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梁家河》感受500字。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梁家河》感受5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偶然看到《梁家河》这本书,封面的红吸引了我。没想到在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厚重,让人内心思绪万千。

翻开书的第一页,红色的背景上写着“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

书中用直白朴实的文字及对话的方式重现了当时的一幕幕场景,用带有陕北口音的文字和珍贵的照片描述了知青时期的习近平,他在陕西梁家河插队的经历,也描述了梁家河那个原本很贫困的黄土地,怎么从一贫二白走向了富裕,很震憾,也很感动。习近平在梁家河那七年的岁月里,从一个十五六岁的娃儿,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期间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体会的心理、身体、精神的磨练。

每每读到他,时刻准备好为了梁家河的百姓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我就会非常感动。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曾与习近平同志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王燕生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的伟大”。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干做到不平凡,只要愿意努力愿意付出,就可能帮助到周围的人,为社会多奉献一点力量。

这本书不仅讲了一名党员的修养和实干,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要如何踏踏实实的活着才会问心无愧。这不只是一本《梁家河》,更是一本净化思想灵魂的“河”。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梁家河》感受2000字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参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的道理。

习近平1995年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忆起下乡插队的往事,总书记依然记忆犹新,“铁锁”“随娃”“黑子”,曾经小伙伴们的小名依然叫得亲热,哪个窑洞有些啥?住的是谁?依然记得清晰。细微处见精神,总书记从那时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众深深地装到了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则的奉献史,体现着他乐于为民奉献的“初心”“衷心”。给老百姓打淤地坝、凿水井、修沼气池、挑粪、修筑梯田,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吝惜力气。由于长期带头站在刺骨的水中凿井,导致他现在双腿还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遗症。

而正是这种一心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成为习近平带领乡亲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梁家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用上了干净的井水,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怀揣一颗奉献的“衷心”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这颗“心”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平台上,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问问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

那我们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未来我还要怎么走下去?我们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豁然开朗,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平静下来,让我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们在刚一出发时,还踌躇满志、斗志昂扬,但走着走着,外界的影响与诱惑、内心定力的动摇与目标的偏差,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恍惚间,随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没了坚守的毅力与耐力,不知为了什么出发,也不愿想明天会怎样。

还记得刚进报社走进铅字排版印刷车间时,那些躬身在铅字排版机前的工人师傅们,一个一个码放那些只有指头肚大小的铅字,脸几乎贴到码字机上,专注而旁若无人,生怕把一个字码错了,会造成重大错误。

也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激光照排、胶片印刷的那个年代,编校完版面制好了片,发现哪怕一个无关大碍的错字,一定要说很多好话,肯求制片的大姐帮忙抠掉那个字,重新补上一个正确的字才肯罢休。

那么,现在的我们呢,还有这样的认真敬业,对文字的敬畏,对新闻工作的执著与热爱吗?

有人说,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从政之道;是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那么,我们的初心在哪里?处在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历史大潮中的我们,正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样一个转型变迁的时代,作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变迁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的一字一文,正在记录转型发展跳动的脉搏,记录一个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记录伟大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铿锵步伐,这不正是我们作为能源行业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与自豪,这不正是我们的初心与价值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却要说,这对于我们行业新闻人来说,确是一个最具有挑战的最具有付出价值感的最美的时代。

走吧,不管任何时候,行之于初心,用一生来实践,我们就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偏离我们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绘的梦想蓝图。

《梁家河》读书感受1000字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便是我在学习《梁家河》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梁家河》这本书讲述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返梁家河村的情况以及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里经受的艰难与磨砺,奋斗与坚守。

在《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中,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七年的时间,让习近平的心和梁家河连在了一起,在离开梁家河以后,他还是惦记着这里的一切,村里人有困难,只要他知道就一定会给帮助。这次回来之后,他亲切的问乡亲们最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问得很详细,也很具体。得知乡亲们过得不错之后,他感觉很欣慰。而且在七年的知青生活中,他努力修身、学习。在梁家河人的眼中,这个来自北京的知青总是在忙里偷闲的看书,晚上也经常点着煤油灯看书,脸都被熏黑了。他看的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非常的全面,为自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青的生活,主要是各种劳动。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一章,总书记讲到“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东部到西部,从繁华到贫穷,习近平努力改正自己的观念,从被动到主动,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一个北京娃变成一个村里娃。在梁家河,习近平干活从不“撒奸儿”,高强度的劳动,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了让大家伙都能吃饱饭,他带领大家打坝造田,给梁家河留下了一块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了谋发展,习近平带领村民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在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干了许多惠民的实事。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使得习近平在以后的岁月中能够直面任何事情,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一个人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自身的进步,他还会影响周围的人,带领着他们一起进步。在《一声声喊我小名》中,石春阳、武晖、刘永耀、王宪平都在习近平的影响下成为了优秀的人。石春阳在担任干部的时候,从习近平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他在任职的时候,不仅努力将碗里的水端平,还想着法的让碗里的水变多。如今,60%的村民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武晖在与知青们接触后,开始看书识字,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终考上大学。而在工作中,他少说多做,成为一名行动上的巨人。刘永耀、王宪平也都在习近平的影响下,为乡亲们做好事、做实事,成为有用的人。

最后,在《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中写了如今的梁家河的变化。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成的村道……梁家河,从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梁家河的变化,是我国发展进步的缩影,《梁家河》中所体现的不怕吃苦、努力向前的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陕汽新生代的力量,我们也应该做到不怕苦、不喊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汗水和激情为实现“2035”战略规划和千亿陕汽的梦想贡献一份力量。

读《梁家河》有感500字


读完《梁家河》后让我陷入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封面写的话是: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百十页书里淌着坚韧的力量,这股力量渗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骨子里,也正在这万里河山中生根发芽,并终将在这无垠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再对比梁家河的今非昔比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深深感受到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了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有学习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忙碌的工作中细水长流的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软件,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跟上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

我们应该有实干精神。笃行务实,切实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被环境左右,应该迎难而上,跟困难正面战斗,在失败与错误中积累,在拼搏与奋斗中沉淀。

我们应该有拼搏的精神。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所以在以后的人生和工作的道路上,只有去努力了,就要努力到无能为力,去奋斗,就要奋斗到感动自己,只有这个样才能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梁家河》有感


从黄土高原的山沟里走进再走出,他磨砺经骨,培植信念,2015年的返乡,归来已不再少年。1969年的那名下乡知青,在踏上异乡的火车上,并未曾想到数年后的回归,中国在他的带领下,茁壮成长,愈发强盛。六年的时光,斗转星移,如果丈量时光以刻度,那么这六年相比于一生,并不算长;如果丈量的单位是厚度的话,这六年的光阴足足影响了这名下乡知青的一辈子,也深深改变了未来世界发展的格局。
这名下乡知青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梁家河的“后生”,如今开启中国新时代的领路人。而梁家河,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终于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被我翻开了它的扉页,便一刻也停不下来。思绪被拉入那一串串看似散碎,却一气呵成的文字当中,仿若我也来到了1969年,也来到了那段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一次次提及到的梁家河的岁月中来。

沟岔纵横,时窄时宽,尘土飞扬,pM250,这是梁家河;柏油马路,贯穿全村,河水潺潺,青树红瓦,这也是梁家河。土地贫瘠,不易种植,生产落后,这是梁家河。退耕还林,产业转型,多种产业并进,这也是梁家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从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中国从躺到坐再到站的过程,更多地,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梁家河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村落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十万两千余字的梁家河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句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令人神往,回味不止。在书里,我学到了团结、吃苦、奉献、修身、执着和创新。团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件事情不能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要有团结协作的观念与思想;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娃向村里娃的转变着实不易,要能吃苦耐劳,要学会适应,然后才能去改变其他;奉献,要能为人考虑,替他人着想,要甘于奉献,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修身,如果让我说什么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书,看到了行动,看到了恒古以来不变的进步源泉——学习,向书本学习理论,向生活学习实践;执着,万事都要有一股坚持到底的劲,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团到入党,从一无所有的梁家河再到生机勃勃的梁家河,要有不断的坚持,要有执着的信念;创新,水坠坝、沼气池,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们奋斗出来的宝贵财富,从有到多,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打磨;而从无到有,就不仅仅是经验了,需要气魄、勇气、信念、最主要的是创新,是如今科技强国在梁家河的锋芒初露。

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把梁家河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文字都搬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体会。对于年轻人来说,梁家河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一本哲理书籍,是一种可以埋藏心底根植的信仰。

对于我们石化人,特别是年轻的石化人,我们同样怀揣梦想,奔跑在一座座加油站、一块块油田、一个个炼厂,在新时代里,我们努力,我们坚持,然而时代的脚步有时很快,我们会感到迷茫,也会手足无措,这时候读一读梁家河,去看一看我们新时代的领袖是如何在最平凡,甚至最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作为,冲破一个又一个思想和实际的篱笆。去学一学这个小村庄的大道理,用这些感悟和理解,去开拓我们每个石化人心中的“梁家河”。

读梁家河,沐沁人之风,暖心栖之所,把学来的知识,读来的感悟,思到的理念,用在工作岗位和生活中,相信定会有所进步。

与君共勉。

《梁家河》启示800字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

看完后,我深刻感受到,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艰难困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从懵懂的青春一路走来,慢慢旅途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即使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如此,他依然经历了青年时期在延安梁家河长达7年的插队磨练。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为他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也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6岁的少年用满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困难是弱者的挡路石,也是强者的垫脚石。基层的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锤炼出他坚韧务实的优秀品质。没有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的感受正能量的热度。是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稳人生的路。只有这样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经的梁家河用它的贫瘠、艰苦磨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志,不仅是飞扬的黄土,难以下咽的“团子”,三月不知肉滋味的饥饿,更是窑洞里的跳蚤,手上的老茧,肩膀上的血泡;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追求,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人生态度。进一步讲,就是人生需要磨练。河蚌含痛,方有璀璨明珠;凤凰涅槃,才会浴火重生。这都是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拥有更充实完整的人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和追求,这必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喜欢《《梁家河》感受500字》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