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300字400字500字心得体会。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们能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写到什么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道德经300字400字500字心得体会,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道德经读书笔记300字左右作文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读书笔记400字心得感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读书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500字读后感范文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800字


执大象——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800字: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现代汉语解读: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会来归附。即使天下的人都来投靠他,也不会伤害他们,大家就都会平静祥和、安居乐业。音乐与美食会让路过的人停住脚步。所以,“道”一说出来,它就淡得没有味道,看它又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但是它却怎么用也用不尽。

延伸解读:

执,掌握。象,表象,相。大象,大的象,最为高妙的形象,指的就是“道”。孟子说的“王道”,就是领导发出善念,以天下的苍生幸福为己任。可以看出孟子的“王道”与老子强调的道,其实是同样的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对立。一个公司做大之后,领导者容易高高在上,对于手下的员工也不再那么客气,造成伤害。那么这个公司的前途堪忧。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是如此,初创时期与将士一起打仗生活,平等相处。读书笔记·后来有点小成就了,就开始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太平天国运动最为典型。定都南京之后,洪秀全骄奢淫逸,生活腐化,不仅使将士失望,民众失望,也造成了内部分裂,最后失败。

饵,就是食物、美食。音乐和美食,因为它美好,人们会向往美好,路过的客人会停止。而道的好处就是用之不竭,所以应该更受人欢迎。“道”非常简单,就是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欲望为大家做事。不按道的法则做事,我们的格局会变小,会计较眼前利益,所有的纠结都是这么产生的,所有的想不通、放不下都是这么产生的,这是我们不幸福的源头。

老子告诉您放下,不要在意它,这些东西终究都会失去,都是虚妄的,不要在意它。你越为大家做事,大家越来成就您,您越幸福。老子把这个法则给大家讲得非常清楚。作者:高风清扬

聊斋志异300字400字500字心得体会


聊斋志异被称为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以文言文的方式讲述,成名于清代,是山东的蒲松龄先生所写,虽然蒲松龄先生也是胸有大才,但他在科举上却不得志,屡次落榜。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此今天为大家整理关于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以及发表一点个人的读书心得,也算是读后感心得体会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300字左右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作品,书中讲了一个个鬼狐神怪的故事,里面的许多鬼怪,虽然长相恐怖,但是他们却心地善良、知恩图报,比人间的正人君子还要美丽、可爱。

尤其是《种梨》那一篇,印象最深。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卖梨人碰到一位穿破烂衣服的道士,道士想讨个梨解解渴。但卖梨人就是不给。一个伙计于心不忍,用自己的微薄的一点收入,给道士买了一个,道士非常感激,吃完梨用梨核作种子,种了一棵梨树,一会儿就结满了梨,并把梨摘下来分给大家吃,人们吃完了这些香甜可口的梨,道士就把这棵树砍椡了。卖梨人说道士真傻,白白砍掉了这么好的一棵梨树。道士和人们都走了,卖梨人一看自己的车,傻眼了,一车梨全没了,车把也断了。哈哈!真是活该,谁叫他那么自私。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其实并不一定是美好的。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纯洁、美好的心。我们应该时时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而不应该像种梨人那样,不得善终。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400字心得体会

《聊斋志异》人人皆知,它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中的《酒友》是一件和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探们写了姓牛的书生和狐仙的感情故事。狐仙虽是妖,但是它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它知恩图报。比如这一句话:这些天喝了很多酒,老是让你破费。我知道你囊中羞涩,让我来替你想点办法吧。

读了《种梨》这个故事,我觉得:老道士聪明机智,他把吝啬的小贩教训了一顿,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把最大的梨摘下来送给那两个人。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人活着,不是只为了赚钱;有时,再多的财富也弥补不了一些曾失去的东西。

读了《偷桃》,我觉得那个汉子,虽然是民间艺人,但他却让自己的孩子去偷桃,最后儿子差一点就没有了。这种行为让我们为他感到羞耻。这篇文章说了:我们永远不能去做那些偷偷摸摸的事,有时,自己会失去得会更多。

读了《席方平》,我觉得席方平是一个宁死不屈的人,他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被烧得皮焦肉烂,可是他却倔强的说:“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告到低!”这句话说明了席方平有着一颗坚定的心,也说明了:只有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500字感悟

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这本书我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在这些故事中,有请天子关心民命的《促织》,有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的《席方平》,有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的《红玉》。这些,表现了蒲松龄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在一定的幻想。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是最喜欢描写爱情故事的。在这些故事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的思想。在作家笔下,读书笔记.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得忠诚,爱得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比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她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

当然,由于作者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思想也难免有些局限性,比如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这都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剔除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是一部蕴藏人类智慧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


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作的哲学论著《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也广为人知。该书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佳伟同学的脚步,感受先贤老子内心深处的人生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描写老子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道”。他所说的道,乃是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随时变易,乃是“常道”。“道”是构成世界实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幽昧深远,不言说。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来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要一落言筌,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这就好像《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国王喜欢鼓琴,后来他却不鼓琴,只是静静地坐在琴前倾听。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即使再高超的琴艺,当他弹奏出一个音的时候,其余的六音却同时丧失了。哪如用心去领会自然的天籁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水的很多禀性体现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在老子看来,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应该像水一样,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道德经》一书中最为详细的地方。简单来说,“道”有这样几个特性:“道”是浑朴状态的,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它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它“有物混成”;“道”在时间顺序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所以说“先天地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的运动规律应该仿照天地,天地的运动规律应该仿照“道”,“道”的运行应该仿照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章还是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情况,实际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注意到对立面,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天下纷纷,若用智术相驱逐,则愈发混乱不堪。若清净守虚,则无为而化。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哲学主张谦退守中,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强。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决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解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实际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该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天读来,特别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描绘的理想国。在他的理想国中,应该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少,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到。对理想国的憧憬,是关心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理想国,是农业社会的特殊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道德经》读书笔记1200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道德经300字400字500字心得体会》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