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1000字。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1000字"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今天再一次读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第一篇的内容,正是与杂文集相同的这一篇。看完心里乱糟糟的有很多想法,因此还是选择写一篇读后感吧,也算是不辜负自己的这一次阅读。

起篇第一部分,真正震撼到我的是“权利即话语”,不是平时所说的“话语即权力”,第二个“话语即权力”,我也曾经在胡思乱想中想到过,当你掌握了话语权,你就握有了权力。但与之相对的,只有当你握有权力,你的话语,才是会被听从的话语。虽然浮光掠影式的思考过,但真的从未想过可以如此简单的总结出这个关系。刚刚是利用拼音输入法敲字,特意注意了“权力非权利”,这种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压倒普罗大众的权力,而不是,普通群众享受的权利。

第二,三,四部分是对过去的回忆,对自己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经历的回溯。坦诚的说,作为90后,这些文革,上山下乡的经历并不能够很好的触动我,因为在21世纪成长的我们,或者说只是我,其实更加信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一套。因此也引发了我对第五部分前半部分的反感。在现在的我眼中,人的一生始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现在的你处于何种境地,总是与你之前做出的选择有关。不去讨论那些少数真心惨淡的人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普通一员,如果想要拥有话语权,那当然只有自己去争抢。如果被迫发出言语上的“税金”,那当然也是因为自己保持了先前的沉默,随波逐流,那当然只有被迫的交出纳贡了呀!这不是应该抱怨的事情,因为拥有“权力”的一方的“权力”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许早在沉默的你意识到之前,他已经为这一份“权力”奋斗许久。所以拥有“权力”不是应该被嗤笑或者嘲讽的事情,这只是付出的回报而已。作为不拥有“权力”的一方,既然选择了“沉默”,那么付出些小小的“税金”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因此成我“沉默”的一员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还未读到最后一部分时,我甚至作者产生了小小的不满。在沉默中观察,甚至嗤笑发言者的行为并不能让人觉得睿智,既然发现了不对,为什么不能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偷偷摸摸的在心里嘲弄,明面上却“被迫”发出赞同的声音。

然后就到了最后一部分,作者选择发出声音,离开沉默或者说代表沉默中无声的群体发出声音。前面憋屈的心情释放了,沉默中的群体的确就是弱势群体啊,没有自己话语权,就无声无息的生活在背景中,被拥有话语权的人群裹挟着,朝着自己不愿意的方向前进。

有一句俗话说得很好“屁股决定脑袋”,当一个人或者说一群人处在一个位置时,他看到的是自己所代表的最优利益,做出的时他看来最有利于自己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当一个人认为他代表的是自己时,他就会为自己攫取利益。也许会有一个官员觉得自己时和百姓站在一起的,那么他就会为百姓谋福祉。掌握话语权的一方一定是想着为自己这一方继续扩大利益,而不是想着将话语权分给处于阴暗角落中的其他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沉默中的人们去抗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抢夺话语权。

说到话语权,就顺便说一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好了。古代社会的话语权是掌握在男性手中的,所以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两性看来,一定是有利于男性的,希望各位姐妹明白。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800字


真的是理解不行吗,为什么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都感觉写的一般般?

压根就没有那种让人幡然醒悟的感觉。

这本书我从年初的时候就看了一部分,然后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了,直到前几天才看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无法理解王小波的作品,还是他其实写的就是一般般。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扫盲贴,里面说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化啊、道德、科学之类偏社会性的问题。

然而我觉得他写的就像是正确的废话,这些道理我都懂啊,都是些常识性问题和道理。

但我觉得可能跟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因为这本书大部分讲的是文化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受过教育的人比较少,而我们现在普遍教育程度肯定是比以前高的,且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社会素质和思想也是提升的。

所以现在倒回去看这本书,就感觉写的很普通,不够惊艳。但是倒回到1997年,那个这些言论见解可能就会看起来比较有创造性。

他写了两个自己经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好的反应了那段时期的一些现象。

有一次发大水,村里的一个电线杆被冲到河里去了,然后就有一个水性比较好的年轻人跳下去捞,没想到电线杆没捞到,自己却被淹死了。

然后就有一些人讨论,用一条人命去换一个电线杆不值得。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当然是人命最重要了,但是那个时期不这么认为, 那些说不值得的人都被批评了,因为那时候有个说法,只要是国家的东西就一定要想办法救,一切国家性质的东西的就要坚决维护。

还有个例子,有一次他的朋友犯了阑尾炎,去医院看病,那段时期真正医生都到农村“学习”去了,而留在医院的都是工农兵。

有做过阑尾炎手术的应该知道,一般这个手术现在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然而那些工农兵医生动手术的时候,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盲肠,从中午一直找到晚上。

然后他的朋友就问医生,“你们有经验吗?”

那些工农兵医生低着头,边捞肠子边说,“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其实对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两个例子都反应了当时文化革命的一些现象。

整本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王小波先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反应出那段时期的一些荒诞行为,再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没有太大的感悟,而且他说的一些见解,现在也变成了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了,所以就让我觉得一般般了吧。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6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这部久负盛名的作品,是王小波虚构的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自由主义的传播,话语和思想哪个更重要?中国人为什么要沉默?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话语,

我们能表达出什么?

大部分的傻子,都是故作傻态以掩真面,因为在我们身边,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那些不被接受的话语,便只能沉默。而我们,

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中一员。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言语是人的表达方式,也是权力被宣泄的方式。

我们听到亩产可以达到三十万斤,听到土平炉可以炼钢,即使那像牛屎一样的铁块就是钢铁,却也依旧填不饱我们饥饿的肚肠。

于是我们就对周围的言语产生了怀疑,越是声色俱厉,越是嗓门高亢,越是不值得相信。和任何话语相比,贫穷都是更大的真理。

所以成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学会了沉默,因为他们懂得了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现象好吗?说不好。

王小波的语言就像一束强光,刺穿时间的阻隔,让人们看清时代的变革。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