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巨婴国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巨婴国读后感(一)

更好的做自己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在巨婴国中提出了一个很颠覆的概念: 我们都是巨婴。 及大部分的中国成年人的心理水平都处于一个婴儿的水平。 我们处理事情的情绪波动和一个婴儿没有很大的区别。 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心里都还没有发育完全。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2.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3.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

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而阉割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平衡欲望_《白色巨塔》读后感800字


平衡欲望_《白色巨塔》读后感800字:

山崎丰子的这本长篇小说《白色巨塔》,在很多个深夜吸引着我无法及时入睡。如今读完了,也长叹一声,终于可以回到正常作息了。

这本书,背景是上个世纪中期的日本。经历了战后重建的日本,充满了权欲。想起曾经有人评价《菊与刀》总结,日本就是一个臣服强权,但欺压弱势的国家。这一点,在《白色巨塔》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描述的主人公_财前五郎,是一位出生贫寒的凤凰男。他历经艰辛,考入医科大学,成为副教授,又攀爬成为教授,当选学区委员。没想到在历经沧桑,规划走向权势巅峰(财前曾规划着自己五十岁拿学院奖等),却一落千丈,弄垮了自己的身体。

这本小说,实在,实在,太有现实意义了。我强烈推荐每个大学生去阅读一下,感受一下权势的可怕,和欲望和能力不匹配的落差。

这里指的能力,不是指财前的医疗技术,这方面的能力财前无可厚非。然而自身的身体,其实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协调好工作生活的水平,依然是能力的一部分。

其实我也是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财前的想法发生了转变。从惋惜,到厌恶,再到可怜。惋惜是他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没表现出太自负,毕竟东教授还在。我甚至在想,假如不是东教授在教授选拔时站他对立面,他会不会变成这样一个禽兽。读后感

·

也许东教授出发点是善意的,最后却亲手创造一个禽兽出来。而财前变成最后那副模样,很大程度也是他的岳父,财前又一,那个自以为钱可以征服天下的男人塑造成的。

当医生最后被自己最擅长的病击倒时,我相信很多读者是可怜他的。一个被欲望吞噬的人,无法脱身的人,谁不可怜呢。

而相反他的同窗,他敬畏的对手,他的好友,里见,则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状态中。虽然不一定快乐,毕竟曾经一度面临无法研究医学的苦楚。但最终他依然找到了自我。也许这就是一个人应该保有,或者期待的生活状态。

无欲则刚,正是如此。

读“逃离巨鲨”有感作文350字


· 你们知道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吗?不知道吧,让我来告诉你们,我最喜欢的书就是 —— 神奇校车之逃离巨鲨了。想不想知道里面的内容呀!那就往下看我的读后感吧!

· 有一个老师,她让同学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一天,这个老师带着同学们坐上神奇校车,到了海边,变成了潜水艇,潜入丁海底,一进入,同学们就看见了一头鲸鲨,皮肤深黑色的,带着淡黄色斑点和条纹,长15米,重15吨。然后,遇到了一条大白鲨,它有巨大的牙齿,非常凶猛。然后,又看见了扁平鳐,它有长长的尾巴,上面还有毒刺。还好,有一条灰鲭鲨,她们就把校车变小,用吸盘附在灰鲭鲨身上,最后回到了岸边。

我觉得她们非常勇敢,面对鲨鱼的围攻,也能逃了出来。他们还非常聪明,逃出来之后,还懂了很多知识和道理。

· 在我们生活中,警察也很勇敢,他们不论小偷有武器,没武器,都会去抓住他。警察也很聪明,会用许多计划把小偷抓住。

看了这本书,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知道很多鲨鱼和海洋鱼类呢!

《雪国》读后感750字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有因离别产生美的《伊豆的舞女》,也有因死亡产生美的《雪国》。在日本,《雪国》发表时引起了轰动,喜欢它的人认为这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不喜欢的人认为是颓废死亡的文学。
是否喜欢《雪国》,主要在于是否认同川端康成在小说中透露出的独特审美死亡也是美。如:川端康成描写了叶子优美的死亡:
在水流前面,忽然浮现出女人形体。她落下来的样式是这样的:女人的身体在空中形成水平线……那正如一种非现实世界的幻影。她的姿势仿佛是无休无止的状态,僵硬挺直的身体在空中伸长往下落,变得柔软,却带有木偶人风味的无抵抗和不含有生命力的自由自在。
叶子死亡的身体呈现出自由自在的美,之所以自由自在是因为死亡让人脱离了现实的肉体,脱离肉体后的纯粹精神因此自由而美丽。如果我们把《雪国》看成一个关于美的寓言故事,便可能得出一个结论:《雪国》实际上是岛村寻找至美的过程,他在雪国里找到了现实美,也发现了艺术美,最后通过死亡看到了至美。(本文选自)
两位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正分别代表着现实美与艺术美。面对两个美丽的女人,岛村很容易就拥有了驹子的现实美,但他一直忘不了也难以接近叶子的艺术美。甚至,在岛村看来叶子的艺术美也不是纯粹的,因为纯粹的艺术美。甚至,在岛村看来叶子的艺术美也不是纯粹的,因为纯粹的艺术美是完全超脱于现实、超脱于肉体之上的。对于依然生活在现实、肉体中的叶子来说,死亡是达到至美的惟一途径。最后,叶子被烧死,脱离了肉体的躯壳,她的美在死亡的那一瞬间永存。所以,作者这样描写叶子死的那个时刻岛村的感觉:银河像是刷的一声流进岛村的内心去。叶子死了,岛村终于看到了纯粹的美。在《雪国》中,想要达到艺术美只有以死亡为代价,死亡从而成为美的开始。不知道川端康成在自杀的一瞬间,是否也得到了永恒的美?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


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在认真品味柏拉图写的理想国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我们该如何去写理想国的读后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篇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篇二】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国。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国家组成

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统治者,国家保卫者,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1、哲学王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充满智慧的!

2、保卫者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3、劳动者

“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样写到!在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的劳动者,有自己的专长,要有固定从事的职业。他说:“牧人或织工也一样,各依其技艺吃饭,有技艺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技艺,持续性地驾轻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专长,东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么真正属于他的机会可能就会溜走。”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二、正义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书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如此种种的说法,柏拉图都通过苏格拉底一一的进行了反驳,他的反驳节节逼近,让人无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正义。可是其实当我把一整本书看完,他也没有给出正义的全面的详细的答案,可是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关于与国家有关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中,根据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来做好他相应的事情,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劳动者,保卫者,统治者三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同时,又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义可以将拥有智慧的统治者,充满勇敢的保卫者和具有节制的劳动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

圣人的思想总是常人难以参透的,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心中就有一个意念不停的泛起:萤虫能够理解太阳的不灭之光么?我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它就象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进而对它研究,但我的思想阶梯是不够的,所以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只言片语而感之。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篇三】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篇四】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篇五】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王权……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王权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参考范例【篇六】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巨婴国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巨婴国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