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野草有感

观野草有感

观东京家族有感。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观东京家族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观东京家族有感

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影片整体上拍得很精致,真实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

长子幸一,医科博士,自己在东京开办诊所,是父亲的骄傲。稳重成熟的外表之下难免让人觉得过于严肃,只认可成功且有抱负的人生,对弟弟和自己的孩子都过于严厉了。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态度粗暴,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与他们沟通,就连妻子文子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把小儿子推到一边,完全不顾小孩的感受。见到父母之后,母亲谈起小儿子幼时的同学,小儿子随口只是说这同学高中时候是不良学生什么的,大哥居然就在旁边训斥弟弟,你自己先能够生活自立了再去评价别人吧。可见在他看来,弟弟过着的就是不良学生一样毫无价值的人生。

女儿滋子,大概是影片中最让父亲伤怀的孩子,被滋子拒绝住在她家以后,老夫妇两个坐在广场,父亲喃喃道,女人是不是一结婚就走进了坟墓,结婚以前那么柔顺可爱的女儿现在居然也变得如此薄情寡义。建议父母住到宾馆里去的也是滋子,就连母亲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在抱怨为什么要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这种事情,对弟弟也是这样,自己不去车站接父母,弟弟去错了车站还被姐姐埋怨真是笨蛋,连车站都记不清楚。

弟弟,昌次才是最可爱的孩子。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印象深刻,开头父母到了长子家中,跟长子和女儿的画面固然温暖,但是整个气氛却略显沉闷,小儿子一进家门跟母亲之间的那种亲密的互动,浓浓亲情才透出来。再有就是母亲躺在医院的病榻,长子与女儿的冷静,还是一样沉闷的镜头与气氛,直到小儿子到达医院抱住母亲痛哭,说着跟母亲聊的那些事情,整个画面才活了起来,一下子悲痛就涌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影片开头姐姐埋怨昌次去错了车站,还有哥哥的训斥,昌次都讪讪的不言语。反倒是小侄子看到昌次各种亲热腻歪,远比自己父亲亲热的多,昌次还对侄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学习不好会让父母伤心。

母亲赶去昌次的住所,心想必然是各种脏乱差,结果干净整洁温馨有加,母亲给昌次做饭吃,昌次一点也不客气,只顾自己吃喝,真真就是母亲注视下的小男孩,反观父亲对昌次的不信任,认为昌次不努力生活才会这样糟糕,母亲对昌次的评价顶多只是一句:这个孩子就是这么怪性格。

本质上,父亲与长子幸一对待孩子的态度基本相似,孩子有出息,自己就觉得骄傲,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该做的事情,所以就算爷爷奶奶千里迢迢来东京,长孙还是一样要去补习学校补课,不参加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一切娱乐活动。

对比影片最后,父亲对昌次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认为昌次温柔的性格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正是在提醒父母对待子女的看法需要改变,并不是传统一味认为的有出息的孩子才是好的。

影片中两个地方耐人寻味,父母还没到的时候,媳妇来子说,晚饭做牛肉火锅怎么样啊,还需要再做个XX吗?幸一却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大概也是觉得会很麻烦吧,比起父母热情的为每个人准备礼物真是不禁感慨,父母只是孩子的过客,孩子却是父母一生的牵挂。最后幸一说,要父亲跟他一起去生活,妻子来子却道,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不过你是要准备扩建房子么?表面的热络下面还是藏不住的冰冷。老家里,邻居都会帮父亲每天洗衣服,各种照顾,身为子女却连一容身之地都不愿意提供。

父亲还对子女们说,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回老家,你们妈妈会高兴的,女儿分分钟就开始惦记母亲的遗物,只有昌次一脸不高兴说姐姐太过分了。最后姐姐临走还说昌次你留下陪父亲多呆几天,就是这样只说不做,贪婪有加,让人生厌。

影片结尾,父亲发誓再也不去东京了,因为东京不是他的家,有老伴的地方才是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东京家族》 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 观后感

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影片整体上拍得很精致,真实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

长子幸一,医科博士,自己在东京开办诊所,是父亲的骄傲。稳重成熟的外表之下难免让人觉得过于严肃,只认可成功且有抱负的人生,对弟弟和自己的孩子都过于严厉了。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态度粗暴,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与他们沟通,就连妻子文子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把小儿子推到一边,完全不顾小孩的感受。见到父母之后,母亲谈起小儿子幼时的同学,小儿子随口只是说这同学高中时候是不良学生什么的,大哥居然就在旁边训斥弟弟,你自己先能够生活自立了再去评价别人吧。可见在他看来,弟弟过着的就是不良学生一样毫无价值的人生。

女儿滋子,大概是影片中最让父亲伤怀的孩子,被滋子拒绝住在她家以后,老夫妇两个坐在广场,父亲喃喃道,女人是不是一结婚就走进了坟墓,结婚以前那么柔顺可爱的女儿现在居然也变得如此薄情寡义。建议父母住到宾馆里去的也是滋子,就连母亲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在抱怨为什么要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这种事情,对弟弟也是这样,自己不去车站接父母,弟弟去错了车站还被姐姐埋怨真是笨蛋,连车站都记不清楚。

弟弟,昌次才是最可爱的孩子。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印象深刻,开头父母到了长子家中,跟长子和女儿的画面固然温暖,但是整个气氛却略显沉闷,小儿子一进家门跟母亲之间的那种亲密的互动,浓浓亲情才透出来。再有就是母亲躺在医院的病榻,长子与女儿的冷静,还是一样沉闷的镜头与气氛,直到小儿子到达医院抱住母亲痛哭,说着跟母亲聊的那些事情,整个画面才活了起来,一下子悲痛就涌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影片开头姐姐埋怨昌次去错了车站,还有哥哥的训斥,昌次都讪讪的不言语。反倒是小侄子看到昌次各种亲热腻歪,远比自己父亲亲热的多,昌次还对侄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学习不好会让父母伤心。

母亲赶去昌次的住所,心想必然是各种脏乱差,结果干净整洁温馨有加,母亲给昌次做饭吃,昌次一点也不客气,只顾自己吃喝,真真就是母亲注视下的小男孩,反观父亲对昌次的不信任,认为昌次不努力生活才会这样糟糕,母亲对昌次的评价顶多只是一句:这个孩子就是这么怪性格。

本质上,父亲与长子幸一对待孩子的态度基本相似,孩子有出息,自己就觉得骄傲,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该做的事情,所以就算爷爷奶奶千里迢迢来东京,长孙还是一样要去补习学校补课,不参加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一切娱乐活动。

对比影片最后,父亲对昌次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认为昌次温柔的性格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正是在提醒父母对待子女的看法需要改变,并不是传统一味认为的有出息的孩子才是好的。

影片中两个地方耐人寻味,父母还没到的时候,媳妇来子说,晚饭做牛肉火锅怎么样啊,还需要再做个XX吗?幸一却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大概也是觉得会很麻烦吧,比起父母热情的为每个人准备礼物真是不禁感慨,父母只是孩子的过客,孩子却是父母一生的牵挂。最后幸一说,要父亲跟他一起去生活,妻子来子却道,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不过你是要准备扩建房子么?表面的热络下面还是藏不住的冰冷。老家里,邻居都会帮父亲每天洗衣服,各种照顾,身为子女却连一容身之地都不愿意提供。

父亲还对子女们说,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回老家,你们妈妈会高兴的,女儿分分钟就开始惦记母亲的遗物,只有昌次一脸不高兴说姐姐太过分了。最后姐姐临走还说昌次你留下陪父亲多呆几天,就是这样只说不做,贪婪有加,让人生厌。

影片结尾,父亲发誓再也不去东京了,因为东京不是他的家,有老伴的地方才是家。


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是以二战战后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为了见到自己长大的儿女,住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的夫妻来到东京探亲的故事。

电影开始,老夫妻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妻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的热烈欢迎。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再也无闲暇陪伴老夫妻,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妻被送到旅馆后,俩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从小到大,父母就将他们最无私的爱给了我们,但为什么长大后,作为子女的我们要用自私来回报他们的无私?不公平!!

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从一个子女家迁移到另一个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漂泊。这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区别,无论家境多么艰苦,父母都会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家自己的子女,而待他们老去时,有的父母却得不到子女的照顾,有的甚至在重病时被遗弃。这就像一面镜子一下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

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的心在颤抖,家长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我想一定的换位思考总会带来矛盾的缓和,平常在家看书有句话读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当时给我的触及就非常大,不要让爱留到照片前说,用行动去爱他们是最好的孝。

《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作上略作改变。加入3.11大海啸情节,过程与结局更加残酷一些,强烈的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使再难接受,人生也要继续。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无常,让我想起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并不孤单。

现在的我,似乎更喜欢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不再贪恋科幻的神奇,不再享受动画电影的轻松。因为这样的电影最以小见大。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现在我愿享受那有爱的孤独,因为有爱并不孤单。


《东京家族》观后感(一)


《东京家族》观后感

首先说实话我并不会写影评,也没有进行过尝试。对于这电影的前身《东京物语》我也一无所知,它的拍摄手法也道不明一二,至于山田洋次、小冿安二郎是何许人也更感迷惘。只是凭勉力记起老师的只言片语以及自己的浅薄认知进行评论。

本片的导演是山田洋次,它进述了平山夫妇去东京看望儿女的一系列故事。大致是抱着迫切想念来,带着痛心明悟去的故事。不得不说是现实而悲伤的,影片令我几欲落泪,或是伤心或被感触。在几度描绘的家庭画面中,被隐于儿女的谦卑微笑下,冲突以暗流们方式展现在观众眼中,与如画而温暖的东京景象相交,反衬出一种刺骨的冷漠。

整篇电影多采用固定的拍摄视角,给人的感觉就是静,仿佛处于完美的生活、道徳规范之中,又好像完全以老人祥和满足的晚年心态来观注一切,然而愈到后来愈品出一种痛心的失落寂寞来。有些拍摄角度则让人身临其境嗅出一些细节来,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在家中的镜头据老师讲是将摄相机嵌于地板之下进行身临其境的拍摄。)

接下来从我的观影角度来介绍剧情吧。平山家族的长子幸一是医生,很成器。二女二也开了间理发店,忙忙碌碌。唯独次子游手好闲无所作为。(但是饰演次子昌次的妻夫木聪不知是演员的关系还是原着的描述,总感觉透着随性真实的气息,颇对我的味口,让我一开始就隐隐猜到影片走势来。)

影片开始儿女们集聚在长子家中,在与父母通话中的语气毕恭毕敬,颇符礼仪,拉开了极有融洽感的序幕,只是惟独昌次不在其中。不光没有接到乡下来的父母,被大家埋怨,说话间也很少使用敬语,嬉皮笑脸。从兄弟姐妹的话气来看,大家对昌次的态度明显是不认可的,且从小都是如此。兄长姐姐不客气地评论他的老爷车和他糟糕的生活现状。甚至与他嬉笑的外甥都嫌弃他的菲亚特。

他或笑或低头掩了过去。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很关心昌次生活,但一谈到工作一类的事情就会陷入冷场,透着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怀揣理想自有苦处。父亲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

影片的第一个冲突点就是明面上的家人们与不成材的次子昌次之间的矛盾。饭桌上父母兄姐谈笑锁事,昌次和小外甥玩作一团,其间谈及母亲,父亲笑着说:这个人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呢,要死也是我先死,这样比较幸福。(我看第二遍时才发现这个细节的伏笔)

儿女们各回各家,背景音乐自然而然地响起,悠长的或号或笛的音乐配合置放在榻榻米上的摄像头拍摄到老头子和老太太发自内心的微笑,渲染出温暖的详和满足感。

继续看下去,剧情开始细微变化,暗流涌动,长子带父母周末出行的计划因为病人的紧急情况而受阻,父母本准备好衣装,满怀期待地将要出门,却又一次如孙子所说无限期向后拖延了。这一阶段剧情就此展开,子女们的表面热情逐渐逝去,工作忙碌的子女再无闲心顾及父母,二女儿家庭犹为突出,开始还带老人家去泡温泉,后来因为理发店和女婿各种工作原因将老人们像乒乓一样踢来踢去,与其说奔波于子女家中,不如说于东京漂泊流浪更为贴切一些。借鉴其他影评中的观点,影片之所以称为家族而非家庭就在于此子女们各自成家,老人却找不到家的感觉。

一字之差,其间的距离却遥远出无家可归的凄凉。

影片描述的第二个矛盾就是儿女工作与老人之间的冲突,而这一矛盾在儿女们送老人去宾馆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二女儿提议出钱送父母去宾馆,寻问家族主心骨长子幸一,幸一微笑表示赞许,声明对父母是享受,实际上似乎为抛下了担子感到轻松。在宾馆里,两位老人穿着白色的睡衣并排坐在床上,直勾勾地望着玻璃窗外缓缓的,绚丽的摩天论,成双的寂寞和美景形成鲜明地讽刺感,真的让人不是滋味。

次日清晨,两人相伴于海边,老头儿笑老伴夜间打呼,两人夜间难以入睡,尽管五味杂老人也逐渐释杯,至少:还有彼此相伴。他们相视,说:我们回家吧

不料暗流开始爆发,二女儿埋怨着将老人们赶出家门,苍老面颊上难掩尴尬无奈,蹒跚着各自为寻找住处而奔波,想尽办法在外过夜。看到此处,观众除了泛上眼眶的心酸,就只剩下淡淡的愤怒。

后来,平山先生寻访老友,戒酒多年的他听闻沼田先生对家庭的不满,念及自身处境,竟畅饮数杯,醉倒在酒屋。老太太去了昌次家中,见到了昌次的女友纪子,朴实善良的纪子令她感到高兴且欣慰,兴奋之余与昌次畅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导演精准地抓住了观众们的审美朴实的美最撼动人心。通过拍摄床上床下的如小时候般谈天的画面,描述了一个为儿子找到好姑娘而高兴的母亲,一个沉浸于幸福因母亲和女友的融洽而满足的儿子,塑造了温馨充满希望的格调,令人情不自禁扬起嘴角。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老太太兴高采烈的见到了醉酒归来的老头子,却在楼梯上就永远闭上了眼睛。事情马上要发展到最为美丽的转折,命运却将其全盘打碎。我从小到大有两次梦到父母去世,每每惊醒都是泪湿了枕头。很难去想父母离去的场景,对于儿女来说其实是世界崩溃般的痛苦。

我清晰的记得昌次赶到医院时的画面,他摇晃着母亲,述说犹如梦境的昨天,述说着母亲的笑容,他喃喃着,呼唤着,终于失声,奔出病房。平山先生始终沉默,淡淡地说着,这就结束了吗。

翌日,他走出门看火红的朝霞,昌次站在他身后,他一如既往淡淡地说,昌次啊,你妈,走了呢。昌次淡淡地嗯了一声,一如父亲。父亲转身回屋,擦肩。一瞬间,昌次的脸上泪如雨下。抑制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在这一幕难以控制,看到此处,该唏嘘,该难过?

电影继续,长子和女儿迫不及待准备后事,商量父亲的问题,女儿丧服未脱甚至开始思索遗物的分配问题。在一系列情节之中,纪子的善良和诚实又打动了昌次的父亲,终于将内心的情感,将老太太贴身的手表送给纪子,以她为线牵动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破除了冰墙。老头子也终于了解了小儿子珍贵的品格和看似懦弱下的温柔待人。看到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也跟着感慨唏嘘。正如纪子喜极而泣的原因父母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一辈子爱着一个人,那是比男女之爱更长久的情感,表面上淡淡牵系,实际却是深深相连,看似平淡却日益深刻的爱,不也是父母与子女的最佳写照?

因为我的年龄,也是以昌次的角度看影片,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两位老人所扮演描绘的父母角色,引我深思,母子的戏码,犹令我动容。父母似乎总在身边,可我忽略了无数细节,真正以他们的眼光描绘的生活我一无所知。昌次在医院的痛苦也是许多人的痛苦。

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也许惊涛骇浪,也许逐渐干涸,但无论生活看着多平静,到最后后悔的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一下生活的视角,别害怕老去,只愿在慢慢老去的时光中,能紧握住爱。


观《迷失东京》有感


观《迷失东京》有感

蘑菇丸子碎

毕业后还住在学校,竟有种无处容身的感觉,像是一个把房子租出去的房东,虽拿着钥匙,再进家门却恍然屋是人非,坐在自己的沙发上倒拘谨的像是寄人篱下了。比如坐在图书馆却没法上网,比如去不了之前一整年都没怎么去的食堂,比如想要洗澡却需要跑去健身房。当然最后一点若算上强制健身,倒也是个优点。

百无聊赖的周日下午,只好翻出以前下载的老电影,想来一部一小时零四十一分钟的《迷失东京》,应当足以打发午饭后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自己了。

可是这电影意外的好看。

真的好看。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不过是一个与妻子不和又遇上中年危机的男子和一个因丈夫太忙而闲着没事的女子,在异国他乡机缘巧合的相遇,共度美好时光派遣孤独寂寞的简单故事。然而,或许是比尔莫瑞含蓄的眼神,或许是斯嘉丽约翰逊真挚的笑容,他们之间发乎情止乎礼却张力十足的对手戏,这两个美国人在东京这座城市因格格不入而略显呆萌的喜感,一切都自然又生动,有淡淡的幽默。像风吹一片叶子pia在你脸上,你没法不注意到这片鲜活,忍俊不禁,再揉揉眼睛。

虽然不想剧透,可是电影中的几幅画面一直留在我脑海中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一个妓女敲开比尔莫瑞的门,想要勾引他却因为日本人奇葩的英语发音而导致沟通障碍,引发误会蜜汁尴尬。斯嘉丽走在东京的寺庙里听和尚们庄严肃穆地念经却没法被打动反而倍感孤独,给朋友打电话可是别人很忙,只好坐在窗前对着街景发呆。两个人一起吃火锅可是都抱怨难吃,抱怨去餐厅竟然要自己动手煮饭。比尔陪斯嘉丽去看病可是一个坐在等候座位上和人鸡同鸭讲,惹旁人发笑,一个茫然看着医生不懂他在解释什么。镜头中多次闪过他们各自无所事事打开电视,不停换台却每一个都看不懂,只好无奈关上电视发现自己更加无聊。他们的孤独、寂寞、无聊、无措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而他们仅仅来到东京几周。

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到底有多难融入?我总是乐观的考虑这个问题。语言不通?可以学啊,说不好也还有肢体语言。难以理解的文化习惯?可以从了解背景与历史开始慢慢接受,至少长了见识。吃不惯的食物喝不惯的凉水?可以自己做饭啊,更何况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美食。我一直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需要去学习,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包容。

八月即将远赴马德里的我呢,惶恐不是没有,只是一直将它埋在心底,直到《迷失东京》让它从重重禁锢中挣脱。可能几个月后上映一部新电影将是由我主演的《迷失马德里》了。有这么几幕是极有可能出现的。

早晨七点

看到朋友圈别人深夜放图在撸串儿,被羊肉鸡翅蘑菇豆皮和幻想中孜然的香气馋的口水直流,可是自己面前是一杯冰牛奶和一袋麦片,吃完还得去上课,只好自我催眠这是羊肉串,狼吞虎咽的同时流下一滴心酸的泪。

中午十二点

和朋友一起聊天,有人讲了个自己不理解的笑话,看着别人哈哈大笑只好迷茫地提问。想起"中国石化是个很厉害的咒语"这种俏皮话,因为没人能理解,只好自己憋住。语言水平虽能沟通,可是想要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就吃力了,曾经伶牙俐齿的girl流下第二滴心酸的泪。

下午六点

感到没劲想要找以前的老朋友煲电话粥,可是大家工作的工作,出差的出差,恋爱的恋爱,结婚的结婚,不再是24小时拿着电话的闲人了,于是煲电话粥五分钟一关火,打了一圈,最后只好和大家约定以后常联系。安慰自己说连斯嘉丽约翰逊这样的美人儿都会被挂电话的,理解的同时流下第三滴心酸的泪。

晚上十点

发现自己有点发烧,可是看病太麻烦了又几乎听不懂医生在说什么,西药又一向没有中药对自己管用,想想还是不去医院了。自己量个体温,灌下两大瓶热水,吃两片国内带去的中成药,缩在被窝,想象自己在一个很安全的山洞里,告诉自己明天肯定会好。梦中可能看见了妈妈,也可能吃到了鸡翅,流下第四滴不知是心酸还是幸福的泪。

第二天早晨七点

醒来发现自己好多了,果然吃药回血快,感到战斗力满满。走出家门,看到马德里明媚的阳光洒在颜色各异的美丽建筑上,格外温暖。在一片柔光中是飞扬的发丝,邻居热情的笑容,风一样女子奔跑的身影和脚下蜿蜒却通向某个终点的小路。

——The End

此刻,坐在电脑前的我被自己的脑洞击败了。感觉自己应该很难迷失,顶多迷个路。就算迷路,只要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就好了。

《东京家族》观后感400字


《东京家族》观后感

我在最新一期《读者》里看到一篇下面这个文章,是写看了日本电影《东京家族》后的观后感。
这文章看后,我迫切地想找这个电影来看,没有找到,不是没有,是要收费的。
我不会操作交费,所以暂时还没有看。
但是,下面这个观后感,让我头脑里面放电影。
这篇观后感写得好。
我也曾做过女儿,对于我妈妈,因为有机会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懂事,那是因为年龄还小。
可对于我的爸爸,他还在世的时候,我算是长大了,可还是不懂事。
只要想起来,我一直内疚。
但人是看不到自己的恶的,那时我看我是算孝顺的。
你看,他搞来左一个,又一个的右派帽子,把我们全家害得这么惨,我没有当面向他发过怨言,就算很不错的了。
后来他年老时,我也偶尔打个电话去问候一下。
有时候他正睡觉,电话把他叫醒了。
我说,哦,对不起,对不起,真实对不起。
道歉以后就忘了。
等到我老了以后,每每午睡被吵醒那个心慌卵荡的时候,我总想起我爸爸当年在那头接电话的样子。
好几年以前我就想了,我那时的表现其实就是做给我爸爸看的,其实不是爱。
我从来也没有在心里想过,我给他的是他需要的么?
其实我明明晓得他需要的是什么,可我给他的只有借口。

什么叫做假冒为善?
这就叫。

观《东京物语》有感


观《东京物语》有感

原创: 我想有只狐

这部电影哭着看完,被他感动是因为电影以最朴实的感情来描述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最微小的事情。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就如同影片中的幸一和繁一样,因为家庭生活压力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年迈的父母,去到子女生活的陌生城市,不在乎去哪玩过,吃过什么好吃的,玩过什么好玩的,只是想和子女多待在一起,聊聊天话话家常。但是幸一和繁对父母的到来只感到了麻烦,他们对自己父母的那种不耐烦以及敷衍,看得让人很寒心。这样的细节处理,将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说不出的凄凉。从热海回到繁的家,影片中的妈妈明显体力不支了,在喧闹的酒店本身就没有休息好,可是繁对父母的归来很不情愿,父母提前回来肯定有原因的,但她只担心自己的事没法做。无奈的父母去到有儿有女的城市,最后沦落到爸爸去喝通宵的酒,妈妈去到已不再是家人的寡妇儿媳家。那天晚上,影片中的妈妈躺在床上无声的哭泣一定不只是为了纪子的身世。

妈妈去世后,京子抱怨哥哥姐姐都太自私了,纪子安慰她,说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没良心自私的,只是慢慢慢慢的就变成了那样。京子反问她,你也有工作,可你不是那样的。纪子说她自己也是一样的。

是一样迫于生活压力没错,但纪子与幸一和繁比起来,用电影中爸爸的话来讲就是她要坦诚及真诚得多。我想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相信许多的父母和电影中的父母一样,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们过得好就好。父母对子女的爱,好比涓涓细流,源源不断,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好比风吹树叶,风吹一下,便动一下。

习惯了色彩纷呈的我们,倒回去看一部这样的黑白电影,它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憾同样不少。故事情节着实朴实无华,可你为什么会眼含泪水?刚到东京的时候,妈妈说:"原来东京这么近。"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妈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爸爸妈妈被幸一和繁送去热海,妈妈在热海的防波堤上说:"东京游览过了,热海也来过了,可以回家了……"短短的几句独白,让我们身临其境般,自觉代入到爸爸妈妈那种悲伤无奈的情绪里。可是,千姿百态的人生说到底都是一样的,不外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因为一样,所以麻木,影片中,纪子的存在,只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像电影这么灰暗的,即使是灰暗的,我们也要相信,它会发出彩色的光!

纪子: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是孩子长大后,总会离开父母,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的。大家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京子:可能是吧。但我不想变成那样,太冷酷了。

纪子:也许是,但每个人都会这样,慢慢就会变。

京子:你也会?

纪子:是啊,我不想变,但也会变成那样。

京子:人生真令人失望啊。

纪子:是的,不如意事太多了。

做人,真寂寞啊!

观《东京审判》有感


《东京审判》观后感

这是第三次看《东京审判》了。三遍下来、感受深深浅浅会有些不同。

《东京审判》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

《东京审判》作为一部以爱国主义为生动题材的历史教育片,弘扬了爱国热情,满足了人们鞭挞气焰嚣张的军国主义的要求。

其实网上对这部电影的态度褒贬不一。好多人都在批判陆川导演的奴性,批判他是在为日本人脱罪。但是,《东京审判》无论就故事的流畅度和剧本的结构来讲,都十分精妙,它对日本人的刻画也遵循了客观、人性化的描写,没有顺着偏激的民族主义的观念走向一味泄愤的地步。这部电影在历史的厚重感背后让人看到了更多人性。

我想对于东京审判,我最为牢记的就是梅汝璈,看着他在荧幕上为了中国那些累累的白骨讨回公道的慷慨呈辞,看着那些帝国主义的代表投出那一票票反对死刑执行的票数,心中也是又怒有叹。当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只有梅汝璈仍然在坚持,不放弃地为了自己心中正义的坚持,为了不负祖国,不负党的期望,在最后开庭的时刻游说着各国代表。我想我一定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坚毅与执着。看着他为了说服而摔碎的玻璃杯,我想那一刻一同摔碎的还有帝国主义张狂的气焰以及中国由于国弱遭人欺凌的过往。在那一声清脆的响声中,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敢于讨回自己应得的尊重。每个人在影片结尾时可能都会愤愤不平,激愤于战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我觉得梅汝璈已经为国家取得了那份应有的尊严。可以说梅汝璈代表的是当时的有志之士,代表了党与国家的尊严。虽然东京审判没有其他的审判那么彻底,但是这也是好的结局。因为它可以时刻的提醒着我们忘记仇恨,但是勿忘国耻。

电影《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这部电影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家很,真实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论战撼人心魄。身体里流着中国鲜血的我绝对不会忘记,就像英达说的那样人家都没有忘记我们更不能忘记。这部影片值得我们铭记心头,一次次观看。

这部电影我觉得不只每个中国人应该去看,去受教育,全世界人们都应该去看。就像主人公说的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其实,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共产党人更是深有体会。如果不是我们共产党人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坚决在敌后战场抵御入侵,恐怕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都要改写。在以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那些曾经为此牺牲的死难者,为了那些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向历史肃穆,向那些伟大的中国人致敬。

观后感《观东京家族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野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