然出于实际选择前者的人会占到大多数,但如果这样,未来的中国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许多人在等待求到一份工作,而能够创造机会的人却少之又少,若是这样那还谈论什么创新!相比之下,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地作出改变,从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严惩贪官污吏,在外交方面不断进取寻求合作突破,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这一件件大事都让人民看到了"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希望。

《狼图腾》作为一本当代名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发生在平原上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人狼故事。它颠覆了人们对于狼贪婪,凶残的普遍看法,作者作为当事人,用另外一种目光重新审视草原狼,发现了隐藏于其中的毅力,耐心,智慧以及团结。我们只有学会像狼一样开拓进取,坚持不懈,奋发向上,才会使自己永远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一个民族只有学习了这种狼性精神才能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中国农民》有感


在乡下,我们是否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头牛在耕地,它的两条前腿一软,跪下去了,随后,整个身躯全部坍塌在了水田里。一两个小时之后,它自己会站起来。站起来之后呢?只能继续往前走。牛是没有终点的,它的身后也依然是前方。

或许有人会斥责中国农民过于残忍,竟如此虐待牲畜。但人们是否想过,中国农民对自己会比对牛温和吗?

不,不会!因为实际上中国农民就是牛。

他们勤劳能干。每天晨兴耕种,带月归来,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播种阴凉,在滂沱的大雨中守候一份晴朗,在严寒的冬风里盼望下一个春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忠厚无私。在小小的山坳里,他们的粮不多,钱不多,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换得一家人最基本的温饱。但他们笑得真诚,以心待人,甚至在饥荒年代,上交了自己仅剩的粮食,只为了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

他们执著坚韧。牛脾气是他们不被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认准的方向的最好证明。

就像牛始终认准红色的斗篷,坚持不懈的追寻、奔跑着,在受伤之后依旧往前冲,直至生命的尽头。这是中国农民的力量,正如战争年代,无数农民革命军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冲开了新中国解放的大门。

鲁迅曾这样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中国农民就是牛,他们善良、无私,却从不会对自己温和。

解放以前,饱受屈辱的中国农民不畏牺牲地在战场烽火中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新中国的早日建立。

建国初期,一无所有的中国农民不畏世界性的巨大差距,坚信着党的领导,无偿劳动,积极参与,只为了新中国的建设。

改革初期,收入微薄的中国农民不畏生活的贫困,支付着难以承受的上交款,只为了新中国的特区建设添砖加瓦。

发展时期,抛家离乡的中国农民不辞辛劳,仅凭借着廉价的最低工资,持续着最低的生活标准,只为了新中国工厂的不断运转。

中国的农民是一步一步地从悲惨屈辱的深渊里爬上来的,一路上的辛酸血泪,更让他们时刻清醒着受苦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悲伤放弃的权利!

而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未来,无论身处何方,不会、也绝不能有悲伤放弃的权利!因为一旦悲伤了,一旦懦弱了,一旦放弃了,我们就只能被困在失败的山谷里,只能可悲地去祈求太阳洒下的光芒,只能任由历史洪流的无情湮没。

中国,不会对自己温和,也不会给予自己任何悲伤放弃的权利。因为它就是在水田里耕地的牛,中国人不会让它停下前进的脚步,它必须站起来。站起来之后呢?只能继续往前走,因为牛是没有终点的,它的身后也依然是前方。

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合上《平凡的世界》,思索为何一部陈旧的作品竟微微触动了这个浮躁的年代?答案很简单,40年过去了,这本书的读者们依然平凡着。

80后生人的你我并不曾亲历那种深入骨髓的贫瘠,那为何我们仍会被少平、少安的故事打动?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平凡的自己!的确,那个贫瘠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平凡的人们渴望不平凡的挣扎却从未停止。

许多人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的励志鸡汤,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得不平凡。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路遥先生所要表达的终极情愫,少平和少安的故事以平凡收场,所谓的平凡,就是终于在遗憾与无奈中放弃了挣扎,认命了,也就踏实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平凡》的解读,在我看来,路遥先生的文脉中隐藏着对平凡的尊重。他给了我们摆脱平凡的希望,又让我们在希望的尽头重归平凡。他告诉我们,这条弧线就是我们的生命,它从平凡开始,无论划出过多美的曲线,终归是要归于平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尊重这份平凡,因为这才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与归宿。

许我胡思乱想,假如90年代的路遥先生可以续写《平凡的世界》,我想,少平、少安两兄弟定是冲入了改革的浪潮,在历经了一系列刻骨的艰辛与铭志的蜕变之后,他们终于征服了命运,变得不再平凡!所谓不平凡,许是远离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在北京或上海叱咤风云,甚至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喊出了中国人不再贫穷的豪言!他们有了更多的会议、更多的酬酌、更大的梦想,世间天地、海阔天空!男人的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曾经所有的挣扎、妥协与不甘终得释怀,生养出一份俯视过往一切贫瘠和情感的好日子来……故事发展到这里才可谓一部完美的励志鸡汤!可那样还是路遥先生么?还能让我们感动落泪么?还是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平凡的世界》么?一定不是了,也一定不会这样结束的。

我想,路遥先生会这样写下去:少平衣着华丽的西式正装,但却没有了过往清澈的眼神,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微妙起来。当一切都被飞快地推向极致之时,他病了,病得很重,历年的劳累、心机、应酬浸染了肝脏。中药、手术都止不住刻骨的钻痛,那个以为遥远的终点瞬间就来到了他的眼前。那几日,他突然想吃家乡的馍馍,怀念着黄土地的味道,竟吃不下许多,期望也已渺然。他的故乡村落已经消失,消失在开发区一望无际的厂房里。他的家人们住进了农民别墅,不再种田,不再挨饿,老人老去,小辈另有自己的活法。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就连曾经修起的窑洞也淹没在了宽阔的马路下,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即使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少平。

读到这里,有些人会说,你的立意有问题啊,若是这样,那平凡的人追求不平凡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意义何在?难道混吃等死不成?当然不是,挣扎是人生是最宝贵的动力,但在我看来,对于绝大多数的你我而言,它的意义并非改变平凡,而是让我们可以在挣扎到再无一丝力气之时有资格平静的说一句我已尽力了,只是运气不好吧,然后安静的回归平凡的世界,回味着用尽全力划出的优美曲线,踏踏实实的生活下去。

当你我老去,我们一起重回平凡的世界。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文/梁兔子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稿件写于2010年5月10日)

相信《再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