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

读《巨婴国》有感10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读《巨婴国》有感10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巨婴国》有感1000字

陈晓瑜律师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一天一千字,的确不容易做到。而我,作为作文落后者,只能每天提前写作。笨鸟先飞,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一)

更好的做自己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在巨婴国中提出了一个很颠覆的概念: 我们都是巨婴。 及大部分的中国成年人的心理水平都处于一个婴儿的水平。 我们处理事情的情绪波动和一个婴儿没有很大的区别。 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心里都还没有发育完全。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2.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3.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

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而阉割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_900字


《巨婴国》读后感900字

文章从开始,作者就简单的给予人类一个心理年龄的划分:印度人处于中阴身阶段,中国人则处于共生期,即六个月,德国和日本人处于肛欲期,英美人则已经到达俄狄浦斯期,即3-5岁;这算是文章中的总体,先总结一下心理年龄,在开始辩论。
接下来变一个一个的拆开去分析,去解刨,就像作者文章中的所说的链条一样,一点一点去举例说明,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巨婴。
其中也简单的阐述了人还是需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和大家去沟通,去相处,不要让黑色生命力一直都潜伏于自己的体内,变成忧郁患者。
说实话,关于共生,很多观点是不赞同的,看的烦躁,也没法继续静下心来去深入的,可能这就是思想先入为主了,书上的就更加难以看下去了吧,所以草草的翻阅了前面几篇。
而对于《中国式好人》这一章节中,比较感触的是作者举例说明的杨元元事件,特别说明了母亲的控制欲,其实自立也是很重要的,和家庭,自身都有关系,但不能完全说是母亲绑架了自立,控制了你的一生,这是不成立的,母亲可以一首遮天,但是同样,你也可以找寻自我去反驳,去抗议。
还有孝,这里杨元元从面上看对母亲是孝顺,深一点则是她性格软弱,没有以自己为轴心,去思考,去争取,而是一味的去妥协,去迁就,最后才至于自杀,解脱自己。
而第三章就完完全全在阐述,做自我,勇于拒绝,不要做烂好人,去委屈自己;可以说看似毫无链接的篇章,也巧妙的用这些比喻让他们去串联一起,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解析,辩论,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比较戳中泪点的一句话是“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还有《全能自恋的龙》这一章节,简单说就是太自我,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周围的人,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常常无法自拔。
后面的几章可以说是跳跃看的,粗略的去翻的,没有像前面一样去思考,去更深层次的探究,谁让作者写的太啰嗦呢,实在看不下去了。
就如作者所说,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愿我们都能提前从巨婴的世界里走出来,做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
写于2016年12月24日

《巨婴国》读后感_800字


《巨婴国》读后感800字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由于很多案例切合我的现实生活,很能命中我的心吧,所以我对这本书评价很高。
可看着看着,发现作者的很多话都有失偏颇,有的根本就逻辑不通,讲的内容也脱离了实际,于是我就快速的翻看而过。
最后发现:
唉~ 充其量不过是一本靠着网络热门词吸引眼球圈一笔钱的书罢了,并没有真正的帮助人解决问题。

最后,我想说一下自己浅薄的想法:
受原生家庭负面影响较多的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核心,存在感较弱,受外界影响多于自我核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咱们的文化。
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早已把一切的行为准则都罗列出来,要求整个社会的老百姓按照这同一个准则行事。而中国人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由于这些经典是出自古代,所以我们的文化就认为古代是最好的,我们的诸多代人都是在向古人学习。(在我看来,这是古代为了方便统治老百姓而由政府加大力度进行的思想宣传)
虽然近代经过一些历史事件的洗礼,但人们骨子里面的东西却没有变,人们依旧是在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
小孩一定要“听话”;
父母来给安排及决定一切;
不同家庭的不同人却按照一样的标准来对比,从小比成绩,长大了比结婚比生娃;
一定要“孝顺”;
……
而这种种的“准则”,却从来不在乎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从来不在乎当事人的喜好,只是强制性的剥夺当事人的思考选择权利。
有点像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解决办法恰恰就在“存人欲,灭天理”上面。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的是“爱”人,尊重人的“真正感受”,而不是一味的拿“理”来强压人的自由意志。

可现状却是:
我们年轻人研究了一大堆理论,自以为明白了一切,可老一辈人却什么都不听,一肚子戾气的去玩他们的麻将去了……
于是,父母带给我们的烦心事往往是一辈子都不停歇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人的互相理解~

《巨婴国》读后感_23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300字

一个巨婴的成长之路
这两天在看巨婴国,按书里说法,我现在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巨婴。
其实我一直是后知后觉的,特别是畅销书,别人都在看的时候,我本身是拒绝的,就像不愿意随波逐流一样。这样的后知后觉不光体现在读书上,后来我发现我在好多事情上都是这样的,但最终还是躲不过去,还是会从了大众。
关于心理学这方面,我一直比较喜欢,是个伪心理学爱好者。不属于任何派别也不坚持任何理论,就是纯粹喜欢。巨婴国这本书还没有看完,看了前面的一部分,看了群里有人在讨论,我个人感觉,里面内容三七开。三分我认可,七分我不服。书里面,对夫妻关系的理解和确立的重要性,我是非常认可的,特别是现在我也结婚了,对这个感悟太深刻,夫妻关系必须是家里的第一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大环境和幸福指数,这个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还有书中提到的中国式好人这个概念,我也是深有体会,我老爸就是标准的中国式好人,简直一模一样。有这样的一个老爸,可想而知,对我影响是有多么的大。
书中有些理念和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武老师总想把这样的东西,扯到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中,任何事情都想用一个巨婴的概念来解释,太牵强了。这样我读起来就感觉很不舒服,我看到有人实在受不了,半途弃书了。毕竟是作为商业书籍出版的,能引起争论和讨论便是成功。
我相信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对自己都有怀疑,迷茫,沉沦或者堕落,都有好多问题想不通,整不明白,甚至有轻微抑郁或者心理障碍。
在我刚上初一的时候,应该是十二三岁,我陷入了持续好几年的失眠状态,。至今我都印象深刻,晚自习开始的时候,天空就慢慢阴沉下来,我感觉我心里面特别恐惧,因为马上天黑了,回去了,要睡觉了,但是会睡不着,我趴在教室门口的阳台上,默默的留下了眼泪。又怕同学看到,擦干后又和同学嬉皮笑脸一起回到教室上自习课。
晚上是最难熬的时间,我每天晚上都是后半夜凌晨三四点钟才睡着,第二天早上六点多起床骑自行车再去学校,每天早上数学课我都困得打瞌睡,中午也没有什么午睡,晚上继续又是一波失眠。家里人带我去看了中医,说我什么精神衰弱,开了点补脑口服液。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依然失眠,而且越来越严重了,我感觉我急需去看心理医生,家里人在我的百般折腾下,甚至都有点烦了,他们依然觉得只是失眠而已,拿我没有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当时我知道,自己根本不只是失眠这么简单了,我感到特别的孤独,周围人都帮不了我,慢慢的变得焦虑,抑郁,等等,一切不好的感觉都围绕着我,非常可怕和难受。
在我刚开始失眠的时候,我的家人是陪着我一起睡了一段日子,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给我讲了他年轻时候的事情,应该是有感而发,至今我都记得,他当时告诫我的话,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想着有轻生这样的念头,这也许是他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那段日子,是我至今都不想回忆的,晚上,我一个人起床,坐在门口,想各种问题,当时觉得把人生能想的都想了一遍,而且都想通了,这时候就非常可怕了,一个小小少年参透了人生,而且还被失眠这个问题纠缠的痛苦不堪,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轻生,想到了死,想离开这个世界,这样就不会被失眠所带来的痛苦折磨了。这样的念头,存在了好久,每天晚上自己都在和自己挣扎,痛苦不堪,舍不得就这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且怕爸妈伤心,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自己内心做斗争,这样的情况,若是孤儿无牵无挂,我想我当时多半是半夜走出房门后再也回不去了。
这样的日子断断续续一直陪我度过了整整三年的初中生活,白天没有任何的影响,我和别的同学一样,一起上课吃饭,一起开玩笑玩游戏,一旦天黑,我就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焦虑,三年来,我早已被折磨的身心疲惫。
一直到我上了高一,这一年杨利伟都上天了。也许是换了生活环境,我开始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都觉得不是事,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所有的事和失眠带给我焦虑痛苦比起来我都觉得不可比,都是小菜一碟。然后才慢慢有所改变,有所好转。在这期间我有幸看到了人生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梦的解析,然后开始读了一些书,包括一些心理学的书籍。
梦的解析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个中学生读的心理学书籍,是普通人可以读得懂的,而且会帮你解答很多很多疑惑和不解。我记得当时我非常烦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会让我烦躁的睡不着,当时家里的表都被我拿下了电池,我只用电子显示的表,不会发出声音的,类似这样滴答滴答的有规律的声音都会影响我入睡,我看到网上好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梦的解析里有过这样的解释,就是因为性的压抑才导致这样的。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样的解释,我是不相信的,因为我心里压根没有想过这方面的,怎么可能存在压抑呢。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书也看的多了,我终于搞明白了,我初中三年的问题了,我那时候就是强迫症,从开始的轻微失眠,到后来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严格来分的话应该是属于强迫症里的强迫思维。失眠本身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由失眠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结婚后有一次和家里人偶尔说起我那段时光,我记得当时我一下子就变得激动起来,眼睛里满含泪花,觉得他们永远都体会不到我那个时候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
有人说,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都是心理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过一定的问题。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业余的也可以,不为钱不为别的,就是个人爱好,帮人解脱心理上的困惑就像解脱了自己身上的痛苦一样,让人心生向往。若你陷入一个痛苦的魔咒里,不要害怕和恐慌,勇敢的走出来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成长进步了好多好多,这种成长是别人教不了你的,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感悟到。

《巨婴国》读后感_1200字


《巨婴国》读后感1200字

一开始想要看这本书,因为武志红老师写了很多本书,在近年国内有些名气。

我看一本书,从来不喜欢看序和后记,也不喜欢看书评。好的书评,常常引的人对书有过高的心理期许,而差的书评,则能引起你的厌恶感,直接丧失对书阅读的渴望。

看这书一半不到的时候,我看了微信读书上的书评,占高楼的有的甚至是垃圾评论。在我眼中的垃圾评论是不聊书,而去聊一些无关的东西无尽的掐架还以为自己饱读诗书。但是也正是这些垃圾评论让我看到了中国巨婴的存在。

我说什么都是对的,你要相信我,你不相信我,我们就是敌人。

那些只能求同不能存异的人,那些没有涵容的人。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别人。没有通过这本书很好的看到自己。

我认为,一本书,无以论好坏。如果你自身带有自己的思考去看待一本书或是一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这个书(问题)的正能量和不足。抛开那些有待考证的不足,你从这本书里汲取了多少对你有益的东西,才是你最大的收益。

说实话,电子书我没有做笔记,只是偶尔写写想法。最初看这本书我带了一些纠错情节,因为很多人说武志红在反国家反社会铜臭味重。我带着这种挖掘的态度去发现他书里三观不正的论据,发现一点就批评一点。但是我看了700多页去看书评的时候,我发现了书中的一些真实的现象发生,我便持着一种新的心情继续看下去。即:无论它怎么样,我都要读完再发表意见。这是对读者和自己起码的尊重。

这本书,是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写的书,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读起来很多时候会误解它。作者有很多咨询案例,也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也是书中大多数的巨婴之一。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能量的演变”里,作者就道出了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不是为了宣扬黑暗,而是希望能达成理解与接纳。

达成理解与接纳。才是作者想要宣扬的最最重要的东西。

此后的文章,他都在讲一些对现象的分析。其中不做好的一段是他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断章取义。就字面理解,七十岁便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超出规矩范围。作者说恐怕到时候也没有什么“欲”了。欲加了引号,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此前看过孙瑞雪的书,对爱和自由有一定的了解,孙瑞雪老师对这段话也有见解,我比较赞成孙瑞雪老师的观点。这本书里这一段我看到有一些嘲讽的意味。

但是看完全书,我受益最多的便是人应该多一些自我觉醒,多接纳自己黑暗的地方,让黑暗的情绪流动起来。

也不用急于求成,我们童年累积的伤痛并不能一天就痊愈,我们要去正视它,发现它,接纳它。

本书里提到的一本书《爱是一种选择》。刚提到,我就把它买回来了。看了前面的四页的样子,我便不能继续看下去,因为看那本书,需要拖延症患者莫大的勇气,去撕开自身曾经掩藏起来最不为人知的伤疤。太痛。但是我应该会把它看完,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最后感谢一下作者,无论好坏,它都曾经是一面镜子,让我曾经有机会这样的接触我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_1300字


《巨婴国》读后感1300字

如果从严谨性和表达能力上来讲,确实不值五颗星,而且作者的观点我也不敢完全苟同。但它带给我的却是一场思想革命,所以必须给赞。读的过程有一种被吊打的痛苦和被给予爱的欢快,算是重新认识自我吧。
关于控制欲,我算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特别是对亲近的人,总喜欢管太多,很多时候也是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教训,自以为能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看了这本书也才有所反省,自己想强加给别人的观点,很多时候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就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的大家长形象下,才会有后来脱缰野马似的白孝文。所以对爱的人,应该给他们多一点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界限,可以适当给建议,而不是要全权控制。自我控制也是另外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也喜欢制定安排制定日程,特别是现在研究生阶段,希望自己尽可能充实地过。所以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总会让我很暴躁,因为计划被打乱的感觉真的不好受。读完之后也觉得,减少控制欲,泰然应对突发情况,反而能更好处理问题,也应该会少一些焦虑,多一点快乐。
关于全能自恋。还记得小学时上课说话,被老师罚站,班里人嘲笑我的那一刻,我也才发现原来世界上其他人也是“活”的,地球也不是只为我而转,那时候真的有些失落呢,哈哈哈。而作者利用巨婴全能自恋的概念,来解释当今社会的很多行为,还是挺新颖的,看完也很有启发。
关于“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不太赞同,但还是让我有所反省。我绝对算不上老好人,不喜欢麻烦别人,但同时其实也不太喜欢别人麻烦我,,哈哈哈。我喜欢分工明确却又能合作愉快的感觉。像团队或者生活里,如果你只喜欢麻烦别人,把任务推给别人,这样产生的不是情感,而是厌恶吧。我认为合作,才会有情感。同时,我算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所以不太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维护一段关系真的需要很多的精力,而且其实人际关系交往中带给我的,也不是并不可少的。我喜欢为了目标努力奔跑,做自己喜欢的事,特立独行的生活,所以不太同意作者关于人际交往的观点,毕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想和喜好。又或许,我是身在病中不知病。。。
关于“懂事,或许是另外一种绝望”,并不完全认同,但还是有被刺痛的感觉。在我们的文化里向来崇尚要知书达理,要懂事,但其实,懂事有时候只是因为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后的绝望所形成的惯性罢了。但仔细想想,是不是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去拥有,去索取,去表达?或许表面看起来的懂事,实质上只是在压抑自己想欲望和需求,这样的确会容易让人失去活力。所以懂事也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美好吧。
关于“自我归罪”。说实话,我确实有蛮严重的自我归罪倾向,所以大学期间,总是处于失眠的状态,总是会想太多。现在就好了很多,会更加懂得顺其自然。但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还是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之类的。所以看了作者这一部分的分析还是让我很有同感的。
不过这本书也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间,如不够严谨,很多例子并没有很好的证明材料,而且也总是没头没尾地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来较少读心理学的作品,但每次读都有种被洗礼的感觉,哈哈哈,我觉得国内能有这样的作品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应该多支持,哈哈!
总体瑕不掩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巨婴国》有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