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读《天意》有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读《天意》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邱勇毅
韩信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之一,历史上关于韩信这个人的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如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饭千金……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韩信。

但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小说《天意》,却讲述了韩信的另一种可能: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剧情,如胯下之辱、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争霸等,书里还写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外星人,它来到我们星球的时候,飞船意外掉入了大海。它传授文明给人类,想要利用人类移山填海,让它能够逆转时空,改变历史,拯救过去的自己,但却被韩信阻止的故事。

故事虽然有点天马行空,但也解释了历史中的一些疑点:韩信用兵如神,为什么他后来的叛变却显得不够聪明呢?韩信是怎么找到那条消失了几百年的陈仓古道的呢?秦朝统一了中国,为什么才两世就灭亡了呢?为什么大禹之前是禅让制,大禹之后就是父传子、家天下了呢?为什么我们的神话中会有很多人首蛇身的神灵呢?

我觉得这本书好看就在于它用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解释这些疑点,偏偏解释得非常合乎情理,让人陷入深思:会不会真是那样呢?看完书后,我想要当个历史学家,研究史书,揭开这些谜团;我又想当个科学家,发明穿越时空的机器,去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冯玲花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所有的家长都感到了教育的压力。这是一种极好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将是中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过去,在中国人民在贫困线下挣扎的时候,大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的情况不同,家庭的物质条件有了保障,家长们就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大的发展。一时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想通过高考寻求更好的机遇。慢慢地不断有人从过独木桥的队伍中跳起来,审视这条道路。许多人发现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生发展唯一出路。于是一些人在思考、在实践、在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些思考探索的成果就呈现在《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之中。这是一本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其中的每一篇目都能给人们以启迪。

教育工作者或许可以从“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读书改变了什么”和“第三条道路”等篇目中找到解脱或减轻苦恼的方向。就具体学科而言,中学英语教师节必读的篇目有“应试狂拽教育跑”,中学语文教师最好读一读“对抗语文”这一篇。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苦恼:“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读了“生命的弓与矢”,或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晓航的父母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为了避免杨媛的悲剧重演,学校和家长能做的事情很多。“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告诉我们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根源都是问题家长的身上。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来说,认真读一读“破解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三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工资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源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读《一定要骄傲》有感:另一种骄傲


另一种骄傲

——读《一定要骄傲》有感

今天,我读一篇文章——《一定要骄傲》,这篇文章使我对骄傲的看法有了大大的改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宁灵的父亲和住所被同学嘲笑,她的同学祈真帮助宁灵摆脱心理自卑的过程,通过祈真的帮助,宁灵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并且真正为自己感到骄傲。

祈真对宁灵说了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骄傲也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的,坏的骄傲确实会让人显得很自大很讨厌,但好的骄傲却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自信、更坚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努力。

我觉得这句话富含哲理。这让我意识到骄傲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把骄傲放到适当的位置,骄傲也会让人变得自信。因为骄傲有时可以帮助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甚至流言蜚语,而不会像过去的宁灵一样,心灵备受折磨。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给我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而且经常用这个外号起哄嘲笑我。一开始,我也和宁灵一样,变得内向,自卑,不愿与小朋友说话和玩耍。妈妈发现了我细微的变化,了解情况后,便耐心地开导我:“不要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把自己心态摆正,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他人极端的看法不予理会,就像你不接受这个外号,那么你也要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叫的不是你啊,你没反应,他们也就觉得没劲了,过段时间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过妈妈的开导,我变得更有勇气和自信。第二天,我依旧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来到了幼儿园,当那个男孩再叫我外号时,我就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不予理会,正如妈妈所说,久而久之,他觉得叫了我也不会理会他,便不再顽皮了。

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情绪,可以让自己变得自信,勇敢,坚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骄傲呢?生活中还会有许多事情不尽人意,让我们骄傲地面对它们吧!

五5 滕越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文/晋南大胖妞

这几天听了谢丽尔。桑德伯格的畅销书《另一种选择》,收获颇多。

谢丽尔。桑德伯格曾任克林顿政府部长办公厅主任、谷歌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部门副总裁,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被称为Facebook第一夫人。

《另一种选择》中,桑德伯格在丈夫突然离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描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从不幸中增强复原力,教会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如何做出另一种选择,即选择去接受逆境和苦难,继而选择在逆境中成长,重新拥抱快乐。

01 如何接受困难和逆境

生活中往往充满了变数,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个会先到,当不幸到来时,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接受苦难和逆境,而不是一味沉溺于沮丧和痛苦中呢?

作者认为要做好下述几点:

首先,停止自责和抱怨。事情即以发生,一味地自责和抱怨只会让自己陷入悲痛欲绝的深渊,对改变现状却无济于事。

而且,一味地自责与抱怨只会增加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只有我们专注于当下拥有的,主动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才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给周围的人带去积极的力量。

其次,培养自我同情和自信,找到坏情绪的宣泄出口。

这是走出痛苦非常重要的一环,选择自我同情,才能摒弃自我怀疑;建立自信,才能打败懦弱;新选择主动宣泄负面情绪,才能追求积极的力量。

这条路开始可能会很难,但是随着你的不断坚持和努力,一切都将越来越好。

最后,可以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痛苦,坦然接受他们的安慰。

有些人习惯性地遮掩自己的伤疤,如失去至亲的人常常选择自己承受,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可以避开亲人的话题。心理学家用缄默效应来定义人们的这种表现。

桑德伯格在丈夫去世后也一度选择沉默,但他很快发现,其实坦然说出自己的感受,接受亲人的安慰和同情,反而可以拉近自己跟别人的距离,帮助自己逐渐接受所遭遇的不幸。

02 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增强复原力

首先,要学会感恩,更知道痛苦不会无限期持续。

作者在经历突然丧夫之后,积极心理学倡导者亚当。格兰提以朋友的身份跟桑德伯格的交谈中,让他试着去想象,如果他的丈夫在接送孩子途中突然脑梗,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桑德伯格顿时感到庆幸,他感恩孩子们都还健康地活着。这是值得感恩的地方。

想想一下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不幸,以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发生,你便会感恩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把悲伤和坏情绪置之脑后。

其次,发觉人生更大的意义,获取强烈的使命感,激发自己的巨大潜力。

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前进,把那个坎跨过去了,往往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到达不一样的远方。

03 如何重新拥抱快乐

首先,要在内心深入允许自己快乐,自己去创造快乐,而不是坐等他人带给自己快乐。

桑德伯格在书中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每天晚上写下三件当天令人快乐的事情。

第二,不要把琐碎的挫败小事放在心上。

第三,恢复以前的行为方式,并且做的比以前更好。

其次,培养幽默的习惯。

幽默对于减轻痛苦,重获快乐,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有研究证明:给手术后的病人看喜剧片,他们对于止痛药的需求量会减少25%;而喜欢开玩笑的士兵,更能有效应对战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幽默让人释放压力的同时,会使人放下疲惫,获得一种难得的惬意和怡然,也是人生快乐的助推器。

纵然,困难和悲伤会不时来访,给你的生活带来打击,但是,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决定了你将如何走出痛苦,多久重获快乐。

积极行动起来,优雅抵御打击,是生活这门课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另一种珍爱读后感


另一种珍爱读后感

另一种珍爱指的是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勤于矫正自己。这一生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自己最亲爱的父母、朋友都无法一直陪伴我们。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打理好一切,使用权自己不会沦为一枝荣随风的小草,而成长为一棵高大茂盛的树木。

学会爱自己,不让我们虚待或放纵自己,而是我们在最黑暗最无助的情况下去独立穿过黑洞洞的雨夜。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送一只鲜花,为自己画一道海平线,为自己献一个明媚的笑。然后坚定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清晨。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女生收到了封匿名求爱的情书。结果她告诉了她父亲,父亲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那封信,(.org)而又写了一封以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的匿名情书。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人真的是太脆弱了,似乎总要通过别人的照顾、帮助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我还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为她扼腕叹息,她在一场革命初期自杀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不爱自己,还是太爱。音乐使她清秀美丽,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便毁了自己。

我还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钢琴家贝多芬,他在年轻的时候耳聋了,但他还坚持继续自己的音乐,在他耳聋过后,还完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我觉得他很爱自己,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前程,生命,我很崇拜他。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一:读《蓝另一种蓝》有感

(991字)

鸟儿愿为一朵云。

儿愿为一只鸟。

——泰戈尔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次选择?如果每次犹豫的时候,选择的都跟自己实际选择的相反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如果陪伴在你身边的是另外一个人,看到的风景会不会不一样?如果给你另外一种选择,人生的转折会不会不一样?

《蓝另一种蓝》讲述了旅途中的苍子在陌生的街头,偶遇与自己全然相同的另一个苍子,开始了一场互换身份、体验彼此身份的冒险游戏,从此踏上希冀与失落、惊悸与温情的旅程……

主人公苍子结婚后的第六年,她和丈夫处于分房分居的冷漠关系中,在工作单位她有一位比自己年轻的情一人。而且,她和情一人也正面临着分手。苍子和情一人海外旅行的归途中,因为台风的一逼一进,乘坐的飞机不得不降落在福冈机常苍子决定要一个人在博多住上一晚。那天晚上,她在偶尔塔乘的地铁中,遇见了一位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主人公大吃一惊。那女子的名字和自己一样,也叫苍子,甚至连记忆都和主人公完全一样。在博多遇见的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从前,苍子曾经和一位恋人分手了。但是,在博多遇见的她并没有和那位恋人分手,而是和他结婚了,一直生活在博多,她是另一个自己……然而,交换生活后的仓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她又迫切的想要分身把自己生活还回来。

选择,另一种选择;人生,另一种人生,究竟哪一种才算的上幸福?真的是没有选择过的人生,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就一定比现在的幸福么?我们每个人都像仓子一样,明明过的生活只要自己好好经营肯定会很幸福,可是我们似乎永远看不到自己眼前的幸福。我们抱怨守候在自己身边的总是不如别人好;我们愤懑为什么别人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我们自己往往总是事与愿违;得不到的永远在一騷一动!它们总是占满了我们的内心,排挤出我们身边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它们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幸福。

是不满,是贪欲,让我们总是为了虚幻的另一个人生蠢一蠢一欲一动。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集万千宠一爱一与一身,而是懂得知足。在你羡慕别人的时候请一定记得,在某个地方一定有一个人在羡慕你;在你抱怨自己的不幸的时候请一定记得,在某个角落还有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没有办法维持。

不要吝啬你的目光,让它们仔细看看眼前,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在守护你;不要吝啬你拥抱,紧紧拥着那些在乎你的人,他们本可以不这么做的。不要再沉溺于飘渺的另一种选择,因为,真实的才是最好的。用一爱一的眼光享受充满一陽一光的生活!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二:《蓝另一种蓝》读后感

(405字)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主角是一个已婚的、过着随时可被丈夫使用暴力的平凡女子,还有一个是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在人生的某一个点诞生,在另一个城市过着另一种所谓“自一由”的生活。直到某一天,她们俩意外地相遇,于是,开始了互换生活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封面的文案这样写道。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像虚构的小说那样幸运,可以体会到另一个自己的生活。选择,本身就带有挑战一性一,当你面前有两条路可选的时候,我们选择A,就会在想,如果选B未来会怎样。但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已经拥有的,那个被你pASS的选择从此就消失了。

人,就是个永远不知满足的动物,范玮琪《最重要的决定》歌词这样唱道:“人生完美的事太少,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文中,两个主角互换身份之后发现,原来另一个自己也并非自己曾经想象的那样会过的很好,每一个平凡的人的生活都不会是曾经臆想的那样完美,因为有缺憾,人生才完美。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三:《蓝另一种蓝》读后感

(945字)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要好看。看过的一些日本年轻畅销女作家的作品好多都文笔清淡,写实。不一定每个故事都要说明一个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很多就是描写而已,不去刻意点明什么道理,但会给你一种阅读的某种感觉,或许一点忧伤,一点孤单,一点一浪一漫,一点现实的悲哀,用写实的手法营造了一种气氛。

但这本书不一样,作者有了一个想法,费心思构思了一个故事,写实的文笔中天衣无缝地溶进了幻想。真实的和虚构的都是为了说明作者自己在生活中悟到的观点。

我想这应该是作者自己离婚后写的作品。故事里的女主角嫁给了一个经济稳定但彼此感情单薄的丈夫。她时常幻想,如果当初嫁给了高中时那个依恋自己却没有太大出息的男友,现在会不会过得幸福美满呢?想着想着,她得到了一个机会和一个翻本的自己互换生活,得以体验如果嫁给了高中的恋人会过怎样的日子。然而只是一小段时间后她就体会到了这另一种活法中实实在在的缚束和恐惧。依恋自己的男人给予她关心和热情,却同样向她施展了无限的控制欲,甚至在醉酒后会完全失态的大打出手。她承受不了优越生活里情感的冷淡,也接受不了太多一爱一的管辖和不稳定。

不但如此,故事里本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女人为了各自利益居然相互勾心斗角,痛恨至极,甚至一度想把对方用水果刀消灭掉。所以在临近结尾的时候作者写到“我输了。我完全输给了我自己。”如果她还有其它机会长期体验完全不同人的生活,你猜怎样,她仍可能是不满的。

你有没有后悔自己的一些决定呢?当初如果选择了另一个专业我现在应该工作得很开心吧!当初如果大胆出国现在自己会不会已经功成名就了呢?当初如果继续工作不做主妇现在是不是已经成高管了呢?当初……当初……

生活有多大成分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多大成分是被自己之外的条件影响的呢?我们都知道不论对谁生活都不可能永远完美,那么不完美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开始抱怨和寻求改变呢?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外界条件呢?

这个工作不开心换了一个或许好些或许更糟。但如果自己条件不够不努力,那哪一个都不会做得好。婚姻中矛盾比和谐多,吵架比笑声多,换个伴侣能解决问题嘛?也许能好些,也许更糟。但自己智慧和宽容理解不够,跟谁过都难得甜蜜幸福。

总之,用这个故事自我提醒,在试图改变外界条件的时候先审视一下自己需要哪些改变。如果给你另一个选择,真的就什么都好了嘛?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四:《蓝另一种蓝》读后感

(1267字)

人们的幸福大致相同,不同在于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生活,甚至总一爱一幻想,这是世界上,会不会有另外一个我,在地球的另一端,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快乐。玻璃房子,实木家具,睡觉的时候可以看到海和海上的月亮。想着想着,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简直糟糕透了,如果可以交换就好啦。但是,如果真的交换了,你得到了你想要过上的任何一种方式的生活。可是,你能得到幸福吗。这谁也说不准。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比较容易发现不好的一面,而常常忽略了幸福的那一面。又或许这是许多中国人的特一性一吧,为人谦虚而低调,所以真正幸福值得的事总是藏在心里或只和亲密的人分享,而到处去扩大自己的不幸。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自己真的总是沉在不幸里难以出来了。一个大富豪和一个农夫同时得了癌症,最后农民活了下来,而大富豪死了。这似乎不符合常理,大富豪应该拥有更好的治疗条件,有更多人的关一爱一,病情自然好的快。但是他却整天患得患失,担心公司未来的运作,担心儿子们因为家产分割而翻脸争斗,每天吃的帮助他补充营养的东西却丝毫没有任何食欲。就这样,他迅速消瘦,也丧失了与病魔斗争的能力。而那个农夫呢?他发现自己剩下的日子并不多,家里还有一老一小需要自己的照顾,于是他带着强烈的求生欲一望每天坚持喝所谓的“土配方”,还是坚持每天进山里,只是减少了平时的工作量。妻子为他买了平时家里只有过年才吃的猪肉,他吃的就好像在吃鲍鱼鱼翅一般,生活因为如此“奢侈”而感觉美好起来,当然他的病情逐渐好了起来。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幸福,而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拥有的幸福。世界上太多的人总是误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羡慕或者对比之上,但其实幸福就是自己内心的感觉,与其他无关,不是吗?

金钱可以买到房子,但却买不到家,买不到亲情。幸福不是抬头仰望那些物质,而是低下头感觉到内心的温暖。我们考上了二三流的学校,感觉实在是太不幸了。毕业了,找工作也是四处碰壁。我们开始后悔了,如果我们当初肯努力一点,考上了重点学校,现在我们生活会怎么怎么样。于是幻想中的另一个自己又出来了,她优秀,快乐,前途无量,另显示的我们更加感到沮丧。但是换一个角度吧,考上重点中学的同学都曾是高中的佼佼者,习惯了优秀的她们如若碰到了无数个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机会不久少了吗?你已经当上了学生干部,从中学到了许多不是干部学不到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一种机会和幸福吗?所以没有一种选择要用简单地对或者错来衡量,但前提是它的的确确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们乘着幻想的翅膀和对“另一种可能”的期待,暂时脱离现实,展开一段惊悚旅程,向着梦想中的幸福国度前行。然而,落到了那国度的地面上,才发现自己向往的幸福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原来的不幸。无论如何,要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要幻想自己的另外一个人生,因为人生就是发生在当下的,人们只能构想另一种选择的圆满与幸福,看不到其中同样存在的痛苦与无奈。作者叙说的不仅仅是苍子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人心,将人的自私与不知足赤一裸一一裸一地呈现出来。

如果你正为当年的抉择后悔不已,别再乱想了,珍惜眼前的时光吧,这些也是人生中不会再次重复的了。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


很精彩的一本书,又是一天看完,读这样的作品就跟遇到了可口的下饭菜一样,整个身心都是愉悦的,享受其中。
生活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了解“那山”的全部时,羡慕着“那山”,厌烦着“这山”。也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仓子也是这样,恋爱结婚的年纪在面对有爱但不富裕还被卧病在床未来公公拖累的河见和帅气多金的佐佐木时,选择了佐佐木,可是长时间每天衣食无忧无所事事自由的生活使她也厌烦,但这正是她的分身河见仓子羡慕着的生活,她们彼此羡慕,幸运的是她们有机会呼唤去尝试各自羡慕着的生活。初换时,佐佐木仓子认为和佐佐木结婚时的梦想,在此刻全都实现了。能够在一起的时候,两人就在一起。夫妻相爱这种理所当然的事,佐佐木并没有给予她。她还是应该选择河见。不应和佐佐木结婚,和河见君结婚才是正确的幸福选择。但时间一长远不是自己想象那样幸福,河见酒后暴力使这种爱一次比一次黯淡。有了更多的自由,就会寻求心灵的依托;被人深深地爱恋,就会感到那是束缚。
在时间的长河中,两个仓子从对方身上都看到了彼此的优缺点,随着矛盾的深入甚至想互相杀了对方,但故事的结局她们各自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但是又不同于以前的生活,都有了勇气去面对她们日后的生活。她们是一个人,她们又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一样,遇到一些事犹豫不决时脑海中出现的两个僵持的小人,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像虚构的小说那样幸运,可以体会到另一个自己的生活。我想作者更想教会我们生活没有完美,措施的选择表面看是种遗憾,实则也是一种美。珍惜当下的生活!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_1300字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1300字

一本信息量非常强大的书,相对于第一本《向前一步》,这本书要成熟,实用太多。只是这本书是作者失去丈夫后换来的。看前半部分你会很沉重,后半部分作者把这种失去,随着内心的强大,慢慢化作内在的力量,会真正佩服,也会学会很多。她把自己所有的个人内心由痛苦到真正勇敢生活,写成了这本书。

他们相爱11年,却因为结婚纪念日的旅游纪念,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从最初的悲痛欲绝,在朋友,亲人和同事的陪伴下,终于慢慢走了出来,并且转化为更积极的力量。

作者写这本书,通过剖析自己所有的悲痛情绪,她希望借用自己的伤心事件,给予更多的帮助。每个人不同程度上都会经历各种失去和痛苦,希望用他的经历和办法,给予更多人温暖。

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会有三个因素(3p)阻碍复原力。(1)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2)普遍性: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持久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当我们受苦的时候,便倾向于将苦难无限地投射、放大。

遇到不好的事情,又不好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也要尽情的抒发,不要压抑。

作者并不是简单从如何抒发情感来写,而是各个方面,亲人,朋友要怎么做,要如何去沟通。作为亲人朋友,要用对方想要的方式去理解和沟通,有时候默默的陪伴也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同时,还举了大量的事例,各种知名人士的经历,他们是如何走过困苦的。

慢慢地作者接受了现实,开始努力去过好当下生活,尽管还是会时不时悲伤。她通过每天写下三件有意义的事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努力走出悲伤,过好当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开始有了复原力,“我同意尝试着去发现成长的存在,我也不得不承认,创伤后成长要比日日伤心、愤怒的生活好多了。”作者以这五种方式进行了成长:发现个人的力量,学会感恩,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以及发现新生活的可能性。

作者慢慢真正振作起来,发现自己内心的强大。于是生活里居然有了快乐,本来她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快乐了。她开始去做一些快乐的小事情,让生活幸福起来。然后,作者开始注意孩子的复原力,孩子很容易伤心,却也容易复原。

并且进而引申为如何训练孩子的复原力。有四个重点:培养复原力取决于孩子所拥有的机会和他们与父母、照料者、教师、朋友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帮助孩子形成4个核心理念开始:(1)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具有一些掌控力;(2)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学习;(3)作为人类,他们的存在很重要;(4)他们具有可依赖、可分享的真正的优势。

最后作者真正走出了阴霾,开始谈恋爱,开始憧憬未来。因为未来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如果人生势必要失去,那么你只有另一种选择,努力面对现实,提高复原力,努力把另一面过好。

读完后,你会觉得你的内心多了一种力量和信念,老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什么过不去,每一次折磨,都是提升自己复原力的机会。同时其中也有婚姻夫妻关系的处理,育儿的经验,朋友之间的相处。作者写的非常全面和具体,值得女性朋友多次品读。

读后感大全:另一种幸福--读《幻城》有感


一座城,困住了一个人的自由

一段情,葬送了一个人的生命

是宿命,却又心甘情愿

只愿被守护的人自由飞翔

这就是幻城,一个以唯美语言缓缓叙述的神秘故事,同时又寄托着最纯真的感情,从我第一次看它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着。

樱空释是卡索的弟弟,也是宿命的守护者。他的前世是一只雪雾鸟,为了哥哥的自由,一次次的撞击着坚如磐石的链条,用稚嫩的肩膀为哥哥卡索撑起一片自由天空,自己却死在了磐石边。这一世,他又一次因为哥哥渴望的自由,为了哥哥那温暖真诚的笑容,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还背上了无数罪名,最后却因误会而死在了哥哥的剑下。而他却开心的笑了,因为他心中的神卡索,终于又像小时候一样抱起了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自己的全部法力给了哥哥,只是说了一句:哥,请你自由地飞翔。

我的心在看到这一句时被深深地震撼了,究竟是怎样的感情才会这样让人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这就是亲情吧,樱空释小时候从没得到过父亲的关爱,而母亲更不曾抱过他一次,只有卡索他的哥哥,将所有爱都给了他,抱着他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为他遮风挡雨,所以在释的心理哥哥就是自己的全部。在释的心中卡索已经不只是自己的哥哥,而是他的信仰,支撑他生命的信念,即使以死亡为代价,也无怨无悔。

也许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认为这就是幸福,一种付出的幸福,一种想要守护一个人的幸福,它是最真诚的感情,最大的幸福。而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家人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另一种爱情悲剧——《色戒》观后感


色戒,一部自从上映就纷争不断的影片,两派人针锋相对,难分高下。无疑,片子由两个主题构成:学生们踌躇满志的爱国热情和透入到人性骨髓里的肉体情欲。认同者支持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国行为;接地气的人类自然欲求;还有一以贯之的浪漫小资情调。而这后面两点也正是饱受诟病,受到主流价值观念封杀的原因,浓重的张爱玲风格和李安严格的艺术表现之下,爱国行动被露骨的胴体展示强烈冲击,显得喧宾夺主。
故事的开始从一片纸醉金迷中开始,四个贵夫人一桌打麻将,叽叽咕咕眉来眼去,说了一阵也没能领悟出一点的言外之意。
之后转入倒叙,故事真正开始:王佳芝和邝裕民是两位大学话剧团的青年才俊,国难当头,他们希望通过演出抗日话剧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首演十分成功,同学们情绪高昂举杯庆祝,同时募捐而来的善款,邝裕民提议趁着暑假用来干出一番大事业刺杀汪精卫手下的大号汉奸易默成!
学生的饱满爱国激情符合当时的背景,明白历史和鲁迅的人不难体会出这种冲动之后的悲剧结局,这也是借助电影媒介进行的重新反思。而李安独特的南方视角也为我们展示出了不一样的国民党世界。
学生们的计划是假戏真做,利用和易先生手下老曹的帮助潜入易家,混熟络之后伺机刺杀,然而机缘不达,刺杀未能成功。公寓里,学生们群起暗杀了汉奸老曹,一事就此终结。
老曹的死引人思考,感慨乱世中人的命运变化无常。这场杀戮残忍血腥,老曹身中无数刀而未死,如若身临其境真的会十分不自然。学生们初次见到如此场面,害怕,恐惧,直至心生逃离, 残留下满身疲惫,王佳芝奔跑着冲出寓所,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之中,此情此景,与张爱玲的格调与心境十分映衬。
三年之后,邝裕民联系到国民党地下分子老吴,刺杀行动重新开始运作。这次的意图依旧是利用易先生对王佳芝的好感,进行色诱,最后将其暗杀。王佳芝面对重任勇挑重担,重新改变身份潜入了易的家中。
在此,一个脆弱的女人又一次被成为献祭的对象,承担和亲,色诱,包括特务的美女都难免不被卷入这个吞噬人性的漩涡里面。毕竟只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乱世中的命运本就难于把握,成与败又怎能严于苛责呢?勇于承担这份男人无能承担的重任已经十分伟大了。
这场潜伏是成功的,易默成与王佳芝在易家发生了三段肉欲关系,即使是机警的特务头目也沉迷进了美丽的爱情之中。王佳芝在两人的交合之中也爱上了易默成。
咖啡馆内,暗杀行动被精心组织妥当,等待易默成赶来与王佳芝见面之时即刻动手。此时的王佳芝陷入了痛苦的纠结之中,在信仰与爱人之间作何选择?爱情促使她把危机通知了易默成。
信仰没有能够战胜爱情,感性输给了理性。易默成迅即逃离咖啡馆,抓起了所有的暗杀成员,并签署晚上十点南郊矿场处决犯人的决定。爱国学生死了,这符合那篇纪念刘和珍君的反思;然而信仰的危机,特务的胜利,对于我们而言,却一点都不是滋味。
影片的结尾传达出了萎靡不振的阴暗气息。秉公处理的易默成签署完判决令后坐在自己的卧室中,一会太太开门问讯被支去打麻将。门缝间透出的光亮照射着易默成含泪的双眼和沉痛的表情。十点钟,教堂的钟声缓缓响起,这既是丧钟和子弹贯穿人体,也是生者的祭奠和超度。他缓缓起身离开卧室,临别前回头一看那揉皱的床单,然而镜头前看到的只有一个无形而孤独的黑影被照射在床上,遗留下无穷无尽的回忆。是啊,搓麻将,搓麻将,还是搓麻将,那些毫无品位的贵妇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呢?临刑前的王佳芝是平静的,一个女人的死换来了爱人的生,纵然没有什么名分,纵然只是肉体关系,但是爱情就是值得去这么做,爱在此被重新拷问,重新界定。
片子进行到九十分钟开始,先后出现了三段露骨的床戏表演,紧张和松弛轮番上演。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东莞自然是被严打,但是发生在特务头目易默成身上,就变成了极度压抑之下的变态欲求。第一段的目的是明显的诱惑,过程中男人占据了明显的主动,皮带的鞭打,肢体的控制,痛苦的表情,表达着女神的献祭和压抑的发泄。第二段似乎变成了例行公事,出于信仰和爱情之间的游离,这一段更像是平凡的交融。
女人的思想在第三段发生变化,惨烈的黑白对弈之中,易和邝都付出了巨大压力和代价。在这段剧情之中,女人承担了主动奉献的一方,淋漓的汗水狰狞的面容,这个曾经没有爱情没有依傍的弱女子,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爱人。没有任何回报的无私奉献,充满了无限忍受和无尽包容的崇高母性。新生命的诞生需要母体付出巨大的痛苦,新生命的成长又无情带走了母体的青春,我不愿意再去想这种让人揪心的命题。
又是一部沉重的爱情挽歌,又是在悲壮的献祭里走向故事的终结。我还是更倾向于那部黄河绝恋,而反感这部过于柔暗的作品给自己带来的侈靡和颓废。爱情美丽而伤人,抗战艰难而沉痛,这两部电影,可以算作是对同一主题做出的不一样现代解读,算作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比强烈而鲜明。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书心得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书心得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读《天意》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