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玄奘之路》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玄奘之路》观后感

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高僧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

爱因斯坦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

或许只是因为我并未深入了解佛学,此时的看法依旧浅薄。但不可否认,它确有让人内心平静的力量。在这如此浮躁的世界,能为自己内心找一片净土,就是幸福的了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大唐玄奘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一)

前天首映这一天第一时间看到了《大唐玄奘》这部一直让我认为神圣而庄严的电影,当我踏入影院的大门时里面准备观看的人寥寥无几十来人,我顿时的感悟是那些爱情武打片首映都会爆满票房,这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观看的人确这么少,从一个小小的窗口却反应出整个社会现象,“缺乏信仰的人太多了”,我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肤浅,整部影片令我感动与感悟很深的环节有许多,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是为了更圆满的结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论发了什么心愿,在路途中遇见任何困难与艰险都不能忘却“初心”,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被“名利,鲜花,掌声,荣誉,金钱……”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人生短暂几十年,我们再难也要让自己在社会中活得有价值,不枉此生……

大唐玄奘观后感(二)

——地球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

《西游记》里最为耀眼的明星,不出意外,大家都会认为是孙悟空。唐僧这个角色,被影视剧糟蹋的不像样子。而真正的玄奘是什么样子?

五一小长假,由于惧怕外出人多,所以选择了家中三日游。好久没有看电影了,决定在这难得的几天当中,要看一个电影。选了一大堆,唯一能提起兴趣的就是这个《大唐玄奘》,之前,我知道这是叙实的电影,其中,不会有八戒悟空。

到了电影院,满座。突然发现我前排,有一位母亲带着个4、5岁的小姑娘来看电影,当时就觉得坏了,他们肯定是来看孙悟空的,电影到了一半,我左边的一对情侣已经睡着了。右面的一对,看了一小时后选择了离开。电影结束时候,影院里只剩下三分之二,让我震惊的是,我前面的母女,居然从头看到了结尾。

下面说说剧情: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玄奘法师

因为之前看过流沙800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就是拍摄流沙800的选手们,如何克服困难,戈壁中跑400公里的故事。当时觉得这些选手,太了不起了。和玄奘大师比起来,流沙800就是小儿科。大师没有补给,没有护照和签证,属于偷渡性质,依靠自己,穿越隔壁,沙漠,翻越高山,还自带行李。啥比赛能和这个超级越野赛比,生死时刻考验着大师,毅力稍微薄弱的人,马上会退赛。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根据电影里的数据,大师的越野跑达到了2.5万公里,对,是公里。这估计是空前绝后的越野跑,玄奘大师当之无愧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越野跑者,作为一个跑步菜鸟,对大师无比敬重。

物质的诱惑

大师本来在长安,清闲快活,为了取得真经。离开了长安,西区取经。路上,吃了很多苦。到了高昌国,国王奉大师为上宾,让大师弘扬佛法,后来国王提出,大师不要走了,就在高昌国常驻。可是,大师坚持提出要走,国王威胁说,如果要走,就把大师当成偷渡者,遣送回长安,大师以绝食相应对,国王最后只好让大师西行。这就好比越野赛,到了补给点,好吃好喝,这时候,会有很多人想着放弃吧,就到这里吧。但是大师抵御了物质诱惑。

大乘小乘佛教

以前知道南传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去云南出差,当地人告诉我这里很多人信奉小乘佛教,模糊的知道一点他们的区别。这次看电影,大师在佛教网红辩论赛中,辩论了这个题目。我才知道他们的区别,原来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这部电影,虽然情节不曲折,故事性不强,但是,画面唯美,很好看。唯一缺点就是,越野赛过程中的各种虐,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美中不足。

《大唐玄奘》观后感1000字


《大唐玄奘》观后感

尽管风评很一般,还是去看了《大唐玄奘》毕竟这是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由于把海淀工人文化宫当成了五道口工人文化宫,所以前十分钟耽误了,没看到。我到影院的时候,玄奘已经离开长安了
该剧几乎可以算是黄晓明的独角戏,其他配角均算客串。而黄晓明的演技恰好又退步到了《中国合伙人》之前的水准考虑到现有的大陆演员中,能表现玄奘这样一位同时代最伟大僧人(没有之一)精神境界的基本没有,所以选个帅而有名的倒也正常。
但黄晓明不能正确地表达玄奘的坚韧不拔。很多地方在刻意地煽情甚至咆哮,那是不对的。玄奘是坚韧坚强,而不是坚硬。
关于其他演员,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从长安向西的人,说话非得都带个羊肉串味呢(尤其那个一点气质也没有的伊吾王李大嘴)徐峥、罗晋,一个个都没有贞观时期创业之臣上报天子下安庶民的感觉,要么是公子哥范儿(尤其一代名将李大亮),要么是装深沉。倒是谭凯演的那位武将还可以看来呀,还是不能要太出名的演员。
石磐陀、高昌王麴文泰两处情节都不出彩,戏剧冲突没能展开。尤其蒲巴甲演的石磐陀表达心魔也不能走精神病路线啊。而麴文泰和玄奘之间很深厚的感情也几乎是一笔带过,没能表现出来。
印度演员,尤其女演员,都真漂亮。
整部戏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不过既然是讲理想和信念,情节大概也不重要了吧那个到恒河里捞经文的故事,不知道是来自《大唐西域记》还是原创剧情,反正有点令人想到《孔子》里面下河捞书的颜回
台词也不怎么行,有点TVB感,有点《读者》感,宗教感反而不足。
人物、剧情不出彩,看看视觉效果也行。花了那么多钱做特效,至少长安城、大漠、敦煌石窟寺都还像那么回事。印度的很多佛教遗址也是实景拍摄,颇为沧桑。
但最后出现的长安城夜景不好,尤其过桥的那个镜头,感觉不像长安,倒像安倍晴明的平安京,缺乏庄严宏大的空间感。
玄奘在伊吾国看的那段乐舞有点意思。话说敦煌艺术大可以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重大表现点,应该多砸点钱。
而无遮大会上的舞蹈就没法说了,能体现出这是一部中印合拍的电影吧反正天知道那时候印度的佛教乐舞到底什么样。

下面主要吐槽。
唐太宗的圣旨,既然文字都已经出现门下,那结尾就别来个明清风的钦此了。
玄奘在烽燧的那场戏,饭桌上居然又出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玉米。
莫贺延碛的英文字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个地理知识的错误那里是哈顺戈壁。
高昌国是汉族政权,高昌王麴文泰是汉人,该国的服饰习俗至少也该胡汉参半,而不应该全是胡人的样子。
印度老僧留那么大一把胡子但是佛经中不少记载都表明印度佛教也反对僧人蓄须,至少不能一把大胡子,可能是要与婆罗门教的瑜伽师相区别。实际上,玄奘西行之处,在当时是佛教与外道(婆罗门教、祆教、耆那教、摩尼教)共存的当然,电影不必表现出这些。
无遮大会上的贝叶经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觉得上面写的不像是梵文至少不是天城体,倒像老挝文或者泰文。
制作方花了那么多钱,但是小处依然不用心。

题外话:中国佛道两教的伟大故事,适合拍成大片的,不止玄奘。以后如果有条件,鉴真东渡、法显航海、慧能顿悟,都是很好的题材。道教方面,丘处机西行止杀的故事没拍好,但张鲁安汉、重阳立教、明成祖营修武当山、王常月中兴龙门几乎无人问津。这一块,其实是富矿。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九(3)班 杨茹玉

复兴,是一个伟大的议题!复兴,是一个执着的梦想!复兴,是一道崎岖的征途!————题记

《复兴之路》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初看此片,就感觉它与《大国崛起》有很多相似之处,看过《大国崛起》后,再看《复兴之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部部影集敲打着我的心弦,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感。

《复兴之路》与《大国崛起》的区别在于,《大国崛起》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故事,而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的献礼篇章;《复兴之路》把焦点锁定在当代中国,即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复兴之路》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能够散发出震撼人心的魅力,在于它以力求真的艺术风格,勇敢地走进历史的深处,走进真理的深处,走进当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说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心里话:历经苦难、牺牲和奋战,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幸福理想的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兴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责任之重大,赋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作为中学生观看此片,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更好地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或许,你还沉浸在风靡全球的唐朝文明之中;或许,你还神游在天朝物产丰盈的梦幻之中;或许,你还为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绩而热血澎湃;或许……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从1840一直到今天,国人们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复兴之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华夏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炎黄的鲜血。我们的复兴之路远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让我们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最新《大唐玄奘》观后感(890字)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在认真品味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最新《大唐玄奘》观后感(89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大唐玄奘》观后感(篇一)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

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终于到达了天竺,玄奘法师在这里渡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十几年光阴——在那烂陀寺的佛教经论学习,成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游历印度各国,访师参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曲女城的佛学辩论中,任人问难,无人能诘难,从而名震五印;无遮大会成为归国前的谢幕演出。可以说,玄奘法师在天竺的'学习与游历,不仅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巅峰,也深远地影响了之后中国佛学的发展。

可是再回头来看看电影的处理,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导演处理起来有些轻描淡写。如果表现法师努力钻研用了几组与僧人讨论的画面还算差强人意的话,对于访师参学这一部分,只想通过解释一个名词“刹那”就来阐述深邃的佛学,制作人也太小儿科了。另外,对于巅峰对决的曲女城佛式辩论,它之于法师与印度的深远影响,基于影片的基础,我想一个对佛学不了解的人大约也是没有多大感触的吧!

也许我的观点对于电影人而言会觉得有些委屈。但是影片的好坏也是不以我的个人意见所左右的,票房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程度。对于拥有庞大数量的佛教徒而言,这部电影定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抽空去看的一部。除去这一部分人群,还有多少人真得会为这部电影点赞呢?我只期待我们中国电影人有一天也能生产出一部有真正文化内涵,能反映中华佛学的好电影。

《大唐玄奘》观后感(篇二)

星期天下午,我和妹妹,外爷,爸爸一起去济源看电影!到了电影院,我们决定选择看《大唐玄奘》这部电影,看完后感到十分震撼!

这部电影讲述了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远赴天竺(印度)求取佛法的传奇史诗。影片中,将玄奘从大唐至天竺艰难历程演的淋漓尽致!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玄奘从瓜州到伊吾的莫贺延碛,在这段路上,他几乎4、5天都没喝一口水。终于他倒在了沙漠上。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立下“不至天竺,终

不东归一步”的誓言。他牵着识途老马,找到了野马泉。玄奘在沙漠里时,自己的谁还不够喝,但他却将水喂给识途老马,看了之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被玄奘善良真挚的心

给感动了。我想,天底下应该不会有几个像玄奘这样善良的人了!

历经四年,玄奘终于到了天竺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曲女城佛法讲座中,十八天内,无人能辨倒他,名扬全天竺,分别被当地大乘教徒誉为“大乘天”和小

乘教徒誉为“解脱天”。我对玄奘的学问而感到敬佩!

现在,电影里的图像还在我脑中盘旋着。在生活中,能有玄奘那样有学问的人很多,但有他那坚强不屈的人屈指可数。作为中学生,我就应该学习他那种坚毅的品质。我们新学道

三张名片中就有“坚毅”,所以我更要做到坚毅。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大唐玄奘》观后感(篇三)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导演就一直处于纠结之中,重叙事,还是重意境?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不可能承载太多东西,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充满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人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仓促了,就好像当年的《白鹿原》电影一样。而这也让我更担心另部公认仓促的电影《三体》。

《大唐玄奘》观后感(篇四)

用了4天值班时间看完《玄奘之路》这部12集纪录片,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震撼,已经不是简单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了,干脆为它写篇日志吧。知道这部纪录片是这次演出结识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火车上他推荐我看这部他解说的这部纪录片,正巧这周值班,漫漫午后无事可做,便开始看了起来。

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从人文、地理、历史和现状4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了他一生的同时,又简单概述了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把人的思绪带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复原了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现况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喜欢地理、历史的观众来说都会有特别的意义!

玄奘能够活着从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烂陀寺绝非偶然,也不是仅凭运气,还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没有智慧,他就不会说服他的第一个胡人徒弟带他偷渡、说服他放过自己而没有被他灭口,没有智慧,他早就惨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没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烂陀寺也会因为辩经辩不赢对手而死去,没有智慧,即使取经返回大唐也会因为当年偷渡的行为而获死罪。。。。。。每逢遇到困难,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为他有坚定地信仰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从他28岁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xx年,xx年他已从青壮年变成中年人,完成这一切得需要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看片子的时候,我无数次想回到那个年代做一个唐朝人,无数次想跟随玄奘西行,哪怕受尽那九九八十一难也值得,玄奘法师,他身上一定有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其渊博的知识,我这个皈依弟子对于佛教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惭愧至极。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机会,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宗师之路观后感


《宗师之路》是一部由王家卫、梁朝伟和章子怡等主演的纪录片,讲述了各地的武术学家,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宗师之路的剧情简介

这不是描述《一代宗师》拍摄历程的纪录片,而是王家卫和陈勋奇亲自在大陆拜访各地的武术家,收集珍贵武术资料的记录。分上下两集。

网友评论:

为什么武术叫做功夫,功夫其实就是时间

我知道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条路,但是我愿意走下去,因为这条路太吸引我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要真正学好武术,要一辈子,我学了四十多年了,我认为我才刚刚掌握点门道。越练越深,越练觉得自己对它越喜欢。它特别深奥,但是窗户纸练到这一捅破,原来这么简单我就练了十年

为什么他们都可以不离不弃,是因为他们都迷,他们都有个迫切感

咱们就说王家卫这个导演本身,他呢比较好学,当初拍一代宗师他要选一些演员,还有准备一些素材,干事儿特别认真。他不懂武术,他不会练,但你不能说他不懂,各门各派的东西,他知道得可能比你还清楚。

他连叶问穿衣服怎样扣都要问清楚,你可以感觉到他很认真。

有人说所谓绝招,就是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

我希望有人继续走下去,因为这条路太迷人了。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又历经数年。一向慢工细磨的王家卫的这部新作从准备到上映,花费十年有余,是一次越发深入的潜心研修。十年间投资易主,团队辗转,这部最初的叶问题材电影也终于升级为展现武术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武林生态的野心之作。

《宗师之路》记录的并非王家卫准备《一代宗师》的全程,而是历时三年为筹备《一代宗师》而到中国各地遍访300位民间武林人士的记录,正是这段经历让王家卫下决心把电影的格局放大到武术文化层面。因为当时只做影像记录,并未计划公开发布,大部分画面比较粗糙,但回过头来才发现,关于武术的各类纪录片纷繁博杂,但真正深入探寻现存各武术流派正宗根源者极为罕见,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是要重返民国武林,而《宗师之路》无意间成了对现今武术最深入的珍贵盘点。

从对叶问与咏春的热衷,到查阅各类武学拳谱,再到历时3年遍访十余地的武术寻根之旅,在这些基础上的萃取精华然后进行个人风格的加工,才有了《一代宗师》,王家卫在以文化寻根式的虔诚追寻中国武道之精髓。

【武术在当下的存在】

武术这个词太熟悉不过,但武术的真正面貌是什么,其实描述起来都会语焉不详,连释永信大师都把少林功夫弄成了杂耍,而毫无武术根底的明星都能吊起威压飞檐走壁。而真正的传统则或在动荡离乱的年代日渐凋零,或在复兴繁荣中偏离根本。

《宗师之路》粗糙而真实,王家卫、陈勋奇一行人到各地寻访,探讨各派武术的内在渊源。武指出身的陈勋奇多次与民间高手过招,太极、八极等拳术的实战能力令人赞叹;在中国乡镇间最写实的景象()里,原生态的传统正宗武术再次焕发出独道魅力。

纪录片中,眼镜程的后人程增月老人独守荒村旧屋,见到王家卫一行,颤颤巍巍仍要亮一下家传绝招。若非王家卫来访,老人可能已被世人遗忘,但他身上却有程氏八卦掌最正宗的传承。

在王家卫的十地寻访中,经常看到男女老少都在练武术,这种经年累月的练习,或许除了功力长进别无目的,不为了杂耍表演,也不为了出人头地,武术可以防身,可以强身,可以修身养性,但其实武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一种拳术真要学精,可能得耗费几十年光阴,这样的时代,真正的武术的没落是迟早的事儿。因此《宗师之路》这次寻访和盘点才显得如此珍贵。

【《一代宗师》怎么表现武术】

王家卫拍《一代宗师》从叶问与咏春提升到民国武林全貌,最终选取了咏春、太极、八极和八卦四门武术作为表现的核心,而为了让梁朝伟、章子怡和张震等主演身上有正宗的门派功夫,王家卫特地为几个主要演员找来了四类武术的正宗传人,比如梁朝伟的师父就是梁绍鸿,不仅梁绍鸿教梁朝伟,梁绍鸿之子还有陪梁朝伟练习咏春,而梁朝伟等人也几乎要像学一门功夫一样去练习,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张震的八极拳已经颇有气象,挥动起来刚猛凌厉,看来已经得到了真传。

《一代宗师》的动作指导是袁和平。为了表现功夫之神髓,王家卫显然不满足袁八爷设计出的足够赏心悦目的各种套招,而从《宗师之路》中看到的,是梁朝伟张震等人练习功夫的刻苦卖力,即便张震虎虎生风的八极拳已经足够亮眼,但我还是很难想象这种写实的动作风格在影片中如何呈现。去年雨夜版预告惊鸿一瞥,早已不是《东邪西毒》中的极致夸张,杀伐之气中氤氲着王家卫那种锤炼萃取之后赋予的影像韵味,这种格调对于功夫片来说已经极具颠覆,而正宗武术名家教练出的演员真功夫,也是王家卫以最极致的方式寻求功夫的精髓所在,这对于功夫片,无疑是一场革命。

【正本清源与推陈出新】

《一代宗师》之于功夫片,如同《卧虎藏龙》之于武侠片。

其实李安拍《卧虎藏龙》的时候,就有为武术正本清源的想法,他对武术研究之后发现,港片中的武术基本是以京剧亮相套招的方式融入了一些武术的东西而已,因此很多人都是京剧戏班出身,如成龙、袁和平和程小东等等,而动作设计时对武术表现最好的还是刘家良,而且对于戏剧造诣深厚的李安来说,武侠片中打和演分开,是他接受不了的,他就努力尝试动作与表演融合,同时还要将每种武术的真谛与演员的性格结合起来。因此《卧虎藏龙》对武侠的认识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从中国人人性、武术这门技艺的真谛和人文环境来理解武与侠,中国侠者的出世浪漫居然与西方的人性解放完美结合。

李安觉得即便武侠核心依然是人性,着眼于武术对于人格塑造的作用,他研究武术的方法基本还在纸面武学。而王家卫则直接追本溯源到武术本身,《宗师之路》中九地寻访,是在王家卫查阅各类武学典籍之后,他的研究从字面到了实地,武术的魅力还要近距离感受,尤其要看到那些终身习武的人们的神态风貌,而且更能感受武术的实战技击能力,纪录片中陈勋奇老师多次被当地武术名家制服。这样才能理解武术的正宗血脉传承,而银幕上不仅有了真正的武术,武术也随风云一代的宗师而活了起来。

相比日本的剑道、空手道和韩国的跆拳道,中国武术除了现身于舞台表演呈现的皮毛,真正武术并未像日韩一样进行现代简化梳理而普及,因为中国武术门派众多,习武之人都有门派之见,很难从中归纳出一两种武术推而广之,李小龙当年就有感于此才创了截拳道,而截拳道的招式原理又以咏春为基础。所以,武术这个我们看起来很熟悉的东西,它源远流长种类繁杂的复杂性又令人敬而远之。比如《宗师之路》中一个中年汉子练习某种拳术,看身形步法已经精湛非常,但他说这种武术要练到位,至少还要十几二十年功夫。而《一代宗师》选择了四类武术的宗师人物进行表现,就是要力求抵达武术最根本的神髓魅力所在吧。

王家卫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让不少人对他拍功夫片感到费解,在《宗师之路》中,他表达过他对功夫简单的理解:与人相争可以先礼后兵,以文明的方式可以对话,如果要以决斗的方式,我也不怕。可见他对武术实战能力的专注,可以想象《一代宗师》里有王家卫精雕细琢的时代气息,更有他博采萃取功夫精髓之后加以艺术表现的独特魅力。

所谓推陈出新,功夫片已经亟需一场彻底的革命,而推陈出新之前,还是要先正本清源,《宗师之路》就是王家卫对功夫正本清源所做努力的一个记录。

光荣之路观后感


篇一:光荣之路观后感

我不是那种思维敏捷的人,所以在刚看这部电影时,我真的不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我还不是很清楚,我能看见的不是士兵们缺乏的勇气,也不是军队里的军令如山倒的号令,我所看见的却是一个军队的高级首领在用士兵们的鲜血换取其所谓的光荣之路。

按理由我应该和大家一样写下士兵们的懦弱,可是我想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害怕的,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可是自己的家人怎么办?谁来担起那份责任?谁又来为他们的幸福负责?谁又能不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

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实战争并不是唯一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平其实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期待的,看着流离失所的人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希望-----四海一家。这在本影片的高潮是最好的体现,在每一个充满血性的军人心中都藏着一块柔软的地方,即使是德法两国异地居民,他们都有共同的期待,当我看见他们眼中流下的泪时,开始沉默,我想这种场面的感染胜过死亡的威胁来得更有冲劲,更能唤起他们军人的职责,唤起他们保卫家乡,保卫国土的欲望,相信接下来的战争会是必胜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把影片和工作联系到一起,我只想我们公司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性格,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我想我们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块平台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做好这份工作。

篇二:光荣之路观后感

看过电影《光荣之路》,而且还要求写读后感,在考虑文章怎么写的时候,才发现除了美国那个年代自己无法进行评论的黑白种族对立外,给自己最的感触就是主角对梦想的追求和执着!

丹·哈斯金斯!《光荣之路》的主角,是一个年轻气盛的白人篮球教练,由于他在掌管女子篮球队方面的出色成绩,领导决定安排他执教属于NCAA(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西德州联队。然而新官上任接到的是个烂摊子,这支篮球队不但基础很差,而且白人球员根本不听一个前女篮教练的指挥。哈斯金斯是一个具有坚定意志的人,他决心在NCAA里面闯出名堂,而不仅仅是一个摆设,于是,带着自己的梦想,他敢于在黑白种族对立严重的那个年代果敢开明的挑选了大量的黑人球员进行训练,并且顶住了各种社会的压力和自己人身安全的威胁,终于把自己的球队送进了冠军的宝座,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凯奇!一个天才的勤奋的黑人球员,但天妒英才,他却患上了肥厚性心肌病,不能再继续打球,继续他的篮球生涯。但打篮球是他的梦想,为了继续他的篮球事业,他恳求教练让他继续参加球赛,并最终在最后的冠军争霸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丹·哈斯金斯还是凯奇,他们都是因为自己梦想的支持,才会不停的走下去,并越走越远,最终到达成功之路。进入新公司后,企业文化告诉我们员工是理想主义的实践者。经过了许多的培训,自己也曾激情澎湃,也认同企业为了理想而努力。但时间慢慢过去,不知道这个理想是不是空想,但还是认为有这种想法观点和想法的可贵。理想主义不是谁都能想的。也许不停的努力就会无限的接近理想吧。

看过了《光荣之路》后,当我无意回眸,回想盘点我所走过的这么多年,我不由得惊讶的发现,那个叫做梦想的东西离我竟是那么的遥远,而且还在慢慢的远去。同时我也深感岁月的腐蚀力,七年,是一个不短的时段。我不由自问:我的一生会有多少个这样的七年?七年,已经成家,但业不知道算不算立。月缺月圆的七年,云卷云舒的七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突然发现,在岁月流逝中,在生活与社会的磨合中,梦想早已辗碾的面目全非。

篇三:光荣之路观后感

对于《光荣之路》,不喜欢篮球的观众也许难有耐心看下去,因为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交给了球场,就像《百万宝贝》或《铁拳男人》等一样平常的体育励志片而已。但对于热爱篮球,尤其是热衷NBA的观众来说无异于是一份令人感动的超级大礼,它在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感动之外,还给每一个球迷讲述了那段尘封的艰辛记忆。

我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当时觉得这个部电影很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是潦草的看了一遍,十分钟就把它看完了、之后就删了。但这次看的时候我却有了很多感触,影片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学习、领会的东西。我的专项是篮球、这个影片更贴近我的生活和成长;以前我也是把篮球当做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我却没有他们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遇到困难就只会埋怨和逃避,输了球就只会埋怨队友不给力。从没有想过我要更加努力、付出更多的汗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身作则,当队友需要的我的时候,要勇于扛起责任帮助球队渡过难关。但当我第二次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心中充满着羞愧和自责;觉得我真的好失败,口口声声的喊着“兄弟”一词、却没有扛起“兄弟”的责任,当“兄弟”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却选择了指责和逃避,根本就没有团队精神。

一个团队、一个集体要想发扬光大、要想走得更远,只有通过集体里面的所有人齐心协力、努力奋进;把集体的利益和目标放在第一位,不去在乎个人的得失,当集体需要的时候勇于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大长和强大起来、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大三了,或许是真的成长了,对于以前没有明白的道理、现在且是一点就通;现在更应该勇气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篮球是一个集体的项目、不是一个的比赛、而是一个团队的比赛、更需要团队精神;在比赛中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影片中的情节:哈金斯在总决赛打响的头天晚上把球员召集到球场宣布要全部起用黑人球员时,白人队员无私的奉献精神更加凝聚了这个团队。?这也是我们篮球专项班里的每个成员都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成为被戏谑和鄙夷的对象,都希望活的非常有尊严,但有很多人又往往事与愿违,自尊被一次次侵犯,不禁自怨自艾甚至慢慢蚀掉尊严。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依靠集体和团队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

就像影片中的黑人队员,他们是如此不被外人理解,甚至被人们不断歧视、伤害。但在教练丹·哈斯金斯的带领下、仅为了最最纯粹的对篮球的热爱与憧憬,他们与白人队员从相互陌生、厌恶,到最终患难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在这时间的长河中重重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与事迹。最终得到学校里白人们的隆重欢迎,这同时也意味着被整个社会所接纳,他们用行动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因此说他们在用生命打篮球,确实一点也不为过,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球队,一步一步问鼎高校联赛,即使是对一支普通的全由白人球员组成的球队来说,中间的辛酸、艰难也不言而喻。更何况,他们的特殊身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使这条通向光荣的道路更加狭窄、崎岖。

但是,恐吓、殴打、冷嘲热讽……这些的种种,与自己的梦想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深深知道梦想的重量。他们更知道,失去梦想犹如失去生命的残忍与无力。于是,他们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拼搏,都是生命的燃烧与绚丽。他们无所畏惧,所以他们所向披靡!

从最底层直到最顶峰,这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但是他们一步一步坚定地前进着。不停留,不回头,即使遇到风雨阻碍也没有犹豫过踏出自己的步伐,用自己的信念走出一条真真实实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荣之路!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


篇一: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

本学期老师让我们看了《复兴之路》。看完后给我的震惊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是如何觉醒,选择社会主义,实现改革开放,而后又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可以使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为了民族的梦想,从鸦片战争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示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路。他用历史感悟未来。

当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使封建社会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段盛世,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欧洲的国家征服海洋伴随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渐渐连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独立存在。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他毫无悬念的向中国袭来,然而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人们全然不知道自己正面临一场灾难。当欧洲各国的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时!统一把目光集中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但是一句“天朝物产丰盈”中国便把自己锁在笼子里。通商不成,抢夺的念头便产生了,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展到东方,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了尽头。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船舰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这就是着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给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的清政府当头一棒,终于惊醒了一部分富国强兵的志士仁人,要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性救国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但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蒙蔽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近代志士仁人的救国努力不过是一次次无声的呐喊。鸦片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陆军更是一败再败。

1860年的10月18号,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同时也焚毁了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2月24号,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于是首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的洋务运动风生水起,然而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因机车的震动被认为亵渎先帝神灵而禁止使用,而此时,欧美各国已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95年春天,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在维持了短短103天之后就被废止。1900到1901年,八国集团进攻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数百之多,赔款上亿万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把中国推向了腐朽和屈辱的深渊,它正如一堵欲倾之墙,在辛亥革命的号角下很快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相对说来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不要说人民不愿意放弃共和国的公民地位而去做专制皇帝的臣民,即便是统治者自身也深感毕竟时代条件不同了,“惟有遵守法律、巩固共和,期造成法治之国”。

1919年5月4号,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1927年4月12号,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号,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192因为总是有人要粉饰历史,所以我们要记住历史。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永记祖国的历史,这不仅是为了要更好的与篡改歪曲历史的恶势力斗争;也更是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服务祖国,服务人民。

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祖国建设的准接班人,我们要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壮大自己的国家。因为百年的屈辱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己,使自己从此在世界上落伍,我们丛中得到了教训:只有吸收世界的先进成果,使自己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共发展。闭关的后果让我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明智抉择,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

曾经的东方大国,被别人用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们不得不感言: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必须拥有维护和平的力量,建设强大的国防,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才能铸就保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不论是要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还是建设强大的国防,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全方位的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看完《复兴之路》,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阶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提高我们的思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学校组织教职工代表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五大部分十七单元,通过大量历史图片资料,辅以影视资料播放,实物、模型展出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史。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该展览正是“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观,对中国民族的复兴历程而言似乎显得有些短暂,但对炎黄子孙的心灵触动,必将久久难以平静。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辛亥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失败、探索新道路)到中国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申奥成功、小康社会。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既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血的教训,也印证了“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静态恒定之物,从来是在动态中不断变化演进的。”

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在百年沉沦、百年复兴、跌宕起伏历史进程中,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梦想在水深火热中探索;多少炎黄子孙为了国家复兴的追求,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是骄傲的,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富强;我们是自豪的,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领袖和如此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矢志不渝追寻他们的梦想,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篇章。

诚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复兴,靠强大的军事高科技的国防,靠全中华儿女的智慧的凝聚力,靠真正的民族素养的说服力。我们既需要完善政治体制,建立强大的经济体制亦要拥有不可磨灭的文化精神。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以历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经验使我们清楚,选择什么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抛弃什么可能避免什么损害。复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书,让我再次感受历史,该书生动的再现了16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近代以来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国经历了两个跨世纪。然而,二者又是如此的不同。20世纪来临时,祖国尚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呻吟,人们愤怒、哀伤——“江山惨淡,回顾彷徨,不能不为祖国前途痛哭耳!”今天,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已没有了百年前的屈辱、哀伤和无奈。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的历史才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身上看到了它,在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许许多多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内涵也必然愈加丰富,在不同的时期,它的主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民族危机时的共赴国难、沙场捐驱,革命斗争中的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献身,和平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等等。然而,发展之中总有一脉相承,这就是要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时刻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置于首位。这也是《复兴之路》所给我的启示。

“5.12”的汶川大地震,我们重温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的有条不紊、处世不惊;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当国家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抢险一线时,多少人感到振奋;当一声“让我再救一个人吧”——解放军战士跪在地下请求时,多少人感到震撼;当小女孩被救出在送医院的路上先后遇到正在抢救其他人的父母时,多少人热泪盈眶;

有这样的党来领导、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有这样的广大人民,中华民族必将复兴,重新屹立在世界之颠。

篇二: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6集,影像资料丰富,解说词准确感人,生动再现了16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省。以“复兴之路”为题,可谓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

即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时,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主义之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跃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强中,中国也占了30个席位(大陆23家,台湾、香港7家)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205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肯定。“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发射次数占世界总数的17%,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感觉到同中国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

现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复兴将在我们这一代中一不一步靠近,面对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勇敢的担负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长的,前途是光明的,总有一天中国会再次登上世界领先的地位!

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我相信,我们会让祖国更富强!

篇三: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

《复兴之路》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后,我汹涌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宝船下达西洋……

然而,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还坚信天圆地方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当时还很强盛的大清朝,请求与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为由一口拒绝了。中国与世界给予的第一次机会失之交臂。

当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的灾难降临了……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

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是曲折而艰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样遭遇了失败,就其原因是没有从太平天国运动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辙。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们积极的从前人那里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磨难。98洪水泛滥,2003非典入侵,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灾难中最高领导人出现在最前线,鼓舞我们要有战胜一切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和精神,足以让国人自豪,叫世界震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让人民失望,没有让世界当成笑柄,抗击了洪水的肆虐,抵制了非典的横行。生活秩序又回归正常,从这里,我看到了不屈,学会了坚强。

如今中国正在变得强大而富有。在世界惊叹之余,我们更不能有片刻松懈。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要安于现状的享受,要充分发挥自己现在的创造精神。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奠定民族自立的基石,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稳固的地位,我们一起开拓!

中国作为最璀璨耀眼之星在东方冉冉升起,光辉照耀世界的每个角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像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样踏上强国之巅!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赋予我们的,要想她永葆青春活力,就要不断的有新鲜血液输入,同时还要向外疏通,让世界认可。

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做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

看完《复兴之路》,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阶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未择之路观后感


《未择之路》是一部由王学兵、马伊琍和朱耕佑等主演的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6月19日的上海的电影节,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近期睡眠质量很差,萎靡不振的同时,运气倒是还不错。久未抽中的豆瓣公映礼,突然就有了好消息。收到通知之前,我几乎都忘记了自己曾经申请参加过活动,更连这部电影的名字都记错了。我四处跟人说《末路之择》,去电影院的路上想搜一些介绍,才知道电影的名称是《未择之路》。

如果有一天有人想拍电影,我建议你选《末路之择》这个名字,看上去还不错哦。

言归正传,《未择之路》对我来说倒有些惊喜了。

很多电影总喜欢有始有终、有高潮有烘托,完整的故事体系,向教科书教授的那样。那样的故事固然是好的,毕竟谁都需要一个开始一个结束。《未择之路》的开始和过程都没有具体的缘由,结尾倒是齐整,但轰然的刹车声和电线上掉落的那三十万,在殷红的鲜血里,着实让人一惊。

恍然明白,原来未择之路是一条不归路。

王学兵自然是个好演员,那个小孩子也演得不错,马伊琍戏份不多,但西北女人的粗粝感着实让人惊喜。

但我想说的是,导演和编剧的胆子好像有点肥,暗戳戳地表明执法者形同虚设。

以下纯粹是个人臆想,不代表他人观点。

之所以这样臆想,证据如下:

一、高利贷者的猖狂

电影的开头就是高利贷者颐指气使地讨债现场。

在中国,高利贷绝对不是一件合法的事情。但作为高利贷者的五哥,却可以带着兄弟理直气壮地向二勇讨债。而二勇的讨好和求饶,表明对这种非法的事情,他是认同的。因为那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

在很多国产的现实残酷电影里,高利贷总是扮演压垮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给这稻草施加重量的高利贷者便往往是一些黑社会头目或者其他一些不法商人。这事情和这身份本就是不合法的,但荒无人烟中,这些事情都变成了理所应当。不仅借出方觉得理直气壮,连借入方都默认这理所应当。没有人在意这是不是被法律禁止,也不会有执法者来纠察。

二、一个被绑架的孩子

跟二勇颠沛流离了整部电影的尕娃,事实上是一个被绑架来的孩子。然而,对于绑架这一名次在电影中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甚至对这件事情的定性也是在电影结尾前不久二勇找尕娃爸爸勒索三十万的时候。

对于绑架这件事情,大概每个人都是清晰知道的。李总和五哥带走尕娃是因为要迫使做官的尕娃父亲为他们行方便,但这件事并没有被深究;二勇发现李总和五哥绑架尕娃,虽多次救出尕娃,却并不能想到报警。

甚至,尕娃爸爸来救尕娃,也只是带钱换人,并不敢报警。所以,绑架是成功的。

三、路边的警察人偶

戈壁上的公路悠长,偶有车辆路过,路边没有都市里随处可见的交警和协警,只要晃动停字的警察人偶。

如果这个人偶是执法者存在的象征,那么尕娃开车撞到人偶的那一刻,执法者就已经缺位了吧。

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偷了二勇的厢车,并开了出去,还装了一个让他吓到哭泣的警察。这本就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后怕不迭。偏偏电影给了一个镜头,那个被撞翻的警察躺在地上不停地晃动停。法制在这里就是虚设,连执法者都是假的。

后来,二勇与尕娃再次上路,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偶依旧在路边晃动停。一切都形同虚设。

四、处处存在的打架斗殴

电影中有多少场打架的戏,我没数,但说随处可见绝对不会过分。

五哥打二勇、李总打五哥、五哥的弟兄打二勇、二勇持枪打李总、大耳朵打二勇、小眉打大耳朵、其他司机打小眉、二勇打其他司机、五哥闷死李总甚至连尕娃都多次遭遇同龄人的群殴

每个人都伤痕累累,但没有一个人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甚至每个人遇到事情都是立即出手不含糊。在这里,人只能靠自己去挣扎,即便缩头做鸵鸟,也要抬起鸵鸟腿,上面埋头挨打,下面冷不丁踢出暴力一脚。

五、结尾无关痛痒的出场

终于,执法者出现了。在二勇死后。

警察拉起来围栏,警察带走了肇事的大耳朵,警察拍下了死亡二勇的照片,杀了人的五哥和他的小弟隐匿在了人群里

一切到此结束。警察的出现告诉人们法制犹在。

《一出好戏》营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社会的小岛,在岛上,人类重新开始了文明进化。甘肃的大戈壁何尝不是一个脱离了人类中心的孤岛,但这里的人知道外面世界的存在,所以不必开始一轮新的进化。荒芜和荒凉的世界里,人类制造的法律会变得可有可无,法律的执行者也鞭长莫及。于是,弱肉强食,弱者也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这时候,走哪条路,弱者还有得选吗?

以西北戈壁滩为主基调的公路电影,有些不那么如意的生活的男主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到最后的结局,过程中的多起伏也造就了影片呈现的戏剧冲突,不算女主的女主也增添了旅途的温情和多变性。

小朋友作为整个剧的引线人物,演技自然又惊喜,给整个剧增添很多。

最后还有个小彩蛋,留下一条路让观众自己去选择想象。

导演说,这是在他与编剧的人生遇到挫折时想要表达些情绪而逐渐成型的一个电影。

每个人回头去看走过的路,都会看到很多岔路口,但永远不知道曾经可以选择的另一条路是什么样。我们总习惯于在遭受挫折时回头看曾经的分叉路想象着也许换个不同的路是否会不一样呢?或者另一条路也许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艰苦呢?

人生不太如意的男主,本是善良有人生希望的,却落得死亡的结局。而那些罪魁祸首人心不善的却能成为吃瓜群众然后悄然离开。

导演说,他觉得男主的死,对男主来说是一种解脱。我却心感悲凉,男主在戈壁滩艰苦环境中求生,背负高利贷,和妻子离了婚,但他依然努力的活着,依旧心存希望,却不料生活的戏剧一步步把他推向了死亡。生活的希望被慢慢磨灭,是怎样的悲凉?最后尕娃对死去的他说你不是一个坏怂,好人却没有好结局。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今天参加了豆瓣的提前观影活动,电影结束后留下的导演和主创人员与大家分享交流的时间很短, 意犹未尽, 很想说两句。

电影不错,通场看的酣畅,并一直有着隐隐的爆发,王学兵演的很好,把这种大西北接近底层的生活状态基本都演出来了,他的一口类似于新疆烤羊肉串味的口音说的真是好,本来只是一个靠着高利贷在沙漠戈壁养鸵鸟的,心心念的妻子已经离婚,债主却凶残的追上门,然而投入的还没有丝毫产出,只能对这帮人求爷爷告奶奶,于是一个孩子和他的故事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却不想命运从此发生转折,最后让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

影片里有好几个人物, 当然王演的二勇和那个孩子是主线,另外上阵的五哥, 大老板,轮胎男,卡车司机女(马伊琍演的),算是构成了这个故事,电影的大半情节都在刻画二勇这个人物,与小孩的沟通也好,对卡车女的态度也好, 对那帮强拆绑架无恶不作并被他们卷入凶杀案的家伙也好, 都很清楚的表明了二勇不是个坏怂,活的有点窝囊, 隐忍,有点小善良,脾气小暴躁,还深爱着自己的前妻(哪怕她已经另外有了自己的归宿),还带点小幽默,这样的人很普通,不怎么光彩,但如果生命突然终结,总要是有个合理原因的,不然谁都不忍, 不巧前两天刚看了无人区, 里面那个潘肖律师(吴峥演的), 大半段也一直刻画他不是那么个光彩的人, 但最后的爆发到了燃点,我记得那一幕是鹰隼贩子,跳舞女,他,还有那个夜巴黎老板的一场群戏,最后都集中在潘肖救跳舞女这个高潮时刻上,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牺牲了。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不错, 但有两点我觉得不够,一是结尾戛然而止, 二勇结束的出乎意料,正如我前面所说, 刻画了那么多人物,又卷入了一场凶杀和绑架案, 却不想被轮胎男给开车撞死,为毛?轮胎男再爱卡车女也不至于如此吧?何况还是误解,而且我尤其好奇的是这个()轮胎男是兼具猎狗追踪功能吗?那么多坏家伙找二勇找的团团转, 这个轮胎男回回精准, 牛掰呀!! 我一直设想如果二勇非死不可,又跟孩子有关,那么是不是可以安排五哥, 轮胎男, 卡车女的群戏, 就像无人区一样, 而不是这样死的无足轻重。

第二点是卡车女, 感觉有打酱油之嫌, 也许有人说也不是呀, 至少她领会到了什么,比如她开始擦口红了,但是说实话她的戏份不算很少,比如她和轮胎男的对话, 她的痛哭, 洗澡等等,我觉得这个人物刻画的有点散, 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如果想就请深度挖掘下,或者就我上文所说参与进二勇死的群戏, 那么这样就会好些。

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 结尾如果能把这些人物围绕二勇死亡这个故事紧紧结合在一起, 就不会如此松散, 也不会没有燃点, 总觉得难过的很遗憾。

随便唠叨两句, 但还是不错的电影,献丑了, 我看评论里还有人说怎么没有看到文章演的背包客, 那是结尾字幕后的彩蛋呀, 也许预示着会有一个新的故事吧呵呵。

观影结束后导演四人还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下,感觉他们很有诚意,看到台上通篇的海报写着我不是坏怂, 总感觉用这个做电影名更好, 比未择之路更合适,对了国外还有部电影叫未择之路呢。

国产电影中,涉及公路题材的影片并不多,大多是以公路旅途为辅,而主打喜剧片的类型定位。《无人区》、《人在囧途》、《心花路放》、《后会无期》,莫不如是。在尚未开垦的国产公路片的荒地中,我们迎来一部以西部戈壁滩为背景的公路片《未择之路》。

影片讲述了西部戈壁上,负债累累的二勇带着债主朋友的孩子乐乐踏上了追妻之路,在三天两夜的旅途中,与性格迥异的人们在西部公路上相遇,发生一系列出人意料事件的故事。从剧情简介就可看出,这是非常经典的公路片剧情模板。

影片开头十分钟,便令我感知到这是不容错过的高品质影片。开头一分钟,以插叙方式设置悬念点。不仅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确定了公路题材故事走向,还埋下了不少与后续情节发展紧密相连的伏笔。

而开头十分钟的故事,看似没什么波澜起伏,但不仅简练地交代了人物、背景,还与全片产生了互文。固定镜头和大远景,配上对称的构图,寸草不生、飞沙走石、粗犷豪迈的西部粗粝风景奇观顿时令人感知主角生活之艰难、人物命运之无奈。

而在这十分钟里出现的两种动物鸵鸟和羊羔也是全片的关键意象。电影《老炮儿》里出现的鸵鸟,是六爷的内心外化,象征着自由的内心。而本片中一开始逃出栅栏的鸵鸟,却被二勇制服,奄奄一息。

因为在遭遇危险时会将头埋进沙子中,鸵鸟也一直是胆小懦弱和逃避现实的象征。在影片中,二勇看似粗野豪放,实则只会逃避问题。而以厌世脸出场的尕娃乐乐,看似蛮横调皮,实则对别人的拳打脚踢不敢还手。影片中,二勇教给尕娃的鸵鸟拳不仅是笑点设置,还是刻画二人关系的细节,更是在二人相似性格的体现。

而羊羔这一意象,与今年的口碑佳作《暴裂无声》一样,都是有着悲惨命运的弱者象征。但与将原因归咎于贫富差距导致的阶级差异的《暴裂无声》不同,《未择之路》中的羊羔形象没那么简单且统一,其在某种层面上暗示了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难以逃脱羊羔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这只鸵鸟和羊羔的结局,在影片后半部分有几乎一模一样的照应,不禁令人赞叹导演的扎实功底和编剧的精心编排。

二勇带着尕娃一起穿越戈壁,中途因为事故遇到了女卡车司机小眉。三人之间,由不信任到信任,短暂的交集甚至产生了一点离别时的难以割舍。三人间的互动,不仅幽默风趣,还让三人的性格产生了变化,更是因为其中的误会,导致了结尾令人唏嘘的意外。但故事并没有过多刻画三人一起的旅途,小眉在影片高潮处的缺失,作为反套路情节的同时,不仅增添了故事真实感,也让在结尾彩蛋处再次出现的小眉,为影片主题注入一剂强心剂。

传统的公路片多半是讲述选择自我放逐的主角,因为在旅途中一连串的意外事件,导致主角逐渐学会成长和改变,不过越来越多的公路片已经开始尝试类型融合。198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雨人》运用公路片的故事模板展现兄弟俩相互沟通的过程;199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经典公路片《末路狂花》借着公路旅程为女权发声。而本片,在后半段中,插入了犯罪类型元素。

犯罪元素不仅增强故事可看性,也使得荒诞曲折的人物命运顺理成章。影片由双线叙事,逐渐让两条故事线在五哥与二勇的激烈冲突中融合,一场擦枪走火的意外,立刻让所有人的命运反转了180度。

也是在这一类型元素中,影片对配角展开了丰富的刻画。二勇的债主五哥在二勇面前耀武扬威,却只能在老板面前卑躬屈膝。与自己儿子分离的那场戏,更是令人感知其内心对骨肉的柔软与对上级的愤恨。而平日颐指气使的老板,在人生无常下的挣扎也徒劳无功。

纵观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饰演主角二勇的王学兵的演技一定赫然在列。在话剧、电视剧、电影三个领域都有涉猎的他,虽然电影作品较少,但参演过《白日焰火》、《北京爱情故事》、《一个勺子》等高口碑电影。如今距离上一次银幕相见已有3年,这次在《未择之路》中贡献的精湛演技果然不负期待,性格偏执但善良有爱的底层小人物形象埋藏于其一举一动之中。

原本很神经式的笑声,在王学兵的演绎下,既保留了逗人一笑的效果,也祛除了生硬的尴尬感;中二而骨子里怂的人物形象,也凭借着其与尕娃和五哥间的对手戏中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生动的体现。而人物的执拗劲,在开场捉捕鸵鸟的戏份中,便有了精确的展现。二勇是一个生活落魄且只会躲避问题的悲观形象,但是在王学兵的表演下,多了份可爱感。

而饰演女火车司机小眉的,则是作品颇多的马伊琍。此番在《未择之路》中,尽管戏份不多,台词也很少,依旧将忧郁暴躁外刚内柔的单身女司机演绎得十分到位,令人眼前一亮。出场便手拿扳手挑衅男人,不修边幅粗鲁坚韧的人物形象一反其之前经常出演的都市女白领形象。而被侮辱或性骚扰时反击的强悍敢拼,也牢牢锁住观众的目光,令人啧啧赞叹这就是新世纪独立干练的女性形象!

而与二勇和尕娃相处的短暂时光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外表粗糙的女汉子也有着脆弱的一面。肝肠寸断的过往经历,都在一句到底死哪儿去了中高度凝炼。剧本的精心编排也在于由这个人物引申出的另一支线剧情一个对小眉死心塌地苦苦追求的男人。也是这段情感,直接联系到了最后的结局。

影片中性格孤僻的小男孩乐乐由朱耕佑饰演,或许你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小小年纪的他在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可是参演了徐峥的儿子。而和徐峥在拍吃包子的那一场戏时,他一连气直接吃了三十二个包子,足见其对演戏的认真劲。在本片中,与王学兵和马伊琍有众多对手戏的他,也显得毫不逊色。

由于孤僻寡言的人物设定,朱耕佑只能更多地依赖面部表情来表演。一开始是愤怒厌恶,之后又转为单纯可爱,偶有几处不解与胆怯,也切换得顺畅自然。那场努力憋笑的戏,在保持冷漠态度的同时对二勇翻了一个白眼,极大地增添了影片笑点。

影片情节虽然略微松散,但是节奏却不慢,虽然故事走向越发黑暗,但是整体风格极为统一。无论是公路上啼笑皆非的旅程,还是后来艰苦逃亡的旅程,贯穿始终的,是二勇悲凉而无奈的命运。可是,我们看到他在艰难生活里嬉皮笑脸,也看到他从幼稚的孩童心逐渐蜕变为有责任心的父亲形象。

有趣的是,二勇和尕娃的人物形象,也是对立而互补的。可以说,二人都是男人成长中两个阶段,而在这场充满了意外的旅途中,二人接纳对方的同时,也是在互相成为了彼此尕娃的脸上逐渐多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而二勇的脸上多了惆怅与思虑,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尕娃放下了对二勇的偏见,产生了信任与依赖,他想永远跟二勇说我们一起去浪,可是路在何方呢?荒凉广阔的西部戈壁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货车还在行驶。

电影《光荣之路》观后感


电影《光荣之路》观后感

这部运动励志型电影我看了两遍,每次都感觉很震撼,这次决定写下点什么。男一号唐.哈斯金斯,这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幸运儿。好吧,我承认自己就是要讲讲为什么我觉得唐是英雄,是幸运儿,很老套的写作思路吧。

一、成功者往往都是敢于抓住机会,接受挑战的勇者。

唐刚刚带领一所高中女子篮球队获得成功,马上就接到了新的挑战。去带领德州西部大学男子篮球队,但学校对篮球队重视不大,资金少,球员差,学校小,本身的名气也很小,唐一家人需要男生宿舍,和运动员住在一起,这些都没有吓到唐,反而他当场就下定决心接下了这活儿。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执教第一分赛区篮球队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可以证明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挑战。

二、成功者往往都是思想开阔,锐利创新,敢于不拘一格的智者。

当时还是1965年,黑人依旧受到很大的歧视,篮球场上的潜规则是:黑人球员不受欢迎,是大忌,最好全用白人。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黑人球员不能承受压力,有蛮力没脑子,性格暴躁,不堪大用。但唐认为这些都是偏见,他在乎的只是球员打球的技术,速度和耐力,不管是黑是白。其实就是这样啦,邓小平也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再招不到好的白人球员时,他把目标锁定在一些喜欢打球,技术好,速度快,但没机会上场的黑人球员。一口气招了7个黑人球员,12名球员有只有5个白人,轰动一时。但舆论的压力并没有改变唐的信念,他用这些球员打出了常规赛只有一败的战绩。

三、成功者往往都是能在最后关头出奇制胜的人。

在与篮球名校肯塔基大学竞争最后的NCAA冠军时,为了应付肯塔基大学的球员极快的速度,更为了打破黑人球员内心的障碍,唐在比赛前的一晚给球员进行的最出乎意料的最智慧的鼓励,并且大胆决定比赛中全部用黑人,希望利用黑人的敏捷和速度去战胜肯塔基。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决定啊,这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决定。就是在比赛中一名黑人大前锋受伤不能打了,他也依然坚持只用剩下的6个黑人。天啊,这个决定太坚定太不可思议了。难道他们全场不比赛不要替补。但是,就是这7个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肯塔基。这是大学篮球联赛史上最大的冷门。

四、成功的管理者都是纪律严明但不失关爱的人。

所谓严字当先,爱字当头。唐作为这12个大孩子的教练,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不可能把这些桀骜的孩子们训练好,让他们产生敬畏,并激发他们最大的潜能。现在不严格,将来害的就是他们,害的是整个球队。有一次球员夜晚出去喝酒,唐所有球员折返跑,一次球员打架,唐也罚所有人折返跑。还有一次,当时一个中锋训练时总是畏首畏尾,不坚决,软弱,他把他轰出了球队,直到这名球员发出请求的怒号,他觉得已经激发出了他内心的勇敢,才答应他留下来。但只有纪律,总是板着脸,那也难免给人苛刻不近人情的感觉,这样也不好,久了就会逆反。唐很幽默,很有爱心。在一个球员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他为了球员生命安全,坚持不让他上场,最后在那孩子母亲的请求下才答应。

五、成功者总是充满激情的激励者。

不管训练还是比赛,唐作为教练好像总是有使不完的劲,手舞足蹈,不乱方寸。这当然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要知道唐原来也是一个篮球运动员。

六、成功者往往都有一个和谐的家庭。

唐的妻子漂亮贤惠聪明,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唐是个幸运儿,有这么个好老婆。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看看,有一个好老婆家庭才会和谐,你才会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一: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晨曦中,清风拂面,柳树已经吐出了他嫩嫩的枝桠,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的飘扬。2011年3月31日,应老师的要求,我第二次参观了《复兴之路》的展览。虽然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参观过一次《复兴之路》了,但这次参观依旧给我很大的震撼。

提起《复兴之路》,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个大型歌舞剧,但我说的可是位于天安门东,国家博物馆内的《复兴之路》。区别于歌舞剧的表演,《复兴之路》展览形式更多样,有雕塑,有实物,有“书”有“画”,有人说这次展览兼具艺术气息和历史气息,我想这样的展览更能勾起参观者的回忆,引起共鸣吧。

整个展览的布置非常的精心,置身其中,仿佛游荡在时间的长河中。《复兴之路》生动地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100多年间的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貌,是一部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形象、生动、壮丽的历史画卷。《复兴之路》陈列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光辉业绩为主线,反映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内容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曲折进程。

黄昏中,夕阳斜下,当我们懒洋洋的躺在床上,享受着落日的余温;亦或是晨曦中,我们坐在饭桌前享受着妈妈做的香喷喷的早餐,我们是否想过,如此平静而又安逸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中国也是一个泱泱大国,用现在的话是人均GDp居世界第一。中华大地,不论是文学著作还是科学发明,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唐诗宋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精巧的科技发明,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

然而,当狂妄自大的中国人闭关锁国,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甚至绘制出了“万国朝圣图”时,西方国家却已经慢慢发展壮大起来了。落后就要挨打,飞速度的发展使得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当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时,确实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从此中国的灾难降临了。从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173.9万平方公里,造成中国财产损失超过1000亿两白银。

“国破家何在?” 当中华大地处在“生死边缘”时,一批批的仁人志士为解放中华的事业挺身而出: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他/她们抛头颅洒热血,经过10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整个展览,有两处地方让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就是戊戌变法。

展馆对戊戌变法是这样介绍的。“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部分官僚为抵御外国侵略、巩固封建统治,发起了以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他们引进外国科学技术,创建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显现出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改良与革命交错并举。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主张效法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这样写道: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是呀!经历了帝国主义无情的侵略之后,中国人民是时候觉醒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莫要其大成,则要变管制”。他这一段言论,道出了中国落后的本质。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皇室家族,却没有采取康梁的思想,而是将他们斩首。这次斩首,不但谋杀了他们的生命,也遏制了中国人和平改良的道路。然而,依旧延续清朝帝制的中国,虽然发起了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可是洋务运动真的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随着30多年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这一梦想也被打碎了。

展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岗村的故事。

在上课时,就听老师说了小岗村了故事,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起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感觉到很好笑,因为要改变当时的种田制度,就要立“生死状”,“托妻献子”。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当时组织“改革”的20人按的手印。可是后来,我仔细一想,这不是跟“戊戌变法”差不多嘛。小岗村的做法在当时可以说是破天荒的,是违背常理的。如果当时遇到的昏庸无度清政府,这20个人可真的要掉脑袋了。可是万幸的是,他们是在新中国,他们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受到了表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想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吧。

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抗击非典,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苦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中国作为最璀璨耀眼的明星在东方冉冉升起,光辉照耀世界的每个角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像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样踏上世界强国之巅!

篇二: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为这个国家而骄傲,为这个民族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今天来到了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今天的主题是“复兴之路”,从鸦片战争到现代化的中国,步步经历了从困难到胜利的过程,无论是战争时期的流血牺牲还是和平年代的经济竞争,中国都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我们是个勇敢自强的民族,所有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唯独坚挺不拔的精神不能失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人民思想也由此获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后来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30年,到了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综合型大国,再也不会像旧社会那样受人欺辱了,我们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挺拔的站起来了。“震撼”“激动”“落泪”……这是众多观众在形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所用的话语。“就是要让广大观众看到中国在160多年复兴之路上一路行来的种种变迁,并让无数观众从这种变迁中感受并触摸幸福。

即便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战争时期的爱国精神也已发扬的如此广泛,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抗击非典,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苦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看完《复兴之路》的展览,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

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

篇三: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得以有幸与同学一同参观了这座扩建历时三年之久、千呼万唤终于展露芳容的世界最大博物馆。

一早搭乘校车驶至前门东大街。达到时,前来团体参观国博的大巴已经停了有十几辆。下车后一路步行,途径北京铁路博物馆、正阳门,行至威严平阔的天安门广场。徒步广场,右手侧的国家博物馆与位于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对称坐落,隔广场而遥相呼应。两者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皆恢宏大气、壮丽典雅,十几根仿希腊式立柱颇显雄伟之气。国家博物馆与阔大齐整的天安门广场以及一街相隔的壮丽威仪的天安门城楼共同塑造出一种大气威严之气氛,令人心魂震慑。

绕行至长安街上的国家博物馆北门,甫一转向,便看到国博门前伫立的巨型孔子雕像。全像由青铜所铸,孔子呈拱手作揖之状,颔首俯身,身型宽硕敦厚,犹如巍然山石。塑像粗线直砺,表面如大斧劈皴,加之青铜皴之以靛青杂色,颇有沧桑厚重之感。孔子作揖巨像立于国博门前,如邀请,如训导,如统领之统率历史文明之浩瀚大军。

九点钟,馆内开放。随着近百名的观众的队伍慢慢进入到了大厅。今天国家博物馆所展出的是“复兴之路”展览。

一进展厅,展厅四壁的陶土泥塑浮雕的凹凸不平的历史质感迎面扑来。左侧浮雕猛看如浩荡的黄河水流,泥水混沌、磅礴涌动、浩浩汤汤,细看则实为司母毋方鼎、活字印刷术、罗盘、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飞天、张衡地动仪、郑和地图与帆船等等众多历史元素依左右顺序的写意与写实交杂的空间展现。

其后展览由历史照片、文书、衣服、兵器、机械、石碑等历史实物以及模型、雕塑等方式正式展开,横跨从1840年至21世纪的二百多年时间。展览叙述的脉络横贯近代、现代以至当代中国,其叙述角度与历史观点对于我们而言可谓耳熟能详,包括各历史事件所占篇幅皆与中学历史之叙述并无太大出入,所独特者在于其珍贵历史资料的详实丰沛。

陈列共分为五部分,从“落后就要挨打”——清帝国惨遭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地主阶级自强维新,及至百日维新终告失败;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开世,怎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折冲九州,仁人志士奋起探求救亡图存之路;日寇侵华,烽烟四起,国民军正面阻敌、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再至国共交战,解放军横渡大江,国民党溃败台湾;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曲折前进;平息浩劫,改革开放,另辟中国蹊径,专心国富民强。

鉴于展览脉络近于所学历史脉络,对其内容介绍在此就不作赘述了。参观本次展览,心生的最大感触即是世事之无常,领先于世界两千年之久的中国文明却催生不出继续维系文明前进的力量,而沦为为其他后进文明欺凌的老大帝国。一国之强大放之于历史之浩瀚中,常常可以发现多数仅仅只能持续一时,风起云涌,起伏不定。从1840年国门被船坚炮利的英吉利人轰开,传统文化在救亡图存方面日显无力,旧有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瓦解,中国开始向西方由表及里地模仿、学习,这段历史可谓中国历史之最低点,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定浩劫、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方真正开始复兴,宏图大展。

粗浅以为这段历史对中国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之态度以及究竟该在何种程度上学习西方,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这段历史已有过深入探讨,而这一重要问题在未来中国复兴的道路还将必然面临并再做不断思考。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越深,便越可以知荣辱、辩是非,寻根找出近代民族不足之根本,譬若专业课上老师曾提及的一个问题:在对待国门被西方武力开启这同样的一件事上,中日两国持的却是相反的态度,日本人奉引美国军舰成功登陆的日本人为英雄,对佩里将军给予郑重纪念,而中国则对侵略行径尺否定的批判态度,未有相近与日本态度的倾向,中日这一态度之别颇为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是因为主题所限,“复兴之路”在抗日战争的展览篇幅中对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提及依旧如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稀少,而着重于介绍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艰难中壮大,以及对日军形成有效牵制与作战贡献。

行文至此,也该有个总结。这次展览丰沛详实的珍贵历史资料着实令人眼界大开,再现了诸多场景、情境,如直至亲眼目睹清军装备之简陋与西洋军队的船坚炮利,方更觉中西差距之大。环顾今朝盛世,回看过往,不禁扼腕。复兴之路,愿民族一路向前。

篇四: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为迎接七一建党节,集团于2013年6月28日,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爱国精神。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展览主题围绕“复兴之路”这一光辉奋斗历程,从1840年至今,将这段历史划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用图形、照片和数据揭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现实。活生生的一部中国近代史,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历史重要战争和运动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

第二段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从1921年到1935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取得各种成就。

第三段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第五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邓小平同志的1992年南巡谈话,以及杨利伟当年穿过的宇航服特别引人关注。这段历史是最贴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引发共鸣。

观看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100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

变革的时代留下了的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看完复兴之路,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

观后感《《玄奘之路》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