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观后感

观后感

建党大业观后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读书的人会对社会事件和文化多样性有更丰富的认知,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在写读书心得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建党大业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党大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扬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尽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共产党的历程,感人肺腑。

故事是从1911年时辛亥革命讲起的,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片中着重讲述了近代史上孙中山、毛泽东、蔡锷、李大钊等风云人物的故事。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全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导致军阀混战,加剧了人民的苦难。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国的中国却不能理所当然地拿回自己的领土。当时在巴黎会谈的中国代表愤怒地说: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当跪在总统府前的女学生举着那个血写的冤字时,当她含着泪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时,这一声有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的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让人心碎!

民族危亡,国将不存。于是,五四运动时。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于是,出现了为反袁而舍己为人,带病出征的蔡锷将军;于是,出现了年轻的朱德将军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拼杀的身影;于是出现了热情澎湃地跟广大劳苦工人讲革命道理的革命青年毛泽东;于是,出现了高举共产主义大旗的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我们看到共产主义精神在闪耀着光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劳苦大众中迅速发展起来,最终成熟的共产党组织光荣诞生了!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的道路。

光阴似箭,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九十周年了。共产党带领着新中国不断创造着属于中国的辉煌,书写着属于中国的传奇。而《建党伟业》带着我们重温了当年血雨腥风中建党的艰辛,感受当年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浴血奋战的惊心动魄,让我们从内心深处生出对历史的敬畏,对党的崇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代。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延伸阅读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一)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萧山电影院观看《建国大业》,那里面的气势非常宏伟。

首先,开始的是毛主席和蒋介石在一起握手,蒋介石希望自己是皇帝,而毛主席则希望有多个党派。后来,敌机来轰炸指挥部,那时毛主席正在熟睡,许多人来叫毛主席,毛主席胡乱的说:炸弹还没投下来呢。等炸弹投下来就晚了众人说道。于是他们把毛主席抬上了架子,抬着毛主席跑了出去,幸亏跑得快,他们刚跑出,房子就被炸平了。过了许久毛主席和众人在商议反击老蒋,于是在几次大战中我们都取得了胜利,在解放上海的时候,我们伤亡有点大,但最后还是解放了。

后来毛主席要在三点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老蒋准备用飞机轰炸,但最后还是把任务取消了,因为他知道国民党已经输了,再打下去,他都自身难保,最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国民党输在自己手里啦!我觉得毛主席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是最振奋人心的,要是我也在那个时代,此时此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二)

一是影片主题牛。《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主题重大,集中、突出,类似反映建国题材的影片较之只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二是主创阵容牛。《建国大业》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明星众多令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为难由于参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戏份会被删除,可我们真是下不了手。众多大牌明星难导演为难的同时,多至8位执行导演也有时令众明星无所适从人。

三是剧情牛: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四是表现手法牛。《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整理,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三)

昨天晚上去电影院看《建国大业》,本来我的期望是挺大的,看完之后,很多地方我看不懂,有点上当的感觉,明星是很多个,还有很多人名字一时也叫不出来。

里面的内容转变的太快,好像是那个片花一样,不流畅,可能是时间长的问题,很多剧情都给剪掉了吧!看得我很麻木,东扯西扯的,大场面的战争呢完全是从以前电视上看到过的画面补来的。

里面我还是蛮欣赏陈坤的,刚出场的时候,站在窗户后面冷冷的看着那些国民党,不知道蒋经国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陈坤演成这样的,严峻的侧面,冷毅的嘴角,笔直的身材,说的台词功力,不能不说是一个赞,完美的表演,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影的视觉享受,陈坤表现出了厚重的责任感,为父亲为国的忧心,想大干一场却天不助我,中国大陆男演员开始魅力起来了。

有一点,我很奇怪,陈坤的戏是从头到脚的很完整,其它一些比较大牌的演员倒是全跟着来跑龙套了,有的甚至连句台词都没有,看来导演独爱陈坤去了。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某个战役结束后,毛、周、任、朱四个元首,听到我军大获全胜时,那一刻,几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男人,一块喝酒,一块醉,一块歌唱,所有的人都发泄出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现在想想看完《建国大业》,还是觉得我这生活来之不易呀,比起爷爷的爷爷那辈,我算是命好的人了,如今这个新时代是老一辈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要珍惜好这一切呀!

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


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电影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例如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

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虽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但他热爱先进知识的那股干劲儿与一心为国的思想就似乎已经注定了后来的一切。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总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的深情,不由的让人想起这一家的结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太多的贡献与牺牲。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二条主线,

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这个标题可以说是突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事,看后的第一感觉是电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较模糊。当然了电影脉络还是十分清晰,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跟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大事紧密相联的历史事件太多了有关,如果交代不详细,可能会适得其反。跟大多数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太多,

实际上很多电影从头到尾就一个故事,你想让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从这个角度讲,本篇的导演以及编剧,要把一切做到完美确实难度很大,用一部电影把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交代清楚,让观众们满意,恐怕还需要努力。

然后就是尊重历史事实。跟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一样,怎么样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都是比较棘手的难题。《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

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是幸福的。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从小我们总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电影中的情节证明了这是史实也是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一心救中国,一心为中国。只有伟大的共产党员才会关乎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人民作出无畏的牺牲。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能摆脱那似民主非民主的处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党的努力!我们如今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的生命与血汗换取来的,我们敬仰党更爱我们的党,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不会忘了党。我们要与党同在,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党的伟大精神延续下去!

建党伟业观后有感


建党伟业观后有感(一)

前几天和朋友一块看了《建党伟业》,颇有感触。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建党伟业》确实比《建国大业》更具细节性与感染力,如果说《建国大业》是明星们在某个盛大颁奖礼上走红地毯,观众们只能远远的看着明星们那或妩媚或阳刚的背影欢呼,那《建党伟业》就可以称得上是在这个走红地毯的仪式上,加了个明星表演秀,观众们可以在稍近的距离看到他们的表演,这就比只能远观走秀来的过瘾许多。

《建党伟业》讲述的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

整部影片时间跨度大,人物故事复杂多线,这就要求电影能够以一种快节奏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历史过程,也就奠定了影片恢弘壮大的基调。

整个电影虽然跨度很大,讲述的事件很多,但是导演还是将重点处理的很好。影片重点讲述了毛泽东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中国第一次会议以及五四运动三个阶段。毛泽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桥段中,导演并没有将节奏安排的很快很紧张,而是用一种稍显轻松温暖的基调表现了毛泽东和恩师之间的深厚的师生情谊,和杨开慧之间青涩温馨的男女之情,和朋友战友之间的友情。

导演将这些情节处理的很生活化,毛泽东到北京,通过老师见到了李大钊时,李大钊问他你还当过兵?的时候,毛泽东略带羞涩的说:没打过仗。这一细节就将毛泽东生活化,更加的真实亲切。

在描述中共第一次会议秘密召开的片段,详细描述了马林的被跟踪与反被跟踪的过程,节奏快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感觉,也表现了中国第一次会议召开的艰难。

个人认为整个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对五四运动的表现。整个大屏幕都是游行的学生,无数双学生的脚向镜头涌来,大家高喊口号,涌向政府,抓出卖国贼,声势浩大,可谓壮观。面对警察的抓捕,学生们努力逃脱,被警察抓住毒打,可谓震撼。

在影片中,几位伟人的演讲鼓舞人心。无论是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爱国学生,在演讲中都是情绪激昂,撼天动地,陈独秀的那句在共和的国家里有皇帝,是对我们莫大的侮辱说的振奋人心。几位演员充分发挥自身精湛的演技,将这些历史上令人震撼的演讲重现在观众面前,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是,纵观《建党伟业》整部片子,就像是把一本历史教科书用画面的形式搬到大荧幕上,在画面的各种角落写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概经过,观众的注意力理所当然的就被吸引到这些边边角角的字幕上,而忽视了画面,这就辜负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优势。在一部电影中偶尔有几个字幕交代一下事件发生的背景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建党伟业》整部电影中,字幕的运用频率未免过于频繁,导致整个事件故事过于依赖字幕来表现。

不管怎样,《建党伟业》都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影片,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给观众的是一段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内容虽然繁多,但是主次分明,张弛有度,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建党伟业观后有感(二)

生活在富饶之家,必不知艰辛为何物;生活在和平年代,必不知战乱谓何苦。党建立已经90年了,这90年,是翻天覆地的90年,从东亚病夫、诸强侵略到如今的国富民强,在党的带领下走过了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对于党的历史的一些书籍和影视片,我是很喜欢看的,它可以使我得以重温革命先辈在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在《建党伟业》放映之初,我有幸的观看到了这部渴望已久的历史巨献,当我看完后,心情久久的不能平静,我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内心澎湃,因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整部电影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立体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那一幕幕深深的震撼了心灵,仿佛自己也随之走进那历史的长河中,跟着那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走上街头,高呼爱国无罪,用行动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先烈,他们以顽强大无畏的精神、以求知若渴的心态、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念,抱着共同的理想,不断的在黑暗中探索,不断的在探索中思考,当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时,他们并没有退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极其顽劣的环境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就注定了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在结尾处,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12名共产党人一起低声唱起《国际歌》,铿锵有力的歌声慢慢的传了出来,小船飘浮在湖面上,周围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那历史性的一刻,永远的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一)

在近代史一百多年的苦难中,要把中国建立起来,摆脱各国列强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再四分五裂,不再受人欺负,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没有做到,做到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很多人可能今天还是会对国家存在的问题抱有不满,但是,无论如何,中国摆脱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获得了长时间的安定和平,共产党功不可没。言归正传。

一、演员

《建党伟业》原本召集了178位明星出演,但出于片长考虑,仅留下了108位明星的戏份,而且戏份都不长。从第一个出场的任达华到最后一个出场的姜武,明星密集到让人目不暇接,而像范冰冰、邓超、吕良伟等成了不折不扣的绿叶,几乎都是一晃而过,稍不留神就错过了。影片中过多的明星盖过剧情,娱乐性太强,一定程度上淹没了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电影为了照顾每个明星的戏份,也导致故事的线索太分散、零碎,进而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性。聚焦不少明星,只是种商业策略,而且我认为这是观众观影习惯的问题,看电影还是应该先看剧情,再看明星。黄建新说:如果观众觉得明星太多眼花缭乱影响自己看剧情的话,可以看两遍,第一遍看明星,第二遍看故事。那当然好了,票房也好!

此片恢弘巨制大腕云集,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每一场硝烟战火都惊心动魄,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要数五大美女,惊鸿一瞥的范冰冰、端庄大气的董洁、活泼俏丽的李沁、忍辱负重的杨颖、豁然开朗的周迅,每位明星都演出了各自角色的情感。

董洁用端庄周正的相貌演出了国母宋庆龄的大气雅致,严肃准确地把握了宋庆龄的不怒自威,台词虽不多,但眉眼的不事雕琢以及一颦一笑的沉稳均霸气外露。

范冰冰扮演小皇帝溥仪退位之时在旁边守卫的悲剧太后隆裕,在片中仅仅一个照面,一句台词,一次端坐,但其美貌和气概惊艳又惊世。

李沁演的杨开慧像一个能哭能笑的邻家女孩,每个眼神和每一次喜怒哀乐都能让人深深感受到其真情,少女时期的杨开慧那份天真使人动容。很纯净!

杨颖演的小凤仙在蔡锷说完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后,两行夺眶而出的眼泪和深深的拥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她不似风尘女子的豪放,但那眉尖眼角的隐忍泪痕,却别有一番侠肝义胆!

周迅演的王会悟弱不禁风却外柔内刚,巾帼不让须眉,影片最后她的旗袍装与眼镜造型以及清秀的面庞,被塑造得如同超然物外的神仙人物,放在嘉兴南湖里面,烟云缥缈,格外美丽,令人沉醉!

刘烨扮演的毛泽东很一般,影片中非常震撼人的十数次演讲中,他的演讲最不给力。喊开慧妹子时以及两人一起看烟花那段还有点意思。

周润发演的袁世凯无论从外形、神态,还是语言上都相当不错,那种狠劲、狡猾、贪婪,都表达了出来。特别是那句谁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就要和他血战到底,让袁世凯这个人立刻丰满起来,而且也让人看到了一个与原来人们印象中不同的袁世凯。

刘德华演的蔡锷很有力度,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够把角色表演得令人难忘。

陈坤在形象上跟青年周恩来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气质不行。言谈举止间,只见陈坤本色,不见总理风采。

张震扮演的蒋介石,影片连字幕表明身份的待遇都没有给他。虽然他在电影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刺杀行动,但几乎没有台词。

冯远征(饰陈独秀)、吴彦祖(饰胡适)、张嘉译(饰李大钊)、陶泽如(饰张勋)的表现挺好。李雪健(饰杨昌济)和刘佩琦(饰辜鸿铭)可以说最出彩。冯巩(饰冯国璋)、赵本山(饰段祺瑞)、范伟(饰黎元洪)则或呆或傻。

二、有必要回顾近代史

看《建党伟业》之前必须先复习课本,否则就连热闹都未必看得明白。

《建党伟业》全景式地讲述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准确地呈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电影以武昌起义胜利开场。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间中国出现了两次帝制回潮,换了三任大总统,爆发了四场内战,出现了一批拥兵自重割据地方的军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依旧,社会思想观念陈旧腐朽依旧,而长期的军阀混战更是使得人民的苦痛和民族的危机极度加剧。

影片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非得熟悉中国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为何又前后呼应。

《建党伟业》反映的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风云巨变,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影片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电影中不断出现介绍历史背景和事件原委的字幕,这当然帮助了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同时也没忘了摘抄初中历史书上正确的历史观点。我的确感觉编剧好像初中生。

三、值得称道之处

影片给了党的创建者陈独秀先生非常充分的肯定。历史对陈独秀先生太不公平,他最终被开除共产党籍,他在国民党万般利诱的情况下,从未背叛过,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中国的前途。影片给了这位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并将其毕生奉献给中国革命的学者、革命家一个高度认可。

影片并未因为以共产党为主题,而对国民党有丝毫的贬低,这也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孙中山及其跟随者,包括宋教仁、于右任、廖仲恺、黄兴这些对于辛亥革命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影片都给了积极的视角。

影片居然给了辜鸿铭很多的画面,并给以其发表见解的机会,几个片段,简直妙语连珠,终于让这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有机会被大众认知。这位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了东洋、仕在北洋的北大怪人,实在是应该被中国历史记住的人物。影片让陈独秀、李大钊与辜鸿铭辩论,并让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更通过那些代表共产党思想的人物与辜鸿铭的辩论,彰显了辜鸿铭的独特见解。

影片里最为激动人心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五四运动,在这场长达15分钟的戏份中,请了很多的群众演员,拍得气势如虹,拍得热血沸腾。学生的游行大队冲向驻日公使章宗祥所在地,激情演讲,撞门,翻墙尤其是学生打进卖国贼的家里一段戏,让人看完激动不已。在这个段落里,原来那位一直以来背负历史骂名的张国焘(李晨饰)曾经在五四运动中,在陈独秀和胡适的讲堂里,是多么的激情不羁。张国焘确实在建党早期发挥着相当大的领导作用,一直到红军长征,张国焘都是中共既有政治影响又有军事权力的大人物。


建党伟业影评(二)

清末民初至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段鼎盛时期,一度呈现出了康乾盛世,由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倏然间就一步步走向了灭亡,最富有变革性的是,在这个社会制度走向灭亡后,中国社会的制度一度出现了真空,一方面是旧有的封建制度不再能适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陆续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被束缚已久的生产力被极大的释放出来,西方文明通过巨炮利舰轰开了封闭已久的东方古国,西方世界的强大与先进刺痛了这只沉睡东方的巨狮,令神州大地在封建制度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西方世界的富足与强大,古中国这个封闭的制度在被西方用大炮轰开后,就不再能自然发展,不再安贫乐道,国人的心被强大的西方国家给撩拨起来,在经历了重创之后,神州大地开始思考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了,就是社会制度,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能令我们的国家再度强大,再度屹立于世界。

有了这些深入的思考,有能为的国人和组织纷纷,在这段波诡云谲的二十世纪,登上历史舞台,来用实际行动、用思想证明自己的看法,在为深陷苦难中的神州大地,寻找自立、富强的良方。于是就有了在清末担任要职的袁世凯,走君主立宪(在中国而言,即是保留皇帝,但是却通过制定宪法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之路,然而却受到了来自昆明高举护国运动旗帜的蔡锷的反对,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后有张勋辫子军的复辟,这些与君主沾边的运动都归于了失败,再次用血的教训证明了君主制度在神州大地已是不会再有生存的空间了,封建制度虽灭亡不久,但却是真正的死去,无论后人再做人工呼吸,还是电击心脏,都不能再让它起死回生了。

再效仿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由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却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内部派系林立(直系、皖系、奉系、桂系等),纷争不断(军阀混战),中国资产阶级组成的中央政府并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在这种动荡的、软弱的中央政府,注定了要为其他更有力量的党派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这些力量的纷纷登场,在制度层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充足的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前,神州大地虽然走了许多弯路、流了很多血、碰了很多壁,但是这些鲜血没有白流、弯路没有白走,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实践,才用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共产党,才是定海神针,能够让这纷繁芜杂的社会尘埃落定。

笔者以为,看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的社会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能够让那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意识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用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换来的,虽不一定是最好的道路,但却一定是最稳妥、最能均衡各方力量的道路。

正如金融、财务学家法码的市场有效性理论,今日的股价是完全反映了过往的量价走势的,而今日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基于过往经验和教训的最为有效的道路,即这是维持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各种要素综合考虑下的一种选择。

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一)

看了很多言论,说此电影垃圾,说此电影是马屁片,这个权当一笑,但是有人居然扬言要抵制这部电影,诸如此类的极端愤青言论着实叫人难以理解,我觉得反映过激了,你真能抵制得了吗?我要问《建国大业》何罪之有?这只是一部电影。

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大概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建国大业》是有关部门召集史上最海量的明星拍的所谓献礼片,因此断言它一定是一部假大空的类型作品;

其二,由于《建国大业》的拍摄和发行属于政府行为,一定会有许多单位和部门组织大家集体观看,由此而更加激发了许多崇尚自由的影迷的抵触情绪,使之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更加难以言喻的反感,甚至一提本片竟然到了暴跳如雷的地步;

其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电总局限制了许多电影和电影内容的引进和公映,这让很多影迷十分不满,对广电总局的口诛笔伐可谓波澜壮阔,此起彼伏,有些影迷把这种不满情绪迁怒到《建国大业》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目前社会出现的诸多不公平现象,以及官僚腐败的现象,导致民众产生了许多不满情绪,因此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献礼片便愤怒不已。

我们必须承认,以上现象和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影迷的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同时我们必须就事论事,客观地看待《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本身和它的立意。

《建国大业》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我们都知道他是反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者和非党内人士精诚合作,共建新中国的史实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有什么罪过?我们学历史,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历史观点都是要求尊重历史,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样地,我们欣赏电影,也是希望电影所反映的内容和故事,客观真实,能引起共鸣。这是我们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无关意识形态,无关民族种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首先,《建国大业》作为明星扎堆的献礼片就一定是假大空吗?持这样的观点的人实在失之偏颇,在电影没有公映之前,谁都不敢也不应该对它的质量妄下定论,实事求是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根本准则。明星扎堆又怎么了,要知道大部分明星只是客串,戏份很少,关键在于演主角的几位明星的表演。如果到时候,他们的表演实在不到位,对不起这样一部大制作的电影,那么到时候我们一起批他们,往死里批,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脚是不是有点狠了?而现在下定论真的为时尚早;

其次,我也敢肯定,《建国大业》问世时,各学校、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必定会组织大家观看,到时必然是票房大热,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本来电影的初衷就是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这个基调是早就定好的,作为一个执政党搞这些宣传是很正常的事情,无非就是高明与否的区别而已。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应该对这样的现象很适应了吧?这也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特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这样的国家一般都喜欢搞集体运动和群众运动,组织大家看一场电影,恐怕还不至于上纲上线吧?我觉得看这个电影还不至于反映过激,况且,万一《建国大业》可能质量不错,能给人以某些方面的启迪和享受呢,比如前些年的《周恩来》,对于反映人民好总理的一部电影,就是组织观看100次能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吗?我们盼望的不就是更多像周总理那样的公仆吗?这总比我们把兜里的钱都砸到好莱坞去好点吧?所以我们可以察其言观其行,看完了再说;

再次,不得不提广电总局,他们手中的那把剪刀的确剪掉了不少本来不必大惊小怪的电影内容,也的确使得许多质量上佳的影片难以公映,这是事实。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监管部门,有责任依据自己政府基于意识和思想上的认识而产生的一套文化审查准则行事,这样的监管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放任自流的,所不同的是监管的力度大小和限制宽松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最民主的美国也有一套完备的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绝对不是任何电影都可以随便公映的,试想把一部反映毛泽东或者斯大林的电影拿到美国去公映,恐怕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美国也曾经拍摄过《一个国家的诞生》,说白了这片子就是为白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尽管它有艺术上的成就。然而事情总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至今日类似带有种族歧视内容的电影很难产生和公映了。因为时代进步了,有色人种也可以当总统了。因此对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我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20年前我们想看个美国大片?做梦吧,再往远了说,你要看部美国电影足够去坐牢了,但是今天不同了,而且我也相信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们国内的电影审查思路和制度也会逐渐变化的。中国加入世贸后,对中国影音文化产业采取了逐步取消对外限制,不断加大对内扶持的政策,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为了抵挡外来文化渗透,法国、日本、韩国都不同程度地限制过美国影音产品的自由进入。这其实是中国和具有文化主导权的国家主要是美国的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对于遗漏的一些质量好的外国电影,虽然可惜,但是没必要反映太过激,因为即便是文化监管再开放国家也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好电影都拿来公映,总要留给本国电影一些市场的,虽然本国电影未必质量好,但是保护民族产业的做法还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为人所诟病的广电总局的一些做法还是应该去肯定的,虽然对《变形金刚》的删节有点小题大做,值得怀疑。但是对于《蝙蝠侠前传》中出现的关于西藏的不当描述还是应该以官方的态度表示反对的,这是中国的高压线,任何国家都不能碰,不能说你的电影中映射了中国最敏感的民族问题,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中国公映,这有点太说不过去了。你可以在影片中骂中国政府,批评中国的某些丑恶现象,甚至说中国不民主,这个我坚决支持,因为批评得有道理。但是在涉及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上随意歪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的,已经超出了政党和政府的范畴,它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统一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最后,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毫无疑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者已经是历史人物了,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该怎么样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那就是客观、客观再客观!毛泽东有错吗?肯定有,文化大革命就是他最大的错误,这十年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毛泽东也是有巨大功劳的,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的。一支小米加步枪的叫花子队伍能够从小到大,历尽磨难,打败了蒋介石以及美国支持的几百万正规军(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背后自然是民众利益的选择,任何历史大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这本身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这背后是靠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而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支持的事业必然是具有进步性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毫无疑问是具有进步性的);毛泽东一直坚持维护中国统一,力主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政府在那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和全球头号强国打了个平手;是在毛泽东及其政府的感召下,许多优秀科技人员回到国内,这样我们才较早地有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两个弹非常重要,产生巨大的威慑力,使得中国人才稍有尊严的。我始终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中国人,尽管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的脊梁骨一直都很挺直,对于任何外国势力,他也无所畏惧。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和他的追随者,我们为什么不能客观看待呢?我们对于秦始皇、李鸿章都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我们对于蒋介石现在都称蒋公或者蒋先生了,我们对于曾经欺凌过我们的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强国都能化干戈为玉帛,而为什么对于这样一群对中国历史有贡献的人物不能客观评价呢?更有甚者,因为看了一些西方的关于中国这段历史的论述,就以为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于是乎把时下某些不公现象迁怒到这些历史人物头上,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甚至给毛泽东冠以暴君称号,一棒子打死,是极其短视和偏激的行为。这也是好多人一提到《建国大业》便喋喋不休攻击谩骂的一个原因。中国历来的人为灾难都是由于思想上的不客观造成的,不是左,就是右,而这种行为都是集体式的疯狂,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了。中国人历来都有一种仇视祖宗的劣根,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孔子也被诬蔑过,武则天也成了人妖,曾国藩、李鸿章一无是处,蒋介石是卖国贼,现在又有人攻击毛泽东,甚至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不能幸免,为什么不能学学人家日本人呢?人家每年都敢去参拜靖国神社,为他们那帮制造了许多日本慰安妇和客死他乡的冤魂的罪恶滔天的先人护短。就是韩国人也是拼命地为他们那不争气的祖先争取荣耀。这些历史人物,不管是好是坏,都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份子,都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就是会骂自己的先人,人死了,屎盆子还是一个一个地往他们头上扣,还美其名曰是独立思想,还觉得自己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民主和人权的迷人光辉,其实是数典忘祖而已!正视现实,尊重历史,才是一个民族成熟的心态,我们必须把现实中的不公和丑恶现象与历史区分开来,不能以偏概全,以点覆面。因此我们对于《建国大业》也应该一份为二地看待,那些声称要组织人抵制《建国大业》的人,应该安静下来,我们对于它艺术上的不足和表现力上的缺陷,我们甚至对于电影奢华的阵容和资金上的铺张可以严肃批评,但是对于电影本身的立意和历史人物,应该表现足够的尊重。

总之,对于《建国大业》,你可以讨厌它,批评它,甚至不看它,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希望在批评它的时候,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至于某些发出抵制《建国大业》言论的人更是盲目的、短视的。需知,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忘记历史,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建国大业影评(二)

20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叫《开国大典》,我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那是蒋介石在检查长江防线的时候碰到一群国军军官在打麻将,面对这群诚惶诚恐的手下,蒋介石在用杠上开花教训了他们之后,语重心长地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一句简单的台词,背后隐藏的是厚重的辛酸和无奈,几乎没有胜算的困兽之斗,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这支早已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的哀兵了。

时隔20年,在《建国大业》中,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这是《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最后的镜头。

尽管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古训,但每当回首那段往事,玩味失败者的心理总是能给胜利者带来更大的心理满足的。

整部《建国大业》135分钟,篇幅不短,但叙事还是很赶,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确实是因为这改天换地的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重庆谈判到延安保卫战到三大战役到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几乎可以作为解放战争的历史教材读本来看了,出场人物如走马灯一般目不暇接,这也为众多的明星客串提供了机会,其实看过之后仔细一想,也亏得都是大家熟悉的明星来演的,要不很多人物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忘记这是谁了。这与集中讲述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段历史的《开国大典》比起来,格局要大多了,但相比较而言缺乏了一些趣味性的细节,例如《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上街吃面没带钱,还有毛泽东的几个湖南老乡闯进中南海打秋风、要给新中国起年号这样丰富人物个性的情节,在《建国大业》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导致了一个后果是观众记住了很多客串明星的脸,却想不起来主要人物都干过了什么,好像是除了开会就是在开会。一部缺乏丰富细节的电影,是很容易流于表面化的。而且人物过多又要保证每个人物都有戏,剧情上难免显得有些支离。

其实只要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那几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可比,从人性的角度上看,任何战争都是浩劫,但从政治角度上战争可以被定义为正义与非正义。当然《建国大业》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主旋律电影,而且它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战争场面少之又少,点缀而已,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毕竟用自己的声音来教条性地宣扬自己的正义性有自卖自夸之嫌,以当今观众的思想活跃程度也很容易对于这样的政治灌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建国大业》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至少在当时的情境下,毕竟这些社会精英的选择是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的。

其实在中国,主旋律电影是个回避不了的片种,与其去排斥去忽视不如去研究怎么把主旋律电影拍好看了。即使是美国也有主旋律味道很重的电影,《黑鹰降落》、《光荣》、《拯救大兵瑞恩》、《阿波罗13号》、《我们曾经是战士》、《空军一号》等等等等,莫不如此,甚至是《变形金刚》这样的科幻大片也不回避炫耀美军作战实力的成分,而大量的常规商业电影中都渗透着邪不压正、助人为乐、回归亲情等主流价值观,至少他们在影片中可以将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做更加完美的融合。《建国大业》作为中国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今主旋律电影创作水平的文本,从这一点上说,《建国大业》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歌功颂德的作品最怕的就是做到肉麻,强行唤起观众的感恩戴德和信仰皈依,以至于观众最后被雷了个外焦里嫩落荒而逃,崇高的情操还是没有附体。我想《建国大业》的实际操作者黄建新还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分寸了,毕竟这是一个习惯性地在自己的影片插入不和谐因素的泛黑色导演,把自己雷焦的事他首先是不会去做的。所以我们看到,《建国大业》其实是只说了一件事的,那就是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而黄建新在这里则是尽量冷静客观地罗列着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值得注意的是,《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将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不过很明显是在模仿莫里康内在《战火浮生》中的配乐,不仅风格和曲调相似,连配器都是一样的,人声加单簧管,但确实好听。

其实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国军方面的戏拍得好不好是关键,因为在这场争斗中国军作为失败一方具有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悲剧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大凡扮演我党我军领导人的都是演技平平的特型演员,而扮演蒋介石的,都是绝对的演技派高手,这里比较著名的有孙飞虎、陈道明,还有《建国大业》里的张国立,这里的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个蒋介石与以前中国银幕上出现的色厉内荏的蒋总裁完全不同,而是更加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嘘。

大国权谋,实力说话。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候就说,要不是我手里这几条破枪,他(老蒋)才不会跟我谈。到1949年代总统李宗仁与共产党谈判提出划江而治,共产党提出了极其严苛的和谈八项主张,基本上就是让国民党无条件投降了,摆明了根本就不想和你谈,李宗仁慨叹,仗打不赢,谈何和谈啊?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建国大业》中的这些情节,完全可以跳出政治立场的窠臼来进行读解的,这也是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着重精神层面的信仰灌输式的取材角度不同的地方。

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即使是主旋律电影,首先要能够做到吸引观众去关注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教化目标。《建国大业》的噱头是大量明星的客串加盟,从实际效果来看,明星多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另方面也弱化了电影本体的表现力,剧情杂乱,有些人物跳戏很严重,观众对明星的期待同时也冲淡了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但这些是创作方法上的问题,相比起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来说,利弊的权衡不应该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不过看《建国大业》的过程确实是一个有发现乐趣的体验,明星毕竟是明星,每个人的三言两语所收获的戏剧效果都不可小觑,累积起来更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让你不得不认真对待银幕上出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句话。


建国大业影评(三)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喜欢《建党大业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