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摆渡人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心得体会25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特别编辑了“《摆渡人》读后感心得体会25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摆渡人》读后感心得体会2500字:

围着书架转了两圈,也没找到想看的那本书,快走到书架尽头的时候,《摆渡人》映入了我的眼帘,以前只听说过书的名字,对内容却一无所知,没有太大看的欲望,就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从书架上取下了它。可真坐下来看时,没看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

书中讲的是一个单亲女孩迪伦,与母亲发生冲突,只身一人前去投奔多年未曾谋面的父亲,列车在行驶到一个隧道时发生事故,她的灵魂离开她的身体,要在她的摆渡人崔斯坦的引导下穿过荒原,到达天堂的彼岸。起初迪伦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以为自己是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在行进过程中,崔斯坦很委婉的告知了她真相,没想到她却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和崔斯坦一起翻高山、踏泥泞,还要和数不清的恶魔作斗争,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艰辛和生死关头。在此过程中,她逐渐对崔斯坦产生了依恋和美好的情感,崔斯坦也觉得迪伦和他曾经引领过的其他灵魂不一样,他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在即将到达天堂边界时,迪伦勇敢地向崔斯坦表白,并要求他和她永远在一起。崔斯坦虽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她去的安心,他还是答应了她。当迪伦迈过那个分界线,回头再也看不到崔斯坦时,她顿时崩溃了,崔斯坦在边界的另一边看到迪伦痛哭流涕的样子,也是痛苦万分,他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了她,让迪伦勇敢地迈过了那个分界线,可是给她带来的痛苦也同时让自己心如刀绞。当迪伦在崔斯坦的护送下几经生死到达她在天堂的家以后,她并没有接受萨利的建议,寻找她故去的亲人,而是极力要求看一下记录崔斯坦引领的灵魂的小册子,然后她又找到崔斯坦曾引领过的二战士兵乔纳斯,在他的帮助下拜访了最老的灵魂伊莱扎,在她那里得到了能够回到荒原的信息,但是那将要面临魂飞魄散的风险。迪伦没有退缩,此时她的心里只有崔斯坦,她觉得只有和崔斯坦在一起无论生死才有意义,才会感到安全和幸福。于是她又重回荒原,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寻找心中的爱人。当他们终于在一座安全屋前再次重逢,崔斯坦惊讶之下松开了他正在引领的另一个灵魂,导致她被恶魔硬硬的拖走。看到迪伦他满心怒气,斥责她不该回来,那不是真正的斥责和埋怨,而是充满爱的担心和牵挂,他怕她出意外,怕她真正的葬身荒原,再也回不了任何一个家,因为在他心里他们是不可能永远在一起的。然而迪伦充满爱意的话语和楚楚可怜的眼神,让崔斯坦不再忍心对她发火,而是劝阻她,想把她再送回到边界的那一边。而迪伦心意已决,一定要尝试一下以前的种种不可能。在迪伦的鼓励下,崔斯坦渐渐打消心中的顾虑,也决定试一下。终于他们成功了,又回到了事故现场,迪伦的灵魂又回到了她的身体里,崔斯坦也在隧道口的山坡上等她,他们又回到了现实中的那个家。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就犹如一个旁观者,跟随着迪伦和崔斯坦的脚步,和他们一起在荒原中艰难前行,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受他们的伤痛,一起分享他们的开心,为他们的分离而痛心,又为他们的重逢而欣喜。

读完小说,随手在百度上搜了一下人们对此书的鉴赏,有人说这本小说表达了三个主题:爱情、家和救赎,但我感觉用爱情、家和升华来表达更为贴切。

爱情,迪伦和崔斯坦在艰难之中产生的炙热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一条主线,也是这部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那种恶劣的随时面临生死的环境中,迪伦是一个已经死亡要历经荒原奔赴天堂的灵魂,崔斯坦是一个引领无数灵魂度过荒原到达天堂的摆渡人,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责。当两人在荒原相遇,经历这段艰难旅途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深深的爱意。迪伦对崔斯坦由开始的依靠,慢慢到依恋,最后到不可抑制的爱,甚至不顾魂飞魄散的危险,再次回到荒原去寻找崔斯坦。崔斯坦起初就感觉到这个灵魂和他引领过得成百上千的灵魂不一样,内心里保护她的欲望越来越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虽然知道产生这种想法是有悖天意的,可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当他要将迪伦送达分界线,面临永远的分离时,为了让迪伦勇敢的踏出那一步,他大胆地毫无保留的向迪伦表白了自己的内心,并谎称陪她一起。他知道这样做只能让自己更加痛苦,他还是做了,因为他只想让迪伦去她该去的地方,远离荒原的苦难和恐怖。这份爱情是至真至纯的,没有任何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只是两个人心中的真爱,不惜为对方牺牲一切的真爱。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真爱就是一件奢侈品,极少有人能够消费得起。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身心俱疲的状态下,能够遇到并静心去解读这样一份至真至纯的爱情,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心生向往,就忍不住到书中陪着主人公一块去感受去体会,也算是在纷杂世界中寻找一种心灵慰藉。

家,是隐藏在爱情主线中的一条副线,整个故事从迪伦离家开始,到在崔斯坦的引领下奔赴灵魂所要归属的那个家,为了寻找崔斯坦和心中的真爱,她又离开还没来得及进入的那个家返回荒原,与崔斯坦重逢后又回到了曾经离开的现实中的那个家。整个过程也算是一个回家的过程,让人们从中得到启示,无论走多远、无论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家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升华,灵魂的升华,是这部小说的另一条副线。在网上的鉴赏中,有人把这一副线称为“救赎”,这个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词我不太喜欢,感觉还是叫“升华”更为恰当一些。迪伦在遭遇事故前,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在家里经常与母亲争吵,在学校也不受欢迎,经常受到同学们嘲笑和歧视,因此她的内心是很压抑的,甚至有逃离这个世界的想法,所以她才决定去投奔多年未曾谋面的父亲。当他和崔斯坦经历了荒原之旅,经历了无数生死,唤醒了她心底那份单纯和善良,和崔斯坦的爱更是让她勇敢无畏,冒着魂飞魄散的风险回头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此期间她为因为自己的出现,导致崔斯坦一时疏忽而丧生恶魔之手的灵魂而自责,为了拯救一个幼小的灵魂和他的摆渡人,不惜牺牲自己,跑出安全屋吸引恶魔们的注意,这都充分体现了经历磨难后她思想的成熟,灵魂的升华。崔斯塔也是如此,在引领了无数灵魂之后,受形形色色灵魂的影响,对自己的工作和引领对象也出现了一种应付的心态,当迪伦出现以后,激发了他内心的勇敢无畏,他要用尽全力去保护这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面临一次次险境,他都用自己的勇敢果断甚至生命去化解,平平安安的将迪伦送达天堂彼岸。迪伦又回来找他,说服他一起去尝试一下他认为的不可能时,他开始是犹豫的,内心里也是抵触的,可是迪伦的鼓励和炙热的爱恋,再一次激发他内心的勇敢,决定和迪伦一块去尝试一下,结果他们成功了,他结束了他认为的永无尽头的摆渡人的生活,灵魂也升华为一个真正的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摆渡人》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摆渡人》讲的,总结起来: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并且会有一个摆渡人,带领保护着灵魂,到达安全的地方。按照这样的故事设计,一个叫做迪伦的女孩,不幸死亡,进而和一个叫做崔斯丹的摆渡人,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

故事整体上分成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迪伦乘坐火车看望多年未见的父亲,但是中途火车发生了事故,迪伦死在了列车上。迪伦的灵魂从身体释放出来,见到了自己的摆渡人崔斯丹。

随后和崔斯丹的相处中,她明白了自己死亡的真相,明白了人死后灵魂摆渡人的存在,明白了前往安全地历程的艰险。其中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她明白了崔斯丹的重要性:她只能跟着他,她只能服从他的命令,她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他,她离不开他了。如果故事就这样下去,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想象作品。

曲折就在于,迪伦是个不一样的人。在作者笔下,她很坚强,知道了死亡的真相,不会太过悲伤;她很善良,看到崔斯丹受伤,她会难过;她也很叛逆,偶尔会质疑崔斯丹的要求;当然,她也很感性,对自己的感情,勇于表露。

好的元素都有了,故事便发生了。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啊走啊,直到了终点。但是崔斯丹不属于灵魂的世界,他只是一个摆渡人,这决定了他们不能在一起。灵魂归所,迪伦踏进的那一刻,便在她和崔斯丹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她来了,他却不能来。崔斯丹又要开始自己一成不变的工作,去引导下一个灵魂。

一切看起来都结束了,但是却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第二部分就这样展开了。迪伦想要见崔斯丹,她要出去。她发现了离开灵魂归所的秘密,不顾别人的劝阻,开始了返回的路程。返回的历程依然艰难,但是对崔斯丹的爱支撑着她一步步走下去。终于,她见到了他。故事便这样倒了过来。

前部分,崔斯丹带着迪伦走,他告诉迪伦,他们要去灵魂的归所,迪伦需要相信崔斯丹;后部分,迪伦带着崔斯丹走,她告诉他,他们要去迪伦死亡的地方,崔斯丹需要相信迪伦。可以说,第一部分是在不断走向死亡;第二部分却是不断走向重生。迪伦需要尝试,她也要带着崔斯丹去尝试。

但是不论是去灵魂归所,还是尝试返回人间,永恒不变的是:迪伦想和崔斯丹在一起。在灵魂归所他们无法跨越障碍,她便逃了出来,朝着另一条路进发。她也不知道自己后一条路是否可行,但是她已经没有其他路了。

最终,结局很圆满,迪伦起死回生,崔斯丹也穿行到了人间。两人相视一笑,故事到此结束。

《摆渡人》并没有给我的带来太多的震撼,也许是我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去感悟,或是现在还不能体味其中的深意。其中爱情与救赎的主题倒是深深吸引了我。

迪伦在现实中是个备受欺凌的女孩,父母离异,朋友很少,同学欺负,似乎不好的一切在她活着的时候都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在死后却遇到了一生都不曾体会的温暖,并且为了保留这份温暖做出自己的一切努力。

与其说崔斯丹是迪伦的摆渡人,我倒突然觉得,真正摆渡迪伦的,是迪伦自己。是她想要留住幸福的执念,让她拯救了自己与所爱之人。

就如封面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读后感:我想说的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你也需要我,我不会辜负我自己,更不会辜负你。

摆渡人读后感500字


《摆渡人》读后感500字: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一个有爱和充满温情的故事从这开始:迪伦只身一人踏上寻找父亲的列车,不幸的是火车遇难。她以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其实是唯一的牺牲者,他与她相遇是偶然的,而他知道是必然的。迪伦是一个死后的灵魂,他(崔斯坦)是灵魂的摆渡人。

荒原是她心中的投影,他的任务是护送她的灵魂安全度过荒原,去她想去的地方。这是一场艰险的旅程,充满灾难和恶魔的干扰。她很紧张,深感恐惧,但手被他牢牢抓紧,他的一言,一举,一动中都透露着自信,给了她动力和希望。只要崔斯坦陪在她身边,迪伦就能绽开笑脸,就像生活中我们遇到坎坷,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就能安心。

一路的温情相伴难逃过因现实而分开,小说就这样遗憾而终了吗?并没有,因为爱让迪伦重新踏上返回之路,寻找她的崔斯坦。每到一个木屋,迪伦盼着他快点出现,因为她害怕,没有他的保护,独自面对凶险。那边的他已经有了新的任务,随故事接近尾声,他们最终走到幸福的终点。

对于摆渡人,他说他的存在是因为她需要他,那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你也需要一个像崔斯坦一样的人,他也会出现在你身边,当你遇到困难时,他挺身而出,引导你跨过障碍。作者:宇文子妍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摆渡人1》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本书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写堪称经典。故事主要说15岁的单亲少女迪伦经常遭遇烦心事,有一天她独自去看望生父,火车穿过隧道时,发生了车祸。迪伦的灵魂离开肉体,遇到了她的摆渡人16岁崔斯坦。

崔斯坦要引导迪伦的灵魂穿过艰难险阻,保护她免遭恶魔的毒害,保护她安全到达目的地。魔鬼始终跟随迪伦,一次次企图将迪伦的灵魂带入地狱。两人只有在夜晚前进入特定的安全屋里,才能躲避魔鬼的伤害。

崔斯坦的感情本来已经消失,对他来说,护送灵魂只是他的职责。但随着他们相处时间的增加,他与她发生了感情,崔斯坦告诉了迪伦真相,她是唯一一个没有逃出来的人。当得知自己死亡,迪伦没有哭泣或悲伤,而是平静的接受。

他们一路上不停的爬山、下坡、穿草地,过沼泽,他们一次次与恶魔斗争,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历经磨难,最终到达终点。在边界,迪伦要穿过荒原,走入了新的世界,而崔斯坦需要接受新的任务,去摆渡下一个灵魂。尽管他们对分别有万般不舍,还是被规则无情地给隔开。

迪伦穿越临界线后,面临的是天堂般的舒适生活,物质方面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她的心中,始终放不下崔斯坦。

不甘放弃的迪伦冒着变成魔鬼的风险,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地越过了规则之门,重新进入荒原,寻找崔斯坦。一路上,迪伦独自与恶魔做战,夜晚独自呆在安全屋内。迪伦凭借记忆,把来时的艰险重新经历。终于,与崔斯坦再次相逢,崔斯坦未曾改变模样还是原来的样子。

两人历经艰辛,一起回到了事故现场,迪伦的灵魂回到了肉体,找回了自己的生命,崔斯坦也穿越到了人间。迪伦轻声说:原来你在这里,崔斯坦回应道:我在这里,全书结束。

1、崔斯坦和迪伦只是偶然相遇,但在穿越之途,崔斯坦尽全力帮助着迪伦;如果没有崔斯坦的拼死保护,迪伦早就变成了恶魔。谁是您的摆渡人,

2、崔斯坦对摆渡人的工作,从开始的豪情万丈到后来的麻木冷漠,变得毫无感情,有时只是单纯的应付。生活和工作并不会主动抛弃一个人,变化的是自己,与其说是自己变的消极,不如说自己选择了放弃。

3、迪伦为了崔斯坦,为了爱情,为了追求梦想,主动放弃在荒原另一边的舒适,心怀爱情,踏入未知之路。现实中,迪伦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之宝,可保佑一个人的爱情和婚姻基石永固。得之,请深爱之。

4、迪伦穿越规则之门时,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就这么简单的一推,迪伦就进入荒原,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仅轻轻的一个动作。有的时候,一些事情看上去挺难,只是看上去挺难而已;如果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去做,困难和障碍将逐个被扫除。

5、迪伦穿越规则之门重返荒原,和他们穿越到人间。为了爱情和生命,他们的勇敢之心值得敬佩,但违反规则之处,不可取。他们的违规之处,存在隐患,需他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进行弥补。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则,遵循自然规律,有利于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同人类破坏环境,终究要补偿。

6、本书的最后,他们终于顺利穿越到人间,苦心人,天不负,他们成功返回,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简单的相见,简单的话语,是历经劫难、历经生死后的再次相逢。简单之中包含着不简单,平凡之中包含着不平凡。如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历经千帆,归来仍是简单!如同迪伦,再次见到崔斯坦,崔斯坦未曾改变模样还是原来的样子。作者:周君波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2500字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2500字:

读完《梁家河》,再回头反刍式的翻看,掩卷沉思,心中澎湃着满满的正能量,一本朴实无华的纪实文学,一段艰苦朴素的知青岁月,一代伟人筑梦逐梦的历程,都在这个陕北不起眼的小村庄沉淀升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父亲从国务院副总理到工厂副厂长的落差,长期被审查、关押、监护,受父亲牵连从高干子弟到“黑帮子弟”,招工、上学、当兵、入团所有的门都是关闭的,15岁的年纪…当这些信息传递给我时,有些绝望暗自萌生。而这些境况在青年习近平的人生里,却成为真实存在的困境和逆境。生性倔犟,不甘欺侮,反抗无效,于是他以近似于“逃离”的方式,来到延安,来到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我暗想:“他是否也在以这种方式告诉父亲:我们在一起。”这片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然而这片鲜血灌溉过的热土,贫瘠荒凉,并非梦中的天堂。对于满怀希望和兴奋的知青来说,失望在所难免。生存条件的恶劣,精神生活的贫乏,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的种种差距,再一次扑头盖脸的袭来。生活不易,哪能都事随人愿?但假如生活总以违逆你、毁灭你的难题对待你,将最残酷的现实抛给你,你是选择缴械投降,还是奋起抗争?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和选择。习近平也在尘土飞扬的放羊时光和黑夜如墨、一灯如豆的静夜里思索过“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终,他以强者的姿态站立消化,调整认知,勇敢面对,他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锻炼本领,他在内忧外患中,气节不改,初心不变,最终,一切都过去了,快乐的日子来临了……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千古箴言:“认识你自己”,是一个至今仍未终结的命题。生而为人,行事处事的基础就是先认识自己。

来到延安的习近平,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承受了多少压力和苦闷?当“逃兵”“倒流”后,他由被动到主动,对自己的生活作了反思,以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选择做“黄土地的儿子”,努力消除和土地、人民的距离感,找机会往群众中钻,依靠群众、扎根群众、团结群众,他在这里找寻到自己的初心、使命和目标:以满腔的公仆情怀,为人民做实事。他从群众中来,舍小我,为大我,最终回到群众中去。他用行动践行着黄土地的儿子的赤诚,对党的群众路线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做出了最完美的注解。

有梦就勇敢去追:

鸿鹄志在苍宇,燕雀心系檐下。陕北倔强生长着的那些受苦人,深深影响着青年习近平。在个人生计都难以解决的地方,他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在理想与现实发生极大冲突之时,他极力寻求突破的出口和梦的天梯。

他发奋读书,了解历史,丰富知识,强调学习思考知行合一;他积极追求进步,八次递交入团申请书,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不畏惧外界的质疑,只坚定内心的初衷;他是个实干家、行动派,带领群众修沼气、打淤地坝、挖知青井,他结合实际建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修磨坊、菜园,既内部搞活经济,读书笔记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又严谨把握尺度,不与当时政策抵触。那个艰难的年代,每干一件事都是困难重重,但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习近平,硬是凭着赤子之心和干事创业的闯劲和韧劲,逐一攻克这些困难。梁家河的“土”学问与习近平的“洋”学问,梁家河的老传统与习近平的新作风在这里的完美结合,正是符合国情,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的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喜爱读书、注重修身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开设扫盲班,宣扬知识的力量。吃苦耐劳,干活从不“撒奸儿”,全心全意为梁家河谋发展的作风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随娃谨记他的“一碗水端平”,铁锁立志做“行动上的巨人”,黑子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留住身上的“泥土味”,能人终生受益于他“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的教诲……,习近平用务实实干的行动和高尚优秀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在他离开后,梁家河人沿着他的足迹,践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理,一丝不苟做规划、搞建设、聚人心、兴产业,因地制宜搞好开发。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让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由黄转绿,变成山青水绿天蓝的新农村,良好的宜居环境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规模养殖、苹果种植、特色农业旅游……。梁家河,曾经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如果说习近平是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眼睛,如果说习近平是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和暖春风,那么梁家河,无疑是包容锤炼习近平的红色熔炉,无疑是他公仆本色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他未曾忘了临行时十里送行,他未曾忘了窑洞里温暖的故事,他未曾忘了一声声呼喊乡亲的小名,如果他已树高千尺,也一定记得泥土里源源不断输送养分的庞大根系——梁家河,那是他人生的出处和开端,也必将是他终生奋斗的归宿和终点。

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也是习近平人生历程的转折点。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在那里他取得了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他牵念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记挂那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鼓励大家走进新时代,要有新面貌。当年,他从梁家河走进清华园,如今,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不能忘了来时的路。情感是我们前行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我们最有力的能量来源。他将这份沉甸甸的乡情刻在心里,融进血里,内化在行动里,从梁家河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他这一路走来,不曾忘记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不曾忘记中国最贫苦的农民,不曾忘记肩上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和希望,他把中国蓝图越绘越美,把中国自信越喊越响,把中国梦越做越强,可不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么?

习近平改变了梁家河,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梁家河塑造了习近平人民公仆的雏形。“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梁家河这个陕北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梦想。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这是《梁家河》全书的结尾,可我觉得它更像一个新的开始,把我从迷茫、混沌中唤醒,让我寻找、坚定自己的初心、理想,回到我梦初醒的地方……

作者:山阳县城关街道办事处维稳办刘娜

喜欢《《摆渡人》读后感心得体会2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摆渡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