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全员参与经营读后感

全员参与经营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时势造英雄。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或许你需要"《参与感》读后感:时势造英雄"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时势造英雄

——《参与感》读后感

我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半个月决定开始写这篇读后感,一方面让我对书中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助于给年轻人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这就是我写它的初衷。书看得不算快,七个章节一共看了半个月,这是我故意为之。我不想只是像看小说一样飞快看完换下一本,也不想像看教科书一样看一部分忘一部分,每个章节看完以后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找实例,这不仅让我能够深刻记忆,更让我不止是个看书的人,而是个观察生活的人。

诚然,《参与感》这本书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先生在2014年所著,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小米公司:它有经验丰富又富有理想的创始人团队,它的员工都是它产品的粉丝,它有扁平化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快速的反应决策机制,甚至还有十分人性化的办公室和发布会。我在2017年年末的时候看完,存在三年的时间差,我买这本书看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时代发展和变化那么迅速,三年时间小米公司说不定早就已经不这样运作公司了,而且市场也不欢迎同样的玩家现在入局。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家史和运作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模仿他,难道说去网购一本马云发家史就可以创立另一个阿里巴巴嘛?显然不是。另外存在时间差可以让我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当年就阅读这本书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觉得黎先生在吹牛画饼吧。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让你多拥有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平常了解一个公司只能从公司的外部了解,例如它的股票价格、主营业务、季度年度财报等等,而这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式的书可以让我们有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小米。

言归正传,这本《参与感》共有七个章节,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和作者笔记。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作序,序言中雷军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称这本书的质量"超出我的估计,阿黎做得很棒",吹捧的成分有一些,但能让雷军这样骄傲的人竖大拇指推荐,这也让我愈发有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接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打算挨个章节去解读,因为我不是经管类专业,无法做专业上的解读,更没法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来解剖它,我能做的就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把我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初翻目录,跟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公司发展的书,大多是属于历史书式的编年体,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是一个阶段,然后用纪实的文笔来写,让读者就像看历史书一样从公司团队创立到某一个阶段,除非公司极富传奇故事性,不然这样看不了一半就没有足够吸引力了。本书的作者采用的是层累式,就好像一个蛋糕,你最想吃的放在最外面,可以最优先吃到。

说回到书中,第一个章节叫参与感篇。当我们从内部了解一家公司时,最想要了解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没错!作者就把这个首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参与感。通读本书就知道参与感是小米公司所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外界看来,小米公司是玩粉丝经济,可是并不清楚小米是怎样玩好粉丝经济的,答案就是——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让用户和粉丝有一种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发布的各个环节,甚至让粉丝进入公司成为员工,让用户感同身受的参与到手机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拥有主人翁感觉。这些在传统公司看来简直是疯了,让客户设计产品,他们懂什么叫设计嘛?让用户参与测试,他们懂那些参数背后的意义嘛?让用户参与发布会,他们清楚发布会流程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一个都不懂,但是产品做出来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呢,就算他们无法代表整个用户群体,也能代表跟他们类似的小群体,这些粉丝用户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圈子进行"感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感,这个公司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米科技这家公司令人惊讶的不只是他们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各个环节,而且还是让员工有参与感,或者说被尊重感!尊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形势一边倒向资方市场,员工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不管在于日常业务反馈、工作环境以及薪资酬劳都处于相当低水平条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畸形结果,比如上传下达的战略策略无法实施,员工只想做好份内的事情,拿好这个月的工资,他们不会想要改变现状;再比如公司内部怨声载道,甚至离心离德,员工们想要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合理的工作休息搭配,而上层管理人员无从得知,或者不予理会。在这个层面上很多老板会问为自己辩驳"我也想对员工好,可是钱从哪里来?".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真的获得比上一年更高的收入,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工作环境并且使用更科学的工作休息制度嘛?答案在大家心中,终究根源还是因为在传统企业里员工的地位较低,老板可能会投一大笔钱给代工厂更新流水线,也有可能投更大一笔钱买一项技术,却不会想到员工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科技可以做到这些,从而实现商业奇迹呢?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独特性,一方面它跟传统企业相比,关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公司的差别,这个就不用多解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而另一方面小米跟其他同类互联网公司也有极大差别,首先早期的小米不像一个公司,它不生产产品,也不卖东西,更像是一个爱好者聚集形成的组织,活跃在各大手机论坛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刚刚做好的新系统,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继续改进系统,大家在一起玩手机玩系统。

其次早期小米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变现赚钱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教父级人物雷军了,雷军28岁就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一手将金山推向高峰,此后又进入投资界,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投资界有一句看似玩笑话的真理:投资人不管你月活日活,你首先得活!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早已经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了,此时的雷军召集身边的伙伴一起创业,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探索,这样的创始人团队就已经跟市面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见多识广,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有更强的号召力拿到更多的融资。在雷军的努力和带领下,小米可以在没有高业绩支持的早期依然按照既定战略沉淀用户,不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测试中去,可以发挥极客精神做到极致,而不至于急于变现生存。

第三就是小米"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在网上有非常多描述小米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说法,我觉得"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最具有代表性。对用户,小米充分尊重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跟用户在论坛上交流和互动,吸取接纳意见,然后更新系统后继续这样循环,不仅让产品日趋优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用户;对员工,小米足够信任员工,在小米之家里员工可以自己商议装扮店面,也可以举办小活动,赠送小礼品,可以向主管部门提交优化建议,连绝大多数公司不重视的客服部门,小米都会拨专项资金给他们装扮办公区。书中有一句话诠释了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把员工当客户,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我深以为然。多少年来人力部门苦恼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为公司奉献的难题就这样不攻自破了,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收海量信息,心思变得十分活络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人心,就像上古时期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比围追堵截要有效。小米用实践证明当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用一个职场热词:自我燃烧。

第四那就是《参与感》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和理念:小米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服务从产品卖出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不光在传统企业,在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目标是卖出产品,之后产品和公司再无关联,至于客服部门仅仅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防火墙罢了。而在小米提出这个新理念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其他公司大呼看不懂,比如客服人员的高薪酬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比如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的功能更多在于售后和体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线上,再比如每年一次的"米粉节"等等为粉丝定制的活动,这都是在产品卖出后继续维持与用户关系的招数,让小米用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式消费和参与式消费,更让粉丝们"一日为米粉,终身为米粉".

接下来我想单拎出一个章节来说一下,新媒体篇。如果说之前说的四个方面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新媒体就是时势造英雄,后面的这个时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约就在十年前,第一批经典智能手机出现;五年前已经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他可以生产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新媒体的代表是微信、微博以及QQ空间,他们在萌生之初都是不被传统行业所理解的,而现在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融入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之所以要单独谈新媒体,因为这是上一个商业时代不曾有过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吃透新媒体的玩法,所以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同时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也最大。在许多年前很多传统大企业做广告的方式是广撒网,军备竞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广告费铺出去,目标就是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知道我的产品叫什么;而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费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广告,乍听起来这很矛盾,我的确是在做广告,而又要让别人觉得我不是在做广告,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哇?这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分享经济。相比起直来直去的广告,人们更容易接受从别人那分享过来的东西,这可以让他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做新媒体时期的广告,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用户,一个使用过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资深用户。而其他的什么造势和借势营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前几年兴起了一股叫"互联网转型"的风潮,一度引发草木皆兵般的恐慌,对于互联网如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大佬们开始坐立不安,力图主动求变,而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互联网企业表面光鲜,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承受的压力却是传统企业无法想象的,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打拼不容易,但是一旦从众多企业堆中脱颖而出,那么行业老大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就像金字塔型的结构,行业领先者死死压制住后来的人,每一个要突破现有等级的公司都得挨个超越;而到了互联网行业,变成了仙人球型的结构,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又冒出一根刺,它不需要跟行业打招呼就可以噌噌噌完成资源和资本积累,而他们的估值蹿升速度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巨无霸们都是在五六年之间就迅速完成对行业大佬的逆袭的,而且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足,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互联网的头头们随时要提防人群中冒出一个家伙,扬言要超越他。而在传统行业想要超过一个等级的公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可想而知,当行业大佬听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他只会轻描淡写的说"等你小子在这个行业混够十年再来说这句话".诚然时代在进步,公司结构和人员需要进化,但并不能生搬硬套最后丢了自己立足的本钱。

到我看完这本书后,小米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小米创业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列的商业奇迹。在2017年小米科技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关注小米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小米除了做手机以外,还扩展了以小米手机为基点的一系列生态链,例如路由器和电视等等,现在小米已经把重心从手机渐渐过渡到整个生态链的打造上,更让小米上下感到振奋的是,"便宜好用"的标签也已经从小米手机扩大到整个小米品牌。后来的创业者也许不会像小米这样顺利,也许不会有像小米这样大的影响力,也许到达不了小米现在的高度,但是向书中的小米和现实的小米学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曹操的启示》有感:时势造英雄


时势造英雄

——读《曹操的启示》有感

肖曦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曹操是中国百姓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称其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臣贼子。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也有他的缺点和历史局限,比如诡诈多疑、心狠手辣,好战嗜杀等等。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他的才华和功绩,他雄才大略,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知人善任,才华横溢,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曹操的启示》这本书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曹操的一生进行剖析,在大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笔者从书中选取曹操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几件事情来进行分析,从而让曹操的形象更加清晰,让人回味无穷。

胸怀理想,目标坚定。公元174年,曹操20岁,任洛阳北部尉,按现在的话说,相当于洛阳市北区公安局长。新领导上任,就下了一份政治宣言"划清界限,树立威信".曹操走的就是这个路线。当时洛阳作为国家的首都,地方豪强和乡村恶霸都因为在朝廷有靠山,所以都不怎么把王法放在眼里,曹操一心想整顿治安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所以在衙门口摆了两排五色大棒。专门用来惩治违反禁令的人,不管对方后台有多硬,只要违法照打不误!这其中就打死了一个曹操父亲曹嵩的朋友,曹嵩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如此鲁莽,竟然把自己圈子里的人给打死了。曹嵩想的是小圈子,是个人私利,而曹操想的是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被小圈子利益所束缚。做大事,必须要有大算盘,放下小算盘。只有大算盘,没有小算盘,是伟人;只有小算盘,没有大算盘,是庸人;为了大算盘,放下小算盘,是高人。能教育人人都放下小算盘的,那是圣人。

真才实学,活学会用。曹操当年辞官归乡的时候,有过一段闭门读书的经历,他在学习方面下过不少功夫。"拜议郎,常拖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误。曹操读书,不关读书上的内容,同时对文字进行评判和分析,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体系,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曹操把自己对兵书战策的学习成果整理成著作,直到今天仍是兵法经典,如《孙子略解》,《兵书摘要》,《兵法》等等。不过这两点不足以帮助曹操很快的提升,只能说明他在知识上进步了,理论功底扎实了。但是他不是一个死学书本的人,他喜欢尝试、探索,喜欢冒险,把知识和直接的体验及间接的经验相结合,让知识活起来,把知识点和生动的场景、人物、故事,特别是亲身体验相结合。

集思广益,尊重事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人一旦遭受了挫折和失败,最大的麻烦就是陷入自责和悔恨,无法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其实,高人从来都不是从来不犯错误的人,而是出错之后保持清醒,能用高明方法补救的人,痛失兖州是曹操事业早期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样的经历也教会了他很多,他放下架子,充分尊重事实,并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重新夺回兖州的过程中,他听取了两次建议,分别让他躲过了袁绍的阴谋诡计,以及在攻打徐州和兖州的选择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广纳贤才,惜才爱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这些声情并茂的文字,表达了曹操对贤能人才的爱慕和思恋之情。同时,在对待可用之人的态度上,曹操也是做得游刃有余,让人折服。他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军事进攻创造条件,政治招抚打开局面。"凡是能够归顺的,一律接纳,并且既往不咎,封官封爵。例如张辽,曹操大破吕布之后受到了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有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感动不已,愿意归曹,并成为了一员大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

曹操的一生是真实的一生,也是精彩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的奋斗史,也是一个飞鹰走马的不良少年成长为雄才大略的管理者的个人发展史。从曹操身上,我们发现很多,了解很多,学会很多,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把这些运用到实践中去,去追寻和创造我们个人以及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写于2018年4月·广州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一)

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刚读时觉得没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得过瘾,这也是读得慢的原因。后来越读越发现,其实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 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2020,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性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 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2020,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二)

关于读完《参与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我感觉抓住商业发展是规律,80年代是靠产品,90年代是靠品牌, 00年代是靠口碑,但是后面一定是靠参与。按用户的想法来制定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制造品牌,一切围绕用户出发。

关于参与感读后感的几个层面如下:

先说内容。对于小米手机而言,写的每一条微博、编辑的每一条微信图文、策划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产品广告、每一场产品发布会甚至每一页ppT,都是在社交网络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产品即营销,小米手机推出的每一款爆品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网友口碑相传的主体。

再说渠道。对于书中所说的吸引粉丝,构建粉丝团,在社交网络上做自媒体,其实还是自建传播的渠道。在粉丝团营销模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是要购买的,无论你是做电视广告,还是报刊广告。但是,小米手机有了粉丝团以后,可以不用花一分钱,粉丝就替它口口相传做营销。这也就是为什么黎万强所说的,创业公司不要做广告,而要做自媒体营销。截止到2020年6月,小米论坛有2000万用户,QQ空间有3000万用户,微博和微信用户都超过600万。小米手机在这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红利,积累了大量粉丝,相当于自己在互联网里建立了口碑传播的渠道和通路。

最后说一下触发机制。对于传统的广告而言,操作方式简单粗暴,只要把广告在媒介上播放出来就行了。而对于粉丝团营销,则需要在内容和渠道之间产生化学反应,需要调动粉丝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替你做传播。这个触发机制,其实就是黎万强讲的参与感,通过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动营销的人民战争,这就是三三法则的三个战术。

开放参与节点是指通过小米论坛和社交网络平台,让粉丝的声音和需求得到表达,最终表现到产品的更新上,让用户真正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设计互动方式是指,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内容传播,最关键的不是让人觉得的东西有多牛逼,而是让参与的用户感觉自己很牛逼,激发他们参与进来,并通过种子用户的分享,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里设计的互动方式,其实就是设计的分享的触发机制,是粉丝团营销和社会化营销的核心所在。

而扩散口碑事件,则是一种营销战术。通过扩散口碑事件,就是通过把一些小圈子里的好玩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甚至再创造,变成一个众人参与的大事件,也就是黎万强说的天天上头条。

除了这个三三法则以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值得大家思索,就是小米的品牌观。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做品牌的顺序一般都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再维护忠诚度。而对于小米等互联网品牌而言,则是先做忠诚度,等通过口碑传播达到一定量级以后,再做知名度。


《参与感》读后感(三)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2020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活动、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一:《参与感》读后感

(1250字)

《参与感》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跨过了国庆七天长假才读完。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一性一的关联和实质一性一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一性一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一团一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一团一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一团一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一性一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一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一精一益求一精一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一逼一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二:《参与感》读后感

(2295字)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一性一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一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一逼一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一逼一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潮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一爱一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一爱一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一爱一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一性一,你让粉丝一爱一上了你,但一爱一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一爱一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一性一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一精一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一性一”等。所有一精一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一性一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一妈一一妈一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一性一,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丶活动丶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一性一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参与感读后感三:《参与感》读后感

(1115字)

关于读完参与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一式。我感觉抓住商业发展是规律,80年代是靠产品,90年代是靠品牌, 00年代是靠口碑,但是后面一定是靠参与。按用户的想法来制定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制造品牌,一切围绕用户出发。

关于参与感读后感的几个层面如下:

先说内容。对于小米手机而言,写的每一条微博、编辑的每一条微信图文、策划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产品广告、每一场产品发布会甚至每一页ppT,都是在社交网络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产品即营销,小米手机推出的每一款爆品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网友口碑相传的主体。

再说渠道。对于书中所说的吸引粉丝,构建粉丝一团一,在社交网络上做自媒体,其实还是自建传播的渠道。在粉丝一团一营销模一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是要购买的,无论你是做电视广告,还是报刊广告。但是,小米手机有了粉丝一团一以后,可以不用花一分钱,粉丝就替它口口相传做营销。这也就是为什么黎万强所说的,创业公司不要做广告,而要做自媒体营销。截止到2014年6月,小米论坛有2000万用户,Q一Q空间有3000万用户,微博和微信用户都超过600万。小米手机在这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红利,积累了大量粉丝,相当于自己在互联网里建立了口碑传播的渠道和通路。

最后说一下“触发机制”。对于传统的广告而言,一操一作方式简单粗一暴,只要把广告在媒介上播放出来就行了。而对于粉丝一团一营销,则需要在内容和渠道之间产生“化学反应”,需要调动粉丝的积极一性一,激发他们替你做传播。这个触发机制,其实就是黎万强讲的“参与感”,通过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一性一,发动营销的“人民战争”,这就是三三法则的三个战术。

开放参与节点是指通过小米论坛和社交网络平台,让粉丝的声音和需求得到表达,最终表现到产品的更新上,让用户真正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设计互动方式是指,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内容传播,最关键的不是让人觉得的东西有多牛一逼一,而是让参与的用户感觉自己很牛一逼一,激发他们参与进来,并通过种一子用户的分享,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里设计的互动方式,其实就是设计的分享的“触发机制”,是粉丝一团一营销和社会化营销的核心所在。

而扩散口碑事件,则是一种营销战术。通过扩散口碑事件,就是通过把一些小圈子里的好玩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甚至再创造,变成一个众人参与的“大事件”,也就是黎万强说的天天上头条。

除了这个三三法则以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值得大家思索,就是小米的品牌观。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做品牌的顺序一般都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再维护忠诚度。而对于小米等互联网品牌而言,则是先做忠诚度,等通过口碑传播达到一定量级以后,再做知名度。

《参与感》读后感800字


本书以参与感为主题,讲述了小米公司在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如何践行参与感三三法则的。

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环节、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2008年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

口碑是一种主动式的口口相传,而到新媒体,就是点赞和转发。人们常说品牌的口碑最重要,重要不是你的品牌好不好,而是你的口碑是什么?小米的口碑是性价比高。这是大家能亲身感受到的,大家提起小米产品时用得更多的一个词。以前便宜等于没价值感,小米重塑新的价值观,便宜也有价值感,甚至是超值感。小米内部用专注、极致、快成就了小米的口碑:信价比高。

同样,一个企业想拥有好的口碑,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是所有基础的基础。产品为中心,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服务是也一样,用户是谁,你解决了用户那些痛点,你解决痛点的这些服务质量(含技术质量)是否稳定可靠,都是服务业需要深耕的。

小米成功的独到之处就是与用户做朋友,让用户成为粉丝,让粉丝参与产品开发,让粉丝称为专家,这相比其他制造商而言都是很难得的地方。

其实,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参与感,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敢于放下公司的根多常规的理念和观划,包括产品和营销高层的规划,真正让用户与到产品当中,是非常困难,因为用户的需求很多是不可描述和不可控的,但是小米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引导和疏导,真正让用户为小米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需求和指引,从某个面来说,小米前期的50万用户等同于小米的产品经理,反而小米的相关团队变成了执行者,形成了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找到了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营造了对应的仪式感,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小米。

《参与感》读后感1000字


【参与感篇】

1、创业过程尤其是创业初期,核心骨干中要建立无懈可击的革命友谊,这种情感是在业务困难时候的“法宝”

2、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3、和用户做朋友而不是“视顾客为上帝”或“让用户下跪”

4、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产品),做粉丝(用户),做自媒体(内容)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产品篇】

1、多想多问不可能的事情:“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能不能不花钱带来XX销售额?”

2、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有时候用户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专家的意见及和用户的深度互动是需要的

3、学会做减法:有那么多的需求,先剔除不重要的

4、实战中迭代产品的方式,可以先内部试用(内部开发销售网站卖可乐的故事)

5、活动要产品化,产品活动化

6、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7、设计模式,让用户激励团队,而不是总指望公司给激励

【品牌篇】

1、设计模式,让品牌潜入大脑(认知);

2、针对于已有用户,创造一些爆点;

3、给不同层次的用户特权;

4、将用户打造为明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提升参与的欲望

5、做品牌想名字要:中文名,容易记下来并容易传播,顶级域名可获得,商标可注册,便于国际化,对应的吉祥物出来品牌具象化。

6、剧场式发布会:产品够分量,内容够明细,气场够集中

7、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先预热,再集中爆破砸资源

8、互联网营销要快:抢首发,上头条。

9、不能忘记产品是1,营销推广是后面的0,没有1,所有都没有意义。

10、学会利用热点事件,例如10亿赌局,娱乐化营销

【新媒体篇】

1、先做服务,再做营销,营销要讲人话,别人听得懂才行,不能太专业太高大上,不能“刷屏”;

2、花精力在内容制作上和激励用户参与内容制作上;

3、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把微博当成网站来运营;--现在微博的渠道和以前的不同;

4、QQ空间是偏年轻化的,现在00后使用QQ空间的比例超过微信;

5、微信主要作为服务的平台,作为营销的会有问题——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微信营销号

6、用论坛把所有用户笼络起来,创造独立的圈子

【服务篇】

1、服务部门要让每一个员工爱上产品;

2、做客服的要有产品经理的本事

3、让客户感受到服务场景就像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互相帮忙一样

4、不断提升服务的速度

5、给服务人员更好的工作环境,只要他们舒服了,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传统的服务门店基本都是外面豪华后面很乱很脏的。

【设计篇】

1、文案策划要“一剑封喉”,戳中用户痛点,用户可以快速理解(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

2、设计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一定都得是很刻板的,可以俏皮,可以出新。

3、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如果创业,一定别忘了找一个靠谱的设计师

4、设计管理三板斧: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公司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三个的排序。

【其他】

1、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要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关注什么--这是我所欠缺的,现在00后关注什么我都不知道了

2、产品要能慰藉人心——无印良品

3、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才能做好产品及服务

4、爆扁爽:

爆:产品策略、产品结构

扁:组织结构要梳理,扁平化,发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爽:团队的激励,管理者要和团队成员打成一片。作者:胡士南

参与感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有人热爱读书如同热爱生命,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将我们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一点点的记录下来,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参与感读后感10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参与感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相对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看得进度有点慢,跨过了国庆七天长假才读完。刚读时觉得没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得过瘾,这也是读得慢的原因。后来越读越发现,其实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 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性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 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 篇2

小米模式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其商业营销中渗透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值得大家深入学习和借鉴,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自己总结了几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喜与不喜,都是希望来吐槽,毕竟参与是最重要的!

1.口碑传播是小米模式成功的关键:

书中提到,小米从头至今,一直是把用户的口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维护的,从最初的100用户,到如今6000万用户,都是通过口碑的不断扩散来积累的,最初的100用户既是发烧友,也是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分散传播,对于新的用户购买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也就是书中提到的种子用户,另外也举例了谷歌的Gmai几千个试用账户必须通过邀请码的体验传播,韩都衣舍的时尚快速跟进也是得到了女性在各大社交媒体的推荐,都是说明了获得好的口碑必须通过新的社会化媒体来进行分享和传播。

2 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

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3 产品过硬,性价比最高:

口碑的传播得益于要有好的产品,小米就是做到了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做到了极致,因为现在的用户了解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你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够精细或者没有特别新鲜奇特的东西,用户是不会买你的账的,而且要求营销部的同事对于产品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工程师,也就是要真正的读懂产品的设计和理念,并翻译成用户能听懂的大白话来跟用户互动和沟通,所以要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做营销。

4. 把握好口碑推荐场景:

也就是用户在向新用户推荐小米的时候,这个场景该如何来定义,书中提到,小米不喜欢玩用高大上的词语或者其他噱头来进行定义,而是推荐就是用大白话和通俗易懂的话来进行口碑传播,比如,小米手机就是快,操作很流畅也很便捷

5. 服务要走心,学会讲故事。

也就是在整个小米的整个内容运营中,跟用户要用听得懂得话术来沟通互动,随时随地根据场景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语言来交流,要投入感情,而且做好用户分享扩散的引导,做到大家融为一体的感觉,另外在传播过程中把产品的制造做成故事和话题,例如界面的好看,一开始小米的界面相对于苹果和安卓是比较难看的,经过长时间的优化,最红变得千姿百态,在产品设计上做到了安卓体系是最出色的。

以上是对小米营销模式的几点看法,希望可以跟大家共同交流。

参与感读后感 篇3

参与感,一个因为小米而火热的词,在互联网产品体系中,其实并不新鲜,例如腾讯的QQ秀、QQ空间等产品设计与运营,都渗透着参与感的因素,但这本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确实是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把参与感进行系统总结。

雷军在序言中写: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福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小米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来完成产品研发,来完成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用户服务,吧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这本书的精华,就是作者黎万强总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从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对参与感的构建与论证。

这段时间在组织产品经理众包的读书到写书活动,目标是邀请工作在第一线的有实战经验的产品经理完成100本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读书的应用总结。我选择的书目,就是这本《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参与感读后感 篇4

创业几年,雷军雷总曾表示,“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现在已经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创立小米公司时,雷军曾参考过两家公司——同仁堂和海底捞:向同仁堂学产品,向海底捞学口碑营销。

“我的梦想从来都不是做一家大公司,而是一家小公司,现在小米还是一家小公司,内部结构及其扁平化,把做好产品的理念贯彻到底,用户和米粉的意见完全可以帮助小米的管理。”

“我不想再做一个华为、腾讯或者联想,只想做一家小餐馆,让顾客常常说‘老雷给留个座,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01▶参与感是什么

在《参与感》一书,其实就是反复再诠释作者所理解的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那么什么叫参与感呢?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通过掷骰子来获取相应的奖励,骰子点数越高奖励价值越高。

而掷骰子的方案有两种:

付出2美元的成本,可以自己掷骰子

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别人帮忙掷骰子

心理学家在不同的群体中都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几乎有80%以上的人选择了A方案,愿意支付2美元自己掷骰子,即使两种方案的概率完全一样。

无数类似的实验结果证明:给予用户相应的控制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控制感的产生,源自于他的参与程度。

张敞画眉被寓意为婚姻的佳话,恰恰也在说明,有参与感的婚姻,可能让婚姻生活更美满,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参与感,是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呢?

同样都是标准化的经营,KFC几乎冷冰冰的流程体验,而海底捞口碑在外的服务体验,恰巧可以说明,正因为是顶层的经营思维不一样,导致到了用户触达层面,就会是有截然不一样的感知,所以《参与感》一书,开编就在说,小米品牌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因为社会化媒体下的口碑传播,而小米口碑的核心关键词是“参与感”,其实口碑的触发,是因为人们在建立足够信任的情况下,总是乐于传播利人利己的事情,毕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正因为参与感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所以他一定是以“用户”为核心,这意味着我们所销售的东西,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产品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还要满足用户的心里需求,获得满意的体验感,而往往很多的经营者,在思维层面,仍然执着顽固地停留在满足用户产品需求的层面,而忽视心里层面的需求,从而导致在革新过程中,如同邯郸学步一样,效果差强人意。

02▶营造参与感的关键点

满意的体验感,其实就是源自用户的真正参与,而触发真正参与的关键在于营造出“仪式感”。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参与感》一书,大量描述了小米是如何营造仪式感的。小米在论坛上给予用户特权如F码,小米会员,优先参与小米公司各种大型活动,比如8·16发布会、爆米花盛典、4·6米粉节等小米重大活动,其中,VIP认证用户赠送部分免费参与活动的资格。

比如即将来临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哪怕千里迢迢,哪怕历经艰辛,我们都是风雨无阻地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正因为传承所营造的仪式感,每年都在造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神话吗?正因为仪式感的背后,有着参与者精神层面的愿望或需求,有着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感,有着参与者对内心某种事情的“确认”。

《啥是佩奇》实际上是《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电影预告宣传片,讲的其实是关于一个春节团圆的故事。画面刚开始是一位乡下的老爷爷在山上给儿子打电话,信号不好,爷爷问孙子过年要什么礼物,孙子说:“佩奇”!可因为手机信号不好,孙子再说些什么,老人就听不见了。但爷爷就记住了“佩奇”二字,开始了他寻找“啥是佩奇”的故事,这部宣传片在朋友圈刷爆,在微博上也引起了王思聪转发、韩寒点赞,可以说,这是xx年第一个跨行业、跨圈层、不贩卖负面情绪的现象级刷屏,其中,亲情作为一个容易引发共鸣的话题,非常容易打穿各个地域和年龄层,也是这部宣传片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恰逢春运来临,大家在抢票、置办年货,人们回家过节的迫切情绪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其实每次的讨论、评论和转发,都是一种参与感的体现,而作为《啥是佩奇》的经营方,在产品的设计,宣传节点的把握,处处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点的了解,让用户感知到其中的温度,另外,仪式感的情感共鸣,才能一同引爆出这个社会现象。

03▶参与感的思考

其实,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敢于放下公司的很多常规的理念和规划,包括产品和营销高层的规划,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当中,是非常困难,因为用户的需求很多是不可描述和不可控,但是小米却通过“小餐馆”的思维,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引导和疏导,真正让用户为小米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需求和指引,从某个层面来说,小米前期的50万用户等同于小米的产品经理,反而让小米的相关团队变成执行者,恰恰是经营方,自身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从而促使对应岗位的负责人真正参与进去,才能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造就了这个辉煌。

总之,我觉得,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参与感,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找到能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营造对应的仪式感,才能让用户参与到“台风”的制作,从而才能让“猪”飞起来。

参与感读后感精选3篇


哪些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借鉴呢?读了作品后,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如果你的内心在阅读作品后有很多想法不妨记录一篇读书感悟。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参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与感读后感 篇1

现在看这书应该不算晚吧,虽然书中有些方面还是特定时期下的具体内容,对之后的想要效仿小米的公司的一些企业只能说是拿来借鉴,但绝非生搬硬套。

前段时间,网上发布了中国的不知道前多少名的富豪排行榜,小米的创始人雷总在名列前茅,当时在刷评论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哇,卖手机的能这么有钱啊。”显然这只能说明一些人像他一样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后面就有人反驳了,现在的小米公司可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啊!是啊,最近小米在申请IPO,市值估计700亿美金左右,但小米的业务可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说实话,小米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一股趋势,身边的朋友都有买的,可我那时就没想着换(其实那时候还在上学,没多余的钱[偷笑]用的还是刚换的LG),毕业之后也没想着用小米的手机,选择的是苹果和华为。但是,可能你不会想到,好几年我都没有买过小米的产品,但是你能想象我买的第一个小米产品是什么吗?是电饭煲,就是那个在我看来颜值超高,见到它其他的的电饭煲都是浮云的那个产品,产品的工艺设计的确让我心动不得不下手,虽然比普通的电饭煲贵些,功能无外乎就是煮煮饭粥一类,看似没啥差别,但是放在那边就是看着舒服,接下来我又买了小米充电宝,小米的台灯。。。我这才发现,小米的布局可不小啊,有段时间,而那段时间又是AI引得我之前公司蠢蠢欲动的时候,我被安排去了解智能家居一类,从而小米智能家居链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在了解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小米的格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手机领域了。

这本小米的内部手册,确实令人对小米的初始与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书中很是详细了,我只说我自己的几点理解吧:

1.团队的前期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人员的匹配与分工决定着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理念设计和营销策略;

2.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才是王道,其他都是辅助与催化促进,创新而不因循守旧或是跟风随大流才有机会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营销的方法千千万万,但只有一个出发点和一个落脚点,这两个点都是用户,过程在小米这边便是企业与用户对等式的沟通与反馈。

4.我们身处一个飞快到来不及拒绝的时代,没有建设的时间,没有培育的耐心,一切投入追求即刻的回报。但是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能脚踏实地做产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引来崭新的社会生活习惯,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吧。

参与感读后感 篇2

创业几年,雷军雷总曾表示,“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现在已经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创立小米公司时,雷军曾参考过两家公司——同仁堂和海底捞:向同仁堂学产品,向海底捞学口碑营销。

“我的梦想从来都不是做一家大公司,而是一家小公司,现在小米还是一家小公司,内部结构及其扁平化,把做好产品的理念贯彻到底,用户和米粉的意见完全可以帮助小米的管理。”

“我不想再做一个华为、腾讯或者联想,只想做一家小餐馆,让顾客常常说‘老雷给留个座,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01▶参与感是什么

在《参与感》一书,其实就是反复再诠释作者所理解的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那么什么叫参与感呢?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通过掷骰子来获取相应的奖励,骰子点数越高奖励价值越高。

而掷骰子的方案有两种:

付出2美元的成本,可以自己掷骰子

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别人帮忙掷骰子

心理学家在不同的群体中都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几乎有80%以上的人选择了A方案,愿意支付2美元自己掷骰子,即使两种方案的概率完全一样。

无数类似的实验结果证明:给予用户相应的控制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控制感的产生,源自于他的参与程度。

张敞画眉被寓意为婚姻的佳话,恰恰也在说明,有参与感的婚姻,可能让婚姻生活更美满,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参与感,是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呢?

同样都是标准化的经营,KFC几乎冷冰冰的流程体验,而海底捞口碑在外的服务体验,恰巧可以说明,正因为是顶层的经营思维不一样,导致到了用户触达层面,就会是有截然不一样的感知,所以《参与感》一书,开编就在说,小米品牌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因为社会化媒体下的口碑传播,而小米口碑的核心关键词是“参与感”,其实口碑的触发,是因为人们在建立足够信任的情况下,总是乐于传播利人利己的事情,毕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正因为参与感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所以他一定是以“用户”为核心,这意味着我们所销售的东西,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产品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还要满足用户的心里需求,获得满意的体验感,而往往很多的经营者,在思维层面,仍然执着顽固地停留在满足用户产品需求的层面,而忽视心里层面的需求,从而导致在革新过程中,如同邯郸学步一样,效果差强人意。

02▶营造参与感的关键点

满意的体验感,其实就是源自用户的真正参与,而触发真正参与的关键在于营造出“仪式感”。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参与感》一书,大量描述了小米是如何营造仪式感的。小米在论坛上给予用户特权如F码,小米会员,优先参与小米公司各种大型活动,比如8·16发布会、爆米花盛典、4·6米粉节等小米重大活动,其中,VIP认证用户赠送部分免费参与活动的资格。

比如即将来临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哪怕千里迢迢,哪怕历经艰辛,我们都是风雨无阻地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正因为传承所营造的仪式感,每年都在造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神话吗?正因为仪式感的背后,有着参与者精神层面的愿望或需求,有着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感,有着参与者对内心某种事情的“确认”。

《啥是佩奇》实际上是《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电影预告宣传片,讲的其实是关于一个春节团圆的故事。画面刚开始是一位乡下的老爷爷在山上给儿子打电话,信号不好,爷爷问孙子过年要什么礼物,孙子说:“佩奇”!可因为手机信号不好,孙子再说些什么,老人就听不见了。但爷爷就记住了“佩奇”二字,开始了他寻找“啥是佩奇”的故事,这部宣传片在朋友圈刷爆,在微博上也引起了王思聪转发、韩寒点赞,可以说,这是xx年第一个跨行业、跨圈层、不贩卖负面情绪的现象级刷屏,其中,亲情作为一个容易引发共鸣的话题,非常容易打穿各个地域和年龄层,也是这部宣传片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恰逢春运来临,大家在抢票、置办年货,人们回家过节的迫切情绪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其实每次的讨论、评论和转发,都是一种参与感的体现,而作为《啥是佩奇》的经营方,在产品的设计,宣传节点的把握,处处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点的了解,让用户感知到其中的温度,另外,仪式感的情感共鸣,才能一同引爆出这个社会现象。

03▶参与感的思考

其实,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敢于放下公司的很多常规的理念和规划,包括产品和营销高层的规划,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当中,是非常困难,因为用户的需求很多是不可描述和不可控,但是小米却通过“小餐馆”的思维,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引导和疏导,真正让用户为小米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需求和指引,从某个层面来说,小米前期的50万用户等同于小米的产品经理,反而让小米的相关团队变成执行者,恰恰是经营方,自身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从而促使对应岗位的负责人真正参与进去,才能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造就了这个辉煌。

总之,我觉得,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参与感,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找到能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营造对应的仪式感,才能让用户参与到“台风”的制作,从而才能让“猪”飞起来。

参与感读后感 篇3

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相对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看得进度有点慢,跨过了国庆七天长假才读完。刚读时觉得没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得过瘾,这也是读得慢的原因。后来越读越发现,其实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 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性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 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


今天早上看了《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其中产品篇的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看了感触非常之大。

分享一下个人对现在很多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我身边的企业和道听途说,虽乳臭未干,但也请允许我有个人看法!说得不好之处请不吝赐教!

引自《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产品篇-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创业成功最终要的因素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代才可能做出好产品。

创业其实是个高危选择,大家看到成功的创业公司背后都倒了一大片。不少今天很成功的企业,当初都经过九死一生。比如说阿里巴巴,马云带领团队1995年做中国黄页,失败!接着1997年做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算是阿里巴巴雏形,还是失败了!阿里巴巴今天的商业帝国,大家看到淘宝、支付宝和天猫等明星产品,其实最有价值的是背后的团队,尤其是马云和他的18个联合创始人。

在小米成立第一年,雷总花了绝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就是找人!

其中搭建硬件团队花了最多时间。因为我们刚开始的几个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不懂硬件也没有硬件方面足够的人脉。在第一次见到现在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之前,我们已经和几个候选人谈了两个多月,进展很慢,有的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谈至凌晨,雷总、林斌(联合创始人、总裁)和我都觉得快崩溃了。

转机直到周博士出现。据雷总讲,和周博士在第一次聊了一个小时后就敲定了;而后来据周博士私下和我说,谈到第15分钟他就下了决心出来一起闹革命。这个闹革命就是做最好的手机并且成本价卖,这是他自己多年的夙愿。

周博士在手机硬件行业工作了20多年,是全球知名手机天线专家,周博士加盟后,硬件团队的组建可谓在黑暗中撕开了一个口子,有光进来了,大家看到了希望。我们在接下来短短一个月内就敲定了10多名拥有近15年经验的硬件工程师。

面对我们这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有些面试候选人还会犹豫,这时候怎么办?

雷总和我们创始人团队,轮番上阵面谈,有很多都是一聊就近10小时。小米手机硬件结构工程负责人第一次面试是在雷总办公室,从中午1点开始,聊了4个小时后憋不住出来上了个洗手间,回来后雷总说我把饭定好了,咱们继续聊聊。后来聊到晚上11点多,他终于答应加盟小米。过后他自己半开玩笑说:赶紧答应下来,不是那时多激动,而是体力不支了。

在小米创办四年后,我们市场估值100亿美元,业界把我们看作创业的明星公司。但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找人依然花费巨大的精力。主要因为我们想找的人才要最专业,也要最合适。

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

我看到乔布斯的一句话,非常震撼: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据说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人的招聘,组建由一流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最核心的工作。

现在身边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把和很差劲的人作斗争,当做了所谓的管理。这哪是搞管理,这分明是在做斗争和搞教育嘛,真正的精英人才,真正的好员工,真正的创业公司甚至可以不打卡,没有KpI,甚至还没有部门级别!

关系逆转,老板开始怕员工,不敢批评,不敢说重!因为现在很多人一不喜欢就炒老板鱿鱼了。时代变了,以前一份工作难求,现在到处招工。

诸多,不尽详述...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融入感的问题:

员工没有真正的归属感,很多企业文化都是宣传,相亲相爱一家人,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我经历过的几家公司,没有。

而这个恰恰是企业最重要的,归属感、凝聚力、团队精神!

来两个例子:

很多公司现在情况都不大好,不是说团队里面没有能人。而是团队坏就坏在没有人对事负责,每个人都在对自己的位置负责。

举个例子,我原来在大组织中工作的时候,就亲口听一个领导讲过这样的话:我马上要提拔了,提拔之前什么事都不要让我干,因为一干事就容易出错,一出错就容易耽误我提拔所以你看,这就是为位置负责,而不是为事负责

还有一个例子 很多单位 包括很多公司,我指的不光是政府单位,一到年底的时候,突击花预算,为什么?因为如果今年的预算不花完,明年的预算就可能被克扣,所以玩命的要把今年的预算给花掉,你看,这又是一个只对自己的位置负责,没有人对整个集体的利益负责

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段子,很有意思~

前两天面试了个一本学生,白纸一张,开口给我要五千,脑残!

微评:加上社保金、年终奖、午餐费等,一年成本7万,请个啥也不会来学习的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企业家。2年后,大学生学会了,马上就提出加工资,不加就跳槽,呵呵,企业又白白损失了。所以,sb老板才找白纸一张的员工。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


作品是作者写的,相信您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有所思考了,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我们应该借鉴别的作品嘛?小编特别编辑了“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篇1】

翻开这本书,就是翻开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

当小米开发产品时,数十万消费者热情地出谋划策;当小米新品上线时,几分钟内,数百万消费者涌入网站参与抢购,数亿销售额瞬间完成;当小米要推广产品时,上千万消费者兴奋地奔走相告;当小米产品售出后,几千万消费者又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的口碑传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

这是中国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消费者和品牌从未如此相互贴近,互动从未如此广泛深入。通过互联网,消费者扮演着小米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口碑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他们热情饱满地参与到一个品牌发展的各个细节当中。

小米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组织结构的深层巨变,是小米公司对这一巨变的敏感觉察和精确把握。

作为小米联合创始人,本书作者黎万强,真诚有趣地向我们讲述了小米公司创业几年来的内部故事,从公司创立到产品开发,从产品设计到品牌建设,从日常运营到营销推广,从服务理念到公司理念,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细节、小故事,将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清晰透彻地道出其中的逻辑必然。

书中重点提到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其实就是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能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归纳为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广电,从传统的看电视到用户可参与的双向互动的用电视的历史转折时点为20xx年4月29日。历经两年半的时间,现在已有不小用户都知道广电的机顶盒可实现看高清节目、互动点播、时移回看和三屏互动!但真正使用并熟悉这些功能的比率有几多呢?我们不妨锁定目标群体,借用小米的参与感法则,将我们每次发布的新产品,新功能打造爆品,以牺牲推广期的利润,吸纳用户使用规模以吸引用户试用,以用户使用回馈做内容,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影响力,做大产品的社会认知性;而另一方面,公司更应及时把用户反映问题应用到产品功能的优化方向。这样的结合,才会最快最广的把新产品推广出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充分利用TV厅和电话(热线)订购服务,配合业务发展和用户参与的需要,着实完善服务功能和提升服务便捷、安全和满意度!

书中重点提到的另一个观点:口碑,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我也是很认同的。在信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人人微信,人人微博,人人网购,事物的传播、推广是扁平、快速而对等的。一个产品能否站得住脚,口碑是核心,哪怕对我们广电这种传统事业。广电现约有160万用户,这是一个多么让人羡慕的数字。但,随着互联网络的覆盖和移动产品的进一步成熟,将无可厚非地冲击着我们的广电业务。我们不能改变时代变迁的步伐,但可以调整我们前进的步幅,不被时代抛弃。我们的企业要从团队、从产品做积极的自身转变,没错,改变思维,革新技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巩固、加强品牌口碑,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得以顺势而为。这次广电与创维电视合作销售创维电视机,截止11月20日,录得686台销售数据(非系统数据),成绩相当喜人。但在销售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服务细节再优化和重视一些,确保货源充足供应、提升沟通环节更扁平顺畅,那些因缴款后而电视机迟迟不能如期送货安装、产品断货而无奈调整电视型号,甚至最终放弃购买愤而退款的现象就不会发生,广电的口碑也因给用户带来购买电视享受价差的满足感和便利性而更深入民心!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篇2】

参与感,一个因为小米而火热的词,在互联网产品体系中,其实并不新鲜,例如腾讯的QQ秀、QQ空间等产品设计与运营,都渗透着参与感的因素,但这本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确实是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把参与感进行系统总结。

雷军在序言中写: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福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小米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来完成产品研发,来完成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用户服务,吧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这本书的精华,就是作者黎万强总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从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对参与感的构建与论证。

这段时间在组织产品经理众包的读书到写书活动,目标是邀请工作在第一线的有实战经验的产品经理完成100本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读书的应用总结。我选择的书目,就是这本《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篇3】

现在看这书应该不算晚吧,虽然书中有些方面还是特定时期下的具体内容,对之后的想要效仿小米的公司的一些企业只能说是拿来借鉴,但绝非生搬硬套。

前段时间,网上发布了中国的不知道前多少名的富豪排行榜,小米的创始人雷总在名列前茅,当时在刷评论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哇,卖手机的能这么有钱啊。”显然这只能说明一些人像他一样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后面就有人反驳了,现在的小米公司可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啊!是啊,最近小米在申请IPO,市值估计700亿美金左右,但小米的业务可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说实话,小米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一股趋势,身边的朋友都有买的,可我那时就没想着换(其实那时候还在上学,没多余的钱[偷笑]用的还是刚换的LG),毕业之后也没想着用小米的手机,选择的是苹果和华为。但是,可能你不会想到,好几年我都没有买过小米的产品,但是你能想象我买的第一个小米产品是什么吗?是电饭煲,就是那个在我看来颜值超高,见到它其他的的电饭煲都是浮云的那个产品,产品的工艺设计的确让我心动不得不下手,虽然比普通的电饭煲贵些,功能无外乎就是煮煮饭粥一类,看似没啥差别,但是放在那边就是看着舒服,接下来我又买了小米充电宝,小米的台灯。。。我这才发现,小米的布局可不小啊,有段时间,而那段时间又是AI引得我之前公司蠢蠢欲动的时候,我被安排去了解智能家居一类,从而小米智能家居链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在了解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小米的格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手机领域了。

这本小米的内部手册,确实令人对小米的初始与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书中很是详细了,我只说我自己的几点理解吧:

1.团队的前期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人员的匹配与分工决定着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理念设计和营销策略;

2.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才是王道,其他都是辅助与催化促进,创新而不因循守旧或是跟风随大流才有机会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营销的方法千千万万,但只有一个出发点和一个落脚点,这两个点都是用户,过程在小米这边便是企业与用户对等式的沟通与反馈。

4.我们身处一个飞快到来不及拒绝的时代,没有建设的时间,没有培育的耐心,一切投入追求即刻的回报。但是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能脚踏实地做产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引来崭新的社会生活习惯,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吧。

《张之洞》读后感:英雄难以脱于时势


英雄难以脱于时势

——《张之洞》读后感

作者 LCJ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一位人物。他26岁中探花,早期任职于翰林院、詹事府等机构,做过湖北、四川的学政,主要从事的是研究和教育工作,敢于发表意见,是著名的清流党成员;44岁开始官运亨通,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可谓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尤其是两广和湖广总督任上,大兴洋务,创办新式学堂、军队、工厂等,引领一代风气之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重点从张之洞外放督抚前夕开始写起。彼时43岁的他还只是从五品的洗马,自认为才高同侪,却官运不济,内心也是很郁闷的。他官虽小,但格局却很大,识见不凡,因上书言"伊犁事件"等奏折而引起慈禧太后的注意,一年内连升三级,外放山西做巡抚。在晋期间,他禁鸦片、清藩库、办学堂,做得有声有色。三年后升为两广总督,面临中法交战,请出老将冯子材,在后方运筹帷幄,取得近代中外交战的第一次胜利——谅山大捷,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他在广州招揽洋务人才,开始建工厂、办洋务。但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只干了五年,真正大办洋务还是在做了十八年的湖广总督任上。在武昌,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枪炮厂以及纺织局,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输送了不少留洋学生,按照西方军制创建了一支新军。同时,奏请建设京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在他的带领下,武昌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武昌俨然成为了全国洋务运动的中心。

张之洞一生汲汲于事功,致力于国家富强,忠诚于满清朝廷,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生路线。如果他生于太平年代,或许可以做一个太平宰相,佐天子、调阴阳、安百姓,成就一段圆满功名。然而,他生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上是蛮横专制的异族统治者,外有洋人的坚船利炮和革命思想输入,虽然他部分接受了洋务运动的新思想,但毕竟是一个从两千多年封建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旧官僚,他的见识受限于传统,他的作为受限于时代。他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试图以"中体西用"的思想调和维新与守旧的冲突。但是,时势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毕生经营的洋务运动,最终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他追求目标的反面。比如,他的洋务工厂衙门作风严重、亏损累累,他的新式学堂选派出去的留学生过半成为了革命党骨干,他提议修建的川汉铁路最终成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而他培养的新军更是成了武昌起义的主力军,直接掘了清廷的墓。

这本书的结尾引述了黄兴在日本的一个演讲。黄兴是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走出去的学生,可以算作张之洞的门生。黄兴笑称,应该给张之洞铸一个百吨黄金的大勋章,以奖励他对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张之洞临死前认为,他一生的心血都白费了。呜呼!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难以脱离时势。借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名言,套在张之洞身上也是合适的:吾敬张之洞之才,吾惜张之洞之识,吾悲张之洞之遇。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千秋功过自有人评说。张之洞亦一代人杰,他的一生值得书写。本书文笔生动,既把故事写得引人入胜,也把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引用了很多诗词歌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不仅写张之洞一人,还穿插介绍了同时代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背景,可谓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读完后更能加深对清末上层政治的理解。本书作者唐浩明也为曾国藩立过传,同样值得一读。

文章已于2018-05-08修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参与感》读后感:时势造英雄”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全员参与经营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