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3篇。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3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一)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加油!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二)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的时间里,就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刚入园吵闹着要回家,到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首先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五次。这首歌的旋律柔美并富于变化,被运用在孩子们不同的阶段,配合着画面引发人们心底的无尽无奈何感伤。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加了电影细腻悠长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电影主题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除了配乐外,《幼儿园》也巧妙的运用了同期声。通过采访和现场拍摄交叉剪辑,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前后的巨大变化。比如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们哭喊吵闹的声音。此时插入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的心算回答,接着声音又换回小班,一个孩子大声哭泣,另一个被拖进幼儿园办大门时吵嚷着的声音。

当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从众多镜头中精心删选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相对而言,室外的镜头运用的较少,并且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唱歌的场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听见他们做游戏时喊的口号和高兴随性的笑声。这种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观众在观看这些镜头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导演的用心。

纪录片《幼儿园》以独特的表现手段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它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手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而且更让我们学习到了拍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各种技术手段。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一)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看完《幼儿园》,我的心情是舒畅的。这部纪录片完整的记录了孩子们从小班到中班、大班乃至毕业的过程。在看的时候,笑的同时,也勾起了我的点点回忆。
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踏进幼儿园,片子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迷茫和害怕,他们用大声哭(不一定要有眼泪)来宣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为了让家长注意到自己,宣泄自己的不满,也是用大声叫喊来吸引目光,看了《幼儿园》,我才发现原来大家小时候都一样啊,这是这个片子里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而在星期五所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来迟了,这个孩子从放学开始就都是一个人默默等待着,镜头给了他大大的特写,看的我很心疼,孩子真的很需要家长的爱护和陪伴,而且我觉得,当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得等待家长的时候,老师应该过来陪他说说话,做做游戏,这样也能减轻一点孩子的焦躁。
孩子们在相处时的单纯也很让人动容,他们的率真将每个人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他们的率真也反映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在回答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的时候很躲闪,有个孩子还说很恶心。我觉得在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不应该躲避,应该正面告诉他们什么是爱,以及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而不是一味忽视,或者给他们输入错误的观念。
还有,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也让我印象深刻,首先,男女一起洗让我很不能接受,摄像机也不该毫不避讳的直接拍摄他们的屁股,孩子们终会长大的,等他们长大以后再来看这段纪录片的心情我们应该顾及到。另外,老师给他们洗澡给我的感觉太粗暴了,好像就是为了速度而不顾他们的感受直接拉到淋浴底下冲,小时候我妈给我洗澡时也是这样,很难受,那种感觉我至今记得,有时候耳朵里面还会进水,泡沫进眼睛里面去也很难受。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一切都要观众自己去揣摩、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不同的场景想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也好似在呼唤我们停下脚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这世界,陪伴他们成长。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系列3篇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系列3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1)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观看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影片真实记录了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一些生活片段。看完影片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更多感想。在成人眼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简单的,大人们经常说一句话:小屁孩,懂什么?其实不然,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不能仅仅从普通的视角去观察,而是要从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去观察。这部影片选准了观察的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整部影片充满童趣,令观看的老师们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成人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高个子小朋友不小心将矮个子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多么可爱的托词。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被问到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时,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长这么高的。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连续地大声说:我早就会画啦,我早就会画啦,老师!我早就会画啦看那样子,他是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表现的机会啊。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我要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表现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过了很久,他终于穿好上衣,可是,讨厌的纽扣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几乎又要哭起来。看来小家伙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发一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把一个鸡蛋剥了皮,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那一幕真让人感动。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调皮的男孩打破了鼻子。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旁边一个小女孩,不声不响地从自己碗里舀起一个肉丸子给了小男孩。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2)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3)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5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要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并且常常发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娇生惯养的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地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随意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导演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这也像极了这个大社会,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求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会大方地分一个肉丸子给同学;会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会说在四岁时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会摇头晃脑地说幼儿园永远是春天...他们是快乐的,而观看他们的我们在慢慢长大变成熟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童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不同年龄段的看这部纪录片看到的找寻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80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15200314201 广电1512 洪天予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模板9篇)


认真观赏之后,总会被作品深深折服。 总结一下,写一份观后感,是十分必要的,观后感中一定要将自己观看的感受做好细致的阐述,从哪些角度可以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下面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1】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观看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影片真实记录了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一些生活片段。看完影片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更多感想。在成人眼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简单的,大人们经常说一句话:小屁孩,懂什么?其实不然,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不能仅仅从普通的视角去观察,而是要从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去观察。这部影片选准了观察的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整部影片充满童趣,令观看的老师们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成人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高个子小朋友不小心将矮个子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多么可爱的托词。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被问到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时,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长这么高的。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连续地大声说:我早就会画啦,我早就会画啦,老师!我早就会画啦看那样子,他是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表现的机会啊。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我要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表现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过了很久,他终于穿好上衣,可是,讨厌的纽扣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几乎又要哭起来。看来小家伙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发一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把一个鸡蛋剥了皮,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那一幕真让人感动。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调皮的男孩打破了鼻子。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旁边一个小女孩,不声不响地从自己碗里舀起一个肉丸子给了小男孩。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2】

看完《幼儿园》这个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大。纪录片的开始就是孩子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与父母分离的场面。许多的孩子都不愿意离开父母,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长时间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的比较焦虑。纪录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与父母分离时不断地哭闹。

在幼儿园的第一顿饭,有一个小女孩的饭泼了,但是她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冷静地看着自己满身的饭菜,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向老师求助。由于长时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小孩子们都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第一天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还有的男孩哭闹着“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饭的时候还依然叫喊着“我要回家”。但是难熬的第一天过去之后,小朋友们就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小伙伴的相处变得融洽,即使小男生们之间会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为,但是还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视频中就有一个小男孩在午睡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还有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着自己的鞋子。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自理,还学会了相互照顾。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要关注时事,在说到“9.11”事件时,那个小男生还表现出怜悯之心,对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

还有就是孩子们单纯的心灵是那么的可敬。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当记者问一个小朋友“快乐、钱和,选择哪一样给自己做礼物”的时候,小男生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快乐,他说“钱是买不到快乐的”,看来还是小孩子比较单纯,没有被凡尘污染。

还有就是在看中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有一个小朋友则说出自己的观点。“童言无忌”,那个小朋友并不看好中国队,确实中国足球队并不优秀,小孩子并没有盲目的支持中国队,而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时间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缺少的。有一个小女生在对日本这个我们曾经的宿敌做出评价时也是很客观的,她能够正确的认识中日之间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并没有像某些极端的人那样将日本人一视同仁,都将他们看做中国的敌人。

小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即使他们的年纪还小,但是他们还是有着对这个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3】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会心酸,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处于象征性段的幼儿,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身示范一下呢?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4】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想了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独自流泪的样子,虽有心疼但心里总会想,老师这么爱你们,到幼儿园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起玩,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和食物,为什么还要哭得那么伤心呢?还不太理解家长为什么送孩子来上学看到孩子哭泣时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时就在想,家长就不能狠点心说走就走开,或许孩子也不会这么长时间的伤心,老师也能轻松一点。

今天看到纪录片里一个小男孩刚入园时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种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妈妈的坚持,我的心里很酸。我就在想3年后我的宝宝入园时发生这种状况我是否还能那么的坦然,是否还能那么轻松的离开?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我舍不得。这时,我能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当时离开妈妈的那份不安和焦虑,感受到妈妈离开孩子的那份不舍和不放心。

宝宝百天的时候我和老公把宝宝抱到我们幼儿园,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现已升为月亮班,看到孩子见到我叫我小语老师的那种兴奋,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是那么的纯真,给予我感动!回想过去的一年里对他们的一些严厉,我的心里很是内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岗位的时候,我将会多了更多的宽容与关怀,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宝宝的到来让我成长,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这也是我的功课,需要我去学习和调整。不仅要调整我的时间,更要调整我的心态。不仅要学习怎样做好一个妈妈,更不要忘记学习做好一个妻子,因为我先是成为一名妻子之后才成为一名妈妈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5】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6】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7】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8】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慢慢的形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而小班却是以《请你跟我这样做》开始了第一节课。

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许多成人的关爱,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孩子内心的恐惧、愤怒、渴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呢。也许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感受吧!集体洗澡时的场景,让人看着那样的揪心,满头满脸的肥皂液,让孩子崩溃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乐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洗澡在孩子心里产生的恐惧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体验。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与难过。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孩子回答:“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父母把所有事情都会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当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盼来了周五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刻时,第一位进入教室的妈妈没能让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动,没能看到那份久别的亲吻和拥抱。而孩子此时的那份高兴、激动、委屈、难过都融入到了刹那间崩溃的眼泪里。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了,但是又并不完全懂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孩子带走,在他们的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的,饭要吃,就是会回来的晚些。户外活动就是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特别开心,对他们来说,不是总能有那么多自由时间玩耍的,自由玩耍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的少而珍贵。张以庆导演以模糊的镜头给了观众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们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样“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怎么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孩子,要孩子给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集体教育,过多的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

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张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语言?原来他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为了迎合成人,他们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看似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没有人关注那个打人小朋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老师说“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没有人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奋起反抗,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了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片子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师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椅子,接下来的时间他都是在于这个椅子做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与实际行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找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秘密,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这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过成人给他无条件的爱,更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们又怎能回答出什么是爱呢?

《幼儿园》这部记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9】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幼儿园》观后感


《幼儿园》观后感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幼儿园》的片头字幕,《幼儿园》,一部引来无数叫好也带来了不少批评声音的纪录片。 
《幼儿园》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将情节主线分为两条,一条记录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一条则是摄制组人员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两条线索在发展中也有一定的融合和补充。片子以第一条线索为主,导演并没有表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童年的无忧无虑,而是一反常态地记录了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甚至展现了一个与我们固有印象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正是这种独到的视角打破了人们的概念化想法,为片子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第二条线索看似是对第一条线索的打断,但这种打断让结构更丰富,情绪更完整。在第二条线索中,孩子们的回答充分暴露出成人社会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孩子们对国足、日本人、9.11事件的看法都显露出他们身上的某种成人角色。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向人们诉说,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儿童的世界并不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导演没有拍摄孩子们做游戏、讲课这些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东西,用张以庆自己的话说是这虽然是幼儿园最主要的东西,但是他有教学大纲,很容易拍得概念化,由此可见导演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
张以庆的拍摄手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幼儿园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都是久远的。幼儿园里的孩子终将长大,他们最后也变成了我们。

幼儿园参观观后感


幼儿园参观观后感
今天我和其他两位家长有幸被邀请参观幼儿园半日活动,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可以让我近距离的亲近孩子们,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快乐,更深刻的体会到老师们的辛苦和不易。
8:30我来到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分区活动。他们三三两两在一起非常开心,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画画,有的在贴纸,有的在做手工,他们都很认真。 9:00左右老师召集小朋友们询问刚才你们都做了什么,小朋友们都踊跃参加,上台演说自主做了什么,台下的小朋友认真的倾听,小朋友讲完后大家都会给予掌声和鼓励。我非常认同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而且学会有效沟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9:15左右老师说:今天值日生去工作,今天值日的孩子们井然有序的去工作,擦桌子,搬椅子,拉袖子,检查小手,孩子们都那么熟练和默契。如厕、洗手、喝牛奶、放杯子,每个孩子都主动自觉地把杯子放回到指定的位置井然有序。女儿以前在家的玩具到处都是,都要大人帮忙收,自从上了中班以后,女儿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都是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放回原处,还会主动帮我做家务呢!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
9:30家长进课堂高一雯妈妈给孩子们上圣诞节的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笑声不断。随着一声圣诞老人来发礼物了,高一雯爸爸扮演的圣诞老人拿着一大袋子礼物缓缓走来,别提孩子们那兴奋和高兴劲了,高妈妈带来了自制的糕点,还教大家做圣诞帽,感谢高爸爸和妈妈为宝贝们做的一切!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小时,深刻的感受到老师们的辛苦,他们用细心、耐心、爱心培育着孩子们,让孩子茁长健康成长。

纪录片盲歌观后感3篇


《盲歌》这部纪录片就是盲人的生命之歌,是我们正在播放的,让我们看到民间艺术,是一部很感人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录片盲歌观后感精选3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一根鼓箸、一副竹板、一只盆鼓、一名盲艺人,演绎最原汁原味的永康腔调,这便是永康鼓词。

电影《盲歌》样片出稿,民间老艺人卢顶风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原生态的永康话唱着鼓词,向众人展示了当代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态,勾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触动人好几代人的心弦。

卢顶风是一位盲眼老人,拄着导盲杖,背着盆鼓、竹板和鼓箸,唱了一辈子鼓词。影片的第一幕,便是卢顶风早晨洗漱,洗漱完摸着导盲杖出门。画面呈现出了最原生态的生活。而整部影片中,真实呈现卢顶风生活的画面并不少。如拄着导盲杖在路边行走,搭着同村人的肩膀出门等着,被交警扶着过马路,吃着简单的早餐,跟同是盲眼的妻子相互搀着每一个画面都可见盲对于一个人造成的生活不便,让人不由得生出恻隐之心。

盲歌之意,之一是因鼓词唱者之盲吧。我想。

而生活如此不便的盲眼艺人,对鼓词的坚守却是那么执着。影片有一个情节:卢顶风给佛事唱鼓词的时候,唱到声音嘶哑,却丝毫不肯停下,嘶哑的喉咙扯着沧桑的声音,一直唱到结束。这个画面感人至深,让我差点落泪。

盲歌不盲啊,盲眼艺人揣着对民间艺术的深情,心中敞亮啊!我想。

当我继续看下去,却发现我对这位民间老艺人执着的理解太浅薄了。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说到鼓词的后继者童跃明先生去找鼓词的录音带,专门录鼓词的胡康健告诉他:我现在都不想录了,来买录音带的人太少了,现在的人很少听鼓词了还有一段卢顶风接受采访的话:以前听鼓词的人多,永康大一点村庄我都去唱过了,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人听,我也是靠鼓词养活了三个孩子。现在听的人少了很多了,收入也没有以前多我突然意识到:鼓词这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弱势。追溯鼓词的历史渊源,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许多盲眼人因无法从事其他工作,便唱鼓词以谋生。他们走遍各个村庄,在黑暗中唱出了生活的光亮。鼓词,是他们的生命之光。鼓词声声,唱出了多少人的生活和记忆。而近几十年来,鼓词传人数量急剧减少,永康鼓词整体发展呈萎缩状态。曾经的鼓词,还很受欢迎,而现在,即便听鼓词的人很少,即便只是佛事需要,卢顶风还是唱到喉咙嘶哑不肯停息,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的无奈?

所谓盲歌,应该还是鼓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被忽视而面临消逝的一种状态吧?我想。

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在故乡前进的道路上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吗?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的文化记忆,还未完全消逝。在一代人的情感和诉求下,永康鼓词正慢慢被抢救,被重新拾起。

影片里的童跃明先生,正是一位同样执着与鼓词的艺人,他用他的力量,拉起了起鼓词那根慢慢垂下的弦。还有民间录音人胡康健先生,跟童跃明不期而遇后,一拍即合,一个录音,一个传唱,将鼓词的声音传入了许多人的耳中。

影片穿插了很多让人心头一热的画面:胡康健在堆满鼓词录音带的房间试听录音;童跃明在民间舞台上唱鼓词;民间自发地组织起永康鼓词学习班,一群人聚在一起认真地学着鼓词;学校的孩子,在童跃明的指导下敞开嗓子唱着古板敲起响堂堂,要唱陈亮状元郎

这些画面无疑是让人有些欣慰的,影片还谈到了永康鼓词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所谓盲歌,更是永康鼓词想要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摸索,是我们对于这样珍贵的民间艺术的一种挽留吧。我想。

永康鼓词,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盲歌》这部影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它的现状,它的焦虑,它的传承,以及它在永康这片土地上植入的深深的情感。

盲歌,声声入耳,声声触心。这是盲眼老艺人的生命之歌,更是我们对于永康鼓词的挽留之歌。我必须说,这是一个好素材,这是一部有情怀的影片。正如影片的宣传语不忍成碎片,捡起做文章,无论碎片怎么碎,影片有什么瑕疵,能捡起做了文章,便是一种无上光华。

篇二

一根鼓箸、一副竹板、一只盆鼓、一名盲艺人,演绎最原汁原味的永康腔调,这便是永康鼓词。

电影《盲歌》样片出稿,民间老艺人卢顶风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原生态的永康话唱着鼓词,向众人展示了当代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态,勾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触动人好几代人的心弦。

卢顶风是一位盲眼老人,拄着导盲杖,背着盆鼓、竹板和鼓箸,唱了一辈子鼓词。影片的第一幕,便是卢顶风早晨洗漱,洗漱完摸着导盲杖出门。画面呈现出了最原生态的生活。而整部影片中,真实呈现卢顶风生活的画面并不少。如拄着导盲杖在路边行走,搭着同村人的肩膀出门等着,被交警扶着过马路,吃着简单的早餐,跟同是盲眼的妻子相互搀着每一个画面都可见盲对于一个人造成的生活不便,让人不由得生出恻隐之心。

盲歌之意,之一是因鼓词唱者之盲吧。我想。

而生活如此不便的盲眼艺人,对鼓词的坚守却是那么执着。影片有一个情节:卢顶风给佛事唱鼓词的时候,唱到声音嘶哑,却丝毫不肯停下,嘶哑的喉咙扯着沧桑的声音,一直唱到结束。这个画面感人至深,让我差点落泪。

盲歌不盲啊,盲眼艺人揣着对民间艺术的深情,心中敞亮啊!我想。

当我继续看下去,却发现我对这位民间老艺人执着的理解太浅薄了。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说到鼓词的后继者童跃明先生去找鼓词的录音带,专门录鼓词的胡康健告诉他:我现在都不想录了,来买录音带的人太少了,现在的人很少听鼓词了还有一段卢顶风接受采访的话:以前听鼓词的人多,永康大一点村庄我都去唱过了,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人听,我也是靠鼓词养活了三个孩子。现在听的人少了很多了,收入也没有以前多我突然意识到:鼓词这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弱势。追溯鼓词的历史渊源,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许多盲眼人因无法从事其他工作,便唱鼓词以谋生。他们走遍各个村庄,在黑暗中唱出了生活的光亮。鼓词,是他们的生命之光。鼓词声声,唱出了多少人的生活和记忆。而近几十年来,鼓词传人数量急剧减少,永康鼓词整体发展呈萎缩状态。曾经的鼓词,还很受欢迎,而现在,即便听鼓词的人很少,即便只是佛事需要,卢顶风还是唱到喉咙嘶哑不肯停息,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的无奈?

所谓盲歌,应该还是鼓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被忽视而面临消逝的一种状态吧?我想。

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在故乡前进的道路上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吗?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的文化记忆,还未完全消逝。在一代人的情感和诉求下,永康鼓词正慢慢被抢救,被重新拾起。

影片里的童跃明先生,正是一位同样执着与鼓词的艺人,他用他的力量,拉起了起鼓词那根慢慢垂下的弦。还有民间录音人胡康健先生,跟童跃明不期而遇后,一拍即合,一个录音,一个传唱,将鼓词的声音传入了许多人的耳中。

影片穿插了很多让人心头一热的画面:胡康健在堆满鼓词录音带的房间试听录音;童跃明在民间舞台上唱鼓词;民间自发地组织起永康鼓词学习班,一群人聚在一起认真地学着鼓词;学校的孩子,在童跃明的指导下敞开嗓子唱着古板敲起响堂堂,要唱陈亮状元郎

这些画面无疑是让人有些欣慰的,影片还谈到了永康鼓词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所谓盲歌,更是永康鼓词想要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摸索,是我们对于这样珍贵的民间艺术的一种挽留吧。我想。

永康鼓词,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盲歌》这部影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它的现状,它的焦虑,它的传承,以及它在永康这片土地上植入的深深的情感。

盲歌,声声入耳,声声触心。这是盲眼老艺人的生命之歌,更是我们对于永康鼓词的挽留之歌。我必须说,这是一个好素材,这是一部有情怀的影片。正如影片的宣传语不忍成碎片,捡起做文章,无论碎片怎么碎,影片有什么瑕疵,能捡起做了文章,便是一种无上光华。

篇三

盲人用鼓词作为民间艺术的名歌,在不同的场合卖艺求生。是典型的纪录片,记录鼓词艺人卢顶风老师生存的状态和现在传承作一些记录。

影片整个结构及里面窜插的故事感人、感动、温暖人间。

对我触动最大的几个点分享一下:

第一卖艺唱鼓词,让我想起小时候晚上盲人先生在村里的路灯下唱鼓词的另一画面,鼓词艺人唱的是当代国家和民族文化,例如: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如何解放新中国,还有当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故事形式用鼓词唱出来。

在60、70年代农村里也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文艺晚会,农村人可以说除了田里干活就是家里养猪,照顾孩子,都是为了生存而生存。鼓词是农村人唯一的文艺节目。

第二、影片里的卢老师在祠庙里做佛事,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好收成,祈愿东家西家全家老小身体健康,孩子读书考状元等等的祷词。连唱三天三夜声音都沙哑了还在唱,真正体现了鼓词艺人用心及负责任的态度。也呈现了当时农村人没有文化的现象。以及对鼓词艺人的尊敬和信任!

第三、盲人走路,手里拿着一根引路棒,一下子碰到停着汽车,路边警察叔叔拉着盲人绕道而行。一下子引路棒碰到母狗,母狗不仅没发怒,而是带着小狗让路。这种引路、让路的情景让人深深折服,虽然卢老师三岁失明后来学鼓词行艺,在生活中遇到太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人间还是如此珍贵的存在,故事的情节体现的淋漓尽致的爱心和感动。

第四、鼓词后时代传承人童跃明在永二中教学生唱鼓词,宣传当时社会现象,宣传国家大事,传承永康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后来影片里的童跃明老师去农贸市场买磁带,看到原摊位改行,问摊主:那个胡康建卖鼓词兹带在哪?回答是:我就是。说现在很少人买了,改行了。你要帮你录一些。看到童跃明失落后的感动,以及为鼓词传承的精神感到欣慰!

时代在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文化娱乐场所越来越发达,鼓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对永康本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承意义。

影片记录的是一部分代表作品,有鼓词艺人卖艺生存的现状,盲人生活不便带来的困扰!后人学鼓词的快乐场景!

影片的内容让后人有着一种传承的意义,第一:鼓词的曲调和歌词象征着古典艺术的魅力。第二:盲人求生的努力让正常人更有动力为自己改变命运而选择不放弃,更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等等。

相信《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