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父母课堂读后感1000字

父母课堂读后感1000字

《课堂密码》读后感1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堂密码》读后感10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课堂密码》读后感1000字:

十月底,我带教师去上海培训时听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讲座。整场讲座都在讲公开课上发生的课堂教学故事,加上周彬教授独特的演讲风格,所有老师都听得十分投入。整场讲座结束,周教授的ppt依旧显示在首页,上面只有四个字:课堂密码。这四个字加上他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觉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讲台、站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我总觉得教学是一件摸捉不透却又习以为常的事情。课,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下去,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多关注一下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无助。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不断地操练又怕陷入题海战术,无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又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不操练又怕学生没有掌握,因此操练多少学生才能掌握?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想必一个教师自己心里没底,稀里糊涂将课上下去,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学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可能就会走散,再想回归到课堂也就更难了。

培训结束后,我爬楼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众号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阅读依旧无法让我对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理解。于是,我便将周彬老师课堂教学的系列丛书淘了回来。周彬教授的课堂教学系列共有三本,《课堂密码》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第二部分重点在课堂中的人:课堂中的“学生”和课堂中的“教师”。

每一部分都探讨了教学中最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教师忽视的案例。每一节开头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开始,引读者进入情景,而后转入课堂教学,让读者学会将身边的事物与教育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启发。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迷宫游戏,那么《课堂密码》这本书就是一份带有障碍物的迷宫地图,每一个通往出口的路径中都有无数的障碍物。它没有详细地指示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去设计,从哪个点切入且如何在教学中去推进。但是它将教师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标识,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警醒,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扫除迷宫中的障碍物,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出迷宫。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迷宫,可能对这幅迷宫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场迷宫游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迷宫地图也不是万能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障碍物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做标识。当遇到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处理课堂问题的态度也就更加坦然和从容了。作者:婉婷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父母课堂》读后感1200字


宝贝儿子为什么这么难管?我到底该如何做母亲?有哪些好的教育方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迫不及待的细细品味了《父母课堂》2015年3月刊中的《淡定的妈妈,出色的孩子》一文。
文章开始就点明了妈妈不能替代孩子的成长,主人公的儿子夏楠因为忘记带小尺子,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孩子回家垂头丧气的,但是这位妈妈并没有批评儿子,反而表扬他比别的同学棒,因为夏楠每天都是自己准备文具,妈妈安慰他一次忘记带东西不丢脸,只要接受教训,以后避免就可以,夏楠的情绪得到了缓和,学习自觉性慢慢的激发出来了。
反思自己,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要给他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明明知道这是必须养成的习惯,但却因为不必要的担心:要是忘了拿明天的课本怎么办?少拿了铅笔、橡皮怎么办?自己的不忍心:儿子做作业挺累的快休息休息吧。这些成了我每天帮他整理学具的理由。久而久之,每天做完作业后,儿子拍拍屁股走人,整理书包成了我这个做母亲的专利。当我看到别人的孩子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干净利落,就会不停的抱怨数落儿子的不是,回头想想,根源是我没有给儿子锻炼的机会。
文章提到孩子才是思想的主宰,妈妈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妈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尊重孩子的看法,不要以自己的视角去揣度孩子的看法。
儿子入学以来,我对他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少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总觉得自己经历的世事比孩子多,想用自己的经验弥补孩子的不足,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委曲求全的应付。我的教育方式没有提高孩子成绩,反而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有时会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掉眼泪,因此我非常苦恼: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得到应有的成效,真的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大出息,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缺憾,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当儿子一旦犯错,受到的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责骂,并严厉的告诉他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比如在做作业问题上,因为儿子边做边玩,特别拖拉,于是我给他立下规矩,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就奖励,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完成就要受到惩罚。但儿子经常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因此经常受到惩罚,这换来的却是儿子更加的反抗和拖拉,甚至对我的惩罚无动于衷。儿子的不理解,使我们母子之间有了不和谐的因素,我觉得儿子越来越不听话,儿子觉得我这个妈妈越来越烦。
读了文章后,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今天儿子又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他像平时一样等待着我的训斥,而我却平心静气的和儿子一起探讨做作业慢的原因,分析如何能快速的解决这道难题。当儿子一脸的茫然时,我满脸笑容的对他说:儿子,今天有很大的进步,能跟妈妈一起找出原因,妈妈喜欢你,相信你明天会更快更好的。儿子先是诧异的看着我,然后高兴的说:妈妈,我知道了!看到他满足的表情,我深深地自责着以前对儿子的种种苛求。
所以,真爱孩子的妈妈需要懂得:不要对孩子期望的太高,爱是不能附加条件的,只有渗透到心田里的爱,才能使孩子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健康成长。每当我尝试用书上介绍的方法去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发现真的很有效果,感谢《父母课堂》给我的教育智慧,有了《父母课堂》的伴随和指引,相信我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做一名淡定的母亲。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800字


暑假来临,闲里偷乐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颇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教学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 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有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空间。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教学的方向,我要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书笔记1000字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读书笔记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钱若莹

《斯瓦尔巴密码》读后感1500字-身未动,心已远


提到北极,我的脑海中立刻会浮现白色的冰川、恶劣的气候和凶猛的北极熊,神秘又望而却步,总认为是只有极地科学家或探险家们才肯踏足的地方。但看完本书后发现事实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或许真的有一天我也会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

作者段煦,博物学者、科普作家,曾多次进入极地进行博物学考察及研究。

初见本书,第一感觉是精致漂亮,翻开书本,大幅照片映入眼帘。作者笔触细腻,语言优美客观,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着极地寒冷状态下他们的故事及极昼之下的感情。

北极

北极这个词,一般会有四层含义:北极圈、北极点、北极地区和北冰洋。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样没有常住人口,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都有这样的北极地区。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一个,即使在夏季也会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

斯瓦尔巴群岛

在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北大西洋与北冰洋交汇处的那片广袤土地,就是斯瓦尔巴群岛,面积为62700平方公里,主权归挪威王国所有,是世界上最北端能够供人居住,并且能称得上城市的地方,是当前北极旅游探险科学研究的大本营出发地。

这里政局稳定,经济发达,相对其他寒冷干燥的北极地区,夏季多数时间能保持在0度以上。常住人口2000多人,主要生活在群岛首府朗伊尔城。有夏季全天候国际机场,每天都有从挪威其他城市飞来的飞机在这里起降。有不同层次的酒店可供选择,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然还有一所大学。

适宜的气候让斯瓦尔巴群岛成为了极地动物的乐园,北极熊、驯鹿、北极狐、海象、海豹以及种类众多的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这里还生长着极柳、北极罂粟、雪毛茛等30多种有花植物。每逢盛夏,芬芳氤氲的各色野草闲花遍布群岛,海象和蓝鲸在海里喷出一朵朵漂亮的水花,各色飞禽在空中此起彼伏。

在这里,北极熊处在食物链最顶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近距离观赏它,而且可以看很久。对于人,它在心理上是不怕的,这里一切会动的东西,包括人,都是它的食物。

在北极,越接近极点,在狂风、低温和冻土三大要素的呵护下,植物会变得越矮小。世界上最矮的树木极柳,假如能长到三厘米以上,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能够在这样恶劣环境下活下来的植物,他们必定有赖以生存、繁衍的十八般武艺。如,无茎蝇子草会长成扣在地上的半球形植物形态,这样无论风从任何一方刮过来,都不会把它吹走掀翻。

这里虽然已经成为人类在极地的天堂,北极熊也会对此地敬而远之。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极地的退缩,在夏季饥饿的北极熊也可能会到这里来碰运气。因此,在这里想出城到户外徒步旅行的话,需要当地持枪向导的陪同。

每到夏季,这里游人如织,游轮如鲫。如何保护特殊的极地环境,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这里,60%以上的土地面积受到严格保护。生长期间的野生动物以及一草一木都受挪威法律保护,即使是非自然保护区未经许可任意采集动植物器官和收集地质标本,也被认为是非法行为。因为极地的寒冷气候,许多植物很多年才生长一到两厘米,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据说,我国1925年就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我国公民在该群岛拥有在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容易享受到的出入境自由及在主权国挪威法律约束下自由从事工作、经营等权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旅游目的地更多地移向了遥远的极地,不久的将来,北极将成为极地旅行的首选。

此刻的我,身未动,心已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课堂密码》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父母课堂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