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3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月亮和六便士》3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作者:缺水的鱼

连夜赶完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你选哪个,总是残酷的考验着我们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失去好奇心,有自己喜欢的事做,碎碎念的日子也可以有月亮。

现在的这个社会,地上的六便士成了生活中很多人毫不犹豫的选择。毕竟,活在当下,选择六便士就意味着丰富的物质和稳定的生活。而选择天上的月亮,只有在时过境迁之后或许才能看出它的意义,毫无保障。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前半生,看似说的过去的生活,对他自己来说非常糟糕。他对一切的冷漠,只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屑于虚伪的人和事。追求梦想不顾一切,对梦想的疯狂执着有点偏门。他不讲求物质上的享受,只追求精神上愉悦,即使把自己身边的人都伤的体无完肤。这一点不是特别赞同。极端自我也极端天才,他享受着人们对他的善意和崇拜所带来的好,却又装着不屑一顾的践踏它们。用抛妻弃子,破坏别人家庭,对自己的孩子“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等等这些来反衬他在塔希提岛上失明也在疯狂的作画,不是特别赞同。

相反我更喜欢斯特罗夫,那个荷兰小个子,更喜欢土著的爱塔,她让我想起陈渠珍《艽野尘梦》里的西原。月亮还是六便士?我想这取决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真切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许很难,但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应该相对容易。有时候总觉得自己一直拿着六便士告诉别人说这是月亮,有点羞愧难当!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作者:伍慧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古怪的人,他们做着古怪的事情;也许他们知道,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而对斯特里克兰,他是例外的那一个。即使是人生看似已固定,即使家庭,都没能阻止他追寻自我的脚步。

小说很明智地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描述斯特里克兰的改变,作者讲渴望了解那些与社会迥异的人,小说的讲述风格也充满了强烈的对比。比如斯特里克兰前后人生境况的对比,那名事业如日中天的医生的生活的对比,世人对斯特里克兰前后态度的对比。

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抛弃自己的一切呢,就我所认识的人来说,没遇到过。而主人公更不寻常的是,他突然地抛开了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以致于不被家庭和社会理解,可以说和那个环境格格不入——有钱有地位的人忙着进行各种百无聊赖的社会宴会。而主人公,会借口去打牌而偷偷自学画画。对于他的离开,所有人都认为是婚外情的私奔。事实上,社会对他的看法就是固化的,他应该按部就班赚钱,结识更多的上流人,找一个情妇。

而我情绪的变化也从最初的不解,慢慢变得理解。斯特里克兰太太说她愿意支持斯特里克兰去作画,其实只是一种托词。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学了两年画,在得知斯特里克兰是因为理想而不是女人离开自己后,她完全转变了态度。也许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斯特里克兰才会如此突兀和决绝地离开。

对比夫妇俩,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女方需要作家帮自己去巴黎寻找丈夫时,作家感到她的感情有表演的成分;而斯特里克兰,从不否认自己的不负责任,比较坦诚。我都有点想不到他们为什么走到一起。

而对待自己的理想,斯特里克兰也非常地纯粹,他不在乎自己的天才是否被世人认可,他的评判标准只有自己。在和作家不熟的时候,他甚至都不愿意向其展示自己的画。而事实上,他对自己的画其实是有信心的,从他硬塞给给自己看病的医生一幅画可以看出来。读书笔记()可他没用自己的画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可能他觉得那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那甚至对自己的理想是一种侮辱。而他耗尽大半生的巅峰之作,却被他自己付之一炬。可以说,他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完全不是这个世界对他的评判,他只遵从自己的内心。也许作者的一句话比较能形容他的状态:“虏获斯特里克兰的激情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种激情让他不得安宁,不停地催促着他。他是个永远在路上的朝圣者,昼夜思慕着某个神圣的地方,而他体内的魔鬼是那么的冷酷无情。有些人非常渴求真理,为了得到它,他们不惜彻底混掉自己的生活。”

而对待女人的态度上,他起初厌恶女人束缚自己,厌恶原配妻子依附自己,厌恶朋友的妻子讨好自己,他对她们都冷酷无情,极力要摆脱爱情的束缚,这大大地有别于我们大多数人。他对自己造成的家庭遭遇不屑一顾,他对自己造成的朋友家庭的悲剧不置可否。不过临终前,他还是有了那么一点温情,当土著妻子不愿抛下他时,他终于软下心肠,说:“只要你高兴,我就留下来,可怜的孩子。”

也许不了解艺术家身上的这种特质,我虽然钦佩主人公对理想那种不顾一切的追随,对大众的不趋从,不追求物质,但是我个人还是无法认可他对子女的抛弃,对朋友的背叛,我觉得他还是过于自我。如果的确有这种才华和志向,他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实现,或者不那么损害他人的方式去实现。毕竟也有富兰克林和许多爵士也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作者:德宝

1、追随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需要异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不要介于世俗的眼光;

2、理想这个东西是跟凡人不相关的;

3、不管什么事情,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下去;

4、其实没有所谓的成功或者失败,追求自我认同感,做到自己满意就OK;

5、成功与性格没有关系;

6、一定要提高认识的纬度和深度,当你认定一件事情是否正确时,可能他需要时间的考验;

7、一个稳定的社会,必将物价飙升;

8、一定要好好想想当下所做的事情,或者说当下所做的决定,是否值得做,其实有的时候想想什么职业规划,什么理想,什么抱负,那不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考虑的事情,我们凡人还是要把当下的琐碎的事情做好,自我满足,状态也蛮好。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作者:千山雪

你是想追求月亮,还是追求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中很明确的给出了答案,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抛妻弃子,抛弃了世俗一切的享受,摆脱了一切束缚,包括爱情,成为人们眼中的怪人,但艺术家天才往往离经叛道,只为追求心中的理想天国艺术,又有几人能理解呢?

他到最后,成为麻风病人,双眼失明,为了艺术,而不顾及疾病,只想着他的颜料和画布,只想为了绘画,他完成那幅最终理想画后,宁愿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献身,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之后,情愿一把火付之一炬,也不愿意别人世俗的去理解他。

小说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在画展失败身无分文之后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在书最后,斯特里克兰瞎眼了,为了心中的艺术,狂野的宗教的般的画出了他心中的画作。1897年创作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凭借岛民厚朴的、天真无邪的形象,以画家那种独特的单纯、粗放、远古、唯美的装饰风语言,对生命和宇宙寻求答案,发出一个理性的、恒古的问天。这幅画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画中其他形象亦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这幅画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综合,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2015年2月8日,高更的一幅油画以3亿美元(1.97亿英镑)成交,创下艺术品最昂贵价格成交纪录。据悉,这幅题为《你何时结婚?》的油画是高更于1892年所作,画中有两名大溪地女子,原由一位瑞士收藏家所拥有。

油画《黄色的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女的形象虽显得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目了然。

只有理解了高更这个原型,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书中斯特里克兰的种种荒诞不经的行为,与梵高这些天才类似,艺术家都是痛苦的,天才与疯子往往一线之隔,他们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往往穷困潦倒,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往往触碰精通到艺术瓶颈,我看过一篇小说,日本的一个画家非常有天分,但到了这个瓶颈时,人不得突破,处于疯魔状态,过了这个坎则进入大师境界,这坎过不去,则会成走火入魔,此人痛苦成分,终就不能跨越过去,最终放下,没有入魔,成为一普通人。中国一著名画家吴冠中,就让他女儿千万不要当画家,画家只有经过人生痛苦的折磨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这份折磨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我们平常人做不到这种地步,也不能做到艺术家,那就保持对艺术的敬仰与欣赏,保持追求心中美好的月亮,而且不是只知道低头找六便士无趣的人。

那在互联网个人品牌崛起的时代,画家能否依靠个人魅力,按照长尾理论更好的养活自己之余,进行寻找心中的月亮呢?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摘抄


1、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2、“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啊?”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3、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和六便士》

4、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5、“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6、她对自己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7、“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他的伤害,”他说,“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8、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9、一般来说,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0、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11、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女人对一个仍然爱着她、可是她已经不再爱的男人可以表现得比任何人都残忍;她对他不只不仁慈,而且根本不能容忍,她成了一团毫无理智的怒火。

12、同情体贴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

13、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14、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15、这些人见面时冷冷淡淡,分手时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6、女人们总是喜欢在她们所爱的人临终前表现得宽宏大量,她们的这种偏好叫我实在难以忍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们不愿意男人寿命太长,就是怕演出这幕好戏的机会拖得太晚。

17、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18、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妄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19、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

20、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其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21、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22、老实说,我刚刚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不承认他的伟大了。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它感到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思特里克兰德受人挪揄讥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他辩护或甚至对他赞誉也不再被看作是某些人的奇行怪癖了。

《月亮和六便士》小读书笔记


作者以自己的角度,观察寻访了斯特里克兰的人生轨迹,用月亮和六便士来隐喻,或者说,借此来表达他对两种人生观的看法。

我对他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以下质疑:

如果斯特里克兰的人生值得被讴歌,那么为什么他原配妻子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要被诋毁不要误会我赞同这种精致造作的生活方式,而是我认为作者在描写他原妻时带有偏见。就像虽然斯特里克兰毫无疑问是个人渣,但是作者就有本事把他的一生写得波澜壮阔让人感慨不已一样。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小说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巴黎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噩运,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他的头脑里只惦记一件事,仿佛生来就是为这件事而来。他为了能做到渴望的这件事,可以抛弃一切,完全出自内在的激情和热情,有种时不我待的契机,如若不去做这事就会感到时时不安与惶恐,完全没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说,他的整个身心全都被这件事给拽住了,就像他给自己挖了一个洞,有东西拉着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说他六亲不认、太自私了,但他确实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厌倦自己的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当别人问他是否会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过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原来,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活着只为追求真理,而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认可并喜欢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也许某时像有人指引一般,让你靠近,明白自己来到这世上真正的意义。

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只能作为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入口,却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相对而言书中真正聪明的倒是二流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开创性的绘画才能,便专心画画糊口。他有自己的画室,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完全明白创作的痛苦,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

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当然,故事里他低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天才的破坏力,但这只是情节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虽然艺术才能极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画些庸俗的题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画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即使这种艺术之美还未能被当时的主流审美情趣接受。出于对美本能的向往,他无私地资助思,帮助他。他虽然是个平庸的画家,但是在为人上却有伟大之处。他自己无法创造美,但是他那种欣赏美的才能以及对人的热忱正直,让他变得伟大而不平庸。这是普通人而能伟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欢他,因为我觉得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赋,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施特略夫曾说过的一段话: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毛姆让施特略夫这样一个毫无才能的画家来讲这句话,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张力。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气去感受体会想象那些天才所经历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这两种人生,一个是伟大的不幸,另一个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能够选择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却在选择的同时又都对遥远的伟大趋之若鹜,不断幻想非凡的莅临。但要知道,伟大实在是一条灵魂的不归路. 如果狠不下心来伤人伤己,那还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为理解了美,意识到了天才的可贵,也不得不忍受无穷的屈辱与折磨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到最后,真正的理想与结果根本无关,就好象斯特里克兰德必须画画,哪怕失明;而他画画这件事却与画根本无关。

相信《《月亮和六便士》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