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海明威传读后感

海明威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腾讯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9年,这是我第一次立下flag要每月读完一本书,并写读后感。2019年也将是我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元年,误打误撞的选择2019年1月读完这本《腾讯传》也算是我送给自己进入社会的开路书。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可是腾讯的成功、pony的青春仿佛比别人的血泪史都容易些,有人说腾讯的成功靠着模仿和超越做到了如今,也有人说腾讯靠着残害祖国花朵建立了今天的游戏帝国,可如果单单靠模仿和游戏就能成为21世纪互联网帝国的霸主,那或许会有战国七雄或春秋五霸来平分现有的互联网帝国,而不是腾讯一家独大。从pony创业、融资、上市、微信,似乎每一步都不能少,每一次腾讯的运气都恰到好处,但也不仅仅是这些,腾讯的每一次模仿都不单单只是模仿,是注重每一份用户体验,是将每一个产品做到极简,只有极简才是无法超越的。所以说微信的成功不仅仅是偶然,是一个团队在将产品做到极致、是满足所有用户体验的产物。

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将是怎样的,谁也无法清晰的预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将成为一种工具,就像电、能源对于如今社会一样,互联网将成为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载物,承载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我而言,其实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也不止一次想象去做下一个可以引领社会的产品,但还需要积淀,攒足实力、把握机会,希望20年后再回首今天,能为自己的青春感到骄傲。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腾讯传读书笔记600字


腾讯传读书笔记600字

作者:千山雪

腾讯传是一本系统的讲解了腾讯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史,像腾讯这种巨无霸大公司,有时并非完全是靠勤奋才能成长为这么大的,勤奋能成为一个普通好一些的公司,但不能成就这样的大公司,有时运气也非常重要,小马哥在重要关头由于命运之神的眷顾,让他渡过难关,最终摸索出一条赢利之道。

他们先是靠山寨模仿,然后紧紧抓住客户需求,进行深耕细作,以产品经理的角度去开发软件,然后进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取得用户的信任,他们原来是这做法的鼻祖。我们当时还奇怪OICQ后来怎么改成QQ了,看了此书才明白。后来的雷军的这些做法我估计都是跟他们学的,现在的精益创新理论,李善友讲的互联网思维“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从哪儿来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是从腾讯总结出来的,这个就不清楚了。罗胖的得到也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对客户进行深耕细作,服务现有客户,通过现有客户口碑宣传引来更多新客户。

张小龙微信版本“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从他开始开发QQ邮箱开始养成的习惯,所以后来微信就继承了他的这种思维,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可能适用于软件,因为软件可以方便的更新,又不造成巨大的生产影响,如果是硬件,应该有局限性。像华为的交换机动不动就出毛病,动不动就更新,那客户就受不了了。小米的手机也是软件版本进行更新,手机硬件本身也没有动不动就更新。

因为作者毕竟是局外人,资料的缺失,所以当时利益冲突时,几个创始当局人的心态,之间思想的冲突、最终决策的理由,因为缺少情境化,无法窥见如何进行坚持与取舍的。

这本书与《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着同样历经几年的调查,调查过几百人,整理资料多达上千万字,华为同样值得尊敬的一个公司,走的是另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腾讯走的是互联网企业软件中的一条创业之路,对互联网企业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另一本《鞋狗》讲的是耐克的成长之路,有空可以读一下,进行扩展阅读。

腾讯传读书笔记1000字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这是马化腾对早期团队运营腾讯公司时最客观也是最直接的概括。

预见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如果当年的自己在另一个领域发展定能有巨大成就,这也是我阅读《腾讯传》的原因之一。我对自己的人物设定是在书中的背景及年代中,我将与丁磊、马化腾等人争相厮杀,结果在读书的过程中却发现,倘若设想为真,自己早已被杀得片甲不留。

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在1998年至1999年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见的一代,他们组成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时代。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了解整个互联网的大背景,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这些互联网企业影响的。包括阿里的马云、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小米的雷军,乃至微软、苹果等国际公司,都被作者以时间为主线,不断穿插在书中,形成一个立体的时代影像,这是我选择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看着群雄并起,策马逐鹿的互联网竞争,让人不禁热血沸腾。这些人,在你毫无察觉的状态下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你不会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不再排着长长队伍去现场买电影票,出门不用在路边傻等着出租车的到来,甚至买一个煎饼果子时都习惯用二维码付款。渐渐地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在想办法改变世界,与此同时,又有一些人在想尽办法适应改变的世界,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后者。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回家,发现我家老爷子正在玩欢乐斗地主,还时不时的喃喃自语。家母像训斥孩童般喊道“六十多岁人了,你就不注意点自己的眼睛,视力都开始模糊了自己不知道啊”。无奈下,父亲只好躲在被窝里继续搞他的斗地主革命,耳朵还得时刻注意着母亲潜入脚步声。这时我发现,这些互联网企业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包括父辈们在内,他们同在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从1998年公司创建到现在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被无数人诟病。有人说他只懂抄袭没有创新,有人说他只会靠游戏产业赚钱,人们一边斥责着,一边开心的用着微信付款结账,手指还不停的在“吃鸡游戏”画面上舞蹈着;就好比你口中大骂着食堂厨师做的红烧肉没有营养,但你却丝毫没有住口不吃的意思。

读过《腾讯传》后,不能保证你对腾讯的态度发生变化,但至少,我希望人们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支配的。

你定然回忆不起自己什么时候买的第一套QQ秀、第一次注册腾讯会员、第一次在QQ音乐上付款买歌只为送给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士。当然,你更不会清楚当年的“QQ农场”是其无意中发现的可以让人们心甘情愿付费游戏项目,所谓的“彩虹QQ”只是企业之间窥探用户数据的一种方式,“3Q大战”是两家互联网公司为了霸占你的电脑而展开的商业竞争,雷军开发的“米聊”要比“微信”早了足足一个月,最后却被彻底挤出站台……

褒也好,贬也好,太阳仍然照常升起,月亮依旧阴晴圆缺。对人们来说,最难的事情是彻底认清自己,然而人们却坚信自己能够一眼洞穿他人,写了这么多不是让你更加了解腾讯这各公司,而是想让大家认识当时的自己,看看自己是如何在抱怨对方的同时又被对方所支配的。

在阅读时,你会不知不觉地顺着书中的事件回到自己的学生时代,找到一些自己青春的影子。而此时此刻,电脑上一只胖胖的却怕冷的企鹅,围着一条厚厚的红色围巾,正与你四目相对,把你带回十几年前,去感受那自己都已经记不清的匆匆岁月。

腾讯传读书笔记2000字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拜读了吴晓波先生撰写的《腾讯传》,深有感悟。就在我近日读书的时候,腾讯市值于5月2日突破30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国市值最高公司位置,阿里巴巴紧随其后,在美上市的中国移动位列第三。目前,“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中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差不多,百度市值则已掉队,仅为622.34亿美元。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会形成两大帝国,腾讯帝国和阿里帝国,腾讯帝国成功的因子在哪里?相信《腾讯传》会给你一些答案。

这本书应该是获得腾讯官方认可的,因此,书中关于腾讯的很多描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或者说,是目前所有关于腾讯的书里最接近真相的。吴晓波先生也是多年研究中国企业成长的著名财经作家,因此,本书读来感触良多。

书的内容就不赘述了,主要是腾讯公司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书前有一张腾讯成长史的插图,我感觉非常好,能够清晰的看到腾讯帝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摘录如下:

(1)1998年,腾讯公司成立,将11月11日定为创办日;

(2)1999年,OICQ发布;

(3)2000年,获得IDG与盈科的投资,估值550万美元;

(4)2001年,以6000万美元估值获得MIH投资,腾讯成为中国首家盈利互联网公司;

(5)2002年,Q币诞生;

(6)2003年,腾讯网上线,QQ秀成为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

(7)2004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8)2005年,QQ战胜MSN,重新定义即时通讯;

(9)2006年,推出财付通;

(10)2007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11)2008年,腾讯游戏元年;

(12)2009年,开心农场上线;

(13)2010年,3Q大战;

(14)2011年,微信发布;

(15)2012年,提出泛娱乐战略;

(16)2013年,提出“连接一切”和“互联网+”新主张;

(17)2014年,微众银行获批准筹建民营银行;

(18)2015年,提出未来专注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

(19)2016年,市值突破2万亿港元,登顶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腾讯成功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书中的描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腾讯公司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创立了,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黄金的时期,它将自己置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如果它投身与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那么它的任何创新和努力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不但是腾讯公司,我们今天看到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成立于1998年前后,阿里、京东、携程、百度……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于1998年至1999年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见的一代,他们组成了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世代。

其次,腾讯不管是运气也好,是无心插柳也罢,它掌握了互联网的入口,而“入口”在互联网产业拥有不可挑战的地位,谁拥有了“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尤其可怕的是,它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两次都掌握了入口,因此说腾讯唯一的核心能力就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网络,再由此出发,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生活服务,使得腾讯逐步成长为一个帝国。

第三,它的五位创始人,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一支稳定的、可靠地创业团队也是腾讯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四,马化腾善于克制,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在Sp业务飞速发展之时,马化腾一直对Sp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态度,腾讯相继投入游戏、门户等业务也与内心的恐惧有关,在危机的时刻,成功摆脱了对中国移动的“入口”依赖,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两个移动门户。当时同样依赖Sp业务大发其财的TOM等公司,现在已经进入历史的尘埃里了。有趣的是,当国有的电信运营商用政策管制的手段,将腾讯和其他的互联网企业阻挡在门外的同时,它们自身其实也“自我阉割”了创新进取的动力。中国联通甚至出现了亏损,实在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第五,敢于自我革命,在内部形成了内部竞争的局面。微信就是最好的佐证。这方面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不再多说。

最后,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的企业除了33%的努力、33%正确的方向、33%优秀的产品外,成为一个帝国样的企业,其成功还有1%最神秘,也是最重要的----运气。要说努力,多少同时期的创业团队不比腾讯懈怠,要说方向,互联网社交有多少企业折戟沉沙,要说产品,看看腾讯有多少竞争对手的产品绝不比腾讯的逊色(而且腾讯的抄袭----腾讯自己说是后发制人,也是业界著名的),就知道这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伟大的企业往往有神秘的运气,腾讯在创业初期,多少次处于生死边缘,尤其是偶然闯入的MIH成功向腾讯注资,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的那一幕,不得不说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包括腾讯的很多竞争对手的自然消亡。其实阿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包括当年易趣创始人邵亦波离奇的退出互联网业界,也是阿里的运气因子在作怪吧。当然,运气也是实力。

读书笔记《腾讯传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海明威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