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幸福的教师有感

读幸福的教师有感

读《过去的教师》有感---坚守自己的理想。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过去的教师》有感---坚守自己的理想”,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过去的教师》有感---坚守自己的理想

在过去的岁月里,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新式教育伴随着国门开启、民族自强和全球发展而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承启了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守望的财富与指引的明灯。而《过去的教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走上工作岗位已有8年,总感觉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太忙了,感觉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又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步入课堂的我们,如今却在教育岗位上渐渐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对这个职业的倦怠感,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爱人向我介绍了这本书,闲暇之余翻开看看,渐渐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和触动。这本书说的是半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叫“太老师”)或者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教书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透过这本书,看到了昔日教育者的风范,了解了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天文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而透彻,看了以后,我不禁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一样,在学生的眼中闪闪发光。这本书让我重温了前辈教师的伟大人格,也解答了我在心中的很多疑惑,给了我很多启迪,也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感动:

一、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抗战时期,老师身处沦陷区中,和革命抗敌的后方完全隔绝,手无寸铁的老学者,发奋以教导学生为职志。环境日渐恶劣,生活日渐艰难,老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着书、教书越发勤奋。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启功先生在纪念陈垣老师诞辰100周年的一篇文章)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教育者们食不果腹,但他们却能坚守理想,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这些“过去的教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战火频频的岁月里培育出那么多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教育才有希望。

二、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

以前的老师地位卑微,齐如山先生的《七十年前小学童》一文说到,那时候的教师,国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教师素质好坏全由家庭自主选择,诗书门第请的教师素质相对高一些;农工商业人家就只图省钱,所聘教师素质之低令人咋舌了!文中描述的一出名曰《教学》的戏剧,把当时教书匠求职之艰难和农家求师标准之低廉刻画得尤为刻薄夸张。

“斯文不值钱,饿得眼发蓝,有人成了馆,便是救命仙。”

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当时旧社会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收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三、感动于他们严谨到极致的精神

楼适夷先生回忆儿时对他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批改作业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样写到:

“他用一套三叠不及一尺高的小屏风,三面遮住了烛光,免得妨碍我们的睡眠,继续批改我们的作文。我们一觉睡到天亮,是起床的时候了,便坐起来穿衣服。撩开帐子,临窗的桌上,红烛依然点着,老先生的朱笔,仍在继续地工作。

“老先生,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呀?”

“这,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原来为了我们高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整整地熬了一个通宵。

汪曾琪先生也这样回忆到他的老师:

他总是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教室之间的一间小屋的桌上批改学生的作文,“判”大字。他判字极认真,不只是在字上用红笔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红笔矫正。有“间架”不平衡的字,则于字旁另书此字示范。我是认真看周先生判的字而有所领会的。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是周先生砸下的基础。

读到这,我不禁被这位老师敬业、严谨的精神所感动,反观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先师们踏踏实实、追求细节的精神所折服。

四、感动于他们以父母般的胸怀关爱着每一位学生

《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是好看的,还是丑的;是优秀的,还是顽劣的,所以教师决不能偏爱,更不能歧视。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师者,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书中的很多老师都是用爱来培养学生的。着名书法家、“国宝级”学者启功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宝”的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共有9条,如:

(1) 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 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 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先师们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

书中介绍了一位图画教员的教学方式,放到今天仍十分值得借鉴:

“他教图画课,有一回拿一把茶壶来让大家看,然后在黑板上画个大圆圈,说这就是茶壶。大家都笑。他在圈上加画盖,下面改平作底,一边加上嘴,另一边加上把,果然像把茶壶。他说要学画,先学看,画什么东西先看出“轮廓”。

他讲课很少讲道理,讲道理也像变魔术,讲分辨光和影,要大家试。

他教自然课不拘守课本。有一回他把我们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在学校大院子里开辟几个小地,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了课,又做、又问、又讲。”

反观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设备先进了、教学环境改善了、老师的待遇提高了,但似乎我们的教学方法落后了,课堂上,满堂灌,一言谈,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看了文章,让我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感动于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1981年)这样受罪。放了学在学校里玩,不天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考80分就行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偷看闲书”。所谓的闲书,低级的有《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等,高级的诸如《红楼梦》、《西游记》之类,这样的闲书,他“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这跟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季老就在文章中说到:“这样的闲书,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太严,管得太多,管得过死,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故事中的先师们,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无论是研究当代文学的潘旭澜教授、当代着名诗人邵燕祥还是着名诗学理论家谢冕,这些当代文学所谓泰斗级人物,在中学时代也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人的地方,甚至是在疯玩或无学可念的情况下度过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读书,正因为喜欢读书,他们心中才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先辈无一例外的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崇高的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一例外的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着莘莘学子将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

《过去的教师》真的值得我们一读,特别是对教书工作有点倦怠的我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启示。本书的序言的最后写道:“希望今日年轻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上一篇两篇。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励,这就够了。当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在当今社会的位置,这样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才能站在这里教书,真正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

如此种种,获益匪浅。以文记之,当以此自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读《过去的教师》,展开近代教育这篇乐章,教育的最强音是教育救国,要把教育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在书中认识到许多教育大师和许多过去的老师,他们对教育现实性的探索研究,引领着我去发现教育的规律,领悟教育的真谛。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我自己过去上学时老师的样子和影视作品中,手拿书本,摇头晃脑,教孩子读书的塾师,严厉、刻板。一把戒尺经常把学生的手打得红肿。

当我把书读完,合上书,闭目反思。我发现过去的很多老师在教法和学识上,有很多方面令我敬佩。与我们时下提出的许多教育理念相吻合。如:文中提到的“自由与宽容”,不正是告诉我们学会倾听“异向交往”吗?有很多老师在上课时的循循善诱,尤其是针对某个难点不肯搪塞、追求真理的品质和精神,让我们从中领悟出很多道理。更让我敬佩和值得我学习的是众多老师的敬业和博学。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事频繁的年代,很多老师没有因为薪水少或别的原因放弃这个职业,而是依然认真负责的工作。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自己搜集经典文章供学生研习让学生时时感受经典的魅力。文中提到的天津耀华中学,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所学校,由于战争的原因,英语曾一度成为弱项。校长倡导有条件的课全用英语教,老师们纷纷响应。

叶圣陶先生就曾这样满怀深情地评价朱自清这位大师,他说:朱先生他在北京大学毕了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去做,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一个完美的人格。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敬其师,重其道。”近代教育大师们为人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作背景,就像佛菩萨的有“后光”。所以他们不威胁学生,但学生自生敬畏;他们不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学生对教师心存感激,他学才会学得好,做人才可做得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自己也要有个性。只有自己有个性,才能更好地体谅、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梁启超有句名言:“趣味是人生的原动力。”过去的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的,往往是语文(从前叫国语、国文)老师。道理很简单:语文课能传情、能明理、能励志,而不只在求知,所以学生最亲近的往往也就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能逐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深化学生的思考层面,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语文教学,可引导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进入更为广泛的,有目的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多向的交流和相互的切磋中,欣赏文学并习得知识,让学生从文学中获得一种心智上的滋养和熏陶,从文学中认识社会和人生,获得审美的要领。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和语文课老师的关系,最初是接受引导,再后来则是逐渐脱离这种引导,并开始自主、独立地阅读、思考和写作,这就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通过对语文课本的导读,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使学生经过诵读,先涵泳于文学作品中,得其意蕴;在此基础上,老师再作些关于背景的介绍,关于此文好在哪里的点评,为学生的审美从外围扫清或铺平道路,指引学生入门。让学生的阅读不再囿(you)于语文课本限定的范围,而是树立起独立的、有坚定目标的选择。教学应注重启发,至于体味的深浅,常常要看学生的不同资质。

这位大家的思想就是诞生于老师的启发之中,可见,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是何等重要啊!

教师不是在与机器或商品打交道,师道是行与心灵密切相关的塑造灵魂之道;教育工作不是在做一种“为稻粱谋”的技术工作,因此,教书育人的思维,决不能程式化。认识教育的规律,领悟教育的真谛,警醒着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清楚明白自身所担负的责任。

其实,除了学识渊博,更让人难以忘却过去的老师的原因是老师的品格。品格能影响人的一生。作为一个老师有良好的品格自身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教育感染力。所以“修身养性”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坚守在乡村的教师 (500字)


今天,我在《时代问答》节目中了解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加强乡村教育。

节目中提到了一位叫李修雄的教师,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他坚守在乡村中教学22年,这是什么概念?是什么让他把一生的心血寄生于乡村教育事业,是他的一句话:教育学生,让他们走出山村,是我的希望!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呀!在这座乡村中就只有一条用水泥做的路,它是通向学校的,乡村里的人实在不妒忍心让李修雄老师如此劳累与费心所以大家合伙攒了一些钱铺路。李修雄老师一个人教所有的孩子,不分年龄不分年级,这是多么累呀!但这就是他自创的复式班教学法。

果然他的努力没有白费,20年以后,终于有6个大学生和8个重点高中生诞生于此,完成了他的愿望。

习近平主席说过这样几点做好老师的要求:1.要做到有理念思想。2.要有道德情操。3.要扎实学识。4.要有仁爱之心。

这次节目让我受益匪浅,深有感触,虽然也不能坚守在乡村几十年,但要从现在开始要尊重老师。

五年级:Steven

教师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2016


导语: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小编收集整理了李开复创作的《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

这本再平常不过的自传带给我许多思念。是它陪伴了我初三一年。每天在完成复习功课后,在睡觉之前,总会偷偷打开台灯,翻上几页。在寂静的夜晚,看这本书,感觉很好,我受益匪浅。

李开复,我敬佩的一个人。他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加盟了Microsoft,并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0年,升任Microsoft全球副总裁,并成为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李开复加盟Google,被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出色的工作,更是他做人的理念,处事态度以及成功之道。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成功二字。从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的源头成功的选择成功的必要因素成功的罗盘成功的阶梯成功之道,最后到用智慧选择成功。这本书把这一过程分析得很透彻。点明每一步骤的关键。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总结得相当精辟,每一点都十分重要。

在谈到成功的必要因素,他给了以下几个词语: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追求理想。并把每一个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现在人们所缺少的总结每一个词语。每每读到事例的时候,我总会有同感,总会联想自我,回想我在遇到相同事情时的处理方法,而每到这时,心里总有一份内疚。我想,我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语句,而是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章节是《合作沟通信息时代的成功之道》。章节中主要讲的是团队合作。读完后,我十分深刻地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最注重的就是互相的交流及表达,团员之间只有分享相互的信息和资源、积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苹果公司的负面默契就是一个很深刻的负面教材。我反思自我,周围之间的同学就是一个团队,我是否与同学构成学习的默契呢?我是否能很好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呢?......我是在一遍遍追问自己的过程中读完的。这一节中讲述了BillGates的团队精神,他领导一个团队的方法。沟通是团队合作成功的基础,有效沟通的四个秘诀:1、悉心倾听;2、大方积极;3、直截了当;4、不同意的艺术。委婉拒绝的方法对我很受启发。

由于离开微软,加入了Google,李开复博士在书的最后说到:一切事实在下一年都会公诸于世。我做的事,没有违背这本书里的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而言之,我读这本书的心态是:好奇共鸣收获。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人一生中不能不读的,看完后必定有很大的启发。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2:

《做最好的自己》虽不是什么教育名著,可是在细读之后,感觉自己的灵魂和胸怀被洗涤得通透而宽广,不亚于那些教育名著给自己的启发。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从书名直观的分析,就是一切要从自身出发,寻找并发掘自己的潜能,在高尚的人生观指导下,让自己生活得快乐,follow my heart,让自己随心,在每件事情上做到让自己满意。尽管这本书是写给青年人的,但我读来依然感觉受益非浅。以下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一、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孩子既是自己的孩子,也包含少艺的孩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在情急之下,也会做些很冲动的事情,说些很过头的话,冷静下来后悔不跌。作为母亲和教师双重身份,以后要更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言行,对孩子们起到更好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影响。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应当宽容地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诚恳待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微笑绽放心间,快乐的工作,开心的生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教师,步入教育岗位多年,心里一直感觉教师是自己最挚爱的职业,读完《做最好的自己》后,深深感受到:尽管我不是教育岗位上最好的老师,但可以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一名普通而平凡的美术教师。书中讲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这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成功并非仅仅是指这个专家、那个老总,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将自己活到最好的程度,凡事都尽最大努力了,那他就是成功的,他无憾的经历了生命。

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就这样做最好的自己吧!努力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同事,做最好的亲人,做最好的朋友。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3:

提到李开复的名字,似乎关于他的消息就会从四面八方而来,他的许多的故事似乎都像是传奇一般,强大得仿佛神话人物,心中不免充满了敬仰:我们都是凡人,委实体会不上金字塔端的风光,那些辉煌成就的体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顶点。

细细品读,书中并没有太多个人英雄主义的丰功伟绩,用最平凡的语言阐述他眼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逻辑缜密,案例清晰,语言流畅,不由得对他阅历的广泛,观察的细致,知识的渊博,思维的深厚,观点论据的精辟深以为然。

他提出的同心圆的观点,适用于每个人: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等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求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面一环......

静下心来想想,其实我们谁不想成功,谁不想做最好的自己呢?只不过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李开复这样明白和坚定,我们时常徘徊我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我们缺少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没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分辨不出两者的不同;我们未必诚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们胆怯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自己把握命运,充分准备,积极争取;我们缺乏同理心:坦诚相待,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严于律己,反省和改正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姑且把同心圆比作做最好的自己的依据吧,对于成功,李开复提出多元化的成功模式,就像人们对于幸福的期待一样,我们很多时候消耗的是人生的幸福时光。按照李开复的同心圆,参照做最好的自己依据,努力的剖析、思考自己,追随我心,向着成功的方向奔去。

很多大道理都是知易行难,在繁花似锦下,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出最需要也最适合我的那朵玫瑰,填补心灵的空白。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妨读它时多对照自己,收获颇丰。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大道理,照搬过来未免教条,也不必每一句都理解的如何深刻,在不同时期,我们的价值观会发生变化,但是常常的读它,会让我们明白人生、梦想、成功和未来。

【内容简介】:

在生活中,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学校生活中也不例外,有很多人会只顾竞争,一味的羡慕学习好的人,总想成为像那些人一样优秀的人,但谁又真正努力想过: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在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作者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以及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作者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作者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者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

作者深信,读者无法理解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作者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作者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意思和价值的事情。

李开复说:把这本书献给我深爱的祖国,献给渴求进步的青年一代,因为我深信: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900字


踏上工作岗位已经多年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和艰辛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于应付。而《过去的教师》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书中记述了这些名人大家的老师是怎样教书、怎样治学、做人的,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风貌,了解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们痛心疾首,倾其所有办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救国。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在经历***不公平待遇时,他们心中念念不忘地还是那份教育,割舍不断的还是那份教育的情怀。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商友敬在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的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难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腾飞,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他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受罪。他们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并且有很多选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老先生从小看《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这样的闲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简直是不务正业,但或许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这样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这些大家。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高尚的品格。《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过去的教师》中的先师们还对学生的高尚人格进行熏陶,这让学生们终身受益。陈志华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他已经记不清老师是怎样讲课的,但是老师怎样教他做人让他终生不能忘记,令我想到,今天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对立又统一,应该三维并举,而不是选完成一个目标,再去完成另外一个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教育学生。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1500字


今年参加地理学科基地的培训,老师推荐一本教育名著 《过去的教师》,这本书共八章,四十八篇文章,全书从私塾到学堂、小学之道、名校名师、西南联大群师谱、名人忆师、语文老师的影响、夫子自道、一代宗师等视角讲述过去的教师的言行,塑造了从前清举人到新潮先生,从幼稚园到大学讲堂,它为我们展示了半个世纪前的老师 我们的前辈是怎样教书的,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先贤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

现在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很多,但我感觉《过去的教师》这本书,语言朴实,事例平凡,没有一点浮华,但仔细回味,朴实的语言掷地有声,平凡的事例彰显着一种精神,给我们无限启迪。

过去的教师给我这样的印象

过去的教师 博学

书中写到的教师都是学富五车,博学多才之人,博学的途径之一应该是源于爱读书。 在这本书中不止一个人回忆说,他们的教师都是爱读书的人,而且也不反对学生读书。因为读书多,知识面广,所以过去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不拘泥于课本,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学生输入更加鲜活的文学营养,使得这些学生们从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才智得以开发,兴趣得以调动。使得这些学生们在日后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不忘记读书,不忘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心中存着一份文人的傲气。

过去的教师厚德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本书《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品格能影响人的一生。过去的教师都有良好的品格,所以自身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教育感染力。过去的教师很值得尊敬,他们每一个教育行为对学生传达的都是做人的标准与做学问的态度,他们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向善之心和向学之志。

陈志华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 60 年前的老师是怎样教课的,我记不清了,但老师是怎样做人的,我终生不能忘记,而且时时受到记忆的鞭策,不敢有负师恩,同时老师授课时给同学们的教育,远远超出了语文这两个字所能包容的,它们所蕴含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长存于世界并且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一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你人格魅力的老师一定是位好老师,一个博学有爱的老师永远都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过去的教师教育有方

启功先生在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中,讲述了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这些过去的为师之道,在今天读来,仍然是受用的,仍然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探索和追求的教育方法。

(一)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稳步发展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

读了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学识渊博,傲骨铮铮,坚守信念 , 传道、授业、解惑的群师谱,虽然时代不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评价都不同了,但为师之道是不变的, 品格高尚,学识渊博,富有爱心,教育有方的老师永远都应该是好老师,让我们都象这个方向努力吧,做一个不负时代的好老师!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2000字


在清华大学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意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在于有多少豪华的建筑。

能够说出此话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其实,不仅大学因为有大师才能称得上大学,中学、小学也会因为名师而成为名校。

当年位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与神话,不仅因为有一位叫经亨颐的校长,也依赖于曾在这所中学任教的名师们: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这些名字,足以令当下任何一所名校自惭形秽。正是在春晖中学,夏丏尊开始了爱的教育,朱自清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丰子恺画了很多漫画,朱光潜看到了无言之美这些人除了从事教育,还写作、绘画、搞学术研究。他们不用担心高考,不用应付各种各样的监督和检查。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能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正是这种超越功利和近乎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说的正是这些名师的故事。 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仅是因为书中有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我更想看到隐藏在这些名字后面的那些闪亮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照亮一条知识路

在这本书中,启功先生回忆了他的恩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陈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会讲到很多关于这人的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学生们往往自觉羞愧,回去后查遍关于此人的资料,准备下次见到先生时再讨教。以陈垣先生的学问,他完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时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他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无知,以显示自己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兴趣,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我想,陈垣先生正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照亮了一条知识路。

引导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这本书收录了丰子恺先生对恩师李叔同的回忆文章。李叔同先生是一个极善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的高手。在当年的杭州师范,李先生是音乐和图画教师。当时,图画与音乐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地位是最低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门学科根本无法与英文、国文和算术相比。

但在李叔同先生任教期间,情况却恰恰相反。据丰子恺先生描述,当时学生们学习图画、音乐比任何功课都勤奋。下午4时后,不但满校都是琴声,而且图画室里也不断有人在练习石膏模型与木炭画,那情景简直就是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同在学校任教的夏丏尊先生曾感叹图画与音乐课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丰子恺先生认为,这一切缘于李叔同先生极其认真、严肃的教育精神。但夏丏尊先生的看法似乎更全面,他认为一半是缘于李先生在音乐、图画方面非同一般的雄厚实力,一半也是由于李先生的人格感化力巨大。

我想,无论是因为具有巨大的人格感化力,还是因为教学实力令学生敬佩,作为教师的李叔同先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

事实上,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这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追求,有这种追求的教师总是让我由衷地钦佩。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学科上获得优秀成绩而不安。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学科的助手。

可是,具备这种自觉的意识并能有这个本事的教师实在太少了。

重视做人的教育,他们本身就是大写的人

当下,教育上的短视与急功近利行为在某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

朱自清先生早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就对此提出了批评。一贯平和、有风度的朱先生,谈及此事,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懑了:我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教育的信仰》)是的,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又如何能够走远呢?教育中的功利虽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更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事实上,朱自清先生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信仰。他不仅用自身的学养和才华教学生怎样求知,更用自己的人格与气节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那些令学生无比敬服、怀念的教师,不论是赫赫有名还是名不见经传,无不是育人的典范,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写的人。

该书编者商友敬先生是我极尊敬的学者,我与他曾有一面之缘,他的风度、人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商先生已经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过去的教师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透过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写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导读文字,联想到他的生平、著作,我们就会坚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过去的教师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会消逝,但那些闪亮的思想永存。

相信《读《过去的教师》有感---坚守自己的理想》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幸福的教师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