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他“面如重枣,唇若图脂,丹凤眼,蚕卧眉。”相貌堂堂但感觉表情永远是很严肃的,不仅武艺超群,能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还非常勇敢,刮骨疗毒不怕疼。真是所向披靡!尤其是在战斗中,一副骁勇善战的样子,十分威猛。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都很令我钦佩。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关羽忠于当年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拒绝了曹操的封侯赐爵,为了寻找大哥刘备,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关羽讲义气,不管谁对他好,他都会知恩图报。赤壁大战曹操大败,逃跑到华容道,关羽为了报答曹操义释了他。所以,现在许多庙里都供奉关公的神像,这使他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千里走单骑,过五关、崭六将”闻名遐迩。关羽为了见到他的兄长刘备并为了保护好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单刀赴会”。

而现在的我们就是:忠,是忠于师长、忠于工作;义,是守道义、讲信誉;勇,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见义勇为,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我们这个社会上,虽然也有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是,还有更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背信弃义,伤及无辜。当你为了一己私利而立场不坚定时,多想想关羽吧,或许你就会迷途知返,悬崖勒马。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吕布


吕布,为人英勇无敌,但见利忘义,目光短浅,有勇无谋。吕布第一次在演义中亮相的时候就很是高调,原本是丁原义子,后被董卓收买,杀了丁原,做了董卓义子。在汜水关与十八路诸侯作战,大战刘关张三人。后来又与董卓产生矛盾,刺杀董卓后占据徐州。后被曹操打败,在白门楼被曹操处斩。
吕布武艺高超,三国中有许多武艺高强的武将,但吕布决属第一。在与许多将领的交战中往往是“只一合,刺于马下”,刘、关、张三英联战吕布,也不过是个平手。但他有勇无谋,言而无信,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他还见利忘义。丁原、董卓作为他的义父,最后都被他杀了。刘备在他最困难时收留他,反被他恩将仇报夺了徐州,最后他却被曹操所杀,也许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但不是三国第一人。我们感慨吕布。叹息吕布,甚至崇拜吕布,但是千万不能学习吕布。自私的人或许有人们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不要忘了他为什么会自私。是乱世的背景?是利益的贪婪?还是人性本就自私?不,一切都只是因为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信念有所不同。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一个人自己的本质和追求,一个人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处于一个乱世,决定了他是否配做英雄。

读书笔记之《三国演义》


自知道有《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后,我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书来。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非浅。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书笔记之《骆驼祥子》

读三国演义有感之赵子龙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听到这句话,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是谁了,他就是我的偶像—赵云,他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勇猛的武将。在刘备还微不足道的时候,他便放弃高官厚禄,不图所求的跟随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努力帮刘备渡过重重难关,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刘备,他虽然不像关羽和张飞那样和刘备称兄道弟,可他对刘备也是毕恭毕敬,忠心耿耿。他既没有关羽那骄傲的性格,也没有张飞那暴躁的脾气,对主子和军师也言听计从。他虽是为武将,却给人感觉温文尔雅。在三国那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他的武功也是数一数二,并享有“武神”的美称。曾经我在书上看过,据说赵云病逝以后,有人给他检查身体时,竟然发现他身上没有一个伤痕,当时我真的非常惊讶,想来他武艺的高超是不言而喻的。
大家可能都有听说过长坂坡之战,刘备和曹操打仗,刘备被打得溃不成军,兵慌马乱中,和家人走散,没人敢答应救下他们,刘备的军队陷入了愁云惨雾中。而这时,赵云自告奋勇要去救下他们,他单枪匹马进入曹操的领地中,万幸的是,并没有碰到曹军并成功救回甘夫人,后来,又遇上小皇子阿斗,正要把他带回刘备军营处,而这时,却碰上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换作别人,早就瘫软在地了,可他没有,他目光坚定,表情严峻,手紧紧地握着长矛。突然他一夹马肚,像根锋利的稚子,刺进曹操浩浩荡荡的挡路大军,他手中长矛一刺,人立刻就倒了一片,他又一扫,一排人就全倒下了,他挥舞着长矛,横竖穿插,无懈可击,曹操的人马像蝼蚁一般,一片一片的倒下,尸横遍野,到最后,他所到之处,士卒都不敢上前,往后退了好几步,他冲出重围,骑着马扬长而云,曹操人马只好望洋兴叹。

看了这则故事,我感慨万千,他身上有太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忠诚,他的坚定,他的永不退缩,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他。所以,遇到什么难题,我都会咬咬牙挺过去,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学会他那份坚定,那份忠诚。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赵云


赵云戎马一生,枪霸天下,文武双全,骁勇善战,胆略过人,英俊潇洒,“白马将军”赵云首次出场就是威风八面,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相比武圣,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云原效力公孙瓒,因见其无远大志向,改投刘备。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

赵子龙曾一人挑战河北双雄颜良文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轻取桂阳,老迈之躯力斩五将,位列五虎上将,一条钢枪独步天下“七探盘蛇”,“落地金钱”曾经在新野“砖打许褚,血溅张辽,吓退曹洪”,保刘备于甘露寺招亲,截江夺阿斗奠定西蜀,百步穿杨射船篷救孔明回荆州,颇有谋略,文武双全。

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

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应是秦城之中的郭伯雄、徐才厚之榜样。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之桃园三结义》 郭子钰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章:桃园三结义。它讲的是:在东汉未年的时候,张角领导农民起义造反。刘备、关羽、张飞在这时相遇,这三个人意气相投,便结拜为兄弟,共同谋化恢复汉室,保卫国家的计划。

刘、关、张三个人能结拜为兄弟是因为他们都讲义气,义就是义气,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气概。不仅有义,他们还志同道合,他们一心想从军,各自施展才华,想要报孝国家。这告诉我们:如果想有一番事业的话,就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为了义气不能相互包庇朋友的过错,而是要敢于指出朋友的错误,帮他改正。义是在法律道德准绳范围的义,不能因为义而触范法律,那就不叫义了,只有为朋友做好事才是义。义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比如:在班里有同学不会这道题,你不去嘲笑他,而是去帮助他,这就叫义,这就是生活中的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00字之赵云


赵云,是罗贯中眼中的大英雄,那他对赵云的描写是否属实呢?先来看看《三国志平话》对他的评价。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讲史话本,是元代较为经典的书籍。对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影响。但赵云在《三国志平话》中并不突出。恩封五虎将军不说,就连武力排行榜也排在末位。综合实力不如张飞。原文是这么说的:张飞曰:“甚人溺战?赵云出马持枪……赵云气力不加,败回马本阵里来。”从中可以看出他与张飞的差距。

但在《三国演义》中却不这么说,第五十二回中,赵云和张飞均向诸葛亮提出自己可以带领三千军夺取桂阳。但诸葛亮同意了赵云的请求,同时赵云也成功夺取了桂阳。那么,如果按照《三国志平话》的说法,赵云的武艺排在末位(张飞武艺排行榜排在第三位),诸葛亮为何不让张飞夺桂阳呢?当然,不排除说诸葛亮认为夺桂阳不必张飞出马。那么为何当张飞说自己只需领三千兵去夺取桂阳时,赵云也毫不犹豫的表示自己也能只领三千兵就能夺取桂阳?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是作者特意的“丑化”或是“美化”。所以,我找到了一本与三国时期较近的一本书——《三国志》。

《三国志》中赵云的故事都有在《三国演义》中提到,如“单骑救主”、“截江救主”、“被刘备封‘虎威将军’”等。甚至罗贯中还给赵云“加戏”了。为什么要“加戏”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作为一部小说,为了剧情的发展需要,可能会对其添加或是夸张描写;其二,罗贯中个人明显有拥刘反曹的倾向,一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人物加以歌颂,比如赵云、诸葛亮等(相较而言,赵云与《三国志》中描写的相似度还是挺高的)。

《三国志》是目前研究三国历史信度较高的一部“正史”,其作者陈寿出生便是三国时期,蜀国灭亡时他三十一岁。《三国志》在当时算是属于“当代史”,很多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所以较为真切。但因时代近,很多事很难客观看待;同时,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导致不真实性。

那么,赵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真相只有一个。 还要我们继续考证,让我们期待史料挖掘的更新,使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历史!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赵子龙单骑救主


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考级书名字叫做《三国演义》,其中令我最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第十八篇,赵子龙单骑救主。

这一篇讲述了赵云从四更时分起,与曹军残杀,往来冲突,一直杀到天明,找不到玄德,又将玄德的家小丢了,心想道:主公将甘、二夫人及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现在失散在乱军之中,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主公?不如去决一死战,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主母及小主人!四周一看,见只剩三四十个骑兵跟随。这赵云顾不了许多,纵马在乱军中寻党。那时,二县百姓,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而走的不计其数,号哭之声震天动地。赵云正走时,见一人卧在草丛中,细一看,见是简鹰。赵云急急问道:看见两位主母没有?简鹰说:二主母丢了车仗,抱着阿斗奔跑。被一将刺了一枪,跌下了马,马被夺走。我争斗不得,所以卧在这里。赵云将跟随骑兵所骑之马,借一匹给简鹰起坐一起去救主母,最后救回了主母。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有困难要互相帮助,如果别人有困难你不帮助别人,你有困难别人也不会来帮助你的,所以困难要互相帮助。

读《三国演义》札记[图]


“讥王新城吊庞士元诗,以落凤坡为题,不知‘落凤坡’见习凿齿《襄阳记》,非小说演义装点之词也。”

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559页,引《随园诗话》论作诗不可用小说,又引严元照《蕙櫋杂记》讥渔洋用落凤坡事。其实,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六,已有一条及之,早于严元照;钱先生仅引《柳南续笔》卷一讥渔洋文用“生瑜生亮”。

叶廷琯《吹网录》卷五“柳南随笔续笔有应订正处”条,则为渔洋作了辩护:“讥王新城吊庞士元诗,以落凤坡为题,不知‘落凤坡’见习凿齿《襄阳记》,非小说演义装点之词也。”

我因为好奇心,遍检清人校辑的《襄阳记》《襄阳耆旧记》,结果一无所得;又翻今人的《校补襄阳耆旧记》《襄阳耆旧记校注》,也不见“落凤坡”的影子。不知叶氏所读,是什么人间异本?“自惭陋不之知”,姑记于此,俟博雅者之教。

连环画《三顾茅庐》 杨青华 绘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曹操在华容道,对关羽说:“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按,庾公之斯事,见《孟子·离娄下》:“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春秋》并无此事,惟《左传》襄公十四年云:“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二子追公,公孙丁御公。子鱼(庾字)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射两軥而还。尹公佗曰:‘子为师,我则远矣。’乃反之。公孙丁授公辔而射之,贯臂。”所记似乎是一件事,但具体情节迥别,人名也小异。

曹操把《孟子》误成《春秋》,典用的也不切,大可以嗤笑;不过,话又说回来,丢魂失魄之际,还能记得起《孟子》,也够难为他的了。——怪不得他自诩“老而能学,惟吾与袁伯业”。我不明白的是,熟读《春秋》的关将军,何以于此“巨谬”,毫无察觉,一声不吭。莫非云长读《春秋》,也只是附庸风雅,“遮遮眼”而已?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刘备“三顾草庐”,见诸葛家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固非杜撰,而确是诸葛文字,只小有不同;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见《诸葛亮集》)而诸葛之语,也有所本,见《淮南子·主术训》:“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七修类稿》已经指出过的。

又第八十五回写刘备“遗诏托孤儿”,其遗诏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这话也是真的;其本诸《淮南子·缪称训》,则尚无人指出:“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按,《三国志集解》引何焯说,以二语本《易·系辞下传》《新书·审微篇》)

刘备一生,虽说“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不甚乐读书”,死到临头,才劝自己的儿子:“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不过,他家的《淮南子》,必定是寓目的。

刘备托孤之时,谓诸葛亮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吕思勉读史札记》第四三二则拈出《三国志·吴志·张昭传》注引《吴历》载孙策临亡,托弟权于张昭,所说类似之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来加以比较,“互为发明”;并认为:“世皆以为豁达大度、推心置腹之言,实亦不然也”。

按,清桂馥《晚学集》卷五《书蜀志诸葛亮传后》:“胡冲《吴历》云:‘孙策临终,以弟权托张昭,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此与先主之言,正自相同。其所以为创业之英主与。”所引相同,而先鞭早着。吕氏《复顾颉刚书》尝叹前人考证之作,散落不易寻觅,如西人所言:“研究一事一物,往往从头做起,转较搜集昔人已成就者为易。”(见《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九)其必不知桂馥文,而有此闇合,否则这条短札,可以不作了。

首次徵引及桂馥,或为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后来田余庆《蜀史四题》之“刘备托孤语”一节(见《秦汉魏晋史探微》),又作过专门讨论,所据的文献,大抵即本于周。并且,与周书相同的,也没提吕氏《札记》。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曹)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三国演义》第一回写曹操出场,就说到此事。

 按,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二“王韶罔上陷老成”条:“郭逵为西帅,王韶初以措置西事至边,逵知其必生边患,用备边财赋连及商贾,移牒取问,韶读之,怒形颜色,掷牒于地者久之,乃徐取纳怀中,入而复出,对使者碎之。逵奏其事,上以问韶,韶以元牒缴进,无一字损坏也。上不悟韶计,不直逵言。自后逵论韶,并不报,而韶遂得志矣。”所用之计,与老瞒之所为,如出一辙;是否有意的仿效,不得而知。来源: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随笔40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三国演义随笔400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三国演义随笔400字1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读完刘禹锡的《蜀先主庙》,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巧妙的《空城计》、阴险的《借刀杀人》、令人敬佩的《刮骨疗毒》

再次翻开《三国演义》,书中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深深的感染着我,仿佛有一股暖暖的历史长河流进我的心扉,《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历经各种波折,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最终司马炎统一了中国。这本书不仅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荒淫腐败,还赞扬了各方豪杰敢于反抗的精神,更使我们初步的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号称卧龙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次诸葛亮率军讨伐魏国,连连获胜,不料传来战略要地街亭失守的消息,诸葛亮正要撤退,只见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向西城杀来。诸葛亮镇定自如,下令让军士装作老百姓,清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悠闲地弹起了琴。司马懿率军冲到城下,见这般模样以为城中有埋伏,连忙撤退。读完《空城计》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行事。

合上《三国演义》的书页,关羽、张飞和各路英雄豪杰的事迹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向播电影似的回放着,同时在我的心中油然生起了一份敬佩之情。

三国演义随笔400字2

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 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每阅读一次,我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让我收益匪浅。

三国演义随笔400字3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着。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直到天下归一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了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情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二十万追兵,还缴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随笔400字4

读完了四大名着其一《三国演义》这本书,可真是感慨万千!此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对这本书中的一些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也对一些人物产生了鄙视之情。

赵云:他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所敬佩的一个人。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几次冲锋陷阵把小阿斗从死神的手中拽出来;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他真的不愧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称号啊。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曹操写成奸诈之人。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对曹操的敬佩之情。曹操,善用人才,记得当时典韦因为就曹操而英勇牺牲了,曹操在给他奠基时,哭得泪流满面;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在他这里,使我知道了做人要善用人才,要有谋略,要有胆识,还要时时刻刻听从好的意见。

刘禅:在我记忆的脑海中,他从来都是一个昏君、懦夫。是谁,把蜀国双手献他人?是他,刘禅。是谁,在国家灭亡后还喝酒作乐?是他,刘禅。我打心眼里瞧不起他,绝对不做像他那样的人!

吕布:我认为他是一个贪财,贪色的人。他和董卓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从他的结果来看,这样子的人最后果真没有什么好下场。看来,做人也一定要刚正不阿、正直呀!

相信《《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