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白日梦想家观后感。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在认真品味的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白日梦想家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白日梦想家观后感

刚看完《白日梦想家》,迫不及待的登录博客写影评。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每个人也都会做白日梦,但白日梦与实际梦想之间到底间隔着什么?我想着也是该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

主人公是一个喜欢做白日梦的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他都会立马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想象自己是一个什么超人之类的,拯救世界,与坏人做斗争。当看到主人公从天桥跳入窗户救人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这是一部超级英雄类型的电影。可实际并非如此,一切也只是幻想而已。接下来的几个类似镜头更是强调了这是一部现实片,而不是魔幻片。

我承认主人公的幻想很有意思,因为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幻想。生活的某个不如意,对谁不爽时都会小小的幻想下自己如何变身“超人”,力挽狂澜。哈哈。

当然了,如果这部电影仅仅是这样的话,虽然还算有意思却不足以让我印象深刻。故事的转折点来了。

主人公为了找到第25张底片,跑到格林兰找塞恩,后来从喝醉的壮汉那得知塞恩在一艘船上。于是他在犹豫是否应该冒险一次坐上醉汉的直升飞机去找那艘船。这时候音乐想起了,女主角边弹吉他边走到男主身边。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男主不知哪来的勇气跳上了直升飞机。

之后的剧情就是他从直升飞机跳入大海,然后与鲨鱼搏斗。到冰岛后抢到一部自行车,溜滑板赶路,趁火山爆发前从小镇逃出。最后虽然还是被公司给炒鱿鱼,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寻找塞恩。阿富汗,喜马拉雅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整部电影其实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正式这种平淡中的冒险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因为那离我们的距离更近!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白日梦想家观后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来自美国的电影《白日梦想家》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沃特.密提和女主角克里斯汀韦格为了寻找狂野摄影师尚恩的一卷胶片而踏上冒险之旅的故事。影片在网上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今晚看了电影《白日梦想家》,感觉心潮澎湃。

《白日梦想家》电影看完,我想大声喊:我也要做一个白日梦想家!

电影讲述了一个动不动就会发呆发愣的男人,因为工作中丢了重要人底片,一路追寻,最后终于成功了。

电影有两点,对我启发很大。

主人公发现杂志要用的底片找不到了,于是根据一点点的线索,一点点的搜寻。就在他走头无路时,他看到墙上的照片里的人在向他招手,他转身就走。无论是什么困难,他根本来不及想困难吧,即使坐着酒鬼驾驶的直升飞机跳落海里,然后被鲨鱼追,在火山爆发的时候被山灰吞沒,没有汽车,骑自行车,自行车也被撞坏,走路,滑滑板,他一路向前,看似走投无路,走到一个目的地,总会发现新的线索。而且,他真的找到了。

这真的像我们的生活,看似无路,只要去做,就会精彩异常!梦想就在眼前!!!

真的回到当下,认真去做,就会有路可走,精彩的人生,就在当下!

主人公历尽艰辛,终于在喜马拉雅山找到他要找的人,但他要的东西却在他出发的起点,他的家里。但当他在喜马拉雅山顶欢呼雀跃,enjoy that moment的时候,底片没那么重要了! 而在结尾,惊喜的也是,他自己才是主角,是生活life的主角!

梦想就在那里,一路向前冲,不必计较得失,上天都会记得,上天都会看到!

看完电影,发现自己胆子大了,想做的事,做,就可以了!

2019,实现梦想的一年!来吧,小伙伴们,一起冲!

《白日梦想家》观后感1000字



盛夏的午后,滚烫得冒气的阳光从树上倾泻下来,投影在地上是一片一片被剪碎的树叶的影子。知了的声音格外刺耳。中学时代的午休时刻就是这样开始的,然而闪烁在脑海里的是白日梦般的画面:我们的幻想、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梦想在白天阳光下发酵。相隔多年,还记得那些年做过的白日梦吗?

距离中学时代很多年后看到这部影片,竟感到一种告别时间很久的熟悉。影片的故事就如其名字那样:影片主人公名叫沃尔特米蒂,他是一名杂志社的相片管理员,过着再平庸也不过的生活。沃尔特生性胆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做白日梦, 幻想自己成为英雄,到处经历各种冒险。某天,为了寻找一卷遗失的底片,沃尔特意外踏上一场真正的冒险之旅, 他必须跨出他平淡无奇的小人物生活, 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其实我们都是沃尔特,只不过我们迟迟不敢将梦想付诸行动。我们只不过是胆小的沃尔特,但是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有勇敢的那一天。

尼采有一句话说:对待生命你不防大胆冒险一点,因为你好歹要是去它。

生活的安全地带是不是有太多的吸引之处?才让那么多的人自愿放弃自己的梦想。生命总归要结束的,但是活在其中,只不过期望在终结时候在离世之时不要有遗憾。但是,可悲地是,我们往往在生命快要终结之时才想起自己有很多想做当又没有做的事情。

影片是在风光旖旎的北欧之旅中告诉我们:请对生命大胆冒险一点。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们模糊了外界和内心之间的真实的界限。沃尔特米蒂的故事给大多数人带来一剂兴奋,它虽治愈不了一辈子的精神自慰, 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示我们,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请谨记:每一个生命的职责只有一个find yourself。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到,也只是活在浑浑噩噩的琐碎之中。在其中抱怨和后悔,但是始终也没有迈出一步。有时候,我们仅仅需要勇敢一点而已,thats so easy。

生活的残酷在于它会磨碎所有人对于它的耐心和热情,并且逐渐变得暴躁、抑郁、庸俗从而忘记生活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影片中,沃尔特快要失去工作,钢琴也要买掉,和同事的各种不愉快,种种这些都和我们生活里的鸡毛琐碎是一样的。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只有用一种漂浮在生活上空的姿态去迎接以至于不搞砸自己的生活。

无论影片之中的风景是如何美,无论主人公最后是否会找到他想要的,无论这个世界会变成怎么样,我们依旧还是我们。这就是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please to find yourself,to see the world,to keep pursuing your dream。

《大梦想家》观后感范文


观众反映:有幸在迪士尼公司,也就是本片拍摄的地方和迪士尼先生工作的地方观看了本片,因此看片中出现的很多场景如此熟悉,真的是刚刚路过。可以听到场内很多观众在观看时发出啜泣声,散场后走出的很多女生还在擦眼泪。影片后半部分两位主角掏心掏肺地谈话有多处泪点。此外观影过程中,艾玛汤普森角色尖酸刻薄的对白,及她对其他人的挖苦也频频引发观众笑声,观影过程中欢乐与泪水并存。


虽然是知名人士,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故事却从未以电影的方式在大银幕上呈现,主要是因为迪士尼公司怕被认为这是给自己作广告,而其它几家电影公司显然也不会拍竞争对手的传记电影。于是《大梦想家》(Saving Mr.Banks)中,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版的华特迪士尼真的就是首个大银幕华特迪士尼形象,也是首次涉及了他创造的迪士尼帝国带来的影响力和他本人背后的一些童年故事。不过影片的核心人物并不是他,而是透过他与《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原著小说作者p-L-崔佛斯(p.L. Travers)之间为版权问题交涉的过程,引出这两位艺术家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他们鲜明的个性特色。不过即便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饰演的崔佛斯女士才是本片主人公,但看过之后,人们会发现,整个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带给人们感染力的,还是迪士尼精神。

可以说,本片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一条线上讲述了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崔佛斯女士因财政危机被迫将自己的书卖给迪士尼搬上银幕,但她个性古怪,难以沟通,对迪士尼打造本片的提议带有各种不满情绪,但影片也展示了她这种个性及《欢乐满人间》的创作灵感都与她个人童年的经历有关;另一条线上则是华特迪士尼极其手下个多位员工和艺术家想尽办法,希望说服崔佛斯将版权卖个迪士尼公司,只为圆一个华特迪士尼给女儿的承诺,但他们带来的迪士尼式歌舞、欢乐主题却难以得到崔佛斯的认同,双方在交涉中出现很多摩擦与分歧。两条汇合,华特迪士尼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及一腔热忱,最终开启了崔佛斯的心门。两个年过半百的人,也都透露出自己作品背后的辛酸,让观众很难不为之动容。

但在这些人性化故事的背后,最吸引人的反而是华特迪士尼带着观众首次走进了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他的帝国。人们看到他每天在迪士尼公司的工作情况,影片创作的过程,还随着崔佛斯浏览了好莱坞、比佛利山、迪士尼乐园,最后走上中国剧院前的红地毯,体验了一场迪士尼电影首映礼的盛况,这一切都令任何一个迪士尼粉丝兴奋不已。就连崔佛斯这个最初的反迪士尼、反好莱坞人士,在不断的了解、倾听和体会后,也渐渐对迪士尼公司,甚至好莱坞这个产业建立了信任,更加令人感受到迪士尼精神带来的无穷力量。

其实所谓迪士尼精神就是:带给人们快乐和梦想。它体现在迪士尼产品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迪士尼乐园、动画片还是玩具商品,作为财富缔造者的同时,这些也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梦想的世界,并给无数孩子、成人带来快乐。在《欢乐满人间》被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人们看到,迪士尼的创作团队通过欢乐的音乐、有趣的卡通,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原著中悲伤的情绪转化为高昂、乐观的情绪,比原著作者更能向起观众传递正能量。

而片中女主人公崔佛斯原本是个并不开心的人,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她对周围一切人与事都很不满,甚至表现为无礼、尖酸和刻薄,在别人眼中是个很难搞的人。她拒绝别人的帮助,也拒绝任何改变,将自己禁锢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因此当这样一个被阴霾笼罩的人来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被玩具、糖果、欢乐的音乐和笑脸包围时,她本能地反抗,像刺猬一样缩回自己的世界中封闭起来,就算是米老鼠也被她扔到墙角,所有的热情款待完全换不来她一个笑脸。从华特迪士尼,到他的秘书、电影创作者,甚至司机无不被崔佛斯的犀利与傲慢刺得遍体鳞伤。但每个不快乐的人内心都有个悲伤的故事,这个创作了深受儿童欢迎书籍的作者,又有一个怎样不堪回首的童年呢?

影片在展示《欢乐满人间》被搬上银幕的曲折过程同时,也穿插地讲述发生在澳洲一个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到最后观众也能看出这就是崔佛斯本人的童年回忆,也是她创造《欢乐满人间》中一家人的故事原型。正因此《欢乐满人间》对她来说如此重要,纪录着她与父亲的点滴,她才不希望被搬上银幕时面目前非,甚至是父亲的角色是否应该有胡子、是否可以以歌舞形式呈现、动物角色要如何处理等各方面细节都要她亲自把关。同样,华特迪士尼也曾经不忍心把自己的米老鼠交给任何人,作为艺术创作者,他用深深的尊敬与理解打动了崔佛斯。崔佛斯被感化并非去一次迪士尼乐园就实现,每个人物,从司机到与她合作的电影人、音乐人,到迪士尼的言行都在慢慢融化她冰封已久的心灵。更像是《欢乐满人间》片尾那首一起去放风筝的歌曲一样,崔佛斯终于肯撒手让风筝载着梦想起飞,而华特迪士尼传递给她对梦想的追求其实与她父亲小时候对她的教导一样,是帮助她飞翔的翅膀。

作为奥斯卡奖获得者、演出过很多精彩角色的艾玛汤普森在本片中奉献了可以说是演绎人生中最丰富、最饱满的一次表演,无论是高傲不屑的眼神,不苟言笑的表情还是下撇的嘴唇都十分生动传神。主要是因为她步入中年以后,很多角色都是配角,很难找到一个如此有空间大展拳脚的机会。除了艾玛汤普森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多年练就的演技外,这个角色最出彩的原因还是剧本写得好,人物塑造得十分鲜活有趣。编剧给了她太多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但她并非一个喜剧角色,相反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却又因为话说得太过尖锐,甚至无礼,让人很难不通过笑声来表达我的天哪的吃惊感。她与迪士尼及手下呈现出的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就像伦敦与洛杉矶的天气一样,常年阴天对四季入春,形成鲜明对比。

本片是汤姆汉克斯继今年《菲利普船长》(Captain phillips)之后又一次完美演绎,虽然看似是配角,却演出了迪士尼先生很多鲜明特色,比如他开朗的个性、喜欢别人称呼他第一人称的习惯,还有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另外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 )饰演的司机、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Bradley Whitford)、詹森-舒瓦兹曼(Jason Schwartzman)出演的《欢乐满人间》编剧和作曲也都以幽默的表演方式成为片中的亮点。影片虽然并非动画片或喜剧片,但依然充满迪士尼电影那种欢乐气氛,同时又通过崔佛斯的童年故事,再次突出亲情主题,展示家庭的重要性和感人的父女情怀。影片中还原了60年代的好莱坞、迪士尼乐园,让人能近距离探寻好莱坞电影制作背后的很多流程,也从侧面展示了迪士尼公司,甚至好莱坞业内人士的工作方式,对影迷来说可谓大饱眼福。

华特迪士尼曾说:只要有勇气追求梦想,梦想就会实现。从一个从报男孩到一个娱乐梦幻帝国的缔造者,他实现了他的梦想,并将这种精神传达给成千上万的孩子们。这部《大梦想家》更加让人感受到他和他所创造的这种精神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也让影迷们在看后犹如走进迪士尼乐园的小孩,在被感动的同时也再次燃起了追逐梦想的激情。

《大梦想家》观后感1000字


 观众反映:有幸在迪士尼公司,也就是本片拍摄的地方和迪士尼先生工作的地方观看了本片,因此看片中出现的很多场景如此熟悉,真的是刚刚路过。可以听到场内很多观众在观看时发出啜泣声,散场后走出的很多女生还在擦眼泪。影片后半部分两位主角掏心掏肺地谈话有多处泪点。此外观影过程中,艾玛汤普森角色尖酸刻薄的对白,及她对其他人的挖苦也频频引发观众笑声,观影过程中欢乐与泪水并存。

虽然是知名人士,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故事却从未以电影的方式在大银幕上呈现,主要是因为迪士尼公司怕被认为这是给自己作广告,而其它几家电影公司显然也不会拍竞争对手的传记电影。于是《大梦想家》(Saving Mr.Banks)中,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版的华特迪士尼真的就是首个大银幕华特迪士尼形象,也是首次涉及了他创造的迪士尼帝国带来的影响力和他本人背后的一些童年故事。不过影片的核心人物并不是他,而是透过他与《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原著小说作者p-L-崔佛斯(p.L. Travers)之间为版权问题交涉的过程,引出这两位艺术家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他们鲜明的个性特色。不过即便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饰演的崔佛斯女士才是本片主人公,但看过之后,人们会发现,整个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带给人们感染力的,还是迪士尼精神。

可以说,本片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一条线上讲述了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崔佛斯女士因财政危机被迫将自己的书卖给迪士尼搬上银幕,但她个性古怪,难以沟通,对迪士尼打造本片的提议带有各种不满情绪,但影片也展示了她这种个性及《欢乐满人间》的创作灵感都与她个人童年的经历有关;另一条线上则是华特迪士尼极其手下个多位员工和艺术家想尽办法,希望说服崔佛斯将版权卖个迪士尼公司,只为圆一个华特迪士尼给女儿的承诺,但他们带来的迪士尼式歌舞、欢乐主题却难以得到崔佛斯的认同,双方在交涉中出现很多摩擦与分歧。两条汇合,华特迪士尼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及一腔热忱,最终开启了崔佛斯的心门。两个年过半百的人,也都透露出自己作品背后的辛酸,让观众很难不为之动容。

但在这些人性化故事的背后,最吸引人的反而是华特迪士尼带着观众首次走进了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他的帝国。人们看到他每天在迪士尼公司的工作情况,影片创作的过程,还随着崔佛斯浏览了好莱坞、比佛利山、迪士尼乐园,最后走上中国剧院前的红地毯,体验了一场迪士尼电影首映礼的盛况,这一切都令任何一个迪士尼粉丝兴奋不已。就连崔佛斯这个最初的反迪士尼、反好莱坞人士,在不断的了解、倾听和体会后,也渐渐对迪士尼公司,甚至好莱坞这个产业建立了信任,更加令人感受到迪士尼精神带来的无穷力量。

其实所谓迪士尼精神就是:带给人们快乐和梦想。它体现在迪士尼产品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迪士尼乐园、动画片还是玩具商品,作为财富缔造者的同时,这些也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梦想的世界,并给无数孩子、成人带来快乐。在《欢乐满人间》被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人们看到,迪士尼的创作团队通过欢乐的音乐、有趣的卡通,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原著中悲伤的情绪转化为高昂、乐观的情绪,比原著作者更能向起观众传递正能量。

而片中女主人公崔佛斯原本是个并不开心的人,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她对周围一切人与事都很不满,甚至表现为无礼、尖酸和刻薄,在别人眼中是个很难搞的人。她拒绝别人的帮助,也拒绝任何改变,将自己禁锢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因此当这样一个被阴霾笼罩的人来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被玩具、糖果、欢乐的音乐和笑脸包围时,她本能地反抗,像刺猬一样缩回自己的世界中封闭起来,就算是米老鼠也被她扔到墙角,所有的热情款待完全换不来她一个笑脸。从华特迪士尼,到他的秘书、电影创作者,甚至司机无不被崔佛斯的犀利与傲慢刺得遍体鳞伤。但每个不快乐的人内心都有个悲伤的故事,这个创作了深受儿童欢迎书籍的作者,又有一个怎样不堪回首的童年呢?

影片在展示《欢乐满人间》被搬上银幕的曲折过程同时,也穿插地讲述发生在澳洲一个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到最后观众也能看出这就是崔佛斯本人的童年回忆,也是她创造《欢乐满人间》中一家人的故事原型。正因此《欢乐满人间》对她来说如此重要,纪录着她与父亲的点滴,她才不希望被搬上银幕时面目前非,甚至是父亲的角色是否应该有胡子、是否可以以歌舞形式呈现、动物角色要如何处理等各方面细节都要她亲自把关。同样,华特迪士尼也曾经不忍心把自己的米老鼠交给任何人,作为艺术创作者,他用深深的尊敬与理解打动了崔佛斯。崔佛斯被感化并非去一次迪士尼乐园就实现,每个人物,从司机到与她合作的电影人、音乐人,到迪士尼的言行都在慢慢融化她冰封已久的心灵。更像是《欢乐满人间》片尾那首一起去放风筝的歌曲一样,崔佛斯终于肯撒手让风筝载着梦想起飞,而华特迪士尼传递给她对梦想的追求其实与她父亲小时候对她的教导一样,是帮助她飞翔的翅膀。

作为奥斯卡奖获得者、演出过很多精彩角色的艾玛汤普森在本片中奉献了可以说是演绎人生中最丰富、最饱满的一次表演,无论是高傲不屑的眼神,不苟言笑的表情还是下撇的嘴唇都十分生动传神。主要是因为她步入中年以后,很多角色都是配角,很难找到一个如此有空间大展拳脚的机会。除了艾玛汤普森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多年练就的演技外,这个角色最出彩的原因还是剧本写得好,人物塑造得十分鲜活有趣。编剧给了她太多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但她并非一个喜剧角色,相反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却又因为话说得太过尖锐,甚至无礼,让人很难不通过笑声来表达我的天哪的吃惊感。她与迪士尼及手下呈现出的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就像伦敦与洛杉矶的天气一样,常年阴天对四季入春,形成鲜明对比。

本片是汤姆汉克斯继今年《菲利普船长》(Captain phillips)之后又一次完美演绎,虽然看似是配角,却演出了迪士尼先生很多鲜明特色,比如他开朗的个性、喜欢别人称呼他第一人称的习惯,还有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另外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 )饰演的司机、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Bradley Whitford)、詹森-舒瓦兹曼(Jason Schwartzman)出演的《欢乐满人间》编剧和作曲也都以幽默的表演方式成为片中的亮点。影片虽然并非动画片或喜剧片,但依然充满迪士尼电影那种欢乐气氛,同时又通过崔佛斯的童年故事,再次突出亲情主题,展示家庭的重要性和感人的父女情怀。影片中还原了60年代的好莱坞、迪士尼乐园,让人能近距离探寻好莱坞电影制作背后的很多流程,也从侧面展示了迪士尼公司,甚至好莱坞业内人士的工作方式,对影迷来说可谓大饱眼福。

华特迪士尼曾说:只要有勇气追求梦想,梦想就会实现。从一个从报男孩到一个娱乐梦幻帝国的缔造者,他实现了他的梦想,并将这种精神传达给成千上万的孩子们。这部《大梦想家》更加让人感受到他和他所创造的这种精神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也让影迷们在看后犹如走进迪士尼乐园的小孩,在被感动的同时也再次燃起了追逐梦想的激情。

东京白日梦女观后感影评


《东京白日梦女》是一部由吉高由里子、荣仓奈奈和大岛优子等主演的喜剧,该剧剧情诙谐幽默,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一起去看看吧!

吉高妹子总是在演这种角色啊,这么久没上剧,看到她我还是很开森的。哎,反正女人就一定要有男人是吧,特别是过了30岁的,无论别人有不有女友是不是已婚是不是渣男值不值得爱,都必须爱他爱到世界末日。因为过了30岁了嘛。MDZZ。以及,姑娘们,碰到早坂这种好男人就嫁了吧,毕竟不存在于现实里。

以上,是一年前,写下的东西。

2018年5月19日,重新刷了几集,真的觉得当时的自己还是对人类有着真心实意的爱的,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姑娘,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是聪明善良,未来充满希望的。女孩子当然可以聪明且理智,随时随地摆正自己的三观,别人有女朋友的就记得保持距离,别人都快有二胎了,更拜托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不要发蠢;那种一天天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沉迷前任不能自拔,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可爱的煞笔男人,姑娘们可以竖着中指说声,GO AND FUCK YOURSELF。

然而事实相反,面对早坂桑这种,真的理解女主才华,并且愿意珍惜女主,看得到她所有优点,觉得她值得一切美好的男人,却被女主抛弃了两次,非得喜欢上那个臭着一张无表情的脸(妈的,小哥真的帅),一股子装酷范儿,根本不懂得珍惜女主感情的,并且拔dio无情的小男孩。你说女主是不是傻,外貌协会?抖M?事实却是,她就是爱上这个小年轻了,就是爱上了,你拿她没办法,别跟她讲道理,道理她明白得很,可惜人家就是愿意,谁也挡不住,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少么?

再说到女主的两位朋友,名字我忘了,就用演员名字替代下。对于前男友和我成为了炮友,他现在还是有个现任的奈奈酱,有句话真是说到了心坎里,大概意思就是反正人生如此无趣,还能糟到哪儿去,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吧。好吧好吧,其实,真的挺好理解的,无聊的人生,有一点你情我愿的波澜有什么不好,反正也没有其他男人care我了。这种想法真是丧到不行。可是,你前任真的很渣很也衰,根本不珍惜你,只是把你当作随时可以睡的便宜女人而已,请你有点自尊,别只睡这一个,把他也当作挥之则来的便宜按摩器不好么,有点出息,既然不能再糟了,就风流快活的活一把呗。既然离经叛道了,能不能活出点离经叛道的潇洒来,当小三算个屁活法。

优子这个就更高能了,这真的是恋爱啊,已婚二胎狗狗男与务实可靠的干练女之间的爱情,是不是有种,是不是遇到的顺序换一换,他们才是真爱的感觉。姑娘,别被骗了,这个男人,就算跟优子结婚生子,也会找其他人的。就是负担不起作为丈夫和爸爸的责任,才用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他老婆也是曾经的优子好么。而且,有意思的是,优子明明知道,一切都是错的,知道这个男人渣得不行,却还是喜欢上了,因为他的诚实。是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跟你恋爱个一回合,当老婆找上你并且给你一耳光的时候,你才知道他他妈居然已婚是不是(虽然我周边还没发生这么WTF的事,但这种故事微博里到处都是)。而且还是那句话,道理主人公自己比谁都明白,但是就是,陷进去了,不能自拔。归根究底,姑娘们的心,难以得到,也难以收回,谁叫我们重情重义,有时候(大多数时候)还脑子有坑。

所以,该怎么办呢,人生还过不过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啊,可这人生还是dei过的,具体怎么过,我依然不知道。可是,我还是希望,姑娘们有时候能够忍痛割爱,知道是不对的,就不要无限的错下去。

希望各位姑娘,无论怎样都活得开心,尽量不要投入于伤害自己感情纠葛中。实在受伤了,也能转换心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毕竟人活着,开心最重要,但是这种开心也请不要违背常理道德。希望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做人不缺爱,做爱不缺人。每段感情都能真诚对待,遇上的每个人也都好好珍惜,最后如果能遇到那个,觉得你就是闪闪发光,就是值得一切的男人,就嫁了吧。比如,早坂桑。千万别他妈学女主,姑娘,你要相信,她毕竟是编剧和原作者虚构的,用来推进剧情发展的,而你是真实的,聪明的,可爱的,有自主意识,可以为自己而活的,独立女性。

《东京白日梦女》看完了,结局仓促又似乎合情合理,三个梦想嫁人的姑娘依然没有嫁出去,但好在一切都似乎走上了正轨。

看剧的时候在想,其实日剧编剧挺厉害的一点,就是在观众觉得剧情已经偏得不像样子,怀疑下一刻就要崩的时候,奇迹般又扭转了回来。

白日梦女三人组里,小香成了前男友的现在恋情的第三者,小雪则陷入了不伦恋情,和已婚男纠缠不清,并且两个人都清醒地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却又无法干脆地转身结束这样的感情。

这样毁三观的剧情,看下去却又觉得心疼她们,因为真心地喜欢所以无法自拔,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并且一直在自责,却无法自控,几次决定结束了,看到对方追逐而来的样子,听到对方表白的话语,就忍不住放下一切又一次飞蛾扑火。不让人心疼难过吗?

凉的发来消息常常是告诉小香女友有工作出差了,问她要不要来。小香皱着眉回复说,看情况决定要不要去,可是一结束工作还是过去了。两个人一起吃着小香买过来的凉喜欢的蛋糕,可是女友的电话打来,说拍摄计划取消已经回来了,小()香立刻就和她没吃完的蛋糕一起被推出门外。自己也悲哀于竟成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女人,可是看到他发来满屏的消息,打来关心的电话,在演出间隙跑来见自己一面,还是会心动。决定去婚介所见合适的对象,已经站在门口,接到他的电话还是忍不住转身去找他。怎么办呢?女孩子常常就是被感性战胜理性的那一个啊。

再看小雪的情况,更加糟糕。好不容易邂逅了长相性格都很对自己口味的男人,对方也喜欢自己。偏偏对方表白时却说自己已经结婚了,只是和妻子分居了,问她能不能接受。她还是接受了,告诉自己对方和妻子感情不和,已经分居了,可是心里很清楚人家还是夫妻,自己始终是在做婚姻插足者。发现对方其实是因为妻子怀孕回家待产才分居时,也很坚决地不要再见面。可是真的见到了,对方说很爱她,还是克制不了想和他在一起的心情。

清醒地在感情里做着违背道德的事情,可悲又可恨着。

在KEY的帮助下,小香最终下定了决定离开凉,而凉却选择和女友分手,想和小香在一起。看到丸井又一次当上父亲,开始有了父亲的责任感,小雪也果断地切断了这段感情,她曾经喜欢的男孩已经长成父亲了,这个男人不属于她。

伦子的情况看来倒不那么糟糕了。八年前曾向自己表白的早坂前辈似乎成了现在的自己看来合适的结婚对象,对方却向自己咨询如何追后辈麻美。遇到了看来很完美的恋人奥田,却偏偏相处后发现不是很合得来,选择了分手。这时发现早坂其实一直还是喜欢自己,只是因为八年前被拒以为不会有机会了,两个人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似乎要开始幸福的生活了,伦子却发现自己似乎喜欢上了KEY。在一起的那个人似乎总不是当下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这样作的小情绪真的很让人无语啊,可是看来又是那么合情合理地发生的故事。

到了30岁,结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还是只是为了迎合旁人的眼光?

最终这部剧大概要说的是,人生是你自己的,做决定的只能是你自己,无论对错都得是你自己的判断,不要跟着别人的思想去走。

结婚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非做不可吗?

最初,白日梦女们得出的结论是:并非每个人都有那份幸运,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共度一生,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妥协,但是妥协之后获得的幸福,不也是幸福吗?而反之,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里的每一次相遇,能和喜欢的人相遇,就足够用光一生的运气了,怎么能不珍惜呢?

那么,快找个能一起生活的人结婚就好了,不要再纠结于自己乱七八糟的感情和规则了。

可是,做不到啊,还是会被感情牵着走,还是没办法理性地选择一个合适的人选结束单身的生活。所以深陷感情的泥淖,所以左右徘徊不知所措。一边想要结婚,一边却陷入没有结果的感情游戏里。

最后的最后,结论是跟着自己的步调走,不会再深陷泥潭,但也不要为了旁人的眼光去催促追赶自己。结婚并不是非做不可,我们为之努力,但并不会为之舍弃一切其他的原则。

白日梦女们只要一直努力,终归会梦想成真的吧。

还有,像最后的伦子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说出自己的感情吧,一鼓作气向前奔跑吧。

最后一集传达的价值观很正啊,伦子表白的时候看的我莫名其妙就泪目了,本来是站早坂的,但是坂口天使一笑我就立刻倒戈了、虽然他那个金毛造型我还是吃不下、

三个女孩的情感困境太现实了,伦子那条职场线我也喜欢。东亚社会就是会定义女性30岁前结婚=幸福,所以女性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想要结婚的焦虑,虽然从各种导向以及我自己也总是抵死嘴硬说我不结婚,但深层理由是看到太多不幸的婚姻生活,而独身一人再惨也惨不到那个份儿上。

但是追求和渴望幸福的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谁不曾深夜突然爆发出洪流一样的少女心,渴望坠入爱情,来一场奋不顾身的无脑恋爱。当然,成长环境和社会导向决定了这个爱情最好是有结果的,结果是什么呢?不言自明了。

所以最后一集说幸福是幸福本身,你觉得幸福就幸福,而不是被强加的情感状态,正如我一个基佬同事说我认识很多奔着一个目标去的情侣最后都没结婚,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好享受在一起,不要去考虑什么结果,两者也算不同程度的不谋而合了。

看剧的时候我全程担心自己会走上小雪那条路求各路大神保佑,千万不要啊我宁肯独自一人。

《白日焰火》观后感


《白日焰火》观后感

满怀期待的观看了这部金熊奖获奖影片《白日焰火》,整部电影的风格有点类似娄烨的作品,而且有点偏重文艺,而且还有些谜团没有解开。在东北那冰冷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信任,看似落魄的警察与命硬女人之间那丝丝诱惑却难以企及的温暖背后,暗藏着令人吃惊的真相,算是中国比较难得的犯罪电影,故事并不华丽,却很有分量,虽然在剧情上稍显弱,但主角们的演绎却将这些缺陷弥补!至少,整部电影有一只让我追看下去的劲头,这就足够了!

影片由一桩分尸案到多年后的连环分尸案,探讨的是人性的不可捉摸,因为当年的案子而落魄的警察,一个因为这件案子而变得扑朔迷离的神秘女人,这样的组合注定会让人联想到他们接下来的情感走势。影片的对白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对于演员情绪的描绘还是很突出的。

视觉效果上,带给我们的是冷冷冰冰的感觉,那种阴冷压抑的基调,是在向黑色电影致敬吗?整部电影都在充斥着隐忍,是啊,没错那种无处释放压抑的氛围贯穿这部戏的始末,看似很粗糙其实却耐人寻味儿。摩天轮那段估计被掐掉了,所以有些衔接不上,但是廖凡带桂纶镁看白日焰火夜总会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想让她自首的。而他因为骗了桂纶镁,内心也很纠结!

特别是当他不再是警察的时候,正因为纠结,才有影片最后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那一刻,你会觉得,廖凡是真心爱桂纶镁的,那种爱在桂纶镁入狱前,他为她爬上了楼顶,在白日下燃放了一簇簇繁盛的焰火,别人只能认为是在捣乱,但是只有她懂,这是他所能表达的全部承诺和那份爱慕之心!片末点睛,的确令人回味无穷。

我想如果不是廖凡在金熊奖拿了影帝,而这部戏拿了最佳影片奖,这部《白日焰火》很有可能沦为炮灰。廖凡一直都是演技派,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致命邂逅》,他的演技值得嘉许,但是这么多年他却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这场戏的表演全在他的把握之中,也的确是廖凡式的表演风格,至于你要说他有所突破,或者是因为他拿了影帝的缘故吧!当然,很多人都说那段独舞是他的突破,我想说的是,他的那段独舞让我想起百变大咖秀里谢娜飙舞的瞬间!

女主角桂纶镁的表演相当惊叹,但是她也没有突破,因为这样的角色,特别是对内心世界描绘多的戏她都有很多的经验,所以她即便演的很好,同样是因为角色适合她!但是桂纶镁在那白雪皑皑的城市里却显得特别的幽美。而王学兵的为爱付出,的确令人动容,现在这样的社会,还有人爱得如此痴狂吗?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引用里面的一句台词,是夜总会老板娘说的那句,沧海桑田,鸟枪换炮,但是所有好的、烂的回忆,永远都不会忘记!《白日焰火》,偏重文艺,不喜勿看!


白日焰火观后感


篇一:白日焰火观后感

昨天抽空去幸福蓝海郑州福都店去看了正在热映的影片《白日焰火》,这部在柏林电影节上折桂的影片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让俺说道说道,个人观点,不一定都对。

首先,这部电影采取倒叙的方式,刚开始的一小段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一天之内,天女散花一样全省抛尸”、“各地的煤场都发现了尸体残骸”,吸引着观众看下去。情节层次感很强,每一层情节的博凯,都让人感到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次,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它给我们揭示了人性的阴暗一面,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没有回避,直指要害。影片中那个两万八的大氅的主人,在他衣服被洗衣店的洗衣工洗坏了以后的一系列表现(激情戏可能已经被删除),不止一次地要求和这个洗衣工发生关系,直到最后洗衣工忍无可忍失手杀了他。这不正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底线尽失的写照吗?看看咱们身边的个别人,有俩臭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刚当了两天领导就觉得自己怎么怎么样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也反映突出弱势群体(以洗衣工为代表的)在遭遇困境时的无助和无奈;洗衣工洗坏衣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偏偏这次,她洗坏了一件价值两万八的大氅,而且这件大氅的主人还是个下三滥,她赔不起这件衣服怎么办?这个下三滥就要求跟她发生关系,由于内心的恐惧、迫于生活的压力,她选择了委屈求全,把自己的身体给了这个下三滥,最终因为无法忍受这个下三滥的多次要求,终于爆发了,失手杀人。故事到此本来应该结束的,但是又出来一个“深爱”着这位洗衣工的丈夫,为了让自己的老婆逃过法律的制裁,竟然想出了一个偷天换日的主意:让她老婆宣称被害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而这个“假死”的丈夫从此过上了“活死人”的生活,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抛尸之旅”。

再次,就说说这个洗衣工的丈夫。从感情上来讲,这是个好丈夫,是个爱老婆的好男人,得知自己的老婆受到了那样的虐待,是个男人都会很愤慨。但是这个丈夫所采取的的如此奇葩的处理方式,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本来应该报警的,最多是个防卫过当造成的过失杀人,法庭一定会充分调查,给出合理的判决的,但是他们没有报警,为什么?我觉得这里面有不相信的因素,多少人为了上访满头黑发变白发?多少人蒙冤死在高墙里?)从此,这个丈夫扭曲的心灵便一步步走向深渊,一次次地出手杀人、分尸、抛尸,被害者都是想接近这位洗衣女工或者是想追求她的男人,这就是男人的本性,都觉得老婆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对于这个“假死”的丈夫来讲,更是如此,这是一直扭曲的人格,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那个被害的大氅的主人的老婆的表现。自己的丈夫突然失踪了,她却不管不问,等到五年后警察找上门来询问她,她显得很淡定,问她当时为啥没有报警,这位女士说:说不定是自己的丈夫金屋藏娇躲起来了,但是过了一年了,丈夫还是杳无音信,这才想起来报警。这一对夫妻就是典型的个别有钱人夫妻的感情现状:丈夫整天不回家,妻子不管不问,反正家里有的是钱,你养小三,我养小白脸,双方是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有一方死了,另一方都漠不关心,淡然一笑,这还是夫妻吗?我只想说,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是爱情、亲情、友情永远是买不到的,这些都是无价的。所以我要借用@主持人张明 在@今夜不寂寞 里常说的一句话:“珍惜眼前人”。

再说一个细节吧,由廖凡饰演的张自立,原来是个刑警,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受伤,调到一家企业的保卫科上班,这人从此就颓废了,整天借酒消愁,一天夜里喝得烂醉如泥,骑着摩托车在路边摔倒了,这时候从他旁边过来以为骑电动车的老兄,当时我在想:这难道是个“扶不扶”的事情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位路过的老兄停下电动车,拍了拍张自立的脸,确认他真的喝醉了,我本来想着这位老兄会送他回家,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很意外,、只见这位老兄扔下自己的破电动车,骑上了张自立的摩托车,一溜烟跑了。这个场景似曾相识,记得前几年的新闻报道说过,某地某男子深夜醉卧街头,被过往的“行人”摸走财物。这就是个别人的劣根性,当自己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会见死不救,甚至会再踢上一脚。这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白日焰火,这个片名很难以理解。但是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焰火是美丽的,这本该属于夜晚的焰火,如果在白天绽放,会有另外一番美景。电影的最后,洗衣工被押上囚车,真相大白的时候,我看到了女主角似乎是解脱了,压在心底五年的心结被解开了,虽然面临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在那一刻,她,解脱了!此时的天空绽放了焰火,大白天看到了焰火,点燃这些焰火的就是那个一直追踪这个案件的张自立(为了这个案件他失去了自己的三位同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焰火,都想在漆黑的夜里让它绽放。但是,有的时候这种焰火是邪火,是无名火,是很危险的,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你晚上一直想干的事情放到白天试试,如果白天能干这些事,那么晚上就能干。能够在白日里绽放的焰火才是真正的美景。

最后,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莫言,想起了莫言老师的作品,为什么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另外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篇二:白日焰火观后感

昨夜在影院看完《白日焰火》后,留在我心里的是深深的疑惑、不解与恐惧。 导演能把单调、老土的剧情,拍的如此引人入胜,确实值得赞一下。但是此片居然能拿到国际柏林电影节金狮奖,廖凡也凭此片夺得影帝,这确实让我摸不着头脑!徐铮主演的《无人区》,成龙、刘烨主演的《警察故事》等都比此片精彩啊,《白日焰火》凭借什么夺得如此殊荣?是我个人的观感?还是你们也有此疑惑?

《白日焰火》纵然有着跌宕起伏的探案剧情,却也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的线索。影片一开场,就设下了深刻的悬念,落在煤堆里的被分尸的四处散落的肢体,吓得我直拿手挡住眼睛,不敢看电影屏幕。心中的疑惑、恐惧也由此开始。

问题一:

影片最开始,警察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两名卡车司机兄弟的身上,在抓捕的过程中,其中一人掏出枪杀死两名警察,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张自立(廖凡饰演)离开警察岗位,做起保安,整日饮酒颓废度日。但后面证实,案件和这两个人毫无瓜葛,后面的戏也和这两个卡车司机毫无关系。因为这一幕戏惊心动魄,十分震撼,所以看完影片后,我不禁要追问:“开始抓那两个人干嘛去了?”仅仅只是为了制造悬疑吗?

问题二:

警察开始怀疑吴志珍(桂纶镁饰演)是凶手的时候,去她居住的小区居委会进行调查。居委会阿姨在楼道里突然发现了一匹马,摄像头也跟着她一步步,慢慢的靠近这匹马,给足了镜头,让我紧张的以为会突然蹦出来一个人,把居委会阿姨干掉。结果马却与案情没任何关系。居委会阿姨也只是个“酱油”角色,没对案件起任何作用,所以,导演为什么要拍这匹马呢?

问题三:

洗衣店老板,一直穿插整部戏。开始莫名其妙透露给张自立一些信息,后来又变态的和妓女在卡车里换衣服玩,中途还意图侵犯桂纶镁,这不得不引导观众猜测他会不会是连环杀人案背后的“大boss”,到头来却跟主情节一点关系没有。如果只是这样,为什么要给这位洗衣店老板这么多戏?而老板与妓女在卡车里“穿裙子”玩的一幕,又是什么意思??

问题四:

影片的结尾,吴志珍已经被捉拿归案,但警察还要带着她去她多年前租住过的房屋指认现场。房子如今住进了一对年轻夫妇,女的已经挺着大肚子,看上去是幸福的小俩口。警察就让桂纶镁在这对夫妇面前说:“在这里杀的人”、“在这里碎的尸”,夫妇则呆坐在床上,垂头丧气,无语。

在看的过程中,我就生疑问,为什么已经过去N年的凶杀案,还要去指认现场、拍照录像?这有必要吗?让现在住在里面的夫妇情何以堪?真是好尴尬啊!想想都觉得异常恐怖!

就在吴志珍指认现场,从出租屋出来后,天空中像天女散花般绽放白日焰火,是张自立在向她道别,也是此片唯一温情的一幕,我想导演的用意无非有二:一是想说明张自立在感情上并未背叛吴志珍,即便他向警察揭发了她,他心里还是有她的;二是淡化影片的血腥,也突出主题《白日焰火》。

影片已经看完,心里的疑问却还留在那里。或许这些让人疑惑的人与情节只是为了增加影片悬疑,也或许只是为了证明甲乙丙丁的存在而已。这就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生活于我们身边的人,并未与我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仅仅只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存在在周边而已……

篇三:白日焰火观后感

一个人独自看了《白日焰火》,这段时间不喜欢扎堆,爱独处,独自思考!

没有几个人看,出影院的人都显得很失望,觉得好没意思。

前一段时间看到新闻,说这个电影获得金熊与银熊奖,我对获奖的作品比较感兴趣,抱着好奇的心,想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电影,让评委给它这么高的肯定。

《集结号》里廖凡饰演的,爱吃卷饼的那个战士,非常喜欢,今天这个,他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让我忘记了他在演,一个活生生,邋遢的,又不失温情的警察。

桂纶镁,虽然在这个影片中没有笑过,话也不多,但是每一个角度的她,都是那么吸引人,清瘦的背影真是楚楚动人。把一个能让男人奋不顾身的,迷一样的女子,演绎的那么令人信服和同情。

片中,瘳凡的同事,追踪到梁志军,就因为对处境不能很好的认知,大意之下,转瞬即失的生命,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

电影从头到尾都尾让人寒冷,暗流汹涌,有一种情愫在内发酵,让你思绪飞绕。

如果第一个人误杀时,吴志贞自首,而不是与丈夫共同隐瞒真相,后来的事情发展,可能就不是像滚雪球一般,事态愈演愈烈,无法控制,终于大白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份悔和无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看着最后廖凡在我们这代人熟悉的舞曲中,跳得那么纠结和释放,谁又能说,谁是冷酷的。

这里面没有快乐的人,这种结局反而很好,不然,吴志贞一辈子反复播放着那一个个逝去人的,把秘密藏的那么久,人一定会生病。人是需要把自体的能量与外界进行流通的。

永远不会忘记,在海峰老师的别墅里看的《24小时》,老师指点我们看剧情,其中一段,议员的儿子几年前,因为姐姐被人污辱,一气之下把嫌犯杀死,为了掩盖这个事实,议员的最信任的人帮助这个小男孩洗脱罪名,但是,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奇怪,过去发生的事,总会在未来的一天,以某种方式露出蛛丝马迹,当真相袭来,影响到议员竞选的关键点时,议员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来到了自己儿子的卧室,让儿子看着他的眼睛(这个情节,在美国的片子里经常会出现,在没和老师接触之前,这样的片断,真是太习以为常,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别提思考!)让他亲口告诉自己事情发生的真相。海峰老师,让我们仔细观看这个部分,看我们没吭气,自己就点到:“这段非常精彩,所有的强者从不逃避问题,都是敢于直面真相,解决问题!”

如果你逃避面前的这个难题,可能将来这个问题越累积越大,越难以应付和解决,想想这个吴志贞与梁志军,就是为了掩盖那个真相,怕去面对和承担后果,才导致最终的结局如此悲惨,牵连和受害的人不断增加,祸及自身。

人生不能重来,只有从过去的体会和经历中总结经验,来对今后的生活重新调整,变的让自己开心,逐渐走向那个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信《白日梦想家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