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班主任读后感500字

班主任读后感500字

班主任专业成长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班主任专业成长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班主任专业成长读后感

参加工作十几年,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越来越觉得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需要读更多的专业书籍来充实自己。在这个月里,我拜读了《班主任专业成长》一书后,受益匪浅。

这本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班主任撰写的书,没有高深莫测的概念术语,只有熟悉的日常工作场景;没有盛气凌人的训导,只有每天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鲜活的事例,读来亲切感人,深受启发。张万祥老师告诉我们,班主任要砥砺自己的心灵,并诚心地给青年班主任的十二个建议;李镇西老师鼓励我们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万玮老师则向我们阐述了成功班主任要做到五个平衡等等。通过学习,让我更明白了班级就像一个大戏台,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必须适应群体的复杂性和个体的突出性,避免在工作中费力费时却事倍功半,要注意火候,把握分寸,适可而止。班主任要注意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有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博爱之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有以身作则和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留给学生的第一个印象,即与学生初次见面和上前几堂课的时候,是师生建立关系的关键时刻。这时的学生特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高度注意,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如果这时教师表现出出色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课堂、学生的能力,那么会很快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威信并非一两次授课就能完全形成的,而是始于教师平日的反复磨炼。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分寸,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设身处地体察他们的心理、处境,关心他们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转变。

作为年轻的班主任,没有经验,一切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做好班级常规工作。一直以来我都把年轻认为是自己的不足,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总是想方设法的去学习一些老教师的经验。读了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时代变了,孩子们也在改变,如今的孩子接触的新事物比我们还多,我们应该发挥自己年轻的优势。知道今天的学生他们都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做任何事情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每一名学生都要有爱心,并随时表达出你对学生的爱。让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人,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伙伴。

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感到自己今后责任的重大。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一名名学生,它联系的将是一个个家庭的全部;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班主任工作神圣而伟大;任重而道远。班主任工作烦琐,需要耐心、细心,更需要智慧,要从“心”字入手,以自己健康、宽容、平和、愉悦的爱心、慧心来找寻工作的有效方法,找寻教育管理的快乐!班主任工作任重道远。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字当头,耳聪目明,工作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和朋友的身份相交,培育学生成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班主任成长日记》读后感


《班主任成长日记》读后感

金东区东湄小学:胡丽华

王桂芝老师所著的《班主任成长日记》一书,她以教育叙事的手法带领我们走入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情景。作者在对日常教育教学点点滴滴地娓娓道来与认真反思中,不仅带我们领略了人生、教育的三种境界,更是超越了教育的极致境界。读了这些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与思索。

合上书本,翻检自己这多年以来的班主任工作,我感到忐忑不安,我给了孩子们什么呢?也许我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许多的细节。教育,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维的生命啊!在自己的不经意中是否已扼杀了他的自信?我不敢检视自己,但又不得不。曾经为了一次迟到,不给他们解释的机会;曾经,为了一次接力比赛,我斥责他们;曾经,还有多少个曾经,我的孩子们,我多想说一声对不起,多想再回到事发之日,让我重新我的教育。但这一切都将不复返。但我相信,下一次我会小心地拾起他们的自信,和孩子们携手并进!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温馨提示写给我坚持着的孩子们》。作者给我们诠释了对待胜利的态度,胜利并不仅仅指耀眼的光环,更应该是通往胜利这条路的过程。(读后感)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只要他为此努力了、坚持了,胜利也应该属于他。掌声也应该有他的一份。孩子来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几次考试,而是来磨砺自己的个性。在坚持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懂得人生的真谛!学会做一个健康的人!

我想只要在工作中做到每天坚持一点点的行动,给孩子一点点的感动,那么就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代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孩子,走进他们的心里世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而艰辛的,尤其班主任工作。我们就用毛主席老人家的话来勉励自己吧: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你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了!也许,在坚持中我们和孩子们就收获了信任、收获了快乐!让我们一起为了我们自己的胜利坚持吧!

《班主任成长日记》读后感(2)


《班主任成长日记》读后感

王桂芝老师所著的《班主任成长日记》一书,她以教育叙事的手法带领我们走入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情景。作者在对日常教育教学点点滴滴地娓娓道来与认真反思中,不仅带我们领略了人生、教育的三种境界,更是超越了教育的极致境界。读了这些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与思索。

合上书本,翻检自己这多年以来的班主任工作,我感到忐忑不安,我给了孩子们什么呢?也许我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许多的细节。教育,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维的生命啊!在自己的不经意中是否已扼杀了他的自信?我不敢检视自己,但又不得不。曾经为了一次迟到,不给他们解释的机会;曾经,为了一次接力比赛,我斥责他们;曾经,还有多少个曾经,我的孩子们,我多想说一声对不起,多想再回到事发之日,让我重新我的教育。但这一切都将不复返。但我相信,下一次我会小心地拾起他们的自信,和孩子们携手并进!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温馨提示写给我坚持着的孩子们》。作者给我们诠释了对待胜利的态度,胜利并不仅仅指耀眼的光环,更应该是通往胜利这条路的过程。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只要他为此努力了、坚持了,胜利也应该属于他。掌声也应该有他的一份。孩子来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几次考试,而是来磨砺自己的个性。在坚持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懂得人生的真谛!学会做一个健康的人!

我想只要在工作中做到每天坚持一点点的行动,给孩子一点点的感动,那么就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代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孩子,走进他们的心里世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而艰辛的,尤其班主任工作。我们就用毛主席老人家的话来勉励自己吧: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你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了!也许,在坚持中我们和孩子们就收获了信任、收获了快乐!让我们一起为了我们自己的胜利坚持吧!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当了整整二十年的班主任,终日里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成了我的工作写照。面对个性千姿百态的学生,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替我解了围,让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模糊面貌终于有了真切的认识,有别于以前所谓教育书籍一味倡导爱的感化,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书,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这是王晓春老师在前言中劈头的第一个问题,发人深思。是的,当班主任是我们心向往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知之"者,而不是"乐之"和"好之"者。大多数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危机。

通览全书,王老师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书中首先谈到了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第一章),然后阐述了班主任影响学生的十种手段(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把班主任分成了九类(第三章),这以后就开始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首先厘清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第四章),然后分别阐明了班主任工作三大块(第五章:班风建设;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第七章:问题生诊疗)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这种点化,让我茅塞顿开而顿悟。

一、 观念革新,拒作批评爱好者。

所谓"专业",自然不能只有一股脑儿的教育热情而少了教育的智慧,空喊一些教育口号,结果却是误人误己。王老师语句朴素却是字字珠玑。比如,(班主任)总是致力于改变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对教育能力重视不够又整天在教育;人的智慧绝对不是"管"出来的;评比时主体性的杀手;(教育者)如果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变成钉子;"冻结行为"的结果是冻结个性,冻结思想,甚至冻结创造;而挨批评和吸烟一样是会"上瘾"的。

我想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批评爱好者",王老师告诉我们很多批评可以变成提醒。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冷不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人是感情的动物,很多时候,学生惹事了,心中难免愤怒,语气也就急起来,对着学生就是一通狂轰滥炸的批评,结果学生是口服心不服,其实是无效的教育。有些偶发事件,看似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有些事不需要大费唇舌去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他完全知道自己是错的,批评的时候就不用再强调他"你错了",那是在做无用功。遇事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批评多了,往往会"中毒".一惯挨批评的学生,你不批评他就会生事,这是过去批评过多的后遗症。不过必要的批评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任务是把批评减少到最少。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班主任这个工作,我想有助于我们做一个心平气和又有实效的班主任。

二、师爱应该回归理性。

诚然,师爱是一个教师从教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有了师爱,才会有教育好学生最初的冲动以及后续的坚持。因而,在很多次的师德培训报告会上,总是能听到那些个身经百战的教师模范们大谈特谈,他们是如何用爱来融化坚冰,点石成金的神奇故事,仿佛师爱是一剂万金油,哪儿疼抹上就能万事大吉。于是师爱俨然就成了一种武器,而且是常规武器。于是就衍化出了像吴若琳这样的模范先烈。愚以为这是一种大方向上的偏差。教育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综合学科而不是一股脑儿有爱就够了。如果以为自己施爱,学生就会回报爱,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可这些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因为爱并不是万能药。现在的社会,把师爱的作用过分夸大了,认为教师只要有爱就可以教好学生,其实不然。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去研究学生,研究他为什么不爱做作业,研究他为什么上课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研究他为什么总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进步。新形势下班主任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班主任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学习者、心理工作者,还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者。

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王晓春在书中说道,"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这才是真正的师爱。

三、责任应该分边界。

教育界有一句流行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刚开始,初入教育行业的我也被这句豪言壮语蒙蔽了,学生出了什么问题,我总是深深自责,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为什么学生屡教不改,是我什么地方出错了,我该怎么办……其实我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我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从过去而来,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我",是有很多其他的外在因素,绝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我想说,孩子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始终不能放弃教育的希望,那是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但是教育不好并不全都是教师、学校的责任,更大的原因在家庭、在社会。

现在的社会舆论对于教师是非常不利的,分析一下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神化教师,很多关于教师的颂歌中,教师可以是春蚕、是灯塔……就不是一个正常平凡的人。在这种大而幌之的高帽之下,教师的功能都被神化了,教师的责任也就变的无边无界;一种恶魔化教师。比如08年6月发生的"杨不管"事件,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杨老师的课堂上打架,最终一死一伤,而该老师却至始至终不发一言,甚至没有及时抢救,以至延误时机,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就在大家纷纷进行舆论谴责的同时,却没有人能静下心来问一问,为什么这个杨老师会如此无闻无视?原来这个学校校风相当之差,学生为虎作伥,以前曾有一位老师就因为批评一个学生迟到,结果该生伺机报复切掉了老师的手指!诚然,上述案例中的杨老师看到学生倒地仍然面不改色上课,功力深厚,麻木至此,实在太不应该,但是在这样的"血色恐怖"之下,老师该怎样管,或者又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真是一个该谨慎思考的大问题。教育之于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不过是平凡普通的人,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王晓春语)

此外,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办法,我觉得很有参照意义。问题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就是因为通常的教育手段不能奏效。将问题学生科学诊断、个案研究,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问题生由班主任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老师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解决,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而应该有公办的专门的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班主任、学校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将力气花在刀刃上,做实事。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关键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感谢王晓春老师把40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我们在书中一一交流,扫清了我对教育的陈腐观念,理清思路,轻装上阵。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伊旗上湾小学 杨素芳

读《小学班主任工作》有感:班主任工作


读《小学班主任工作》有感:班主任工作

对于我这个刚走出学校,踏入工作的人来说,小学校园是陌生的。在工作的这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我总觉得和小孩子在一起很简单,只要投其所好,就可以接近。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所以我就看了一些关于教育类的书籍。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很多,也是接触小朋友最多的。所以我就买了这本《小学班主任工作》,想从中学习一下。书中提到了班主任工作要注意的八点。

一、知己知彼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二、习惯与养成

小学生对于规矩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候班主任就要进行习惯的培养。让其能够习惯成自然,生活中处处都有习惯。

三、群体与集体

几十个孩子从不同的学校走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起初还是一个群体,还不是集体,就是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使其渐渐成为一个班集体。

四、集体与活动

班队活动是班集体的生命,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五.沟通与协调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班主任更加应该在沟通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孩子的朋友,可以倾诉的对象。

六.评价与激励

在评价这方面,我觉得没有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可能有些还在在有些方面弱一点,但肯定也有他好的地方。老师都应该加以肯定。

七.心理与健康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敲开学生的心扉。在有些方面可以做一些退让。

八.道德与品德

学校应该将道德与品德的教育有机结合。我们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同时应该以身作则。

看了这本书以后,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会在今后的路上慢慢摸索。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第一次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使我感慨万千。我想:班主任不好当,要当好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班风 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容班貌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互帮互学,使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互动局面,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学科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2、处理好日常班务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作为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各类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要在个过程,即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总之是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3、批评表扬对事不对人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的必备条件。一个班主任能否取得大家的信赖、爱戴,除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科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一个看似细小,实质重大的因素,即在学生取得成就或犯了错误以后所进行的表扬批评,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要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班干部不偏袒,对劣等生不歧视,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不讽刺、挖苦。班干部犯错误,一样受到批评教育,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使全体学生听其、信其道,言听计从,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得到同学的拥护。

4、培养好得力助手 有了好干部,班主任可以放手管理一切,放心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班主任自身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专研教学方面的事。

总之,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作为一名老师,即使没有学生那样的假期作业,闲暇时间读读书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 王老师质朴的笔法和深邃的思考使我感慨万千,现在合起书本,心情也久久无法平静。或许同样都是一名班主任,王老师书中谈到的问题,也曾使我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但我却没有进一步去思索问题的缘由,在奉行管理出效益的人眼里,班主任是中国最小的“行政首脑”.而这恰恰是王晓春老师告诉我及许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班主任的工作是教育而非管理,管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而反思自己,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却一直以一名管理者自居,缺乏对教育的思考。读完书本我才意识到要当好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是需要思考的,需要不断的总结问题、汲取经验。这也正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要的工作素养。

结合自己近年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实践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带给我的启迪,我认为一名“专业的”班主任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思考:

首先,是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正如王老师书中提及,树立良好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对于日常班务这些平常可能忽视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恰恰不能懈怠。处理好日常班务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

其次,教育要注重过程,不能偏重结果、急于求成。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也需要这个过程。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第三,学会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注重方式和技巧。就拿我们经常采取的教育方式表扬和惩罚来说,现在的教育理念似乎都在宣扬表扬的好处。但是表扬不能盲目,要发自内心地看到学生的优点,但难的就是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常常想表扬班里一个特别调皮而且不受其他学生喜欢的让我头疼“问题生”,却一直苦恼没有找到他的闪光点。王晓春老师也说到,他会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特别关注他,而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生身上了,于是,他总是看不到那个学生安静的时候。这个案例也给了我提示,表扬和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得多用心观察,时时刻刻关注到那个孩子的表现,下意识地去看看他是不是有所进步,即使他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有目的地观察一个学生,不要被突发的事情牵着走,要感觉学生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这才是一个专业的管理者。

第四,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尊重学生。必要的批评永远不会废止,但把它减到最少。具体可以采用记录对学生的批评事件,分析其中有几个可以转换为提醒、分析、理解、表扬等方式,惩罚手段也可以一一写在纸上,加以分类然后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大大提高。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请大家做这样的教师:“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我相信我们会从”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走出来,快乐生活每一天。

做一个专业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班主任读后感第2页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班主任专业成长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班主任读后感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