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永远讲不完故事的读后感

永远讲不完故事的读后感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很多缺点,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承认我们的缺点,而缺点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的缺点,接纳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寻找缺点背后的礼物。这本书我读了一遍,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

书中有讲到的投射和阴影对我印象很深刻。投射指的是将自己潜在的性格特质在他人身上表现出来。投射有积极投射也有消极投射。积极投射指的是在别人身上的优点产生了强烈共鸣感,积极阴影投射的是自己的潜能。书中举得例子是明星效应,意思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有做明星的潜质,只是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就投射到他人身上。消极投射指的是当看到他人身上的某个缺点时,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映,或厌恶,或愤怒。其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缺点,只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我们把他压迫到潜意识当中,就连我们自己都忘了自己的这个特点。当看到别人表现出来时,我们会强烈的情绪。所以书中说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缺点带来的礼物。当我们压迫自己的缺点,努力不让他表现出来时,往往他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所以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接受他。

在和书友们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有俩句话我很喜欢,能让我跟好的理解书。

1.承认自己丑,就会想办法让自己更美,不承认自己丑,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丑,就会自卑,并且压抑丑的感觉形成内耗。

2.接纳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得在潜意识上也得到接纳。做到真正的接纳。

潜意识指的是自己不被察觉的性格特质,在意识层面察觉不到,是一个人真正真实的性格特质。生活中为了各种利益和目标,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带上人格面具。带着面具久了,面具后面真实的我们被遗忘了。从此,变得很空虚无力。因为自己的面具得不到心灵的承认。这样就会应为压抑自己的真实性格特质而产生内耗。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接受他们,把自己用于压抑自己的那部分能量解放出来。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很可能在特定条件下缺点也是优点。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自己的形象。如果自己的心灵是善良的就会看到世界的善与没。如果自己的内心充满着邪恶,那么就会看到世界是邪恶和战争的。有恶才能看的出善,才能更珍惜善。接纳自己的缺点,让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不在躲躲藏藏。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他,为我们产生价值。不再是内耗的过程。

书中有讲到很多的练习方法,在我看第而遍的时候会适当的感受一下。

情绪是面具和阴影的相互冲突。承认和接纳真实的自我。

一本好书适合精读,慢慢的我也会感受下精读是乐趣。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550字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主要是使用的度,从最近的拆书工作里体会到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概括的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掌握一点就够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完整的人。这个完整就包括人的阴影面和积极面,一般人只想要承认自己的积极面,压抑阴暗面,结果限制自己的潜能,无法幸福。

看似简单,可书中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光要承认接受阴影面这件事,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时它被压抑的很深,你几乎发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影响你的性格、行为习惯,让你问题重重。

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最容易采用的是照镜子:看看你身边的人,哪些人让你讨厌,找到讨厌的点和行为,停下来想一想,我是否也有这样的特质?

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行为,或者被责骂然后将这种行为压制,但它仍然在你内心成为你的阴影面。所以当你再看到它时反应会很强烈,要么远离、要么极端厌恶却不知道原因。只有当你平和的对待它时,它对你才会成为过去式,不会继续存放在你的内心,时不时的跳出来折磨你。

这本书在讲接纳的重要性时,提醒大家要积极的发现。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特质,这些特质有我们常规意义上坏的,但更多是好的,没想到吧?

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性感、迷人,这类人人都想要的特质,他们承认这是他们的梦想,却不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他们。

发现并开始接纳我们身上的特质,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我们长成的必经环节。特质没有好坏,它呈现度的控制器在我们手中,你可以调节它,别让特质伤害你,要让它有助于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600字(3)篇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不必烦恼,你是最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文/阿唐胞苷

电影《奇异博士》中的主角史蒂芬·斯特兰奇,即是一个不接受自己是个完整的人。生活中,他高傲自大,尖酸刻薄,几乎没有朋友。后来得知,他这样的性格背后是因为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害怕失去自己,害怕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

而古一法师在临终前和他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让我们看清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古一法师对史蒂芬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是为了消除它们——因为它们永远无法消除——而是要学会和它们相处”。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与其把它们藏着掖着,不暴露出来,甚至像史蒂芬一样通过攻击别人来加以掩饰,不如承认它们,面对它们,然后去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并学着和它们相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我们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相处。书中会教我们承认、接纳和拥抱内心的阴影,让我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帮助我们敞开心扉,彻底改变我们对自己、对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认识阴影。——荣格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一一阴暗面,亲人朋友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于是,我们不惜代价、竭力伪装成人人喜欢的好人,活得很累。

事实上,我们的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好出风头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邋遢说明你内心自由;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横祸;泼妇在有些场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阴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这本书的作者,黛比·福特,是全美第一名的畅销书作家。她在28岁以前过着放纵的生活,嗑药、酗酒、感情混乱,“性、禁药、摇滚”是她矢志不渝奉行的人生准则。原本,她可能因此浪费掉自己年轻的生命,然而,某一天她醒来时,突然产生改过自新的冲动,发现“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经由内在力量的转化,她从黑暗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从而蜕变为一个完整而成功的人,并写出名作《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向普罗大众贡献出自己的经验与才能,期待人人自爱,人人从生命的黑暗中获得大礼,活出真实自己。

她著有《阴影,也是一种力量》《离婚的心灵法则》等书籍,其中《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是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第一名的畅销书。

我们不必烦恼,我们可以做到最好,并活出真实的自己。

一、了解和接纳自己的缺点,甚至是恶习,这是我们认清自己的前提。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些坏习惯、缺点,甚至是恶习,但改变它首先得接受它。因为这些坏习惯、缺点,甚至是恶习,是我们内心的需要,每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所以我们只有先理解它并接受它,然后才能有效地改变它。

比如有的人喜欢拖延,甚至到了拖延症的程度。他们不愿做手头的事可能是因为累了,可能是觉得不重要,可能是不感兴趣,有时是他们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他们的行动。这时,我们要战胜拖延并不容易,我们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才能从思想上(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和行动上(培养好习惯,兑现承诺,从小处做起)改变它。

拖延(症)背后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很难改变,战胜拖延(症)要求我们有所行动,可拖延(症)本身就是以不愿行动为特征。

因此,我们要接受自己的缺点,找寻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动力,以及生命中最重要的声音,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动力源泉。

二、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这是我们认清自己的关键。

我们需要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这样的关系包括与父母和老师、与朋友、与同事、与男(女)朋友、与配偶等。我们小时候的性格形成离不开父母,而小时候的性格又影响着成人后的性格。所以,当我们成人后嫉妒同事的成绩和地位,可能源于小时候自己在家里不被重视有关。当你和男(女)朋友吵架后,对方开始沉默,你就不知所措,这可能源于你小时候,一旦不听话,父母就保持沉默,用“冷暴力”来对你有关。

因此,我们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才能认识自己。就像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一个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真自我,一个人的自我若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假自我。真自我与假自我最初都是在母婴关系中形成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从镜子里看清自己:

1.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记录你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是你对别人的做法或特质感到不满时的内心感受;

2.记录你给别人的建议。有些时候,我们给别人的建议,其实就是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一种提醒。

我们从这样的记录中,可以看清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而讨厌的部分,自己也会有,这就是完整的我们。

三、认识阴影,发掘阴影的过程,这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时,我们会用面具来遮掩,因为它能保护我们的心灵。但藏在面具下面的那些特质,即是我们内心的阴影。阴影的内容往往与我们所展示的面具截然相反。

1.这种隐藏着的阴影,需要让人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因为你自己开始发掘内心的阴影时,你心中会有一个声音让你停下来,那个虚假的自我会出现。所以,你想要了解自己,最好去问别人。

你的本性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如此强烈,我再说什么你都听不清了。——爱默生

因此,向别人询问他们对你的真实看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和决心。

2.发掘阴影的另一种方法,把你最欣赏的三个人和最憎恨的三个人分别列出来。这样你会很容易发现那些自己刻意压抑特质,特别是那些消极的特质,仔细分析它们,以对自己有助益。

四、重新诠释自我,换个活法,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才是活出真我。


我们承认和接纳内心的阴暗面,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即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重新诠释自我的过程。

我们内心的胆小曾经被认为是懦弱,是缺点,但是,当我们不再刻意压制自己的胆小特质时,就不需要再用男子汉的面具来伪装自己,而这样的伪装使得自己曾是那样的累。

当你最终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阴影,承认和接纳真实的自我时,所有的压力都会瞬间消失,你会感觉无比轻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1.换个活法,我们要改变诠释事物的方式。对一个让自己产生剧烈情感波动的词,如“丑陋”,这是自己最不愿别人拿来形容自己的词。你要努力回想当时有关这个词的痛苦经历,是爸爸拿来取笑,喊我“猪鼻子”之类的。现在我们要采用新的诠释方式,不仅是消极的诠释,还要包括积极的诠释。而对于自己的诠释要对自己发问,“这样诠释当时的经历,能增长我的自信心吗?对我的生活会有帮助吗?”,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诠释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提升。

2.换个活法,我们要敞开心扉,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闭上眼睛深呼吸,问自己“主导自己生活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几分钟后,记下自己的核心信念。然后把自己列出的每一项信念想象为一个独立的人,给他写一封信,感谢他为你做的一切。最后把自己仍然无法彻底接纳和包容的字眼写在纸上,再对其进行新的诠释。

3.换个活法,我们要经历些自己不曾或不敢经历的事情。把这些事列出清单,然后一一去完成,去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比如可以去尝试蹦极、尝试第一次喝酒……。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内心的阴影特质,转变看待自己和生活的视角,我们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们必须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接纳自己的过去,敞开自己的心扉,因为我们怎样对待自己,世界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与其做一个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实的自己,而做一个完整的人,则是活出全部真实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慢慢探索深刻的心灵旅程,我们要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拥有无限的潜能。所以,“不必烦恼,你是最好”。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本书实际上强调了两种能力:n一是面对自我心理现实的能力;二是与这些心理现实相处的能力。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需要有足够多的勇气和决心。另外还有一方面的难度:即人不完美的无知亦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人所缺乏的自知。首先需要人们承认自己无知,而后才能达到自知,而后才能学会与自己的相处。近几天在公司开会时,也正好和大家聊到如何与自己相处。和自己的相处有三个层面:首先是物理层面的相处,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吃饱穿暖休息好是最基本的,然后让身体感受人间接触自然。之后是情感上的相处,努力让自己的情感对于经历的任何人任何事保持无怨无悔的感情状态,无怨无悔即透明开朗,心胸开阔心态高度。最后是在灵性层面的相处,尊重自己的灵魂选择,即传统所谓的天良良知。用王阳明心学的来理解此一点,即心学的核心概念“致良知”。人的精神性具有多样性群体性,众生之性集于一身,所以有谓一人犯罪,众生皆是同谋。正因如此,如何与自己相处好,即是与众生相处好。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荣格:“你究竟想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n第一次听到“不接纳自己”这个观点是晓楠姐说的,她说好多人不接纳自己,但是她就非常接纳,认为自己不聪明但愿意在喜欢的事情上付出时间才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时非常纳闷,居然有人不接纳自己?楠姐居然说自己不聪明!what!在我看来她相当有智慧,是我梦想成为的人。以前自己总是努力掩盖缺点,追求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直到压抑到崩溃才发现,在完美,好人,完整之间,我更想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接纳自己所有负面消极特质,也给予积极特质肯定才能获得内心平静。感谢在这个时间看到了这本书,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看的过程中哭了很多次,往往是控制不住的感情,一直在说“太对了太对了、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么想的、原来困惑这么久是这么回事”n可以重新看世界真好,真迫不及待的去拥抱生活。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一)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红的一本心理自助书籍,豆瓣网上评价很高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如果不沉淀整理一下,又几乎都忘掉了。

看这本书,和看其余任何一门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一样,我再一次确信一个人的性格浓缩着童年时的一切人际关系。一个人儿童时期的所有经历,形成了他内心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不过还好,只要一个人愿意自我学习,那么他就可以“重做自己的父母”,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读这本书,能找到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的影子,也许是我和作者一样都读过他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也能找到张德芬的影子,我相信作者一定和我一样,读过张德芬的书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这些平时被贴上“负面”标签的的情绪,其实和所有的正面情绪一样,有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需要为这些情绪而羞愧、焦虑,也不要去强行压制。强行的压制某种情绪,它往往会以别的形式更加猛烈的爆发出来。有人强行压制悲伤,却发现到了夜晚难以入眠;有人强行压制内疚,却会在潜意识里逼迫自己成为没有内疚感的“圣人”。

张德芬的书教会我们要关照自己的内心。当负面情绪来临,不要逃避,不要惧怕它。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心里有点难过。”然后就好好的、勇敢的去体会此时的感受。比如“我感觉心口有点堵,我觉得脸上在发烫”等等,大约半个小时,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过去。张德芬认为,如果害怕、抵抗、逃避某种情绪,那这些害怕、抵抗和逃避就会像钩子一样勾住这情绪,在心里久久不去;而如果坦然的接受,尝试去拥抱自己的情绪,那么这样的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内心又恢复到空灵的状态。

然而正是这坦然的接受是最困难的,也是痛苦的,因此心理学家派克认为心理成长的关键在于“可以直面痛苦”。武志红的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也告诉我们:“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妒忌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他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读后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

1、“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的去习惯它、运用它,这是一种特殊的“刻舟求剑”。书中提到的小刘在公司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拼命做,深究下去竟然起源于小刘小时候由于父亲要求很高,作业就算很早做完也会一遍一遍的检查并且受到斥责,最后她就干脆到最后一刻才做完。同时我想起班上一个目前对妈妈比较叛逆的男生的睡懒觉的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妈妈一遍一遍叫,他就是不起床,他一定从中体会到了反抗妈妈的那种“自由”的感觉。

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书中提到一位小女孩,童年的遭遇非常之悲惨,她生怕被亲友和同学疏远,就极力的讨好他们,结果还是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终于有一天,当她悲伤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前所未有的痛哭了一场,她终于深刻的认识到:“我很惨,非常惨,但我有力量好好会下去!”这句话极大的改变了她,使她不仅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还是她不在关注别人的评价,不再惧怕别人的拒绝和嘲讽,反而越来越受欢迎了,活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小女孩的那一次痛苦,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悲伤。这悲伤所完结的,是她的人生悲惨的真想。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这悲伤之路,人的心灵从真相的悲剧中获得解放,甚至还能获得心灵的养料,促进人的成长。

3、“不惧怕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非常热衷于付出,过分的付出,可是他们却从不索求回报,甚至拒绝别人的任何给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无私”的表现,堪称“圣人”。然而这样的人最终却总是容易落得别人最终拒绝与之交往的结局。

比如有的妻子,工作出色,在家勤快贤惠,对老公的所有亲戚、朋友都好得没有话说,而且她还不要求老公付出,而是自己一个人里外操持。这种妻子应该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妻子了,然而他的丈夫往往还要与他离婚,这在现实生活和影视作品中都有例子。究其原因,这样的妻子只想付出,不愿接受,她的心底事实上害怕一种内疚感,她总是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她自己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点,把内疚感完全留给她的丈夫。而且就算婚姻失败了,她也可以说:“我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一切都是你的问题,都是你不知好歹!”

同样,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的朋友老是过多付出而不愿意接受,那么他也同样将他自己不愿意体会的内疚感完全转嫁给了他的朋友。他会觉得自己仁至义尽,如果以后朋友疏远,他就会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谴责朋友忘恩负义等等。而事实上,谁愿意交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对等的朋友呢?

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平衡。单纯的让一方只是付出,占领清白感,另一方只接受,承担内疚感,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关系必然不能长久。只有那种乐于付出但也不拒绝接受的关系,才是平等的关系,才是平衡的关系,才能亲密长久。

说到内疚感和关系的平衡,也可以联想到清白感和关系的平衡。举例说,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犯了错误,那么妻子就掌握的绝对的清白感,丈夫是绝对的内疚感,此时关系完全失衡,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他们的关系走向存在两种可能:1、妻子固守清白感,那么关系持续不平衡,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2、妻子开始对丈夫进行惩罚或报复,那么,惩罚和报复之后,内疚感和清白感都会降低,关系可能出现转机。所以,这种时候,如果看到妻子冷漠的表现,那么情况比较悲观;如果看到妻子开始一边捶打丈夫一边骂他,那么,事情多半有了挽回的可能。

总之,纯粹的清白感并非绝对好事,有内疚感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寻找关系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是值得多次品读的,其耐人寻味之处还不止以上这些。读这本书,慢慢学会拥抱自己,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在参加深圳读书会微信赠书活动意外获得的,拿回来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因为花花童靴也要看,还说好一起分享,才陆续看了起来,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武志红是一名资深心理师,写下了诸多畅销心理学著作,曾经还担任过专栏主持,可谓实战经验丰富,接触并帮助许多心理问题的患者,对于深究问题的来源有独特的理解。虽然我个人觉得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太集中于讲述从小的影响,但仍然会去吸收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我们要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才会经历越来越多的精彩。

接纳自己很重要,我们每天的生活很真实,如何做到在生活中享受这种真实,过程中悦纳真我,是一个不断尝试改变的成长之路,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进步,才能体会努力后达到成功的喜悦。而存在于自身的问题也一样,需要我们探索着去改变,心灵不断成长净化,内在与外在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澄清,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罢了。围绕在我们周边的种种痛苦,也是有其特殊意味的,或许提醒我们需要去改变了,或许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某些方面了,或许让我们经历各种真实的存在,所以,当一切不可避免时,好好的去体会,接受真实的自我,接受发生的事实,也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在人生的大道上探索出一条独立,非传统,带着浓厚刻印的路途,获取非同寻常的快乐!

全书分了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阐述一个主题,有系统的书写在人们身上的不完美,讲出这种不完美的好处,怎样去面对,以及如何解决,最后还推荐心灵成长书吧。第一部分主题 :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不要和恶习去较劲,因为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坏习惯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这也颠覆了自己对恶习的看法,不再那么深恶痛绝的鄙视改正不了一些恶习,而是通过接受再认识逐渐去改正一点点,让需求也得到进化。第二部分主题 :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这里提到“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说明从小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潜移默化的存在,而且全书这个概念贯穿始终,很多问题从这方面探究原因。然后还有 AQ 的概念,又称挫折商,衡量 AQ 的指标有控制,归因,延伸,耐力。说明我们遇到挫折应当如何处理,将逆境转化为机遇。第三部分主题 :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对于愤怒,也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有其作用的,将愤怒的表达是让人去释放,说明某种关系有待改变,而一味的压抑愤怒,反而会出现其它心理问题。愤怒能让我们反思,关系能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下去,是维系相互之间良好的调味剂。只是愤怒不可过度,适可而止的表达,忠于我们的内心。第四部分主题 : 不要内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这也让人不禁释怀,有什么好内疚的,其实不过是过眼烟云的痛楚。另一点是怎么对别人,不能太过于好,增添别人的内疚感,凡事留有空间,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五部分主题 :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的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须去战胜恐惧,恐惧其实是一种力量,引领我们前行。借助恐惧的力量,勇敢的去行动,往往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第六部分主题 :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无论遭遇什么,都能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第七部分 :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所谓接受,既直面我们人生的所有真相,深深的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好好生活,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无非都是最好的体验。最后,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挺长时间,工作日固定在晚上吃完饭六点左右看半个小时,也解决了这个时间段浪费的问题。另外就是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看书的时候手写记录一些,看完还在新浪微博发布读书重点,形成长期读书的一种传递,更容易坚持下去,以后也能通过微博来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书中这些人性的不完美,自身很多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比如恐惧,愤怒和坏习惯,不再去逃避与躲避,任何身上的毛病都是存在的,也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不完美,人生何去何从不是失去了方向吗?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更好的接受自己,接受各种不完美,包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更好的去面对人生。下一时刻,给自己一些仪式,开始全新的生活。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无意间,在妈妈的枕边发现一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书。这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作者武志红是一位资深心理学专家。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向告诉我们:负面情绪等等不完美的一面,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阻碍我们成长的,不是因为自身不完美,而是自己不肯承认自身的完美。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使得自己越来越强大,离梦想越来越近。

扪心自问,父母、老师在讲道理时,我也觉得父母、老师讲的道理都正确,也明白,但是为什么对我却起不了作用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那是我没有,也从未真正的接纳过不完美自己,骄傲、自满、畏难、不坚强、毅力不坚定,这样的我,是我一直都不想面对的,一直在逃避,排斥。

然而,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别抱怨自己的不完美,一个充满自信、向着美好的未来走去的人,是不会抱怨自己的缺点的,而是应该感谢它,拥抱它。因为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的不完美迎来的。

比如,两个人去采矿,他们用的工具是一样破,可当挖到特别硬的石头,其中一个人抱怨工具太烂而放弃了,而另一个人没有抱怨,而是克服困难,一点一滴地用工具将石头打破了,从而得到了钻石。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因为自己总觉得自己是高智商,可他什么也不是,没有任何作为。他找了许多心理医生,都没用,他一直还是觉得自己智商高,别人都不如自己,因此跟周围的人都相处得不愉快。这样过了十多年,他又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那医生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看电视,可当他听到电视里的一句话: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你自己!这时的他恍然大悟,开始相信事实,不再想着自己是是虚伪的高智商,而是真实的自己一位普通人。他激动地对那位医生说:谢谢你,是您让我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而医生却说:不,你不应该感谢我,而是应该感谢那句话。

曾经有同学叫我屈神,因为在思维训练的题型上,我常以做题速度和正确率著名,因此,曾经的我也以为自己是高智商,常常喜欢挑难度高的题目来做,却不重视基础题的训练。于是,一份答卷,基础题的分数是扣得最多的,卷面分数拿不了高分。现在我明白了,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我应该做到的中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的作业和考试,一点一滴地凿开坚硬的石头,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心灵的王者,不做高智商和神。

读完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八个字:接纳自己,悦纳真我。书中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够的空间进步,才能体会到努力后达到成功的喜悦。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健康的成长,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这或多或少的源于过去的阴影,包括童年时期的阴影和长大后的阴影。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办法,从接触心理学以来,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变成我所希望的样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导致我很自卑,很压抑。我越是自卑越是无法改变自己,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接纳自己问题回答,里面说到一个人只有接纳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里面推荐了这边书《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个曾经吸毒、喝酒等有各种陋习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觉醒了,写下了这本书。里面提到一点让我顿时眼前一亮。每一个人都拥有所有人所能拥有的潜能。透过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窥见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只要外部条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本书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们内心中消极的一面—破坏人际关系、扼杀精神、阻挠我们实现梦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畏的“阴影”。那些尽管属于我们,但我们却极力掩饰、拼命否认、不愿承认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包容内心中的阴影,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结束生活中的痛苦,让自己不必再欺骗自己,也不必再欺骗整个世界。读后感只有承认了某种特质的存在,我们才能接纳它,拥抱它。一切消极的特质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看待它的态度。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伪装,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

发掘出隐藏在阴影中的特质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和包容这些特质。承认自己具有某些特质,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欢这些特质。对于任何一种特质,都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过去是否曾经表现出这种特质?我现在是否正在表现出这种特质?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现出这种特质?只要你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对这种特质予以重视。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压抑自己。不要抗拒内心的冲动。不要伪装。不要否认自己。不要欺骗自己。让原本禁锢你的牢笼变成你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为让我们把自己禁锢在牢笼里的,正是对完美的过度向往和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产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调和,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远讲不完故事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