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改变思维模式读后感

改变思维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一)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尽管较前几年,今年912万的参考人数仍呈持续下降之势(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2万,较2012年减少3万人。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最高峰时的1050万之后,这已是连续第五年出现下滑趋势。),但社会关注力度却日益上升。从公安交警、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到通讯、电力、医疗卫生、企业,这场全国性的选拔性考试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承载着太多的社会之重。而这也让我心生疑惑,我们是真的开始打量教育、思考教育了吗?

带着困惑与期待,我翻开了张卓玉先生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初见书名中的“模式”一词,尤其用之于教育,我本能地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谨慎,而这也让我更客观、理性地阅读每一篇文章。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让我对现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一场选拔性考试的关注与对教育的重视并非轻易划等号,而盲目乐观。对知识的过分崇拜,对分数排名的热衷往往容易迷惑双眼,麻痹思维,忽略教育本身。更何况分数、排名、升学率这类远比关注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关注教育中的人的成长,来得轻巧、速效。由此,对作者的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书勒口处的作者介绍不足六十字,寥寥数语,简洁至极。“几点说明”开明宗义,将读者对象、全书结构及教育新模式这一内容主体向读者一一阐释。张卓玉先生为人的谦逊平和,思考的全面周详,表达的谨慎严苛可见一斑。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所有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教育模式是悄然诞生的生命体,将从根本上撼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概念、教育结构和教育秩序。其基本框架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交流”。

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对新模式最重要的元素——学习小组的意义、性质、职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用其独特的视角体察、感悟,提出:“学习小组是一种制度建设,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是新教育模式的基本支持,是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创举。”既然学习小组具有如此深刻意义,那么,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又该如何保障呢?“支持系统的建立”一节中的“导师制”、“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系统”、“学习小组评价体系”等给出了务实致用的建议。

新教育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课堂展示。在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坛变为生与生、生与师共同探究问题的论坛”的转型中,展示成为重要的课堂形式和学习方式。众所周知,学生掌握程度有深浅、教师教学水平有高低,那么,怎样的展示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呢?作者又围绕展示者和教师两个主体展开探究。“开放性课堂”、“课堂自治”、“课堂程序”等新课堂理念由此引出。

在此,作者也向我们厘清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谁的课堂?谁做主?

“如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希望也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果希望学生既能应对当下的考试,还能应对未来的人生,那么,学生就应该对课堂有参与、选择、知情的权利,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治课堂。”

“新课堂的主导者也许是教师,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学生和老师协商好的某种程序。我希望是后一种:课堂程序。”

“课堂活动程序化的意义在于:学生有主人的感觉。课堂自治体现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程序治理。……课堂活动程序化的另一功能是制约教师在课堂上的特权。”

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直抵新教育模式的最深期望:“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参与治理的课堂,学生享受成长过程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和课堂之外的社会保持同质性:民有,民治,民享。”

观照当今物质生活水平飞跃,精神生活却愈发匮乏,人心浮躁,疏于浅薄与粗糙,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保持人的思想独立与精神自主显得尤为珍贵。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百年前先贤们开启的事业,还处于未完成。质疑,指责,抱怨是一种态度,看似针针见血、夺人耳目,引发局部的阵痛。诚然,阵痛是引发关注的必要手段,但终究只是将伤疤揭开撒盐。作者静下心来,俯下身来,关注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关注每一个孩子公民气质的打造,关注每一项“该做且能做”的事务,平和与理性中,渗透与传达的是一种更为坚定的力量,震撼人心的力量。

书中还以图片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作者亲自体验到的践行这一新模式的学校、课堂新风采。一张张纯真自信的笑脸,一段段谦逊从容的展示,一个个智慧精彩的课堂片段。这是被相信、被尊重、被欣赏而流淌出来的幸福笑容与心的滋养。当心智之网打开,捕获的将是丰富且纯粹的意义。

通观全书,深厚的学识涵养,对以人为本教育理想念兹在兹的追求,对一线学校、课堂的深入体察,现实的体制内世界和理想的学术性世界的两栖式生活让张卓玉先生在提笔谈教育时,理性之外,又多了一些直觉的敏锐与感性的深邃。在《心智品质培养》、《公共精神培养》、《学生成长权》等文章中,在保持其一贯缜密的逻辑,务实的风格之外,还能体验到作者丝丝缕缕传递来的优雅诗意。

“智慧之美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种美只存在于心智生活中。当你感受一篇文章的优雅意境,当你发现物质结构的整齐有序,当你知道物质能量的守恒,当你看到生物进化的秩序,当你明白经济领域中看不见的手的威力,当你梳理出点点滴滴的知识背后的学科体系,当你看到化学与物理,物理与数学、数学与哲学、哲学与文学、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你会爱上此时此刻的学习,会爱上承载知识的学科,会爱上学科背后的自然与社会,会爱上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生。”

而他又多次在文中向读者敞开心扉,表露写作时的矛盾心情:“每每想到这个话题,我总有几分向往,几分敬意。总能顺着它的思绪,走进一个纯粹的世界。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无情的现实逼迫我回到这个不很纯粹但很真实的世界。”

对教育,这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至诚至真,至深至切。

而这,只为告诉读者:相信、尊重和捍卫学生的成长,智慧,尊严和权利,学生是人,人是目的。呼吁广大教育人用行动加入这场顺应社会转型、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变革。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二)

李珂倩

这个寒假期间,我学习了《构建新教育模式》这本书,这本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但是,每篇文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文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本书所讲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整本书平实晓畅,从班级到小组,学习组织的转变;从讲坛到论坛,课堂形式的变化;从碎片化到整体化,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职业的边界,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成长权,新旧教育的不同起点……这样主题的篇章,张卓玉先生表述非常简练平和,他以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探究体会,与心目中的读者同道沟通交流。 在朴实的书名之下,是平实流畅的文字。读起来仿佛与一位长者娓娓清谈,沁人心脾。

学习小组由班到小组的变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一种形式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作为基本的授课形式、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存在,势必应运而生的就是传统的讲授形式。而改变之后,形成了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主动的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模式下学习的基本前提。

课堂由“讲坛”变为“论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退到次要地位,形成了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改变之后的课堂上,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关系问题,学生、教师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下,交流、沟通、讨论、学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有极大的变化。

阅读了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1、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节课讲啊讲,要恰到好处的导,比如碎片化学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可以以导的形式给学生分析,然后讲本节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将其整体化。

2、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并能充分的去利用。

3、小组一定不要成为名词,而要成为最最实用的学习模式,让小组探究成为习惯,一开始也许不会令人满意,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不但不学习,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教师要好好引导,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样可以学会更多的东西,可以收获成功,可以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方面,慢慢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去学习,那么小组学习就起作用了。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三)

贾汪区江庄镇中心小学周飞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改变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主思考教师角色

新模式教育中课堂由“讲坛”变为“论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退到次要地位,形成了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改变之后的课堂上,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关系问题,学生、教师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下,交流、沟通、讨论、学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有极大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间接被动的听讲者。教师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否真的听懂,是否能够消化很难真正被检测;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被发挥。满堂灌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输出,学生接收,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缺乏积极的响应,使课堂变得像教师一个人的独台戏。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对此感受颇深。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需要理解和消化,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很难有这样的理解和消化机会,如果无法理解和消化,吸收就相当于零,也就是所说的无效课堂。

而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是聆听者,点拨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师只是适时的引导点拨。

新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那么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我们为人师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教师必须做到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孩子们必竟年龄小,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有时看到他们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的心里高兴的不得了,这时候,我就会行使我的权利了。我说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看着我的眼睛,学会认真听.我们的课堂需要热烈的讨论,也需要沉静的思考与倾听.动静结合,才会形成卓有成效的课堂.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善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并且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数学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数学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法。凡是听过我们班学生上课的人都说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烈的参与意识。其实细想想在教学上也没什么窍门,只是上课时我很少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那样我会觉得距离孩子们很远,我总是习惯性的走到他们中间去,和他们近距离的交流。课堂上更多的是谈笑风生,而少有严厉的训斥。平时课堂上我的话很少,学生话多,我看起来比较清闲,而学生忙得团团转,忙得不亦乐乎。听完有关专家的讲座,我更加坚信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不爱听,教师累得汗流浃背,学生闲得直打瞌睡.教师必须做到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要压缩讲课的时间,把它还原给学生,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自已去思考、感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质疑,自己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最佳答案。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把这块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好课堂的主人,而在这个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紧抓不放不对,但完全放手也不可行,一线教师一定要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和学生一起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打出漂亮的课改之胜仗。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1500字


阿米巴模式读后感


阿米巴模式读后感(一)

学习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一书后,我了解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神话般的传奇,在40年中创建了京瓷公司和第二电电两家世界500强企业,阿米巴式管理解决了很多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

阿米巴经营的精髓就是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这一原则是单位时间核算制的基础,经营的根本就是在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必须防止浪费、削减开支。该观点与中国兵器北化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三化工作具有共通之处,都是通过全员参与,关注细节,开源节流的方式实现企业经营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阿米巴经营的核心方法是把企业划分为一个个独立核算、自我经营的成本、利润核算单元,运用单位时间核算的管理会计模式,便于贯彻公司的经营目标,指明发展方向,使各阿米巴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调节经营管理策略,培养员工的经营竞争意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提高营业收入,减少支出和浪费,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较高的收益。作为公司员工,我从这一经营方式中领悟到的是,作为个体的员工是企业这个集体的小阿米巴,员工个人创造的价值与企业的最大化收益密切相关,这需要我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技术水平与素养,进而提升个体这个小阿米巴的价值创造能力。

阿米巴经营的核算思路类似家庭收支,让员工更容易理解,采用的收付方式是用总收入扣除花销得出利润,再除以总的劳动时间,作为衡量核算的指标,让员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每小时创造的附加价值,从而反映经营状况,准确评判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企业以直观的方式将经营盈亏呈现给员工,使员工更方便、更善于衡量出自己工作的效率及优缺点,了解自己的工作付出是否真正实现了对应的价值,发现问题点,持续改善。工作中有人创造出高额的收益,有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消耗了时间、物质,却让企业蒙亏。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可以看得见的收益,作为员工通过直观评估,自我定位,优者可以更优,有差距者可以及时改善,每一位员工的提升都有益于企业的发展。面对2012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我们必须不懈努力,树立危机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先行的观念,携手共进,共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

《阿米巴经营》一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满于现状,寻求更有效、更切实的,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工作方法,以及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为公司贡献力量的精神境界和行动力。


阿米巴模式读后感(二)

管理层了解到哲学是《阿米巴经营》这本书的的基础,因此决定从贯彻经营哲学开始,试图让员工们先从认识上提升,达到哲学共有。一时间,稻盛哲学和阿米巴经营的相关书籍、资料人手一份。

每天下班前后的一个小时,安排成经营哲学讲座学习分享时间。

每天晨会,成了经营哲学的考试时间,对前一天大家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稻盛哲学的根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非常符合中国员工的口味。

起初,员工的积极性很高,每次学习过后,还会做交流与分享,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人甚至把书中的重点理论倒背如流。半年过去了,每天的学习活动还在继续进行着,可是公司的效益并没有上来,公司仍然在困境中挣扎,这与稻盛哲学里面讲的员工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似乎不是一码事,每天的学习转变成沉重负担。员工开始抱怨不断:饭都吃不上了,天天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公司领导困惑不已,明明大家每天都说已经理解了敬天爱人、利他之心,每天都在分享自己所做的努力,为什么企业状况还是如此窘迫呢?

这个案例向我们呈现了阿米巴经营的误区之一饿着肚子谈哲学共有。饿着肚子,即企业无法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如工资水平比同行业低,员工觉得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经营者的吝啬,可能是企业确实效益不佳,但结果只有一个:员工不满。毕竟员工为企业工作不是义务劳动,理所应当获取应得的薪酬。哲学,是抽象的理念,属于精神层面。哲学共有,是将抽象的理念让人们理解、认同,进而运用到工作中去,让思想真正影响行为。饿着肚子谈哲学共有,就是在员工物质生活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一味地从精神上灌输哲学理论。

一、哲学贯彻以物质提升为基础才持久那么,物质和精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当我们把物质看做金钱、生活资料时,物质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铺垫,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没有人可以把这两种生活分离开来。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不可能只拥有完全的精神生活或是单纯的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的支持,物质生活就是枯燥的;没有物质的支持,精神生活也没有存在基础。

所以,好的企业中,精神与物质是双丰富的。

现在,我们就能找出案例中的主要矛盾了,员工迫切想要提高物质水平,而A公司的哲学共有过程无法让员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

无法指导企业实践的经营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同样,不能够落地的经营理念也是没有用的经营理念。只谈理论不去实践,再有用的哲学思想也只能成为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无法为企业成长提供应有的推动力。

只有理念在经营活动中得到运用并且真正产生业绩成果了,员工才会逐步相信原来哲学真这么管用,老总的话没错。这样一来,在哲学学习和实践运用中产生正向作用的循环提升,相互促进。而纯粹学习哲学很容易会走入误区,开始员工觉得新鲜,时间一久大家就疲倦了,也不相信了。

A公司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空谈理论,每天只组织学习哲学、分享哲学甚至要求员工背诵,违背了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哲学原理。公司本来就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其员工学习M稻盛哲学半年之后业绩仍无任何起色,员工感受不到学习哲学到底能带给他们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员工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时,自然没有耐性再听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哲学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严重失衡,哲学共有的成功几率必然不高。

二、空洞的理念对企业经营毫无价值稻盛和夫创办的企业在日本不是最大、最赚钱的,员工的工资水平在日本也并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员工仍然为企业全心全意的服务。其实物质上的满足并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让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正是因为始终怀着利他之心去努力工作,才使自己获得生活的富足。而生活富足会更坚定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信任,深信不疑这样做人、这样工作是对的,并继续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循环往复,形成良性发展。这也就是稻盛和夫一直所追求的让全体员工获得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幸福。

哲学不是谈出来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企业想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领导们聚在一起一商量,弄出一个理念,比如自由、平等、博爱,但是理念提出之后企业情况一切照旧:员工并不自由,层级观念依然很鲜明,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这个时候的自由、平等、博爱仅仅成了一句口号,毫无实际意义。只有当企业采取具体措施改善这种状况,让员工真正感受到自由、平等、博爱的企业氛围,员工才会变被动为主动,由被动地执行任务,到主动地思考企业文化的意义并探究完善的方法。同理,当员工通过贯彻经营哲学后看到成果,看到企业的改变,看到高层的改变,看到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收获之后,才会自愿把这些理念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行动中。

综上所述,只有在满足员工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才有基础谈哲学共有;只有将经营哲学真正贯彻到生产生活中,让员工看到它的正向作用,才能让员工信服;只有将哲学的空谈变为实际举措,才能使员工从被动到主动。物质和精神要双丰富,空谈哲学必定不能长久!


阿米巴模式读后感(三)

阿米巴是每天有听马丁在读。然后也听马丁解释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特点,自己也有大略的看一遍。

马丁觉得,我们曦蕾国际将来有一天也可以运用阿米巴的模式,但是目前,可能还不行。我对阿米巴模式的了解是这样的

1.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核算,包括支出和收入,都是独立计算的。

2.并且每个部门都可以独立完成部门的业务,和独立寻找业务,来赚钱。

3.每个部门可以实施企业的理想和方针,和企业共同发展。

就像马丁说的,目前我们的公司只靠销售部在赚钱,那其他部门可不可以赚钱呢?我想一想,是可以,无论是技术部,还是培训部,将来有一天都是可以出来赚钱的,技术部,可以为我们公司创造利益的同时,也一样可以为其他公司创造。培训部为我们公司进行培训的同时,其实也可以招纳其他的公司和我们公司的员工一起培训,但是这些是需要整个架构模式的。我的理解是这样子。

不过这本书里面,稻盛先生对这些年轻的员工说过一翻话,我是受益匪浅的,他是这么说的:你们如果有勇气离开公司,那为什么没有勇气相信我呢?我用我的生命作赌注,为了大家我会去维护好这个公司。如果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杂念经营公司,你们可以砍死我非常佩服稻盛先生的承诺,最终稻盛先生也没有令这些青年失望,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老大问过的一句话:你打算跟着我多久?然后我就说:我打算跟一辈子。其实当时说这句话,我是真心发自内心,我觉得,我是那种,其实我有勇气离开公司,但是我更加有勇气相信老大!

所以,老大,你要加油,一定要将自己的事业做到发光发亮,完成你的3年,5年的目标,相信你可以的!

订制化的教育模式_《让天赋自由》读后感1000字


订制化的教育模式——《让天赋自由》读后感1000字

《让天赋自由》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什么是天赋,如何发现天赋(忘我状态);

二、什么因素制约了天赋,如何发挥天赋(部落、态度、导师、时间);

最后指出未来教育转型的方向之一是实现天赋的教育。

什么是天赋?我们通常认为的天赋局限于智商、情商或者学术能力、记忆能力等等,而智力的多样性是天赋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仅限于前面所列举的。其次,它是动态的,也就是在大脑的动态运用过程中会爆发真正的突破。例如很多喜欢讲课的老师会发现,在讲课的过程中会不断有合适的例子突然出现在头脑里,而在平时认真地思考却不一定想得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真正的突破,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最后,智力是完全独特的。而智力是天赋的核心元素之一。

创造力应该是天赋中另一个核心要素。智力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创造力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同一时间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深入我们的直觉和无意识,以及我们的心灵和感情。换一种方式表述就是阿基米德不是在书桌前发现了浮力原理,是在泡澡的时候发现的;而牛顿也不是在书桌前,而是在树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反而在进行其他活动时无意得出了结论。现实中对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就是,睡觉前去想一个近期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放下它,沉沉睡去,潜意识会自动工作,有可能在梦中(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可能在第二天醒来,答案会自动浮现。

人如果处于忘我的状态,就是位于天赋的核心了。我们的整体,包括呼吸、心跳、思想完全融为一体,感觉自己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是一种能量的整合与集中。这时,你就身处天赋之中,你发现了你的天赋所在。每个人都有进入忘我的沉浸状态的独特方式,也有发现自己天赋的独特方法。但是这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仅有测试是不够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发现自己天赋的机会,或者压根就没有发现自己有哪些天赋。为什么,作者认为原因是个人的限制、社会的偏见和文化的约束。每个人面临的环境可能都不会完全相同,解决方案也不是千篇一律,可以给出的建议是: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包括小时候,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给出父母自己的判断),要勇于去尝试,去试错,找到自己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朋友圈,坚持自己的态度,并有毅力坚持下去,才会最终迎来天赋之花的盛开。

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导师出现,也可能没有。导师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识别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一些之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人生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天赋不一定让你变得更富有,但是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丰富性和平衡感。这种丰富性和平衡感对于个人幸福,与不得不做的工作带来的物质满足同样重要。

基于让天赋自由的理念,未来的教育显然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订制化的,是培养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种人才的教育。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学生们,在几千前就享受了订制化的教育。同样的道理,孔子用符合每一个学生性格的语言来讲述,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作者:滕琬琪

《文化模式》读后感


老师说,学文化科的人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历史上许多人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探索。从泰勒的“文化是个复杂的集合体(complex whole)”到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是功能的”(有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雷蒙德《文化类型》等著作),然后又有以露丝·本尼迪克特(其著作《文化模式》)为代表的民族心里学派的“文化模式”概念,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做出了解释。功能学派对文化的解释主要考虑了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而露丝·本尼迪克特主要从历史和心理学的因素来考察文化。

总的来说,对文化的态度有两种:文化绝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文化绝对主义的突出表现是西方中心主义,即在社会进化论的提倡下以西方作为所有文化的标准,把西方以外的文化作为边缘文化。文化绝对主义带来了战争、种族歧视等。功能学派和民族心里学派都支持文化相对主义,《菊与刀》以及其对美国解决日本投降后的问题的显著效果,初步体现了美国对文化相对主义的成功运用。

本尼迪克特提出的文化模式概念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组合,追求不同的价值和目标。她开创性的运用团体心理学来探讨文化。她指出,“各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但却可以比拟为共存的和同等有效的生活模式”。这句话体现了不同文化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一个民族的伦理标准不能强迫运用于其它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只能看作是各自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不能在道义上寻求借口。因此,民族与民族之间有文化的区别,而文化之间在本质上不可比的,文化是利己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互相道德指责的事情发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婆媳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许多婆婆都喜欢本地的媳妇呢?我想这是因为这样能减少文化的冲突。当婆媳之间争吵的时候,大家都诋毁对方的品格(其实这不关乎品格的事),最后大家都不甘心对方对自己所作的评价,误会永不能消退。

民族之间的差别不在生物结构上的差别,而在于文化的差别。本尼迪克特指出,人类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人类在大自然保护圈中失去的,却在较大的可塑性的优势中得到补偿。”例如,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在遇到挫折后,可以通过巫术、宗教等途径来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安慰。

人类的可塑性是指人可以创造文化,又要接受文化的改造。本尼迪克特在文中有段话可以清楚说明这句话。“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以上话语说明,虽然我们创造文化,当我们又“必须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文化所设定的我们各自的框架之中”。

我们要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当中,这里就有一个“人性回归”及其可能性的问题。这个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当我们厌倦了自己所创造的社会时,我们是否能够回归到那个已给我们破坏的自然去呢?那个曾经的自然已经破坏了或改变了,又或者当我们重新回到自然时,我们已经不能适应自然了。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文明就是反自然,因此,人类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精心经营自己的文化,使文明与自然和谐,才不会出现同时被自然和文明抛弃的结果。

本尼迪克特在文中还讨论了个人与文化模式的关系,认为个体与文化之间并不对立。虽然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其自身的文化。个人对文化的态度有三种:适应、不适应但努力适应、天生对立。对于那些不能适应自身文化的人来说,“对文化行为的强调就是对个人意志的否定”。所以对于这些人,要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只有这样,文化才能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文革使多少人蒙受精神的打击。在努力减少差异的同时,不能够害怕差异,害怕差异会给人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记得有一部电影中,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会听动物说话,从而保持自己与“普通人”毫无差别,我觉得这样只能让自己非常的痛苦,这太过于害怕差异了。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所能理解的内容,但其中的深意我还需要好些时日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这本书是京华出版社出版的,我觉得其中的翻译还是很有“英语”的味道,句子好长啊!以后有机会我希望能够重读这一本书,最好是不同版本的。我把读书心得放在空间上,主要是为了鼓励自己多些读书心得,同时还希望与大家交流交流。本文开头的那句话我也很喜欢,觉得本尼迪克特把它放在文章前面实在是太秒了,这句话的深意我将在以后更加积极地思考。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一)

读了《人本教练模式》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九点领导力:激情、承诺、负责任、欣赏、付出、信任、共赢、感召、可能性。这九点看似简单,但内涵很深。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当一个人相信他的理想后,就会有激情,然后承诺于自己的理想,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欣赏身边的一切,不断付出,信任周围的人,有共赢的心态,从而更有激情,感召更多的人参与游戏,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这九点属于信念和心态方面的内容,教练认为个人的信念和心态非常重要,因为信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命运,行之所达必定是心之所向,只有把心态调整好了,才能行之有效,行中有乐。九点领导力模型是让人们从各种自我设置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增强调适性领导力,创造可能性,身心自如地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激情是九点领导力的起点,也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一点。激情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透过空气而感觉到,可以通过言行而触摸到。激情的原因是真我价值,激情的出发点是自由选择,激情的外在表现是活出自我。感召力是团队实现共赢的牵引力,是团队向一个方向前进的聚光灯,领导者就是发动机,执掌灯光的人。感召力不仅利于团队建设还利于销售。感召的做法是挖掘对方的理想,而自己的产品是帮助对方实现理想的有效工具。你要做的是找出你的产品和他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二)

《人本教练模式》是企业实施教练技术的重要理念工具。

《人本教练模式》一书主要讲了一切要以人为本,并激发你的潜能及领导力。此书教给我不是教练别人,是教练自己。由人本概念出发,讲解了九点领导力的因道素,之后进入教练技巧,教练能力,最后讲诉九种领导技巧。先是开宗明义,之后从道和术两方面阐述,最后到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这个步骤也有些类似我们学习的教练课程。CT1是道的开启,CT2是术的方法令到自己做到,TA是应用。而应用中,这本书是最大的指南针和催化剂。目前针对的学习主要是在九点领导力。针对激情,承诺,负责任,欣赏,付出,信任,共赢,感召,可能性九个领导力,从因道素的阐述,结合中国古典文明的泱泱智慧,给我强的震撼和感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读书是日益的过程,充满了力量,能量,一切正面的光芒的自己。读后感觉对我帮助很大,更深层次的思考人性认识自己。本书把人的精神分成内在的道(即内在的素质:如负责任、共赢心胸、欣赏人才)和外在的术(设定目标、沟通方法、激励与挑战)让我们思路更清晰。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三)

此书教给我不是教练别人,是教练自己。读那本书我都好和自己对照,那点是自己做到的,那点是自己没做到的。那点是自己需要追求的。我们已知过去,从来没有办法去已知未来,我们有自己的经验,有别人的说教,有自己的脑子去过滤,用自己的嘴巴去演绎,都是真的吗?未必。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不到的不一定就是假的。人生才有那么多名词:智者、高人、境界、仁者、圣人、等等。从他们的经验里给了我们一点点地启发和预知。人都知自己来自哪里,又去向哪里。只是在来去的过程里,没有同样的模板去复制自己人生的格局。探究和探讨是勤者的双翼,是愚者的误区。我们有怎能把一群乞讨者一夜之间让他成为富翁呢?

读完这本书,感觉到它是一部有价值且有一套独特技巧的书。书中先从人讲起,人是根本,是本源。当我们人了解人之后,也就是非常人啦。单纯的一个人就包含了无穷的东西故事。世间之事,皆因人起,事物变迁,也因人异。道不尽人之精华,渗透了世间人之奥秘和人之本性。借于人,而总结了一套套管理人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引发了许多许多通过人的本性来得到许多东西,此书的章章节节又使我们回到了我们的经历,历历在目,什么九点领导力。教练四部曲(理清目标反应真相心态迁善行动计划)和教练能力(聆听发问区分回应)及领导技巧。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是太有用了,让我们熟悉自己了解自己并了解他人和熟悉他人。真乃是《老子》语的反版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阿米巴经营模式读后感


【篇一:《阿米巴经营模式》读后感】

阿米巴是每天有听马丁在读。然后也听马丁解释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特点,自己也有大略的看一遍。

马丁觉得,我们曦蕾国际将来有一天也可以运用阿米巴的模式,但是目前,可能还不行。我对阿米巴模式的了解是这样的:

1、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核算,包括支出和收入,都是独立计算的。

2、并且每个部门都可以独立完成部门的业务,和独立寻找业务,来赚钱。

3、每个部门可以实施企业的理想和方针,和企业共同发展。

就像马丁说的,目前我们的公司只靠销售部在赚钱,那其他部门可不可以赚钱呢?我想一想,是可以,无论是技术部,还是培训部,将来有一天都是可以出来赚钱的,技术部,可以为我们公司创造利益的同时,也一样可以为其他公司创造。培训部为我们公司进行培训的同时,其实也可以招纳其他的公司和我们公司的员工一起培训,但是这些是需要整个架构模式的。我的理解是这样子。

不过这本书里面,稻盛先生对这些年轻的员工说过一翻话,我是受益匪浅的,他是这么说的:你们如果有勇气离开公司,那为什么没有勇气相信我呢?我用我的生命作赌注,为了大家我会去维护好这个公司。如果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杂念经营公司,你们可以砍死我非常佩服稻盛先生的承诺,最终稻盛先生也没有令这些青年失望,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老大问过的一句话:你打算跟着我多久?然后我就说:我打算跟一辈子。其实当时说这句话,我是真心发自内心,我觉得,我是那种,其实我有勇气离开公司,但是我更加有勇气相信老大!

所以,老大,你要加油,一定要将自己的事业做到发光发亮,完成你的3年,5年的目标,相信你可以的!

【篇二:阿米巴经营模式读后感】

稻盛和夫在《致中国读者》中写道:所谓阿米巴经营是一种经营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把组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独立核算制加以运作,在公司内部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实现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的全员参与型经营。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所推行的划小核算单位、内部模拟市场制、内部银行核算制等经营方法。我们现在听不到这些经营创新方法,好像寿终正寝了,追其原因有三:第一,那是政府行为在推行,而不是企业自愿或自创;第二,当时国有经济占主导,企业领导归政府指派,一朝天子一朝臣,推行此经营方法的领导一换下一任领导又要用自己认为好的管理方法;第三,核算量增大,都压在财务部一个部门,他们会迎合实施效果不佳的部门一起找各种借口让企业中止这项工作。

我们回过头来看稻盛和夫给阿米巴经营的定义,该经营办法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和全员参与型经营。这就让领导能提高素养,员工也能参与经营,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是模拟市场,而是让人人面对市场;不是模拟核算,而是独立核算。没有避风港,没有借口,这是培养经营者的沃土。

稻盛和夫在序言中还讲到:如果缺乏像阿米巴经营这样精细的管理会计体系,企业将很难取得长久的发展。管理会计就是管理者的会计,没有难懂的会计科目,没有苦涩的会计准则约束核算,都是显示的是跟经营决策相关的及时数据,能够支持决策。大多数企业都按照国家规定成立财务机构,由会计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核算出纳税报表,这些数据对未来的经营决策意义不大。企业各个单位都应该像记家庭流水账一样对自己的收支了如指掌。不用管核算的形式,只要能反映自己的经营结果就好,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出发点。

老先生指出要把追求正确的做人准则当作实施阿米巴经营的基矗他所要表达的做人准则就是3岁小孩知晓,80老老翁能做到的做人道德规范。不用长篇大论,不用过分渲染,就像我们强调的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去做,这个社会就会好得多。

【篇三:阿米巴经营模式读后感作文】

昨天到稻盛和夫(北京)管理咨询公司,与两三年没见面的郭红波就在咨询客户中推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进行了探讨。回来之后,我又把读过两遍的《阿米巴经营》拿出来,看到自己在书也中随手写下的感悟,就想在自己的博客中整理一番,以便对该经营模式的再认识。

稻盛和夫在《致中国读者》中写道:所谓阿米巴经营是一种经营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把组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独立核算制加以运作,在公司内部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实现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的全员参与型经营。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所推行的划小核算单位、内部模拟市场制、内部银行核算制等经营方法。我们现在听不到这些经营创新方法,好像寿终正寝了,追其原因有三:第一,那是政府行为在推行,而不是企业自愿或自创;第二,当时国有经济占主导,企业领导归政府指派,一朝天子一朝臣,推行此经营方法的领导一换下一任领导又要用自己认为好的管理方法;第三,核算量增大,都压在财务部一个部门,他们会迎合实施效果不佳的部门一起找各种借口让企业中止这项工作。

我们回过头来看稻盛和夫给阿米巴经营的定义,该经营办法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和全员参与型经营。这就让领导能提高素养,员工也能参与经营,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是模拟市场,而是让人人面对市场;不是模拟核算,而是独立核算。没有避风港,没有借口,这是培养经营者的沃土。

稻盛和夫在序言中还讲到:如果缺乏像阿米巴经营这样精细的管理会计体系,企业将很难取得长久的发展。管理会计就是管理者的会计,没有难懂的会计科目,没有苦涩的会计准则约束核算,都是显示的是跟经营决策相关的及时数据,能够支持决策。大多数企业都按照国家规定成立财务机构,由会计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核算出纳税报表,这些数据对未来的经营决策意义不大。企业各个单位都应该像记家庭流水账一样对自己的收支了如指掌。不用管核算的形式,只要能反映自己的经营结果就好,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出发点。

老先生指出要把追求正确的做人准则当作实施阿米巴经营的基矗他所要表达的做人准则就是3岁小孩知晓,80老老翁能做到的做人道德规范。不用长篇大论,不用过分渲染,就像我们强调的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去做,这个社会就会好得多。

【篇四:阿米巴经营读后感】

先前看过稻盛和夫的几本书,都是关于其经营人生的哲学思考。这本书却不同,说的是经营的实学,即为介绍具体做法的一本书。虽然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书中也尽量把具体做法背后的哲学思想进行了些介绍,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篇幅说的还是具体要如何去做的事情。因此,要想从这本书中获得比较好的养分,最好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能有所实践,或者是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阿米巴经营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积极主动性、充分形成集体合力的经营体制,它把组织细分成一个个强健的独立组成单位,通过对每个单位进行独立核算,把企业每一个组成单元都打造成具有良好盈利能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所有单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作机制以解决冲突、形成互补,进而形成公司整体的强大竞争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非常精干的组织形式。

书中详细介绍了阿米巴这种组织应该如何去构建、如何去协调、如何去管理,尤其是重点介绍了作为其核心的单位时间核算制,这些内容对广大想要提高企业业绩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无疑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然而,但凡经营机制,都是其形易效,其神难仿,直接拿几个工具过来用用很简单,真要想把握到此机制背后的精髓,充分发挥其效果,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行。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支撑阿米巴经营的神之所在,乃无私或者说利他之心这种道德层面的东西。稻盛和夫自己也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指出,阿米巴经营对于领导者的道德要求非常高,如果没有这一层面的内涵,阿米巴经营是难以发挥预期之效果的。按照现在的行话来说,这些应该是属于企业文化层面的内容了,需要在学习时也多加留意。

最后,综合评价下:此书篇幅适中,内容实用,描述清晰,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篇五:阿米巴经营模式读后感】

《阿米巴经营》是被称为日本的经营至圣,人生之师的稻盛和夫的力作。作为日本的企业家兼哲学家第一人,在企业经营和人生理念方面均由独到而务实的见解。

所谓的阿米巴经营就是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订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通过这种做法,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

稻盛和夫先生在最初创建京瓷公司时,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件事:招收了10名刚从高中毕业的新职员,他们在工作了一年左右,开始熟悉工作的时候,突然跑到稻盛和夫那里要求改善待遇,而且还写了血书,提出了强硬的要求――-如果不保证我们的将来,我们就辞职。可稻盛和夫刚开始经营,对经营还没有建立自信,如果为了留住员工而答应保证将来的待遇的话,那是在撒谎。所以稻盛说为了将来的待遇能比大家要求的更好,我会竭尽全力。但年轻的员工根本听不进去。

最后稻盛先生最后一搏,对这些年请员工说:你们如果有勇气离开公司,那为什么没有勇气相信我呢?我用我的生命作赌注,为了大家我会去维护好这个公司。如果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杂念二经营公司,你们可以砍死我。此话一出,最终使10名欲辞职员工回心转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京瓷公司。

正是这样的理念,让员工愿意把自己一生托付的公司,稻盛和夫先生能够在40年时间,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阿米巴经营大致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

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

第三个目的是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由于稻盛先生在初期对经营一窍不通,不具备人们常说的常识,稻盛先生就以做人何谓正确这一基准作为公司经营的原理原则。它表现为公平、公正、正义、勇气、诚实、忍耐、努力、善意、关心、谦虚、博爱等,这类全球通用的普遍价值观。这反而让稻盛先生找到了经营中的最重要的原理原则。

正是这种经营中最重要的原理原则,给京瓷公司和稻盛先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篇六:《阿米巴经营》读后感】

我这人一惯不爱看书,每次拿起书就像听到一首催眠曲,不知不觉得睡着了。这次清明节三天假期能完完整整的看完这本书全归功于天气。由于天天下雨,外出不方便只能宅在家里。为了打发时间所以拿起了这本书《阿米巴经营》。

《阿米巴经营》这是由日本资深企业家稻盛和夫依据亲身管理经验编写的书籍,书中主要介绍了他自创的经营模式。

全书共分为五章:每章主题明确,观点通俗易懂。首先令我触动的是书中描述的经营者与员工关系。《阿米巴经营》中提到京瓷把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定为公司的经营理念。让全体员工为了公司的发展而齐心协办地参与经营,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意以及成功的喜悦。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是《阿米巴经营》目的。

阅读《阿米巴经营》后,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只要给予每一个员工一个应有的责任感,就能够激发出他们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从而不断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者。企业的发展就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企业拥有了一个好的制度或者模式。

【篇七:阿米巴经营模式读后感】

所谓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将整个公司分割成许多个被称为阿米巴的小型组织,每个小型组织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按照小企业、小商店的方式进行独立经营。比如说制造部门的每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一个阿米巴,销售部门也可以按照地区或者产品分割成若干个阿米巴。

阿米巴经营不仅仅是进行现场改善的工具,而是一套及其合理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阿米巴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这种经营模式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并把它传递给每位员工。因此,必须让每位员工深刻理解阿米巴经营的具体模式,包括组织构造、运行方式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如果员工对于阿米巴经营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结果就会流于形式,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阿米巴的利益而损害其他部门利益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因为达成目标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员工心理疲劳。

按照京瓷的阿米巴经营模式研究机构神户大学的教授三矢裕在《创造高收益的阿米巴模式》中的总结,阿米巴经营有五大目的:

1、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

2、以核算作为衡量员工贡献的重要指标,培养员工的目标意识;

3、实行高度透明的经营;

4、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整合;

5、培养领导人;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将领导力培养、现场管理和企业文化这三大企业管理的难题集中在一起,予以解决的伟大经营模式。

虽然将三大难题熔为一炉,但难能可贵的是,阿米巴经营模式却是特别特别的简单,只要对经营企业有所热情的人,就足以很好地理解和领悟。所谓,大道至简吧!

阿米巴经营并不是单纯的利润管理手段,而是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方式。当然光靠单位时间核算衡量现场业绩是无法实现参与式经营的。参与式经营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三矢裕《创造高收益的阿米巴模式》书籍中的介绍,主要有以下五点,供大家参考:

实现阿米巴模式的第一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作为经营者,要相信员工的能力,有企业发展需要依靠员工智慧的姿态。同样作为员工,必须抱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关系到企业、客户甚至自己的长期利益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式的经营。无论是经营者还是员工,必须把经营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实现阿米巴经营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缺乏这一条件,就无法把一些重要的经营信息公布给员工。在一种总担心企业信息遭到泄露的疑神疑鬼的状态下,是无法实现全员参与式经营的。员工不是单纯用来利用的工具,而是经营共同体中的一员,领导人必须要有这样的姿态。正是基于这一点,京瓷的阿米巴经营并没有把阿米巴的业绩和员工的金钱报酬挂钩。

实现阿米巴模式的第二个条件

阿米巴经营成立的第二个条件是数据的严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阿米巴经营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保证数据严谨的关键是经营者严肃认真的态度。经营者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进行经营,才能实现阿米巴经营。各阿米巴对待数字必须要有严谨、追究到底的精神。有了这种严谨和追究,才能发挥员工智慧,实现阿米巴经营。当然如果只对员工提这样的要求,那阿米巴经营是长久不了的。全员参与式经营,并不是把经营扔给现场不管。阿米巴经营对经营者来说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制度,不适合想借此偷懒的经营者。

实现阿米巴模式的第三个条件

阿米巴经营成立的第三个条件是及时把数字反馈给现场。阿米巴经营是一种让现场员工根据数字作出判断、采取措施的制度。因此,必须及时把数字反馈给现场。如果等到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再把数字反馈给现场并追究现场的责任,会严重打击现场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及时把数字反馈给现场的体制。

实现阿米巴模式的第四个条件

第四个条件是时常检查阿米巴的编成是否符合工作特性(尤其是工作流程)。现代企业经营越来越重视灵活性和速度。如果阿米巴的分割和工作特性不符,就有可能在某些环节出现差错或无法灵活处理发生的问题。因此如果发现有比现在更利于发挥阿米巴潜力的编成办法,要毫不迟疑地进行分裂或合并。而且这项工作要由熟知现场的阿米巴领导人来做。为了保证阿米巴经营的正常运行,必须如此反复检测阿米巴状态,根据需要灵活改变阿米巴的编成。

实现阿米巴模式的第五个条件

第五个条件是员工教育。现场员工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就无法根据经营数字发现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这就需要基于实际案例加强现场教育,高层管理人员或经营者要有和阿米巴成员一起解决问题的姿态。尤其在引进的初级阶段,这种教育必不可缺。把经营扔给现场撒手不管,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全员参与式经营的。同时,各阿米巴之间应该学会分享解决问题的智慧。

中国企业在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十大核心难题。

1、贯彻经营理念:如何破解企业家从个人修炼到集体修炼的难题?如何让员工与企业成为精神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释放员工潜能呢?

2、看清经营实际状况:如何划分复杂的公司组织、掌握经营实际状况,贯彻经营者意志?

3、量化授权:推行阿米巴必须面对经营权下放的问题,如何开展量化的经营授权,预防风险?

4、独立核算:生产、营销等部门实施独立核算比较容易,财务、行政人事、信息等如何开展?

5、内部定价: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定价非常关键,如何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交易价格?

6、推到部门墙:经营组织细分后,如何避免大家的各自为政,服从公司整体利益呢?

7、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组织: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求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如何实现?

8、经营原则贯彻: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经营原则老总遵守起来比较容易,如何

全员贯彻?

9、培养经营人才:优秀企业的核心秘密,如何快速培养出一批与企业家理念一致的人才?

10、循环改善:日企的经营精髓就浓缩在循环改善这四个字上,中国企业如何实现

【篇八:阿米巴模式读后感】

今年年初我就注意到一则新闻,已是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受鸠山由纪夫政府的三顾之请,于2月1日出任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的CEO。我很奇怪日航为何会选择一个如此高龄的老人来担当这份重任。

简单了解之后,便对稲盛和夫所取得的成就感慨不已。40年的时间他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是目前唯一在世的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另三位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稲盛和夫在接手日航后说:只要注入经营真谛,日航一定能够重生。稻盛和夫这里说的经营真谛,就是阿米巴经营的一整套现场调节激励员工精神的会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

拜稲盛和夫所著的《阿米巴经营》一书的阅读,才对阿米巴经营的哲学和理念有了初步地了解,进而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阿米巴经营产生于稲盛和夫创业初期,当时他处处冲在第一线,是研发、制造、技术服务等等的先头兵,可以说是阵阵不落。但是公司扩展成到了100人、200人、300人的规模,他就不能像开始那样冲锋在前了。凭他一人之力,即使他拥有超人无与伦比的体魄,他也不可能阵阵不落了。公司经营管理到底靠什么?他心里明白,公司的发展,不全靠高层管理者的远见卓识,也不能全部依仗总裁的英明果断,而是靠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奋努力把每一个任务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

综合几个因素的考虑,稻盛和夫有一天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既然我一个人能够管理100名员工,而一些中层人员还能管理20、30人,为什么不把公司分解成若干小集体呢?为什么不放权给这些小集体让他们自己管理呢?又为什么不让这些小集体进行独立核算呢?这些小集体,稲盛和夫给它起名为阿米巴。其实在日语中阿米巴又称变形虫,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通过阿米巴经营可以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第三个目的是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京瓷公司就是运用这个模式经营的一个成功范例。整个公司由3000多个阿米巴小组构成。每一个阿米巴指的是工厂、车间中形成的最小的工作单位,指的是一个部门、一条生产线、一个班组。每个阿米巴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就像一个中小企业那样活动,虽然需要经过上司的同意,但是经营计划、业绩管理、劳务管理等所有经营上的事情都由他们自行运作。

这样一个订单来了,三五个人,二三十个人,甚至100多个人,组成一个行动组(项目组),由这个小组独立开发、落实生产、再交付客户。这个过程完结,这个组织也就解散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多个阿米巴组织,在一个项目组里可以当头,在另外一个项目组里可以当兵。员工的多能性,是阿米巴组织的基矗阿米巴组织可以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接近一线,减少了层级官僚气息。公司的考核指标直接落实到大大小小的项目组。考核指标里最重要的是毛利指标,利润中心尽量下沉,是阿米巴组织存在的体制保证。

公司由多个独立核算的阿米巴来经营,各个小集体就像是一家家的中小企业,在保持活力的同时,以单位时间核算这种独特的经营指标为基础,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个人能动性,彻底追求附加价值的最大化。目前我们兴业源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摸索和尝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物业服务市场,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快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如何让我们的品牌具有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我们设想如果一个个项目的规模能够快速地扩大,公司的规模自然就扩大了。所以今年伊始,我们就要求以各个项目为一个小的团队,转变观念,把每一个都项目当做一个小的公司来经营。这就要求各项目的负责人要有独立核算的意识,长远经营的意识。

由于阿米巴这种经营模式在京瓷和KDDI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要好些企业人士也来效仿在自己的企业里实施阿米巴。对此,稻盛和夫再三申明,阿米巴经营不是人们所称道的,万能的经营诀窍。仅仅模仿阿米巴经营的做法,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其原因在于,阿米巴经营不仅是依托一套独特的经营哲学作为基础,而且是与公司各项制度息息相关的一套整体的经营管理系统。

比如说,阿米巴的经营判断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谓正确?,更不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因此就具备普遍性,就能够与全体员工所共有。作为人,正义、公正、勤奋、谦虚、正直、博爱等,这些都是从孩童时代起,父母、老师天天教导的最朴实的道理。

的确,如果只是表面效仿阿米巴经营模式,容易做到,但是要做到稲盛和夫所倡导的经营哲学,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之所以稲盛和夫能成功,而效仿者很难成功的根本原因。

对此,我希望每一个有志于兴业源发展壮大的各位同仁,都来认真地思考稲盛和夫所倡导的经营哲学,并且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实际,来探索一条使得兴业源能够长远稳步发展的经营之道。同时,像稻盛和夫所推崇的那样,公司的发展要着眼于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和发展。我也真诚希望我们公司的发展能为每一位员工企业真正的主人创造财富,价值和快乐,真正地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赢。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一)

文 | 田国为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对我处苗木生产、销售如何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很大的启发和引导。

未来绿化行业必然以信息引导投资,以科技带动利润增长。

信息引导投资。目前苗木行业信息透明度不足,经常出现想买的买不到,个别品种又大量积压的情况,造成苗木产业利润下滑。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对气候地理范围内可供采购的苗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结合政府采购和苗木储备等项目,筛选苗木资源,逐步向订单式生产转变,减少生产与投资的盲目性,促进苗木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使东北地区苗木生产更趋于有序、健康地方向发展。

科技带动利润增长。一是生产高附加值苗木产品,如可以循环使用的容器苗。多生产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能适应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苗木,为设计单位提供更多的基础素材;二是保护专利技术。专利品种的应用需要政府支持,国家林业局已联同农业部进行调研,以便加强新品种保护力度及减轻新品种注册负担。地方政府也应对新品种应用给予资金扶持,上海市政府每年拨出几千万用于补贴各区新优园林植物的应用;三是新优品种与新技术的应用需要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支持。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不少尚待开发的新优苗木品种,如果高校、科研院能与企业合作,跟踪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与应用,就能使有效地科技信息得到最大的市场应用。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二)

文 | 王 斌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主要阐述了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与实践的行相统一。

吴敬琏先生指出“转变增长方式的要义,在于铲除传统增长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健全新增长模式的制度环境。”而要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制度基础,关键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

结合绿化工作,我认为必须要切合实际设计出符合本地特点、符合道路规划、符合交通所需等一系列要求的设计,不能靠老传统、老思路、老办法。

必须听取专家、有施工经验人员和广大市民的意见与建议,不能闭门造车。交通道路两侧的绿化要考虑到绿化对交通是否有影响、是否会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商业区门前的绿化既要考虑商业区的总体规划,又要考虑绿地的景观效果,所栽植花卉的品种要物美价廉。

必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不同的设计,不能只顾眼前效果,一定要有长远规划。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三)

文 | 姚 军

本书从经济增长模式理论讲起,回顾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历史,总结了中国过去发展进程,并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进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再看我们单位就像历史的微缩版,近年来,受经济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城市建设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萎缩等因素影响,园林苗木行业开始陷入工程量剧减、市场需求下降、行情下跌的“低潮”期。这种情况下单位如何生存,如何实现长远发展?

首先,在生产上要做好品种选择与产品设计,做到与众不同、不可替代,要有独特性,并且产品需要做到标准化,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全”的系列产品,实现苗木产品的商业价值,掌握定价权和客户选择权,从而带来超额盈利。

其次,在经营理念上不但要实现产品差异化,还要做到懂技术、善服务、满足客户配套要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取得全方位的竞争优势。要从政府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变粗放经营管理为精细化经营管理等。与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参与苗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三,要运用新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化、智能化营销。订单生产、定向培育、区域纵横向联盟、一站式配送服务等,促进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营销模式。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四)

文 | 张国怀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这本书围绕我国在“关键时刻”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探讨对象,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归结为政策驱动、物资资本积累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把经济增长的效率提升因素归纳为科技应用、服务业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读完这本书后,我首先被作者鲜明的观点与连贯的思维所折服,本文引经据典,有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字里行间能深刻体会到吴敬琏先生严谨的态度和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愿望。

由此,我想到了单位的发展问题。现在有些人还存在“等、靠、安”的思想,不思进取。当前,如果现有管理机制不改革,依然将每一个人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犹如螺丝钉毫无创新的工作,必然难以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也就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我们在工作中遇事应多面对、少抱怨、多做事、少计较,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概。抱怨无法改变困难,拼搏才能带来希望,与其总是想着困难,不如认认真真地做,抓一件是一件,干一项是一项,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如果不跟上时代脚步,不勇于创新,就要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淘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只有与时俱进,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始终把科技做为第一生产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化模式》读后感1000字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书心得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书心得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1000字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这本书描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家校沟通中和班级管理中的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以及现实师生关系的困境与特征。每章节均有案例呈现、问题导入、理论点拨、应用指导和资料卡片,观点层层推进,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我个人认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个人觉得不要轻易过早地给学生冠上差生的称谓,他们可能只是学业上或者纪律上让老师头疼,但是他们的某些能力并不欠缺。说实话,我很怕别人或者老师喊一些学生叫做垃圾,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学生也不会太尊重你。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教师希望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首先自己应当具有这样的品质。即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不令而行,心悦诚服,尊敬师长,乐而好学;反之,再强的压力,学生也只会令而不从。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纵而观之,老师只是一个清贫而艰辛的撑渡人,学生只是我们喧闹的过客,我们守在这清寂的校园,把学生一届又一届地送走,把他们从生命的一个渡口送到另一个渡口,但愿我们能在每一程途中都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寻找到职业的乐趣,生命的乐趣。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最近又读到一本好书《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对于比较深层次的方面我不敢过多评论,但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描述却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阿米巴模式》有感1000字


读《阿米巴模式》有感1000字

袁亚利

什么是阿米巴?带着这个疑问,进行本书的阅读之旅,书中内容简明扼要,用例证说明观点,通俗易懂。

1、不确定的事情一定要亲自确认

我愿意多走几步路亲自看看现场,化验室、原料、成品等等,这是我的工作的特点,亲眼见到的事情在心里才有底,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像徐老师说的,给一袋外包装是赖氨酸的饲料,问你品控是不是赖氨酸?品控人员正确的做法是亲自看看袋子里的原料,闻一闻气味,必要时尝一尝口感,才能最终下结论是或不是。

2、信息要新才有价值

沟通的信息要及时,传达的指示要有反馈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化验室这一年比上一年反馈信息要及时。化验结果的及时反馈,让我们办事效率提高;如果化验结果不反馈,就是数字本身没有价值。这是我自我批评的地方,以前和化验员交流的少,工作上没有达到一致的默契,现在看到我们的工作在进步,很欣慰,希望化验室以后做的越来越好。在车间的工作亦是如此,如果推行阿米巴经营,信息透明化,及时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制粒工一直在检测颗粒料的硬度,但是有些结果在一个星期后才在化验群里发布信息,已经起不到信息的作用了,只是代表一个数字,不能及时的指导生产,给出合理的建议。关于此事特意强调了信息应及时发布,让大家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可制粒工说:有问题就和你说了,没有问题就不说了。这和阿米巴的理念相悖,若想把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从思想上改变现状,而不是害怕承担责任,不敢及时的发布硬度结果。

3、如果不趁着余温未退进行反思,就无法养成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句话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关乎我们产品的任何问题,都是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生产现场把原因问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并指出解决的方案或立即出书面通知。比如,清理制粒机后的料该如何处理,发现制粒工段结束后一直没有接回粉料,经过王总指导,立即出了接回粉料的通知,且制粒工立即执行。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有问题及时解决的养成好习惯带来的效率。

4、不害怕创新,变得能主动创新,迎接挑战

每一个小的改变如果可以调高效率、节约成本就是创新。现在公司的保育料部分物料粉碎规格由1.0mm变成1.2mm,从结果来看,粉碎效率由7.2T/h提升到9.2 T/h,可节约时间,同时降低了电费。有改变筛片规格的想法后,就询问了沈阳禾丰的品控张经理,青岛禾丰的品控张经理,他们公司同样保育料的粉碎粒度和现在兰考禾丰的不一样,那么我们的粉碎粒度是否可以和他们的一样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咨询了姚工。姚工给了建议:可以试试,并检测粉碎后的粒度,是否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若符合可以改变。现在的粉碎效果比上年效率高很多。

5、阿米巴的经营体制简单明了,运营规则也非常完善。阿米巴经营,尤其是单位时间核算的各项指标,并不仅仅是管理层或经营者的管理工具,也是集结现场员工智慧的工具。阿米巴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是一种赋权管理模式。

这本书的可借鉴之处还很多,我只是精细的阅读,粗浅的理解,很多观点需要慢慢的沉积到我的思想中。在思想导航中指导我的工作,希望工作越做越精准,效率越来越高。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读后感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读后感(一)

李辉

通过近两个月来,井楼采油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周文青的授课《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一书使我对新班组建设开展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如何提高新班组建设,提高班组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型班组建设解决了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书中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是建立学习型班组的关键。通过分析发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向实践学习,向问题学习,向同事学习,向标杆学习。在团队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分享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联系到我们班组的实际,以往的学习方式的确属于被动应付上级,例如下发的事故通报,安全知识和岗位应知应会都是在班组会上,由班组长念一遍,就算学习了,得知有上级要来检查,才临时抱佛脚拿出来死记硬背,检查结果当然不理想。

在以往的工作中,班组长只负责上传下达,班组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这就造成班组建设缺乏凝聚力。学习型班组的班组长,应当是学习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是班组成员心智修炼的导师,是班组成员技能提升的教练。这就要求班组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如果班组长自身都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遇到事情推到一边,让班组成员向前冲,这样的班组长自然带不好一个班组。

班组文化建设是让班组成员形成统一的认知,并最终化为班组的具体行为。班组文化分为两大系统,主体文化系统包括班组的使命、目标、宗旨、口号,它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二是子文化系统,涉及班组具体细化的工作,是对班组行为的规范和指引。三个瓦工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道一个人使命的高低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成就的大小,如果视工作为一份荣誉,就不会迷失在单调的工作中。我们身边也有太多的例子,就像刘桂军是一名转岗员工,但他把采油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步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班组长是班组文化的直接塑造者,班组文化的优势与班组长自身言行、管理风格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班组长,要恪尽职守、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示范效应,对班组成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热情,起到一种积极的正面影响。

自主管理型班组建设,是每个人自动自发的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和企业的发展负责。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这一主体性要求的自主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让班组的每一名成员主动参与班组管理,通过员工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班组成员的"要我干"为"我要干".轮值机制,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当站长以及班委,成为真正实现全员的自主管理模式,在轮值管理过程中加深了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从而全面推进新班组建设。

创新成就卓越,创新是领先竞争对手的唯一方法,激励员工创新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人的创新潜能,快速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获得组织的荣誉和认可。具体在我们工作当中,大班在楼126-6h加盘根过程中发现,该井光杆结垢严重,加盘根之后使用锉刀打磨掉,要不了几天又结垢了,造成密封不严盘根盒漏油。针对这个问题,全体员工讨论总结后采取了一个措施,把盘根全部掏出,在盘根盒里面缠上一圈刷碗用的钢丝球,再加上盘根,开抽后钢丝球就把盘根盒的结垢刮掉,再没有出现盘根盒漏油的现象。

人本绩效型班组要求我们改变用人哲学观,变管人为经营人,就是要发现、了解员工的特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员工获得自我成就感和实现感。班组的绩效是辅导出来,而不是考核出来的,班组长布置完任务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时刻关注绩效,实现过程,十分注意员工情绪变化,激发员工士气,调动员工积极性,努力提升员工技能,协助员工解决难题。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追求完美,是一种管理方式的转变,从人治到法治,从随意到规范的管理,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的管理。在以往的油井放套管气的工作当中,大家都知道闸门开大了,会使油井出砂造成砂卡,所以要缓慢平稳的放套管气,但是缓慢放的标准模糊不清,我们通过班组讨论就决定装上压力表,根据压力表指针下降多少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杜绝砂卡事故的发生。

第五级班组是班组建设的高级形态,是最大文化的激励员工的潜能,是一种尊重人、经营人、激活人的管理模式,把管理权真正交给员工,使得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真正实现全员管理,全员创新,全员创标。

回顾以往,我们还处于新班组建设的初级阶段,由于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对《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中的很多精华还只是囫囵吞枣,但我会努力向优秀班组学习请教,吃透本书的知识,和全体班组成员齐心协力打造一个卓越班组!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读后感(二)

李晓琴

我在罗钾工作已经四年时间了,主要从事成品包装,是一名成品管理员。工作,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和使命感,让我觉得自己有了贡献社会的价值,充实的工作让身体处在满负荷状态,每一天都过的很饱满,可是精神领域似乎处于纯白状态。曾经有人发表一篇散文,内容大概为:如果你累了,那么就去读书吧,书本会带给你力量;如果你迷茫了,那么就去读书吧,书本会指引你前行的道路;如果你感到悲伤,那么就去读书吧,书本是给予你快乐的源泉……

那天,班长给我们介绍了一本书。读罢,余味久久没有散去,原来,一本书的力量很大,让读它的人充实,懂得思考,现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读后感。

和我相遇的这本书名字叫《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全书讲了班组建设的七项务实,主要包括学习型班组、文化型班组、自主管理型班组、创新型班组、人本绩效型班组,"三易"精细化班组、第五级班组建设七种卓越班组建设模式,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我了解班组建设原来还可以更全面。

以前对于班组建设的理解是,以为只要工作进度好了,就是个合格的班组。而忽略了班组中对人的建设,其实,只有人进步了,班组才会真的进步。一个善于学习的班组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小队,只有知识充实的班组才会克服工作中的难题,才会让领导信任。一个热爱文化的班组,才会拥有团队协作精神,互相感染,互相进步。班组内部员工自主管理,人人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激活每个人的潜能。勇于创新的班组,才会给班组带来无限的活力。人本为先的班组,才会给人以温暖,让人珍惜集体的荣誉,并为之奋斗。"三易"精细化班组使每个都有责任。第五级比较突出知识管理,主要还是把书中的内容融进班组建设,融进具体的工作中。

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地方得好好学习,从自身的建设上完善,才能让人信服,让领导信任。在班组建设上,要走以人为本的建设路线,团结人心,自身努力,这就是我的心得体会,给了我全新的知识,懂得努力,也懂得身上的责任。

读《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探索》有感


总想学习、充电,但懒惰的天性总让自己找到好多理由:学校工作忙、要改的作业多、无休止的档案整理、频繁的上级部门检查……放假了,时间在慵懒中一点一点流过,强迫自己拿起久违的《小学德育》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探索》一文。一个温暖、团结、进取的班级对每个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好的班集体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可以在好多方面感染并熏陶着每个孩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深入了解学生,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个性来教育。从而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才,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只要你的方法得当,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经过正确的引导之后,定能发光。

了解学生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包括孩子的心理咨询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发展的家庭、社会环境等,我们应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当中,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够从根本处帮助学生,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他们在什么环境下成长,对孩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等等。不同的环境造成的孩子是不同的,只有我们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培育学生,更好的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有自己的善恶是非观念,虽然还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世方式;虽然还有点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内心是爱老师的,是愿意进步的,是渴望成功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才会对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赞扬,多欣赏!才会促使学生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改变思维模式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