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七个高效能人士读后感

七个高效能人士读后感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也许以下内容“《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读后感”合你胃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读后感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对工作颇为认真负责的人,始终坚持对工作勤恳认真,永不言弃,负责到底。可是,当我接过《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这本书,全心阅读后,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我应该学习!我应该用一流企业员工的黄金法则去武装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发现目前工作停滞的状态和征兆,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安排。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中归纳了高效能员工必须做到以下六点:

1、工作时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认真第一;

2、对工作、公司高度负责--责任第一;

3、永远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要事第一;

4、追求速度、讲求效率--速度第一;

5、敢于创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创新第一;

6、善于学习,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学习第一。

这六条黄金工作法则看起来容易,真正做好却是不简单的事情,特别是要让这样的工作态度成为一种习惯更是需要自己长期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其中,"认真第一"对我们邮政尤其重要。如果在日常营业中因为失误办错一笔业务或错误邮寄物品,这种恶性习惯得不到制止和纠正,很可能因为这笔错误交易或违寄行为而使个人被辞退,使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受损。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又是一个十分微小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体的失败。所以,认真是接受工作的基本条件,认真加用心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精益求精是认真工作的完美表现。让我们记住:认真是最好的工作态度。

"对结果负责才能负责到底",我喜欢这句话。从来到——的第一天,我并没有因为职务的变更而感觉到轻松,相反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因为我肩负着一个县局——·的经营情况,占全地区的三分之一还多。能更好的履行职责,完成工作,是我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当读到"对结果负责才能负责到底"这句话时,我找到了答案。问题很简单,我需要在工作中把重心放在结果上,一直以来都被"完成工作"迷惑了,大多情况下,对于业绩我们总是不能很优秀的完成,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的对结果负责。

在读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这篇时,我对自己颇有醒悟。一个员工要是让公司的领导时不时的提醒他该去学习的话,那么这个员工肯定不是一个学习型的员工,更不是一个高效能员工,这种员工是最不受领导重视的员工,是典型的"要我学习"类型员工。这样我反思到在平时的工作中,局长总是对我谆谆教导,希望我能带头成为主动学习型员工,希望我能积累更多宝贵的知识、经验和工作技巧,希望我可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我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合作伙伴学习。同时,努力工作,因为工作就是最直接的学习。学历代表过去,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提高学习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还有很多的感悟无法诉尽,只能化为日常的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思科公司董事长约翰·钱伯斯说:"一流的企业,培育高效能的员工;高效能的员工,造就一流的企业。"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希望自己努力成为一名邮政企业的高效能员工,在自我提升、丰满羽翼的同时,为企业腾飞助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高效能员工法则读后感


高效能员工法则读后感(一)

做一个敢于负责的高效能员工刚拿到《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一书时,我就对封面的一句话很有感触,那是约翰?钱伯斯所说的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培育高效能员工;高效能员工,造就一流的企业。细读他的这本《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对自己的触动更大,因为它为我们每一位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具体做事方法。它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的确受益匪浅。

约翰?钱伯斯在这本书里详细全面的介绍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黄金法则:认真第一;责任第一;要事第一;速度第一;创新第一;学习第一。纵观世界五百强企业之所以能比其他的企业做的更优秀更卓越,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一大批高效能的员工。为什么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的员工会比普通公司的员工做的更好呢?其秘密就在于他们有一套让他们的员工高效能工作的黄金法则。

通过阅读本书,对照自己的工作以及公司员工整体的工作状况,觉得就应该把书中介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在书中介绍的六个高效能黄金法则中,最让我受触动的是责任第一法则。现结合工作时际,就责任第一法则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高效能员工法则读后感(二)

社会市场日益完善,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威胁;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讲,都迫切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坚实的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提高工作效能,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责任感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这是一句在企业间流传很广的名言。一个人的命运好坏就是从他的思想开始,从他的性格开始,也有人说: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的确如此,一个人好的思想会触动他正确的行为,养成他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文化,不但能使他个人成功,而且还能影响到他周围的人。这种好的思想,最原始的就是责任感和主动性。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害怕犯错误,但也敢于检讨,他会踏踏实实地工作,勤勤恳恳地劳动,做错了,就及时改正,绝不自以为是。余思维在他的激励讲座中阐述这个问题时说:不要经常说我以为,要经常说这是我们的错,是很有代表意义的。敢于承担责任,能够主动去做事,同时又能回过头来检讨所做的,这种人不进步不成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言必信、行必果。在企业中,要因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对企业负责,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负责。人的一生很短暂,如果做一个不愿承担责任的人,那他肯定会随波逐流,对任何事都消极对待,这种人最终会被淘汰。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性强的人一定会十分珍惜时间,对待任何工作都会分秒必争,从而立即行动。任何励志格言、任何激励措施,都抵不上一个立即行动!

二、自动自发的工作

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公司战略意图和上司的想法,了解作为一个组织成员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工作的关系,并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不是当一个木偶式的员工!

三、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要用搞艺术的态度来展开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人们细心地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四、不找任何借口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只要你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将身心彻底地融入企业,尽职尽责,处处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着想。

五、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在每一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卓越,切实执行。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就是能把事情做成,并且做到他自己认为最好结果的人。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随

时随地都想着企业的顾客,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后,并乐于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服务更贴近并帮助顾客。

六、为企业提好的建议

为企业提好的建议,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能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尽量学习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的经济原理,为什么公司业务会这样运作?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盈利?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整个市场动态,分析总结竞争对手的错误症结,不要让思维固守在以前的地方。思维定势产生巨大的危害。

七、掌握技能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需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这是从事工作的基本要求。比如你是一个营业员或业务员,你一定得知道一点推销知识,即算是简单的应酬,也需要一定的谈话技巧。更不用说那些专业性的技术性的工作了。可以想象,一个企业里某个员工对他所任职的工作毫无技能,他不但不能为该企业作贡献,而且只能是拖企业的后腿。要得到技能,惟一办法就是学习。向同事学,向上司学,向有经验的人学,养成读书和查资料的习惯。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积累到足够的知识经验,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八、科学创新,积极进取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只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永不满足和不断改进。创新要求和市场结合。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创新的成果只能是暂时、相对的。今天的成果,明天就不一定是成果,所以,在被别人打倒之前,自己先否定自己,只有自己求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满足于目前成绩,沉迷于辉煌的回忆,目中无人,那就等于失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思想上不断走出自我,不断给自我加压,这样才能有创新的动力。

正如思科公司董事长约翰?钱伯斯所说:一流的企业培育高效能员工;高效能员工造就一流的企业。通过认真学习《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员工我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也全面的了解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高效能员工。面对压力,要立足于自身实际能力;面对竞争,要立足于企业长远利益。

企业的成功就是员工的成功,我愿与公司共进退,与每一位同事及领导共同开启公司新的篇章。


高效能员工法则读后感(三)

在学习了《高效能员工法则》这本书后,灵魂好像被这本书的精髓深深的感染了。让我明白在一个企业,在一个公司,在一个集体,在一个班组,不管干什么事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去对待。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对待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认真负责

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体贴入微的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快乐成长。作为父母感到是多么的高兴和快乐。而对待工作,我们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对待它。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干出成绩,干出榜样来。所以,对待工作,不能盲目,要细心,要关心,要有爱心去对待它。

二、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家庭来说,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为我们这个家庭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对孩子来说,我们也有责任和使命要把他们抚养成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对待工作像对待家庭和孩子一样呢?回答是:太少了!对待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对待工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生命将有可能得不到保障,如果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又拿什么资本来对待我们家庭和孩子,又拿什么来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呢?所以,对待工作和对待家庭、对待孩子,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工作都对待不好,又拿什么去对待家庭和孩子呢?所以说对待工作就应该有一种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和谐。

三、对待工作要有冲劲、干劲和拼劲。

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决定于他对待任何工作是否有冲劲、干劲和拼劲,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本来我们平时工作很努力,可是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却退避三舍,惧怕危险伤害了自己,而这样,永远惧怕危险,时而久之,在自己的心底就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了心病,一遇到这个问题,就怕。一谈到这个问题,就躲。久而久之,对领导和班里的同志造成胆小怕事的恶名,本来工作很有冲劲和干劲,但就是缺少最后一点拼劲,让同事们一棒子否决了你以前的工作,还给自己背上了胆小怕事的恶名。所以,干工作,就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冲劲、干劲,不管在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誓死拿下它,消灭它。让自己不被困难和挫折吓倒,这就是工作中要有一种所谓拼劲。

四、对待工作要有一种亮剑精神

我们也许都看过《亮剑》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否领会到其中的韵味和胆识呢?再看了《亮剑》这部电视连续剧后,我被李云龙这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在他的部队身上我看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亮剑精神,让我们不由得对他敬佩几分。也许由于自己当过兵的缘故吧!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兵魂。一种战无不胜,永不向敌人低头的勇气,要死也要勇敢的、有尊严的去死,决不做亡国奴。逢敌必亮剑,在我们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有这么一种,亮剑精神时刻跟随着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低头,要像困难和挫折勇敢的作出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刨根问底也要把问题搞清楚,永远不向问题低头。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我们的企业才能蒸蒸日上。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一)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一书却是在最近的日子里。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全面的介绍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黄金法则,那就是:认真第一;责任第一;要事第一;速度第一;创新第一;学习第一。读完本书,心潮激动澎湃,因为它为我们每一位银行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具体做法,的确受益匪浅。它像一盏指路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阅读本书,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下总结对比。看到书中介绍的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遇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努力的克服。让自己能保持不断的进步。以下是我对黄金法则的理解:

一、认真第一

认真的可怕在于,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只要一认真起来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一认真起来就可以变成现实。一个人如果不能认真工作,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会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

二、责任第一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只有这样,才能磨练自己。对于我们

平常人来说呢,责任的使命感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应该主动的去承担责任,去主动关注工作的成功。只有有了责任意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拥有灵魂!所以我们的工作心态应该是:不要怕担责任而拒绝任何任务。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我们的个人工作职责也在不断的扩大。如果每个人都拿着企业的薪水,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还有什么后续发展的动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作为XXX人的我们应该勇敢的承担责任,敢于做出决定。把我们的工作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而绝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要事第一

任何一个人都会做事,但是很多人做事却总是不得要领,只会按部就班的做事,不会正确地做事。有些人把事情做完了才发现这不是企业需要做的事情,这是不会做事的表现。做事有诀窍,先把重要的事情做了,然后再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不分主次一通乱做,结果是什么事情都没做好,适得其反。所以做事不仅要方法正确,更要目标明确。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四、速度第一

有些人工作速度真是慢得让人心急,他不是没有工作能力,他总是不着急。因为他觉得反正是企业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慢慢来。整个工作中只要有一个人慢,整个工作都会慢下来,效率就没有了。任何工作任务,一旦开始执行,速度是第一位的,完美程度是第二位的。因为我们得首先保证能完成工作任务。就算你把工作做的再完美,

如果不能如期完工的话,又有什么用呢?企业的发展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办事不拖拉,工作有速度。

五、创新第一

很多人都喜欢墨守成规地工作,不愿意去创新。说白了一句话,就是思维懒惰。总是觉得无所谓了,墨守成规的把工作做完了就可以了。阅读了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以变革为主基调的时代,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应该懂得,只有改变和创新才能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质的飞跃。我们要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找准一个点,将最切合实际的、只是平时被忽略了的、小小的改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就能给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甚至有可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六、学习第一

在工作中学习很重要,工作中有很多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必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不学习就会落后。你永远只会一种技能,你的发展机会就会很窄。当你所掌握的技能过时了,你就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工作中要学习,工作之外也要学习,多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会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在工作中要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学习有快慢之分,这就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了。首先要保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学习。只要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感。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好好的再认真阅读一遍《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它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让我对工作有了激情和动力,我要学习书中所提倡的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让自己更善于挖掘员工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二)

社会市场日益完善,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威胁;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讲,都迫切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坚实的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提高工作效能,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责任感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这是一句在企业间流传很广的名言。一个人的命运好坏就是从他的思想开始,从他的性格开始,也有人说: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的确如此,一个人好的思想会触动他正确的行为,养成他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文化,不但能使他个人成功,而且还能影响到他周围的人。这种好的思想,最原始的就是责任感和主动性。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害怕犯错误,但也敢于检讨,他会踏踏实实地工作,勤勤恳恳地劳动,做错了,就及时改正,绝不自以为是。余思维在他的激励讲座中阐述这个问题时说:不要经常说我以为,要经常说这是我们的错,是很有代表意义的。敢于承担责任,能够主动去做事,同时又能回过头来检讨所做的,这种人不进步不成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言必信、行必果。在企业中,要因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对企业负责,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负责。人的一生很短暂,如果做一个不愿承担责任的人,那他肯定会随波逐流,对任何事都消极对待,这种人最终会被淘汰。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性强的人一定会十分珍惜时间,对待任何工作都会分秒必争,从而立即行动。任何励志格言、任何激励措施,都抵不上一个立即行动!

二、自动自发的工作

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公司战略意图和上司的想法,了解作为一个组织成员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工作的关系,并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不是当一个木偶式的员工!

三、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要用搞艺术的态度来展开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人们细心地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四、不找任何借口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只要你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将身心彻底地融入企业,尽职尽责,处处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着想。

五、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在每一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卓越,切实执行。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就是能把事情做成,并且做到他自己认为最好结果的人。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随

时随地都想着企业的顾客,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后,并乐于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服务更贴近并帮助顾客。

六、为企业提好的建议

为企业提好的建议,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能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尽量学习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的经济原理,为什么公司业务会这样运作?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盈利?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整个市场动态,分析总结竞争对手的错误症结,不要让思维固守在以前的地方。思维定势产生巨大的危害。

七、掌握技能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需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这是从事工作的基本要求。比如你是一个营业员或业务员,你一定得知道一点推销知识,即算是简单的应酬,也需要一定的谈话技巧。更不用说那些专业性的技术性的工作了。可以想象,一个企业里某个员工对他所任职的工作毫无技能,他不但不能为该企业作贡献,而且只能是拖企业的后腿。要得到技能,惟一办法就是学习。向同事学,向上司学,向有经验的人学,养成读书和查资料的习惯。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积累到足够的知识经验,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八、科学创新,积极进取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只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永不满足和不断改进。创新要求和市场结合。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创新的成果只能是暂时、相对的。今天的成果,明天就不一定是成果,所以,在被别人打倒之前,自己先否定自己,只有自己求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满足于目前成绩,沉迷于辉煌的回忆,目中无人,那就等于失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思想上不断走出自我,不断给自我加压,这样才能有创新的动力。

正如思科公司董事长约翰?钱伯斯所说:一流的企业培育高效能员工;高效能员工造就一流的企业。通过认真学习《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员工我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也全面的了解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高效能员工。面对压力,要立足于自身实际能力;面对竞争,要立足于企业长远利益。

企业的成功就是员工的成功,我愿与公司共进退,与每一位同事及领导共同开启公司新的篇章!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三)

最近公司发了一本叫《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的书,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看了这本书,感悟颇多。离开学校已有两年多时间了,和以往为应对考试接连几个晚上挑灯夜战读完一本本教科书相比,感受大有不同。因为没有太多的压力,所以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中的精髓。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这本书在前言中先简要的分析了当今各个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面临的竞争压力: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企业的竞争已无处不在,竞争的形式也不在是简单的技能和资金方面的竞争而是知识的竞争、效率的竞争、员工素质的竞争。其次指出了高效能员工对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员工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要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就能为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保证。没有哪一种能力是万能的,可以适用于各种职业。那么怎样成为高效能的员工呢?

这本书接下来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世界500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黄金法则,书中例举了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案例和方法。书中提及的6项黄金工作法则(认真第一,责任第一,要事第一,速度第一,创新第一,学习第一)不仅仅在工作中可以让人获益匪浅,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用,例如,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如何与家人、朋友、同事和谐相处等。

2008年已经过去了五个月,我想在这一年里若能够按照书中所提及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必然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譬如认真负责,也就是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并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热情地去面对每一件事情,热心对待周围的同事、朋友,都会在有形或无形中打开新的局面。对工作热忱的人大多能获得高效业绩,一个缺乏热忱的员工,绩效必定是平平的甚至是低劣的。内心里充满热忱,工作时就会兴奋,精神也就会振奋,同时也会鼓舞和带动周围的人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热忱的感染力量。在职业生涯中,要想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大有起色,必须保持一股工作的热忱。只有当热忱发自内心,又表现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时,才能征服自身与环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叹服的业绩,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要试图改变他人,应该首先从改善自我开始,再慢慢的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我想,假以时日,必然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不远处等待着。

从上学过渡到上班,接触了太多曾经未接触的人和事。自然都有一番酸甜苦辣在心中。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能够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司里工作。虽然我在这里仅仅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我的工作岗位给了我许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会计理论和公司的会计实务有机的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司还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从开始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80多家中心支公司),从刚开始的年保费收入万元到现在的年保费收入几十亿元,无一不都在说明我们的公司在快速的成长,快速的发展。这又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定要紧跟公司快速发展的步伐。就好比一个战士,一定要紧跟着大部队快速前进。人们需要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不断从生理、精神、心智、社会情感中更新自己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才能提升自己。一个企业也只有不断地创新、开拓才能发展壮大。曾经有很多人这样告诉我,我们是一个不像国有企业的国企,我想其中表达的更多的是对我们公司的肯定,因为我们的团队年轻而有活力,我们的发展快速而又有成效。

未来等待着我们的是更多的挑战,于公司于己。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如何待人处事,但是仅仅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导语:麦肯锡资深培训师大嶋祥誉在《麦肯锡工作法》中拆解了公司内部的秘密武器:麦肯锡的专业作风、解决问题的技巧、分析框架的养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自我的策略、展现成果的方法,还有麦肯锡式的思考方式。以下是收集的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以前我写过一篇不读新闻的文章,当时反晌很激烈。实际上是否阅读新闻,取决于你是否在浪费时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阅读新闻不浪费时间。

大家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思考方法来分析平时所看到的新闻和日常事务,最好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坚持做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些方法能改变你的思维方法,能快速的解决问题,并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篇文章是从最近阅读的《麦肯锡工作法: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摘录的,这本书翻译的有些晦涩,但里面提供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

#不要只从硬币的正反面考虑问题#

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闻。

也许大家很多时候会想,居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但是重要的事情还在后面。

试着形成以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条新闻对自己、自己的工作或者客户而言,意味着什么?

通过自问自答的训练,在发生问题时,便可以不慌不忙,采取必要的行动。

思考的顺序是:首先,思考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其次,改变视角,按照空雨伞的逻辑,落实自己应当采取的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硬币的正反面进行思考。

比如,看到A商品的销售额降低时,仅想到销售额降低,只要增加促销活动就可以了,这便是从硬币的正反面思考。

这样一来,就无法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与影响。

深入思考,领会问题的核心,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商品在市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将投入A商品的经营资源完全转移至其他商品上,这样反而利于新的成长。

#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关注眼前,应当考虑到未来的走向#

并不拘泥于A商品,而是关注今后市场的长远发展。这时,通过运用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便可以发现自己未能看到的选项。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价值。发掘可能性,是麦肯锡式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的存在意义。

#决不放弃的定力#

从敏锐的切入口提出问题。顺乎逻辑的演示。

这貌似符合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客户评价越高的工作,逻辑的重要性越靠后。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大吃一惊呢?

埋头解决问题时,思维高速运转,灵机一动加速问题解决的情况绝不少见。

分解与最初的闪念相关的步骤,逻辑必然成立,但是结果却未必可塑。

创建独立的假说,摆脱限制,采取零设想,发现可以将一般情况下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串联起来的关键驱动,推导出答案,这才是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式。

问题解决的决定因素并非框架或逻辑(当然,这依然是必需的工具),而是竭尽全力、决不放弃的决心。

绝对不能满不在乎地使用逻辑推理,无意识地推导出答案。

#使五感更敏锐#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你这么说,但也许身处麦肯锡那样的特殊环境中,才会有那种灵机一动。但是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产生自己独有的灵感。唤醒五感,也有利于获得灵感。

有些人每天工作繁重,疲惫不堪,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劝他们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

你也许不以为然,但请先尝试一周,每天晚上10点就寝。如果可能的话,10点之前更为理想。坚持三天之后,你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头脑清晰。也许你会在其他时间醒过来,但这并无大碍。

在凌晨3~4点自然醒来的话,就将这段时间当作自己的工作、学习或思考时间。

我想,这样可以感受到平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到深夜,早晨身心疲惫地勉强起床的生活所感受不到的感觉。

这种感觉,便类似于头脑清晰、五感敏锐的感觉。归根结底,不要让自己身心疲惫,尽量早睡早起,这样五感才能更为敏锐,思维才能更为敏捷。

休息还是十分重要的。身心得不到休息,疲惫不堪,感觉会变得迟钝,这样即便吸收再多的信息,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有任何回应。

确实,如果思维变得迟钝,就会在无用的事情上苦思冥想,导致效率下降。

据说,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无论多么繁忙,都一定会在周六的早晨坐禅冥想。

正是因为繁忙,所以更要抽出厘清思路的时间。

#边放松边集中#

不疲于思考是提高思考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点。

疲于思考的人,再怎么转动脑筋,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只会渐渐地陷入深渊。

这样一来,不仅整个人一直满怀焦虑,而且工作也会变得一片混乱。

因为繁忙,所以无法顺利思考,但是正因为繁忙,所以更需要确保清晰的思考。反之,被繁忙所累,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都会变得混杂凌乱。

在这种状态下,客户会不知其所以然,自己也会丧失信心,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因此,放松并集中精力十分重要。实际上,不感到疲乏的时候,便能自然地集中精力,这正是大脑的特征。

换言之,要杜绝徒劳的思考。麦肯锡式的框架工具,对于避免徒劳思考,也卓有成效。

人们经常说我太忙了,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其实是不对的。思考达到极致的时候,即便繁忙,也能瞬间辨别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如果忙碌时仍能保持放松的状态,那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有效思考。

在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下,可以接受新的信息,自身也会有所触动,也更容易闪现灵感。

麦肯锡人都认可,使思维更加清晰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点特别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保持思维清晰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采用的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是:首先要好好休息,排解身心的疲惫;然后是运动身体,单纯快乐地玩乐。

有些人跑步,有些人游泳、潜水或者坐禅。共同之处在于令自己愉悦,获得单纯的快乐。

毫无杂念地集中于某件事的时候,接近于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这样便可以获得清晰的思维。

#框架型的思考方法#

杜绝徒劳的思考也是提升工作价值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及,麦肯锡的框架型思考方法便是一件有效的工具。

那么,为了杜绝徒劳的思考,如何使用框架呢?

首先,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在开始思考之前,首先制定目标。明确刻画出自己希望达到的状态以及发生的改变。

假设,开始思考为了准备跳槽,如何开展资格考试的学习一事。首先,自己最初的真正目的(希望达到的状态、希望发生的改变)不同,为资格考试所做的准备也应当有所不同。

如果希望迅速积累工作经验,首先可以想到的方式是主动进入该行业,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资格考试,也许这种方式还有助于获得切合实际工作的建议。

如果是为了增加未来的选项,也许应当探讨该资格证书能否为将来的人生计划或职业规划带来好处。

关键在于,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问题。比如上例中眼前的问题便是资格考试的准备方法。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但是正如在第1课中提到的,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那

么花费时间所考虑的有可能并非真正希望做的事情。

比如,取得资格证书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获得提升自己的武器才是真正问题所在。

取得资格证书之后,希望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在最开始便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掌握真正的问题,杜绝徒劳的思考。

假设你能够把握自己真正的问题,那接下来要考虑有助于达到希望状态的方法,即如何才能拓展思维框架?

当思维变得如此具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实在框架上了。

也可以套用3C分析框架:

3C取自于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or,公司company这三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该框架是通过分析自己公司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灵活的开发经营课题、制定战略等,并非单纯用于明确自己公司的情况

如果想跳槽的话,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希望就职的公司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是什么?

其他的跳槽者是如何成功跳槽到这家公司的?

分析以上问题,便能明确地知道如何使自己的优势成为就职成功的关键。

#超越自己的框架#

有时,即便找到自身的关键优势,也尚不足以令你豁然开朗。

这种时候,由于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成功的关键,可以尝试扩大可能性,换言之,看看是否可以用于其他途径。

此时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希望做什么等问题,灵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曾经从事营销工作,鉴于自己的营销经验与业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那么也许你并非只能从事营销工作。你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擅长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受到挫折的地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也是运用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这一能力的一种途径。

上述便是超越自己已有的职业框架,发散思维、挖掘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但是此时,很多人只关心眼前的问题,无法拓展思维,尽管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却不能灵活运用,陷入懵懂迷茫的状态。

拓展思维的框架,的确有助于发现更好的可能性,这就是麦肯锡式的思考方法。

希望拓宽思维框架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框架是什么。

在拓展、突破框架的时候,如果压根儿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是什么,那么这件事情会变得尤其困难。

假设某人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利用逻辑树框架整理思路之后,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集中精力、深入思考自己无法准确向对方传达信息的原因,然后发现根源在于自己内心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十分强烈。

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当中,因为不想引发不和谐,坚信沉默是金,所以才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

这种情况下的框架就是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个框架的存在,才有可能突破它。

但是,如果无法意识到观念或想法的框架,就无法突破或拓宽框架。

虽然嘴上说着想要获得成功、想要变得更优秀,但自己的内心却不由自主地认为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一旦有这种想法,那么在任何场合都无法达成心愿。原因在于,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的框架,已经成了思维的障碍,阻挡了成功与进步。

认识到这种思维障碍并努力突破,便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看不见的框架也会对新的可能性的发现构成障碍。

因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才有可能突破框架,继而挖掘新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突破自己的框架,我推荐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平常不怎么吃日式点心的人,一定要试着购买一家老字号的日式点心。如果能够发现日式点心包装袋里的勺子不是常见的金属制勺子,而是木制勺子的话,就可以继续思考为什么日式点心需要使用木制勺子。

如此一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破自己的框架,便可以启发新的思维。

#区分事实与意见#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在有效拓展思维的时候,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聆听别人的话虽然很重要,但在聆听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的话所牵引,导致自己的思路变得不清晰。

面对这种情况,麦肯锡教给大家一个分解思考的技巧。

这并非很困难,只需做到一边倾听对方,一边将对方的话分解为意见与事实。

比如,对方告诉你:我们公司开会很无聊,时间也很长。你在与其交流的同时,在脑海中将其分类: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事实上,会议的内容几乎全浪费在议题的陈述上,没有创新性的意见或提案。你发现这才是事实,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清晰地明白: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会议中没有涌现出创新性的讨论。

反之,如果你断定时间过长才是问题所在,朝着缩短时间的方向考虑,那么你距离发现真正的问题会更加遥远。

或许,最初你感觉这完全像是在做思考的同声传译,颇费精力,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在听取对方谈话的同时便能自觉完成大致的分类。

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倾听各式各样的人的谈话,然后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区分意见与事实的习惯。

一开始的时候,即便无法区分意见与事实,感觉不到明显的区别,也没有关系。一旦播下了分解思考的种子,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灌溉。也许你会因为质疑为什么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也许你希望尝试这样那样不同的方法,但是一旦中途放弃,试图养成区分意见与事实习惯的幼芽也许再无破土之日。

发芽的时间因人而异,也因外部的刺激而异。从这层意义上讲,进入公司3~5年的人理应专注于不断完成眼前的工作,不断吐故纳新。

基于脑科学进行感性分析研究的黑川伊保子曾如此描述人类的思考与大脑的成长:

人类的大脑在50岁中后期才成长为成熟的,也就是能够认识本质的大脑。为此,人们在30岁以前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其中也包括痛苦的体验,并逐渐在大脑回路中构建优先顺序。

正是得益于年轻时积攒的失败、辛苦、逆耳的忠告等林林总总的体验,在50岁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出探究本质的思考与判断,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念。

#从疑问出发#

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应该如何做?

请时时刻刻带着这些问题观察事物、展开思考!麦肯锡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灌输这种思想。

大家是不是没有这么做呢?

假设,有一天你下定决心要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于是,乘电车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平板电脑的广告,上网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点击有关平板电脑的消息或网页上的横幅广告。

通过分析自己关注的重点,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思维活动。

不过,我们不能直接以愿望为基准展开思考。请注意这一点。因为如果想要一台平板电脑仅仅是愿望,那么思维将无法正常运转,不能确定是否真正需要。

因此,需要将愿望转化为疑问。

想要一台平板电脑转化为是否应该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从这个疑问开始展开思考与验证,便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判断。

以上过程被称为问题驱动,说成从疑问出发也许更便于理解,而且更接近实际。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之中,如果培养了一切思考都从疑问出发的习惯,那么即便是自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客观的思考与判断。

原因在于提出的疑问中包含是与否的情况,在当时当地才能够进行不失偏颇的、公正的思考。比如,在考虑开拓印度市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应从希望开拓的想法出发,而应从是否应该开拓的疑问出发,展开思考。

只有采用从疑问出发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种框架的作用。换言之,心中没有疑问,即便运用分析框架,也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演示亦是如此。虽然逻辑严谨,也经过了框架式的分析,但是听众仍感觉不知所云,就是因为演示者忘了从疑问出发。

#疑问的核心是什么?#

提出疑问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使疑问做到一言以蔽之。

平板电脑貌似很流行,但是更方便做什么事情呢?我比较关心液晶屏幕的大小,但是自己能不能运用自如呢?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型号,是购买朋友推荐的那一种,还是等待新款上市呢?

在上述疑问之中,我们无法分辨此人最在意的是什么。

从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疑问出发开始的焦思苦虑,其思维较为分散,也无法依据最终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导语:麦肯锡人总带着闪耀的光环,但他们在这家全球顶级管理咨询公司的平均工作年限仅是3~5年。为何他们从麦肯锡毕业后,还能活跃于各个行业,取得非凡的成绩?下面是小编给您推荐的《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供您参考和借鉴。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今年我们公司组织重改,就是采纳了麦肯锡的一些先进理念。 其中的BA还给我们上了一课叫如何解决问题,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事情。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当一个问题出现,不光要看他的表面现象,还要想想根本原因,只有解决了根本原因才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时我正面对加班太多,如何向老板申请有偿加班的问题时冥思苦想,但这堂课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我老板真正想听到的不是加班后如何应对而是如何能根本上减少或灭绝加班。从这个层面上,如果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那么你的老板也会欣然采纳。

这本《麦肯锡工作法》,它的可贵就是,它教给了你很多框架,告诉你如何根据框架去思考,有逻辑的得出结论。比如你要犹豫是否要买一辆车,运用书中的逻辑树框架,你就可以理性的分析得出结论。

还有空雨伞的思考问题方式,都是此前在工作上从来没有人教过你的,可以说运用这一套麦肯锡框架的入门包,可以使你很快从一个职场菜鸟变被动为主动,甚至可以学会如何驾驭你的老板。

作者还提到在优秀人才绝不缺少的麦肯锡公司,你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重点并不是要获得自己缺失的性格,而是努力发挥自己固有的优点与长处,不断提高原本的自己才能赢到最后,获得最大的回报。

大岛祥誉的《麦肯锡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全书只有173页,读书较快的人一般两天就可以看完,看的状态也比较轻松,比较适合外出(如乘动车、地铁等)时读。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就坐在动车上,当时是外出到省会城市考试,抵达目的地后,在小旅馆里看看倒也不会觉得无趣。

这本书是中译本,中信出版社出版。内容上主要根据麦肯锡的专业作风、麦肯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麦肯锡式分析框架的入门工具包、麦肯锡式处理信息的技巧、麦肯锡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麦肯锡式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麦肯锡式创造成果的能力、麦肯锡式演示的技巧的分类去写。不知道原著的框架就是这样,还是因为翻译问题或国人阅读习惯不同,整本书看下来感觉主要有两个问题:

1.框架看似清晰、分类很有序,但其实在具体内容讲述上有些混乱,重复来重复去。(至少我没感觉到它解决了看了后个人竞争力可能提升50% 这个问题。而如果是想向大家演示麦肯锡人是怎样去工作的,我觉得这倒是解决了。)

2.举的例子不够support观点。

为此,为了想考验下自己是否看懂了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置了道难题,就是总结这本书,相当于重新规划这本书的框架。在把这本书翻来翻去好几次之后,我按自己的理解给这本书归纳了一个框架并根据书中的内容总结了一些观点,当然所有的框架设置都是基于解决看了后个人竞争力可能会提升50%这个问题上的,具体的我会依据作者的观点,做出说明。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①问题②信念③要求④分析工具。

先说说第一个模块问题。这个问题的意味主要是指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在这里我把个人认为觉得重要的观点归纳一下,涉及的方面比较多。

1.书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原意并不是应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应当如何做才能防止这类问题的产生?继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应该确定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明确解决该真正问题的具体策略,并付诸实施,这才是解决问题。

2.提到的解决问题步骤:

①整体流程:

区分问题设定与解答区域整理并将课题结构化收集信息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考虑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

②具体流程:

把握问题的结构分解问题的构造的方法逻辑树提出假说并进行分析验证假说的方法要点树推导解决方案空雨伞

△为了加深理解,我借用书中的调查汽车行业的市场动向例子,按自己的理解套入说明一下:

背景:作者受一位经理的委托要求整理汽车行业制定战略所需的基本材料,调查汽车行业的市场动向,期限两周。当是时,汽车行业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缓,汽车制造商为了增加销售额,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第一,问题判定:(区分问题设定与解答区域)

①作者第一次做的错的问题判定是:如何制定汽车制造商的销售战略,并为此整理了反映市场动向的资料。但是实际上,如果以为在平稳发展的市场中,汽车制造商的销售数量减少,提高销售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就无法根本性地解决汽车制造商面临的问题。

②正确的判定是:关键在于探索真正的问题,思考在市场平稳发展中,该汽车制造商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

第二,进入解决问题步骤:

①把握问题的结构:不能只看到销售量减少的现象就开始思考对策,而应当通过分析引起销量减少的各类要因。

②分解问题的构造的方法运用逻辑树:将包含前提时间在内的问题(大问题),按照与该问题相关的数种要因,进行细致的拆分(小问题)

③提出假说并进行分析(我理解为不停的设问):先假设每台汽车收益率下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再运用逻辑树将问题结构化,解决该问题的要点就排除了开发新客户,有可能劝说购买低价位车型的老顾客购买更高价位的车型才是要点。

④验证假说要点树:对要点继续假设,如是否需要开展升级版车型的的试驾体验促销活动,为了验证推导以下验证要素预算是否超支、是否将费用与效果考虑在内?、能否聚集顾客?能否考察顾客的反响、是否存在备用计划,如果所有验证结果均为肯定,即可以付诸实施。

⑤推导解决方案空雨伞:对开展升级车型的试驾体验促销活动对策运用的空雨伞思考过程是:

空(事实乌云密布):面对既有客户群的低价位车型的销售数量下降

雨(解释将要下雨):原有客户换乘了环保性能与技能较为良好的其他厂家的升级车型,也可以解读为客户对低价位车型的满意度正在降低,而且他们购买时更加注重环保性能与机能等参数。

伞(行动持伞出门):开展升级车型的试驾体验促销活动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导语:本书介绍了时下最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之一番茄工作法。作者根据亲身运用番茄工作法的经历,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图画,将番茄工作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简约而不简单,本书亦然。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以下是收集的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番茄工作法是本很好的书,想来会去阅读这本书的人都是想更合理的利用时间的。反正我是这么想的。嗯,看完之后感觉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后啊的一本指导类型的书。

书如其名,这本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介绍了一种制作三个清单,将事情分为几个番茄钟,挑选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执行一个番茄钟,在休息一下之后,继续选择一个重要的番茄钟执行下去。

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我自己的理解的

1.介绍番茄钟的本质:

让你一段时间类只执行一件事。帮助我们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增加自控力,不让自己杂乱的思绪影响自己。

2.通过人体的状况,

介绍 25+5设计的合理性。番茄工作法的合理性。

比如可以形成习惯,可以在完成一个番茄之后激励自己,可以在一天完了之后反思,记录,可以更好的利用碎片的时间

3.真正的介绍番茄工作法

首先番茄工作法的本质是(25+5)*3+15,当然这么精简的前台,有个明确的4个支柱支撑。计划,执行,反思,改变

计划的意思是罗列出最近需要做的事,然后将今天需要做的卸载一张表上,当事情完成时就划掉。同时,将事情腾到今日事物表上时需要写下自己预估的时间。对于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作者建议写张进程表,但是我觉得这样并不好,我希望,可以将它分成几份,每天都要完成的放到今天日代办中,不知道哪种好,所以我会都试验下。

执行的意思就是按照优先级执行,执行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比如,要记下所有的中断,内部和外部的,同时一些紧急的事情不能打断一个番茄钟,它有原子性,只有在一个番茄钟做完了才能做下一件。如果真的出现了紧急的事情,可以记下来,然后等这个番茄钟完了之后再去衡量它的优先级。除此之外,执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发现番茄数变多了,也要记下来,当然执行的时候休息也很重要,该休息的时候就要好好放松,不要去想上一个番茄,或者下一个番茄。

记录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记录自己的中断此时,和番茄钟预估次数以及实际次数

其实记录只是一个工具,位改善服务的工具,根据自己的记录,慢慢改变自己的番茄钟,如果中断多,那就缩短时间,如果预估差别大,那就要多多预估,锻炼自己。

而之后的,团队合作我收获的并不多,在我看来,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个人,如果两个人按照一个番茄钟来,互相影响的还比不上得到的。

4.作者的一些经验

这些无处不体现,作者的不一定适合你,不管是25+5,还是我自己的不想要的进度表。因人而异吧,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改变的才真正是自己的。

文末,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适合读的一本书,书本身也比较少,基本上两个番茄钟就都完了。我看了两遍,这本书适合看很多遍,直到你真正的学会了番茄工作法。

加油,共勉。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拖延症肯定是大家的毛病了,当然也是我的毛病,我觉得我是非常严重的患者。现在想起来,我曾经为了一个不超过3分钟的电话,拖延2周之久,而且动用各种理由,然后谎言来弥补。

不过最近两年间,因为开始用记事本,用to do list, 用计划和每日反省,拖延症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上我久病成良医,坚持不懈地同拖延症斗争,所以虽然还是时而发作,但所幸还是有很大的进步。

鉴于拖延症已经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疾病了,所以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跟大家分享。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


导语:番茄工作法是一套简单的工具和流程,用以提升你个人和所在团队的生产力,以下是收集的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本书很精美,很简单,是一本小书。

这里面说的方法,也很简单,易行,但是是否能够坚持,因人而异。

按说,这本书如此精美,我不应该折页,但还是折了,因为书是拿来使用的。

我先说我折了哪些页。

p34。关于英雄主义和内疚。作者被当成英雄,不是因为修复错误,而是因为午夜在办公室为工作拼命的精神。如果你足够细心并且有留意别人发邮件时间的习惯,你会看到,很多IT人士的发信时间晚于零点。我一直尽量避免这个毛病,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一个时间管理的践行者,那个时间发信会让我失去公信力。这一页是个好故事,所以我折页保存。

p37。拥抱变化。应当更加频繁地提供反馈和接收反馈。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

p51。直接和立即反馈。我曾经和长云探讨正向反馈的事情,他用WII来举例,用WII来进行锻炼,WII会立刻告诉你动作是对了还是错了,如果对了,对人来说就是一个正向反馈,激励人不断地进行下去。在时间管理中,反馈非常重要,所以有些时候别人问我,如果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我的建议就是找一个人来监督,做到了就奖励,做不到就惩罚。

p55。放下。现在很多人的麻烦是,必须要做出姿态,紧张是一种有用的姿态,会让上司感觉到自己是在用心,所以很多人采用,但是紧张成了习惯并不好,有碍于身心。放下,放松,可以帮助身心恢复平衡。精神紧张的坏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容易忽略,或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幸运儿。

p58。具体的放松方式。其实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好是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

折页是一些切片,适合于我的。番茄工作法,我早就知道,一直感觉,适用于SOHO,因为他们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把握,而不是象身在职场中的人,时间需要由上司、客户、下属等支配,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不同的感觉,以前的看法,有些片面了,事实上,番茄工作法的实质,我认为是教给人一种对时间管理的态度,再加上相配的方法和工具等。就番茄工作法本身来说,专注是要旨,设定25分钟或者超过25分钟,全凭个人自由,但在这个时间段里,思想是否能够高度集中,精神能否达到专注的状态,取得怎样的成效,这更重要。

我从去年开始,读书的效率大幅提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专注,在读书的时候,我几乎不做别的,而且即使同是读书,不须讳言,在假期里效率也会更高,因为少打扰,这样的时候,其实我是在使用番茄工作法,只是我的时间间隔,不是象25分钟这样短,而且我也不是严格地按照定好的时间+休息+定好的时间这样,对于番茄工作法,我认为,开始的时候,可以严格地遵守,养成习惯以后,就可以灵活地应用,抓其实质,而非形式。

对于一个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人,头脑里会有一个无形的番茄钟,时刻在提醒。

《OKR工作法》读后感1500字


近年来,公司一直在谋求一种行之有效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以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供工作效率,创造高价值。在经过调研选型,OKR最终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笔者过去的工作经验以技术为主,所以以下感悟若有偏差,欢迎指正。

1. 概述

笔者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软件行业,之前所谓的绩效管理基本就是靠直接领导或主管的评价,基本没有量化的指标等来佐证,所以绩效争执时有发生,经常出现领导不知道员工做了什么,员工觉得自己的收获相较于付出太少的情况,而又因为公司组织结构以及历史原因等等因素,KpI这种绩效评估方法在一开始就被否决了,于是我们在经过调研之后最终决定尝试OKR模式,这也是笔者会阅读本书的直接原因。

全书共六章,共计190页,内容也并不深奥(这话绝对不是对这本书的不敬,笔者非常清楚理论到实际的距离),如果专门抽出时间的话,大约可以在两小时内读完全书。但值得专门指出来的是,作为一个最终需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模式,对其的讲解可能会很简单,但真正落地却需要付出比这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也许最终只能得到苦涩的失败。因此如果公司真的有心推动此类模式在公司层面的展开,那这本书绝对需要被翻阅多次,不断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认知,以确定自己真正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这注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书中的内容,结合笔者的经验作一些论述。

2. 全书总结

书籍开篇以一个虚构的创业公司为例,用111页的篇幅讲解了OKR工作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原则。这个例子如此地贴进生活,以至于对于有过管理经历的读者而言,或多或少都会从这个例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书中虚构人物所经历的困惑与痛苦,自己或多或少都曾经产生过。而作者也是结合其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OKR中对应的原则对其进行修正,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以向读者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其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在知其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其所以然。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分别对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OKR使用的六大场景和最后的建议进行了分别的讲诉,力求给有意推行OKR工作法的读者一些建议和警告这些建议和警告是作者多年经验总结的产物。这些建议和警告的珍贵程度,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应该能够感同身受。

3. 个人感悟

因为笔者之前完全没有过相关概念,甚至在管理方面,之前也是能推就推,所以对于本书的理解,会参杂许多笔者在其他方面的经验,例如个人成长,软件开发,高项(笔者于上半年参加的国家软件水平考试之一)等等,所以还请读者选择性阅读。

首先这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由英特尔公司发明的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在实施OKR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格外注意:

目标尽可能只有一个,只有单一的目标才能确保团队成员能时刻记住并时刻回想起来努力的方向。

有关这一点,让笔者不禁回想起在个人成长中的习惯养成部分在修正坏习惯的时候,一次专注于一个坏习惯,千万不要试图并行多个,那样只可能失败。

充分沟通,确保团队成员准确理解目标。

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准确的理解则是另外一回事,领导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目标制定之后,下面就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出来。对此笔者有切肤之痛,所以对于安排的任务,每天甚至每隔几个小时都会查看一下,确保不出现天马行空的思路和实现。

摆列活动优先级

按照经典的重要紧急矩阵,人们经常会选择优先去做不重要但紧急的任务,因此最好通过排列活动顺序,让团队成员将注意力集中到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上来,这才是如期完成目标的不二法门。

不要轻言放弃

OKR在初次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失败和挫折,轻易的放弃必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关于这一点,不得不提及笔者现在越来越看重的一种品质坚持,不论做任务事情,当你决定开始的时候,就不要总想着如果XX怎么办? 决定开始之后你唯一需要思考的是:这一步为什么会失败?我应该怎么去改进它?

4. 最后

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所阅读的各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觉得某些普适性的知识无处不在例如量化,分解以求解决复杂问题(OKR里的信心指数);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做好这一件事情(OKR里目标的单一性);要对计划的执行进行全程监控,好的过程才能带来好的结果(OKR里每周的两次会议)等等。

关于OKR工作法,关于这本书,笔者也暂时没有更多的感想了,虽然感觉过程肯定不会顺利,但能有一些改变总是好的,尤其是这个方法已经被很多公司检验过了。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1500字


从选书上来说,其实不会考虑这类工作法的书籍,总感觉这类型的书读了后的收获显得鸡肋,但总归这是一本畅销书,而且是部门暑期培训时要求学习的书目,所以还是耐着性子通读了一遍。

一、阅读建议

首先,我来阐述下我对整本书写作逻辑的理解:本书总共分为六章,共计描述了麦肯锡精英的38个工作习惯(标题和序言写的是39个工作习惯),按照作者的思路:第一章:重视成果解决问题的习惯;第二章:将要点分为三部分精英部下的习惯;第三章:将任务可视化善于安排工作过程的习惯;第四章:将自己的主张放在疑问里抓住顾客心理的习惯;第五章:认可!共鸣!激励!精英上司的习惯;第六章:控制感情:提高工作热情的习惯。不知是否译作的原因,初看目录的我,整个读下来似乎很难找到作者的整体逻辑,于是尝试自己打破,再重新梳理组合。

总体以公司为中心,对内对外两个视角为切入,第一、二、三、五、六章都是偏向内部视角的分享,而对外主要定位于第四章的描述。同时,内部的内容可以以向上管理,自我管理,以及向下管理这种组织内的层级关系作拆解。如此下来,整本书的逻辑理解起来更清晰,各位看官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主次阅读。

二、读后启发

1.向上管理

组织架构中,我们往往关注得多的是向下管理,以及自我管理。而向上管理,似乎一直做得都不好,有可能的原因是从来就没想过要去做这件事情,但向上管理却又是我们日常工作开展所绕不开的一环。这里的向上管理,绝不是一种弄虚作假的拍马屁,而是指的与上级保持一致的方向,并获得共同的提升。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上级的管理风格,高效率获取信息和资源,明确如何在过程与上级保持高效沟通,以一种积极心态成为上级的精英部下。

2.执行前的思考与计划

我发现,现实中的一些同事(包括以前的同事)往往擅长于实施,却常常不屑于做计划,或者说未经思考地随便报一个计划,美其名曰:反正要改的。该书的第一章(也是全书最大篇幅的一章)其实基本就是在讲执行前如何去思考,书中提到的模型倒是可以直接套用,比如解决问题的七步法;从原点出发,不是该如何干?而是先想清楚该不该干;用鹰眼的全局思维来鸟瞰全盘;我们是否有风险管理意识,能充分思考所有可能原因和可能的结果,用空、雨、伞的套路进行问题日志的管理。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模型,对于管理初学者,的确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当然,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也要明白背后的逻辑。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管理,于我而言,就是做好前期充分思考的各种计划,然后渐进明细地在实践中根据战略和结果去调整,保持计划与实际间的偏差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3.顾客管理

作者开章的观点我也很认同:顾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这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论是在以前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还是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顾客的最后消费决策很难因为一个简单的信息推送就采取行动,举个例子,学生家长替孩子报班这件事,家长只是有报班的需求,有让自己的孩子通过参加辅导而提分的需求,但选择什么班?孩子的基础适应什么班型?需要提多少分就能实现孩子的目标学校?如何选择好老师?等等这些背后的引导和沟通,或许才是帮助顾客自身真正了解需求,以及真正影响顾客产生消费行为的关键。作者在书的第四章里,提到了一些方法论和工具,但我个人建议,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类似 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心理学的资料去更立体学习这部分内容。

总体来说,通读下来,我认为这是一本针对初入管理的一本字典,可以根据所需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为自己在管理上的成长之路,提供一些核心管理原则和管理思想的指导。

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精选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通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内心一般会有所触动。写一下有关于这部作品的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为您搜集了一些有关《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的资料,欢迎阅读并参考!

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篇1)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注意要点--

“麦肯锡人”都是优秀、有魅力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锲而不舍、自强不息,追求工作上的尽善尽美。

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能镇定自若,强大而达观。因为他们牢记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与注意要点,这能保证他们探究到真正问题的所在,而不会在问题解决的森林里迷路。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1.不要打地鼠

解决问题的步骤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开始就要找出明确的目的。

《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指出,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解决问题的新手总是在还没有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寻找解决方案。当然,耐性不足的经验丰富的问题解决者有时也会这么做。

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就要明确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而打地鼠的时候,地鼠总是一个接一个出现,令人应接不暇。如果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像打地鼠一样,仅仅处理眼前的时间,只能让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而真正的问题其实依然存在。

比如,主管的助理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一份早上十点就必须结束的资料收集任务,这非常耽误主管每天的工作进展。于是主管就将这份工作分配给另一个能力强的员工,结果任务还是无法被完成。

而实际上,这名主管分配的任务可能太重了,如果他将这项任务拆解成两分任务分配给两名员工,任务就很容易完成了。

也有可能是这份任务需要收集的资料太过庞杂,如果主管事先筛选收集的要点,下属就能更快完成收集任务,这样就不会耽误主管自己每天的工作进展了。

2.解决问题的整体流程

①把握问题的结构

不能单纯地只把眼前的事件,定义为问题。而是要根据眼前发生的事情,锁定真正的问题,并且将问题的构造可视化。也就是明确与该问题相关的主要因素,分离事件与要因。

比如,解决汽车销量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到销量减少的现象就开始思考对策,例如加大广告投放力度。而应当通过分析引起销量减少的各类要因,把握这一问题的具体构造。

②分解问题构造的方法——逻辑树

分解问题时,可以采取逻辑树的方法——将包含前提时间在内的问题,也就是真正的问题,按照与该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拆分,拆解成小问题。

比如,汽车销量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生产、销售等,这些因素又能拆解成“如何提高生产质量”、“如何提高销售业绩”等问题。

③提出假说,进行分析

根据逻辑树发现问题的构造之后,接下来就要明确争论点——“什么是关键的问题?”,提出假说。

比如,就上面汽车销量问题提出的假设是,影响汽车销量的关键问题,可能在于汽车的售价与其本身的定位有出入。

④验证假说的方法——要点树

要点树的方法和逻辑树相似,不同的是它是以关键问题为起点,推导出相关要素。然后这些根据这些要素去验证假说。需要注意的是,推导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就会影响推导的结果。

比如,还是上面汽车的问题,如果汽车售价降低能够吸引到它定位的客户群吗?这款汽车定位的客户群对于购置汽车的心理预算是多少……

⑤推导解决方案——空·雨·伞

“空·雨·伞”指的是一种思考方式。“空”指的是事实、现状;“雨”指的是意义、本质;“伞”指的是方案、对策。立足于现状和本质,制定解决方案。

比如,你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发现最近鸡蛋的售价一直很低(事实、现状),通过留心新闻动态,你发现鸡蛋低价出售的原因在于最近流感的影响(意义、本质)。因为对鸡蛋来源的安全性有所顾虑,于是你决定最近两个月暂停食用鸡蛋——哪怕鸡蛋的价格再优惠(方案、对策)。

--解决问题的注意要点--

解决问题时必须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局限现在的状况或者制约条件,允许自己适当地“发挥”。

当然,还必须要保持你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逻辑性,最好这个方案能经得起任何人从任何角度发出的质疑。

到了最后的阶段,还需要把解决方案落实到“谁应该做事”“应该做什么事”、“如何做成这件事”的具体问题上。

关于如何发现真正的问题,可以参考《你的灯亮着吗?》,这是一本介绍高效能思维模式的好书。

在《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里,你可以一窥唐纳德·高斯和杰拉尔德·温伯格这两个老头儿睿智而风趣的脑袋里的过人思维。这本书以多则故事的形式讲述,幽默地引导读者在处理问题时首先应该识别真正的问题,然后确定问题的“拥有”。

--“麦肯锡人”解决问题的好工具--

框架

“麦肯锡人”擅长用“框架”来解决问题,他们的头脑中存有各式“框架”。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灵活运用“框架”这个工具,解决起问题来会更加便利。前文中“逻辑树”、“要点树”、“空·雨·伞”的思考方式,都是“麦肯锡人”的框架。

当然,“麦肯锡人”头脑里的框架远远不止这些,书中就例举了更多的框架,比如比如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采用有助于明确“紧急、重要的事件”的框架——“位置矩阵”、希望重新评估组织时,采用“7S”框架等。如果想要了解这些框架,可以翻阅《麦肯锡工作法》,书中的框架俯拾即是。

不过,就算我们记不住这么多的“框架”也没问题。大岛祥誉指出,即便不利用框架本身,仅进行框架式地思考,也能收获十足的价值。

关键在于,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问题,而是要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

当你的思维变得如此具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实在框架上了。

大岛祥誉提醒我们,

如果想要超越自己的框架,可以尝试扩大可能性。

此时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希望做什么等问题,灵活发挥自己的优势。

就像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提到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水杯。我们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着这个杯子,限制我们的眼界,僵化我们的思维,障碍我们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做专业,有的人叫做感情,还有人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好工作”,你的杯子叫做什么?无论如何,请你记得,不要为了一个水杯约束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古典的这段文字,就是——对被优势限制这种的状态——非常细致而感性的描述。

大岛祥誉还提醒我们,

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个框架的存在,才有可能突破它。但是,如果无法意识到观念或想法的框架,就无法突破或拓宽框架。

对于大岛祥誉“如何超越自己的框架”的真正涵义所在,我的理解是:要敢于尝试结合适当的创新和联想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突破自己旧有的思维定式。

一边放松,一边集中

各种“框架”,是“麦肯锡人”用的最顺手的工具。除此之外,麦肯锡人都认可,使思维更加清晰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他们用“首先要好好休息,排解身心的疲惫;然后是运动身体,单纯快乐地玩乐。”的方式来保持一种放松并集中精力的状态。这种方式能让他们避免因为疲惫而涣散精力。比如跑步、游泳、潜水或者坐禅。

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令自己愉悦,获得单纯的快乐。这种方式能让他们避免因为疲惫而涣散精力导致的徒劳思考。

因为处在这种放松并集中精力的状态下,大脑可以接受新的信息,而自身也可能会有所触动,也更容易闪现灵感。

过去我有留意到,每次自己有新想法,都是出现在停下工作之后的休息时段。我猜想,这也许是因为我在工作的时候,已经为遇到的难题收集了一定的辅助、参考资料,而且也对难题有了一定的思考。而当我停下工作的时候,实际上大脑并未停止对难题的加工,它把难题调到“后台”般的潜意识里运行了。当潜意识里的新难题和旧知识擦出火花之际,就是灵感乍现的时候。

但是对于怎样捕捉灵感,我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是的,也许你会觉得可笑——灵感也是可以捕捉的吗?

现在,我从“麦肯锡人”这种“放松并集中”的做法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如果想要获得灵感,或许需要的不是连轴转的思考,赶着(可能出现灵感的)思考一直朝前走。而是适当的放空,让新的难题和旧的知识在潜意识里相遇融汇。

就像《侏罗纪公园》里所说的:

如果进化史让我们学到什么教训,那就是生命是不会被局限的。生命会拥抱自由,扩展新的领域并突破所有障碍,这可能充满痛苦,甚至非常危险。

或许灵感如生命一样性感,都是“自有其出路”呢?谁知道呢?或许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这种让灵感自己长出来的做法。

区分事实与意见

与人交流,固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有时候我们在聆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的话所牵引,导致自己的思路变得不清晰。

面对这种情况,麦肯锡教给大家一个分解思考的技巧:一边倾听对方,一边将对方的话分解为意见与事实。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指出,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内心的真实情感,想法更像是经过头脑加工处理的东西。比如,我很难过,是感受;我觉得自己太傻了,这是想法。

这里所说的感受和想法,二者都属于大岛祥誉所提到的“意见”。

而其余不能以个人意志力为转移的,就是属于大岛祥誉所提到的“事实”。比如我笑了,是事实;我哭了,是事实。

如果你在谈话中有留心区分“意见”和“事实”的习惯,那么你会发现区分它们其实很容易。因为习惯,你的大脑在许多时候已经可以省略太多的分析过程,自动而快速地做到这一点。

值得留心的是,你需要倾听,而感性占领了上风的情况。比如你面对伴侣的时候,你可能会把伴侣口中的“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当成事实;又比如,你心情低落的时候,你可能会把一句“你就是个废物”当成事实。

--便利的工具--

麦肯锡人之所以那么喜欢用“框架”解决问题,是因为“框架”用起来非常便利。而且在毫无头绪的时候使用框架,也能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篇2)

本书内容稍显散乱,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总结精华。太多的提问形式比较难记忆,结合本书和田俊国的《讲法》,可以将“好的提问”总结如下:

以下内容来自本书:

好的提问的四个方向:

1.询问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

例如:到底……?

2.面向未来的问题→寻找到“原本应有的姿态”

例如:为了这个目标,眼下应该怎么做呢?

3.跳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拓宽可能性

例如:真正想去完成的大事是什么呢?

4.引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激发对方

例如:对你来说,什么才是真正……?

提问三部曲:

1、了解情况=发散式的提问

·以“5W”的形式进行提问

·抓住事物的本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以提问的形式给出假设=集中式的提问

·确认本质——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以“5W1H”的形式提出假设

3、验证这一假设

以下内容来自田俊国的《讲话》:

强有力的问题有四大特征:

第一,把受众引向一个新的情境。“如果塑胶企业卖给你,你买还是不买”这个问题把杰克·韦尔奇置身于一个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情境下思考。用全新的情境激发大脑思维进入另一种模式,是强有力问题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强有力问题是指向未来的。

第三,驱使受众“非同凡想”。成功地让受众进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激活受众大脑的另一部分去思考,从而让受众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激发他们新的神经元连接,让受众的内在能量活跃起来,让知识和经验流动起来。“改变世界”把斯卡利的思维从患得患失的评估状态拉到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联想状态;“新的CEO接管英特尔,他会怎么做”把格鲁夫的思维从焦虑状态拉到想象状态;“除了以牙还牙,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你咽下这口气吗”把失恋者从强烈的野蛮报复心态拉到积极开创事业的建设心态上。

第四,留有余地。强有力问题可以牵引思考方向,却不直接给受众建议,而是给受众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和最后的决策权。“卖一辈子糖水”和“改变世界”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尽管乔布斯有明显的倾向性,却没表现出推销、胁迫的意思,而是把掌控权留给了对方。掌控感是幸福感的基础,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人的基本诉求。提问者永远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给对方掌控感。

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篇3)

第一课麦肯锡的专业作风

1、客户第一主义:这是咨询过程中一种收集信息的方式,即不要依赖二手信息,自己应该亲临现场,亲自收集信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思考。

2、任何时候都积极应对:为了向客户提供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我们自己首先必须跨越达到目标之前的种种困难。作为称职的职场人士,自己做出来的成品就应当达到可以直接呈递给客户的水平。

PS: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在了解各种事实与信息之后,提供具体解决方案”。要知道仅仅收集信息是无济于事的,没有人需要你罗列的一堆材料。只有在了解各种事实与信息之后,给出应该怎样做,这才叫积极应对。

3、专业人士应该尽善尽美地工作:正是因为对尽善尽美的追求,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如果无法持续创造能够令客户满意的价值,就将被迫退出竞争。

4、重视外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麦肯锡的员工很注重自己的随身物品的质量和品位,此为个人形象的外表。二是所提交的材料也十分关注细节,具有其浓烈的品牌风格。也许有人对这种对细节的斤斤计较不屑一顾,不过,优秀必有其理由。

5、成为独一无二的行家:展现给他人的成果,必须首先得到自己的认可,并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决定自己工作质量的是自己,这是一种行家气质。

6、不要只解决眼前的问题。

第二课麦肯锡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1、什么是解决问题:要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应当如何做才能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继而解决问题。

2、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区分问题设定与解答区域→整理并将课题结构化→收集信息→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考虑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

第四课麦肯锡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

1、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闻。要试着形成以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条新闻对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或者客户而言,意味着什么?

2、要使自己的五感更加敏锐,就要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请先尝试一周:每天晚上10点就寝。同时,不疲于思考是提高思考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点。此外,“做些喜欢的事情,好好地玩乐”。

3、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在开始思考之前,首先制定目标。明确刻画出自己希望达到的状态以及发生的改变。

4、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破自己的框架,便可以启发新的思维。

第五课麦肯锡式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

1、不要试图改变自己,成为别人。不断提高原本的自己,才能赢到最后,获得最大的回报。

2、只有自己的内在充实丰满,才能在外表上有所体现。注重外表实质上指的是应当重视将内在展现出来。

3、富兰克林效应:对某人施以恩惠的人,会希望给予对方更多的恩惠。

第六课麦肯锡式创造成果的能力

1、要在限定时间内取得成果,要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最大限度地改变自己的“影响圈”,完全别去理会自己的“关注圈”。

2、即便无法喜欢团队中的某个成员,但也可以试着与之产生共鸣、实现共享,共同完成工作。

3、如果不辞辛劳地做意见有可能拿出成果的工作,但因为没有汇报、联络、商讨,反而收到负面评价,这样就委实可惜了。所以,一定要在领导询问之前汇报。

4、在设计会议时,问自己几个问题: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希望明确什么问题?为此,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篇4)

你必须得用事实或者是证据来说话。这个是我在《麦肯锡方法》中所学到一个至为重要的东西。同时,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有用的东西,作者能够把自己在麦肯锡的公司的工作实践中的所知以及自己的体会告诉我们,要求我们在做任

何事情的时候,不能单凭个人的感观认识,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厌恶而做主观的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过程,往往都会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此时,关键都是隐藏于其中的,在关键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过程中,这个时候,人们就喜欢用一种叫做经验和直觉的东西来进行判断,最近发生那么多问题,我们是否认真的把事实做了搜集?是否有加入我们的主观认识?于此,我们得学会假设问题,关于假设,是有待证明或反驳的理论,不是答案,不是事实。通过假设问题,然后利用反驳,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路线,从而使定义最初的假设、创造最初的假设、检验最初的假设得到证明或者放弃。对待问题不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对问题的大概优势劣势有个大概全面了解即可。当然不可能做得到面面俱全,面面都想得到。那些是可以证明的,那些是不可以证明的,明确问题的可知度,不要做无谓的证明,致使资源上的浪费,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的所在。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避免在解决过程中,已经偏离主题了。

医生不会相信病人的口述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医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及格的医生,或者应该说不知道是怎么混进医院来的。正如我在上面说提到过,不要被任何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正如医生不会听信病人的所说一样,就笼统的给他开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个病人已经是一个及格的医疗人士了,或者可以说,他除了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外,他已经是半个医生了,所以医生一般会先看病人的医疗记录从而在根据测试来做判断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得先去确定问题是不是问题,尽量利用已经知道的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的人,不仅仅从表面,更重要深入了解:我们在选择成员的时候,他不需要是最聪明的,但是起码他是要肯干活的人,因为我觉得,肯干活肯动手的人能为我们在工作中提供更好的动力来源,而我们不能因为他在一两次的表现出色,就认为他是厉害的,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深入了解他的品格为人才能更好的去用人。

把握团队温度以保持士气我觉得,该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工作,该放松的时候就去放松,不能在人家拼命工作的时候你放松,别人放松的时候你工作,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的工作,当然,在工作过度紧张的状态下适当的小玩笑是可以缓解压力,增进动力的,但过火及无视别人感受就不可原谅。

重视和了解你的队友的情况:队友是团队的根本所在,我们要了解我们的队员的情况,了解他的需求。团队要善于挑毛病,这样的团队是健康的,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团队的厉害之处,他能减少我们方案的错漏之处。而当你的队友漫不经心的工作的时候,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导致他现在的样子,我们也得去着手了解情况,团队,是要团结一致的。

所以我们要从麦肯锡的方法中不断学习,学到自己的不足,尝试做更多的事情,让自己变得不是那么浮躁不是那么轻易说放弃的团队成员,团队领导,你的信念与大局影响整个团队士气!

麦肯锡工作法的读后感(篇5)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2000字:

断断续续用了不到一周的业余时间,才算是把这本汇聚有麦肯锡精英39个优秀工作习惯的工具书——日本大岛祥誉编著的《麦肯锡工作法》读完。

看完后,个人认为这本书主要讲了六个好习惯:

1、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精英部下的好习惯

3、合理工作的好习惯

4、抓住顾客的好习惯

5、精英上司的好习惯

6、保持热情的好习惯

以及这六个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所谓独家秘籍:

1、对任何事都要避免有“过分自信”,并时刻保持第三者视角去观察当下最重要也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直达问题的根本,找出最有效的方法。

2、日常对老板多进行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在最少时间里争夺老板更多关注与时间的同时,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以达到一个领导喜欢的好下属的方法。

3、想清楚了问题自然是要去落实的,如何把工作合理化安排以达到以一敌十的境界就是这部分主要讲解的内容。

4、不管任何工作,我们的服务对象都不是自己而是顾客,如何运用顾客思维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内容。

5、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并不是每一个好士兵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将军,这一章主要讲的就是如何更为一个更好的将军。

6、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各种技巧和方法都不可能代替的,而如何时刻抱有对工作的热情才是这一章最主要讲述的方法——找到工作的意义。

之所以说是“所谓的独家秘籍”的原因是:

1、其实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学而》中早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也就是跳出自我的视角,从另一个角度独立地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以避免陷入自己一元认知世界狭隘。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别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你的内心就是什么样子”。如何避免自己陷入狭隘世界的围墙,也许时刻保持一个“鹰眼”视角,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最近很流行的“向上管理”理念,同样流行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应该是“精英下属”向上管理自己领导的高手了,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对领导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是不是有点儿不地道的做法。

我只想说,岳飞确实是一个能力超群的得力将领,战场上三个完颜宗弼(金兀术)估计也不可能是他的对手,可最后胜利的还是完颜宗弼(金兀术)的金国。如果仔细回味一下当时金兀术为何能够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机会,想必和他自己“向上管理”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3、合理安排工作在中国最出名的一个段子莫过于,华罗庚关于烧水泡茶的时间计算了。

所以,时常感叹时间不够用我们,也和自己无法合理安排、计划好日常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4、“顾客思维”不单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站在“鹰眼”的角度去提前理解顾客和对手的立场,以及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以达总能快人一步、一招制敌的效果。这一点在中国武术中也是很早就有了的精神。

当然顾客并不一定都是对的,比如当时乔布斯发布第一台智能手机的时候,就不是按照“顾客思维”,而是去主动创造新的概念,改变顾客固有的思维模式,读后感.引领新的时尚。以至于不止一举颠覆了百年的诺基亚,更引领了当今时代的手机厂商(看看继iPhoneX的刘海屏幕后此起彼伏的刘海屏就知道了)。

5、中国的古人很早就笃信了对下属的认可、共鸣和激励的重要性,这其中最出色的表现者当属弘毅宽厚,知人善任刘备,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

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只是能征善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够很好的认可、激励下属,使得一加一不止大于二,更要大于十、大于一百。

6、对待工作的“热情”换做当下文艺青年的话,也可以说是“情怀”,而中国古代一直都有统一中华的“信念”: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当下的职业和工作,还美其名曰:

“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因为……”

我只想说,难道你不会画画就怪手里的画笔和面前的画布不顺手?!眼前的苹果不够圆,不够完美吗?!

其实我们早就有了这些书里面所谓精英的方法和习惯,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去认真的笃信和耐心的执行他们。而笔者这一个个总结下来的精英工作习惯,竟然是麦肯锡公司贯彻执行的公司理念,并编写成了国内大卖的工具用书。

合上这本《麦肯锡工作法》,我思绪万千,为什么我们不能总结出这么多的精华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到头来却被别人拿去加以改进、提炼,最后来反哺我们?!

而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只是39个麦肯锡精英的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知行合一”,在合上这本书以后“一如既往地”把书里面的好习惯时刻践行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是我接下来学习这本书的开始。

读后感《《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个高效能人士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