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读书读后感

教师读书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一)

王伽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 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四、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成人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五、让孩子爱上学习。

老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 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政府、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相信那时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现的问题都会大大减少。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自知读书甚少,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更是很少涉猎。今年暑假,在学校要求下,耐下性子开始阅读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不想无心之举却收获颇丰。下面仅就我感触最深的两点谈一谈。

一、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是考试制度仍让我对分数看得很重,对于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我会反复讲,多次练,即便这样仍然有不少学生记不住,考试丢分,我也因此常常责怪学生不认真,不用心。读了《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篇,我才明白原来是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的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的讲解却根本无法进入他的认知系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讲课方式比教材内容更重要。

二、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习惯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我,很想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多方尝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阅读了常先生《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文后,我有所顿悟。首先要让学生对每节课充满期待;其次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让位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再者让坐在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充分的互动交流,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参与的氛围和课堂文化上来,让学生与手头的学习内容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书将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我会继续认真研读,用其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供稿:中学部吴淑莲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三)

劳金玲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早在去年学校就给我们发下了。拿到书的那一刻,心情很是雀跃,学校如此重视教师们的读书生活,而且还人手一本,真是让我由衷的为能在这样一个集体内工作而感到幸福。

当捧起书一读题目就会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本书的作者常生龙先生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为此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当我读到那些名师为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不断创新的时候,便会浮想联翩。例如:我很赞同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他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喜欢我们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我也是这样做的,但太不像老师,有时又不能确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在想,我应该是哪方面还没做到位吧!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是啊!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学得容易,自然会学得更有信心。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于永正老师爱好广泛,并能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敬佩和爱戴。这一点,又是多少老师能做到,并运用好呢?所有,我们要多读书,多学艺,让自己更充实,更能干才行。

翻动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荟萃,喜欢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但我最想的说的是《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56号教室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教师。他让每个走进这间教室的学生都能找到这间教室的“魂儿”,即“信任”。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并能坚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学生不多。但56号教室里的学生们做到了。是的,因为雷夫.艾斯奎斯是个言行一致、善良、仁慈的老师。他创造了适合的班级管理文化。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了礼仪和尊重,利用“虚拟”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懂得了“奖惩规则”和“成功无捷径”的道理。在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活动中,有两项活动特别值得推介。一是阅读,二是远足。阅读,我们能效仿和学习。但远足,对于国内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冒险,并不能如愿以偿。

但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走向大自然,走向我们向往的地方去看看这个世界。

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挤海绵那样挤一挤,看书的时间还是会有了。不要忘了,多读书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为此,我们还是相信龙常生先生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多多读书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


闲暇时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打开浸着墨香的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作者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田东东)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500字


假期里,我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读后收获颇多。常生龙老师这本书是汲取了50部教育专著的精华,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分五章分别阐述了教学即创造、教学即生活、教学即社会、理论及支点和变革即未来。且在每一章后都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这种方式就好像星星之火,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燎原之势。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时,这个标题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便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尤其当我看到这段话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我开始对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们身边,甚至于自己平时都会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们所想的便是肯定是这孩子不够用心所以会指责辱骂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其实,这也很好的认证了第一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

二、做一个底气十足的教师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如果作为一名教师都是一个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健全情感的人,那教出来的学生会是怎样呢?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总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这时候,你对学生的请求置之不理,甚至于是麻木不仁,没有丝毫同情之心,那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感就会慢慢降低,他会变得不想读书,不想来学校,因为学校,老师,不能让他心神安宁。如果你想成为一把伞,为学生遮风挡雨,如果你想成为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那么你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做一个底气十足的老师。而我能想到的最快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吸取书中的养分,窃取智慧的结晶,才能让自己成长。而且,我觉得一个爱阅读的老师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爱阅读的孩子。

三、做一个让学生变聪明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四、做一个会给人治病的教师

医生只有了解病人,才能给病人治病,教师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启迪学生智慧。所以,教师应当去真正全面的了解学生。要了解一个学生,应当从家长入手,平时多跟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还有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们的日常小事中了解学生。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有些生理因素是不可逆的,如果你了解到这个状况,就不会去逼迫孩子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了。总之,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善于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善于从这些信息中揭示本质性的规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的感悟,这就是我满满的收获。很幸运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600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在我们的生活里可读的书籍远不止这些,那么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书籍世界里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可以从这两种入手:一种是我们必须读的,一种是我们喜欢读的。所谓我们必须读的像一些本学科的各种书籍资料、教育理论专著、各学科教育报刊和杂志、与本学科有联系的其他学科的书籍等等。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一个更高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准确丰富,传授知识新颖贯通,班级管理游刃有余。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不是很高,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

王伽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 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四、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成人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五、让孩子爱上学习。

老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政府、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相信那时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现的问题都会大大减少。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时而勾勾划划,时而停停想想,时而会心一笑。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

1、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感悟:语言学习的规律都是相同的,不过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语言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和过程,接受--观察模仿--练习--运用。如果语言学习从学习语法开始的话,将会抹杀很多孩子的语言兴趣的。

2、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感悟: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在学生们面前装样,那肯定不会快乐幸福。对一个老师来讲,课堂上的自我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就会越幸福。

亲爱的老师,你有勇气在课堂上展现真实的自我吗?

3、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感悟: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4、如果孩子们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小。....有学困生的困难就是不能顺畅地阅读。-----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感悟:严重同意。读写能力不仅仅决定学业能够成功,还决定着未来的生活质量。家长和老师如果携手把孩子培养成了终身热爱阅读的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若想领先于他人,先从学习阅读开始。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要趁早。

5、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6、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

感悟:语言是一把利器,可以伤人,也可以成就人。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是值得注意的细节。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2000字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2000字

王妍妍

有一本书,你读了后,会有读过50本书的收获,那就是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一个人,你了解后,会不由自主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此书的作者常生龙。很多年前,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博客读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万机的教育局局长,却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做个总结,每年做个回顾。博友们都尊称他为船长,觉得是他在引领着大家航行。船长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我将书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将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等各种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就读上几页。……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怎么办?简单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相信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船长的这份坚持和毅力而肃然起敬!那么,这本书,就是从500多篇读后感、200多万字中挑选出来的50篇读后感、20万字!这是怎样的精选,怎样的精华?做为读者,能读到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尤其是教师,因为船长就是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去读书,去思考,去撰写。

他把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还没真正走进书本,我就被这五个观点吸引:正如船长所说,“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学,靠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去探索,必定是创造;教育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让人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学校即社会;做为教育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掌握教育原则,需要归纳教育策略,我们需要理论做支撑,所以,理论是我们的支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育的变革,一股脑儿地冲刷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去接受。

这本书中呈现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欢和认同,比如:第2至5页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的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第27至30页道格·莱莫夫著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的“设定高的学习期望”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第31至34页海姆·吉诺特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励”、“学会倾听”、“拒绝伪善”;第67至70页张贵勇著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的“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第79至82页蔡兴蓉著的《下辈子还教书》中的“语文教师的使命”;第105至108页罗恩·克拉克著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中的“给予高期待,收获大进步”、“信任添力量,细节显功夫”;第138至141页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在实处”、“像医生了解病人那样去了解学生”;第142至145页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的“新教育”、“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师”等等。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船长在第52至55页苏珊·佩罗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书中的观点:要善于讲故事。我记得在几年前和科组老师备课时,老师们都反映这届五年级学生属虎,调皮得很,学习习惯差,语言不文明,行为习惯也不好,想要针对这些问题开个级会教育学生。我想到了一个关于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于是,这次级会,全级五百多学生就听我讲故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我至今都无法忘记,他们被故事中苏东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苏小妹点醒后的哑然深深吸引,在他们的心中,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大文学家,居然也会有语言不文明的时候。然而,通过才华出众的苏小妹说的“佛印大师心中如佛,说出来的是美言;苏东坡心中有屎,吐出来的是粗话”时,学生们都会联想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而自惭形秽;但是当自己发现能和大文学家一样犯错误时,内心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苏东坡一样改正的。正如船长在文中所说,“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疗作用”。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相信每位老师或家长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予孩子的礼物。”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故事,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故事,可以带给孩子诸多力量……

另外,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120至123页高万祥著的《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中,船长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习惯;二是满腔热忱;三是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要求老师自身拥有阅读的习惯。一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是通过阅读,能“让老师拥有思想”,“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收获诗意和创造情怀”。作者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像写情书那样写日记、随笔”。热忱,也是我一贯推崇的思想。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将自己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当中来,才会不知疲倦、不计较得失、全心全意、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爱教学。船长在此文中,也强烈地表达他的观点:“热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热忱是行动的动力”,“一个充满热忱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并有着浓厚的工作兴趣;不论工作有多么艰辛,历经多少磨难,或者需要多少训练,都会用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认真执行”。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船长在自序中向大家呼吁。感谢船长付出的辛勤劳动,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智慧书——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可以随时到书中找到答案;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动力书——每天可以翻翻,洗涤自己心中的尘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读后有感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任惠颖)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3000字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习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习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平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作者:韩丽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有感


教学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有感

文\兰心儿

打开常生龙编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就被书中介绍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这一辑一共介绍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造。教学工作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我读完这一辑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学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来上,不会有错,但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却需要老师的创造性。

学生为何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因多才多艺的老师的课堂是丰富的,是灵动的,老师自身的知识的博大和自身素养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欣赏博学多才的老师,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记得读师范时,"文选与写作"课是比较枯燥的课,而那位老师,每节课都是很快讲完课本上的知识,就会给我们讲他心中的《红楼梦》,讲细节,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就是因老师的讲解,才让我用心去读这部经典巨作,注重书中的细节部分,甚至跑到图书室寻找关于解读《红楼梦》的一些刊物和文章。看评论,会让我读得更深一些。写作课成了我的最爱,我喜欢老师的博学,期待他能给我们介绍更多的名著经典。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那些课文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位老师把文选课上得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去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深深地爱上阅读与写作。

第一辑中写到夏昆老师,他不甘于每天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态化的教学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内容。于是他开始了语文、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等四门课程的教学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学科学习任务之中,给学生们送上了一份份心灵鸡汤。看似夏老师在不务正业,其实如果学生学会了鉴赏,从电影中,从歌曲中,从诗歌中体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自然提升,我相信语文成绩也会自然提高的。

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如果仅仅抱着课本在教,那孩子们不会走得高远,也不过是做题的机器而已。如果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读写习惯,看似老师在做与教学无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阶段,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无用"变得那么"有用",甚至让孩子的语文素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至关重要,它会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课堂上,老师的引领和发散思维,会让孩子们看到更广袤的世界。我喜欢多彩的课堂,喜欢看似天马行空,实则老师把手中的线收放自如,让孩子们在蔚蓝的天空上翱翔的课堂。课堂虽小,但我们的思维不能狭隘。老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就尤为重要了。

在刚刚接触孤独症谱系的孩子后,我有一段时间很是迷茫,后来因阅读了一些理论专著,我突然领悟到,他们更需要灵动的课堂。虽然是个训课,他们也需要丰富一些的语言训练。本身孩子们就有刻板行为,如果仅仅运用ABA训练方式,孩子们更是呆板。但运用VB进行语言训练,就灵动了许多。每一节的个训课,我都设置了多方面的训练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这一个环节,我也要设置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既有身体部位识别,也有绘画和粗大动作训练。特别是手指谣,边做动作边填词,孩子们很是喜欢。有时会根据孩子的情绪,调整课程,只有让孩子喜欢上我的个训课,我才能给予最佳的康复。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史沃普这位童书作家,仅仅是辅导孩子十天的写作课后,就爱上了孩子们,坚持为孩子辅导写作,陪伴小学毕业。他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成就。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爱,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创造性。麦考特、雷夫、钟杰就是这样的老师。麦考特能让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认可是最好的老师,雷夫能让56号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爱上阅读,并在教室里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经济体,让每个孩子学会远足前做好准备。雷夫的56号教室充满了魔力,我很早就买过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从中获得了许多的启发,佩服雷夫的创造性教学模式。钟杰在转化问题生上有自己独创的方法,仅仅靠爱是不够的,关键是老师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才会让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吉诺特所说的这句话,对老师而言是一定要牢记心中的:"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诗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常言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最为老师,说话的方式尤为重要,骂人和训话是语言暴力常见的表现方式,侵犯隐私是语言暴力的一种体现,但质问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原来我们教聋孩子,因手语的限制,可能老师的话语不能完全传递给学生,即便是有语言暴力,学生仅从表情和动作上也感受不那么真切。而如今我们学校已经转型,面对新的群体,我们真的要在说话艺术上下点功夫,如何把话说好,让孩子们接纳,让家长们接受,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们需要我们鼓励,家长们需要我们去倾听。鼓励,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倾听,让我们理解家长们的内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纳,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当教育不是发自内心的时候,当教育的语言不带着为善的情感的时候,教师那伪善的眼神和牵强的微笑就会很快被学生感受到。"这句话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老师的语言至关重要?

老师的认可,是一缕阳光,会让孩子感到温暖,会催孩子们上进。我们都从孩童走过,回想过去的时光,能让我们深记心中的老师,往往是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爱的老师。特别是那真诚的善意的话语,让人牢记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是更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一堂课,不再是单一的课程,需要多方面训练融合在一起,语文课中融合着动作康复,体育课中也渗透着语言康复。孩子们千差万别,对孩子的要求也变得有梯度,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最适合的康复教育。

2018/4/1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读书,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名师工作室开班当天,我从导师手里接过这本她精心挑选的书籍——《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开启了我的“修行”之旅。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的更远。”

他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五个专辑阐述自己从这些书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我于这本书,最为动心处在于“迈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迈考特是位内心与言行一致的教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正因如此,他才让孩子们感到这位教师是如此真实、可信,才愿意在他的面前敞开心扉,愿意和他一道学习。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反思自己,好像做得并不是很好。

在教学方面,迈考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约翰去商店”话题,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创设故事情节,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法知识;从孩子们伪造的请假条中发现写作新方向,用“给上帝写请假条”为题,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公园,带着食物、食谱即兴表演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

他的课堂处处创造惊喜,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将教育的风筝线牢牢地牵在手中。

在“名师成长之路”篇幅中,作者引用王崧舟的话“教师专业成长是读书→底蕴→教学的转化,前者是积淀的过程,后者是创生的过程;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举例多位名师告诉我们成长没有捷径,虽各人成长历程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阅读。

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诚对待幼儿,事事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才不会失其本心。还要坚持阅读,让自己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拥有教育的智慧,通过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变得自信、富有个性的发展,以此共勉。

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细细品读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其中第二辑中的《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让我有很深的感触与认同感。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读书感受谈谈体会。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一章节中说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确实是这样,从大学读书起,我就养成了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于是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报纸、杂志、教学书籍……而且看书时,我还喜欢随手在书上这边划划、那边标注一下,或是随手记下自己的体会、感悟之类的,因此,床边还杂乱地搁着一些笔、本、纸等,用儿子的话来说,这床名副其实是个猪窝(本人和丈夫都属猪)。就因为这嗜好,儿子也“近墨者黑”,也习惯上床捧一本书。要是在冬夜,蜷缩在暖融融的被窝里读书,实在是一件分外幸福的事儿。我读书我快乐,“有书好读心也暖”。读书,是一段快乐的心灵之旅,放松身心的健身运动。有书在握,静心慢读,把萦于心漫于脑的世念俗虑都抛在身外……

枕上读书,古已有之。据说毛泽东主席也喜欢枕上读书,一代伟人尚好如此,可见枕上读书之魅力所在。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倒是不想这样功利地读书,而是天马行空任意在书中徜徉,我更喜欢“书中自有颜如玉”般的率真。读到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朦胧;看到精妙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翻到诙谐处,憋不住哑然失笑。许多时候,物我皆忘,书人融合,任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随书中文字的跳跃而放肆宣泄。徜徉在书海里,我看到了如花笑靥,读出了似水柔情,流连在书丛中,俯仰顾盼,感觉生活是如此美妙芬芳,世界是如此千娇百媚,枕上读书梦也香!枕上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古人说:书深人贤。一本好书,书里所写的东西,大多是作者长期思考的思想结晶和实践积累,为读者省去了许多不该走的弯路,花较短的时间就能够很好地获得人家千辛万苦才提炼出来的精神智慧,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宝贵的经历经验,何乐而不为呢?

《名师成长之路》这一章节中说到: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是啊,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书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的我,在这点上深有体会,读书、写作、反思、实践,一路走来,虽没有成为名师,至少让我的教学实绩一直名列前茅,也让我在35岁前成为学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读书也让我成为十五年前学校唯一的教育硕士。这一切的取得都是源于没有放弃读书,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需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回忆每个人的成长,谁没有几本印象深刻的好书像灯塔一样,照亮着自己的人生呢?

读书贵在坚持。作为一名教师,广阔的教学视野依赖于我长期的枕上读书——广博的阅读,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每天读书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寒暑假还是节假日,邀旨趣相近的三五好友(同行),不受生活的时间、空一起来读书、分享、交流、思考、辩论,把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各自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如沐春风!每当被孩子们那信赖的目光和真挚的声音包围时,为师的心灵就会徜徉着一种诗意和温暖!

经济低迷时,读书来解惑。经济要振兴,文化需先行。现在新形势的境况下,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信心从何来?那就是读书,从阅读中获取力量,从文化、文学作品、实时报道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振奋我们的精神和信心。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那么,作为一所学校,应该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让快乐读书不仅仅是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活动,更是一种静悄悄的变化,是一种师生之间相互感染的氛围,是一种逐步积淀、逐步提升的变化!作为我们家乡宜兴,更应该打造一个书香城市,让更多的人拥抱阅读,守望读书精神!时下的艰辛也许更易促成全社会的读书风气,在阅读中让我们发现一种肯定的力量、前行的动力,一种激励我们拼搏、不懈追求的力量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书,见证更好的自己!(王晓燕)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优秀范文)


工作是一种修行,这是日本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他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只要每天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在这个大家都厌倦了上班的时代,在周围人都为工作焦虑的时代,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

他的这种工作观着实让我敬佩。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时间。假设人活到80岁,65岁退休,若从大学研究生毕业一直工作到退休,至少要工作39年,几乎是人一生时间的一半。对于工作这一行为,很多人只是简单地将工作视为累积财富的途径,忽视了工作本身可能带来的乐趣。

如若一半生命都花费在机械式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花在抱怨不满上,那这个人必定会失去许多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这本书里,最先介绍的是工作态度,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更可以深入理解为是一切工作的基石。不喜欢自己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所从事的工作的人,一开始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

多数人找工作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这可能是个伪命题。任何喜欢的工作,天天做可能都会变枯燥。另外,像我这种职场新人,在基本没接触职场,只有一点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份工作的判断能力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觉得是喜欢的工作,但真正了解后可能会很失望。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直跳槽,但就如电影《东邪西毒》中这么一句:“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永远没有更好,关键还是个人态度。认真工作,能够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甚至扭转自己的人生。书里说: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越失望越无助,就要越努力,越努力,就越上进。

工作是一种修行。不论现在处在什么位置,在工作中,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可能我们现代人都太着急太期待获得成功了。以前好几辈人都是一份工作干到退休,不断制造价值,不断凭自我能力升职,做到不可被替代。这种工作态度是我们现在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端正态度,在工作这条路上修炼自我,让生命变得轻盈且厚重。端正态度后,再来学习工作方法,会更有保证,更有收获。(何亮)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是著名企业家、学者樊登先生所著,这本书汲取了14本世界级畅销书的精髓与智慧,搭建起了一套在工作中渐进成长的方法,从进入工作到“开疆拓土”,不管你在事业的哪一个阶段,都会有所收获。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本书共5篇,每篇有3个主题,每个主题有6小节,没有长篇大论,全部都是精简短文,读完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分别从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5个方面给大家呈现了他在工作中所想的。其中第一篇正心对我影响更大一些,讲到:工作是最好的修炼;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先德行,后技能。己成,方物成。

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则是最好的修炼方式。第一章是对《干法》一书的总结,主要讲的是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他认为,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有在工作中磨练心性才是价值的体现。工作不是必要之恶,不要把工作当成是痛苦的,是为了赚钱而不可避免的;而应该换一种心态,积极的去看待,把他看作是体现价值和磨练自己最好的途径。第一种心态会造成内心的痛苦,而第二种心态强调的是把工作当成一种帮助我们的东西,不要产生厌恶心理,而应该去喜欢上他,主动的去接触他。

书中讲到工作有两种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帮助我们攻克问题,专注精神;发散模式帮助我们发散思维,想出别的解决方案。因此工作要两种模式结合,不能闷头就干,也不能浮想联翩。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专业的人越来越多。只有当你在某个领域精进为专家时,你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改变命运。

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一流的心性是怎样磨砺而成?不是靠苦练技艺,也不是靠翻阅书本,而是从打招呼,熟练使用常用工具等琐碎的点滴磨砺而成的。不必对“高大上”报以羡畏之心。如果你能从小事、俗事、平常事做起,秉承工匠精神,你也一样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所谓“不燃型”(或称“阻燃型”)的人,就是无论你怎样劝说、激励,都无法激起他工作热情的人,他会认为“你是在给我洗脑”“你只是想利用我”。所谓“可燃型”的人,是指通过外部的激励,可以很好完成工作的人。所谓“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着,压根儿不需要外界的激励,每天都有很多新点子,时刻琢磨着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可燃性的人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擅长工作,但他们身上往往散发着一种对工作的热情。

稻盛和夫认为这种自燃型的热情来源于“喜欢”。只要你喜欢上了一件事,那么干起这件事来就会不自觉地投入,而那些众人看起来难得的激情也是他的兴致和意向起了很大的关键作用。一旦喜欢上一份工作,努力的念头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产生,自己本身就会不自觉地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因为你的工作恰恰也可以给你带来愉悦的心情。也许在他人眼中,你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为了成功,但是他们不知道你就是以这种简单的“喜欢”获取了自燃型的热情。

因此,热爱本职工作就成了所有参与工作的人的必修课题。稻盛和夫认为,自燃型的热情首先要使自己有一颗单纯的心,也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自私自利,并且毫无杂念地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帮助,能对企业起到作用。启发我们,在工作时,拿出“可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炼自己的心性。

先德行,后技能。己成,方物成。“工匠精神”是时下的一个热词,李克强总理在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但曾几何时,“大工厂”“机器化”“流水线”才是先进的代名词,工业化创造了其他时代所无法想象的财富。传统意义的工匠是什么?机械、重复、不需要多少文化的工作,多少影视作品里的木匠、铁匠、棉花匠莫不是苦哈哈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但《匠人精神》颠覆了这种印记。截至20xx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位居全球第一。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在这些国家?这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工匠精神。与其说那些优秀的百年老店传承的是一门技艺,不如说它们首先传承的是工匠人的气质——沉着、坚持、精益求精的心性。在日本,这样的工匠精神比比皆是,他们用一生的时间,用几十代人的投入只做一件事情,焉能不精!

《匠人精神》是日本木工业传奇人物秋山利辉的大作,其创立的“秋山木工”的定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等。秋山先生强调“先德行,后技能”“已成,则物成”的大道。他创立了一套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则——匠人须知30条,帮助我们有效磨炼心性和品格,为社会各界推崇。

“匠人须知30条”浓缩了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都是做人之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一脉相承的。每一条须知的前半句都是“进入作业场所前",这句话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把工作视为一件“神圣之事”。我将自己学完匠人需知30条感触深刻的10条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为了匠人需知30条在分享中的完整性,我在文稿特此体现出来,单独对其中几点具体分享如下:

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而要有效地打招呼,首先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跟别人打招呼。主动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如果你主动和单位的人打招呼持续一个月,你在单位的人气可能会迅速上升。见了领导主动打招呼,说明你心中敬重领导;见了同事主动打招呼,说明你眼里有同事;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说明你体恤下属。永远记住,你眼里有别人,别人才会心中有你。

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联络、报告、协商是一个工匠的基本行为要求:当你对一个问题把握不准的时候,可以请教一下师兄或师父,这叫联络,告诉师父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询问师父“您看这个事怎么办”,这叫报告;与客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这叫协商。联络、报告、协商可以帮助你明确职责,判断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不是对自己简单的训练,而是明确怎样在团队中合作。

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是一个开朗的人;

职场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被斥责、被批评,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工作效率就必然受到影响。所以,保持头脑简单一点,开朗一点,不要瞻前顾后,试着放下自尊和矜持,让自己“变傻”一点,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培养自己的钝感力,不那么敏感,这样我们才能带着感恩的心,以笑脸回应对方。

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的人;

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的话;

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以对父母、对亲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

有责任心的人,不仅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对服务对象负责,甚至还会对社会负责。这种责任心可以让我们集中心力工作,面对困难坚忍不拔,遇到问题主动面对。希望大家能够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来从事工作,这样不管你从事哪种工作,都会分外享受。

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

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

秋山利辉自己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徒弟的坐姿不好,他要管;徒弟吃相不好,他也要管。他认为“爱管闲事”不是件坏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才可怕。你有没有听过“这事不归我管,你找xxx"这样的话?一定有。如果是客户被敷衍,一定火冒三丈,认为对方是在踢皮球,再想挽回,就难上加难了。

公司中总有一些灰色地带界限不明,如果有人能“管点闲事”,多做一点或是多问一句,工作立刻就会顺利很多,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重新定义公司》介绍了谷歌公司的一条理念-精英是没有地盘意识的,与秋山利辉的想法如出一辙。“爱管困事”的人,都有一颗“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心,自然能够成长得更快,收获自然也更多。

1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执着的人;

1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1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

1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

1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

1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

1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

1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1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

1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2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熟练实用工具的人;

2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

2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感”的人;

2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能够成为好好发表意见的人;

秋山利辉的工厂,氛围开放,大家对于工作经常探讨,每个人都会分享自己看法:“如果是我,我会....对于遇到的问题,大家有商有量,共同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好好发表意见”不是“指手画脚”。而是提出建设性意见。什么叫建设性意见?你打开GPS导航就能感觉到,全是建设性意见:“前方请右转”“前方请掉头”“您已偏航,重新规划路线,前方200米请掉头”……它永远都在帮你做下一个重要的决定。

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总监曾经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马云做任何决策的时候,我都保证这个决策更正确。”CEO的决策并不总是对的,讨论和建议都是在决策做出之前的工作。一旦决策做出后,她不是反对或者质疑,而是努力让这件事情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建设性工作。

2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

2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乐意打扫的(意为愿意做一些小事)人;

2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

美国一位优秀的销售人员曾说过:“你在电话这端是否微笑,对方是能够听见的。”人的听觉是很敏感的,即使只听声音,也知道对方是严肃以对还是微笑回应。另外,需要简明易懂地表达自己,避免使用模糊的字眼,回答一定要具体。

2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意为不耽误整体工作效率);

索尼曾经有一个招聘怪招,把前来应聘的新人集合到大厅吃饭,老板在二楼暗中观察,但凡吃饭慢的,直接淘汰,不允许再进入下一轮测试。这简直匪夷所思,因为从健康角度来讲,吃饭就是应该细嚼慢咽。但是,日本工匠的工作常常需要集体配合,所以工作和吃饭都要在一起,只要有一个人吃饭慢了,就会影响所有人的工作。所以,工匠精神提倡“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这也是对他人的尊敬。

2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往往是资源最贫乏的地方);

大家是否发现,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往往都是资源最贫乏的地方。比如日本,我们称之为“弹丸之地”,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都不丰富。穷则思变,他们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改善,所以他们也是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花钱太多,意味着资源太丰富,反而让你忘记在工艺上改良,所以工匠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

2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

3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

秋山利辉教育学徒基本上是“95%的时间在教做人,只有5%的时间在教技术”,他认为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百年企业有上千多家,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匠人”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木工,还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无论在哪个行业,想要成为一流的人才,都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精神和身体两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积累知识,才能成就卓越。

樊登先生在《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中谈到,“工作不是人生之痛,而是收获成长与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唯有在工作中永葆那颗新鲜好奇、锐意精进的宝贵“初心”,持之以恒发自内心、自觉自愿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时永远虚心,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他人优点特长、敞开心扉接受外界各种工作反馈,并不断修正自身缺点错误、不断提升完善自己,不断做出创新创意价值贡献,如此才能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持续收获人生成长与幸福。

对于个人,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缺了谁就不行了,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存在竞争。竞争不是嫉妒,如何正确的摆正心态,需要的是个人修养。对于企业,行业竞争是市场所趋,我们要客观来看待事物,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专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战略行为优化行业结构。工作场所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我非常赞同老师这句话。不论哪一种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所有的工作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修炼精神的参照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时代,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事先做人。出门靠朋友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懂,怎么才能交到朋友?交友先交心,交心先修身。工作伙伴,先成为朋友,才能更好的合作,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如作者樊登老师所言,在人生的漫长旅行中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学会与工作相处,在工作中磨练自己,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盈而厚重。

我们每位员工都抱着“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的积极正确心态,在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敬业担当、锐意精进、团结协作,我们的工作才能越干越好,才能为新时代企业兴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激情动力燃料。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今天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第十章,有关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正如文章所说:思维训练不可能孤立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反映出思维训练,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思维训练的内容。

是呀,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过死,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多方面的思考各种问题,让他们学会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记得有一次,我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做《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游戏时,我先让孩子们认识了“1、2、3、4、5、6、7”的七个音名。然后,让他们跟我学做柯尔文手势。这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跟我做柯尔文手势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很高。于是,我左思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为这七个音名创编上动作,以及它们的音高和音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可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有好几个小朋友高举小手说:“周老师,周老师,你能不能够让我来试一试?”还有几个小朋友扯了扯我的衣服,老师让我上讲台来表演吧。于是,我请了几个小朋友上讲台,让他们学做“1”的动作。刚表演不多久,坐在下面的小朋友们也都举起了小手,纷纷要上台表演。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觉得孩子们掌握的特别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很荣幸拜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总共分为六章,种好师者的心田,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教学最有效,左手教育学,右手心理学,抓住教育的契机,不做名师做明师这六个方面展开叙述,书中呈现了一件件用爱心堆彻的感人事迹,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例,让我颇有感触。

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言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的确,我们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认同。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这是美国学者艾玛逊的名言,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或许不够重视,“了解学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重要的“教育秘诀”。教师了解、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又会促使学生自尊心的树立。实践证明,自尊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创造性地学习,力争先进,不甘落后,会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积极完成集体交给的各项任务。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阅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让我了解了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就在我们教师的师爱里。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从而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一定发展得比较差: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浑身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中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会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该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就可以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好方法,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忽视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背后隐藏的孤单与无助。看到这些学生我们常常很厌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标杆下,我们无奈地把学生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工作成功与失败的标尺。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时间,就把他们教得绝顶聪明。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小”的重要。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而我们创造奇迹的人应该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不为中高考成绩而折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教育最好的理解,是世界上所有教育要抵达的本质!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难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

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就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好老师,但就是不知如何去做。这一次我认真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感觉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

(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喜欢《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