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人与大海有感

读人与大海有感

读《张居正》有感:浅论道与术。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读《张居正》有感:浅论道与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读《张居正》有感:浅论道与术

放下Kindle,一阵唏嘘,144万字的《张居正》读完,窗外月夜的宁静,反衬了心中的波涛汹涌。张居正的一生短短五十八年,尚不足一甲子,能开创万历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就一番伟业,结局虽连累家人不保,却不能不说,熊召政笔下这铁面宰相真英雄的形象令人敬仰。

早在其初任首辅,"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的气概,当是诸多立志治国平天下的"清流"毕生未曾参透的体悟和权衡。这其中的拿捏和掌握,确非寻常知识分子所能理解。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一己之力未必能做成什么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可是,一旦牵涉到人的认知,却不那么容易了,若是与价值观不甚相投的人共事或者合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思想也就阻止很多人的脚步。浊世浮生,不可能所有周遭的人都与我们价值观相投,所以交往的圈子受限,而自封于自己用道德判断画的圈子,是常见的情况。却说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小民百姓,一生不过三万日,哪有那么多大事要做,与一班老友,闲适度日也可。可是,若将这"道德判断"预先置于脑海中,对"另类"人士打入"人际冷宫"br则着实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影响力。

这一点,可以从张居正对"清流"与"循吏"的对比得到启示。"清流"历来学问高深,颇得真知,却不能任事,他人任事,从旁督察谏言多过实际行动。用俗话说的是"端着枪"在背后等着。这等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发现有隙可乘,立即释放负能量。若是遇到借此玩弄权术之上级,常一拍即合。这一点,历朝历代,当代企业,都未能幸免。

"循吏"则不然。以任事、成事为己任,而敢于任人唯贤,举贤而不避亲,用人上大开大合,不循常理,敢于破格。处事方式上,也不避君子小人之毁誉,用正道,且讲究术或方法。

曾经听过很多次"同流而不合污"的高论,彼时听来,不能从心而服,如今看来,确实高论。抛开一身清誉而勇于做事,这必是真正悟道之人方可有的体悟。

道与术,原并没有高下善恶之分,所谓闻道而不用术的圣人,并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人皆非神。我辈可能或善于道或精于术而有分别,可是不能废此存彼,而应道术相合。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也如此。试想,当年苏秦与张仪一个善于道,一个精于术,各为其志,却也都在其师父鬼谷先生的"济天下苍生"的大愿之中翻腾,一个有着各类枭雄汇聚的团队,不太可能默默无闻。

道与术,在寻常人生中也可相安。夫妻之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谁又能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就一定是坏的呢?明明"审美疲劳",还会挖空心思寻找美,也可谓是一种别样修炼。这类术,举凡有智慧的男子都会使用,谁又能说不是善之道呢?

教子之道,与术也当融合。现在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看书,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平板电脑,把个阅读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来抓,道则道矣,孩子却不理睬,甚至叛逆。这就是不懂用术之拮据。实际上,每个人看书,莫不从"有趣"开始。漫画书,小人书,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书,却是最好的开始。从有趣,才能引发兴趣,读多了,自然懂得分辨,方能过渡到有意义。最反对的当是阅读功利化。因为写作文需要而去读书,因为要在人前显贵而让孩子背诵唐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教会孩子"走捷径","要面子",哪有乐趣可言。家长放下人言,倾心于文字,这是道,与孩子一起阅读,找到乐趣,却靠术。如此,带领孩子叩开书籍之门,不啻于引领他走入灵魂的旅程……

社会的浮躁,给"术"戴上太多层道德面纱,而浅薄的理解,又让"道"沦为保守清誉而裹足不前。阅罢《张居正》,不禁慨叹,这中间杂糅而明朗的,即是人间正道:

任事何曾惧人言,

功过不畏后人颠。

习术从来行正道,

沧桑只当若等闲。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风雨张居正》有感500字


字里行间,一位孤独的行者穿越千年,在风雨中渐行渐近。他面无表情,但眼神中却透出异常的坚定,当他站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他毅然选择了那条荆棘遍地的小路,于是,他的背影便在滚滚黄尘中渐渐消失。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缔造者正是大明名臣张居正。

幼时的聪慧,让他很早就进入官场,更早地懂得了为官之道。青年时的政治风波让他在胆战心惊中体会到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当他真正坐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他的决心就更加坚定,因为他要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力挽明朝这座大厦于不倒!

张居正接过前几任的烂摊子,丝毫没有慌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史称“万历新政”。这场改革的结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四海一清平天下,万历新政遂东风”。明朝的经济由零增长到国库充盈,能养活当时的整个欧洲;国防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剽悍的少数民族不敢踏进关内半步;朝廷官吏一洗贪污受贿、人浮于事的风气,皆尽心尽力,一心为国;泛滥百年的黄河得到疏浚,洪涝灾害很少发生……这些功绩,张居正仅仅用了十年便已完成。

多么大的气魄!多么强的才干!

从张居正身上,我读到了一个伟人应具备的素质:沉着冷静、睿智机敏、雷厉风行、力排众议、一心为公、宽容大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也遭受过世人的嘲笑,他也经历过内心痛苦的挣扎,他也品尝过难言的苦涩,但是,他将这一切都化成改革的动力,因为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信念:国家利益至上!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不同样需要“化悲痛为力量”吗?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同样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吗?当我们遭受非议,不同样需要坚持、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吗?

读《洗脑术》有感


读《洗脑术》有感(一)

倪昊天

书是一种媒介,它能将一些没办法亲身体验过的经历告诉每一个读它的人,要论这一点,《洗脑术》这本书可谓是做到了极致。在这个人与人距离越来越近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交际口才变得越发重要。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独特的方式为读者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

作为一本功能性书籍,作者的阅历是它强大的保证,而本书的作者——高德曾任职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离开FBI后开办的培训班和许多知名企业有往来,其中甚至包括美军方的心理康复机构也邀请与他合作,后成立个人公司,并活跃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

说是洗脑术,其实书中所讲的是如何与人沟通和热河有逻辑的说服他人,全书主要分三部分共十章,是标准的循序渐进式,从开头四章对个人到中间五章对公司集体再到最后的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虽然讲的是心理学,但平易近人,没有什么难懂晦涩的词语,适合所有人阅读。

本书一开始就列举了成功人士的例子,与众不同的是,它举的却是反例,在大量的例子中,本书的主旨也很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眼前:树立信仰远比聆听他人成功的例子来得实在、有效。"最差的洗脑手段使用拙劣的手段强迫人们忘记内心认为正确的东西。最高级别的洗脑,是输入让人膜拜的信仰,变成群体的信仰,没有人会拒绝信仰,除非他不明白什么是信仰。"本书将信仰的意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不知不觉得被洗脑,接受他的观点。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颠覆心理学"概念的应用,也就是所谓的"剧情反转".它用这种方式将它想表达的观点牢牢扎根于读者脑海,而非是传统的"你说我听"这种效率、认同双低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将更好的理解并学习到书中的方法,然后再用到生活中去。

说是"洗脑术"其实文中提到更多的是如何交际。毕竟,只有会说话才有人愿意与你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你的才能展示给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人与人的竞技场里生存下去。从亲朋好友间的聊天到同事之间的交谈,人与人的关系错综复杂,当与信仰不同的人交流时,如何说对的话,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像青蛙一样去思考,你就读懂了池塘"知道这个的人很多,但知道如何成为池塘中的青蛙又有多少?而答案就在这本书中。不论是池塘还是草原,大海或是天际,都能应对自如,这就是这本书等目标。

最成功的营销,并不是销售产品本身,而是售卖产品的影响力。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它无疑已经成功了。通过层层递进,逐级增高将读者慢慢带入他所创造的世界中去,把高深的东西简单化,通俗化。毕竟,速度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效率才决定命运!

在这个强调效率的时代,没有什么比快速学懂和快速应用更有价值,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强调的内容。衡量一个物品,不应用价目多少而应是"值不值",对于这一点这本书将会用它特有的方式告诉你,你花费的时间所获得的将会远远大于时间本身。这就是《洗脑术》一本告诉你如何将语言运用到极致的书!

读《洗脑术》有感(二)

秦燕青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曾言:就像大多数士兵坚信子弹击中的将是他人而不是自己一样,多数民众也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无敌的——别人会被操控,但我不会。

最近看了《洗脑术》这本书,颇有感触,书中写到:几乎没有人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另一些人的心灵控制。这是因为少有人了解潜意识沟通和意象灌输的工作模式,而这正是我们及某些高端洗脑者的拿手好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意象不是经过催眠的意象。如果你有幸走进客户端大脑,进入他的潜意识,并且详细地浏览到里面那些丰富的内容,你就能看到"思维的真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洗脑术不是一种骗术,而是可以运用到我们工作中的方法,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概念:读心、管理、控制,我们将工行的产品灌输给客户,让客户大脑中形成既定的思维,只要有业务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银行,这也是我们营销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为客户的"洗脑",让大家从心底里认同工行,认同我行的销售理念和产品。那么怎么样才能给客户完成"洗脑"呢?

首先莫过于我们营销人员自我洗脑,这其中既包括有来自管理人员对营销人员的洗脑,也有来自自己本身的自我洗脑。这恰恰让我联想到目前市场占比颇高的苹果手机,苹果6的风行恰恰说明了苹果手机的欢迎程度。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员工甘心情愿的奉献,薪水微薄也不要紧,只要能进入苹果公司工作,许多人因为得到了在苹果工作的机会而激动。苹果公司培训时的第一课就讲到,我们不是在买一件产品,而是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类似这样的理念深深植入于员工的脑海之中,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卖场品和修产品,而是有更高远的目标。就拿苹果手机,从外形、软件平台、应用程序、新品研发、新品发布,任何一个细节都在向我们讲述两个字"创新".苹果公司用"用户体验至上"的洗脑术赢得了全世界的粉丝,它的高端、大气、时尚、先进等,就是潜在引导消费的洗脑术。作为苹果公司,她非常成功的给员工和客户进行了"洗脑".

作为工行的市场营销人员,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地学会使用和宣传我们的产品,运用良好的方法和技巧来阐述这些产品,只有我们熟悉掌握,非常了解我行产品,才能在向客户营销过程中脱口而出,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就能娓娓道来。对待我行的产品更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有一种负责任到底的精神,自己对产品的忠实和认同,这样客户才会信服我们。

什么人才可以赢得客户?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那些能够赢到最后的人,都是人们心中的"傻瓜".他们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做"纯属多此一举,让人嘲笑的事情",在工作中坚持多付出一些,其实这些人并不傻,他们从思想上具有了正确的赢家思维,只有用赢家思维方式去做事,才能成为赢家;以输家的角色每日抱怨,只能陷在输家的思维泥潭中,所以思想领先一步,人生就领先一路,从内心具备耐心、恒心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而很多时候客户在与我们频繁联系后,在不断坚持营销中往往被我们的执着所动摇,被我们的执着"洗脑",开始逐步认识我们的产品,逐步认同我们的观念,久而久之,成为我行的忠实客户也就不再话下。

我想,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们都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的客户,首先要自我洗脑,并且要学着不断地去了解客户,用我们的潜意识上去影响、同化、控制客户的心理,让客户认同我们和我们的产品,那样充满艰辛的营销路也将变得平坦,充满未知的营销目标实现也将变得有可能,一切困难变得皆有可能克服。

读历史小说《张居正》有感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读《超级聊天术》有感


读《超级聊天术》有感

《超级聊天术》是一本谈聊天的书,却让生命都跟着蜕变,风靡日本的聊天书,给每一个想改变自己的人,提升社会竞争力,马上就会的聊天方法与诀窍。建议阅读人群:上班族、大学生、管理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等。

此书作者是日本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于该校修读教育学研究系学校教育学博士课程,现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教育学、身体论、沟通论。著作:《开口就能说重点》、《瞬间学会读、写、说的技术》、《评论力》、《斋藤孝的点子革命》、《畅销!命名创想塾》等。

这本书中有许多内容和我们常规理念是相反的,如:闲聊没有实质内容≠没有意义!闲聊不需要【结论】;闲聊是利落地让话题告一段落。咋一看,书中自身的内容也看似相冲,其实不然,所有实物都是有两面性,就看身处其中时自身的心态。

闲聊的内容都没有意义,就单从内容说,也许并不是很实用的意义,但它却是个很好锻炼语言组织能力的机会,常言说:熟能生巧,说的多,使用的多,也许在你不经意之间就积累了说话技巧。

不管是善于沟通还是面对陌生人害羞腼腆的人,通常和熟人、亲人都可以快速且愉快的聊天,但是让不善言谈的人如何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人有效且舒适的进行一次闲聊,就变得非常需要技巧。首先要先克服胆怯的心理,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例如,在电梯里遇到刚搬进小区的邻居,人家的一声"早",仅用简单的一句"早啊"回应是不好的,只能让对话结束,你可以试着用"早啊,以前没见过您,是新搬迁过来的吗?/上班?等等",在你回答对方时,适当的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有效的让对话进行下去,这就是【打招呼+a】构成法。

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似乎比男性擅长闲聊,那是因为女性偏感性,不擅长将话题统整,闲聊也没有一贯性,对话内容是非常发散的;而对男性来说,他们通常对一个话题聊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习惯性给出结论,如果在闲聊者中没找出新的话题就给出结论,也就意味着闲聊结束。所以如何让话题可以不停的往各个方向延伸,在闲聊中请不要勉强统整话题,不要做出抽象的、一般观点的结论,也就是闲聊不需要【结论】法。此法和"闲聊是利落地让话题告一段落"法背道而驰,其实不是,要想让闲聊长时间的进行下去,"让话题告一段落的方式",也是闲聊要掌握的重点之一。此处所说的告一段落,不是给出结论,而是在闲聊者的话语中,寻找新话题,然后有效的将话题带出。

看完这本书发现其实闲聊技巧和沟通技巧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在对话中要先做倾听者;在对话中适当的赞美对方;先跟后带,等等。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多留意使用这些技巧,我想对大多数人沟通将变得容易许多。

赖王芳

读《谈谈造纸术》有感2000字


读《谈谈造纸术》有感2000字

作者 TiN

在"双创"的今天,"发明"是一个热门的词,自从《从0到1》这本书在中国热卖之后,大家都说自己要做从0到1的发明,而不是从1到N的。其实发明哪有那么简单,它本身就是一个从0到N的过程。世界上从0到1的东西很多,但是大家都没有听说,真正完成伟大发明的是那些能够从0走到N的人。因为只有到了N这一步,发明才真正算发明。因此,所有的发明都是以最后一个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

为什么是最后一个,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第一个呢?因为第一个发明家常常不可考,最初的发明能否算数争议很大。比如说我们今天常讲1946年美国人冯·诺依曼、莫奇利和埃克特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当然你还能往前推,说德国人楚泽发明了第一个可编程的计算机,再往前还有巴贝奇发明的差分机,再往前还有莱布尼茨和帕斯卡。中国人还可以说算盘是计算机,非洲人可以说他们在骨头上刻了几条线的列彭波骨头也是计算机。这么说就没有意思了。因此,对于计算机,大家通常只知道冯·诺依曼、莫奇利和埃克特等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即便第一个发明家可考,他的发明通常不实用,和后面真正实用的发明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比如虽然美国国会为了让意大利人高兴,还正式承认意大利的穆奇(Antonio Meucci)是第一个发明电话的人,但是穆奇那个玩具和后来贝尔发明的电话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就是在意大利,也没有几个知道穆奇的人。在很多人想象中,没有最后,只有更后。问题是,在发明上,当一个发明最重要的环节都被完成后,后来的人的工作都不被誉为发明了,而叫改进,因此那个最后一个还能被称为发明人的人,其实对这项发明贡献最大。

中国人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就掌握了用廉价材料造纸的方法,而欧洲人掌握这项技术是一千年以后的事情。发明这项技术的是东汉的一位叫做蔡伦的宦官,在日本人写的一本介绍中国宦官的书中,蔡伦被认为是在中国伟大的宦官中排名第一位的人物,著名航海家郑和排在他的后面。蔡伦发明造纸术,这原本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没有太多可说的。可是偏偏有一些具有质疑精神的时代新人,他们不仅对此事提出疑问,甚至质疑到中国所发明的纸张的历史作用,因此倒是值得追本溯源,给蔡伦的造纸正正名。

今天对蔡伦质疑最多的,聚焦于他究竟是不是第一个发明纸张的人。持反对态度的人,证据似乎很是确凿,即考古学家发现了西汉的纸张,时间显然比蔡伦早很多,于是简单得出结论,"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注意,这个质疑首先偷换了一个概念,把纸张的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混为了一谈。蔡伦发明的是一整套采用便宜原料大量制造出便宜纸张的工艺,而不是说在他之前没有纸,这是其一。其二、能造出一张纸,和能够形成一个造纸产业是两回事。其三、在蔡伦之前确实有用来垫油灯的纸,其作用相当于抹布,而不是用于书写。因此,这并不在我们讨论的文字载体之列。有时候,一定要追究一项发明的第一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要有时间考古,常常能找到更早发明的证据,但是越往前追溯,便会发现找到的那些发明雏形与后面真正改变世界的那个伟大发明相比,就越来越不是一回事。

因此,不管大家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在历史上发明的荣誉常常是给最后一个发明者,而不是第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讲,蔡伦既是造纸术的第一个发明者,也是纸张最后的发明者,他的贡献是发明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书写载体,而这件事在蔡伦之前没有发生,但是由于他的杰出工作,传承文化的廉价载体首次出现了。

对蔡伦的第二个质疑是,"因为蔡侯纸质量太差,使得中国在使用纸张记录信息之后,反而找不到历史的原件了". 质疑者所说的当然也是事实,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反而是用竹简甚至甲骨留存的历史档案时间更持久,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和古埃及石刻则更有利于保留档案。

但是,不要说蔡伦当年的纸张,就是今天的纸张,要想保留上千年也不太可能。大部分纸张含有酸,很难保留太长时间,在美国,重要文件的原文要求用很贵的无酸纸打印或书写。以是否能保存信息达到上千年来质疑蔡伦的历史作用,似乎过于苛刻。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目的是制造大量的、便宜的书写工具,用来传播信息和知识,并不是为了保存档案,因此,没有留下历史档案这个罪名安不到蔡伦头上。

蔡伦代表的中国造纸术的历史作用,首先在于将书写载体变得"便宜、轻便和易于使用",相比之下,西方的莎草纸或者羊皮纸,价格都是非常昂贵的,因此从东汉末年到隋唐,虽然战乱不断,中华文化却在不断发展,这里面,纸张的贡献不可低估。中国的造纸术在8世纪被阿拉伯人学会了,他们在打败了唐军后,俘获了一批工匠,当时正值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造纸术传到了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然后进入摩洛哥,在11世纪和12世纪经过西班牙和意大利传进欧洲。造纸术每到一处,当地文化就得到很大的发展。

欧洲的第一个造纸作坊于1150年在西班牙诞生。一百多年后,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厂,当时正是但丁生活的年代,很快文艺复兴就开始了。又过了一个世纪,法国成立了第一个造纸厂,然后欧洲各国逐渐有了自己的造纸业。1575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造纸术传到了美洲,在墨西哥建立了一家造纸厂。而北美殖民地的第一家造纸厂于1690年才在费城附近诞生。造纸业的发展,和西方国家的文明进程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这也并不奇怪,文明的进程常常和知识的启蒙、普及有关,而知识的普及离不开廉价的载体,那就是纸张。

讲到这里就会发现,蔡伦就是一个"最后的发明者",因此所有的荣誉都给了他。在蔡伦之前,虽然有纸,但是那些纸要么用途和蔡伦的是两回事,要么贵得要死,所以没有人知道第一个、第二个发明者的名字。而在蔡伦之后,就不能再称为发明了,只能用流传、改进等等来形容了。

读《风雨张居正》有感500字2024


字里行间,一位孤独的行者穿越千年,在风雨中渐行渐近。他面无表情,但眼神中却透出异常的坚定,当他站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他毅然选择了那条荆棘遍地的小路,于是,他的背影便在滚滚黄尘中渐渐消失。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缔造者正是大明名臣张居正。

幼时的聪慧,让他很早就进入官场,更早地懂得了为官之道。青年时的政治风波让他在胆战心惊中体会到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当他真正坐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他的决心就更加坚定,因为他要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力挽明朝这座大厦于不倒!

张居正接过前几任的烂摊子,丝毫没有慌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史称“万历新政”。这场改革的结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四海一清平天下,万历新政遂东风”。明朝的经济由零增长到国库充盈,能养活当时的整个欧洲;国防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剽悍的少数民族不敢踏进关内半步;朝廷官吏一洗贪污受贿、人浮于事的风气,皆尽心尽力,一心为国;泛滥百年的黄河得到疏浚,洪涝灾害很少发生……这些功绩,张居正仅仅用了十年便已完成。

多么大的气魄!多么强的才干!

从张居正身上,我读到了一个伟人应具备的素质:沉着冷静、睿智机敏、雷厉风行、力排众议、一心为公、宽容大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也遭受过世人的嘲笑,他也经历过内心痛苦的挣扎,他也品尝过难言的苦涩,但是,他将这一切都化成改革的动力,因为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信念:国家利益至上!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不同样需要“化悲痛为力量”吗?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同样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吗?当我们遭受非议,不同样需要坚持、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吗?

张居正的精神光芒穿越历史的尘埃,依然照耀着中华大地。

喜欢《读《张居正》有感:浅论道与术》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人与大海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