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历史研究》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历史研究》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历史研究》读后感【一】
《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rldJosephToynbee,18xxx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经验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在过多的崇拜情形下,就变得乐于享受并安于现状,这也是他们丧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威尼斯王国、意大利王国皆是如此。盛极一时、风靡地中海的古希腊曾一度击败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就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也归于消亡。他们没有败给强大的敌人,而是败给了骄傲的自己,败给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过去时的丰富文化(失去了原先文明所具有的创造力)。乐成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加以进一步的创造或改良,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和障碍,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历史的常戏。
如此就有人追问,难道没有一直对各种荣耀和夸赞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创力之人吗?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然则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是前后辈的人持续地发挥创造力。文明断代进而衰弱的现象正是说明具有原创力的人自身创造力的丧失和后继具有原创力之人的缺失。
读史明今,个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简短的历史,也上演着兴衰。从洪荒混沌到识得礼义技能,每一个进步都是创造力的再现。生活或者工作学习,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则如逆水行舟。现有的经验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为人处世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大学生《历史研究》读后感【二】
未曾接触汤因比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过,看了汤因比这句话,回头想上一想,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确乎不曾有过要实现政治统一的意思,孔子头脑中未曾有过秦始皇和刘邦式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许用些力气可以从《论语》以及和孔子有关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东西,挖掘出来怕也总是勉强。
在孔子那里,似乎并无屈原之用。这也许并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春秋时候虽然时有不义之战,但这些战争似乎多属国与国之间利益情仇性的冲突,于华夏文明并无大的不利,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而以同一华夏文明为背景,人们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国家,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或许还有些自由争鸣、相互促进的好处。越来越仰仗武力的战国末期是让人遗憾的,若非吞并之心使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春秋战国乃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为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争鸣就出现在那时候,中国的思想在那时候非常活跃。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在这方面,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学派奠基人所在的时代。
汤因比认为,中国最初拥有清晰的历史记载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世纪或者公元前8世纪。就我们所知汤因比说中国的夏代是传说的朝代,亦即无文字2024记载的前文明意义上的史前史时代,商、周政权是真实的存在,这有商代刻写在卜骨上的铭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同代文字2024史料为证。即使这样,汤因比指出,仍没有证据表明,商朝政权是同秦汉王朝及其之后的各个化身一样的政治实体。汤因比认为,由始皇帝完成并经刘邦加以拯救的那种政治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汤因比知道,他的说法是不为中国学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纪初,汤因比的说法可能就更不能为中国学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参见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这个就不说了,倒是汤因比的一句话现在也可以拿来一用。他说:政治统一这是后来的轮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从汉代起才被中国学者当作他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结果,这个模式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就不能适用于中国早期史。但中国的学者宁愿违背事实,而不愿放弃他们这种自成一体、先入为主的解说。
其实,即使承认汤因比的说法,也不会影响华夏文明的辉煌,多少国家并不用借光于历史断代。
研究一下汤因比的一些论述,也许对一些传统观念会有些震动。
大学生《历史研究》读后感【三】
第一部分作为全书的纲领,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在陈述了以前不少历史学家以国别史或地域史为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新的研究单元:文明。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范畴:希腊、中国与犹太三种文明模式,希望以此来理解所有的文明,这种模式的选择基本是可以认可的。提到一个观点:文明的识别标准有一条就是一个社会中一些人脱离经济活动而存在。
第二部分开始尝试解释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与应战这种模式作为文明诞生的条件,文明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成果,在于人类成功地应对了外界的挑战,而不是如平常所理解的观念所说的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决定因素。挑战越大文明的发展越大。
第三部分解释文明的成长。提出将自决能力作为文明成长的评价标准,成长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在于文明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应对了外界不断的挑战。而文明的停滞也是一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当一个文明成功应对了外部的挑战之后,却被牢牢地束缚在了某种环境中无法向前发展,无法提供更大的创造力与动力以促进文明的继续成长。
第四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衰落。首先批评了以前的将决定论、宿命论等一些观点作为文明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文明的衰退在于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而是沉醉在对过往成功应战的崇拜中,丧失了创造力。一个社会中能够成功对挑战作出应战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少部分人的带领下应对挑战,这就有了机械性的模仿的存在。而当领导者失去了带领大众应付挑战的能力同时又不愿将领导权让给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时,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出现,文明就此进入衰退。对过往的崇拜有各自形式:对短暂的自我的崇拜、对一种制度的崇拜、对暂时性技术的崇拜、对胜利的崇拜。简而言之,崇拜是衰落的原因。
第五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解体。文明的衰落并不必然会引起文明的解体,解体包含着两个过程:文明的衰落与文明的重生,有许多文明在衰落之后却仍然长久地维持着,并没有产生出新的文明,也就没有完成解体。在一个解体的文明中,群众失去了领导,必需独自应对挑战,大部分无法成功应对,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此时内省的魔力会逐渐吸引他们,将失败归结为内心精神的控制失败,以此否认对外部世界的无奈感,为此他们会努力内省,最终让他们沉迷在对一种乌托邦的幻想中。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终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也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六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国家的一些特点并预测了在以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并非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整合的结果,是文明解体的表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统一其他国家的结果,战胜的原因是之前的分裂已经让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无力再争。这样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一种消极行为,他的目的其实就是维持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为此他们会建立交通、语言、首都、文官制度等各种体制来保证其发展。这些体制的建立最终的受益者往往并不是统治者自身,而是宗教教会,不管是交通还是语言还是文官制度都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另外外部的蛮族也利用了这些便利条件,正是他们最终摧毁了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的国家毁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内部对挑战的无能为力,暴力压制那些创造性的个体,最终被日益发展的外部蛮族所毁灭。在预测将来世界性的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时,作者认为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以前的统一都是以武力为依据,但是现在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完全的战争将毁掉整个世界,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第七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宗教。如上一部分所述,教会是大一统国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绝对不应据此认为宗教是大一统国家分裂的毒瘤。同时大一统的宗教也为下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力量,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宗教是文明的蝶蛹,结论主张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式。同时作者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可消灭性论证了宗教是不可能消失的,同时作者也认为宗教不是对幻象的回应,而是对实在的的回应。
第八部分对历史上处于英雄地位的那些蛮族进行了评价,大一统国家的毁灭并非蛮族的胜利,而是其自身的失败,这些蛮族的作用就是扫帚,许多大一统国家被蛮族所毁灭,但是从没看到某个蛮族能够承担起构建另一个文明社会的重任,这说明了蛮族的局限性。他们被尊为英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象而非真实。
第九部分与第十部分分析了在历史上各种文明相互接触的一些结果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这种接触分为两上部分:空间上的接触与时间上的接触。空间上的接触就是同一时代文明的接触与融合,而这能否成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全套照搬与完全抵制都是造成恶果的原因,在现代信息时代文明的接触更加频繁,这些因素我们必须牢记。在时间上的接触则是指某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在后来的某一时期再度出现,对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种文明复兴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应该关注于现实问题,现实文明。而不尝试去复兴一个已经消亡的文明。
第十部分简单谈了一下为什么研究历史。好奇心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前提,而历史学家与收藏家的最大区别在于面对历史资料,历史学家尝试去分析解读这些资料,而收藏家只是好奇于收藏,行动是历史学家的根本原则。
大学生《历史研究》读后感【四】
在未接触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之前,我的历史观一直是通过学校各种历史、政治教材所通用的经济形态或者说是阶级形态形成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并且一旦牵扯到历史的相关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是朝代,是民族,是历史人物。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汤因比反对把民族国家当作历史研究的单位,认为只有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相对独立的系统。根据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汤因比认为在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26个文明形态。其中有21个得到了发展,它们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或划分为拜占庭文明、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它与前者可以合为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日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加丹文明(又译为尤卡坦文明)和玛雅文明。
另外有5个文明停滞了,它们是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有的时候,汤因比还提到一些流产的文明,如斯堪的那维亚文明和凯尔特文明等,从而使文明形态的数目增加到30多个。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汤因比对于文明形态的划分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划分方法是主观的,似乎完全没有什么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分类依据。但是,读完这本书,确实给我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要更好的去读一本书,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背景,才能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我大体了解了一下《历史研究》的写作背景:汤因比开始筹划要撰写《历史研究》的时候是在1921年,那时他32岁,正作为一名记者,坐在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出的东方列车上奔往巴尔干半岛各地采访,时值希土战争正酣。眼前这块曾经孕育了西方文化的古希腊文明之地,刚刚不久经历了一场号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劫和蹂躏,此刻又继续成了人类自相残杀的屠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明,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力量的推动而诞生、成长、衰落和消亡?触景生情,思绪联翩,年轻的汤因比深深跌入了一种永远也难以以自己的想要质疑人类的命运的神圣的使命感之中。当晚,他便在一张便笺上录下了一部历史巨著的撰写提纲,人类历史上从此多了一部鸿篇巨著。
读到这里,不仅想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的《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中说:孔子是位保守主义者,他从未梦想过中国会实现有效的政治统一。秦始皇的事业或许让他震惊,汉高祖刘邦修复统一一事也不见得会使他多么高兴。孔夫子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视政治分立为正常现象。结合汤因比写《历史研究》时所处的背景,不禁想到,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孔子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思想,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他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他的以文明为基点的思想,穿越数千年,确与汤因比的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二
历史能走到现在,点点滴滴,是不是一条坎坷之路?我一直不明白历史的酸甜,但自从我读了一本关于过去的《中国历史》才明白,才深刻地领悟到历史是那无数人用智慧的头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无数人用那坚强的身躯保卫者历史的前进。
于1949年10月1日那时那刻,是亿万华人的心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于今已有60周年。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地时,无数次战争,无数无辜的人们惨遭杀害时,一批中华民族儿女开始挺身奋战,终于我们团结一致以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一刻,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凝聚而成的。今天他们还敢低视中国人的意志吗?还敢不佩服中国人的精神吗?还敢笑话我们穷吗?他们不敢,他们为中国人的精神所折服,为中国人的团结而敬佩,为中国人的努力而倾倒
历史走到30多年时,多少华夏儿女不是以建设祖国为荣而努力奋斗的。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杰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心系百姓,甘当公仆,为人们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中华大地的改变,是脱离不了这些人的,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也少不了现代的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了农村改革,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办经济特区的主张,使深圳发生了巨变,创造了东方奇迹世界奇迹,外国人称赞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一枚耀眼的勋章。中共十三大的提出使我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华民族洗净了百年的耻辱,祖国的光辉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现在,再看祖国,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文化,雄伟的建筑,美丽的国土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使你思绪万千,感慨深渊。这么大的变化都归功于谁?是古人为我们刻下的烙印,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建设的条件,同时也有我们伟大一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现在我要为我的那一问作一个回答:祖国走过的历程,像一条山路,有平坦之地,也有崎岖之途;风风雨雨,大风大浪,她都经历过,都挺过来了。现在中华文化正在滋养着、熏陶着我们,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当然是放眼未来,以建设美好祖国为重任,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希望之路。
重温历史课本,神往古今人物。手捧沉载着华夏历史的一本本书籍,翻阅记录着中华辉煌的一页页纸张。再一次的回顾,又一次的感慨,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中国历史》有感:
读《中国历史》有感【1】
今年暑假,我收到了爸爸送给我的礼物——一套《中国历史》,共14册,这是台湾作家陈卫平所著。
我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看第一册,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这套书从开天辟地到近代历史,图文并茂记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变迁史。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朝代,而我最欣赏的朝代是唐朝。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国家的繁荣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中国真正成为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作品繁多,异彩纷呈,百花争妍,万紫千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至今连牙牙学语的娃娃都在学唐诗呢!不仅如此,现在还有许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在美国,还有一条唐人街呢!唐朝皇帝中我最喜欢佩服的是中国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
她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而且知人善任,国家在她的治理之下,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我还敬佩越王勾践,他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
还有岳飞,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
我非常喜欢这套书籍,它是一部让我了解历史,习得智慧的书本。
它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书中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一帧帧精美的图片,让我在历史的海洋中遨游。
读《中国历史》有感【2】
重温历史课本,神往古今人物。
手捧沉载着华夏历史的一本本书籍,翻阅记录着中华辉煌的一页页纸张。
再一次的回顾,又一次的感慨。
瞧,华夏之祖之风范:神农氏炎帝尝百草,轩辕氏黄帝败蚩尤。
唐尧即位,国泰民安。
虞舜在世,任人唯贤。
制水能人大禹,三过家门不回,他的改朝换代,让中华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这五帝,无疑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基础的领袖人物。
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了,来临的是那黑暗的奴隶制度。
在这期间,铸就了现在我们中国引以为豪的骄傲——青铜文明。
那朴实大方的司母戊鼎,造型奇异的四羊方尊,还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一个一个的被收纳在历史的长廊中。
你们认为,最能代表我们中华的象征是什么?我则认为?——汉字。
应该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十分漫长。
从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就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或铭文,
还是西周后期粗细不均的大篆变成去繁为简的小篆,最后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就这样,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形成了今天连外国人也追捧的、热衷的语言文明。
汉字的博大精深正是体现中华名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漫谈秦始皇,这个称王称霸的风云人物。
横扫六国,这个无人能及的野心,筑建长城,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
中国人不得不佩服他,但却又不得不痛恨他。
长城,又一个中华的标志。
那厚厚的石墩,结实的砖块,是用数以千计的劳动人民的鲜血换来的;长城的蜿蜒不曲,周边的青葱绿树下,是一股凝结了中华儿女团结、坚强的精神。
1949年10月1日,改革开放了,中华名族共和国真真正正的成立了。
从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初期。
跟着毛主席,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非圣贤孰能为过?因为急于求成,不免出现了几年退步现象。
说实在话,如果不出现这种现象,咱们中国会更早的成为世界的前沿。
1976年,毛主席逝世了。
接待他的是邓小平爷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了。
今年呢,是改革开放60周年,转瞬间,便2009年了。
回想去年的08,那是我们祖国的一次光荣。
奥运会在我们的北京举办,并且,几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这一次而更高,更快,更强.08奥运会十分的成功,中国的奥运健儿们用以往的努力,换来了赛场上的一次次成功。
我,虽不是运动员,但我是中国人,我一样自豪、骄傲、快乐、成长。
再次回想08,不免有一点伤感。
残酷的冰封,可怕的地震,汹涌的洪水,带走了许多的生命。
我,虽然没有死亡,但我是中国人,我为死去的亡灵默哀,祈祷。
灾难无情,人间有情,那一个个和恶魔战斗的英雄们,最是伟大。
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了我们不是懦夫,我们是最坚强的勇敢者,中华儿女心连着心,共同面临所有困难。
我们都是最棒的。
我已15岁了。
我和我的祖国是什么关系?我,是21世纪的青少年,作为中国人而倍感自豪,在我的肩膀上,有一份责任,就是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我的祖国做出自己贡献。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范文一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人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便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也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曾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为什么昭君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她难到没有想过,她将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吗?难道她不会难过吗?为什么?也是,古人曾经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昭君当时的心情有多么零碎,我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也许昭君明白: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吧,为了国和家,她毅然决定远离家乡而去遥远的边境。感慨那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万种风情啊!
昭君!我一直深深的敬佩着!
你虽为一介女流,却有着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品质。你深明大义、刚毅果断,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却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你不慕虚名、不贪富贵,当虚荣的女子个个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却依旧保持自己纯清的禀性。你智慧过人,不少李清照、蔡文姬的才气;你天生丽质,不乏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丽;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缺黛玉宝钗的灵巧。
我常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和昭君一样深明大义的女生,在生活中和同学若有了摩擦,我尽量告诉自己:也许我应该宽容些,这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做到深明大义就要先学会宽容。昭君为汉朝立了很大的功。虽然我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还不能为国家做出什么壮举,但是我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学校里,我可以多多关心班级,有一定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班级卫生多操一份心,使班级变得干净整洁。我相信,等我长大了能在我的岗位上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昭君,永远的昭君!你善良的面容,你纯洁的心灵,你托起一个朝代兴盛的双肩一切,绝美如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范文二
在读完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后,再次购买了他所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一书。在购买之前,阅读了书的目录,其实就是中学历史课本的内容。媳妇见到我买这种书后,大骂我烧钱,还信誓旦旦说,下一次再买书,每买一本书就必须付给她那本书的钱作为零花。见她说得那么认真,我心里免不了一笑,知道她是开玩笑的,嘴上还是说这是巧立名目敛财。呵呵。
其实媳妇说得也是,这样的书,对于我一个当年高中选择历史作为X专业课的人来说,大可不必买,但我却有我的打算。十年过去了,即使当年天天在手的课本,每天都在读的课本内容,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与其说在温故知新,倒不如说是对当年学习生活的缅怀。
书到手,便阅读起来。虽然很多知识都很熟悉,但那份熟悉已非当年信手拈来,很多知识点只能说出个大概,个中缘由却已残缺不全。岁月抹去了记忆,抹去了那些曾经清晰的知识点。读这本书,让我有种找回遗失的宝贝的心情,迫切而且细致,生怕有遗漏掉不该遗漏的角落。
细读不免耗费时间,本该一扫而过的书,却花费了很长时间。无怪乎媳妇说我是蜗牛,非得一字一句把书内的字给爬完。其实明白,这本书即使不看,里面的历史我能说出个80%,当然是主干。但我固执的认为,这是一本历史普及图书,里面的历史不仅是知识,更是常识,是每一个喜欢中国历史的人必须了解的常识。知识可以选择,可以不记住或忘记,但常识不可以。这就是我为什么慢慢看完该书的理由。
从常识这个角度来说,书中的历史点选择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且当年采用团队编写的模式,也给这本带来了新的气息。虽然参加编写的人较多,但从内容上看,每个人都针对所写的历史内容做了一番研究,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做他们最擅长的事。而且整体在主编吴晗的把握下,并未出现杂乱的现象,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中华历史缩影全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历史研究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但回顾该书,很多观点还是并未过时,只是个别文章还是站在当年的政治立场上编写,角度有失偏颇,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确实是一本集中家之长的好书。值得想青少年推荐。
读完合上该书,心中还是告诉自己,其实历史浩如烟海,茫茫无涯,但只有经典的东西,才能流芳百世,而越是经典的东西,就也是应该知道,可以选择知识,但必须记住常识。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表姐帮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记得在去年的暑假,我到乡下大姨去玩,那时刚好是西瓜成熟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过了一会儿,大姨端来了一盘西瓜,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姨问我:千,吃完西瓜要不要跟我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太好了,大姨我们来比赛,看谁摘的西瓜最多!我高兴地说,好啊,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大姨笑眯眯地说。我便快速地把西瓜给吃完。过了一会儿,我就背着个大竹篮跟大姨一起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到了瓜地,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地里的西瓜,还没有开始摘西瓜,我就汗流挟背了,千,快来摘西瓜呀,我们还要比赛呢!大姨在瓜地里喊着,哦,来了!说完,我就跑了过去。开始摘西瓜了,我双手抱着西瓜,用力地拔,西瓜好像跟我作对,我怎么拔也拔不动,这时,大姨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千,不是这样拔西瓜的,是,知道了吧!哦,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接着像大姨教我的那样,很快就摘了两三个西瓜。第一次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摘西瓜,真有些不习惯,我想:又热又累,真不想干了,我还是到树底下休息一下吧!然后我就跑到瓜地旁的大树底下休息,突然,我想起了《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说:不行,不能就这样放弃,我还要和大姨比赛呢!我站起来,跑向瓜地,又开始摘西瓜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竹篮已经被西瓜装满了,虽然我摘的西瓜没有大姨那么多,但是看着我辛苦劳动的成果,我开心地笑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在学习,在生活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事,但是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历史故事》,其中的孟母搬家让我印象很深,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今天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孟母)对他非常严格,为了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搬了几次家,慢慢地,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和喜欢读书了;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千万不可半途而废;还教育孟子要做人诚实。孟子长大后,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师。人们都说,这是他母亲(孟母)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放弃了很好的工作,专门在家培育我、教导我;为了我进好的学校,也搬到学校附近租房住,妈妈还说,我读初中的时候,呀要在学校附近买房或者租房,为的是我可以多点时间休息,别把时间浪费在上下学的路上------我现在渐渐大了,也懂事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中国历史电影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爸爸告诉我:《建国大业》的演员阵容强大,百名巨星齐上阵,共同来为祖国成立60周年献礼,几乎囊括了中国电影界的所有明星和知名导演,可视为对中国电影演艺队伍的一次大阅兵。毫不夸张地说:一不留神一个大明星出现了,一眨眼功夫几个大明星就出场了。要是想在这部片子里面去看大明星,那你一定会看的眼花缭乱。据说这些赫赫有名的大明星们都是不计报酬自愿来演这部戏的,因为大家都想为自己母亲的60岁华诞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爸爸特别强调: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汇集如此多的明星,才能拍出如此震撼、如此生动、如此精美、如此优秀的电影!并且一边儿看,一边儿给我解释我看不懂地方。
我们看得都很认真,最终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喜悦和欢呼声中,我们开始建设我们的新中国。我想:新中国成立真不容易啊,看看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喝酒,把头紧紧地碰在一起,可见他们的兴奋之情,对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尤其看过《建国大业》之后,对毛主席更加敬佩和崇拜了,还有周总理、朱老总、任弼时等革命老前辈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代价,当演到开国大典那一时刻,毛主席在神圣的礼炮声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1937年的冬天,日本侵略军的大炮从上海轰到了南京。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轰炸之后,日本士兵攻打南京城,并且开始大肆屠杀南京城的老百姓。在南京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为了追捕驻城军人,对只要是手上有老茧的壮年男人进行屠杀;为了打发时间,强奸妇女,最令人发指的是,当时的日本军人强奸的有10多岁的小女孩,有已婚的妇女,更有60多岁的老妪!幸存者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是,不禁泪如雨下。就在南京城的人民们都绝望的时候,由15位外国友人为难民们提供庇护的安全区成立了。他们为了南京人民的安危与日本士兵进行对抗,不顾个人安危。而正是他们15人组成的这个安全区,却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
日本士兵为了追捕南京驻城士兵将大量男性进行集体屠杀。100个绑成一路,到了扬子江边的时候就10个帮成一堆,一个士兵负责一堆。最开始是用刺刀捅,有的一刀就捅死了,有的捅歪了,就叫喊。整个扬子江边惨叫连天。30分钟过去后,日本士兵开始对那些没捅死的人进行机枪扫射,扫射之后将尸体集中,淋上汽油,然后焚烧。短短的时间内,就残忍的杀害了40万南京人民。
在漫长的70年里,幸存下来的人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将这屈辱的历史告诉后人的责任是非常巨大的。我扪心自问,在经历了如此的炼狱,在亲眼看见亲人死在自己面前的历史后,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生存下来,是否还有勇气将自己屈辱、惨痛的经历告诉后人,为历史留下证据?又是否能够在日本人的暴行前像那15位外国友人一样,勇敢的为南京人民建立安全区,当日本人的刀架到脖子上的那一刻都不曾后悔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这一切的援助?
不,我不能。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这句话我却一直难以忘记。看完这部电影,也要我产生的巨大的内疚感,我何德何能,竟可不费吹灰之力过上安逸的生活。每天想的是如何听好听的音乐、吃好吃的食物、玩好玩的游戏、买漂亮的衣服,没钱的时候伸手向父母要就可以,饿了的时候在房间里叫父母做饭就可以。可是我却在安逸的生活中沉沦了,险些忘记了历史。而作为一个生活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是盲目的抵制日货?是在互联网上对当年日本士兵的所作所为进行漫骂?还是对曾经的历史一笑而过?都不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搞好学习。虽然像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残局在当代社会是不可能再一次重演,可是在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我们现在已经不多不少的受到了外来的侵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将来用国内的力量将中国发展壮大,来减少外来的文化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最好的证据,也是我们能为我们的祖国所能做的最有力的事了。
因为,不愿背叛,所以,选择铭记这段历史。
这是我继《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后,拜读钱穆先生的第三本书《中国历史精神》,读后真的叫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如痴如醉,醍醐灌顶。
先生作为一代通儒,其博达学识,其行文流畅,其视野宽宏,其古今通晓,其中外辩证,让我高山仰止,顶礼膜拜。
先生此书包括七讲和两个附录,具体内容为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从东西历史看盛衰兴亡。
先生于旁征博引中娓娓道来,至始至终涵盖对中国文化的经典分析与深度热爱,体现了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宽宏胸襟。读来让人欲罢不能,沉醉其中。我不禁反复称赞其观点,体味其意蕴,并和先生多次交流。似乎让我更加坚定地要做一个像伯夷一样的“清”者式的人格完整的理想的人。
先生切实做到了文以载道,而我通过阅读其文,深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虽遇无道之世,个人仍可自求有得,其所得乃在道。行道有德,得与己之谓德。德在己,别人拿不去,因此宗在大乱世,个人修德,亦可以避艰险,渡难关。国家大事也如此。“德不孤,必有邻”。人之德可以变成一时代的气运,气运转而时代就复兴了。“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要转移世运,责任仍在人身上。
所以做人可以每天有进步,若一个人能生活得每天有进步,岂不是一个最快乐的人生吗?这世间、这家庭,这社会里,我当下便可成一完人,而又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在其内心自觉上,有日进无已之快乐。一步步地向前,同时既是一步步的完成这样的人生,岂不是最标准、最理想、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吗?(张秀丽)
你知道我们在书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什么吗?不同的人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以下内容是我们整理,主题为“中国历史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是台湾著名的作家陈卫平的作品,它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其中,很多是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
“开天辟地”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年轻人,他用自己的身体撑开了天地,最后,头变成了山脉,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眼泪变成了江河,呼吸变成了阵阵和风,声音变成了雷、目光变成了闪电,头发化作树木和青草,他的生命和身躯让世界变得非常丰富。
“女娲造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女娲的仙女用泥巴创在了人类,用五彩石修补了天上的窟窿和地上的洼地,给人类创造了可以居住的`地方。
“发现老祖宗”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从猿猴进化的过程,我发现那时的猿人很聪明,他们通过石块打磨利器捕食猎物、通过动物的皮毛和树叶给自己做衣服,后来,还懂得和其他人交换食物,直到后来,变得越来越有智慧。
“炎黄子孙”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人共同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所以我们常说全世界的华人都是炎黄子孙。
爷爷告诉我历史故事记录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在过去发生的一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我们了解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也要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留给我们的子孙,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历史。
内容简介:本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其中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西周、东周春秋、东周战国……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内容非常简单的,除了旧信石器时代,从夏朝开始,一直到1911辛亥革命,一年不落,全部是皇帝的名号,我想看的那个时代出现的英雄、在历史中留名、甚至对历史产生影响的人物,完全看不到。不过作为工具书,倒是很经典,因为客观的不能再客观了。书也很小,一本口袋书……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64开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是文物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该书第2版。该书第1版本人多年前就有了,从当当网购得第2版后,发现第2版基本保持了第1版的内容。改动的地方,一是出版说明有部分文字调整,如第2版把第1版“我国历史年代,从西周共和行政元年(公元前841年)起,才有比较确凿的编年材料”改为“中国历史年代从西周共和行政元年(公元前841年)起,才有比较准确的纪年”,这样一改,文字更为通顺。二是第2版去掉了第1版附录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和“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奴隶、农民起义”,补充了国家于2000年9月正式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成果《夏商周年表》……
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他的格局;一个人的器识,决定他的成就。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今天和未来,必将成为鲜活的历史。让我们走进《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个中国的博物馆,观看中国历代的成就和变迁!
正如虎头蛇尾,每个开国皇帝都是强人,但朝代全都不断衰弱。比如说,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强人,深受老百姓爱戴,他们管理的国家井井有条。可到周朝末期的时候,周幽王却不顾国家,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听劝言。不仅如此,他还演出了一场真人版狼来了:烽火戏诸侯。周朝正是因为他而走向灭亡的道路。正如俗语所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君王能做到底;相反,不受老百姓喜欢的君王则会受到反抗。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的开国皇帝一个比一个强大。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东汉、魏、西晋、东晋、北朝、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一个比一个强。但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受老百姓爱戴,每个朝代的灭亡,也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开国皇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百姓。比如说朱元璋,他以前还是个穷人呢!那这些百姓,又是具备着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皇帝呢?
当皇帝,要具备两个条件:能文能武、善于用人。如果只能文不能武的话就打败不了敌人,但如果善于用人,像刘备一样,还是能征服的。光武也只能打败敌人,管理不好国家,但如果能用人,国家就能治好。可惜很多皇帝都把自己的好人杀了,怕他们抢夺自己的王位。刘备到后来也还是把好人杀了。
中国多少千年的历史,让中华民族不断强大。
最近我迷上了一套《中国历史报》,这真是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打开第一本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让我改变了原来所认为的历史书是枯燥乏味的看法。
《中国历史报》用诙谐有趣的方式向我们讲述每个朝代的名人趣事,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中国历史报》还像真的报纸一样,里面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栏目,如:“新闻快报”“读者来信”“娱乐八卦”……
我最喜欢的是《明》这一本,这本书从我最喜欢的皇帝朱元璋开始一直讲到明朝的衰落和覆灭。明朝朱重八,他从放牛娃开始,凭着坚强的意志——推翻元朝的残酷统治开始,一步一步,步步惊心,直到成了明的开国皇帝。明史中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臣、卫国的将帅之间的斗争真是风云激荡,变幻莫测。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有心无力,很是令我扼腕叹息。如果没有前面几任皇帝的乱搞一气,凭着当时明末的情形,肯定就不会有后来清朝的入关了,那我们也一定能继续保持我们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会发生,日本倭寇更是不敢对我们侵略。所以,我认为当皇帝和当官的一定要好好的为国家服务,不然很可能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错误而害了多少代人啊。
其次,我还喜欢《三国两晋南北朝》,里面有许多我崇拜的人,重情重义的武圣人关羽、一身是胆的大将军赵云、多智近妖的军师诸葛亮、潇洒帅气的大都督周瑜。如果我能穿越过去,旁观一下他们那多好啊。
《中国历史报》让我喜欢上了历史,对中国过去几千年发生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遨游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我增长了知识,获取到了快乐,也学会了思考,发现不同时期的历史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明白了“借古鉴今”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做好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总是给孩子许多期许,包括对历史的记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些不应该成为所谓“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之类的空谈,也应该尽量避免以生硬的方式灌输知识。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如此类,其中既有文学价值,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但对于孩子们而言,面对这些书目,假使有一丝探求历史的兴趣,也被这些大部头和里头晦涩难懂的文言所吓退。
孩子们自然不会愿意读这种原始著作,我们选择给他们提供后人编辑而成的历史类课外书。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历史类课外书,大都是一页页的文字,还有寡淡的叙述,让人总是难以打起兴趣,也在脑海里留下了“枯燥无味”的印象。
陈卫平先生的16册著作《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书,颠覆了我们对于儿童历史读物的传统印象。历史也可以真实而又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铜版全彩印刷、大篇幅的插图、大字号的字体,让人霎时觉得阅读历史其实是一件轻松又愉快的事儿。最重要的,是每篇之后的提问环节。让孩子们,跳出辨别黑白对错的惯性思维,联系自身和当下,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这套书的一个闪光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们沟通的话题,可以对孩子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她的看法,这个过程,不仅能加深亲密度,也交换了思想,彼此都拥有了两个思想的苹果,人文教养就在这轻松的讨论中润物无声地实现了。
以第4册《东周•唇枪舌剑——秦•谁是大丈夫》为例,书中的时间跨越了战国、秦朝及汉初,容纳了“合纵连横”、“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等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史实,介绍了战国四君子、屈原、秦始皇等历史人物和长城、兵马俑等历史遗迹。薄薄一本小书中包罗万象,一点也没有旁落这些重要的历史元素,既能契合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做到叙述得有趣而生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到底,我们通过阅读收获的,是在此之外所形成的影响和意义。相信孩子们会在这套书中发觉历史有趣的另一面,并且能够有所收获,借此与父母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论是获取新知,还是增进亲子关系,我相信都是有所裨益的。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套《漫话中国历史》,足足有47本,还美其名曰说这是我暑假的精神食粮。我一看见我的书柜又要多47本书,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心想:哎,又买这么多书,书柜里的书都已经多的看不完了。正在我内心不断纠结时,爸爸像是知道了我的想法,笑着和我说:这套书可跟之前的书不一样,它可有趣了,就跟看漫画一样。我半信半疑地抽出一本,打开一看,真的是跟看漫画一样。我立刻被那精美的图画和幽默的文字吸引住了,徜徉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套书是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性特别强,非常适合我们小学生读。内容包括了从夏朝一直到清朝的代表人物和大事件,例如管鲍之交、长平之战、楚汉争霸、凤求凰等。里面还有许多大人物,例如神勇无比的李广、年轻威猛的霍去病、暴虐无道的商纣,聪明机智的蔺相如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妙计连连,十分聪明,尤其是草船借箭,他神机妙算,既懂天文,又懂地理,还知人心。他知道周瑜的险恶、嫉贤妒才;知道鲁肃的忠厚诚信;更知道曹操的谨慎多疑。他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凭着自己的沉着与智慧,成功获得了十万支箭。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天文地理可以让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也要好好学习天文地理知识,努力成为像诸葛亮那样厉害的人。
历史用坦诚的胸怀告诉我们什么路可以走,什么事可以做,尤其是当我们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时候,他会纠正你前行的方向,直接到达人生的目的地。《漫话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历史著作,200多个历史故事汇集其中,各个精彩纷呈: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一个故事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故事就是一段人生。他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同学们,读历史使人明智,让我们一起打开《漫话中国历史》,去领略古人的智慧,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吧!
东方文化下,不光是统治者对腐败的容忍度显得极为重要,官僚阶级对清浊之间的把控亦是关键至极。自古泾渭分明,浊官无视庶黎,专心为自己敛财,视理想抱负于无物,视纲常法纪于草芥,自是遭人唾弃;然而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两袖清风之于海瑞,却无人响应导致报国无门,亦是徒增叹惋。
书中以清代名臣曾国藩与“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为例,来阐述其官僚阶级应对清浊是非人间之道的看法。曾国藩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间做出了如此选择:其为官以“清”自勉,在关乎其个人空间时,尽可能做到清廉;然而为了事情的促成,下属的体恤和认同,则迎合于陋规即潜规则。可以说曾国藩为官重的是成效,而非图一时虚名,尽管他的选择在当时昏聩之官场既显得沉重可悲,又需要在尺度中尽可能出淤泥而不染,实属难能可贵。故曾国藩与王阳明一起被交口称赞,并未后世瞻仰崇拜。
相较于曾国藩,刘光第则是如海瑞一般的清贫京官。个性内向孤介,对官场外的社交应酬极为冷淡。视陋规于粪土,家中极为清贫,在戊戌变法升官后,因爱惜羽毛一方面耻于向上孝敬打点;一方面无心往下疏通。因此,在行政事务上的推进便显得格外艰难。后由于变法失败,洒血菜市口,则又是另一番让人叹息。
因此,清浊之间,如何抉择,此种冲击和斗争,亦使内心无比之苦楚。即使时至今日,无论时代如何推移,东亚三国的官场之风亦是一如昨日。因此,为人处世的清浊抉择,或许仍是每一位公务员们心中的煎熬。
如今经济运转低迷,社会运行疲软,反腐成了社会重塑活力必须要注射的一针。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纠错极为出色的政党,应该会为社会顺滑的运转,涂上新的润滑油。还是文末有这么一句话:只有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行的成功,才意味着真正的反腐成功。用另一句话描述的话: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个学期我看了《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一共分为15个专题,分别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东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国的辉煌灿烂,在书中得到一一展现。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在当时那么繁华并且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自我发展与创新,加之兼收并蓄,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圣人们的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结束于辛亥革命。20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封建君权、官僚地主强权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大量农民不仅面临破产,失去土地的窘境,还得负担各种苛捐杂税,兵役徭役,于是才产生了一次次的农民运动、农民起义,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等。然而它们都无法彻底捣毁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祖国而不断探索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大片美好的国土,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之中。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都成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19世纪60年代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从器物层面上向西方学习。而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则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因此才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然而这些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还是没有走出黑暗。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中国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所有的这些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携手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而不懈奋斗,中国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财富,它可以是过去国家屈辱的警示,可以是发展探索道路成功的引导,可以是政权颠覆后的教训,可以是伟人人生信仰对我们的启迪。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着去品味历史,了解历史,并且以史为鉴,这样才能拥有展望未来的资本,才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加绚烂夺目的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十五讲》一书带给我的收获与思考。
《中国历史典故》是我最喜欢的经典图书。它记录了106个历史故事,他讲述了106个经典事迹,它散发了历史的种种真实情况,向后人传递着《邯单学步》有个燕国寿陵人,他很愚味,但他很想学会一身本领,想到隐居山村的师傅学艺。那路途遥远,他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他看见什么学什么,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他看到小孩子走路那么活泼,就要学,他看到老人走路那么稳重,也想学,他看到妇女走路那样摇摆多姿,也想学。在这样眼花缭乱的情景下,他真不知道要学哪个。不过半月,他连走路也不会了。《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优点丢掉。
是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不坚信自己的成果,而去学别人,最后把好成绩给搞糟了。在一片树林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在树上看见了一只知了,它一动不动,我便用手指着它,说:“快看!那里有一只知了!”爸爸说:“这只知了是死的,看什么看。”我一脸迷惑,说:“不可能,一定是活的,你看它还在树干上呢。”我随手捡起一片树叶向知了打去,知了竟然没有动,我再仔细看,还是没动,我就信了爸爸的话,伸手去抓知了了。没想到知了一下子飞走了,吓了我一大跳,还差点瘫软在地上。那以后我就不再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而是学会《典故》中的道理,多用头脑考虑问题,不让假象蒙蔽双眼。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一本经典的好书,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承载了人生灵魂的全部美丽。我很喜欢这本书!
《中国历史故事集》主要讲述了从春秋、战国、东汉、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千金一笑》、,《退避三舍》、《三家分晋》、《统一中原》、《昭君出塞》、《投笔从戎》。每一个故事多令人难忘。
掩卷沉思,里面的无数英雄好汉无不令人折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项羽了。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如,《张良拜师》让我明白了,最人要谦虚并尊重他人。就像张良尊重老人一样。
有好人也有坏人,如《千金一笑》中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一直外族入侵时无人来救。这告诉了我们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而花大价钱。还有宋襄公为了仁义二字,以至于惨败。这让我们知道了为人处事要灵活变通,不要一味的遵守一些条件。否则,会导致失败。
历史是一面活生生的镜子,它可给我们知识,可给我们借鉴。让我们一起去理解更多的历史吧!
还没有放暑假老妈就给我买了一套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看到这些书我瞬间头皮发麻。老妈先是哄我看,我非常不情愿,最后妈妈不得不逼着我看了,我好可怜啊!我强忍着看了几个故事后就深深的爱上了历史。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大乱斗,一上秦、两个汉,三国英雄点个赞,东西晋,南北朝,风流奇葩乐逍遥,隋姓杨,唐姓李,宋辽金夏在一起,元明清,帝王完,皇上丢了金饭碗。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为了更好的学习历史我还从网上找了这首历史歌,我现在已经看到第五本书一个秦两个汉。我最感兴趣的是秦朝的一些。
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七国大乱,今天我和你好,明天我又和你闹翻了打起架来,天下大乱一团,跟我们小朋友之间打架一样。但秦国却利害了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全国。秦朝以前各国的称不一样、容器不一样、衡量长度的标准不同,车辆两边的轮轴宽度不一样用脚止头想都知道那时的人们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哪!可秦始皇一声令下啥都统一了。
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敌的攻击,他下令造了一堵大墙,这道墙可不是我们想的墙一样,它不但又高又厚,而且还长得惊人,由东到西,足足有好几千公里。它叫万里长城,据说在太空都能看到它。万里长城是我们现代人的旅游胜地。
现在的人们在秦始皇的陵墓里发现了三座规模庞大的兵马俑坑。特别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兵俑容貌不同,表情栩栩如生,而且阵容浩大,排列整齐俨然是一支雄壮的军队,秦俑的发现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我发自内心的为我们古人的智慧点赞。秦始皇虽然很凶残霸道,但秦朝的事我真的很感兴趣,可惜秦朝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寿命。我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去参观一下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中国历史也不是想象中那么无聊了,我超看越觉得在趣,幸亏老妈的逼迫,我要继续我的历史之旅了。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一:《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896字)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酝酿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重点突出,内容和间节明晰,深一入一浅一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却也不会觉得乏味。
此书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为第一讲,讲述了中国的古史,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从而引发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并发展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促进文明进步。这也是文明的开始,从而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依照朝代的顺序,接着讲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的更替,讲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讲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的兴亡,并对此引发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兴衰,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传播,还有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明传播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关系也采取了一些方针。书中讲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讲到中国大一统之后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书中不仅提到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也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科技方面的。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一体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璀璨光芒。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从而我们能全面看到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五讲,但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精一华,让我们能用最少的一精一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过去的时代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但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中国历史得以传承的价值。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仅仅以数字取胜,而是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各种不可磨灭的价值,让中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得以进步和发展。这本书也很好地将中国历史的价值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怀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和中国历史给人们的启发。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二:《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1210字)
近日读完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感受颇多。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确实如书的序言所言,“通识”是它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扩展知识的一本好书。
顾名思义,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个重要内容,而且我们比较陌生的古代内容占了较大边幅。书中对一些重要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说明与阐述。
此书囊括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的更替、著名的“盛世“时期、古代的交通与文化、民族关系、政治法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军事、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科技以及中国近现代的发展的方方面面。
此书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对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一视。于是选取这一点说点感想。
我们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都很是熟悉。我们惊叹那些时代的昌盛与繁华。这个时代的我们同样追求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宵衣旰食,励一精一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或许我们了解古代盛世的形成与衰亡,我们会获得很多历史的启迪,是我们的追求更快得到实现。
中国古代是一个人治的国家,而且从秦汉起就建立的君主专制体制。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开明的君主是盛世出现的前提。君主的品德与修养甚至对时代有决定一性一的作用。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我们有强有力的政一府,也有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些应该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在为自己牟取利益,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是贪得无厌。我们的人民痛恨看到这样的嘴脸,我们的国家不能有这样的蛀虫。所以,不管是身为一个官员还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们都需要培养好自己的修养,并用良好的修养去为人民服务,去影响身边的人,为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盛世的出现需要有相应制度的保证。盛世都强调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虽然这在各个盛世里体现的并不算完美,但是至少那些时代都很努力去建设这些。我们现在的时代,制度比古代已经健全也合理了许多,但我们仍然存在重大的不足,譬如我们从来不缺少各种各样的法律,但是我们感觉到的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这两个问题。这多多少少是削弱了人民对法律的信赖。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道德却跟不上脚步,甚至在滑坡,这似乎更值得思考。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发展的时代,让一精一神文明“畸形化”发展。没有强大一精一神支撑的民族,就不可能是强大的民族。
归根结底,能不能形成盛世还是由人民说了算的。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所做的一切符不符合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决定了它能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与拥护。以人为本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迪。一个得不到人们拥护的政权,人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召集一切能召集的力量去推翻它。而所有武力的开始,就代表动荡的开始,又如何去开始一个盛世呢?
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史为鉴,我们都希望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去创造我们的未来。历史中值得肯定的,我们需要坚持,而我们又必须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办一切事情都需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三:《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1568字)
这个学期我看了《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一共分为15个专题,分别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一视;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东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国的辉煌灿烂,在书中得到一一展现。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在当时那么繁华并且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一供了物质基础;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一融升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自我发展与创新,加之兼收并蓄,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一精一深;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一性一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一爱一”、“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圣人们的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精一髓,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一精一神财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结束于辛亥革命。20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封建君权、官僚地主强权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大量农民不仅面临破产,失去土地的窘境,还得负担各种苛捐杂税,兵役徭役,于是才产生了一次次的农民运动、农民起义,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一团一运动等等。然而它们都无法彻底捣毁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祖国而不断探索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大片美好的国土,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之中。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都成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19世纪60年代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从器物层面上向西方学习。而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则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因此才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然而这些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还是没有走出黑暗。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中国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所有的这些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携手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而不懈奋斗,中国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财富,它可以是过去国家屈辱的警示,可以是发展探索道路成功的引导,可以是政权颠覆后的教训,可以是伟人人生信仰对我们的启迪。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着去品味历史,了解历史,并且以史为鉴,这样才能拥有展望未来的资本,才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加绚烂夺目的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十五讲》一书带给我的收获与思考。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历史报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