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一)

新学期的教师培训,我们观看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缩影。

通过观看电影,我觉得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片子里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

通过观看电影,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那一份天真在一点点的流失,想到这里我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其实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然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自居的扼杀了孩子的天真,孩子被关得像小大人似的,如果孩子无拘无束,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会被斥之为不懂事。为了孩子更好的快乐成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宽松些,开放些,还孩子的天真,让他们自由表现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通过观看电影,影片中让我最深刻的是,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我觉得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游戏环境,不要过多干顶孩子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扮演感兴趣的角色。游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活动。没有压力和负担,使幼儿感到满足、自信和成功的喜悦。曾经有人说 "只学习不玩耍,多聪明的孩子也变傻".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变傻,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交流能让我们大家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

我觉得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做一名有爱心、责任心老师。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而且要关注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但是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孩子的理解、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教他们的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反复去做的,很多话也是要不断重复的。比如:一些很简单的事,见到老师要问好、不要随便丢玩具、上课讲话要举手等等。这些事情都很琐碎,每天都要强调,不要觉得烦,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只有老师多督促,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转眼间我工作已经五年了,短短5年的时间瞬息闪过,对我来说,却有着颇多感悟!我渐渐地悟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做好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在园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始终以"真正平等关爱每一名幼儿,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作为工作宗旨。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幼儿、团结同志,深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其次,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也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教师应该信任幼儿、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

我觉得在工作中,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细微处入手,在孩子们吃、喝、拉、撒等一系列琐事中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享受着世界上最纯洁、最烂漫的快乐。将心比心,理解家长,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放心、安心、开心。为了今天的幼苗成为明天的栋梁,让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争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回忆我的童年——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二)

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这句勾起了我许多回忆的话语,"这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确实,我从他们身上看见了诸多我童年时的影子。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一批孩子从刚进学的第一天到幼儿园毕业的这段时期间的最为真实的表现,它将这个影片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部分交替穿插播放,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表现和差异就可以显而易见了。

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便是在本真条件下对小朋友的提问。镜头中我们甚至找不到采访者的相貌,有的只有她的声音,这样就把画面完完全全地留给了孩子们。采访者对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好比编者闻道"你知道我爱你是什么意思吗?"镜头真是地记录了孩子的第一反应和回答,我们才得以看见各种充满了童真的答案,有个小朋友不假思索的就答道"就是我抱你".看到这儿的我们笑倒了一大片~

我想给观众留下深刻映像的,肯定是老师说起无数次的这句话"马玉兰你又害人啦!"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就达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让观众在影片放结束了还可以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还能想起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最令我动容的一幕场景,平日里专门爱欺负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男孩,打人与被人打是他的家常便饭且构成了他幼儿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就这样一个十足的小恶霸,在周末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寂寞地坐在传达室里,东张西望,焦急地等着最后前来的妈妈,坐立不安的神情活生生的勾勒出了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实质是缺少亲人的关爱,是想引起大人对他更多的关心。

《幼儿园》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背景音乐了,《茉莉花》的旋律在影片播放过程中不时地响起,这样一来打破了纪录片播放的连贯的节奏,让它有起有伏,有紧凑有舒缓。另一来背景音乐的奏起,也给观众留有了可以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只在看纪录片,或许不思考的话,纪录片看完了,除了看的时候的几声哈哈大笑,留下的也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中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其实也真实的折射了一个家庭,折射了一个社会。一组最为明显的体现了家庭教育差距的对比就是,一个是班级里的小霸王,揍人、动辄就把同学打到出血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在看到同学受人欺负后主动把自己碗里最好吃的肉夹到了他的碗里的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不正是折射出了这两个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与差距吗!

从现在而言,这部纪录片它拍的正是我们自己,从长远意义而言,它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变成影片中的小霸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微型世界里的简单与深刻—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三)

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掩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罗曼·罗兰

纪录片《幼儿园》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简单的点点滴滴,纯真的喜怒哀乐,可爱的让人大笑不已,却又带着凝重去回味。它以独特的影像叙事手法缓缓地将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展现出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温柔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人深省。该片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力作。他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用14个月拍摄了5000分钟的素材,2004年3月修改并完成,剪辑后的近70分钟较完整地展现了一批儿童的生活与思想状况。2004年6月,该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 同年12月,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贯穿《幼儿园》这整个纪录片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片段,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有很少的字幕说明,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但生动、真实、自然、细腻的画面,孩子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从最初与父母分开来到陌生教室的不舍与不安,到吃饭洒了一身,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成个死结,闹矛盾打架……老师和家长都只是淡化的身影,唯有孩子是片子的主人公,孩子纯真富有活力的每一天被导演巧妙地串联起来,充满童趣。内涵丰富的画面语言承载了一切,这种纯客观的表现让纪录片显得愈发真实,比解说词更有说服力,起到了类似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片子中有两种色彩的交织,一种是彩色,展现孩子简单的日常生活,这生活总是喧闹的,充斥着笑声、哭声和叫喊声,是最常态的东西;另一种是褐色,是孩子心灵的独白,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去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那是宁静的,不易察觉的深刻。起初,褐色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心算班优等生回答算术,之后慢慢开始出现问答,问题变得比较深刻,不再是有固定答案的算术题,而是具有多种答案的社会问题,而处于纯真喧闹阶段的孩子们却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虽然年幼,他们却已是能够独立思考、发表深刻见解的小思想者了。两种色调中这种喧闹与寂静的对比、简单与深刻的对比贯穿始终,这样的反差不但表现了孩子纯真与深沉的并存,也使得全片在色彩更替中富有活力,在情节起伏中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以利于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

音乐是《幼儿园》的一个构成要素,表现为多次出现的口琴以及童声合唱的《茉莉花》,片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八次之多。片子以口琴缓缓吹出的音乐开始,也以其结束,简单质朴,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如泣如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片子结束了,口琴的旋律似乎还不绝于耳。童声合唱的《茉莉花》作为主题曲多次在片中响起,优美、舒缓、单纯,传达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茉莉花,通常是小巧、洁白、芬芳,这种意象跟孩子的形象完全契合,这首歌就如同对孩子的歌颂,缓缓诉说,满腹深情。在片子前面部分童趣盎然的场景里,《茉莉花》清脆、欢乐,映衬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后来音乐逐渐变得有种凝重之感,孩子的忧伤是那么令人动容,那个永远最后一个留下等待家长的孩子,东张西望,眼神里的焦虑和急迫一览无余,这时候《茉莉花》舒缓的响起,显得沉重,小小的茉莉花似乎散发着淡淡的愁绪,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一种共鸣。

全片以时间的推进为导向,涵盖了孩子从小班入学直到大班毕业的过程,整部纪录片的节奏缓慢,以长镜头为主,为突出孩子的心理特征,也采用了不少特写镜头,盼望家长前来接自己时张望期待的眼神,睡觉时自然伸展的小手等等,这种细节性的展现更能唤得观众温情的疼惜感。全片色彩明亮,在情节过渡时加上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正如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而模糊的镜头处理,让人置身梦境般的世界。结尾处毕业班的孩子一起拍照,将孩子定格,然后使用了一连串的叠化镜头,将这些孩子在成长岁月中的某个镜头回放,一个个镜头缓缓地重叠和切换,彰显着浓浓的深情,给人一种绵延不绝的留恋之感。

片首出现的是这么两行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短短不到二十字,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这句简单的话语其实蕴含了本片的主题:关注孩子的成长。这部片子用简单去诠释了深刻,欢乐中蕴含着忧虑。传播文化研究学者董子竹说:片子整体感非常好,看似杂乱,却在不经意的结构中,延伸着主题,它穿越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直抵生命层面。他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导演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该片虽然只记录了幼儿园这个狭小空间里的生活碎片,折射出的却远远超越于此。

在成人的观念里,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孩子总是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然而孩子内心世界却往往被忽略了。不错,他们往往是喧闹的,可是他们也会安静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俨然小小的哲学家,能够发表出人意料的精辟评论。孩子在时间流逝中悄无声息地成长,世界观、人生观日趋成熟,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孩子在成长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老师和传播媒介的影响,看待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也在此过程中慢慢形成。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电视、电话、电脑等新生事物逐渐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得以了解各种新闻事件,了解世界风貌。他们的认知领域得到了大大地拓展,这也让他们得以更快地成熟。

家长和老师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幼儿园更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承载着教育的重任。因此他们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孩子,推动孩子的健康发展。片中老师的表现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而间接折射出的家长的言行更让人忧虑。有些孩子的话让人哑然失笑,一个男孩说他的父母都很忙,妈妈整天忙着去做美容,爸爸忙着请人吃饭,他天真的说着,我们却感到一丝沉重和无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享乐的追求,对权力的向往,对金钱的崇拜,让很多东西都变得扭曲。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灵抚慰,而孩子却用似乎洞察一切的漆黑的双眸看着他们。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所看到的事情,但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初级概念。孩子的思想也是成人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开飞机,丢炸弹,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日本人并不都是日本鬼子"……这些都是孩子用稚嫩的童声说出的话语,牵涉到的却是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孩子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但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已然形成,他们这样的言语汇集成当代社会群体的缩影。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有力的,好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明辨是非,怀着一颗真诚、客观、理智的心灵茁壮成长。相反,如果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呈现出这个社会灰暗世故的一面,孩子也必然会对此有着模糊的判断力,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便可能扭曲。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片尾一个老师怀孕了,她的孩子也会走进幼儿园,也会如他们一样成长起来。历史就是这样延续开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童年,童年似乎总是充满瑰丽的梦幻色彩,总与天真、纯洁、可爱这样的形容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追忆过去的时候,童年就是最美好的象征,是一个虚化了的多彩的梦。然而,我们在亲近自然,释放天性的同时,会仔细地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身边的成人,我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连成人也回答不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向成人蜕变的过程里,反而丢失了那些纯真的好奇,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的执着。我们懂得了人情世故,懂得了社会规范,说话需要三思,做事不可鲁莽,我们天性中的自由和奔放受到束缚。看到《幼儿园》里那些孩子,我们不禁会想起从前的那个自己,会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在课堂上认真跟读,也会好奇地打量一切,追着父母问来问去,乐此不疲。

现在的孩子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才有越来越高的"减负"呼声。我们80后的童年还是非常轻松的,与自然亲密接触,沙里爬水里走,而近些年培养才能和学识越来越从娃娃抓起,不但是初高中孩子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和看不完的书,就是几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被向着多才多艺的方向打造,片中的冯梦然小朋友就参加了日语、书画、心算和主持人四个特长班。现在的孩子平日上学,周末也要上学习班或者有家教上课,比起以前的我们,他们的生活更充实了,却也更累了。孩子,是需要玩乐的,适当地扩展知识是一种有效投资,可是不能过度望子成龙而剥夺了孩子休闲玩耍、释放天性的权利。

《幼儿园》表达的是真实,震撼的是心灵。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童年是人的根基,孩子最需要温情的呵护和负责的教导。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富有朝气、满怀哲理,他们需要温暖的感情依赖,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快乐健康轻松地成长,是这个社会的责任,是整个社会的希望。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起点,也是命运的一个初始。在这里,孩子的思想刚刚开始绽放,孩子的价值观念悄然确立。《幼儿园》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留下的思考空间却是无限大的,它用一个个简单真实的生活场景勾起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人性。它用经典诠释了记录精神,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识。当我们审视这些孩子,也就是在审视过去的自己,审视这个社会,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关注未来,给孩子一个纯洁、美好的生活环境,一个自然、深邃的思考氛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进步,要以孩子的成长为起点。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看完《幼儿园》,我的心情是舒畅的。这部纪录片完整的记录了孩子们从小班到中班、大班乃至毕业的过程。在看的时候,笑的同时,也勾起了我的点点回忆。
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踏进幼儿园,片子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迷茫和害怕,他们用大声哭(不一定要有眼泪)来宣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为了让家长注意到自己,宣泄自己的不满,也是用大声叫喊来吸引目光,看了《幼儿园》,我才发现原来大家小时候都一样啊,这是这个片子里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而在星期五所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来迟了,这个孩子从放学开始就都是一个人默默等待着,镜头给了他大大的特写,看的我很心疼,孩子真的很需要家长的爱护和陪伴,而且我觉得,当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得等待家长的时候,老师应该过来陪他说说话,做做游戏,这样也能减轻一点孩子的焦躁。
孩子们在相处时的单纯也很让人动容,他们的率真将每个人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他们的率真也反映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在回答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的时候很躲闪,有个孩子还说很恶心。我觉得在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不应该躲避,应该正面告诉他们什么是爱,以及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而不是一味忽视,或者给他们输入错误的观念。
还有,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也让我印象深刻,首先,男女一起洗让我很不能接受,摄像机也不该毫不避讳的直接拍摄他们的屁股,孩子们终会长大的,等他们长大以后再来看这段纪录片的心情我们应该顾及到。另外,老师给他们洗澡给我的感觉太粗暴了,好像就是为了速度而不顾他们的感受直接拉到淋浴底下冲,小时候我妈给我洗澡时也是这样,很难受,那种感觉我至今记得,有时候耳朵里面还会进水,泡沫进眼睛里面去也很难受。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一切都要观众自己去揣摩、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不同的场景想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也好似在呼唤我们停下脚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这世界,陪伴他们成长。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3篇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一)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加油!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二)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的时间里,就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刚入园吵闹着要回家,到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首先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五次。这首歌的旋律柔美并富于变化,被运用在孩子们不同的阶段,配合着画面引发人们心底的无尽无奈何感伤。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加了电影细腻悠长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电影主题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除了配乐外,《幼儿园》也巧妙的运用了同期声。通过采访和现场拍摄交叉剪辑,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前后的巨大变化。比如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们哭喊吵闹的声音。此时插入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的心算回答,接着声音又换回小班,一个孩子大声哭泣,另一个被拖进幼儿园办大门时吵嚷着的声音。

当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从众多镜头中精心删选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相对而言,室外的镜头运用的较少,并且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唱歌的场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听见他们做游戏时喊的口号和高兴随性的笑声。这种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观众在观看这些镜头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导演的用心。

纪录片《幼儿园》以独特的表现手段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它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手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而且更让我们学习到了拍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各种技术手段。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5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要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并且常常发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娇生惯养的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地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随意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导演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这也像极了这个大社会,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求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会大方地分一个肉丸子给同学;会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会说在四岁时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会摇头晃脑地说幼儿园永远是春天...他们是快乐的,而观看他们的我们在慢慢长大变成熟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童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不同年龄段的看这部纪录片看到的找寻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80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15200314201 广电1512 洪天予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系列3篇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系列3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1)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观看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影片真实记录了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一些生活片段。看完影片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更多感想。在成人眼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简单的,大人们经常说一句话:小屁孩,懂什么?其实不然,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不能仅仅从普通的视角去观察,而是要从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去观察。这部影片选准了观察的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整部影片充满童趣,令观看的老师们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成人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高个子小朋友不小心将矮个子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多么可爱的托词。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被问到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时,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长这么高的。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连续地大声说:我早就会画啦,我早就会画啦,老师!我早就会画啦看那样子,他是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表现的机会啊。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我要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表现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过了很久,他终于穿好上衣,可是,讨厌的纽扣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几乎又要哭起来。看来小家伙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发一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把一个鸡蛋剥了皮,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那一幕真让人感动。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调皮的男孩打破了鼻子。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旁边一个小女孩,不声不响地从自己碗里舀起一个肉丸子给了小男孩。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2)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3)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模板9篇)


认真观赏之后,总会被作品深深折服。 总结一下,写一份观后感,是十分必要的,观后感中一定要将自己观看的感受做好细致的阐述,从哪些角度可以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下面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1】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观看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影片真实记录了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一些生活片段。看完影片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更多感想。在成人眼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简单的,大人们经常说一句话:小屁孩,懂什么?其实不然,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不能仅仅从普通的视角去观察,而是要从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去观察。这部影片选准了观察的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整部影片充满童趣,令观看的老师们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成人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高个子小朋友不小心将矮个子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多么可爱的托词。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被问到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时,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长这么高的。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连续地大声说:我早就会画啦,我早就会画啦,老师!我早就会画啦看那样子,他是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表现的机会啊。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我要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表现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过了很久,他终于穿好上衣,可是,讨厌的纽扣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几乎又要哭起来。看来小家伙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发一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把一个鸡蛋剥了皮,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那一幕真让人感动。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调皮的男孩打破了鼻子。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旁边一个小女孩,不声不响地从自己碗里舀起一个肉丸子给了小男孩。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2】

看完《幼儿园》这个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大。纪录片的开始就是孩子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与父母分离的场面。许多的孩子都不愿意离开父母,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长时间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的比较焦虑。纪录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与父母分离时不断地哭闹。

在幼儿园的第一顿饭,有一个小女孩的饭泼了,但是她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冷静地看着自己满身的饭菜,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向老师求助。由于长时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小孩子们都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第一天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还有的男孩哭闹着“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饭的时候还依然叫喊着“我要回家”。但是难熬的第一天过去之后,小朋友们就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小伙伴的相处变得融洽,即使小男生们之间会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为,但是还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视频中就有一个小男孩在午睡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还有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着自己的鞋子。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自理,还学会了相互照顾。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要关注时事,在说到“9.11”事件时,那个小男生还表现出怜悯之心,对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

还有就是孩子们单纯的心灵是那么的可敬。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当记者问一个小朋友“快乐、钱和,选择哪一样给自己做礼物”的时候,小男生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快乐,他说“钱是买不到快乐的”,看来还是小孩子比较单纯,没有被凡尘污染。

还有就是在看中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有一个小朋友则说出自己的观点。“童言无忌”,那个小朋友并不看好中国队,确实中国足球队并不优秀,小孩子并没有盲目的支持中国队,而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时间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缺少的。有一个小女生在对日本这个我们曾经的宿敌做出评价时也是很客观的,她能够正确的认识中日之间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并没有像某些极端的人那样将日本人一视同仁,都将他们看做中国的敌人。

小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即使他们的年纪还小,但是他们还是有着对这个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3】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会心酸,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处于象征性段的幼儿,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身示范一下呢?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4】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想了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独自流泪的样子,虽有心疼但心里总会想,老师这么爱你们,到幼儿园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起玩,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和食物,为什么还要哭得那么伤心呢?还不太理解家长为什么送孩子来上学看到孩子哭泣时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时就在想,家长就不能狠点心说走就走开,或许孩子也不会这么长时间的伤心,老师也能轻松一点。

今天看到纪录片里一个小男孩刚入园时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种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妈妈的坚持,我的心里很酸。我就在想3年后我的宝宝入园时发生这种状况我是否还能那么的坦然,是否还能那么轻松的离开?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我舍不得。这时,我能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当时离开妈妈的那份不安和焦虑,感受到妈妈离开孩子的那份不舍和不放心。

宝宝百天的时候我和老公把宝宝抱到我们幼儿园,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现已升为月亮班,看到孩子见到我叫我小语老师的那种兴奋,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是那么的纯真,给予我感动!回想过去的一年里对他们的一些严厉,我的心里很是内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岗位的时候,我将会多了更多的宽容与关怀,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宝宝的到来让我成长,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这也是我的功课,需要我去学习和调整。不仅要调整我的时间,更要调整我的心态。不仅要学习怎样做好一个妈妈,更不要忘记学习做好一个妻子,因为我先是成为一名妻子之后才成为一名妈妈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5】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6】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7】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8】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慢慢的形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而小班却是以《请你跟我这样做》开始了第一节课。

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许多成人的关爱,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孩子内心的恐惧、愤怒、渴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呢。也许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感受吧!集体洗澡时的场景,让人看着那样的揪心,满头满脸的肥皂液,让孩子崩溃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乐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洗澡在孩子心里产生的恐惧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体验。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与难过。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孩子回答:“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父母把所有事情都会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当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盼来了周五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刻时,第一位进入教室的妈妈没能让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动,没能看到那份久别的亲吻和拥抱。而孩子此时的那份高兴、激动、委屈、难过都融入到了刹那间崩溃的眼泪里。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了,但是又并不完全懂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孩子带走,在他们的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的,饭要吃,就是会回来的晚些。户外活动就是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特别开心,对他们来说,不是总能有那么多自由时间玩耍的,自由玩耍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的少而珍贵。张以庆导演以模糊的镜头给了观众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们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样“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怎么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孩子,要孩子给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集体教育,过多的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

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张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语言?原来他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为了迎合成人,他们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看似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没有人关注那个打人小朋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老师说“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没有人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奋起反抗,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了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片子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师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椅子,接下来的时间他都是在于这个椅子做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与实际行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找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秘密,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这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过成人给他无条件的爱,更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们又怎能回答出什么是爱呢?

《幼儿园》这部记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9】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幼儿园》观后感


《幼儿园》观后感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幼儿园》的片头字幕,《幼儿园》,一部引来无数叫好也带来了不少批评声音的纪录片。 
《幼儿园》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将情节主线分为两条,一条记录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一条则是摄制组人员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两条线索在发展中也有一定的融合和补充。片子以第一条线索为主,导演并没有表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童年的无忧无虑,而是一反常态地记录了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甚至展现了一个与我们固有印象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正是这种独到的视角打破了人们的概念化想法,为片子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第二条线索看似是对第一条线索的打断,但这种打断让结构更丰富,情绪更完整。在第二条线索中,孩子们的回答充分暴露出成人社会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孩子们对国足、日本人、9.11事件的看法都显露出他们身上的某种成人角色。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向人们诉说,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儿童的世界并不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导演没有拍摄孩子们做游戏、讲课这些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东西,用张以庆自己的话说是这虽然是幼儿园最主要的东西,但是他有教学大纲,很容易拍得概念化,由此可见导演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
张以庆的拍摄手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幼儿园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都是久远的。幼儿园里的孩子终将长大,他们最后也变成了我们。

幼儿园参观观后感


幼儿园参观观后感
今天我和其他两位家长有幸被邀请参观幼儿园半日活动,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可以让我近距离的亲近孩子们,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快乐,更深刻的体会到老师们的辛苦和不易。
8:30我来到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分区活动。他们三三两两在一起非常开心,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画画,有的在贴纸,有的在做手工,他们都很认真。 9:00左右老师召集小朋友们询问刚才你们都做了什么,小朋友们都踊跃参加,上台演说自主做了什么,台下的小朋友认真的倾听,小朋友讲完后大家都会给予掌声和鼓励。我非常认同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而且学会有效沟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9:15左右老师说:今天值日生去工作,今天值日的孩子们井然有序的去工作,擦桌子,搬椅子,拉袖子,检查小手,孩子们都那么熟练和默契。如厕、洗手、喝牛奶、放杯子,每个孩子都主动自觉地把杯子放回到指定的位置井然有序。女儿以前在家的玩具到处都是,都要大人帮忙收,自从上了中班以后,女儿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都是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放回原处,还会主动帮我做家务呢!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
9:30家长进课堂高一雯妈妈给孩子们上圣诞节的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笑声不断。随着一声圣诞老人来发礼物了,高一雯爸爸扮演的圣诞老人拿着一大袋子礼物缓缓走来,别提孩子们那兴奋和高兴劲了,高妈妈带来了自制的糕点,还教大家做圣诞帽,感谢高爸爸和妈妈为宝贝们做的一切!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小时,深刻的感受到老师们的辛苦,他们用细心、耐心、爱心培育着孩子们,让孩子茁长健康成长。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高三观后感(三)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观后感《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